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忆苦思甜(献给果粉)(内容将不断充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0:40:49
]]
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王明达同志在全国扫盲工作会议上讲话》的通知   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厅2001-7-13
   1996年4月16日教成厅[1996] 6号  
。。。。。。。。。。。。。。。。。
建国初,全国文盲率为80%。40多年来,全国累计扫除1.95亿文盲。国际上一般扇15岁以上成人文盲率来反映一个国家的文盲状况。据人口普查资料,我国成人文盲率逐年下降。1964年全国成人文盲辗60%,1982年下降到34.49%,1990年降到22.21%,1995年测算为16.5%。我国人口统计中还用总人口文盲率的指标来反映国家的文盲状况。1964年为35.71%,1982年为22.29%,1990年为15.88%,1995年为12.01%。

建国以来,我国的扫盲工作经历了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为了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到1956年、1957年每年脱盲人数达到700万人。1958年受浮夸风影响,没有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到1959年因经济困难,扫盲工作基本停顿,“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完全停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1976年到1980年期间出现了第二次扫盲高潮。全国平均每年脱盲达600万人。当时规定扫盲对象是40岁以下,非文盲率达到85%就算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由于一些地方达标后停止了继续扫盲,造成脱盲人数在1980年以后逐渐下降,到1988年脱盲人数只有144万。1990年以后,全国出现了第三次扫盲高潮,“八五”期间全国平均每年脱盲520万人。

但是,目前我国的扫盲工作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我国仍是世界上第二文盲大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9个扫盲重点国家之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0年《世界教育报告》,拉丁美洲除玻利维亚成人文盲率为22.5%,略高于我国外,其它国家成人文盲率均比我国低。在亚洲有文盲统计数字的33个国家和地区中,有21个国家成人文盲率比我国低,而且有8个国家从1980年到1990年文盲人数减少速度也比我们快。按照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我国经济、教育最发达的北京、天津、上海三大城市的成人文盲率都超过11%,比泰国的成人文盲率7%还要高好几个百分点。我国现有文盲的90%居住在农村,70%是妇女,77%已超过45周岁;山区、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文盲比例偏高;文盲居住分散;不少文盲外出打工,流动性大,使扫盲难度增大。
。。。。。。。。。。。。。。。。。。。。。。。。。。。。。。。。。。。
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全国扫盲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纪要》的通知   国家教育委员会
      1994年12月19日教成[1994]20号

现将《全国扫盲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纪要》发给你们,望结合本地实际宣传、贯彻、执行。

附件:一、全国扫盲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纪要

二、全国扫盲工作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及办公室成员名单。


........................(略)


王明达同志在讲话中首先指出,建国四十五年来我国扫除文盲取得了很大成绩,累计扫除文盲1.85亿,目前我国总人口中的文盲率由建国初的80%以上,下降到12.5%左右,建国后出生的15周岁以上青壮年人口中的文盲率降到7%左右;经国家教委抽查认定,北京、天津、上海、吉林、黑龙江等五省、市提前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验收达标的县妇联在广大农村妇女中开展的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无论你是搞种植的、养殖的还是其它方面,我们都把致富技术和扫盲工作结合起来,这种扫盲办法她们非常容易接受,所以学习积极性就很高。再如“三八绿色工程”也是这样。这就把许多农村妇女争取到了扫盲学习中来。再加上一些行政管理,如不脱盲不让承包、不脱盲不能上岗等,扫盲效果就会很好。

.................................................(略)



http://www.chinaliteracy.org/scr ... jsp?bid=2&id=39
1995年全国共扫除文盲476万人,有14个省区的脱盲人数比上年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云南、山东增加7万多人,山西、广东增加5万多人,湖南和江西增加3万多人;脱盲人数最多的是安徽87万、山东47万、云南43万。广东、江苏两省的扫盲工作达标后,全国已有八个省(市)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1050个县(市、区)通过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的验收。“八五”期间,全国扫除文盲2595万,平均每年扫除约520万文盲,比“七五”期间多扫除文盲1454万,据199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与1990年相比,全国15岁以上文盲由18161万人减少到14505万人,文盲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5.88%下降到12.01%,下降了3.87个百分点,据测算目前全国还有15岁~46岁的文盲约3300多万人,青壮年文盲率已降到7%以下。

上述成就的取得是我们多年来奋斗的结果,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建国以来的扫盲工作情况。建国初,全国文盲率为80%。40多年来,全国累计扫除1.95亿文盲。国际上一般扇15岁以上成人文盲率来反映一个国家的文盲状况。据人口普查资料,我国成人文盲率逐年下降。1964年全国成人文盲辗60%,1982年下降到34.49%,1990年降到22.21%,1995年测算为16.5%。我国人口统计中还用总人口文盲率的指标来反映国家的文盲状况。1964年为35.71%,1982年为22.29%,1990年为15.88%,1995年为12.01%。

建国以来,我国的扫盲工作经历了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为了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到1956年、1957年每年脱盲人数达到700万人。1958年受浮夸风影响,没有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到1959年因经济困难,扫盲工作基本停顿,“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完全停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1976年到1980年期间出现了第二次扫盲高潮。全国平均每年脱盲达600万人。当时规定扫盲对象是40岁以下,非文盲率达到85%就算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由于一些地方达标后停止了继续扫盲,造成脱盲人数在1980年以后逐渐下降,到1988年脱盲人数只有144万。1990年以后,全国出现了第三次扫盲高潮,“八五”期间全国平均每年脱盲520万人。


http://www.chinaliteracy.org/scr ... sp?id=150&bid=1
毫无意义的比较,49年以前,全国人都在解决领袖和主义的问题,你这么比有意义吗?
我很想问问楼主,废除高考,批斗老师知识份子的社会,是如何进行文化教育的?
为什么49年前要先解决领袖和主义问题, 为什么49年以后就不用了呢?

因为49年前一个无能的人占据领袖和主义的位子,不赶不走.
原帖由 瘦翻译 于 2008-4-19 01:44 发表
我很想问问楼主,废除高考,批斗老师知识份子的社会,是如何进行文化教育的?

:L 乃不是生活在中国吗?
说的好像你没在这个社会参加过高考、没接受过文化教育一样。:L
]]
将来早晚有人会拿毛时代来当作忆苦思甜的教材:D
原帖由 屠狗英雄 于 2008-4-19 08:53 发表
为什么49年前要先解决领袖和主义问题, 为什么49年以后就不用了呢?

因为49年前一个无能的人占据领袖和主义的位子,不赶不走.

49年以前全国一片散沙,随便拉个队伍就能占个地盘,何来占据领袖和主义的位子之说?如果当年的军阀张公子不为了自己的利益发动西安事变,今天更可能的忆苦思甜是怀念当年光头委员长历尽磨难统一全国.
]]
文革”期间存在着大量生产队兴办的中小学,这种“民办公助”学校的普及,使大规模的农村教育成为可能。上世纪80年代初,这些学校大多遭遇被关闭或合并的命运。而政府并未给出更好的替代方案,来解决农村的中小学教育问题。
1999年,《科学时报》曾刊发一位焦姓博士的文章《乡村教育之凋敝令人心酸》:“我是七八十年代之交的中学生。当时一个大队有一间小学和一间初中,一个乡就有一间高中。我的同龄人人人都是初中毕业,上高中的也占十之八九。”但自1980年代初期关并乡村学校后,“一个乡才有一间初中,十几个乡才有一所高中,我们百万人的大县普通高中只有两所,我们村子里已经好几年没有高中生了,今年只有3个初中毕业生。”
]]
教育经费管理体制改革  



  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包括教育经费的投入和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经费体制,所以教育经费管理体制的沿革基本上就是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过程。
  1950 -- 1953年,实行中央统一财政,三级管理体制。1950年3月,《政务院关于统一管理1950年年度财政收支的决定》中指出,要统一国家财政收支,实行三级管理体制。决定还规定:中央直接管理的大中小学经费列入中央人民政府预算,由财政部掌管;各大行政区、省(市)管理的县立中学以上教育事业费,分别列入大行政区及省(市)预算内。专科以上的国立学校,由中央人民政府委托大行政区开支者,暂列入大行政区预算内。乡村小学、县简师、教育馆的经费,可由县人民政府随国家公粮征收地方附加公粮解决,但地方附加公粮不得超过国家公粮的15%。各城市的小学教育经费,可征收城市附加教育事业费解决。1951年3月,政务院进一步明确规定:教育费,列入中央预算者,为中央直属的大学专科以上学校、各高级科学研究所、中小学及民族学院或分院;列入大行政区预算者,为大行政区直属大学专科以上学校、中小学及民族学院或分院;列入省(市)预算者,为省(市)直属的独立学院、专科学校、完全师范、中小学;一般小学、简师,由地方附加开支。新接收的教会学校经费,暂列中央预算。

  从1954年开始到1979年底,实行“条条”结合、以“块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国家财政预算是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安排的。1954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解决经费问题程序的通知》指出:“为贯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今后各省(市)教育厅(局),如有发生经费不足,须先报请省政府统一考虑解决,如省府解决有困难时,则由省府转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考虑,不得条条上达。”国务院于1959年11月24日批转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经费管理的意见》,要求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根据“条条”、“块块”相结合,以“块块”为主的精神,密切联系,加强协作,共同管好教育经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在编制教育经费概算和核定下级教育经费预算时,应与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协商拟定,提请同级人民委员会审定。在财政、教育两部共同努力下,1963 -- 1965年内,基本上纠正、制止了一些县社擅自挪用教育经费的现象,并且增加了地方筹措中小学经费的来源,比较好地贯彻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费的管理使用处于混乱状态。周恩来总理十分关心教育经费问题,并决定从1972年起,中央在安排下达国家财政预算时,把教育事业费支出单列一款,戴帽下达,专款专用。1973年《关于中小学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加强教育事业费的管理的要求。
原帖由 aoo 于 2008-4-19 16:34 发表
文革”期间存在着大量生产队兴办的中小学,这种“民办公助”学校的普及,使大规模的农村教育成为可能。上世纪80年代初,这些学校大多遭遇被关闭或合并的命运。而政府并未给出更好的替代方案,来解决农村的中小学教育 ...

公社垮了,公社办的学校,包扩其它什么水利,农技,医疗不都得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办法的事
M>J,J>D
人民公社"的劳动效率远高于"分田到户"

觅雷

     毛泽东时代的“人民公社”时期和邓改革后搞的“分田到户”,哪一种体制劳动效率更高呢?
     一般人都会说:“当然是分田到户效率更高些呀,就是因为生产队时期人们太赖了,出人不出力才搞分田到户的呀。分田到户后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效率。”
     刚开始那期间,因为在生产队时经常听到“快些工作”的催促赖人声,所以我也是相信人民公社的效率确是不高的。但我是个爱观察和分析事物本质的人。最后实践检验证明:非也!毛泽东时代的“人民公社”劳动效率远远高于邓之后的“分田到户”!
     
      为什么这样说呢?说具体点吧。略举三例。

(本人所在的生产队来。70年代时,本人读初中,放假时参加过生产队的各种劳动---自愿的,当时队干说我小,不大肯给我参加劳动)。我们生产队当时有约30户人,人口约180,水田约200亩,地100多亩。当时,我们生产队插田大部分用插秧机,耕田大部分用拖拉机(大队的,按计划到生产队去)95%的水田都由近百公里远的水库供水自流灌溉。新修各种宽阔的4至10米的各种道路四通八达。当时年纪有60岁以上的人可以不参加生产队的劳动,而在家养老,但一些人由于体力好,还是要求帮生产队放牛之类的轻忪活,小孩不到15岁以上不准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为了便于机械化,我们公社大搞平整土地,大搞园田化。很多田块是几亩,十几亩的也有。)
     
     例一,耕田。生产队当时40%是大队的拖拉机来完成,50%是生产队养的近10头牛完成,余下10%在农忙时由人力完成。分田到户后,随着集体财产的被严重破坏,拖拉机不能来耕田了,再者,因为每户每处分得的田地如豆腐块大小,拖拉机来了也不能耕作。插秧机也不能用了,牛也不够每户一头,再者即使分到牛,但由于以前没学过用牛耕田,用牛的效率也大大比不上生产队的能手。所以分田到户后,许多人除部份用牛耕 外,很多只好用人力解决。为了不误季节,老人小孩都得起早摸黑齐上阵。有些连原来准备收藏起来的已经多年不用的“九齿钉耙”也只好重新上阵了。
     同是这样的田地,同是这样的人。毛泽东时代的老人和小孩不准参加劳动,而人们还要被说“懒”,但却能很好的完成耕田工作,这是因为机械化高度参与和各种能手各就各位发挥最大作用的缘故。邓时期老人小孩也大部分要齐上陈。哪个时期的耕田效率高难道不是很清楚吗?哈哈。。。当然,邓时期的人是“很积”极劳动了!
     
     例二,收获水稻。生产队时把整个生产队的稻谷集中到晒场上,然后由机械脱粒,大约几个小时就完成了。而“分田到户”后,每家每户都要额外支出购买小型打谷机不说,还要全家老少齐上陈要几天才能搞完。你总不能说人力脱粒机比机械脱粒效率高吧?哈哈。。。,当然,邓时期的人是很“积极”劳动了!

     例三,放水灌溉。生产队时由于水库水是有计划的分到各个生产队,水渠也修得四通八达,所以当时一到放水时,200亩的田地,在毛泽东时代,只要2至3个社员去就能全面准确并且最有效地把水放到所需的田地里去,哪里应多放,哪里应少放,由放水的社员根据情况来决定.,水资源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而“分田到户”后,一个30户人的生产队,放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至少派出一人.这样最少是30人去放水,并且由于近者多放,先者多放,会使得有的得不到足够的水.有的甚至得不到水.
     毛泽东时代的“人民公社”3个人干完的事“分田到户”却要30个人去干,并且效果还比不上“人民公社”3个人干得好。到底是“人民公社”时候的劳动效率高还是“分田到户后”的劳动效率高?难道不是很清楚吗?哈哈。。。当然,原来不用出来的27个(30减3) “懒人”被 逼 很“积极”出来劳 动了!

      纵观人民公社时期,人们是“懒”一些,但由于各种资源合理利用,集体优越性明显,所以即使人们“懒”些,但工作的效率却远高于“分田到户”时期。因为那时农民们能“懒”,所以有心情经常在田野里“高歌一曲”,搞得四处是歌声;农民们因为可以“懒”却又无需担心象“上不起学”和“看不起病”之类的问题,所以心情是很舒畅的。那时的人们脸上总挂着笑,红光满面者比比皆是。可是今天呢,我们村的人们都是愁眉苦脸的,很多都未老先衰了。这种现象在全国应该说是很普遍的。否则中央为何要重“三农”题呢?当今的“三农”问题也从反面说明“分田到户”的“效率”要远远低于毛泽东时代的“人民公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几十年的实践充分说明:分田到户是复辟,是倒退!人民公社好!

2008-4-17
新中国农田水利建设成就(1949—1976)
(附:新中国水利大事记1949—1976)

作者: 愚笨到底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新中国28年中,在毛主席、周总理的英明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就。通过江河治理和修建水库,实现放洪排涝,抵御旱灾,灌溉农田的最基本的保障。

解放前我国只有大型水库6座,中型水库17座,小型水库1200座(含部分灌溉工程数),大中小水库1223(1222)座(含部分灌溉工程数),总库容估计200亿立方左右。

1949—1976年,全国建成大型水库302座,中型水库2110座,小型水库82000多座,大中小水库84000多座,总库容4000亿立方。

截止到1976年底,全国有水库大中小水库85400多座,总库容4200亿立方。


大型水库建设年代表(1949—1976)
建 设 大型水库 中型水库 小型水库 大中小合计
年 代 (座) (座) (座) (座)
1949年前 6 17 1200 1223
1949-1957年 19 60 1000 1079
1958-1965年 210 1200 44000 45410
1966-1976年 73 850 37000 37923
总 计 308 2127 83200 85635


附:
新中国水利大事记(1949—1976)

1949年

·全国发生大面积水灾,20多个省的354个县市、4450万人受灾。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的西江灾情最为严重,长江中下游干支流普遍大水,810万人受灾,5.7万人死亡。珠江流域广东、广西两省370万人受灾。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把“兴修水利,防洪抗旱”写进《共同纲领》。

·各解放区水利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水利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在北京成立。

·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气象局成立。1953年转建为中央气象局,1982年改名为国家气象局。

·“导沂整沭”和“导沭整沂”工程开工,开挖了新沂河和新沭河。新沂河自老沂河华沂开始,过骆马湖,切开嶂山岭,向东会合老沭河,至灌河口入海,打通沂河入海出路;1958年对堤防进行复堤加固,1964年续建,80年代中期进行了除险加固。新沭河从山东大官庄经大兴镇、沙河、至临洪河口入海,把沭河洪水分入沙河经江苏直接入海。1971年新沭河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扩大治理。

1950年

·中国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淮河洪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就大江大河治理作出的第一个决定。《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为根治淮河而斗争》的社论。

·中国全面整修江河堤防。

·毛泽东对淮河治理先后作出四次批示,指出淮河治理要长远规划、科学治理。

·周恩来主持治淮会议,提出“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听取了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汇报,同意荆江分洪工程兴建方案。

·中央防汛总指挥部成立。1971年更名为中央防汛抗旱总指挥部,1985年恢复原名,1987年更名为国家防汛总指挥部,1992年更名为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

·第一次全国防汛会议召开。

·对京杭运河进行恢复和扩建工作。1957~1961年重点扩建了徐州至长江的河段,70年代又不断增建。

·湖南大通湖蓄洪垦殖工程开工并完建,是长江流域第一个蓄洪垦殖区。

·《人民水利》杂志创刊。1956年更名为《中国水利》,1958年与《人民电业》、《水利电力工人报》合并为《水利与电力》(半月刊),“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刊。1981年复刊,再次更名为《中国水利》,改为月刊。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成立。

1951年

·辽河洪水,干支流决口419处,受灾农田37.6万hm2,受灾人口87.6万,死亡3100人,沈山、长大铁路中断行车40余天。

·毛泽东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淮河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治理的大河。

·中国开始布测全国天文大地网。

·编制完成了《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

·根治淮河一期工程完成。

·对洪泽湖大堤进行修复。1979年对其进行抗震加固,三河闸、高良涧进水闸先后进行加固整修。洪泽湖大堤逐渐将直墙改为斜坡和平台防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新建的水电站——福建古田溪一级水电站开工。

·北京水利学校成立。1958年与其他学校联合成立北京水利水电学院。1969年该校由北京迁往河北岳城水库,后改名为河北水利水电学院。1976年迁往邯郸市。1978年改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1987年迁往郑州。

·江苏苏北灌溉总渠开工,1952年建成。全长168km,引水过流量800m3/s。

·荆江大堤加固工程全面动工,以后多次进行整治和修复。

1952年

·毛泽东视察黄河,号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毛泽东指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水来是可以的。这是中国领导人针对中国北方缺水问题第一次提出的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作出《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荆江分洪工程开工并完建,设计分洪流量8000m3/s。

·引黄灌溉济卫第一期工程竣工,改名为“人民胜利渠”,1951年开工,1953年建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引黄灌溉工程,有效灌溉面积达4万hm2。

·中国最大内陆河——塔里木河在新疆轮台县依拉河口筑坝,使塔里木河下游河道与孔雀河分开,塔里木河南流入故道。

1953年

·辽河洪水,27个县市受灾,167人死亡,沈山、长大铁路中断59天。

·由13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水利援藏干部工作组开赴昌都,成为首批援藏工作者与西藏现代水利的开拓者。

·在江苏洪泽县建成洪泽湖三河闸,设计过闸流量1.2万m3/s。

·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艘海客货轮在上海下水。

1954年

·长江洪水。宜昌站洪峰流量6.68万m3/s,长江流域农田受淹317万hm2,受灾人口1888万人,死亡3.3万人,京广铁路中断100天。抗洪中先后三次启用荆江分洪区。

·淮河洪水。淮河大堤在禹山坝和毛滩分别决口,受灾农田408hm2,受灾人口2000多万。

·中国第一部流域综合利用规划——《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编制完成。

·中国紫金山天文台编算、出版《航海天文历》。

·永定河官厅水库竣工,总库容22.7亿m3,是全国第一座大型土坝水库,也是中国第一座大型山谷水库。工程于1951年开工建设。

·长江上游狮子滩水电站开工,是中国最早实现梯级开发的河流——龙溪河上兴建的第一级重点梯级电站。总库容10.28亿m3,坝高51m,是中国第一座堆石坝。

·在安徽霍山县建成佛子岭水库,坝高75.9 m,总库容5.01亿m3,电站装机21.7万kW,是中国第一座混凝土连拱坝,发电厂安装了中国首次设计制造的水轮发电机组。该工程于1952年开工,1984年大坝加高1.5m。

·武汉水利学院成立,其前身是武汉大学水利学院,1959年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93年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2000年并入武汉大学。

1955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

·水利部制定和实施水库、水闸的等级标准。

·第一次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1956年

·中国采用第一个全国性国家高程系统——1956年黄海高程系。

·中国编制第一个海洋科学远景发展规划。

·组织进行第一次全国水文站网规划,1959年基本实现。

·编制完成《淮河流域规划》,70年代进行修订。20~30年代曾制定《导淮工程计划》,但实施的工程极少。

·水利部建立水利科学研究院,1958年与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燃料工业部水电科学研究院合并成立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94年更名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在安徽金寨县建成梅山水库混凝土连拱坝,坝高88.24m,为中国最高的混凝土连拱坝,也是当时世界最高拦洪坝。

·汉水杜家台分洪工程建成,设计分洪流量4000 m3/s,该工程于1955年开工。

1957年

·松花江洪水,哈尔滨市水位超过1932年受淹水位0.58m,全流域受淹农田93万hm2,受灾人口370万人。

·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建设提出“必须切实贯彻执行小型为主,中型为辅,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兴修大型工程”的水利建设方针,并提出“还必须注意掌握巩固与发展并重,兴建和管理并重,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原则”。

·开始进行全国范围的历史暴雨洪水调查。

·编制完成了《海河流域规划》,1986年进行修订。

·国务院决定,成立全国水土保持委员会。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兴建,1960年蓄水,1962年发电,成为黄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由于泥沙淤积,从1964年开始多次改建或增建泄洪设施,改变运用方式。

·浙江新安江水电站开工,1965年建成,坝高105m,装机容量66.25万kW,为中国首次采用宽缝重力坝和溢流式厂房,也是中国第一座自己勘测、设计、施工和制造设备的大型水电站。

·武汉建成中国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长江桥,全长1670 m。

1958年

·“大跃进”时期(至1960年),全国兴起大办水利的建设运动。《中共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中提出水利工程“以小型工程为主、以蓄水为主、以社队自办为主”的“三主”建设方针,建设了900多座大中型水库,对当时防洪、抗旱、排涝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规模过大,质量较差,留下了很多后遗症。《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的社论。

·黄河洪水,花园口站洪峰流量达2.23万m3/s。京广铁路交通中断14天。经全力防守,在不分洪的情况下,黄河大堤未发生决口。

·中共中央成都会议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

·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提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明确三峡水利枢纽是治理、开发长江的关键工程。该报告1990年修订,成为长江流域综合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活动的基本依据。

·中国开展全国海洋调查,1960年结束。

·水利部、电力工业部合并为水利电力部。

·分淮入沂工程动工开挖,1972年基本完成。全长98km,后逐年进行续建和加固。

·在安徽霍山县磨子潭水库建成中国第一座大头坝,坝高82m。

·在广东流溪河水电站建成中国第一座混凝土双曲拱坝,坝高78m。

·北京十三陵水库举行落成典礼。

·丹江口水利枢纽正式开工,是治理开发汉水的关键性工程,也是实现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的重要枢纽。1968年首台机组发电,1974年按初期规模建成,总库容209亿m3,装机容量90万 kW 。

·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正式开工,1967年建成,为中国首次采用闸墩式电站。总库容7.35亿m3,装机容量27.2万kW。

·刘家峡水利枢纽开工建设,1961年停建,1964年复工,1974年建成,坝高147m,装机容量122.5万kW,是中国自行设计和建设的第一座100万kW以上的大型水电站。

·安徽淠史杭灌区开工修建,渠系还具有通航、发电、供水等综合效益,总控制面积1.31万km2,设计灌溉面积68.4万hm2。1959年开始灌溉农田,以后逐年续建配套。

·新丰江水电站开工兴建,是珠江流域第一座大型水电站。总库容139亿m3,电站装机容量29.25万kW,坝高105m。1962年水库发生6.1级地震,是中国有记录以来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

·北京密云水库开工建设,1960年建成,总库容43.75亿m3,逐渐演变为向北京供水的主要水源。

·大连造船厂建造的中国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跃进号”下水。

·中国创制出蛙式夯土机。

1959年

·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开始对中国沙漠和戈壁进行考察研究。

·中国在新疆乌鲁木齐河源建立中国第一个高山冰川研究试验站。

·中国提出农业的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字宪法”。

·新疆玛纳斯河灌区骨干工程建成,具有引、蓄、灌、排和水力发电等多种功能,设计灌溉面积21万hm2。后几经扩建,总干渠全长18 km。

1959~1961年

·发生连年干旱,灾害影响到1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平均受灾面积3659万hm2,成灾1533万hm2。全国遭受三年严重自然灾害,农业严重歉收,出现国民经济严峻困难局面。

1960年

·河南林县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动工兴建,1965年建成人造天河——红旗渠。总干渠长70km。

·珠江流域南盘江支流上的六郎洞水电站开工,成为中国第一座利用地下水发电的中型水电站。

·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编制了下荆江系统裁弯工程规划。经过比较选择后,一部分工程相继实施,其中中洲子裁弯工程1966年开工;上车湾裁弯工程1968年开工;沙滩子裁弯工程未及实施,1972年自然裁弯。

·在黑龙江省兴凯湖附近新开流建成中国第一座鱼道,总长70m,宽11m。

·广东省乳源南水堆石坝采用定向爆破筑坝技术,坝高81.3m,长215m。

·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和建造的万吨远洋货船“东风号”下水。

·南京长江大桥动工兴建,1968年建成通车。大桥正桥长1576米,为公路、铁路两用桥。

1961年

·江西上犹江建成中国第一座空腹重力坝、坝内厂房,坝高67.5m。

·江苏江都排灌站动工建设,1977年建成,装机容量4.98万kW,最大提水流量为470m3/s,是中国最大的电力排灌站,也是连接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的大型工程。

·内蒙古河套灌区总干渠建成,改多口引水为一口引水,后来相继开挖排水总干渠,并进行了渠系配套工程建设。

1962年

·中国首次采用碾压混凝土修建的防渗心墙在台湾省塞门坝建成。

·中国完成第一次全国性森林资源调查。

1963年

·海河洪水,受灾农田440万hm2,冲毁铁路75km,受灾人口2200万,死亡5600余人。

·广东、广西、海南及福建、江西、湖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自治区)发生严重干旱,以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受灾最重,全国受旱面积1686万hm2,成灾面积902万hm2。

·毛泽东题词“一定要根治海河”。

·国务院作出《关于黄河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决定》。

·《中国水文图集》出版。

·湖南双牌船闸(两级)建成,提升高度达43 m,为当时中国提升高度最大的多级船闸。

1964年

·国家海洋局成立。

·美籍华人周文德编著的《应用水文学》问世,受到国际水利学界的重视。

·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开工,1965年正式向香港供水。1978年完成一期扩建工程,1987年完成二期扩建工程,1994年完成三期扩建工程。向香港年供水能力达11亿m3,向深圳年供水能力达4.93亿m3。

·1.2万吨压力巨型水压机宣布建成。

1965年

·中国开始数值天气预报业务。

·全面总结了“四重四轻”(重建轻管、重大轻小、重骨干轻配套、重工程轻实效)的水利建设特点,制定了“大、小、全、管、好”(发扬大寨精神,小型为主,全面配套,狠抓管理,更好地为农业增产服务)的水利工作方针。

·国务院批准《水利工程税费征收使用和管理试行办法》,这是第一个全国统一的水费制度。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出版。

196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至1976年),全国展开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群众性水利建设得到发展。[本人69年时,曾经去过一个中型水库建设工地,那里工地上的建设热火朝天,有非常明确的水利工程指挥部的存在。当时曾经进过机器轰鸣的掘进隧洞。也是在那个时候,参考消息上有一条消息,中国赫鲁晓夫——刘少奇死了(死亡日期1969年11月12日)。]

·淮河新汴河开工,1970年完成,全长128km,是一条横贯豫、皖、苏三省的综合性利用的大型人工河道。

·海河子牙新河开工,1967年全部建成,全长144km。

·在海河流域首先采用升卧闸门。

1967年

·鸭绿江云峰水电站建成,1958年动工建设,是中国和朝鲜共同建设的,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台100MW水轮发电机组安装在此。

1968年

·中国第一台抽水蓄能机组在河北岗南水电站投产,机组装机容量1.1万kW。

1969年

·中国第一座充气橡胶坝在广东省流溪河水电站建成。

·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一期工程开工建设,1974年竣工。二期工程1984年开工建设,1994年建成,1999年竣工验收。该工程是一项高扬程、大流量、多梯级的电力提水灌溉工程,设计提水流量28.6m3/s,装机容量24.8万kW。

1970年

·毛泽东批准兴建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开工,成为长江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水利枢纽工程。1972年停工,1974年复工,1981年首台机组投产发电,1988年竣工,设3座船闸,水电站和船闸的规模是当时国内最大的。

·开挖永定新河,1971年完成,全长61.9km,设计流量1400m3/s,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

·大型人工河——湖北汉北河竣工。

·上海用盾构法凿成黄浦江打浦路隧道,全长2761m,为中国第一条水底公路隧道。

1971年

·周恩来连续三次听取关于葛洲坝工程的汇报,指出“长江出了乱子,不是一个人的事,是整个国家、整个党的事,是要载入党史的问题”。

·治淮骨干工程茨淮新河开工,1991年完工,总土方2.1亿m3,总投资5.44亿元。

·中国在映秀湾水电站首次将沉井用于水利工程。

·在河南焦作建成群英坝,高100.5m,为世界最高的浆砌石重力拱坝。

·上海建造的中国第一艘两万吨级货轮“长风号”下水。

1972年

·北方大旱,以京、津、晋、冀、陕北、辽西、鲁西北为主,是1949年以来黄河和海河流域一次大范围的严重干旱,受旱面积3070万hm2,成灾面积1360hm2,受灾人口达1539万。

·黄河下游河道第一次发生明显断流。到20世纪末有22年黄河下游出现断流,累计断流86次,共1084天,其中1991~1999年连年断流。

·国务院决定从河南省人民胜利渠引黄河水支援天津,解决天津水源危机。

·治淮骨干工程淮洪新河开工,1979年停缓建,1991年复工续建。

·湖南青山水轮泵站竣工,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轮泵站。

·白山水电站开工兴建,1991年竣工,总装机容量150万kW,坝高149.5m,是中国第一座三心重力拱坝。

·《人民日报》发表专文《探索江河规律,当好水利尖兵》。

1973年

·中国大坝委员会在北京成立,1974年中国成为国际大坝委员会(ICOLD)成员国。

·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

·召开北方17省(自治区、直辖市)抗旱会议,全国开展大规模的抗旱打井建设,至1998年,全国配套打井达372万眼。

·台湾省曾文坝竣工,坝高133m,为当时中国最高的土石坝。

·在晋西和陕北利用水力冲填法筑坝,又称水坠坝。

·灾甘肃省兰州建成黄河西津电灌站,装机11440 kW,10级总扬程684m,为中国扬程最高的电灌站。

·浙江余姚市在河姆渡建造防洪排涝工程时,发现了7000年前的我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1974年

·云南省东川蒋家沟发生一次极粘稠泥石流,含水量仅11%。

·国际水文计划(IHP)中国国家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台湾省德基坝建成,坝高181m,为当时中国最高坝。

·中国建成25000吨级的“黄山”号浮船坞。

1975年

·淮河洪水,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垮坝失事,全流域受灾面积184.5万hm2,2.6万人死亡,京广铁路中断18天,造成毁灭性灾害。两座水库的复建分别于1993年和1997年完成。

·开始引进和研制水文遥测系统,并建设水利系统防汛通信网。

1976年

·河北唐山发生强烈地震,死伤40多万人,城市遭毁灭性破坏。地震波及京津地区。

·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选定东线工程作为南水北调近期工程。

·甘肃省引大入秦调水工程正式开工。由于资金和技术问题两次停工,1994年总干渠全线通水,是一项跨流域调水自流灌溉工程,设计引水流量32m3/s,总干线全长87km,隧道33条,总长75.1km,其中的盘道岭隧道长15.7km。

·中国最大的牧区水利枢纽工程——内蒙古海日苏水利枢纽动工,1978年建成。

·黄河龙羊峡水电站开工,1987年发电,1989年建成,坝高178m,总库容247亿m3,装机容量128万kW。

·开展应用计算机进行水情电报翻译的研究,计算机应用与水利通信网建设开始起步。


-----------------------


444座大型水库建成时间

全年报送水库蓄水量的444座大型水库库名表
单 位 座数 水 库 名 单
长 委 3 丹江口59(67)(73)(74)、陆水67、三峡06
黄 委 4 三门峡60、故县58(92)(94)、万家寨99、小浪底01
松辽委 1 察尔森89
海 委 3 潘家口79、大黑汀79、岳城70
北 京 4 海子60、密云60、怀柔58、官厅54
天 津 2 于桥60、北大港80
河 北 18 庙宫60、洋河59(61)、陡河56、邱庄60、云州72、友谊、安各庄、西大洋60、王快58、龙门、口头、横山岭、岗南62、黄壁庄60(64)(68)、东武仕、朱庄76(85)、临城58(90)、桃林口97
山 西 6 册田58、漳泽60、后湾60、关河60、汾河60(61)、文峪河61(66)
内 蒙 8 打虎石76、红山60(65)、孟家段(上)、孟家段(下)、莫力庙59、舍力虎、土尔基山59、他拉干
辽 宁 28 桓仁68(72)(75)、回龙山、铁甲65、南城子65、清河59(60)(66)、柴河74、榛子岭76、闹德海42、大伙房58、参窝74、汤河69、土门子77、转角楼69、朱家隈子58(60)(65)(68)、碧流河86、刘大71、松树71、石门岭71、宫山嘴62(77)、佛寺71(84)、乌金塘73、大风口(74)、龙屯76、观音阁94、东风96、水丰43(58)(88)、太平哨、太平湾87
吉 林 12 月亮泡71(75)、向海、亮甲山、白山74、海龙65、丰满37(53)(59)、石头口门65、星星哨、新立城60、太平池、二龙山59、红石
黑龙江 19 蛤蟆通、青年、太平湖、音河、龙凤山68、泥河、东方红、镜泊湖、桦树川、向阳山、桃山93、团结、库尔滨、双阳河、西泉眼、西沟、龙头桥水库、莲花电站、山口电站
江 苏 8 洪泽湖1578、石梁河、小塔山、安峰山、骆马湖、沙河73、大溪、横山69
浙 江 23 青山、对河口、老石坎、赋石80、富春江、长诏、乌溪江、铜山源、横锦、新安江60(65)、陈蔡、南山、四明湖、亭下83、皎口75、里石门、长潭、紧水滩、横山、南江、牛头山96、石壁、黄坛口
安 徽 12 梅山56(57)、响洪甸、磨子潭58、佛子岭(56)、花凉亭、陈村、龙河口、董铺58(81)、黄栗树、沙河集、大房郢、港口湾
福 建 17 古田56、安砂、山美72、东张58、东圳60、惠女63、池潭(60)、水口、山仔、峰头、南一、东溪、沙溪口、水东、万安、棉花滩、芹山
江 西 25 上犹江57(61)、团结、油罗口、长冈、白云山、社上、老营盘、江口、紫云山、飞剑潭、上游、潘桥、共产主义、七一、滨田、军民、柘林、洪门、万安、大段、龙潭、东津、南车、廖坊、大坳

附件7(续) 全年报送水库蓄水量的444座大型水库库名表
单 位 座数 水 库 名 单
山 东 34 太河(01)、卧虎山60、雪野、光明、田庄、跋山、岸堤、唐村、许家崖、沙沟、青峰岭、小仕阳、陡山、日照、尼山(58)、西苇、马河60、岩马60、会宝岭南、会宝岭北、冶源、墙夼东、墙夼西、峡山、高崖、牟山、白浪河、产芝、尹府、沐浴60、王屋59、门楼58、米山60、龙角山60
河 南 19 窄口、陆浑、南湾(56)、石山口、泼河、五岳、宿鸭湖、薄山(56)、鲇鱼山、昭平台、白黾山、孤石滩、白沙53(56)、鸭河口、宋家场69、板桥52(56)(93)、石漫滩(56)(97)、南海、赵湾
湖 北 55 张家嘴、梅店、南川、王英、青山、温峡口、巩河、大洪山、漳河(李家洲)、烟灯内、石门(64)、惠亭山、高关、三湖连江、富水、吴山、黑屋湾58、封江口、先觉庙、徐家河、天河口、郑家河、花山、观音岩、夏家寺60、金沙河、道观河、浮桥河、三河口、明山、尾斗山、牛车河、白莲河、大同、花园坳、龙坪58、天堂、危水70、黄龙滩、华阳河、熊河、云台山、孟桥川、西排子河、三道河、石门集、红水河、英河一库、隔河岩、太湖港、霍河、黄坡、西北口、水布垭、高坝洲
湖 南 22 凤滩80、黄石68、王家厂、涔天河、双牌、欧阳海、东江、酒埠江、水府庙、官庄、黄材、铁山、青山垅、柘溪、五强溪、株树桥、六都寨、竹园、江垭、白云、三江口、艳州
广 东 30 流溪河58、锦江72、大沙河61、镇海62、大隆洞59、南水60(71)、潭岭66、长湖73、小坑、新丰江60(62)(76)、显岗、枫树坝75、白盆珠(87)、汤溪60、龙颈60、石榴潭59、公平60、龙潭61、合水57(64)、益塘74、高州良德60、高州石骨60、罗坑60、东湖61(74)、鹤地59、长青59、大水桥57(64)(76)、长潭、天堂山、飞来峡
广 西 28 大化、麻石、拉浪、洛东、青狮潭、大龙洞、澄碧河61、仙湖、那板、客兰59、凤亭河、大王滩、屯六、西津、平龙、武思江、达开、六陈、龟石、合面狮、小江、旺盛江、洪潮江、灵东、老虎头、岩滩、爽岛、左江
海 南 6 万宁68、长茅64、松涛70、石碌63(76)、牛路岭、大广坝
重 庆 4 大洪河、狮子滩、大河口、石板水
四 川 10 黑龙滩72、龚嘴、三岔、鲁班83、升钟、铜街子、宝珠寺、二滩99、大桥、江口
贵 州 8 红枫、百花、乌江渡83、观音岩、天生桥(一)、红家渡、东风、普定93
云 南 7 毛家村、独木58、松华坝、鲁布革91、漫湾、渔洞、清水海
陕 西 9 王瑶72(79)、冯家山、羊毛湾73、石头河、石泉、石门、安康、金盆、喜河
甘 肃 5 双塔堡、鸳鸯池、刘家峡、巴家嘴、碧口
青 海 2 龙羊峡(89)、温泉
新 疆 4 福海、西克尔、唐巴湖、克孜尔
兵 团 7 跃进、磨菇湖、柳沟、小海子、上游、大西海子、胜利、
宁 夏 1 青铜峡67
农田水利建设,农民比我们体会要深。村村都有毛时代建设的水库,挖的水渠。:D
新中国农田水利建设成就2
1958年



·“大跃进”时期(至1960年),全国兴起大办水利的建设运动。《中共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中提出水利工程“以小型工程为主、以蓄水为主、以社队自办为主”的“三主”建设方针,建设了900多座大中型水库,对当时防洪、抗旱、排涝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规模过大,质量较差,留下了很多后遗症。《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的社论。



·黄河洪水,花园口站洪峰流量达2.23万m3/s。京广铁路交通中断14天。经全力防守,在不分洪的情况下,黄河大堤未发生决口。



·中共中央成都会议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



·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提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明确三峡水利枢纽是治理、开发长江的关键工程。该报告1990年修订,成为长江流域综合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活动的基本依据。



·中国开展全国海洋调查,1960年结束。



·水利部、电力工业部合并为水利电力部。



·分淮入沂工程动工开挖,1972年基本完成。全长98km,后逐年进行续建和加固。



·在安徽霍山县磨子潭水库建成中国第一座大头坝,坝高82m。



·在广东流溪河水电站建成中国第一座混凝土双曲拱坝,坝高78m。



·北京十三陵水库举行落成典礼。



·丹江口水利枢纽正式开工,是治理开发汉水的关键性工程,也是实现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的重要枢纽。1968年首台机组发电,1974年按初期规模建成,总库容209亿m3,装机容量90万 kW 。



·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正式开工,1967年建成,为中国首次采用闸墩式电站。总库容7.35亿m3,装机容量27.2万kW。



·刘家峡水利枢纽开工建设,1961年停建,1964年复工,1974年建成,坝高147m,装机容量122.5万kW,是中国自行设计和建设的第一座100万kW以上的大型水电站。



·安徽淠史杭灌区开工修建,渠系还具有通航、发电、供水等综合效益,总控制面积1.31万km2,设计灌溉面积68.4万hm2。1959年开始灌溉农田,以后逐年续建配套。



·新丰江水电站开工兴建,是珠江流域第一座大型水电站。总库容139亿m3,电站装机容量29.25万kW,坝高105m。1962年水库发生6.1级地震,是中国有记录以来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



·北京密云水库开工建设,1960年建成,总库容43.75亿m3,逐渐演变为向北京供水的主要水源。



·大连造船厂建造的中国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跃进号”下水。



·中国创制出蛙式夯土机。



1959年



·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开始对中国沙漠和戈壁进行考察研究。



·中国在新疆乌鲁木齐河源建立中国第一个高山冰川研究试验站。



·中国提出农业的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字宪法”。



·新疆玛纳斯河灌区骨干工程建成,具有引、蓄、灌、排和水力发电等多种功能,设计灌溉面积21万hm2。后几经扩建,总干渠全长18 km。



1959~1961年



·发生连年干旱,灾害影响到1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平均受灾面积3659万hm2,成灾1533万hm2。全国遭受三年严重自然灾害,农业严重歉收,出现国民经济严峻困难局面。



1960年



·河南林县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动工兴建,1965年建成人造天河——红旗渠。总干渠长70km。



·珠江流域南盘江支流上的六郎洞水电站开工,成为中国第一座利用地下水发电的中型水电站。



·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编制了下荆江系统裁弯工程规划。经过比较选择后,一部分工程相继实施,其中中洲子裁弯工程1966年开工;上车湾裁弯工程1968年开工;沙滩子裁弯工程未及实施,1972年自然裁弯。



·在黑龙江省兴凯湖附近新开流建成中国第一座鱼道,总长70m,宽11m。



·广东省乳源南水堆石坝采用定向爆破筑坝技术,坝高81.3m,长215m。



·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和建造的万吨远洋货船“东风号”下水。



·南京长江大桥动工兴建,1968年建成通车。大桥正桥长1576米,为公路、铁路两用桥。



1961年



·江西上犹江建成中国第一座空腹重力坝、坝内厂房,坝高67.5m。



·江苏江都排灌站动工建设,1977年建成,装机容量4.98万kW,最大提水流量为470m3/s,是中国最大的电力排灌站,也是连接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的大型工程。



·内蒙古河套灌区总干渠建成,改多口引水为一口引水,后来相继开挖排水总干渠,并进行了渠系配套工程建设。



1962年



·中国首次采用碾压混凝土修建的防渗心墙在台湾省塞门坝建成。



·中国完成第一次全国性森林资源调查。



1963年



·海河洪水,受灾农田440万hm2,冲毁铁路75km,受灾人口2200万,死亡5600余人。



·广东、广西、海南及福建、江西、湖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自治区)发生严重干旱,以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受灾最重,全国受旱面积1686万hm2,成灾面积902万hm2。



·毛泽东题词“一定要根治海河”。



·国务院作出《关于黄河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决定》。



·《中国水文图集》出版。



·湖南双牌船闸(两级)建成,提升高度达43 m,为当时中国提升高度最大的多级船闸。



1964年



·国家海洋局成立。



·美籍华人周文德编著的《应用水文学》问世,受到国际水利学界的重视。



·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开工,1965年正式向香港供水。1978年完成一期扩建工程,1987年完成二期扩建工程,1994年完成三期扩建工程。向香港年供水能力达11亿m3,向深圳年供水能力达4.93亿m3。



·1.2万吨压力巨型水压机宣布建成。



1965年



·中国开始数值天气预报业务。



·全面总结了“四重四轻”(重建轻管、重大轻小、重骨干轻配套、重工程轻实效)的水利建设特点,制定了“大、小、全、管、好”(发扬大寨精神,小型为主,全面配套,狠抓管理,更好地为农业增产服务)的水利工作方针。



·国务院批准《水利工程税费征收使用和管理试行办法》,这是第一个全国统一的水费制度。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出版。



196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至1976年),全国展开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群众性水利建设得到发展。[本人69年时,曾经去过一个中型水库建设工地,那里工地上的建设热火朝天,有非常明确的水利工程指挥部的存在。当时曾经进过机器轰鸣的掘进隧洞。也是在那个时候,参考消息上有一条消息,中国赫鲁晓夫——刘少奇死了(死亡日期1969年11月12日)。]



·淮河新汴河开工,1970年完成,全长128km,是一条横贯豫、皖、苏三省的综合性利用的大型人工河道。



·海河子牙新河开工,1967年全部建成,全长144km。



·在海河流域首先采用升卧闸门。



1967年



·鸭绿江云峰水电站建成,1958年动工建设,是中国和朝鲜共同建设的,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台100MW水轮发电机组安装在此。



1968年



·中国第一台抽水蓄能机组在河北岗南水电站投产,机组装机容量1.1万kW。



1969年



·中国第一座充气橡胶坝在广东省流溪河水电站建成。



·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一期工程开工建设,1974年竣工。二期工程1984年开工建设,1994年建成,1999年竣工验收。该工程是一项高扬程、大流量、多梯级的电力提水灌溉工程,设计提水流量28.6m3/s,装机容量24.8万kW。
新中国三次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实录
第一次:1958年前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兴建水库拦蓄地表水源,提高河道防洪能力,发展灌溉农田为主,建成了一大批水利工程,为新中国水利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灌溉面积从1949年的2.4亿亩增加到1965年的4.8亿亩,翻了一番,粮食产量从1100亿公斤增加到1900亿公斤,上了一个大台阶。

    第二次:20世纪70年代。北方打井开发利用地下水,发展井灌,南方地区依靠机电排灌技术,扩大灌溉面积,增加除涝面积。灌溉面积从1965年的4.8亿亩增加到1980年的7.3亿亩,粮食产量从1965年的1900亿公斤增加到1980年的3200亿公斤,连续上了三个台阶,基本扭转了南粮北运的局面。
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大力推广节水灌溉为重点,对大型灌区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和改造,对中低产田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改造,特点是从外延为主转向内涵为主,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用水效率。1999年与1990年比,净增灌溉面积80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6亿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1.5亿亩,粮食产量从4462亿公斤增加到5000多亿公斤。
]]
原帖由 瘦翻译 于 2008-4-19 01:44 发表
我很想问问楼主,废除高考,批斗老师知识份子的社会,是如何进行文化教育的?


  啊啊,这个要说明一下,这方面针对的其实主要是高级知识分子,普及基本文化、会写字、会算数这些东西在文革时期也是在持续做下去的,我姥姥的姐姐(我应该叫姨姥姥?)就是在文革期间扫得盲。再怎么说也要会读语录是不?
原帖由 ytgk9999 于 2008-4-20 19:24 发表


  啊啊,这个要说明一下,这方面针对的其实主要是高级知识分子,普及基本文化、会写字、会算数这些东西在文革时期也是在持续做下去的,我姥姥的姐姐(我应该叫姨姥姥?)就是在文革期间扫得盲。再怎么说也要会 ...

版主到本帖光临指导,令本帖蓬筚生辉。:D
毛语录从客观上确实取得一定扫盲的效果。:D
楼主显然没有把问题弄清楚。
一个的国民受教育程度,学历比例才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的最标准的体现,而不是什么文盲比例。一个国家的教育投入力度,就是各个学历的在校学生比例,才是体现一个国家教育投入程度的多少,尤其是大专以上学历在校学生比例尤为重要。
把问题弄清楚了再去找数据,你会发现毛时代的中国的教育,比非洲黑国都差,只配给国民政府提鞋。
毛时代的教育比黑非洲还黑?楼上的“老夫”果然NB;P
高等教育是一方面,基础教育又是另一方面。基础教育中国要比印度好的多,而高等教育印度就要比中国好点。这对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而印度成为世界办公室有一定的作用。当年仅仅是一定的作用。
原帖由 塞上云烟 于 2008-4-20 19:53 发表
楼主显然没有把问题弄清楚。
一个的国民受教育程度,学历比例才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的最标准的体现,而不是什么文盲比例。一个国家的教育投入力度,就是各个学历的在校学生比例,才是体现一个国家教育投入程度的多 ...

是啊是啊
在大陆的时候,国军的基层官兵识完汉字的比例是多少?排连长能不能全部做到按花名册点名没有出现不认识的字?有多少人能把“国父”的三民主义的内容写出来的?
哦,还有,当时有多少人能把《唐诗三百首》从头到尾念完的?
;funk 好多骗子。
应该把他们送到台湾民进党宣传部去,这些宣传怎么和民进党一个调调。真受不了,都什么年代了还指望对手不识字的农民。
问一句楼主,你真读过历史吗?
对与你们这一类人,我的看法是,如果今天是国民党在台上,你们一定照样会发这类流水帐,如果今天民进党在台上,你们一定照样会发这类流水帐,如果今天是某个皇上在台上,你们也一定会发这类流水帐,不论谁在台上,都会是你们感恩戴德的对象,你懂什么是一个现代国家的政府吗?
原帖由 千帆过 于 2008-4-20 20:50 发表
高等教育是一方面,基础教育又是另一方面。基础教育中国要比印度好的多,而高等教育印度就要比中国好点。这对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而印度成为世界办公室有一定的作用。当年仅仅是一定的作用。

中国重视扫盲教育,而印度更重视学术教育。印度拥有1400万大学毕业生,是中国的几倍。
回想“大跃进”时期的诗
文/任凯
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笑话:说20世纪70年代,全国各地学习小靳庄,村村社社热火朝天地举行“赛诗会”,一个个庄稼汉都摇身变成了诗人、作家。
一天,东风公社的赛诗会上,一位老农朗读了他熬夜创作的抒情诗——
  啊,大海——你全是水
  啊,骏马——你四条腿
  啊,爱情——你嘴对嘴
  久走夜路的人哪——你要撞鬼
看完笑毕,不禁使我联想起在1958年的全民写诗运动中,全国各农村的确掀起过一阵子写诗风,农民的文化水平虽不高,但他们创作出来的带有泥土气息的诗,还真在全国引起过轰动,一些庄稼人的“精品”诗还曾在五六十年代广泛流传。不信,请看:一天,红旗公社向阳大队全体社员被组织起来,人人手里拿着破脸盆去参加“万人驱赶麻雀”的突击战。红旗公社周边6个村的上万名男女老少拿竹竿、射弹弓、打猎枪、吆喝声呼喊声震耳欲聋,把麻雀一个个吓得惊恐万状,不是被吓死、打死、就是累死,命大的能活下来也飞得无影无踪。一位学生见状感叹道:“小麻雀遭如此摧残,即使能活下来也可能不会传宗接代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不几天,赛诗会上就出现了这样一首诗——
  驱赶麻雀有信心
  东村追赶到西村
  吓得母雀经期乱
  震得公雀遗了精
此诗一出,立刻引得众人一阵爆笑和一场争论。有人认为这首诗风趣幽默,鼓舞了人们的斗志,也有人说,这诗格调不高,文字偏“黄”。
公社为此还专门请来县文化馆的专业作家来村里举办“诗歌创作培训班”。作家要来,社员们的创作热情高涨,相继出现了一批令人捧腹难忘的诗作。其中有一首这样写道——
  他在西来我在东
  我把地球挖个洞
  竹竿捅到美国去
  吓得美帝半癫疯
  苏联是咱好朋友
  卫星载我上月球
  砍来桂树烧木炭
  赶下嫦娥去放牛
  离天只差三尺三
  撕片白云擦擦汗
  忽然之间烟瘾起
  对着太阳点支烟
文化馆请来的作家社老先生看了泥腿子庄稼汉创作的诗,鼓励大家大胆畅想,并提出了一些诗歌创作的要领。讲着,不知谁在教室里悄悄放了个闷屁,又臭又熏,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互相猜疑。这时,农妇刘婶手里挎了个竹篮,里面装了些刚摘的核桃,进来唤丈夫吃饭。刚进门就闻到一股臭气,心想,这一定是张三放的,但当着众人又不好明着指责他,于是,脱口而出短诗一首——
  小钉锤
  砸核桃
  谁放屁
  我知道
本来大家还对放屁的人心存不满,听了刘婶这首诗,不禁哄堂大笑,教室里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展开联想,诗歌创作讨论进入了高潮。
有一对夫妻,当天晚上一夜没睡,仔细推敲,终于创作了一首令人笑破肚皮的诗作。第二天天一亮,就张贴在了赛诗台上,一下子轰动了全村。后来被大家广泛传播,没几年功夫,就几乎传遍了大半个中国。我记得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屁是一股气
  在肚子里转来转去
  一不留神窜了出去
  钻过铁丝网
  来到了意大利
  意大利的国王正在看戏
  闻到了这股气
  非常不满意
  马上召开紧急会议
  研究这股气的重大意义
  国王下令寻找这股气
  意大利的人民拿起武器
  找过来找过去
  原来是个屁
当年用过一种比现在的标准汉字还要简化的字体,与中国传统文化割裂严重。后来才恢复到现在,稍微好了一点。
]]
印度1998年的大学生是我们的两倍,我们现在是印度的两倍,
原帖由 落日圆 于 2008-4-21 04:03 发表

中国重视扫盲教育,而印度更重视学术教育。印度拥有1400万大学毕业生,是中国的几倍。

这个我同意,中国是比较重视基础教育的。象我老娘70了,没读过书,不过倒是识几个字,多亏了老毛的语录,哈哈: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