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乡英魂(转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27:4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a216101009bt9.html
内地人去香港,似乎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购物。其实香港在购物之外,还有很多富历史意义和文化积淀的景点。比如,香港赤柱英军坟场。香港赤柱英军坟场位于赤柱黄麻角道一片斜坡上,自香港开埠以来就存在,原为安葬在港去世的英国驻军及家属。二战胜利后,部分与日寇浴血牺牲的英军(包括来自印度、加拿大各国籍的居港人士自发组织的抗日义勇军)及死于日军集中营的各国战俘遗骨,迁葬在此。
    说起来,此地离人气旺盛的赤柱大街只一站公交路之距,一车兴致勃然的中外游客一抵赤柱街市就喧闹着倾车而下。一应红尘浊浪就在此划上句号,似上天也不忍打破咫尺之外那片阡陌尤青的宁静。坟场入口处的设计十分简洁,只是沿着小坡之势修了两道乳白石台阶,上坡正对入口处,为一烛台形的纪念塔,顶端伫立着一只十字架,不见任何气壮山河的题词或装饰性标志。百多个抗日英烈,就这么寂寞地不张扬地长眠在异国他乡。

塔座内里有一道暗门,没有上锁,谁都可以拿到一本厚厚的册子,那是瞻仰者的留言。其中一段至今记忆犹新:

    “……费尔,我们刚泰缅边境的桂河桥凭吊回来,……幸好没在桥上遇到日本人。否则,我们会将他抛入桂河……”虽然言词过激,却是恩怨分明。那应是一群英国老兵来探望长眠在此的战友后的留言。

    整个坟场不大,满目翠绿。树荫深处,鸟声啁啾。幽径两侧,繁花绽放。都讲英国人擅长园艺,难怪连坟场都修缮得那样精致典雅。但见块块小石碑,悠然散落在绿草丛中,背阳而立。绿地尽处,一墙之隔,是一幢高尚住宅,看得到阳台上栽着的花草和微风掀动着的窗帘。那里住的多为西人,西方人士不讲究这方面避忌的。但见阴阳两宅,共享着仲夏日的照拂。不但毫无阴森之感,反觉得所谓阴阳两界,犹如一道黑白八卦,原也可以那样融洽,合二为一。

    不少墓碑只是粗糙的一块石头,简单刻着亡灵的名字和生卒年月。略略浏览一下,最年轻的只有21岁。也有五十几岁的,想来应试位军官了吧?一视同仁的也是以块粗糙的小石碑。

场内一简陋小平屋,为守坟人的办公室。那是一个如老农般朴实憨厚的汉子,他与另一位搭档轮流全天候打理这里一切。从年轻时至今,他一直没离开过这份工。他看似也很享受这份工,这令他有种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胸怀。

    “……争什么争!看看这里长眠的人,与香港人无亲无故,为打日本仔客死他乡,黄土一杯。若要争,他们才是第一有资格可以争的……”

    他说这里其实多为衣冠墓,但仍不时有人远涉重洋来凭吊。他熟谙每个来凭吊的英魂亲人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是明显的,本来一年一次的,变成三五年一次,或者就此再也不见他们身影……随着时间的消逝,亡灵当年的战友父母或妻子都渐渐老了!

    “以前逢大战胜利日还有一批批当年香港义勇抗日军的老兵佩着纸制的红色小罂粟花来献花,场面动人。现今,这些老兵都剩下没几个,走也走不动了!”守墓人感慨地说。

    不过,我还是在一块碑前,发现一束枯萎的花,但包装纸及花结尚未风化,完好如初。

    “我有心让它们这样搁着!亲友打老远来一次,送上一束花,一片心意呀,不容易的。”守墓人说。

    “……1941年12月8日,日寇进攻香港,驻守赤柱的一个加拿大兵团寡不敌众,全体牺牲,无一投降……”

    抬眼一看,一位青年教师带着几个学生在小径上漫步,为他们上着一节很生动的历史课!

    离开这里,已是华灯初上。路上开始汇集成一条灯火璀璨的车流。信步往赤柱大街走去,心里还是丢不开那片宁静地遗落在世外的绿地。不理如何,在地皮矜贵有寸土尺金之说的香港,在推土机轮下仍保留有这么一泓不是为打高尔夫球的翠绿,堪为对英灵最挚诚的怀念。蓦然回首,犹见塔顶那个十字架,孤寂又固执地、以一种天长地久之势,矗立在暮色苍茫的天际。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a216101009bt9.html
内地人去香港,似乎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购物。其实香港在购物之外,还有很多富历史意义和文化积淀的景点。比如,香港赤柱英军坟场。香港赤柱英军坟场位于赤柱黄麻角道一片斜坡上,自香港开埠以来就存在,原为安葬在港去世的英国驻军及家属。二战胜利后,部分与日寇浴血牺牲的英军(包括来自印度、加拿大各国籍的居港人士自发组织的抗日义勇军)及死于日军集中营的各国战俘遗骨,迁葬在此。
    说起来,此地离人气旺盛的赤柱大街只一站公交路之距,一车兴致勃然的中外游客一抵赤柱街市就喧闹着倾车而下。一应红尘浊浪就在此划上句号,似上天也不忍打破咫尺之外那片阡陌尤青的宁静。坟场入口处的设计十分简洁,只是沿着小坡之势修了两道乳白石台阶,上坡正对入口处,为一烛台形的纪念塔,顶端伫立着一只十字架,不见任何气壮山河的题词或装饰性标志。百多个抗日英烈,就这么寂寞地不张扬地长眠在异国他乡。

塔座内里有一道暗门,没有上锁,谁都可以拿到一本厚厚的册子,那是瞻仰者的留言。其中一段至今记忆犹新:

    “……费尔,我们刚泰缅边境的桂河桥凭吊回来,……幸好没在桥上遇到日本人。否则,我们会将他抛入桂河……”虽然言词过激,却是恩怨分明。那应是一群英国老兵来探望长眠在此的战友后的留言。

    整个坟场不大,满目翠绿。树荫深处,鸟声啁啾。幽径两侧,繁花绽放。都讲英国人擅长园艺,难怪连坟场都修缮得那样精致典雅。但见块块小石碑,悠然散落在绿草丛中,背阳而立。绿地尽处,一墙之隔,是一幢高尚住宅,看得到阳台上栽着的花草和微风掀动着的窗帘。那里住的多为西人,西方人士不讲究这方面避忌的。但见阴阳两宅,共享着仲夏日的照拂。不但毫无阴森之感,反觉得所谓阴阳两界,犹如一道黑白八卦,原也可以那样融洽,合二为一。

    不少墓碑只是粗糙的一块石头,简单刻着亡灵的名字和生卒年月。略略浏览一下,最年轻的只有21岁。也有五十几岁的,想来应试位军官了吧?一视同仁的也是以块粗糙的小石碑。

场内一简陋小平屋,为守坟人的办公室。那是一个如老农般朴实憨厚的汉子,他与另一位搭档轮流全天候打理这里一切。从年轻时至今,他一直没离开过这份工。他看似也很享受这份工,这令他有种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胸怀。

    “……争什么争!看看这里长眠的人,与香港人无亲无故,为打日本仔客死他乡,黄土一杯。若要争,他们才是第一有资格可以争的……”

    他说这里其实多为衣冠墓,但仍不时有人远涉重洋来凭吊。他熟谙每个来凭吊的英魂亲人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是明显的,本来一年一次的,变成三五年一次,或者就此再也不见他们身影……随着时间的消逝,亡灵当年的战友父母或妻子都渐渐老了!

    “以前逢大战胜利日还有一批批当年香港义勇抗日军的老兵佩着纸制的红色小罂粟花来献花,场面动人。现今,这些老兵都剩下没几个,走也走不动了!”守墓人感慨地说。

    不过,我还是在一块碑前,发现一束枯萎的花,但包装纸及花结尚未风化,完好如初。

    “我有心让它们这样搁着!亲友打老远来一次,送上一束花,一片心意呀,不容易的。”守墓人说。

    “……1941年12月8日,日寇进攻香港,驻守赤柱的一个加拿大兵团寡不敌众,全体牺牲,无一投降……”

    抬眼一看,一位青年教师带着几个学生在小径上漫步,为他们上着一节很生动的历史课!

    离开这里,已是华灯初上。路上开始汇集成一条灯火璀璨的车流。信步往赤柱大街走去,心里还是丢不开那片宁静地遗落在世外的绿地。不理如何,在地皮矜贵有寸土尺金之说的香港,在推土机轮下仍保留有这么一泓不是为打高尔夫球的翠绿,堪为对英灵最挚诚的怀念。蓦然回首,犹见塔顶那个十字架,孤寂又固执地、以一种天长地久之势,矗立在暮色苍茫的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