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与无奈:法国对中国的认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52:03
嫉妒与无奈:法国对中国的认识
2008年04月30日 15:03天山网

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26日在此间与法国总统外事顾问雷维特举行会谈。双方遵照两国领导人的指示,本着正视出现的问题、排除障碍的精神,就中法关系现状及前景坦诚、深入地交换了看法,并且最终达到成了五点共识。其中的两个共识让中国人感到法国似乎已经开始向中国示好:“法方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重申西藏和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和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支持中国和平统一大业”,“奥运会是全世界人民的体育和友好的盛事,与政治毫无关系,法方祝愿和支持北京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报道)

前段时间,法国的各界对西藏事件的有意无意地误判导致了中国和法国的关系降至历史的至低点。可以说,从八国联军入侵至今,中国从未对法国存在这么大的抗议。中法两国的关系如何理解,笔者认为,通过对国际法上的主权理论的理解,可以从中理清两国的关系,中国也可以从主权理论中寻找应对双边关系的技巧。

主权是指,一个国家独立自立处理自己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最高权力。这种权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内的自治权,一个是对外的独立权。法国的政治思想家博丹认为:“主权是一国对内对外绝对、永久和至高无上的法律权威。”主权作为国际法主体必备的条件,其性质上具有垄断性。这种垄断性权力建立在一定的领土和公民的基础上,把对领土内的一切能够绝对支配的资源当作其客体。这种垄断性权力构成了对内团结成共同体的结构基础,构成了对外意思表示的独立实体。

在国际关系中,一个国家的主权要获得承认才能以独立的个体的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作为国际法主体的国家的行为的相互的有效性是以主权承认为基础的。按照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国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消失。但是按照目前以及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际关系以及国家的走向,可以肯定的是国家在未来可以遇见的时间之内依然会存在。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国家主权的继续存在是第三世界国家寻求公平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国家作为争取地球资源的体制基础,他们的权利将会受到漠视,他们受到的歧视将失去争取的力量。尽管随着全球化不断的发展和影响,国家主权被国际组织和强大的经济财团所影响,主权弱化成为全球化力量下的必然,但是主权的历史使命和作用依然是不可忽视的。

主权的承认不但有质的承认还有量的承认,质的承认是指对主权国家是否存在的承认,量的承认是指对于国家主权的范围的承认。西方某些国家以“中国威胁论”为逻辑起点,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和策略来削弱中国的影响力,削弱中国的国家主权就是他们的一个战术之一。西方国家削弱中国主权并不是从质上否定中国的国家主权,并不是否东中国作为独立国家的主权地位,而是从量上否定中国国家主权的范围,其目的是把中国的某部分领土分离,然后成立独立的主权国家。比如否定西藏和台湾是中国主权的一部分,意图将西藏和台湾转变为国际法上的独立的主权国,以平行的位置与中国并立。

西方国家的这种策略是非常狠毒的,这种对国家的主权的量的否定会削弱一个国家的国民的认同感。在国内危机面前,缺乏认同感的公民容易造成不可遏制的分而治之的分裂局面,苏联的解体的外部因素原因就是一个例子。所以,我们一定要防微杜渐,避免由量变到质变的主权欺诈和主权阴谋。

西方国家否定我国国家主权的量不是在一个军事化的时代,而是在一个全球化体系的年代。在全球化体系下,某些具有全球性的问题必须通过全球国家的相互协调来解决问题。于是,国际组织以协调的性质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加入国际组织的国家为了达成全球性的协调必须签订条约。国际组织的条约更多的是承担义务,在协议范围,国家的行为必须和协议的一致,国家在协议的范围内必须让渡其对某些事项的决定权。这就无形中把国家的主权削弱了。阿里夫·德里克如是说:“全球化过程撕裂了民族国家的边界线,削弱了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贸易限制是对国家主权的削弱,我们不得不减少盈利来赢得进入其他国家的机会。

全球化虽然压缩了国家主权的权力空间,但是国家主权的作用并未消失,而是以经济实力的形式转化到联系更紧密、更复杂的利益网络中。在这个网络中,经济实力成为了话语权的基础,也就成了国家主权的基础。这种经济实力是一个立体的概念,对外表现为强大的生产能力,对内表现为巨大的消费能力。西方国家鼓吹“中国威胁论”虽是对中国的一种敌意,但是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其实是对中国的经济实力的恐惧。这种恐惧不仅仅表现他们必须依赖中国的市场来消化他们的产品,而且表现为他们必须依赖中国的产品来满足他们的消费。对中国的恐惧来源于对中国的依赖,“中国威胁论”的背面则是西方国家对依赖中国的嫉妒和对中国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的无奈。

中法近几年的贸易关系就可以说明法国的无奈。据法国海关统计,2004年和2005年法国对华逆差额分别达112.1亿欧元和150.6亿欧元,增幅分别高达28.1%和34.3%,2006年进一步升至158.9亿欧元,“随着逆差额的扩大,双边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加,尤其是近两年在涉及中国出口的纺织品和鞋类等大宗商品问题上,法国对华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明显。由于法国产业结构改革滞后,近年来其传统产业受到了来自新兴经济体进口品的冲击,尤其是从中国进口的产品45%为消费品,并呈快速增长趋势,取代了其他亚洲新兴国家和马格里布(北非地区)的一些国家,成为法国消费品的主要供货商,所以其相关产业和就业感受到的压力自然将矛头指向中国。为保护本国生产商的利益,法政府坚决要求对中国纺织品重新实施进口配额,并赞同欧盟委员会对中国鞋类产品实施反倾销,甚至还建议对中国的儿童皮鞋也征收反倾销税。”

于是,法国在冷落中国以后又向中国表示暧昧的举动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国家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法国在前段时间对中国表示了敌意之后,现在又向中国示好,这之间也有利益因素在起作用。萨科齐虽然一再否认因商业利益对华示好,但是又承认“作为经济大国和拥有否决权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应该得到尊重”。如果背后不是利益起作用,法国为何会在关键的时候维护中国的领土和国家主权不容分裂?法国的行为就是对经济如何影响国家主权承认的范例。

中国和法国关系的变化过程给了我们两个启示:

第一、国家主权的承认的政治目的是经过经济发生作用的。不得不佩服邓小平的立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中国的统一是一个需要急切解决但是又不能近期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两岸统一问题),如果要获得世界上各个国家对中国国家主权的量的承认,中国除了军事实力外,最重要的就是经济实力。只有通过全球化的大背景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以提供服务者的地位牵制其他国家,形成其他国家依赖中国的发展的一个经济体系结构,中国才有与其他国家谈判的砝码。

第二、国民在国家承认中的民意作用。全球华人对“辱华”事件的激烈的反应是一笔精神财富,“中国制造”之所以能够走向世界,我们的出国华人起到了推广作用。他们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代言人。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中华民族认同感无疑是一种隐形的“国家主权”,西方国家对华人的重视其实是他们对中国发展实力的重视,是西方国家对中国主权的重视。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法国向中国示威其实是从国家主权承认的角度表示对中国经济实力的抗议和恐惧,法国向中国示好则是其对中国经济实力的依赖的无奈。这都是全球化的力量在起作用,如果中国要在全球化中起到主导作用,唯一的方法就是——发展!
嫉妒与无奈:法国对中国的认识
2008年04月30日 15:03天山网

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26日在此间与法国总统外事顾问雷维特举行会谈。双方遵照两国领导人的指示,本着正视出现的问题、排除障碍的精神,就中法关系现状及前景坦诚、深入地交换了看法,并且最终达到成了五点共识。其中的两个共识让中国人感到法国似乎已经开始向中国示好:“法方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重申西藏和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和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支持中国和平统一大业”,“奥运会是全世界人民的体育和友好的盛事,与政治毫无关系,法方祝愿和支持北京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报道)

前段时间,法国的各界对西藏事件的有意无意地误判导致了中国和法国的关系降至历史的至低点。可以说,从八国联军入侵至今,中国从未对法国存在这么大的抗议。中法两国的关系如何理解,笔者认为,通过对国际法上的主权理论的理解,可以从中理清两国的关系,中国也可以从主权理论中寻找应对双边关系的技巧。

主权是指,一个国家独立自立处理自己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最高权力。这种权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内的自治权,一个是对外的独立权。法国的政治思想家博丹认为:“主权是一国对内对外绝对、永久和至高无上的法律权威。”主权作为国际法主体必备的条件,其性质上具有垄断性。这种垄断性权力建立在一定的领土和公民的基础上,把对领土内的一切能够绝对支配的资源当作其客体。这种垄断性权力构成了对内团结成共同体的结构基础,构成了对外意思表示的独立实体。

在国际关系中,一个国家的主权要获得承认才能以独立的个体的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作为国际法主体的国家的行为的相互的有效性是以主权承认为基础的。按照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国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消失。但是按照目前以及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际关系以及国家的走向,可以肯定的是国家在未来可以遇见的时间之内依然会存在。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国家主权的继续存在是第三世界国家寻求公平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国家作为争取地球资源的体制基础,他们的权利将会受到漠视,他们受到的歧视将失去争取的力量。尽管随着全球化不断的发展和影响,国家主权被国际组织和强大的经济财团所影响,主权弱化成为全球化力量下的必然,但是主权的历史使命和作用依然是不可忽视的。

主权的承认不但有质的承认还有量的承认,质的承认是指对主权国家是否存在的承认,量的承认是指对于国家主权的范围的承认。西方某些国家以“中国威胁论”为逻辑起点,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和策略来削弱中国的影响力,削弱中国的国家主权就是他们的一个战术之一。西方国家削弱中国主权并不是从质上否定中国的国家主权,并不是否东中国作为独立国家的主权地位,而是从量上否定中国国家主权的范围,其目的是把中国的某部分领土分离,然后成立独立的主权国家。比如否定西藏和台湾是中国主权的一部分,意图将西藏和台湾转变为国际法上的独立的主权国,以平行的位置与中国并立。

西方国家的这种策略是非常狠毒的,这种对国家的主权的量的否定会削弱一个国家的国民的认同感。在国内危机面前,缺乏认同感的公民容易造成不可遏制的分而治之的分裂局面,苏联的解体的外部因素原因就是一个例子。所以,我们一定要防微杜渐,避免由量变到质变的主权欺诈和主权阴谋。

西方国家否定我国国家主权的量不是在一个军事化的时代,而是在一个全球化体系的年代。在全球化体系下,某些具有全球性的问题必须通过全球国家的相互协调来解决问题。于是,国际组织以协调的性质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加入国际组织的国家为了达成全球性的协调必须签订条约。国际组织的条约更多的是承担义务,在协议范围,国家的行为必须和协议的一致,国家在协议的范围内必须让渡其对某些事项的决定权。这就无形中把国家的主权削弱了。阿里夫·德里克如是说:“全球化过程撕裂了民族国家的边界线,削弱了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贸易限制是对国家主权的削弱,我们不得不减少盈利来赢得进入其他国家的机会。

全球化虽然压缩了国家主权的权力空间,但是国家主权的作用并未消失,而是以经济实力的形式转化到联系更紧密、更复杂的利益网络中。在这个网络中,经济实力成为了话语权的基础,也就成了国家主权的基础。这种经济实力是一个立体的概念,对外表现为强大的生产能力,对内表现为巨大的消费能力。西方国家鼓吹“中国威胁论”虽是对中国的一种敌意,但是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其实是对中国的经济实力的恐惧。这种恐惧不仅仅表现他们必须依赖中国的市场来消化他们的产品,而且表现为他们必须依赖中国的产品来满足他们的消费。对中国的恐惧来源于对中国的依赖,“中国威胁论”的背面则是西方国家对依赖中国的嫉妒和对中国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的无奈。

中法近几年的贸易关系就可以说明法国的无奈。据法国海关统计,2004年和2005年法国对华逆差额分别达112.1亿欧元和150.6亿欧元,增幅分别高达28.1%和34.3%,2006年进一步升至158.9亿欧元,“随着逆差额的扩大,双边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加,尤其是近两年在涉及中国出口的纺织品和鞋类等大宗商品问题上,法国对华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明显。由于法国产业结构改革滞后,近年来其传统产业受到了来自新兴经济体进口品的冲击,尤其是从中国进口的产品45%为消费品,并呈快速增长趋势,取代了其他亚洲新兴国家和马格里布(北非地区)的一些国家,成为法国消费品的主要供货商,所以其相关产业和就业感受到的压力自然将矛头指向中国。为保护本国生产商的利益,法政府坚决要求对中国纺织品重新实施进口配额,并赞同欧盟委员会对中国鞋类产品实施反倾销,甚至还建议对中国的儿童皮鞋也征收反倾销税。”

于是,法国在冷落中国以后又向中国表示暧昧的举动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国家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法国在前段时间对中国表示了敌意之后,现在又向中国示好,这之间也有利益因素在起作用。萨科齐虽然一再否认因商业利益对华示好,但是又承认“作为经济大国和拥有否决权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应该得到尊重”。如果背后不是利益起作用,法国为何会在关键的时候维护中国的领土和国家主权不容分裂?法国的行为就是对经济如何影响国家主权承认的范例。

中国和法国关系的变化过程给了我们两个启示:

第一、国家主权的承认的政治目的是经过经济发生作用的。不得不佩服邓小平的立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中国的统一是一个需要急切解决但是又不能近期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两岸统一问题),如果要获得世界上各个国家对中国国家主权的量的承认,中国除了军事实力外,最重要的就是经济实力。只有通过全球化的大背景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以提供服务者的地位牵制其他国家,形成其他国家依赖中国的发展的一个经济体系结构,中国才有与其他国家谈判的砝码。

第二、国民在国家承认中的民意作用。全球华人对“辱华”事件的激烈的反应是一笔精神财富,“中国制造”之所以能够走向世界,我们的出国华人起到了推广作用。他们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代言人。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中华民族认同感无疑是一种隐形的“国家主权”,西方国家对华人的重视其实是他们对中国发展实力的重视,是西方国家对中国主权的重视。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法国向中国示威其实是从国家主权承认的角度表示对中国经济实力的抗议和恐惧,法国向中国示好则是其对中国经济实力的依赖的无奈。这都是全球化的力量在起作用,如果中国要在全球化中起到主导作用,唯一的方法就是——发展!
一个真实的例子,告诉国人不要盲目认为谁对中国友好!
法国人做包包,酿点酒,掺合点香水,做点另类造型的扑娇西脱恩,
唱唱拉肥昂胡瑟,不会跟中国有矛盾啊。:D
并不是单纯的嫉妒
法国纯粹是嫉妒中国
我们的宣传定位好象有问题,怎么老分不清敌友呢??
算了,在评说法国人之前,你了解法国人吗?就如他们并不了解中国,绝大多数中国人也并不了解法国。两群互不了解的人在那互相指责互相敌视,指望会有好的结果那才叫见鬼了……
告诉国人不要盲目认为谁对中国友好!
============================
中国人再有钱点就自然有很多外国对中国友好.:D
邓公说的对啊:“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原帖由 观弈书童 于 2008-4-30 20:15 发表
并不是单纯的嫉妒

我一直认为
与嫉妒经济无关,和种族歧视有染!
摊到人头中国经济还在不发达!法国人不会那么傻
假如非要说和“嫉妒”经济有关系,
那么我认为“恐惧”我们的“发展潜力”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