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又一力证:中国史前最大石城遗址首现年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3:38:06
中新网西安12月20日电(记者 冽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日称,地处黄土高原北部边缘且距离黄河20多公里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在今年5月至11月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集中埋置人头骨的遗迹两处,以年轻女性居多,与城墙修建时的奠基活动或祭祀活动有关。主持发掘的专家邵晶透露,这种头盖骨祭祀遗迹在中国新石器考古史上十分罕见。

神木石峁遗址是目前中国史前时期规模最大城址,位于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梁上,北距长城10公里,于1976年首次被发现,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石峁遗址考古队目前已发现了保存相当完整、基本可以闭合的石砌城墙及城门、角楼和疑似“马面”等附属设施。调查证实,石峁石城分为外城和内城,内城墙体残长2000米,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外城墙体残长2840米,面积约425万平方米。出土了玉器、壁画及大量龙山晚期至夏时期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重要遗物。

最奇特的是,在下层地面下发现集中埋置人头骨的遗迹两处,一共48个头骨。一处位于外瓮城南北向长墙的外侧;一处位于门道入口处,靠近北墩台。这两处人头骨摆放方式似有一定规律,但没有明显的挖坑放置迹象,摆放范围外瓮城外侧呈南北向椭圆形,门道入口处的遗迹略呈南北向长方形。经初步鉴定,这些头骨以年轻女性居多,部分头骨有明显的砍斫痕迹,个别枕骨和下颌部位有灼烧迹象。

主持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邵晶说,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部落首领人物死后使用人殉已成为通行的礼俗。但以年轻女性头盖骨用于奠基仪式或祭祀活动,在中国境内的考古发掘中十分罕见,在陕北地区 为首次发现。这两处集中发现的头骨可能与城墙修建时的奠基活动或祭祀活动有关。

他还透露,从实验室分析结果来看,这些女性的年龄在20岁左右。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炜林表示,本次考古发掘对石峁外城东门址进行了发掘,仅仅是整个石峁遗址的一小部分,“好戏才刚刚开头。”(完)
http://culture.ifeng.com/whrd/detail_2012_12/23/20444206_0.shtml中新网西安12月20日电(记者 冽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日称,地处黄土高原北部边缘且距离黄河20多公里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在今年5月至11月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集中埋置人头骨的遗迹两处,以年轻女性居多,与城墙修建时的奠基活动或祭祀活动有关。主持发掘的专家邵晶透露,这种头盖骨祭祀遗迹在中国新石器考古史上十分罕见。

神木石峁遗址是目前中国史前时期规模最大城址,位于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梁上,北距长城10公里,于1976年首次被发现,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石峁遗址考古队目前已发现了保存相当完整、基本可以闭合的石砌城墙及城门、角楼和疑似“马面”等附属设施。调查证实,石峁石城分为外城和内城,内城墙体残长2000米,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外城墙体残长2840米,面积约425万平方米。出土了玉器、壁画及大量龙山晚期至夏时期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重要遗物。

最奇特的是,在下层地面下发现集中埋置人头骨的遗迹两处,一共48个头骨。一处位于外瓮城南北向长墙的外侧;一处位于门道入口处,靠近北墩台。这两处人头骨摆放方式似有一定规律,但没有明显的挖坑放置迹象,摆放范围外瓮城外侧呈南北向椭圆形,门道入口处的遗迹略呈南北向长方形。经初步鉴定,这些头骨以年轻女性居多,部分头骨有明显的砍斫痕迹,个别枕骨和下颌部位有灼烧迹象。

主持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邵晶说,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部落首领人物死后使用人殉已成为通行的礼俗。但以年轻女性头盖骨用于奠基仪式或祭祀活动,在中国境内的考古发掘中十分罕见,在陕北地区 为首次发现。这两处集中发现的头骨可能与城墙修建时的奠基活动或祭祀活动有关。

他还透露,从实验室分析结果来看,这些女性的年龄在20岁左右。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炜林表示,本次考古发掘对石峁外城东门址进行了发掘,仅仅是整个石峁遗址的一小部分,“好戏才刚刚开头。”(完)
http://culture.ifeng.com/whrd/detail_2012_12/23/20444206_0.shtml
原标题:考古发现4000年前的石城门

新华社西安12月22日专电 (记者 冯国)4000年前能构筑出420多万平方米的石峁古城已是石破天惊之事,而中国考古学家的最新考古发掘还表明,这座处于黄河旁边的古城东门不仅是迄今为止考古发掘的最早石城门,而且其结构异常复杂,为研究人类建筑史、中国城门史等提供了珍贵资料,在华夏文化史上堪称“华夏第一门”。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2年与榆林市文物勘探工作队、神木县文体局联合组队,用半年多的时间对石峁遗址重点发掘、复查,确认中国史前最大的古城——石峁城址,是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总面积约2500平方米。

由于石墙墙体宽约2.5米,保存最高处距离地面有4米多,与其相连的整个外城的东南角,可谓地势开阔,位置险要,堪称整个古城的枢纽地带。

人由外城东边的城外之地(没有完全封闭的“外瓮城”)进入石门道后,南北两个墩台夹持着门道,在东西向门道可见南北对称的“门塾”结构;当门道开始转向南北向时,其南壁与西壁上当初应有壁画,虽然如今已塌毁保存不佳,然而由其进入古城仍让人震撼不已。

参与考古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邵晶说,古城东门遗址考古发现两层地面,上层地面及其上层堆积内出土的遗物较为丰富,可见主要陶器有细绳纹高领鬲、方格纹单把鬲、花边鬲和宽流鬶、篮纹折肩罐等;下层地面上多见一些绳纹和篮纹陶片,数量略少,陶器主要为鬲和罐两类。上、下两层出土陶器在器形、器类和纹饰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分别为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夏时期和龙山晚期遗存。

现场考察过考古发掘工地的四川省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认为,从总体上讲,石峁古城打破了中国夯土筑城的传统认知,其东门遗址无疑是目前考古发掘所见最早的石城门,其功能和结构的复杂性尚有待探讨,其在黄河文明史、甚至人类文明史上的意义都是难以估量的,在中华文化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12/23/20441973_0.shtml史上的地位堪称“华夏第一门”。  
陕西:2012年神木石峁遗址考古工作主要收获 2012年12月21日 11:13:07
来源: 文物局网站 项目名称:陕西神木石峁遗址考古发掘
  发掘时间:2012年5~11月
  发掘地点: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
  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勘探工作队、神木县文体局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洞川沟附近的山梁上,地处黄河支流秃尾河及其支流洞川沟交汇处。2011年由省、市、县三家文博机构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石峁遗址进行了区域系统调查,全面了解了遗址的分布范围和保存现状,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石砌城址。201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榆林市文物勘探工作队、神木县文体局联合组队,对石峁遗址重点发掘及复查,取得了重要收获。

考古调查:规模宏大的石城聚落

  作为石峁遗址的主要组成部分,石峁城址是在2011年的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工作中发现并首次确认的。2012年度石峁考古队对城圈结构和城垣走向展开了细致勘查,确认石峁城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

  皇城台位于内城偏西的中心部位,为一座四面包砌护坡石墙的台城,大致呈方形,石墙转角处为圆形,台顶面积8万余平米。与内、外两城构筑方式不同的是,“皇城台”没有明显石墙,而均系堑山砌筑的护坡墙体,护墙自下而上斜收趋势明显,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层阶结构。

  内城将“皇城台”包围其中,依山势而建,形状大致呈东北―西南向的椭圆形。城墙大部分处于山脊之上,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墙,现存长度5700余米、宽约2.5米,保存最好处高出现今地表1米有余。

  外城系利用内城东南部墙体,向东南方向再行扩筑的一道弧形石墙,绝大部分墙体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墙,现存长度约4200米,宽度亦为2.5米左右,保存最好处高出现今地表亦有1米余。

  本次调查发现的城墙越沟现象将石峁城址基本闭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空间,为探讨石峁早期地貌变迁及环境提供了重要资料。内城城内面积约210余万平方米,外城城内面积约190余万平方米,石峁城址总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另外,在“皇城台”和内、外两城城墙上均发现有城门,内、外城城墙上发现了形似墩台的方形石砌建筑,外城城墙上还发现了疑似“马面”的建筑。

  外城东门:体量巨大、结构复杂、筑建技术先进

  2012年5至11月,为了解决石峁城址的年代问题及进一步了解城址布局及功能区,我们重点发掘了外城北部的一座城门遗址。

  石峁城址外城东门位于外城东北部,门道为东北向,由“外瓮城”、两座包石夯土墩台、曲尺形“内瓮城”、“门塾”等部分组成,这些设施以宽约9米的“『”形门道连接,总面积约2500余平方米。从地势上来看,外城东门址位于遗址区域内最高处,地势开阔,位置险要。

  东门址门道内揭露出上、下两层地面,上层地面及其上层堆积内出土的遗物较为丰富,可见主要陶器有细绳纹高领鬲、方格纹单把鬲、花边鬲和宽流鬶、篮纹折肩罐等;下层地面上多见一些绳纹和篮纹陶片,数量略少,陶器主要为鬲和罐两类。上、下两层出土陶器在器形、器类和纹饰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分别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夏时期和龙山晚期遗存。因此,石峁东门址乃至石峁石城的年代当在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阶段。
  “
  外瓮城”平面呈U形,将门道完全遮蔽,但与门道入口处的两座墩台之间并未完全连接,南北两端留有通道。南北向石墙长约21、宽2.3米,南、北端石墙较短,与南北向石墙垂直,北墙长约8米,南墙损毁、残长约3米,两端石墙均宽3米左右。发掘表明,外瓮城在早期石墙倒塌之后进行过重建,晚期在其东南角处新建了一座石砌方形房址。本次发掘所获玉铲和玉璜均出土于外瓮城早期石墙北端的倒塌墙体和倒塌堆积中,其中两件玉铲出土于北端东西向短墙向北倒塌的墙体内,东西间隔约2米,东侧玉铲平置于石块错缝之间,石块间还有少许草拌泥。南端墙体的倒塌堆积中发现阴刻石雕人头像残块。

  夯土墩台以门道为界对称建置于南北两侧,形制相似,均为长方形,外边以石块包砌,墩台内为夯打密实的夯土,条块清晰、夯层明显、土质坚硬。夯台外围包砌一周石墙(暂称“主墙”),主墙墙体上发现一些排列有序的孔洞,其内见圆形朽木痕迹,这些朽木嵌入石墙内部,周围敷以草拌泥加固。在墩台外侧即朝向城外的一侧墙体外围还有一层石墙,紧贴主墙,将墩台东侧墙体以及东部两拐角完全包砌(暂名“护墙”)。护墙之下有一道宽1.2~1.5米与墙体走向一致的石块平砌长方形平面,形似“散水”。墩台朝向门道一侧的主墙上分别砌筑出3道平行分布的南北向短墙,隔出4间似为“门塾”的空间,南北各2间,完全对称,个别门塾还有灶址。门塾地面加工规整、踩踏痕迹明显,早、晚两期地面可以门道对应。

  北墩台顶部夯土长约16、宽约14米,主墙厚2.7~4.1米,护墙厚1.5~2.8米,散水宽1.2~1.5米,墩台最高处距龙山晚期地面约6.7米。紧贴西侧主墙又增修一道石墙,宽1.3米,将墩台西南拐角包砌。这道石墙修建于晚期地面之上,当为夏时期修葺增补而成。

  南墩台顶部夯土长约17、宽约11米,主墙厚4.2米左右,护墙厚2~2.5米,散水破坏严重,最宽处约1.3米,墩台最高处距龙山晚期地面约5.6米。夏时期在坍塌墩台西侧砌筑了一些护坡短墙,并利用墩台西侧的空间修建了一座类似庭院的独立空间,以石砌房址F7为主体。F7平面呈方形,室内面积约10平方米、屋墙宽约80、高约60厘米,门道向西,室外平铺石板,形成类似“庭院”的独立空间。F7内出土花边罐、细绳纹高领鬲等晚期陶器,院墙的倒塌堆积内发现有石雕人面像1件。

  外城城墙与墩台两端接缝相连,墙体宽约2.5米,沿墩台所在山脊朝东北和西南方向延伸而去。

  进入门道后,南墩台西北角接缝继续修筑石墙,向西砌筑18米后北折32米,形成门址内侧的曲尺形“瓮城”结构。石墙墙体宽约2.5米,保存最好处高出龙山晚期地面4米余。这段墙体在门道内侧增修了一道宽约1.2米的石墙,两墙紧贴并行。结合门道内地层关系,这道增修的石墙修建于晚期地面之上,当属于夏时期修补遗迹。在此段石墙墙根底部的地面上,发现了成层、成片分布的壁画残块100余块,部分壁画还附着在晚期石墙的墙面上。这些壁画以白灰面为底,以红、黄、黑、橙等颜色绘出几何形图案,最大的一块约30厘米见方。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下层地面下发现集中埋置人头骨的遗迹两处,均有24个头骨。一处位于外瓮城南北向长墙的外侧;一处位于门道入口处,靠近北墩台。这两处人头骨摆放方式似有一定规律,但没有明显的挖坑放置迹象,摆放范围外瓮城外侧呈南北向椭圆形,门道入口处的遗迹略呈南北向长方形。经初步鉴定,这些头骨以年轻女性居多,部分头骨有明显的砍斫痕迹,个别枕骨和下颌部位有灼烧迹象。这两处集中发现的头骨可能与城墙修建时的奠基活动或祭祀活动有关。

  除外城东门的发掘外,本年度还试掘了内城的几处地点,出土了一些龙山中期至夏时期的典型陶器。后阳湾地点发现有房址、窑址、瓮棺葬、石棺墓等遗迹,其中瓮棺葬出土的陶鬲可见宽弧裆、瘤裆和尖角裆的演进关系。呼家洼地点揭露的一座房址内,修复了方格纹单把鬲、绳纹敛口斝、绳纹敛口甗和篮纹大口尊组合,与朱开沟遗址夏阶段器物组合特征相似。

学术意义及初步认识
     
  2012年度对石峁外城东门址的考古发掘,确认了体量巨大、结构复杂、构筑技术先进的门址、石城墙、墩台、“门塾”、内外“瓮城”等重要遗迹,出土了玉器、壁画及大量龙山晚期至夏时期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重要遗物。
  
  发掘工作重要的收获之一就是清理出一些层位关系明确的遗迹和一批年代特征明显的陶器和玉器,为确认了石峁城址的年代提供了重要证据。结合地层关系及出土遗物,初步认定石峁城址最早(皇城台)当修建于龙山中期或略晚,兴盛于龙山晚期,夏时期毁弃,属于我国北方地区一个超大型中心聚落。规模宏大的石砌城墙与以往发现的数量庞大的石峁玉器,显示出石峁遗址在北方文化圈中的核心地位。石峁石城面积在400万平方米以上,其规模大于年代相近的良渚遗址、陶寺遗址等已知城址,当是目前所见中国史前时期最大的城址。发掘工作不仅为石峁玉器的年代、文化性质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背景,更对进一步理解“古国、方国、帝国”框架下的早期文明格局具有重要意义。(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2/21/c_124128883.htm


好发现,大型城池
如果再有原始文字发现,任谁也不得不承认了。

好发现,大型城池
如果再有原始文字发现,任谁也不得不承认了。
reallancelot 发表于 2012-12-23 15:57
好发现,大型城池
如果再有原始文字发现,任谁也不得不承认了。
,“好戏才刚刚开头。
CCAV会制作纪录片吗
有大型的遗址都不行么,还非得要同时发现遗址和文字才能算是文明?
知道新石器意味什么吗?
戚拾义 发表于 2012-12-23 17:01
知道新石器意味什么吗?
意味着啥 说道说道呗
中华史前文明,果然是天启中华啊!
会不会就是夏的一个重要城市甚至是首部?
知道新石器意味什么吗?
如果真能发现确定的文字
妥妥的可以认定是文明了。
甲骨文很成熟,理论上应该有前身,
二里头的陶文不成句子,所以有争议
继续探索吧
这个城太大了吧
难道真的盘古以降,自古以来。
意味着啥 说道说道呗
欧洲也有新石器遗址……
中华文明本就是最优秀的传承至今的远古文明之一,不需要西方野蛮人认可与否……
hulinghui 发表于 2012-12-23 16:59
有大型的遗址都不行么,还非得要同时发现遗址和文字才能算是文明?
西方学术界定的标准,再说文字这条要求合理啊,咱们没发现可能跟保持文字的材料容易腐败有关,中东那边气候干燥。
reallancelot 发表于 2012-12-23 18:12
如果真能发现确定的文字
妥妥的可以认定是文明了。
甲骨文很成熟,理论上应该有前身,
美洲印加人轮子文字都没有也被当做文明,怎么到这里不行了。
tedorg 发表于 2012-12-23 20:24
美洲印加人轮子文字都没有也被当做文明,怎么到这里不行了。
熊帝,不是我不承认好不好……
reallancelot 发表于 2012-12-23 20:54
熊帝,不是我不承认好不好……
所以要说的不是我们回头过筛子般地找文字,而是讨论下为什么现有的证据不能算作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