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抉择——聚焦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最新方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48:11
艰难的抉择——聚焦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最新方案

记者汪延、王圣志



2008年06月09日16:04  来源:新华社


  截至9日10时,唐家山堰塞湖坝前水位已达742.62米,距离740.37米的泄流高程高出2.25米。唐家山堰塞湖依然是下游130多万群众头上的一个“悬湖”,严重威胁着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进一步加大工程排险力度,优化方案,从6月6日下午开始,数百名武警官兵在堰塞湖坝上紧急施工,在原有一条泄流槽的基础上,再开挖一条泄流槽,以增强泄流能力。目前这条新的泄流槽已具雏形。

  连日来,记者亲眼目睹了唐家山抢险指挥部的所有成员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而殚精竭虑,同时也深深感到这是一个减灾、除险、避险相结合,需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系统工程。其间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几经调整,反复斟酌,记者就此进行了追踪。

  为何要新增两大工程措施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后,唐家山滑坡迅速将湔河堵塞,形成了一个顺河长约803米、横河最大宽约611米的堰塞体,使坝前变成一个巨大的堰塞湖。

  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专家会商认为,由于唐家山堰塞湖集雨面积大、水体大、水位上涨快、地质结构差,溃坝的可能性极大。如果蓄满水,库容量将高达3.2亿立方米,会给下游造成极大威胁。

  5月22日,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处理堰塞湖问题的三条原则:一是主动处理,避免被动处理;二是要立足早处理,防止因水量增大增加处理难度;三是同时制定工程排险方案和人员转移避险方案,确保群众安全,确保部队和抢救人员安全,绝不能再造成人员伤亡。

  针对唐家山堰塞湖蓄水量逐渐增加的险情,抢险指挥部决定,通过工程机械开挖泄流槽,降低水位、减少蓄水量,最大可能减轻下游灾害风险。

  从5月23日开始,总参陆航局开通一条由绵阳南郊机场到唐家山的“空中运输通道”,陆续把有关人员送到了施工现场。

  5月24日,唐家山堰塞湖水位已达到732米的高度,距离堰顶最低处752米只有29米的距离,而湖水还以每天2米的速度上涨!抢险指挥部果断决定调整抢险方案,将以工程机械开掘泄流槽为主的方案变为机械施工与人工爆破“双管齐下”、以人工爆破为主的新方案。

  25日15时,武警水电部队以及成都军区1800名突击队员携带炸药、干粮、锨镐徒步奔赴堰顶。26日凌晨,部队终于抵达。大批人员、物资和10多台机械设备随后通过直升机陆续运至。

  从5月26日至6月1日,武警水电部队700多名官兵,开挖出一条长700米、宽50米、深12米的泄流槽。

  6月1日,抢险人员乘直升机撤离到绵阳,只留下20多名工程及水文监测人员在泄洪槽两岸的山体上设立多个观测站继续留守监测。此外,在堰塞湖大坝以及下游泄洪流域还安装了14个自动视频监控点。

  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说,这次抢险共完成土石方开挖13.55万立方米,将原高752米的堤坝削低到740米,使这一危险程度极高的堰塞湖理论满载库容量从3.2亿立方米降为2亿立方米,同时因为减少了12米的落差,有效降低了对下游的冲击。

  6月6日,堰塞湖坝前水位逼近740米的泄洪高程,并将迎来降雨天气。由于在堰塞体右岸泄流槽里有一块巨石,对泄流形成一定阻碍,再加上泄流时大量漂浮物会涌入,将影响泄流效果,于是指挥部紧急决定,新增两个工程排险措施:一是“消阻”,对巨石实施爆破;二是“扩容”,在堰塞体左岸再开挖一条泄流槽,扩大过水断面,尽可能让两条泄流槽之间的堰塞体被淘刷掉,连为一体,这样可以尽快提高泄洪速度。

  6日下午,100余名武警水电部队官兵被紧急空运至唐家山堰塞体堰顶,对泄流槽进行加宽加深工程施工。因抢险施工需要,修筑了一道临时围堰。后遇降雨,又对新筑的围堰拆除,留有近几十厘米的围堰。因此,7日零点,唐家山堰塞湖坝前水位达到原定的740米泄流高程时,未能按原计划泄流,而是到740.37米高程时开始泄流。同时施工仍在紧张地进行。

  为何没有采取爆破手段泄洪

  抢险方案原定为机械施工与人工爆破“双管齐下”,以人工爆破为主的新方案。但目前为什么没有实施爆破?

  刘宁认为,采取降低堤坝高程,让水流随着水位上涨自动地流入泄流槽,通过不断冲刷,使泄流槽高程不断降低,形成一条峡谷型的河道,具有通过较大洪水的能力,同时堰塞体整体上保持稳定,这是最理想的一种状态。

  他说:“当前唐家山堰塞湖主要存在这些不确定因素,堰塞湖堰塞体经受强烈地震后,滑塌体堵塞了湔河,都是经过高速滑移形成的散粒体,堰塞体土石结构一时弄不清楚,堰塞体薄弱环节在短时间内很难弄清楚。”

  刘宁认为,由于唐家山现在两边山体还在滑坡,同时堰塞体的情况也非常复杂,经过高速滑移的土石结构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果采用爆破方式,可能造成大面积山体滑坡,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灾难。

  据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工程前线指挥部总协调张健介绍,当初专家认为堰塞体大部分是石质结构,决定采取炸药爆破。但当开挖到一定程度后,发现堰塞体里有很多土和沙。炸药对土和沙的爆破作用不大,加上炸药极容易引起新的山体崩塌,也是放弃爆破计划的原因。

  正是因为不希望出现瞬时的全溃坝情形,抢险部队没有采用爆破手段泄洪,担心成分复杂的堰塞体经不起爆破而垮坝。

  刘宁告诉记者,目前人们对堰塞体的认识还很不完全,靠人力干预的手段要承担很大风险。本着“安全、科学、迅速”的原则,他们在积极采取工程措施的同时,还不能作出后果难以预料的决定,这是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负责任的态度。他强调,“解决唐家山堰塞体主要是靠自然的力量,靠雨水的冲刷”。

  中科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崔鹏认为:堰塞湖的处理现在有办法,但难度很大。堰塞湖有三种,即瞬时全溃、瞬时部分溃、逐步溃决。如果是逐步溃决危险性就不大,瞬时全溃危险性最大,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逐步降低堰塞湖的水位。

  正是为了防止出现全溃坝的情况,重回坝顶的水利专家和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实施新的抢险方案——在已有泄流槽左岸附近,再挖一条泄流槽,这就好比给堰塞湖安装上两个“水龙头”,让蓄洪已超过两亿立方米的唐家山悬湖泄洪更顺畅。

  新方案争取的目标:将泄流槽下降到720米高程,减少约1亿立方米库容

  记者从水利部有关方面获悉,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新方案的理想效果是,将泄流槽入水口降至720米高程,大约可减少1亿立方米的蓄水量。

  水利专家称,最理想的泄流排险效果是:唐家山堰塞湖自然漫堤后,洪水从泄流槽里流出,由于冲刷作用,泄流槽可能逐渐被冲低至坝体720米高程位置,届时唐家山悬湖的库容将减少为1亿立方米左右,这将是一个相对安全的结果。

  截至9日8时,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水量已达57立方米/秒,这说明以前做的泄流槽工程正在发挥明显的作用。但即便原计划的泄流比较顺利,在泄流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多种风险。

  据刘宁介绍,当前唐家山堰塞湖险情既有其确定性,也有不确定性。其确定性表现在,如果唐家山堰塞湖遭遇较大降雨,导致水位上涨,危险性会进一步加大。有统计显示,如果上游流域平均降2毫米雨,将使坝前水位上涨1米。堰塞体还在遭遇余震,9日11时04分,大坝再次感觉到余震。这些都表明,唐家山堰塞湖处于高危险阶段。

  同时,唐家山堰塞湖风险也存在着不确定因素:上游地区即将进入汛期,据气象部门预报,六七月份上游地区的降水将达到400至500毫米,水量比往年明显偏大,上游来水多,对堰塞湖的泄洪能力构成严峻挑战;堰塞体地质构造尚未完全查清;在堰塞体的下方已形成了10个左右的管涌,其中3个管涌比较大,可能对堰塞体的稳定构成影响;频频发生的余震和持续不断的山体滑坡,在时刻考验着堰塞体的安全;上游的地质变化迅速,不远处已有山体开裂,一旦出现山体滑坡,巨大的冲击波将瞬间冲垮堰塞体,卷走坝上人员。

  据了解,为了实现唐家山堰塞湖抢险“不伤亡一个人”的目标,抢险指挥部不仅对工程抢险方案反复优化,而且对群众避险方案、新的堰塞体处置方案、漂浮物清理方案、污染防治方案等进行了新的研究和优化,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

  目前,唐家山堰塞湖正处于严密的监控之中。有关方面表示,将根据泄洪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调整完善方案,以夺取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的最后胜利。艰难的抉择——聚焦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最新方案

记者汪延、王圣志



2008年06月09日16:04  来源:新华社


  截至9日10时,唐家山堰塞湖坝前水位已达742.62米,距离740.37米的泄流高程高出2.25米。唐家山堰塞湖依然是下游130多万群众头上的一个“悬湖”,严重威胁着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进一步加大工程排险力度,优化方案,从6月6日下午开始,数百名武警官兵在堰塞湖坝上紧急施工,在原有一条泄流槽的基础上,再开挖一条泄流槽,以增强泄流能力。目前这条新的泄流槽已具雏形。

  连日来,记者亲眼目睹了唐家山抢险指挥部的所有成员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而殚精竭虑,同时也深深感到这是一个减灾、除险、避险相结合,需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系统工程。其间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几经调整,反复斟酌,记者就此进行了追踪。

  为何要新增两大工程措施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后,唐家山滑坡迅速将湔河堵塞,形成了一个顺河长约803米、横河最大宽约611米的堰塞体,使坝前变成一个巨大的堰塞湖。

  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专家会商认为,由于唐家山堰塞湖集雨面积大、水体大、水位上涨快、地质结构差,溃坝的可能性极大。如果蓄满水,库容量将高达3.2亿立方米,会给下游造成极大威胁。

  5月22日,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处理堰塞湖问题的三条原则:一是主动处理,避免被动处理;二是要立足早处理,防止因水量增大增加处理难度;三是同时制定工程排险方案和人员转移避险方案,确保群众安全,确保部队和抢救人员安全,绝不能再造成人员伤亡。

  针对唐家山堰塞湖蓄水量逐渐增加的险情,抢险指挥部决定,通过工程机械开挖泄流槽,降低水位、减少蓄水量,最大可能减轻下游灾害风险。

  从5月23日开始,总参陆航局开通一条由绵阳南郊机场到唐家山的“空中运输通道”,陆续把有关人员送到了施工现场。

  5月24日,唐家山堰塞湖水位已达到732米的高度,距离堰顶最低处752米只有29米的距离,而湖水还以每天2米的速度上涨!抢险指挥部果断决定调整抢险方案,将以工程机械开掘泄流槽为主的方案变为机械施工与人工爆破“双管齐下”、以人工爆破为主的新方案。

  25日15时,武警水电部队以及成都军区1800名突击队员携带炸药、干粮、锨镐徒步奔赴堰顶。26日凌晨,部队终于抵达。大批人员、物资和10多台机械设备随后通过直升机陆续运至。

  从5月26日至6月1日,武警水电部队700多名官兵,开挖出一条长700米、宽50米、深12米的泄流槽。

  6月1日,抢险人员乘直升机撤离到绵阳,只留下20多名工程及水文监测人员在泄洪槽两岸的山体上设立多个观测站继续留守监测。此外,在堰塞湖大坝以及下游泄洪流域还安装了14个自动视频监控点。

  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说,这次抢险共完成土石方开挖13.55万立方米,将原高752米的堤坝削低到740米,使这一危险程度极高的堰塞湖理论满载库容量从3.2亿立方米降为2亿立方米,同时因为减少了12米的落差,有效降低了对下游的冲击。

  6月6日,堰塞湖坝前水位逼近740米的泄洪高程,并将迎来降雨天气。由于在堰塞体右岸泄流槽里有一块巨石,对泄流形成一定阻碍,再加上泄流时大量漂浮物会涌入,将影响泄流效果,于是指挥部紧急决定,新增两个工程排险措施:一是“消阻”,对巨石实施爆破;二是“扩容”,在堰塞体左岸再开挖一条泄流槽,扩大过水断面,尽可能让两条泄流槽之间的堰塞体被淘刷掉,连为一体,这样可以尽快提高泄洪速度。

  6日下午,100余名武警水电部队官兵被紧急空运至唐家山堰塞体堰顶,对泄流槽进行加宽加深工程施工。因抢险施工需要,修筑了一道临时围堰。后遇降雨,又对新筑的围堰拆除,留有近几十厘米的围堰。因此,7日零点,唐家山堰塞湖坝前水位达到原定的740米泄流高程时,未能按原计划泄流,而是到740.37米高程时开始泄流。同时施工仍在紧张地进行。

  为何没有采取爆破手段泄洪

  抢险方案原定为机械施工与人工爆破“双管齐下”,以人工爆破为主的新方案。但目前为什么没有实施爆破?

  刘宁认为,采取降低堤坝高程,让水流随着水位上涨自动地流入泄流槽,通过不断冲刷,使泄流槽高程不断降低,形成一条峡谷型的河道,具有通过较大洪水的能力,同时堰塞体整体上保持稳定,这是最理想的一种状态。

  他说:“当前唐家山堰塞湖主要存在这些不确定因素,堰塞湖堰塞体经受强烈地震后,滑塌体堵塞了湔河,都是经过高速滑移形成的散粒体,堰塞体土石结构一时弄不清楚,堰塞体薄弱环节在短时间内很难弄清楚。”

  刘宁认为,由于唐家山现在两边山体还在滑坡,同时堰塞体的情况也非常复杂,经过高速滑移的土石结构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果采用爆破方式,可能造成大面积山体滑坡,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灾难。

  据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工程前线指挥部总协调张健介绍,当初专家认为堰塞体大部分是石质结构,决定采取炸药爆破。但当开挖到一定程度后,发现堰塞体里有很多土和沙。炸药对土和沙的爆破作用不大,加上炸药极容易引起新的山体崩塌,也是放弃爆破计划的原因。

  正是因为不希望出现瞬时的全溃坝情形,抢险部队没有采用爆破手段泄洪,担心成分复杂的堰塞体经不起爆破而垮坝。

  刘宁告诉记者,目前人们对堰塞体的认识还很不完全,靠人力干预的手段要承担很大风险。本着“安全、科学、迅速”的原则,他们在积极采取工程措施的同时,还不能作出后果难以预料的决定,这是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负责任的态度。他强调,“解决唐家山堰塞体主要是靠自然的力量,靠雨水的冲刷”。

  中科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崔鹏认为:堰塞湖的处理现在有办法,但难度很大。堰塞湖有三种,即瞬时全溃、瞬时部分溃、逐步溃决。如果是逐步溃决危险性就不大,瞬时全溃危险性最大,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逐步降低堰塞湖的水位。

  正是为了防止出现全溃坝的情况,重回坝顶的水利专家和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实施新的抢险方案——在已有泄流槽左岸附近,再挖一条泄流槽,这就好比给堰塞湖安装上两个“水龙头”,让蓄洪已超过两亿立方米的唐家山悬湖泄洪更顺畅。

  新方案争取的目标:将泄流槽下降到720米高程,减少约1亿立方米库容

  记者从水利部有关方面获悉,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新方案的理想效果是,将泄流槽入水口降至720米高程,大约可减少1亿立方米的蓄水量。

  水利专家称,最理想的泄流排险效果是:唐家山堰塞湖自然漫堤后,洪水从泄流槽里流出,由于冲刷作用,泄流槽可能逐渐被冲低至坝体720米高程位置,届时唐家山悬湖的库容将减少为1亿立方米左右,这将是一个相对安全的结果。

  截至9日8时,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水量已达57立方米/秒,这说明以前做的泄流槽工程正在发挥明显的作用。但即便原计划的泄流比较顺利,在泄流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多种风险。

  据刘宁介绍,当前唐家山堰塞湖险情既有其确定性,也有不确定性。其确定性表现在,如果唐家山堰塞湖遭遇较大降雨,导致水位上涨,危险性会进一步加大。有统计显示,如果上游流域平均降2毫米雨,将使坝前水位上涨1米。堰塞体还在遭遇余震,9日11时04分,大坝再次感觉到余震。这些都表明,唐家山堰塞湖处于高危险阶段。

  同时,唐家山堰塞湖风险也存在着不确定因素:上游地区即将进入汛期,据气象部门预报,六七月份上游地区的降水将达到400至500毫米,水量比往年明显偏大,上游来水多,对堰塞湖的泄洪能力构成严峻挑战;堰塞体地质构造尚未完全查清;在堰塞体的下方已形成了10个左右的管涌,其中3个管涌比较大,可能对堰塞体的稳定构成影响;频频发生的余震和持续不断的山体滑坡,在时刻考验着堰塞体的安全;上游的地质变化迅速,不远处已有山体开裂,一旦出现山体滑坡,巨大的冲击波将瞬间冲垮堰塞体,卷走坝上人员。

  据了解,为了实现唐家山堰塞湖抢险“不伤亡一个人”的目标,抢险指挥部不仅对工程抢险方案反复优化,而且对群众避险方案、新的堰塞体处置方案、漂浮物清理方案、污染防治方案等进行了新的研究和优化,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

  目前,唐家山堰塞湖正处于严密的监控之中。有关方面表示,将根据泄洪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调整完善方案,以夺取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的最后胜利。
唐家山堰塞湖大坝不具备大规模爆破的各种条件

--------------------------------------------------------------------------------

2008年06月09日 15: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中新网6月9日电 据绵阳市政府网站消息,绵阳市政府副市长林新8日就唐家山堰塞湖排险避险工作发表电视讲话。林新表示,由于大坝不具备采取大规模爆破的各种条件,所以不是社会上流传的所谓“炸坝”方式。

  林新称,此次施工采取的工程措施是用机械开挖和小规模爆破的方式扩宽加深溢流槽,进一步降低堰塞湖库容,尽可能地减小溃坝洪水的危害。

  林新说,堰塞体是由唐家山滑坡形成的,土石结构复杂,又是经过高速滑坡形成的散粒体,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目前坝前水位不断上涨,已于6月7日凌晨开始溢流,但由于出库流量小于入库流量,坝前水位还将继续上涨,随着溢流流量的不断加大随时都存在溃坝的可能。由于唐家山滑坡体和库区古滑坡体的存在,在水位不断上升或急剧下降过程中可能出现新的滑坡,产生涌浪而导致大坝溃决。
原帖由 ddeell72 于 2008-6-9 16:58 发表
唉,我觉得对付水面漂浮的巨型阻碍物,可以考虑让精确制导弹药们实践实践了!:Q


都能漂起来了,还能有啥“巨型”啊,除非是漂个油罐过来……

有门无后座力感觉够用了
今天看电视,已经用无后座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