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挥动上帝之鞭--气温降低一度,改变人类版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0:30:31
文 黄章晋
载于《全球通》杂志

    今年的雪灾令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在大自然面前的脆弱,不过,现代社会物质和技术力量的强大,对极端天气的承受能力远远大过传统农业社会。与今天的全球变暖不同,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全球天气变冷,平均气温降低一度,不但造成千百万人的死亡,而且严重地改变了人类世界的版图,从宏阔的角度看,某种程度上,气候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一个最重要但又最不引人注目的驱动力。

  【冰雪灾害与王朝更迭】

  本年这次罕见雪灾受波及最南的地方,是粤北山区,但历史上,热带的广州亦曾发生过雪灾,时在1245年,史载“大雪三日,积盈尺余,炎方所未有也。”那正是被称为全球“小冰期”一个极端天气的例子。
  今天的气象学家认为,始于中世纪止于19世纪末的“小冰期”,与“正常”气温相比,通常情形下,气温只降低了1摄氏度,但对农业社会却影响巨大,广州大雪时,福州荔枝全部冻死,但此前,因为气候变冷,江南的双季稻已经消失,唐朝时,陕西本地曾大面积培育柑桔,但到了13世纪,不但陕西柑桔消失,而且出产皇室专门享用柑桔的江西,也已经不产柑桔了。同时,中国传统纺织原料桑树的生长北线,向南方退缩了2个纬度,棉花在中国的大面积推广和最终替代了桑麻,最重要的原因是气候变冷。
  与全球变暖相似,全球变冷同样伴随着频繁而剧烈的极端气候,在靠天吃饭的时代,极端气候譬如旱灾涝灾,导致的社会震荡要远远大于今天。唐朝的灭亡,我们通常的说法是统治者的腐败造成大饥荒,最后黄巢起义摧毁了这个曾强盛一时的王朝。但据历史学家研究表明,发生农民大起9世纪,近百年的降雨量都低于正常年份,应当说,是持续的干旱直接导致了普遍的大饥荒和空前规模的流民,是天气造就了黄巢。
  而推翻元朝的朱元璋更是饥民的典型,虽蒙元统治之残暴与腐朽异乎往代,但元末水旱交替黄河改道,短短的元朝所经历的时间基本没有友好的天气,从忽必烈登基始,元朝官方历史记载的赈灾频率就不断加大,不难想象当时气候的恶劣。谁能想象得到,江南鱼米之乡的太湖竟在十四世纪的元代几度冰冻数尺,在奇寒的极端气候下,许多南方的树木都被冻死,我们亲见了今年冰灾在南方造成的巨大损失,不难想象当时小冰期最盛时期对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打击有多么巨大。
  接下来,明末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其实天气的原因来得远比明王朝的腐朽更直接。导致明王朝灭亡的两大因素,一是女真在辽东的兴起,一是农民起义,两者的直接原因都是“小冰期”进入了一个最寒冷的阶段。
  十七世纪也许是历史上东北亚地区极端气候最严重的时代,华北的空前旱灾从1627年持续到1652年,即便是再开明的王朝恐怕也架不住如此长期的大饥荒,何况是腐朽的晚明。而此前辽东战事不但耗空了明廷而且几乎征用了全社会的壮丁。
  而女真的兴起亦肇始于天气寒冷导致部落之间的剧烈征伐。满清兴兵犯明的一个理由就是要求女真部落退出柴河、三岔、抚安的农耕区,盖当时气候原因,女真社会经济生活已极度脆弱。一个侧证亦可资当时气候变迁的影响。——当时刚刚统一各部落并入侵过朝鲜半岛的满清,屡屡以严厉手段惩罚越境采集人参的朝鲜山民,甚至遣使斥责朝鲜国王。虽被杀朝鲜山民的头颅在国境线上示众,但朝鲜山民越境采参却屡禁不止,因为当时临近辽东的朝鲜北方几个道,因为严寒,几乎已无法以农事为生,只能犯险越境采参。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迭,两大动力来源,一为农民起义,一为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两者都与气候变迁高度相关。

  【是兼并土地造成大量游民吗?】

  土地是否该私有化,在中国依然是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也许是中国历史太长,可供吸取的教训太多,否则,何以仿效中国改革的后期之秀越南,没有什么争论早早就实行了土地的私有化。
  反对土地私有化的一派认为,土地私有化,会迅速造成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失地游民,使社会急剧贫富分化,不过,他们横向比较喜欢举例的南美和印度,其实造成土地集中和大量城市贫民的原因完全与土地自由交易完全无关,其土地集中是殖民统治时大规模圈地的历史遗产。文 黄章晋
载于《全球通》杂志

    今年的雪灾令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在大自然面前的脆弱,不过,现代社会物质和技术力量的强大,对极端天气的承受能力远远大过传统农业社会。与今天的全球变暖不同,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全球天气变冷,平均气温降低一度,不但造成千百万人的死亡,而且严重地改变了人类世界的版图,从宏阔的角度看,某种程度上,气候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一个最重要但又最不引人注目的驱动力。

  【冰雪灾害与王朝更迭】

  本年这次罕见雪灾受波及最南的地方,是粤北山区,但历史上,热带的广州亦曾发生过雪灾,时在1245年,史载“大雪三日,积盈尺余,炎方所未有也。”那正是被称为全球“小冰期”一个极端天气的例子。
  今天的气象学家认为,始于中世纪止于19世纪末的“小冰期”,与“正常”气温相比,通常情形下,气温只降低了1摄氏度,但对农业社会却影响巨大,广州大雪时,福州荔枝全部冻死,但此前,因为气候变冷,江南的双季稻已经消失,唐朝时,陕西本地曾大面积培育柑桔,但到了13世纪,不但陕西柑桔消失,而且出产皇室专门享用柑桔的江西,也已经不产柑桔了。同时,中国传统纺织原料桑树的生长北线,向南方退缩了2个纬度,棉花在中国的大面积推广和最终替代了桑麻,最重要的原因是气候变冷。
  与全球变暖相似,全球变冷同样伴随着频繁而剧烈的极端气候,在靠天吃饭的时代,极端气候譬如旱灾涝灾,导致的社会震荡要远远大于今天。唐朝的灭亡,我们通常的说法是统治者的腐败造成大饥荒,最后黄巢起义摧毁了这个曾强盛一时的王朝。但据历史学家研究表明,发生农民大起9世纪,近百年的降雨量都低于正常年份,应当说,是持续的干旱直接导致了普遍的大饥荒和空前规模的流民,是天气造就了黄巢。
  而推翻元朝的朱元璋更是饥民的典型,虽蒙元统治之残暴与腐朽异乎往代,但元末水旱交替黄河改道,短短的元朝所经历的时间基本没有友好的天气,从忽必烈登基始,元朝官方历史记载的赈灾频率就不断加大,不难想象当时气候的恶劣。谁能想象得到,江南鱼米之乡的太湖竟在十四世纪的元代几度冰冻数尺,在奇寒的极端气候下,许多南方的树木都被冻死,我们亲见了今年冰灾在南方造成的巨大损失,不难想象当时小冰期最盛时期对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打击有多么巨大。
  接下来,明末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其实天气的原因来得远比明王朝的腐朽更直接。导致明王朝灭亡的两大因素,一是女真在辽东的兴起,一是农民起义,两者的直接原因都是“小冰期”进入了一个最寒冷的阶段。
  十七世纪也许是历史上东北亚地区极端气候最严重的时代,华北的空前旱灾从1627年持续到1652年,即便是再开明的王朝恐怕也架不住如此长期的大饥荒,何况是腐朽的晚明。而此前辽东战事不但耗空了明廷而且几乎征用了全社会的壮丁。
  而女真的兴起亦肇始于天气寒冷导致部落之间的剧烈征伐。满清兴兵犯明的一个理由就是要求女真部落退出柴河、三岔、抚安的农耕区,盖当时气候原因,女真社会经济生活已极度脆弱。一个侧证亦可资当时气候变迁的影响。——当时刚刚统一各部落并入侵过朝鲜半岛的满清,屡屡以严厉手段惩罚越境采集人参的朝鲜山民,甚至遣使斥责朝鲜国王。虽被杀朝鲜山民的头颅在国境线上示众,但朝鲜山民越境采参却屡禁不止,因为当时临近辽东的朝鲜北方几个道,因为严寒,几乎已无法以农事为生,只能犯险越境采参。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迭,两大动力来源,一为农民起义,一为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两者都与气候变迁高度相关。

  【是兼并土地造成大量游民吗?】

  土地是否该私有化,在中国依然是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也许是中国历史太长,可供吸取的教训太多,否则,何以仿效中国改革的后期之秀越南,没有什么争论早早就实行了土地的私有化。
  反对土地私有化的一派认为,土地私有化,会迅速造成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失地游民,使社会急剧贫富分化,不过,他们横向比较喜欢举例的南美和印度,其实造成土地集中和大量城市贫民的原因完全与土地自由交易完全无关,其土地集中是殖民统治时大规模圈地的历史遗产。
  不过,毕竟中国去过印度和拉美去的人少,中国人普遍将土地私有化与土地兼并直接联系起来的观念,其实来自中国历史,更确切地说,是历史教科书将这一观念灌输给了每一个中国人。
  中国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在自由交易的小土地私有制下,最终会出现土地被不断兼并的趋势,到了一定阶段,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流离失所,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就会爆发导致王朝覆灭的农民起义。而每个新王朝建立后,又会重新分配土地,然后循环往复。中国历史王朝更迭治乱循环就是这么一回事。
  不过,历史研究的实证却与上述说法有异。美籍史学家赵冈的《中国土地制度史》通过文献收集整理发现,自宋至民国,小土地私有制下的中国,土地分配的基尼系数长期稳定,并不存在周期性的不断增大然后又重新开始的循环。如果一定要说存在什么规律,那么只能说这个基尼系数是在非常缓慢的下降而非不断上升的。
  原因很简单,即便存在土地不断兼并的趋势,由于中国并不存在长子继承制,一代人好不容易兼并的土地到了下一代又会被分散,而且,如果土地宝贵,又有多少人会轻易出售土地呢?
  可见土地自由交易导致兼并之说,无论逻辑还是实证都难以自足。不过,历史上周期性出现大规模的流民却是事实,既非兼并所致,原因何在?
  细究历史,其实与流民大量出现相伴的,是大量土地被抛荒,这些土地事实上并未被周围的邻居乘机兼并,故基尼系数未见变化。农民抛荒的直接原因是无法承受沉重的税赋,种田已如此不合算,还不若去抛弃田产离开家园去当流民。
  一般而言,史家将农民不堪税赋沉重的原因归结官府的横征暴敛,但在强调官府不恤民情时,会言及此时自然灾害已导致农民颗粒无收。当然,强调自然灾害有为官方卸责嫌疑,是政治不正确。不过,历史上出现大规模抛荒,时间上却恰与气候史上持续灾荒年岁重合。
  典型如明末李自成起义。按照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统计,十三世纪至二十世纪期间,最冷的一个世纪是十七世纪。而小冰期寒冷的冬季分别出现在如下时段:1470—1520年、1620—1720年和1840—1890年间,而相对温暖的冬季则分别出现在1550-1600年和1720-1830年。
  如若有心,读者自可对照此组数据看看中国历史,是否与治乱循环有某种契合性。那么,是谁造成了大规模的游民,是土地兼并么?

  【阿提拉与五胡乱华】

  不少中国年轻人看到欧洲人描述匈奴惊恐万状的文字,会感觉特别爽,无他,罗马人打不过日耳曼蛮族,日耳曼蛮族打不过匈奴人,而匈奴人出现在欧洲,是被我大汉朝从东方赶跑的。当年与北匈奴最后一仗将其逐出中国历史的汉校尉陈汤,奏折中“名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一句,历史上并不著名,到了当代,因了北匈奴余部在欧洲肆虐一节而令多少人热血沸腾,咱们中国人曾多么牛逼呵。
  蛮族入侵罗马帝国的狂潮,通常被简化为,比哥特人更野蛮凶残的匈奴人突然出现,迫使哥特人疯狂地向罗马帝国境内迁移。到了那些有“我汉帝国比罗马帝国更强大”心结的人那里,就更简化为匈奴人入侵欧洲的根本动力源是汉朝的赫赫武功,是我大汉帝国的军事成就导致了欧洲的民族大迁徙。
  但醉心于此的人往往忘了,以赫赫武功间接推动欧洲民族大迁移的中华帝国,此时又身处何境?中国王朝史上,此时正是两晋时期,历史教材通常简略到令一般人只有个模糊不清的民族大融合的印象。而事实是,赫赫武功的中华帝国的心脏地区,早在阿提拉之前的一个多世纪就被游牧民族入侵的浪潮淹没了。
  入侵欧洲,导致日耳曼蛮族大逃亡最终冲垮了罗马帝国的匈人,是否是中国人赶跑的北匈奴,学界并无定论。最重要的问题是,当阿提拉率领匈奴人驱动着日耳曼蛮族横扫欧洲时,中国整个北方早已成北方游牧民族的天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对汉族人来说是空前浩劫的“五胡乱华”,当南迁依附中原的匈奴人在刘渊率领下突然造反,揭开胡人第一次在中原称帝的序幕时,入侵欧洲的匈奴人此时还没有冲出亚欧草原的最西端。
  正统中国史书将“五胡乱华”的直接原因归结为西晋的“八王之乱”,似乎是内乱如真空般源源不断地将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吸入中原。如果留意,西晋内附的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叛乱,在司马炎统一中国之前就出现了。“八王之乱”不过是提前给了不断南下的游牧民族一个江山易主的机会。
  ——就是说,曾屡次重创北方蛮族的罗马帝国和中华帝国,几乎同一时期被蛮族入侵的浪潮淹没,时间相差一百多年。这一民族大迁移狂潮在有文明史以来可谓史无前例。在中国北方,今天有专家统计,“五胡乱华”时期,华北地区北方各游牧民族人口总数高达700-800万人,长期战争导致北方汉族大量减员,黄河流域的汉族人口甚至少于南下的游牧民族。
  “五胡乱华”与中国两千多来任何一次游牧民族入侵不同,它不是一个统一的草原民族的军事入侵,而是各游牧民族集体大规模南迁,“五胡乱华”这个名称就清楚地表明了其独特的性质。不过,在自然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人们不曾也很难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形,如果结合东西方历史会发现,蛮族大规模向南迁徙几乎同时在东西方世界出现。
  为什么?

   【谁手中握着“上帝之鞭”】

  游牧民族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在东西方进行大规模的入侵和迁徙?
  气象学能很好地解释这一切:公元四世纪到五世纪全球气候变冷,而整个亚欧大陆的腹心地区——亚欧大草原不但严寒而且干旱,森林南移,原来居住在亚欧草原上“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只能集体向更温暖的农耕地区迁移。
  在欧洲,文明人的罗马帝国境内,蛮族人口迅速居于多数,今天世界最富裕发达的西欧国家,除意大利和法国南部的居民外,几乎全部是蛮族的后代。狭小而地形复杂的西欧容不下如此规模的蛮族移民,蛮族中的一支汪达尔人干脆横渡地中海,在北非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匈奴人对哥特等诸蛮族并不采取斩尽杀绝的手段,气候导致原深居内陆和北方的蛮族无法在变得寒冷的故乡生存,应该是他们大规模迁移的最根本动力。阿提拉匈奴人对其他民族的恐怖力量,只是一种被放大的历史传说,若以凶残论,“五胡乱华”时期羯族石氏建立的赵国政权(史称后赵)的残暴,在东西方民史上都属空前绝后。
  当时的罗马人记载,从没见过那么多听都没听说过的寒冷地区的蛮族,也没见过这么方便野蛮民族的天气,——草原深处的蛮族骑兵直接越过黑海冰面,——到处是平坦的冰面——史上不曾有过的整个多瑙河河面都结冰的情形出现了,甚至温暖的台伯河也结冰了,——没有任何天堑可以阻挡蛮族人的骑兵。
  从竺可桢的历史气象资料研究上不难发现,极端气候与中原内乱和游牧民族入侵在时间上几乎完全吻合。现代气象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类进入文明后出现的几次寒冷时期,其气候的变迁过程多是从东亚开始次第波及到西欧的。竺可桢通过对比同纬度的日本与中国的气象文献资料发现,日本严寒的开始和结束比中国要早四分之一个世纪。
  欧亚大陆的严寒自来由东向西蔓延,而欧亚大草原的暴力之源亦恰在其最东端的大兴安岭森林。举凡在中原立足建立王朝者,莫不源自东北草原: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洲,而源头自西北的匈奴、突厥等部则不但不曾入主中原,且无一例外均受来自东方的游牧民族挤压而西向发展。
  三世纪出现的寒冷气候,在中国的顶点是公元280-289年,公元289年,晋武帝司马炎授刘渊匈奴北部都尉,10年后,刘渊反叛。匈奴北部都尉这个官职说明,晋北方当时突然涌入了大批北方游牧人。
  可能这样用气象学的数据来分析历史,会令充满英雄史诗和充满偶然性因素的历史变得如此乏味,因为阿提拉的横空出世较之留在亚洲的同胞在中原轮番称帝晚了一百多年,制造这个时间差的,仅仅是气候原因,因为寒冷降临欧洲比东亚晚了一个世纪,历史在匈奴人身上的偶然性仅仅在于,征服者的名字叫露加还是阿提拉。
  阿提拉被称为是惩罚欧洲诸民族的“上帝之鞭”,如果他是那根鞭子,握着鞭子的那只手,就是我们在漫长历史上从来不曾留意过的气候。读到这里,也许你会说,最早称草原民族为“自然之子”的人,恐怕绝对想不到自己的话是多么的英明。

   【为天气驱动的“一代天骄”】

  综合看,气候对中世纪欧亚大陆最友好的时代,是七世纪到十二世纪初,此时,正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唐宋时期。初唐时,欧亚草原出现了版图空前庞大的突厥帝国,但突厥帝国在与隋、唐争雄中连续败北,巨大的突厥帝国何以对中原的威胁竟不若后来小小的契丹、女真和蒙古?其实不难回答,突厥帝国从来就不曾有南下之心,就如历史上的匈奴,只是犯边抄掠,从不曾图谋要入主中原。
  防范游牧民族的入侵,恐怕没有一个文明会比中原王朝更有经验更殚精竭虑,因为中国是古代文明中受游牧民族入侵威胁最大的文明,游牧民族生活的欧亚大草原的风暴核心,正是中国正北方的蒙古高原。相比农耕民族,游牧民族的经济生态则更为脆弱。一旦出现寒冷和干旱天气,蒙古草原上就一定会诞生一位伟大的可汗。这时候,万里长城也无法阻挡游牧民族的南下了。
  不错,天之骄子成吉思汗的兴起,只是气候变冷的缘故。
  蒙元的兴起,是始于十二世纪的寒冷气候导致游牧民族入侵浪潮的第二波,上一波,宋人眼中的野蛮人契丹突然被更野蛮的女真人攻灭,极短的时间里这种戏剧性场面再次出现。
  今人解读辽亡于金,金亡于元,是因为被灭亡者入主中原后迅速汉化战斗力急剧衰落的原因。相对更野蛮的入侵者,此说也许不错,但就横向比较而言,辽、金被迅速毁灭之时,岂可以丧失战斗力言之。
  譬如契丹,余部流亡中亚建立西辽政权后,迅速击败周围突厥语国家,即便曾在西方大败拜占庭帝国的塞尔柱突厥,亦于1141年被西辽击败,其势力被逐出中亚的阿姆河地区,后遂全力西侵。至于金,联蒙古灭金的宋竟然被腹背受敌的金连续击败。
  或少有人知,金曾在秦汉长城以北数百公里远的地方修造了一条中国最北的长城,此时距金灭契丹不久,国力正盛,为防止蒙古兴起,时不时侵入草原蒙古诸部进行武力减丁,奈何骚扰入侵的蒙古人依然汹涌而来。背后的动力与女真人在契丹身后兴起完全一致。
  十世纪是气候转暖时期,大利北方游牧民族人口增长,但到了十二世纪,气候变冷,东北亚寒冷地区一个比一个更野蛮的民族相继从草原和森林深处杀出。自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始,其一连窜的对外征伐的赫赫武功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对象,少有人留意,在蒙古国疯狂对外征伐的同时,蒙古高原正遭受一连窜罕见的自然灾害。
  ——在拔都西征欧洲的1240年,蒙古草原因干旱而野草自燃,史称“牛马十死八九,民不聊生”。在蒙古人入侵中东和中原时,正是蒙古草原上的受灾的游牧人大规模南下之时,元史载,自成吉思汗建国至灭宋,北方草原地区被迫南下的贫民数量高达近九十万户。
  不少人遗憾,西征欧洲一路所向无敌的蒙古兵,1242年因窝阔台病死撤回而未尽全功。再度西征会如何?这为许多古代军事史爱好者提供了极多的想象和计算空间。不过,人算不如天算。自后,蒙古人转而直接南下征服南宋,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此时气候之寒冷,北方草原生活已如此艰难,使得循旧路再度西征已变得不太可能。
  毛词曾云“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如上分析,其实“天骄”亦可解读为,一切征伐仅仅为天气驱动而已。
  必须补充强调,并非所有蛮族入侵都是在寒冷时期,对从无游牧民族入侵之忧的西欧人来说,东亚人最辉煌的黄金时代,他们最恐怖的记忆来临——维京海盗的入侵,这些比草原民族更野蛮的人,抢遍了西欧靠近水边的民族,因为气候的转暖,他们甚至可以乘船横贯整个东欧南下到希腊抢劫。借着小暖期,这些海盗的扩张也达到极限,他们南临红海,东抵巴格达,甚至先于哥伦布五百年登陆北美。
  等到严寒气候蒙古人登上历史舞台时,远离维京本土的那些北方定居点,维京居民全部都没有生存下来。

  【这次是人类在挥动上帝之鞭】

  亚欧大陆风暴之源的蒙古板块是推动各民族不断向四周扩散的动力,至十三世纪,造成中国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北方。其实,民族板块移动的并不仅止于直接与游牧民族的定居民族,先秦时期,居住在长江以南和珠江流域的百越和苗人,就以蒙古板块为中心不断外移,今天,中南半岛各国的民族,其祖先几乎都来自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西方社会到十七世纪,因为军事体制变革和热兵器的装备,游牧民族已不再是威胁,当中国人再度遭遇全境被游牧民族征服之苦时,只要一小队俄罗斯军队就可以不断向东一个接一个地征服游牧民族。
  风水轮流转,曾遭蒙古人数百年统治之耻的俄罗斯人,极端寒冷气候成了保护神,因为威胁它的敌人开始来自西方,十七世纪瑞典人的入侵、十九世纪拿破仑的入侵,1941年纳粹德国的入侵,在最紧要关头,突如其来的空前寒冷都凶狠地诅咒了俄罗斯的敌人,而此前,它与其他民族一样,可以说是为寒冷所诅咒的不幸者。
  近五百年来,十九世纪是寒冷程度仅次于十七世纪的时期,气候最恶劣的1840—1890年间,中国从南到北遍及内战烽火,从天平天国起事到左宗棠最后平定回疆的战乱期间,中国损失人口在5000万至1亿人,比二战的死亡人数还多。如果没有引入西方世界的西式武器,或许战乱将一直蔓延到王朝的更迭。
  对科技发达的西方国家来说,同期的气候变迁对其社会的震荡几乎已可忽略不计,因为工业文明和现代国家组织,已使人类掌握了拥有抵抗气候变化的有力武器。
  十九世纪末开始,全球气候转暖,但是这次人类迎来的也许不是一个气候的黄金时代,因为短短一个世纪,人类掌握的力量对天气的影响,已经明显超越了自然的力量。
  现在,人类社会面临的威胁不再是老天赐予的寒冷,而是人类活动自身带来的全球变暖,相比以往历史上在气候自然变迁面前遭遇的巨大苦难,今年中国南方的冰雪之灾可谓毛毛雨,但是,目前全球转暖的趋势却呈明显的加剧趋势。
  固然,人类社会进入今天,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早已是互利共生关系而非生死竞争关系,但全球变暖对人类社会最大的威胁并非极端气候,而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它将再次改变一些国家的版图,不是战争,而是海水淹没各国最富庶的沿海都市,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考验。
  这一次,上帝之鞭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人类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命运么?我是个乐观主义者。
天气是因素之一,但也不要以偏盖全,网络文章的通病就是标题党+捡鸡毛当令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