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军队.公安装备时间最长的手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4:40:28
中国的军用手枪的历史也很长,在抗战时期和国共内战除了十几万支毛瑟军用手枪(盒子炮以外),还有一部分美国和苏联援助的手枪,当然也有少量缴获的日本垃圾南部手枪(俗称王八盒子)。在抗战时,由于初期和中期国军火力太弱,毛瑟手枪还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近距离连射武器的不足。

内战结束后,中国当时的装备可以称得上是万国造。其中步枪口径多达11种,枪弹和枪械种类更是多达数十种。作为一个新建的大国,实现军队武器的制式化和自产化当然是首当其冲的事情。

之后的朝鲜战争中,勇敢志愿军士兵拿着五花八门的武器和严重不足的弹药,和武装到牙齿的美韩联军血战数年。虽然一度打的美军狼狈溃败,但是因为火力的差异和空军的几乎全无,志愿军遭受的相当大的伤亡。其中就弹药一项,就有日式,苏式,美式,国式等四五个国家的各种弹药,造成后勤方面严重的困难。在整个朝鲜战争中,志愿军有百分之四十的弹药缺口只能通过战前缴获获得,白白牺牲了很多的生命。这些更推动中国武器自产化的发展。

从1950年到1955年,由于底子薄,中国同时采取进口和仿制2种方式。5年内从苏联共进口和接受枪械90万支和大量的弹药。

在此同时,中国大陆方面开始逐步仿制苏联的军用武器。其中就包括苏联二战期间的制式手枪。

1951年,随着前一年中苏条约的签订。中国军工系统就开始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仿造苏制托卡列夫军用手枪。主要是苏联方面提供全部图纸和提供流水线的全部机床,同时培养一批技术骨干。该枪基本就是托卡列夫手枪的简单仿制,没有任何中国自己创新,所以并不能称得上是中国自产的武器,只能算是中国组装。中国方面取名为51式手枪。

苏联托卡列夫式手枪是一款很有特色的武器,该枪发射7.62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全长196毫米,空枪重0.85千克,枪管长116毫米,初速420米/秒,使用8发弹匣供弹,有效射程50米。它的威力很大,穿透力很强,而且生产成本很低,是一款很实用的武器。

它是由苏联枪械设计师托卡列夫在1930年设计的,是苏军装备的第一支自动装填手枪。托卡列夫参战了残酷的苏德战争,部队对其威力和可靠性的总体评价还是不错的。

不过客观来说,苏联军队装备大量的冲锋枪(超过500万支),手枪在实战中使用的情况很少,主要是少数坦克手,飞行员和军官在极端情况下自卫使用。所以托卡列夫实战中的成绩自然很一般。

托卡列夫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类似勃朗宁手枪结构。它的枪管下方有一个铰链环,挂机柄销插在环中。射击后,枪管和套筒首先一起后坐一段自由行程,然后枪管下的铰链环绕挂机柄销向后转动,迫使枪管下移,使枪管上的闭锁突笋脱离套筒上的凹槽。此时枪管和套筒分离,完成开锁。当套筒推枪管复进簧时,枪管下的铰链环又绕挂机柄稍向前转动,使枪管上抬,闭锁突笋进入套筒座凹槽,实现闭锁。

它的结构紧凑,该枪在吸收勃朗宁手枪优点基础上,创新了一套近似模块化的内部设计,包括击锤、阻铁、击锤簧、阻铁费等,使枪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托卡列夫的威力在当时来说,是世界一流的。它的7.62毫米手枪弹是世界上同口径枪弹中威力最大的枪弹,射弹威力大是该枪所以被众多国家仿制的主要原因之一。

51式手枪很快装备部队,并且参加了朝鲜战争。但是中国方面对其反应比较一般,部分士兵和军官认为它就作战性能还不如盒子炮。但是作为自卫武器也足够了,况且它还有体积小,重量轻,威力大的优点。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战争的停止让中国方面可以重新完整的实现自己的计划。由于朝鲜战争中国的参战,苏联已经确定中国是他的盟友,随即开始和中国的全面军事合作。

1953年,苏联专家根据中苏两国的协议大量进入中国,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军事方面专家。

中国专家和苏联专家详细研究了朝鲜战争中51式手枪的暴露出来的缺点进行了改进,同时还考虑了中国士兵的自身特点。比如改进了枪托的大小,适应中国士兵较小的手型。

1954年,手枪正式定型并且大量生产装备部队,取名为54式手枪。该枪是中国建国以后正式装备部队的第一款制式武器。

54式手枪装备部队以后,参加了中印边界战争和中越边界战争。总体来说,54式手枪还是能够满足这些恶劣环境下的作战需要。它的射程不错,穿透力强,威力大(54手枪发射的51式7.62mm钢芯弹头最大飞行距离1630米,初速高达420米/秒。在25米距离上能射穿3毫米厚的钢板、10厘米厚的木板、6厘米厚的砖墙、35厘米厚的土层),在50米内的距离上能够适应战斗中自卫武器的需要,属于大威力军用手枪,敌人士兵中54式一二枪就足以丧命。能够满足军事实战需要,是54式能够在军方使用长达50年的最大原因,当然价格低廉和结构简单容易制造也是重要的原因。1987年54式手枪出厂时的号码已高达35,000,000,足可见其在中国的盛行。

54式手枪的结构简单又结实,能适应各种恶劣环境,不容易因为一二次磕碰而损坏!

虽然不容易损坏,但是实战中54式仍然存在相当数量的卡壳现象,这也是它的一直问题很难更改了。

需要说明的是,在现代战争中,手枪使用的机会少之又少。最基层的中国军官一般不使用手枪,而是普遍背一支AK47。因为实战中,冲锋枪虽然比较重,但是基层军官身体素质一般不比普通战士差,能够负担的了。而且冲锋枪的作战能力比手枪强十倍也不止,危险的战场上基层军官宁可自己多一些安全的保障。至于手枪,基层军官一般不怎么在乎,他们认为反正战争中又会士兵的减员,到时候拿冲锋枪就行了。高山下的花环里面,连长梁三喜和指导员一人拿一挺轻机枪,一人拿一把冲锋枪。

一般营长以上的军官,还是用手枪的。但是这些人能够开枪的机会就很少了。

不过,客观来说:54式仿制的苏联托卡列夫手枪早在几十年前就被苏联军方淘汰了。该枪的水平大约保持在二战中的一流水平(还并非一流,中印战争后解放军反应54式手枪,除可靠性、侵彻力好些外,其他性能都不及勃朗宁手枪)。一款武器用了50年,经历了数次军事科技的重大变革,它的淘汰是必然的。

54式手枪数据

口径: 7.62毫米

全长: 196毫米

枪宽: 30毫米

枪高: 128.5毫米

枪管长: 116毫米

全重: 0.85千克

瞄准基线长: 156毫米

初速: 420-440米/秒
射速: 30发/分

射程: 50米

枪弹: 51式手枪弹 7.62×25毫米

弹匣容量: 8发
12033268315913276.jpg中国的军用手枪的历史也很长,在抗战时期和国共内战除了十几万支毛瑟军用手枪(盒子炮以外),还有一部分美国和苏联援助的手枪,当然也有少量缴获的日本垃圾南部手枪(俗称王八盒子)。在抗战时,由于初期和中期国军火力太弱,毛瑟手枪还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近距离连射武器的不足。

内战结束后,中国当时的装备可以称得上是万国造。其中步枪口径多达11种,枪弹和枪械种类更是多达数十种。作为一个新建的大国,实现军队武器的制式化和自产化当然是首当其冲的事情。

之后的朝鲜战争中,勇敢志愿军士兵拿着五花八门的武器和严重不足的弹药,和武装到牙齿的美韩联军血战数年。虽然一度打的美军狼狈溃败,但是因为火力的差异和空军的几乎全无,志愿军遭受的相当大的伤亡。其中就弹药一项,就有日式,苏式,美式,国式等四五个国家的各种弹药,造成后勤方面严重的困难。在整个朝鲜战争中,志愿军有百分之四十的弹药缺口只能通过战前缴获获得,白白牺牲了很多的生命。这些更推动中国武器自产化的发展。

从1950年到1955年,由于底子薄,中国同时采取进口和仿制2种方式。5年内从苏联共进口和接受枪械90万支和大量的弹药。

在此同时,中国大陆方面开始逐步仿制苏联的军用武器。其中就包括苏联二战期间的制式手枪。

1951年,随着前一年中苏条约的签订。中国军工系统就开始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仿造苏制托卡列夫军用手枪。主要是苏联方面提供全部图纸和提供流水线的全部机床,同时培养一批技术骨干。该枪基本就是托卡列夫手枪的简单仿制,没有任何中国自己创新,所以并不能称得上是中国自产的武器,只能算是中国组装。中国方面取名为51式手枪。

苏联托卡列夫式手枪是一款很有特色的武器,该枪发射7.62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全长196毫米,空枪重0.85千克,枪管长116毫米,初速420米/秒,使用8发弹匣供弹,有效射程50米。它的威力很大,穿透力很强,而且生产成本很低,是一款很实用的武器。

它是由苏联枪械设计师托卡列夫在1930年设计的,是苏军装备的第一支自动装填手枪。托卡列夫参战了残酷的苏德战争,部队对其威力和可靠性的总体评价还是不错的。

不过客观来说,苏联军队装备大量的冲锋枪(超过500万支),手枪在实战中使用的情况很少,主要是少数坦克手,飞行员和军官在极端情况下自卫使用。所以托卡列夫实战中的成绩自然很一般。

托卡列夫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类似勃朗宁手枪结构。它的枪管下方有一个铰链环,挂机柄销插在环中。射击后,枪管和套筒首先一起后坐一段自由行程,然后枪管下的铰链环绕挂机柄销向后转动,迫使枪管下移,使枪管上的闭锁突笋脱离套筒上的凹槽。此时枪管和套筒分离,完成开锁。当套筒推枪管复进簧时,枪管下的铰链环又绕挂机柄稍向前转动,使枪管上抬,闭锁突笋进入套筒座凹槽,实现闭锁。

它的结构紧凑,该枪在吸收勃朗宁手枪优点基础上,创新了一套近似模块化的内部设计,包括击锤、阻铁、击锤簧、阻铁费等,使枪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托卡列夫的威力在当时来说,是世界一流的。它的7.62毫米手枪弹是世界上同口径枪弹中威力最大的枪弹,射弹威力大是该枪所以被众多国家仿制的主要原因之一。

51式手枪很快装备部队,并且参加了朝鲜战争。但是中国方面对其反应比较一般,部分士兵和军官认为它就作战性能还不如盒子炮。但是作为自卫武器也足够了,况且它还有体积小,重量轻,威力大的优点。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战争的停止让中国方面可以重新完整的实现自己的计划。由于朝鲜战争中国的参战,苏联已经确定中国是他的盟友,随即开始和中国的全面军事合作。

1953年,苏联专家根据中苏两国的协议大量进入中国,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军事方面专家。

中国专家和苏联专家详细研究了朝鲜战争中51式手枪的暴露出来的缺点进行了改进,同时还考虑了中国士兵的自身特点。比如改进了枪托的大小,适应中国士兵较小的手型。

1954年,手枪正式定型并且大量生产装备部队,取名为54式手枪。该枪是中国建国以后正式装备部队的第一款制式武器。

54式手枪装备部队以后,参加了中印边界战争和中越边界战争。总体来说,54式手枪还是能够满足这些恶劣环境下的作战需要。它的射程不错,穿透力强,威力大(54手枪发射的51式7.62mm钢芯弹头最大飞行距离1630米,初速高达420米/秒。在25米距离上能射穿3毫米厚的钢板、10厘米厚的木板、6厘米厚的砖墙、35厘米厚的土层),在50米内的距离上能够适应战斗中自卫武器的需要,属于大威力军用手枪,敌人士兵中54式一二枪就足以丧命。能够满足军事实战需要,是54式能够在军方使用长达50年的最大原因,当然价格低廉和结构简单容易制造也是重要的原因。1987年54式手枪出厂时的号码已高达35,000,000,足可见其在中国的盛行。

54式手枪的结构简单又结实,能适应各种恶劣环境,不容易因为一二次磕碰而损坏!

虽然不容易损坏,但是实战中54式仍然存在相当数量的卡壳现象,这也是它的一直问题很难更改了。

需要说明的是,在现代战争中,手枪使用的机会少之又少。最基层的中国军官一般不使用手枪,而是普遍背一支AK47。因为实战中,冲锋枪虽然比较重,但是基层军官身体素质一般不比普通战士差,能够负担的了。而且冲锋枪的作战能力比手枪强十倍也不止,危险的战场上基层军官宁可自己多一些安全的保障。至于手枪,基层军官一般不怎么在乎,他们认为反正战争中又会士兵的减员,到时候拿冲锋枪就行了。高山下的花环里面,连长梁三喜和指导员一人拿一挺轻机枪,一人拿一把冲锋枪。

一般营长以上的军官,还是用手枪的。但是这些人能够开枪的机会就很少了。

不过,客观来说:54式仿制的苏联托卡列夫手枪早在几十年前就被苏联军方淘汰了。该枪的水平大约保持在二战中的一流水平(还并非一流,中印战争后解放军反应54式手枪,除可靠性、侵彻力好些外,其他性能都不及勃朗宁手枪)。一款武器用了50年,经历了数次军事科技的重大变革,它的淘汰是必然的。

54式手枪数据

口径: 7.62毫米

全长: 196毫米

枪宽: 30毫米

枪高: 128.5毫米

枪管长: 116毫米

全重: 0.85千克

瞄准基线长: 156毫米

初速: 420-440米/秒
射速: 30发/分

射程: 50米

枪弹: 51式手枪弹 7.62×25毫米

弹匣容量: 8发
12033268315913276.jpg
如果不算制式的话,装备最长的是毛瑟1896~从1927中央特科到80年代末还有地方在用
  更加可笑的是到了八十年代,还要研制毛瑟。命名1980式手枪。
这枪后坐够猛的,以前打靶时还有女同志被震得后退几步差点跌倒:D 不过可能由于枪管比较长,精度不错,而且外型比较威猛,在国产警匪片里,54的上镜率是最高的,尽管在现实中此枪早已退役:D
  我不觉得后座太大……我打54,故意不握紧握把,我的手心是半空的。也放任枪口跳动。
  我单位去部队打快靶。我20枪18中,一个女同事15枪14中。团长政委都只好过来给我们敬酒了;P
这个枪设计最大的失败在保险上
如果我上膛了,我根本不敢上保险,直接退弹,因为放击锤的时候很容易无意击发。
原帖由 新侨联委员 于 2008-4-20 18:30 发表
  更加可笑的是到了八十年代,还要研制毛瑟。命名1980式手枪。


可笑么?

我跟你对战,我用80冲手枪,你拿92.看哪个先成马蜂窝。所以,不好笑。
原帖由 中华大融合 于 2008-4-20 21:20 发表


可笑么?

我跟你对战,我用80冲手枪,你拿92.看哪个先成马蜂窝。所以,不好笑。

你用80冲,一扣扳机把第一发以后的子弹打天上去了,然后被打成筛子。
80冲的研制者,对战争的理解大概来之革命电影:连长拔出80冲,一扬手“同志们冲啊!...”不知道有谁愿意拿这个上战场。
  研制什么类型的手枪,那不是研制者的事,论证部门决定。
  顺便说一句,现在92手枪的主设计师,就是当年研制80手枪的主力之一。
我拿了10年54
80其实我挺喜欢的,反正打概率,不指望多准
]]
现在的那个什么德国的MP-7
不是又回到毛瑟的老路上了吗?
原帖由 c.a.t.f 于 2008-4-20 17:55 发表
如果不算制式的话,装备最长的是毛瑟1896~从1927中央特科到80年代末还有地方在用

毛瑟当然是制式装备,我们单位03年的时候还有一把呢。所以毛瑟的时间最长。
原帖由 police高 于 2008-4-22 14:28 发表

毛瑟当然是制式装备,我们单位03年的时候还有一把呢。所以毛瑟的时间最长。

这个同志,请问你懂什么叫制式装备么:L
原帖由 t-max 于 2008-4-20 23:22 发表

把山人老大轰出来了:D
当年看到80的照片,第一反应是盒子炮:L
80手枪主要装备对象是部队基层军官,想问一下,最后失败是因为技术问题还是军队思路变了?

技术储备,不能算技术问题,但是可以算"用户需求"问题.
原帖由 山人256 于 2008-4-22 19:25 发表

技术储备,不能算技术问题,但是可以算"用户需求"问题.



今后有没有可能在80的基础上再设计装备一款冲锋手枪(可能那时就要改名为单兵自卫武器了)
就像现在德国的那款MP7?
原帖由 wuwei9909151 于 2008-4-23 09:12 发表

今后有没有可能在80的基础上再设计装备一款冲锋手枪(可能那时就要改名为单兵自卫武器了)
就像现在德国的那款MP7?

  老驳壳枪已经没有多少改进空间了……
原帖由 左手之王 于 2008-4-20 18:36 发表
这枪后坐够猛的,以前打靶时还有女同志被震得后退几步差点跌倒:D 不过可能由于枪管比较长,精度不错,而且外型比较威猛,在国产警匪片里,54的上镜率是最高的,尽管在现实中此枪早已退役:D

那是因为不得要领!我妈的高中同学,毕业考的军校,一直呆在部队.60岁大寿,专门让她老人家摸了摸枪,还拍了DV,别看60岁干瘦老太太,稳当得很!成绩据说也不俗!
原帖由 新侨联委员 于 2008-4-25 17:17 发表

  老驳壳枪已经没有多少改进空间了……


技术进步是自然的
但是大小和实际用途,老驳壳和新MP7也是有着很多的相似的地方啊

如果单兵自卫的概念不是德国提出的
而是TG提出的
会不会有人认为这个观念是落伍的、纸上谈兵呢?
原帖由 lulula 于 2008-4-22 18:44 发表

这个同志,请问你懂什么叫制式装备么:L

只要是国家配发的,都可以叫制式,不要说毛瑟枪,就是现在很多地方的公安机关都在使用美式M3,11.43MM口径的冲锋枪呢/?,你见过毛瑟枪吗?不是电视里见过。
]]
我是兵出身,所以只喜欢自动步枪、阻击步枪。
狙击步枪
原帖由 侦察兵 于 2008-7-19 14:33 发表
我是兵出身,所以只喜欢自动步枪、击步枪。

这出身,忒牛了。。。。。;P
54的保险基本不保险,但要是说给人的感觉那是相当踏实,反正实弹俺54的成绩好于81-1:D
]]
原帖由 yqyak47 于 2008-7-19 20:17 发表

这出身,忒牛了。。。。。;P


这不算什么问题吧,就跟空军一直把“歼”念作“千”一样。
原帖由 中华大融合 于 2008-4-20 21:20 发表


可笑么?

我跟你对战,我用80冲手枪,你拿92.看哪个先成马蜂窝。所以,不好笑。

我估计还是你先成马蜂窝——如果对方有鞭尸的怪癖的话:D
原帖由 刺刀上膛 于 2008-7-20 20:27 发表

我估计还是你先成马蜂窝——如果对方有鞭尸的怪癖的话:D

这个80冲你拿不到的
我拿64你拿84,看谁更快成马蜂窝
原帖由 山人256 于 2008-4-20 22:20 发表
  研制什么类型的手枪,那不是研制者的事,论证部门决定。
  顺便说一句,现在92手枪的主设计师,就是当年研制80手枪的主力之一。

:handshake :D :D :D
原帖由 左手之王 于 2008-4-20 18:36 发表
这枪后坐够猛的,以前打靶时还有女同志被震得后退几步差点跌倒:D 不过可能由于枪管比较长,精度不错,而且外型比较威猛,在国产警匪片里,54的上镜率是最高的,尽管在现实中此枪早已退役:D


那是吓的,不是震的,我们单位那么多女的也没一个震成这样的,再说这也根本不符合动量守恒定律.而且也并没有全退役.
80怎么了?没快慢机?精度低?威力弱?弹匣容量小?重量大?
当然携行不便是肯定的。
一扣扳机把第一发以后的子弹打天上去了,然后被打成筛子。



只能说你不会用
打54的时候确实有部分女同学存在握枪不牢~~击发时握枪姿势变形的情况~~同时我也发现~~原来手大的人握54也挺痛苦~~越握得紧~~越是顶虎口~~握松一点更容易打出好成绩~~
原帖由 中华大融合 于 2008-4-20 21:20 发表


可笑么?

我跟你对战,我用80冲手枪,你拿92.看哪个先成马蜂窝。所以,不好笑。

可笑的是 老革命们反应  没老毛瑟好用
原帖由 新侨联委员 于 2008-4-20 18:30 发表
  更加可笑的是到了八十年代,还要研制毛瑟。命名1980式手枪。



连一贯自吹自擂,以政治任务为纲的军事文章都不得不承认,80式比不上毛色军用手枪
足足差了100年啊。
54装备时间,装备范围最广。
但是为什么要缠住这个汞中毒的战时产物不放呢?
无论到什么时候,我都会坚定54式手枪——
外形极度丑陋,保险极其低劣,性能不可靠的观念。
原帖由 liy41 于 2008-8-23 19:13 发表
80怎么了?没快慢机?精度低?威力弱?弹匣容量小?重量大?
当然携行不便是肯定的。

故障率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