刘健和他的《退伍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1:49:37
黎峰


如果说现役士兵是个男人的话,退伍兵则是顶天立地的男人。

曾经被军校开除,然后退伍的刘健,作为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首届战士作家班29人中的佼佼者,他原本可以成为军官,然而他却选择了独自前行。离开军队的第8个年头,刘健捧出了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退伍兵》(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刘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叫《战士》,2004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那部小说虽然并没有如我们好多人所期待的那样迅速火遍神州,让刘健傲然于文坛,赚得盆满钵满,但4万多册的销量,足以证明了刘健小说的不俗,以及读者对他的作品认可。

刘健的《战士》是写一个摇滚青年参军入伍的故事,新作《退伍兵》里面的人物,好像是《战士》的延续。来自古城西安的寇卫、中原某县的高飞、北方小镇的马龙,他们都渴望着在部队建立功勋。高飞和寇卫想混个连级干部当当,功成名就之后,带着全连战士衣锦还乡,让街坊邻居刮目相看。马龙的梦想则是想改变家族世代相传的农民身份。在对建功立业的期待中,三年的时光飞驰而过。三个不想退伍却知道必定要走的人战士,忍受不心里的苦楚,把军人服务社的酒喝光之后,偷出连队的吉普车,开到城里去买酒以图一醉,最终三个人被关了禁闭。高飞提前走出了军营,他向家人隐瞒了退伍的消息,去了北京,寇卫和马龙也前后来到,兄弟三人在北京重逢,确立了新的梦想。寇卫想从买辆二手车搞货运开始,逐步当上中国首富;高飞依旧是想盼望着在某个旷世良机中一展身手,成为至少是在老家县城家喻户晓的英雄,马龙则只是想当个保安。直到退伍费花光,三个人仍然看不到梦想实现的希望。他们开始找工作,他们把最后的一点钱交给了职业介绍所,却受了骗,愤怒之下他们砸了介绍所,抢了老板的钱包,马龙却把钱大把大把地抛向天空,说让老百姓捡去,他们是为民除害。为了生活,他们去了地铁站口卖唱,被警察驱赶;想要在北大抓贼,却弄巧成拙;他们捡垃圾、卖血、去公园打鸟、去圆明园里采摘莲子充饥……面对生存的艰辛,他们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把自己安慰。后来,高飞和寇卫决定离开北京这个伤心之地,去了上海。在上海,寇卫和新结识的退伍兵楚勇合伙在路边卖起了烤肉,摊子被城管没收之后,他开始贩卖起了水产品,最终走上了他的致富之路;高飞在上海干起了快递,因为不在乎钱,反而有了钱,还遇到了初恋女友,两人的幸福生活让他觉得离理想越来越远,于是他就瞒着女友去了西藏,当了一名保护藏羚羊的志愿者,却是始终没有成就自己的英雄之梦……最终,他认清了自己的身份是个普通的老百姓,此时的马龙因为爱情,去了法国定居……

我冗长且遗漏地叙述这个故事,失去了刘健的语言的精彩。刘健这部小说的语言,像是81-1式步枪打出的点射,简洁,清脆,颗颗都是饱满。我想,这得益于他自幼酷爱音乐。刘健酷爱摇滚乐,现在他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摇滚歌手。刘健对音乐的喜爱应该胜过文学,当年在军艺,他经常独抱吉它,引亢高歌,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乐趣,赢得女生喜欢,还上了军艺的元旦晚会。同时,这也是引爆了他退学的一颗炸弹。但在今天看来,那些摇滚音乐对刘健还是大大有益的,让他的小说的充满了音乐的元素,变得简洁流畅,刚强有力,就是停顿,也充满着节奏,在人们渴望乐声再响起的时候,故事和人物犹如一个个的音符,跳跃着开始流动起来。

《退伍兵》这部小说,写的是几个不屈不挠的退伍兵。虽然这几个人物性格迥异、语言行为也千差万别,但他们对理想的不舍不弃和对信念的坚守却是一致的。而这些正是当前中国人和我们这个民族最为缺乏的品质。中国人日益软熟圆滑,英雄气质不断从这个民族体内消散。“脱下军装,我们依然是军人”,这几个退伍兵表现了值得称道的做人理念。我个人觉得,刘健的这本小说《退伍兵》应该叫做《战士》。战士在军营,只是一个服从命令的士兵,他的行为、思考绝对是集体的烙印,而只有当他们离开了军营,他们才真正地是一个战士,才真实地开始了他们战斗的青春。因为,战士在军营,始终是群体的一个衬托,个人无意识地忽略了他们固有的精神,当退了伍,当部队已经成为过去,他们以个体的形象,以孤身来面对外面并不为他们所熟悉的光怪陆离社会和人物时,他们才真的需要去坚守在军队培养出的荣誉、价值、作风与作派。从这个意义上说,退伍兵才是真正的兵,他们秉持着军人的果敢、忠诚、无畏、热血,凭着在军队里那些潜移默化的教育,与现实搏击。

我想刘健可能是受到了《在路上》的影响。当然,这是因为我知道他当年在军艺时喜欢看“垮掉的一代”的一种猜测。小说里面的这几个人物,转战于北京、上海等几个中心城市,虽然蜗居寒舍、食不裹腹、衣不御寒,但人却始终是刚强、乐观、向上,生活虽然痛苦,但是人却很阳光。读到这些章节时,我更多的是想到了刘健当时的一些生活境况,我觉得这也许是刘健自身经历的一些写照。虽然刘健在与人言谈中,极少提及这些经历。在今天,刘健的内心已经坚强到可以接受过去的屈辱,他的成绩已经是有目共睹,我才愿意揭开他内心的一些伤痕。刘健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曲折的小说,比如他的退学、退伍,这里面有很多的的苦衷,让他伤心、失望、无奈、后悔。在我们军艺同班同学的印象里,刘健虽然蓄长发、弹吉它、睡懒觉、愤世嫉俗,抽烟喝酒、和老师顶牛,但他并不是冷着脸装清高、爱耍个性的那种人,只有在他觉得不对的时候、需要反抗的时候,他才突然地超越而出。比如98年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刘健用白床单写了黑标语,翻越围墙偷跑出去散步,比如刘健敢在课堂上大声地问共同课老师为什么要叠被子,比如他操起啤酒瓶砸了文工系干部学员等等。

我们一直觉得,刘健的为人和他的内心,他的行动和他的思索,都是一致的。刘健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个谦虚而个性的人,是一个率性的、敢说敢干不怕后果的人,而不是一个狂妄自大、脑子进水的人。因而当后来我们以为很重的痛苦压在他身上的时候,并没有看到一片废墟,看到的是一个站直着身体,抖落雨水和尘埃的一只雄鹰。自然,那些生活永远地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印痕。我在读到几个人没饭吃而挨饿,没钱花到地铁口唱歌等种种情节的时候,不由地想到了刘健,他离开军队之初的真实生活,可能比这还要窘迫!受苦了,我的兄弟!

仲连说,我与其获得富贵而屈从于他人,不如忍受贫贱而随心所欲。我想,这可能就是刘健所选择的生活方式。我曾经见证了刘健的荣耀与苦难,但我还没有来得及走入他的内心,他就离我们远去。人海茫茫,我难以得到刘健更多的消息,存于心中的只是一种怀念、一些猜想、一些祝愿。当我读到刘健的《退伍兵》,我很欣慰,他还是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是个男人,没有在生活面前尿了裤子。

我钦佩刘健的才华,那是在刚去军艺上学不久,我读到了他为数不多的几个中篇小说《天下有马》、《九五年兵》。那时候,我惊叹于他的简洁却又优美的语言,他的小说像是有一股气流在里面流淌。那时侯我说,如果我们这届作家班20年后能出一个作家的话,就是刘健。如今10年过去,刘健已经捧出了两部长篇。我相信,随着《退伍兵》这本书的问世,刘健应该发出更耀眼的光辉。同时我也希望,这两本书能改善刘健的生活,带他去攀越更高的山峰。黎峰


如果说现役士兵是个男人的话,退伍兵则是顶天立地的男人。

曾经被军校开除,然后退伍的刘健,作为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首届战士作家班29人中的佼佼者,他原本可以成为军官,然而他却选择了独自前行。离开军队的第8个年头,刘健捧出了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退伍兵》(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刘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叫《战士》,2004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那部小说虽然并没有如我们好多人所期待的那样迅速火遍神州,让刘健傲然于文坛,赚得盆满钵满,但4万多册的销量,足以证明了刘健小说的不俗,以及读者对他的作品认可。

刘健的《战士》是写一个摇滚青年参军入伍的故事,新作《退伍兵》里面的人物,好像是《战士》的延续。来自古城西安的寇卫、中原某县的高飞、北方小镇的马龙,他们都渴望着在部队建立功勋。高飞和寇卫想混个连级干部当当,功成名就之后,带着全连战士衣锦还乡,让街坊邻居刮目相看。马龙的梦想则是想改变家族世代相传的农民身份。在对建功立业的期待中,三年的时光飞驰而过。三个不想退伍却知道必定要走的人战士,忍受不心里的苦楚,把军人服务社的酒喝光之后,偷出连队的吉普车,开到城里去买酒以图一醉,最终三个人被关了禁闭。高飞提前走出了军营,他向家人隐瞒了退伍的消息,去了北京,寇卫和马龙也前后来到,兄弟三人在北京重逢,确立了新的梦想。寇卫想从买辆二手车搞货运开始,逐步当上中国首富;高飞依旧是想盼望着在某个旷世良机中一展身手,成为至少是在老家县城家喻户晓的英雄,马龙则只是想当个保安。直到退伍费花光,三个人仍然看不到梦想实现的希望。他们开始找工作,他们把最后的一点钱交给了职业介绍所,却受了骗,愤怒之下他们砸了介绍所,抢了老板的钱包,马龙却把钱大把大把地抛向天空,说让老百姓捡去,他们是为民除害。为了生活,他们去了地铁站口卖唱,被警察驱赶;想要在北大抓贼,却弄巧成拙;他们捡垃圾、卖血、去公园打鸟、去圆明园里采摘莲子充饥……面对生存的艰辛,他们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把自己安慰。后来,高飞和寇卫决定离开北京这个伤心之地,去了上海。在上海,寇卫和新结识的退伍兵楚勇合伙在路边卖起了烤肉,摊子被城管没收之后,他开始贩卖起了水产品,最终走上了他的致富之路;高飞在上海干起了快递,因为不在乎钱,反而有了钱,还遇到了初恋女友,两人的幸福生活让他觉得离理想越来越远,于是他就瞒着女友去了西藏,当了一名保护藏羚羊的志愿者,却是始终没有成就自己的英雄之梦……最终,他认清了自己的身份是个普通的老百姓,此时的马龙因为爱情,去了法国定居……

我冗长且遗漏地叙述这个故事,失去了刘健的语言的精彩。刘健这部小说的语言,像是81-1式步枪打出的点射,简洁,清脆,颗颗都是饱满。我想,这得益于他自幼酷爱音乐。刘健酷爱摇滚乐,现在他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摇滚歌手。刘健对音乐的喜爱应该胜过文学,当年在军艺,他经常独抱吉它,引亢高歌,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乐趣,赢得女生喜欢,还上了军艺的元旦晚会。同时,这也是引爆了他退学的一颗炸弹。但在今天看来,那些摇滚音乐对刘健还是大大有益的,让他的小说的充满了音乐的元素,变得简洁流畅,刚强有力,就是停顿,也充满着节奏,在人们渴望乐声再响起的时候,故事和人物犹如一个个的音符,跳跃着开始流动起来。

《退伍兵》这部小说,写的是几个不屈不挠的退伍兵。虽然这几个人物性格迥异、语言行为也千差万别,但他们对理想的不舍不弃和对信念的坚守却是一致的。而这些正是当前中国人和我们这个民族最为缺乏的品质。中国人日益软熟圆滑,英雄气质不断从这个民族体内消散。“脱下军装,我们依然是军人”,这几个退伍兵表现了值得称道的做人理念。我个人觉得,刘健的这本小说《退伍兵》应该叫做《战士》。战士在军营,只是一个服从命令的士兵,他的行为、思考绝对是集体的烙印,而只有当他们离开了军营,他们才真正地是一个战士,才真实地开始了他们战斗的青春。因为,战士在军营,始终是群体的一个衬托,个人无意识地忽略了他们固有的精神,当退了伍,当部队已经成为过去,他们以个体的形象,以孤身来面对外面并不为他们所熟悉的光怪陆离社会和人物时,他们才真的需要去坚守在军队培养出的荣誉、价值、作风与作派。从这个意义上说,退伍兵才是真正的兵,他们秉持着军人的果敢、忠诚、无畏、热血,凭着在军队里那些潜移默化的教育,与现实搏击。

我想刘健可能是受到了《在路上》的影响。当然,这是因为我知道他当年在军艺时喜欢看“垮掉的一代”的一种猜测。小说里面的这几个人物,转战于北京、上海等几个中心城市,虽然蜗居寒舍、食不裹腹、衣不御寒,但人却始终是刚强、乐观、向上,生活虽然痛苦,但是人却很阳光。读到这些章节时,我更多的是想到了刘健当时的一些生活境况,我觉得这也许是刘健自身经历的一些写照。虽然刘健在与人言谈中,极少提及这些经历。在今天,刘健的内心已经坚强到可以接受过去的屈辱,他的成绩已经是有目共睹,我才愿意揭开他内心的一些伤痕。刘健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曲折的小说,比如他的退学、退伍,这里面有很多的的苦衷,让他伤心、失望、无奈、后悔。在我们军艺同班同学的印象里,刘健虽然蓄长发、弹吉它、睡懒觉、愤世嫉俗,抽烟喝酒、和老师顶牛,但他并不是冷着脸装清高、爱耍个性的那种人,只有在他觉得不对的时候、需要反抗的时候,他才突然地超越而出。比如98年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刘健用白床单写了黑标语,翻越围墙偷跑出去散步,比如刘健敢在课堂上大声地问共同课老师为什么要叠被子,比如他操起啤酒瓶砸了文工系干部学员等等。

我们一直觉得,刘健的为人和他的内心,他的行动和他的思索,都是一致的。刘健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个谦虚而个性的人,是一个率性的、敢说敢干不怕后果的人,而不是一个狂妄自大、脑子进水的人。因而当后来我们以为很重的痛苦压在他身上的时候,并没有看到一片废墟,看到的是一个站直着身体,抖落雨水和尘埃的一只雄鹰。自然,那些生活永远地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印痕。我在读到几个人没饭吃而挨饿,没钱花到地铁口唱歌等种种情节的时候,不由地想到了刘健,他离开军队之初的真实生活,可能比这还要窘迫!受苦了,我的兄弟!

仲连说,我与其获得富贵而屈从于他人,不如忍受贫贱而随心所欲。我想,这可能就是刘健所选择的生活方式。我曾经见证了刘健的荣耀与苦难,但我还没有来得及走入他的内心,他就离我们远去。人海茫茫,我难以得到刘健更多的消息,存于心中的只是一种怀念、一些猜想、一些祝愿。当我读到刘健的《退伍兵》,我很欣慰,他还是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是个男人,没有在生活面前尿了裤子。

我钦佩刘健的才华,那是在刚去军艺上学不久,我读到了他为数不多的几个中篇小说《天下有马》、《九五年兵》。那时候,我惊叹于他的简洁却又优美的语言,他的小说像是有一股气流在里面流淌。那时侯我说,如果我们这届作家班20年后能出一个作家的话,就是刘健。如今10年过去,刘健已经捧出了两部长篇。我相信,随着《退伍兵》这本书的问世,刘健应该发出更耀眼的光辉。同时我也希望,这两本书能改善刘健的生活,带他去攀越更高的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