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冷战爆发的原因及过程(更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6:10:53
]]
  好!好!

  慢慢写哦,写完我要检查滴哦~~
小二打什么官腔呐。
不如偶来得实在,先给点甜头,战士可别半路停了哦。
原帖由 林苑竹 于 2008-5-8 00:09 发表
小二打什么官腔呐。
不如偶来得实在,先给点甜头,战士可别半路停了哦。


  嘿嘿,那倒不是,而是冷战史本身就是我的专业范畴,兴奋哦,极度兴奋~~
原帖由 ytgk9999 于 2008-5-8 00:16 发表
  嘿嘿,那倒不是,而是冷战史本身就是我的专业范畴,兴奋哦,极度兴奋~~

以前可没见过你拿什么干货出来!:@
冷静,忍耐!:lol
  另外,这是今天(或者说昨天比较合适)回复月MM在海军版的帖子,和FERRET讨论的一个回帖,感觉和本帖的联系还是很紧密的,就转移过来吧。

  仅供参考~

  =====分割线=====

  美国人的冷战思维主要分成三个方面:

  第一:意识形态--美国对“共产主义”抱有深深的不理解和仇视,他们实际上把斯大林主义等同于极权主义也等同于共产主义,美国人敌视“名为共产主义的斯大林主义”,顺便也把带着红帽子的中国等同于“共产主义的同路人”。美国冷战思维具有“惯性”的仅仅在于这一点。

  第二:国家行为指向--国家在宏观上,必须有一个国家行为的基本指向,对于大国来说尤其如此,美国在冷战期间的国家行为指向是苏联,苏联解体之后虽然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衣钵,但是考虑到“自由化”的概念性问题不适合将“对手”这个帽子扣在俄罗斯的头上,于是退而求其次,中国取代了这个位置--对手的位置。其实这一嗲能用矛盾论很好解释--没有上哪来下?没有左哪有右?

  第三: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是美国从建国之初就一直奉行、且一直不断实践、贯彻实现的东西,换句话说可以被视为美国的“国家精神”,这一精神包含有美国式的自由观、基督教的普世精神、非权威性质的爱国主义以及一部分理想主义,这一点和前苏联普有一点冷酷、坐最坏打算的现实主义针锋相对。而这一主义试图将其价值观影响到全范围之内,对于那些不愿意接受的国家、民族自然采取排斥的态度--中国正是这一环节中的核心抵抗者。
很好,本菜对这个问题也有兴趣,不知道能否在小二和战士那里得到一些干货出来!
原帖由 ytgk9999 于 2008-5-8 01:16 发表
  另外,这是今天(或者说昨天比较合适)回复月MM在海军版的帖子,和FERRET讨论的一个回帖,感觉和本帖的联系还是很紧密的,就转移过来吧。

  仅供参考~

  =====分割线=====

  美国人的 ...


小二,美国对于苏联的确有彻底的了解。但是关于美国对于苏联的策略是否真实适用于中国,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我这篇文章本来的初衷就是为了探讨美国对于中国是否可以再发动另外一场冷战。但是发现这个题目很大,所以改为对于历史的检讨。

不夸张地将,我有一点深层次的思考,但是必须一步一步地阐明。
我不求每个人都看懂我的帖子。但是我希望看的人,能够仔细看,我讲的话基本都是浓缩过的精华,没办法再简化了。
原帖由 未来戦士 于 2008-5-8 17:41 发表


小二,美国对于苏联的确有彻底的了解。但是关于美国对于苏联的策略是否真实适用于中国,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我这篇文章本来的初衷就是为了探讨美国对于中国是否可以再发动另外一场冷战。但是发现这个题目很大, ...


  啊,你这么说也难怪,因为你没看原来的帖子,尤其是那匹貂的话。

  我这段话是针对了冷战结束后美国在国际政治中冷战思维的延续的分析,并非针对冷战本身,所以说也许有些价值,仅供参考啦。
有意愿把这个帖子做成国际关系史的“科普”帖,长期更新。
如果罗斯福不死,还是坚持用狐狸的手段完成狮子的手段的话,可能40时代后期中国和世界的局势又不一样了
原帖由 国务顾问 于 2008-5-11 11:09 发表
如果罗斯福不死,还是坚持用狐狸的手段完成狮子的手段的话,可能40时代后期中国和世界的局势又不一样了


所以说杜鲁门这个人在美国享有威望。比较理性的罗斯福和尼克松反而受到众多批评。
支持一下,不过本人关心的是你"结论",可以先透露一下,再阐述.
一般翻译为乔治 凯南吧。。。。后来在马歇尔的支持下 出任PPS的主任

这个家伙我估计在49年3月之后收了 顾维钧撒的银弹或者肉弹:D

凯南曾经在47年~48年向国会连续吹风,认为中共是可以收买的,这个符合民主党人在2战之后的保守政策,也符合凯南本人提出的楔子战略

之后49年4月爆发紫石英号事件,中英在台前博弈,美苏背后施压。而中国战场上国民党军更是一败涂地

于是,各方最终在49年7月开始重新评估对华策略。中美大使级谈判之后也开始在瑞士秘密展开,并持续到72年中美建交

至此,新中国的诞生 已无问题。台湾作为美国在东亚的楔子地位确立,日本作为美国在亚洲的桥头堡地位确立
乔治凯南对于苏联内部矛盾的分析,对中国的定位,被历史证明是准确的。

但是美国后来的冷战战略,其实和凯南的设想差距很大,掺杂过了很多集团的利益了——这恐怕是任何国家战略在执行中必然有的结果。
这个帖子居然有人回了

还想今天来继续倒腾下面的部分呢

既然你提到了设想差距很大,我就来谈谈这个差距在哪里

在48年3月的时候,麦克阿瑟在东京会见了PPS的主人乔治凯南。当时麦克阿瑟和凯南对 一些战略问题进行沟通。在哪个时候,麦克阿瑟显然对于未来东亚个格局已经形成基本判断,即需要建立一条环形防卫线来巩固美国在东亚的利益,以遏制苏联的实力渗透。

而在47年美国国内已经形成默契,即美国在东亚的战略基础为以冲绳为核心的要塞区。这个是乔治凯南的特殊主义“楔子战略”的体现,也是民主党控制的议会在战后保守主义的民生政策的体现。

在这个基础上,麦克阿瑟的环形防卫圈实际并没有包括台湾本岛,麦克阿瑟仅仅希望维持菲律宾的实际控制。在麦克阿瑟看来,中共是否占据台湾都对于环形防卫圈没有任何影响。对于此,乔治凯南和麦克阿瑟达成了共识,并且形成备忘录递交国防部长福来斯特。而之后,麦克阿瑟也力劝蒋介石放弃台湾退守菲律宾,这个建议最后肯定不了了之了,而近期被某些有良心的历史学家翻出,作为麦克阿瑟陷害先总统空一格的罪证,并且将麦克阿瑟钉在了共产暴政的高级间谍的耻辱柱上:D
随后,转变却因为中共在内战战场上的摧枯拉朽而变得戏剧性。蒋介石政权不得不考虑是否能够在台湾坚持下去,因此开始捣鼓外交人员赴美寻求支援。顾维钧卓有成效的“院外外交”由此拉开帷幕,走到前台。顾维钧在华府和纽约上下活动,在美国政界宣扬中共与苏联之间的暧昧关系,将中共定位为苏联在东亚的打手,影响东亚和平与发展的

这种思潮符合共和党的利益,也符合党争拆台的一切条件。而罗斯福执政期间民主党连续四届当选,也让共和党企图在竞选时候扳回一城。这种共和党基本铁定上台的政治空气,也推波助澜的帮助了蒋介石在华府的宣传活动。于是,中共背上苏联搅屎棒的恶名就板上钉钉的事了

与之相反的是,乔治凯南受到的是来自马歇尔的军方支持。我们知道,马歇尔身边的数个中国通如史迪威、魏德迈都与中共高层有密切私人关系,对于中共的了解也相当深刻。因此,乔治凯南主导的PPS对于中共的态度相当缓和。这种缓和会在日后华府的对华政策中逐步体现
但是中共和国民党在华府的博弈最终还是发生了逆转,这个就是美国海军上将李海在48年12月1号向国防部长福莱斯特递交的《参联会主席备忘录 FILE9(CHINA.48)》。

这份备忘录详细评估了中共占据台湾之后对美国在东亚利益带来的战略影响。报告指出,中共一旦控制台湾海峡,会对于以冲绳为核心的美国要塞区产生军事威胁。尽管中共获得长程轰炸机的可能性并不高,将长程轰炸机部署在台湾岛的可能性更低。但是出于军事上的谨慎考虑,美国海军还是评估了一旦中共允许苏联部署长程轰炸机在台湾岛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

美国海军不无忧虑的指出,对于冲绳美军基地的威胁尚不是主要的,最为核心的是巴士海峡的 航道将会受到中共未来的海军影响。这个航道关乎日本作为美国在东亚利益的核心区域的生存。

这个报告最终从军事上给整个东亚局势盖棺定论了。首先,处于遏制苏联的需要,美国对于中共显然不可能采取过于激进的处置方式。其次,台湾作为美国环形防卫圈的一部分顺理成章的获得美国的援助。而日本,也作为美国在东亚利益的核心区域注定会获得美国以盟友的姿态对待。

之后没几年,在麦克阿瑟的直接授意下,盟总民政局(GS)支持吉田茂当选日本首相,开始振兴日本经济。而在吉田茂首相长达五届的任期内,中日关系迎来了第一个高峰期。而为对苏联进行经济战而建立的巴统(COCOM)在亚洲的分支机构“中国委员会”却在日本敞开一个对华贸易的缺口,并且一直维持着中共与日本和西方世界的实际联系。中共也一直通过这个渠道向西方传达自己的战略意图,这种默契一直维持到1994年巴统撤销,中国委员会解散才浮出水面。
回到冷战与中共的话题上

在李海上将递交备忘录后3天,也就是1948年12月4日,我华东野战军将国民党最后一个精锐集团——杜聿明集团包围在陈官庄地区。至此,中国内战局势已定,美国对华政策已无转圆余地,到了必须摊牌的局面

随后49年4月发生了紫石英号事件,西方主要国家都面临着对华政策的调整。而南京的陷落也增加了中共与西方世界的联系。异常搞笑的是,美国和英国使馆都选择留在南京寻找与中共接触的机会,而苏联使馆则顺势撤到了广州。其中意味值得思考

最后,苏联方面提出对华全面援助的计划最终打动了中共高层的心。中共、苏共、美英四方在紫石英号事件上的多方博弈最终的结果是中共选择获得苏联援助

而在49年3月的国会吹风会上,乔治凯南已经明确的感觉到中共可能做出的转变。提出苏联援助中共并非坏事,苏联对于中共的援助规模之大会拖累苏联其国内的建设和对东欧诸国的控制。乔治凯南力主放弃严苛的对华禁运政策,并且开启中共与美国之间的定期谈判

后来巴统中国委员会的运作上,体现了凯南的这种策略。而中美自49年4月起在日内瓦的大使级谈判就一直维持到72年的中美建交

基于这种中共和美国之间的默契和私下沟通。中美之间对对方的基本战略都有深刻的了解,并且一直在做着正确的选择。而这种长期的,连续的战略默契,也是中国目前战略地位的根基。没有长期和美国作为一个博弈对手而存在,中国今天的国际地位不会如此之高
对这个帖子反应冷淡啊。。。。搞得我都没兴致说下去了:')
这个帖子题目起的就有问题的,这个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地缘对立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只要外交长期恶劣,国家战略长期相对,都属于冷战,冷战的爆发毫无疑问是地缘矛盾的自然结果,如果说冷战的原因,就是地缘冲突,没有其他的。
所以题目决定了楼主没有什么好说的。
原帖由 塞上云烟 于 2008-5-25 20:07 发表
这个帖子题目起的就有问题的,这个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地缘对立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只要外交长期恶劣,国家战略长期相对,都属于冷战,冷战的爆发毫无疑问是地缘矛盾的自然结果,如果说冷战的原因,就是地缘冲突 ...


  教主再出神论--地缘政治决定一切;P
塞上教主大概没看过地缘政治的书吧:D
没想到这个帖子吸引了一帮贵宾,我也搬把凳子来看看,择机发言
1946年,见证了米国外交政策的转变。著名的“肯南报告(Long Telegram或者X-Article)”就是在这一年正式出台的。


看到这句话,应该狠狠地打楼主的屁股。

“8000字电报”和署名X先生的《外交》杂志文章《苏联行为的根远》(The Sources of Soviet Conduct)是两份东西,后者1947年7月才正式发表。《苏联行为的根源》

1946年12月,海军部长福莱斯特尔(1947年被任命为国防部长)要求凯南评论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与苏联政权的文章。凯南认为,这篇文章所论及的问题与他自己的经历和兴趣太接近了,他宁可自己重新写一篇有关这个问题的文章。不久,凯南便向福莱斯特尔递交了《苏联对外政策心理背景》。次年1月,凯南在该文的基础上,在美国对外关系协会的一次小型研讨会上作了一个题为《苏联的思维方式及其对苏联对外政策的影响》之演讲。《外交》季刊编辑汉密尔顿·阿姆斯特朗参加了这个研讨会,对凯南的发言深感兴趣,并向他索取文稿,以供《外交》季刊登载。凯南征得福莱斯特尔的同意并经国务院非官方出版物委员会的审查,将文章交给《外交》季刊,并要求匿名发表。当年7月号《外交》季刊登载了凯南的文章,题为《苏联行为的根源》,它是电报基本思想的补充、完善和公开表述,但不是“长电报”本身。
实际上,凯南的长电无非是符合了美国国内某些政治派别的需求。而更主要的推动力是来自美国所谓的“国防圈”的需求,背后的大老板显然是马歇尔、

随着2战结束,国防圈子的经费被大大削减,对苏政策走到了一个拐点。美国的军事机器面临一个急剧衰减的危机。所以凯南的报告很符合军方的胃口,而其也在马歇尔的大力支持下,一夜之间飞升高位,成为华府的顶尖战略专家
在这里 有一点要说明。大家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我怕有人会曲解为美国军方刻意制造冷战氛围

实施上,马歇尔也无意于苏联对抗,双方不断对对方的举动进行误判。而且又涉及巨大的战后利益重新划分问题。

关键还是在利益划分上,凯南只不过是生逢其时
从波茨坦开始谈起也根本不对。

美国从1944年开始系统设计欧洲政策,这是和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直接相联系的。欧洲政策基本要素已经具备:如何解决东欧问题,特别是波兰问题;如何对待罗马尼亚、匈牙利等纳粹仆从国;如何在战后处置德国等等,还包括联合国的初步设想。三巨头雅尔塔峰会讨论了这些问题,但苏联政治地位已大到足以使美国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行动自由的地步,因此美国右翼政治力量强烈要求,以强硬路线和单边主义替代旧的政治合作政策。接替罗斯福的杜鲁门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外交经验,因此非常倚重谋士,例如哈里曼、史汀生、福莱斯特、贝尔纳斯等人,他们都主张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在波茨坦会议上,正是这些人对杜鲁门产生了直接影响。
原帖由 dark_knight 于 2008-5-26 00:07 发表
从波茨坦开始谈起也根本不对。

美国从1944年开始系统设计欧洲政策,这是和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直接相联系的。欧洲政策基本要素已经具备:如何解决东欧问题,特别是波兰问题;如何对待罗马尼亚、匈牙利等纳粹仆从国; ...


  我一直认为罗斯福的外交政策是对威尔逊主义的一种延续,实质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干涉主义,而哈里曼这些人实质上是在延续保守主义的政策,与其说希望争夺世界的主导权,到不如使用固步自封这个词来的好些--意识形态其实更多的带有恐惧的成分。和后来完全的冷战思想有共同语言的人倒不如说是丘吉尔,他对苏联的厌恶和敌视甚至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而冷战的走势其实和他的想法类似。

  苏联方面,斯大林其实完全无视了罗斯福、杜鲁门和丘吉尔,他只是以最冷酷、最实用的方式去寻求利益,至于意识形态,除非必要否则他根本懒得谈。因为在当时,意识形态问题根本不是苏联关注的主要问题。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解读苏联倒不失为一个好的角度。
威尔逊-罗斯福这种思维模式 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思想

而斯大林则是一个绝对的现实主义者

所以罗斯福的很多幕僚就对于斯大林在谈判桌上“一物换一物”的谈判风格极其厌恶
这对于美国国内的反苏情绪提供了口实

事实上,美苏的矛盾起源自伊朗。40年42年44年45年都连续爆发不大不小的政治危机。而糟糕的是,齐亚首相控制的议会是亲英国的

最后在2战后英国本能的战略收缩基础上,伊朗面临着巨大的战略选择
而其选择在美苏之间平衡的战略最终没有走好

这个对于伊朗目前的现状有巨大的影响
美国原子弹研制成功并爆炸的因素,对于铁幕的形成有多大的影响?
苏联出兵东北,受了核弹的不少影响。
丘吉尔在波茨坦的谈判中也因此受到了杜鲁门的强硬压制。
邱吉尔的态度很玩味,在二战结束之际,美苏两国还在互相试探、判断的时候,他就跳出来大谈冷战言论(他都不是英国首相了)。他的做法是否是想增大英国对于美国的筹码,并借挑起2强之争,来给老大帝国休养生息的机会?他的做法和本朝太祖在50-60年代,坚决反对美苏的和解,要求苏对美进行斗争是否同一目的?
恩,有点这个意思

美军当时驻德国的一个新闻官,曾在记者面前失言,说美军正在正对苏军制定作战计划。结果引起了苏联的高度重视

然后呢,英国的军情5处就苏联的反应做出了一份极端的报告,声称苏军的近卫第X坦克集团军在2周内可以推进到西班牙边境云云

于是倾向于对苏制裁的美国国内某些利益团体就开始以此为基础进行广泛的吹风。随后就有了乔治凯南的长电

因此,凯南晚年所言其不是真要对苏全面对抗的言论,也是有可能的
德国默克尔的基民盟的对华政策,国内有些人也认为是挑动美国发动对中国的冷战:,只不过:') 其对美国的影响不如邱吉尔
原帖由 lich_jin 于 2008-5-28 09:24 发表
邱吉尔的态度很玩味,在二战结束之际,美苏两国还在互相试探、判断的时候,他就跳出来大谈冷战言论(他都不是英国首相了)。他的做法是否是想增大英国对于美国的筹码,并借挑起2强之争,来给老大帝国休养生息的机会? ...


  考虑丘吉尔的态度,必须要考虑英国的传统外交理念--均势。

  对于战后的欧洲格局,苏联一跃成为超级大国,整个欧洲事实上完全没有任何一国能够与之匹敌,作为胜利国的英国,和苏联的力量对比处于很明显的劣势。因此,对于丘吉尔来说,无论出于传统外交里面、还是处于现实需求(避免英国沦为苏联的附庸)、抑或者是处于意识形态考虑,都迫切的希望美国介入欧洲事务,以保证“欧洲的自由”,富尔顿的“铁幕演说”就是最好的明证。
同意小二大大和lich_jin 的观点。除了丘吉尔有对“共产主义”天生的仇恨和厌恶外(好象曾今把苏联比喻成“魔鬼”的吧;P ;P )。其实偶满佩服大英帝国的外交手腕的。毕竟二战已经把英国的国力差不多消耗殆尽,如果美国和苏联以一种比较温和的方式去“瓜分”二战后的世界,那就基本没有英国什么事了。英国充分利用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和苏联在二战前已经存在的矛盾,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化。
纠正一个小错误,中美正式建交是79年.
罗斯福外交很难分清是理想主义出发还是从现实主义出发,斯大林很多人认为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但不要忘记苏联是一个意识形态很重的国家,斯大林是个共产党人,要说理想主义者还是希特勒更附和,
原帖由 寻星者 于 2008-5-30 16:15 发表
同意小二大大和lich_jin 的观点。除了丘吉尔有对“共产主义”天生的仇恨和厌恶外(好象曾今把苏联比喻成“魔鬼”的吧;P ;P )。其实偶满佩服大英帝国的外交手腕的。毕竟二战已经把英国的国力差不多消耗殆尽,如果美国 ...

印度独立、希腊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非洲独立运动。上世纪五十年到六十年代,大英帝国殖民体系的分崩离析正是米苏两国联手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