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战役日军守军真的只有一个加强大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1:01:18
看了这期的《突击》中称松山战役中日军守军并非以前所称的一个联队只是1200多人的一个加强大队,国军以5军多兵力经过2个多月血战才攻陷此地还付出了伤亡2万人的惨重代价,如果这是真的那岂不成了日本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看了这期的《突击》中称松山战役中日军守军并非以前所称的一个联队只是1200多人的一个加强大队,国军以5军多兵力经过2个多月血战才攻陷此地还付出了伤亡2万人的惨重代价,如果这是真的那岂不成了日本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但从各方汇集的资料看,日军在松山覆亡的军队情况并非如此。最初的腊勐守备队确实以步兵113联队为核心。日军一个联队大致为3850人,加上配属的野炮兵第56联队第3大队,人数无疑远远超过4000。国民政府的资料来源应该就是基于这个判断。不过远征军20集团军在北段栗柴坝、双虹桥渡口渡过怒江开始向高黎贡山进攻后,松井大佐随即奉56师团师团长松山佑三电令向北驰援,后退往龙陵,再退到芒市;留在松山的步兵113联队第1大队一部及野炮兵56联队第3大队主力重新编组“拉孟守备队”,野炮兵第56联队第3大队大队长金光惠次郎少佐为守备队队长,共计1280人,相当于一个加强步兵大队的兵力(日军一个步兵大队计1091人)。
  中国军队的战绩最后被确认的是:消灭日军“拉孟守备队”士兵约1260人,俘虏28名,慰安妇数名,缴获步枪437支,轻重机枪34挺,各种火炮16门,坦克3辆。让人唏嘘的是,这些从苏联进口的T26轻型坦克,原本是中国军队的装备。
唉呀,《我的团长我的团》情节中会不会有松山战役啊?这可怎么拍啊?国军将士确实打的卖力可打成这样实在让人:L
国军的攻坚战法有问题!指挥官的教条主义太严重了!:L
这才是真正的人海战术!
我们的同胞阿
这么打 四万万同胞也不够啊
]]
]]
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吧?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军不也曾领教了日军防守的疯狂顽固吗?从塔拉瓦环礁到硫磺岛再到冲绳岛,哪一场不是血腥残酷的攻坚战?以美军那么强大的海空火力优势都是如此,何况是国民党军队?
]]
原帖由 都督度 于 2008-4-26 20:48 发表
其实这并不奇怪,进攻松山的并不是在印度受训换装后的远征军,实际上是国内少量装备美械的国军,从战力上说,经历过豫湘贵战役的国军精锐损失非常惨重,这些部队大都是新组建的部队,训练和素质和装备极为有限,完全 ...

豫湘桂战役发动于1944年4月,滇西中国远征军向缅北实施反攻打响于1944年5月,前后相差不足一个月,两者没有什么联系吧?
何况滇西中国远征军组建于1943年,统辖的第十一、二十集团军及第八军基本都称得上国军精锐,谈不上训练和素质和装备极为有限吧?
]]
综合各方面资料说下:
  首先,松山战役是个“战役”,包括“攻打松山”和“龙陵阻援”两个部分。攻克松山、歼灭日军的中国军队,并不是蒋系的“精锐王牌”,而是杂牌黔军的一帮贵州兵。
  负责攻打松山的先后有两个军。松山战斗是于44年6月初打响的,首先担任攻击任务的是七十一军(代军长陈明仁)的新28师。由黔南六县保安团改编而成,虽然号称“远征军”、其实战斗力很一般(保安团改编的,可想而知),他们攻了一个多月,伤亡很大、进展很小,于是就调来第八军的贵州老乡接着干。贵州的山多、老百姓出门就爬坡,所以黔军的山地作战能力相对比较强。抗战期间,无论是在湖北、湖南还是在江西、广西,贵州部队不是攻山头就是守山头,反正总是与山隘阵地打交道,因此让第八军来啃松山这样的“硬骨头”,的确比较合适。
  第八军于7月中旬接替攻坚任务,第八军军长何绍周是何应钦的侄子,也就是说第八军算得上是何应钦的“基本部队”。在国民党的大员中,何应钦的“私人势力”并不强,直到抗战中期才勉强拉起一支黔军班底的第八军。老何自己没有子女,所以把第八军交给了侄儿何绍周(黄埔一期生)。问题是老蒋是个容不得别人拿军权的人,哪怕是忠心耿耿的国防部长也不行,而他手下的爱将陈诚更是“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将军,对这只军队怎么看不过眼,愣是要从中掺上一把沙子。这个沙子就是第八军副军长李弥。
  可以说,松山日军的功劳,不少要记到这个李副军长头上。
  李弥到底是个什么人?看看他的简历就知道了:
  李弥(1902年—1973年),字炳仁,号文卿,云南腾冲人。1924年,李弥离家谋求职业,辗转到广州,经人介绍在云南驻粤滇军第七师师部当差,任勤务兵。该师师长李根云是时任广东韶关督办李根源的胞弟,见李弥有一定的文化,好学上进,勤奋肯干,甚为喜爱,不久提拔他为副官,保送上了黄埔军校第四期卫生队。编入步科第一团第五连学习。1926年10月,李弥在校修业期满,分往驻南昌的朱培德部任职 。"四一二"政变后,在朱德的军官教导团里任排长的李弥拒不参加起义,由江西跑到上海去谋职。后又转去南京,在南京总司令部警卫团任连长。这时,一些地方部队为了取悦蒋介石,纷纷要求派黄埔军校的毕业学生去。李弥被派往四川,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二军赖心辉部先后任营的特派员,营长和副团长等职。后来,该部参谋长张英将赖赶走,部队改为五十一师,张英任师长。1930年,李弥随张部开赴鄂西,江西,听从陈诚调谴,参与"剿共"——普通的乱世军人而已。
  李弥进入蒋介石法眼,是因为这么一件事:
  1932年秋,李弥所在师驻防江西永丰。陈诚为了扩张实力,吞并异己,奉蒋介石之命,借口该师纪律太坏,将永丰包围。该师不敌,大部缴械。李弥拒不受命;集合官兵讲话:"我们不是一样的打共产党?你们愿不愿意缴械?"官兵们齐声回答;"不愿!"李即带领官兵冲出包围,把部队带到南昌见"剿总"总司令何应钦。蒋介石得陈诚报告后,在庐山召见李弥,严加申斥,问他为何不听从陈诚的缴械命令?李弥回答说:"过去校长在黄埔军校时,只教过学生如何打仗,未曾教过缴械。因此将部队带来交还校长。"蒋介石听后甚为高兴,认为李弥是忠于自己的,遂将李弥团改归赣军熊式辉部,配属周浑元的第五师,李弥升任团长。
   1936年,蒋介石在南昌开办了江西省县政人员训练班,为推行反共政策培训干部。李弥奉派前往受训一个月,期满调任江西瑞昌县县长。没过多久,又调宁都任保安副司令兼保安十六团团长(后改为保安十团)。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弥由保安团调回正规军。1938年,先后饪第三十六军九十六师二六八旅副旅长、旅长。次年,升为该军五师副师长,驻防重庆。1940年,李弥调任第八军荣誉第一师师长。1942年初,经军长郑洞国的保荐,李弥升为第八军副军长兼湖南芷(江)绥(宁)师管区司令。他对此不甚满意,认为是明升暗降。不久,该军开往云南的河口、马关一带,以阻止日军经由越南向云南的进犯。李弥留在芷绥师管区。1943年底,他返归第八军,任副军长。
    这样一个靠忠心而不是战功当上高官的人,在杂牌军里面,就为他后来的表现作了注解。
  第八军下属三个师,按战斗力的排列依次为——荣1师、103师和82师。荣誉第一师是由湘西和贵州籍伤愈士兵组成的部队,算是半个黔军。但这个师一直处于“陈诚系”的掌控之下,从现任师长(汪波,黄埔三期)到团长、营长都是陈诚和李弥的人,何军长根本就调不动;82师是贵州部队,前任师长欧百川(就是参加过南昌起义、跟着贺龙打到海陆丰的那个“前敌司令”)、现任师长王伯勋(何应钦的亲信弟子,1949年12月起义)都是贵州人,这个师虽然听从何绍周的指挥,但本身的战斗力太弱。所以,何军长在第八军真正能指望的主力只有103师;103师的前任师长就是何绍周自己,现任师长是熊绶春。这熊绶春(黄埔三期生)也是陈诚的亲信,因此,何军长就总是琢磨着要换掉这个师长。他给103师下命令的时候,经常越过师部、直接传达到各团,生生的把熊师长给架空了。
    如此一来,第八军总共三个师,一个不卖军长的帐、一个不卖师长的帐,还有一个实力太弱。作战效能可想而知。
     松山阵地周围25公里,防御体系分为松山顶峰、滚龙坡、大垭口和长岭岗四个部分,这几个区域的日军碉堡、坑道都是彼此连通的,可以互相支援。
    第八军于7月中旬接替攻坚任务,但从老蒋到陈诚再到李弥都没有死拼自己部队的意思。一开始战斗力最强的荣1师主力就被李弥“带去增援龙陵方向”,只留下一个荣3团(团长赵发毕),可如果没有李副军长发话,何军长也指挥不动这个团。所以,攻打松山阵地,主要还是靠103师和82师。
   虽然爹不疼娘不爱,到底还是中国人,打鬼子还是义不容辞的。103师负责攻击松山滚龙坡、大垭口和长岭岗。7月底攻下了滚龙坡,但是把307团打残了;8月初再攻下大垭口,又把308团拼光了;最后还剩下个面积最大的长岭岗,何绍周留着103师309团,舍不得打了。82师的战斗力本来就比较弱,他们围着松山顶峰冲了一个月,死了好多人、就是上不去。到最后,82师副师长王景渊(贵州贵阳人,49年12月起义,曾任贵州省政协委员)想出个主意,在松山主峰底下挖坑道,埋上五六吨炸药,搞了次抗战史上最大规模的工兵爆破,“轰隆”一下掀去半个山头,把子高地上的日本鬼子全震死了,终于于8月20日拿下了松山顶峰。
    主峰拿下了,剩余的日军就全部集中到了长岭岗。而这时,103师和82师已经筋疲力尽,何绍周只好把副军长李弥请来当“松山前线总指挥”,意思是让他把荣一师带回来打松山。
  李弥回来了,但没带部队,而是指派103师309团担任攻坚——反正是别人的部队,不心疼。
    8月26日,309团付出三个营长全部伤亡的代价,总算冲上了长岭岗。部队刚杀上山头,李弥就向卫立煌报告:“我军收复松山!”,可他刚放下电话,日军一个反击,309团又被赶下来了。李副军长恼羞成怒,指责309团团长陈永思“擅自放弃阵地”,远征军总部立刻打来电话,命令第八军枪毙陈永思、即日收复松山。部队打光了,亲信团长还要被枪毙,何绍周军长顿时火大,当场把电话机给摔了。
  蒋委员长已经下了死命令,“9、18”国耻日之前一定要拿下松山,否则团长师长军长统统吃不了兜着走。于是,第八军就拼凑起最后的部队,有309团、307团的残部,还有荣3团和82师246团的余部,再从后方调来喷火兵,总共两千人左右。千军易得,一将难求,103师和82师抖落遍了,团级干部要么不中用要么受了伤,谁做指挥官呢?这时刚好来了个贵州老乡:“遵义师管区”补充团的团长——王光炜。
  王光炜来到309团驻守的松山大垭口。告诉大家:“这次行动,309团只接受何军长的直接调遣,除了军长本人,军部和师部所有的电话都不要理睬”——这等于是把前敌总指挥李弥抛到一边去了。陈永思和309团的军官此时正恨透了李副军长,对这个指示当然十分拥护。
  1944年9月2日凌晨6时,进攻开始。王光炜在突击第三波里面,而陈勇思团长干脆抱着爆破筒进了敢死队——反正是个死,大家都拼了。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突击队总算将竹影山二号山头拿下了。就在这个时候,王上校和“前线总指挥”李副军长吵架了。
  “竹影山”和“松山子高地”是长岭岗(日军“横股阵地”所在地)旁边的两个制高点,一个在东边、一个在北边。这两个地段的位置都远远高于长岭岗,所以,无论从哪个高地向日军最后的“横股阵地”发起总攻,作战效果都差不多。王光炜先前的计划是把总攻部队集中到竹影山,从东向西攻,因为竹影山是309团拿下的,这样做,等于是“乘胜追击”,103师以及他个人的功绩都显得比较大。可这时候,李弥副军长却通知变更计划,要求各团在子高地集结,改成从北向南攻——李副军长认为按他的做法更科学、伤亡比较小,但明眼人一看便知,李弥这是要抢功。
  吵来吵去,当然吵不过军长,王光炜和陈永思无奈之下,只好让副团长周志成带领一帮人马向子高地靠拢,执行李副军长“更科学、伤亡更小”的方法。其他三十多人陪着王上校和陈团长留在竹影山。半夜里鬼子一个夜袭,将他们全部又赶了下来——一天撕杀白费了。
  实施反击的敌人来自何处?在当时是个引起争执的问题。根据李弥的判断,进行夜袭的应该是残留在坑道里的日军,于是军部命令309团立即夺回阵地;而309团的指挥官则坚持认为三号高地上出现了敌人的援兵、并且还在逐步加强之中,因此要求上级给予增援。
    从表面上看,这场争论是对敌情的判断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在推委责任。因为,如果三号高地上的敌人没有增兵,说明是309团清查战场不彻底、警惕性松懈;反过来,如果确实有援兵,则说明李弥副军长临时变更计划、把进攻主力调离竹影山的做法是错误的。
    可惜,由于阵地上的日军都死光了,所以这场争论到最后也就不了了之。直到几十年后查阅日本资料,看到松山战斗中幸存的日军野战炮兵56联队第7中队小队长,中尉木下昌已(9月7日早晨奉松山(拉孟)守备司令金光惠次郎少佐之命化装逃出)的纪录,才知道9月2日,日军的确对这里进行了逆袭,这也是松山日军最后一次反击作战。指挥作战的是日军野炮第九中队长毛利昌弥大尉和第七中队中队长泽内秀夫中尉,包括毛利所部二十余名,泽内所部近二十名——这证明李副军长完全又帮了敌人一次。
  再经过几天的扯皮,309团先后向日军发起过四次攻击,全都以失败告终。战斗中,团长陈永思腹部中弹、被送到救护队去了,王光炜上校肩部负伤、仍在坚持指挥。消耗杂牌军的目的已经达到,也该消灭这群鬼子了。9月5日傍晚,李弥带着荣誉三团和82师244团奉命接管竹影山二号阵地,带来了六个喷火小组,一帮美军顾问也跟着来了。那天晚上,哨兵们一直在阵地前打照明弹。这种照明弹是美军顾问团提供的,样子就跟枪榴弹差不多,可以用步枪发射,打到天上就炸出个小降落伞,晃晃悠悠、明光瓦亮,就象在半空中挂了一盏汽油灯,能有效地阻止日军的夜袭企图——当然,鬼子想夜袭也无兵可派了。9月7日,松山日军终于全部被消灭。
  仗打完了,窝心事还有:
  先是伤兵。
  在当时的国民党军队,普通士兵并没有正规的档案,所以伤兵痊愈之后也许回到原部队、也许就不回去了。一般情况下,受过伤的老兵具有战斗经验,各个部队都是抢着要的。
  医院的门口摆着好几张桌子,各路人马都在那里招揽老兵。有的喊:“到这里画押啦!见面发一个月军饷!”,有的嚷嚷:“伤兵补助!当场兑现!”……就象吆喝买卖的一样。
  第八军的部队中,只有荣誉第一师的经费最为充足,既不拖欠军饷、也能兑现伤兵抚恤,他们的桌子上码放着一摞摞的钞票,十分具有诱惑力,引得有些伤员伤口还没有痊愈就跑去领钱了。103师没有那么多现钱,军饷是“分期付款”的、战伤补助也需要用实物替代,所以时常可以看见一些出院的伤兵背着半麻袋大米沿街叫卖,活象个二道贩子。最惨的是82师,要啥没啥,他们的办事人员只好扯着嗓子乱许愿:“老兵归队,官升一级!”,咋呼了老半天也没有几个人愿意投奔他们。
  再是论功行赏:
  松山战役,第八军大出风头,所以中央政府除了奖励“大功锦旗”,还要给表现优异的参战人员授勋。
  第八军共有四个人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头一个是军长何绍周,另外三个是荣1师荣3团团长赵发毕、82师244团的营长谢梦熊(已阵亡),最后就是王光炜。要知道,这“青天白日勋章”可不一般,它是中华民国最高荣誉勋章,相当于古时候的“免死金牌”,从1929年到现在总共只颁发了209枚(001号的得主是张学良,209号由陈水扁发给了李杰)。
  大功臣王光炜当时并没有在第八军担任职务,严格的说,他还属于贵州的遵义师管区,根本不是第八军的人。所以何绍周军长在填写表格的时候只好把他写成是“309团代理团长”,可这么一来,以后介绍松山战斗的材料就出现了混乱,在有的文章里,309团在战场上同时出现了团长和代理团长,让人莫名其妙;有的文章又把王光炜说成是“103师补1团团长”,其实103师哪里有什么补1团,补1团在遵义,王光炜是跑到松山前线临时客串“前敌指挥”的,可惜这个“前敌指挥”的差事又被李弥副军长中途收回去了,王团长也就变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人物。好在立了大功不会没人要,王光炜升了少将,何绍周也打算让他出任103师师长。
  这时候,有传闻说第八军的某位首脑将要调任昆明警备司令——底下的军官们普遍猜测那一定是李副军长,因为李弥是云南人,由他出任云南省会的警备司令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只不过,在云南这个地界,地方大权掌握在龙云手里,军队调派控制在杜聿明手上,所谓“警备司令”根本是有名无实,远没有在部队担任主官来得痛快——以李弥的性格,如果到了那个位置上,一定是够难受的。
  谁晓得,等到11月份,忽然从军部传来消息,调任昆明警备司令的居然是何绍周,李弥升任第八军军长。李弥升任军长以后,不仅没有让王光炜当师长,反而宣布他为“荣誉军部附员”,意思是不承认他是第八军的正式军官。这可把王少将气坏了,他连“青天白日”也懒得领,径自回贵州享清闲去了。陈永思团长则被名升暗降为副师长,一年以后,包括陈永思、王景渊在内的一帮出生入死但不是嫡系的师长副师长全都被解除了职务,直接赶出军队、打发回家去了……
  直到1948年底,“嫡系将领”们在各个战场或被击毙或被俘虏,被消灭得差不多了,国民政府才赶紧重新起用这批“赋闲人员”,给他们升官加爵、让他们招兵买马。然而,这些“临危受命”的将领们早就对“党国”寒透了心,手握兵权之后,要做的事情就是——起义。王光炜,陈永思于1949年12月率部起义,都曾经是贵州省政协委员。
以上资料大部分是百度来的,有不少李副军长的功绩,比如松山主峰的炸药是李副军长在美国顾问建议下命令工兵埋的,松山战斗是李副军长指挥的。李弥亲自率特务营冲上去打了,“9月6日,李弥被人从山上扶下来时,眼眶充血,胡子拉碴,毛呢军服变成碎片,身上两处负伤,人已走形。”等等等等......,

还有后来的一些事:
  1945年11月,蒋介石将第八军调往反人民的内战前线。李弥率部乘美军第七舰队船只开往青岛。在胶东一带他借“受降”之名,私自接收日军渔船数十只,大量收编伪军和地主武装,对已控制胶济线的八路军,进行多次挑衅。
  1946年1月,第八军侵占潍县、昌乐等地。
  同年7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内战。李弥指挥第八军,先后向淄博、益都、平度、掖县等地进犯。结果第一六六师在沙河被围,一个团被歼,团长被俘。
  1947年5月,第八军改为整编八师,李弥任师长。他为了扩充实力,将初到山东时收编的伪军和地主武装改编为独立旅、独立团。7月,国民党发动了“南麻战役”,李弥率该部六个团在临朐阻击解放军时被包围,伤亡五千人。9月,整编第八师配合第二十五师、第五十四师从烟台、潍县再犯胶东,又被解放军消灭两个团。11月整编第八军(兵团级),李弥任军长。
  1948年7月,李弥升为第十三兵团司令。11月,淮海战役开始。李弥指挥第八、第九两军与解放军的阻援部队展开激战,企图掩护黄百韬兵团向徐州靠拢。由于解放军英勇的阻击,邱、李两兵团进展相当迟缓。黄百韬兵团待援落空,全军被歼。11月下旬,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开始。李弥兵团留守徐州。
  1949年1月9日,第八军的第四十师,即原来的“荣誉第一师”投诚,这使李弥大失所望。10日,邱、李两兵团的陈地被人民解放军全面突破,李弥换上负伤士兵衣服,乘混乱之机溜走了。
  李弥从淮海战场逃脱后,蒋介石在浙江奉化召见他,决定重建第十三兵团,仍任李弥为司令并兼第八军军长。李弥获准在闽西、江西补充兵员,然后开往湖南。在衡阳,李兵团改称第六编练司令部(预备兵团,兵员仅三个师),李为司令。
  蒋介石为控制云南,以便在大陆上作最后挣扎,他又令第六编练司令部及所属第八军开入云南,由李弥当省主席,但编练司令袁鸿逵认为败局已定,西南抵不住,小小的一个云南也不堪一击,在云南只能同卢汉合作,不要动干戈。因此李弥暂不作赶卢汉下台的布置,并通过安排卢汉的下属为第六编练司令部的副司令、参谋长、副军长的办法取悦卢汉,对省参议会的议长们,李弥也频繁接触,尽力游说,力图取得支持。
  12月9日,卢汉及其军政人员率部起义,李弥等国民党军头目在昆明被扣。为解除国民党军对昆明的围困,卢汉将李弥、余程万放回。但李弥离昆后,即与陆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汤尧商议,将部队撤到滇南的开远、蒙自一带,企图垂死挣扎,卷土重来。1950年1月,李弥奉召去台湾。不久,李弥所指挥的第八军、第二十六军除少部分逃缅外,大部被歼于境内。
  9月,蒋介石派李弥等人到缅甸北部,纠集外逃残部和部分土顽武装,组成“反共抗俄救国军滇南边区第一纵队”。12月,李弥被委为“云南省人民反共救国军总指挥”,“云南省政府主席兼云南绥靖公署主任。”1951年5月至7月,逃缅国民党军在美国的支持下,两次窜扰云南边境,均遭人民解放军迎头痛击。
  1953年1月,在缅国民党军残部改称“云南反共救国军游击总部”。李弥为对抗缅甸政府可能的进攻,还与缅甸的反政府军相勾结。缅甸政府忍无可忍,对李弥残部进行军事围剿;同时向联合国提出控诉。台湾国民党政府以玩弄花招相对付,将李弥残部改为“东南亚自由人民反共联军 ”。同年底至1954年,李弥残部多数被迫陆续撤往台湾。
  李弥到台湾后,先后充任台湾国民党“国民大会代表”、“中央评议委员”和“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等职。1973年在台湾去世。
]]
楼上的开什么玩笑,那种地形坦克装甲车上的去吗?想想昆仑关战役200师损失了多少坦克?对方可有1200多个不要命的人弹.
我们中国人在抗战军史上一直是把小日本的军队编制搞错了,望文生义,在部队内部刊物上用的都是标准的军语,不会出现师团,旅团,联队之类的东西,而是某某师,某某旅,某某团.也是三三制的.军衔也是上校,中校,少校.不是什么大佐,中佐,少佐.在日本人的电影里也是标准的军语,也是鸡巴太郎上尉或龟头正雄少校等等.大家有兴趣可看看<<啊!海军>>这部电影.在松山上的日军就是一个团,日军最大的单位是军,师是主要的作战部队.军衔也是和世界各国一样的.日本明治维新是学习西方的.部队编制也是和西方列强是一样的.大体相同的.只不过在日文里,师是被写成师团罢了.我们应该改改的.提到日军的编制还是用标准的军语好些.再说一点,大队就是营一级的单位.
用7军换8军,效果会好得多。
SC的网友曾经发过反映松山战斗的帖子,最后关头日军困兽犹斗,以残存的兵力对进攻国军实施白刃反冲击,导致国军5000人全线崩溃,自相践踏,死于督战队的官兵不计其数。。。虽然某些网友对此存有不同看法,但大多数认为以国军的状态是很可能发生这类事情的。。。
原帖由 帝国师战士 于 2008-11-8 15:50 发表
我们中国人在抗战军史上一直是把小日本的军队编制搞错了,望文生义,在部队内部刊物上用的都是标准的军语,不会出现师团,旅团,联队之类的东西,而是某某师,某某旅,某某团.也是三三制的.军衔也是上校,中校,少校.不是什么大 ...

日军的师是大编制,和当时中国军队的师编制不一样,更何况那时候国军流行吃空饷,即使是远征军这样的精锐吃空饷比例仍然高达30-50%以上。;P
原帖由 唯有天使生双翼 于 2008-11-8 16:40 发表
SC的网友曾经发过反映松山战斗的帖子,最后关头日军困兽犹斗,以残存的兵力对进攻国军实施白刃反冲击,导致国军5000人全线崩溃,自相践踏,死于督战队的官兵不计其数。。。虽然某些网友对此存有不同看法,但大多数认 ...

以国军的状态的确是很可能发生这类事情,不过松山战斗日军对进攻国军实施白刃反冲击恐怕不可能吧?看看松山的地形:D
提供一篇材料!
《缅甸作战》下155页到164页

----拉孟守备队的奋战及覆灭
原帖由 唯有天使生双翼 于 2008-11-8 16:40 发表
SC的网友曾经发过反映松山战斗的帖子,最后关头日军困兽犹斗,以残存的兵力对进攻国军实施白刃反冲击,导致国军5000人全线崩溃,自相践踏,死于督战队的官兵不计其数。。。虽然某些网友对此存有不同看法,但大多数认 ...

这是在密支那,八江中尉带60人进行冲锋,刚攻下密支那火车站的5000以上所谓精锐驻印军正在抢劫,被八江中尉的60人冲的惊慌失措,大乱,溃逃。又被督战队扫射,自相践踏,死伤极多。

八江中尉及其60人部队遂收复密支那火车站。
看看看看看看
AB雨 发表于 2008-11-9 14:19
这是在密支那,八江中尉带60人进行冲锋,刚攻下密支那火车站的5000以上所谓精锐驻印军正在抢劫,被八江中 ...
这个事件被牵强附会成新一军在火车站溃败,但实际上那是原第54军第50师,第54军是土木系主力,1944年空运到印度加入驻印军,到达之后史迪威把第54军军部全部打包回国,只留下3个师。

密支那战役结束之后,原新一军被拆分为新一军和新六军两个军,新一军下辖新38师、30和50师,新六军下辖新22师、14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