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革命坦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23:58
革命坦克
传统坦克的误区
笔者语——传统坦克目前已经走入了发展误区。错误的发展方向导致坦克自己走向坟墓。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如果再不加以纠正,坦克只能在下一场大战中消亡。
目前传统坦克已经成为了一种以自身为主要作战目标的怪物。坦克越来越大的火力、越来越结实的装甲不是为了面对战场上其他可能出现的威胁,而是面对敌方坦克而进行的针对性设计,在双方坦克都在进步的同时,这种设计实际上导致了坦克的反坦克效果并没有得到压倒性的提高,相反坦克在面对战场的其他目标却表现的越来越迟钝,上个世纪60年代起,为了能够发射专门对付坦克的大长径比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各国坦克放弃了任务弹性更好的线膛炮,而转为发展射程有限(算上制导炮弹在内,5000米以内),弹种有限(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杀伤爆破弹)的滑膛炮,滑膛炮的弹药采用尾翼稳定,尾翼稳定弹药受风偏影响大,所以远程射击的精度有限,在超过2000米的距离上,精度显著下降,而同时为了提高防护力坦克火炮的俯仰角较小,仅在-1218度之间,这些导致了坦克炮的射程过近,仅在5000米以内,按照今天的标准,坦克只能成为一种近战突击兵器。由于俯仰角过小,导致坦克在城市、山地等复杂作战环境中,受到极大的限制,这在车臣战争、伊拉克战争中得到了证明,在城市作战中,坦克对近处高楼上火力点和贴近地面火力点毫无作为,而由于地形限制,而坦克一旦退往宽阔地域,则攻击不到目标,空有强大火力而不得发挥。而在各国坦克弹药标准配置上,反坦克弹药占到60%-70%之多。这使得坦克只能对付坦克的同时,对付其他目标的能力大大下降了。
如果坦克退化到之能对付坦克的地步,那么坦克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如果敌方的坦克不存在,那么目前各国发展的坦克为核心的装甲部队的作战能力将大打折扣。这是一个逻辑上的悖论,但是也被事实所证明,俄军装甲部队在第一次进入格罗兹尼的惨败,美国重装部队在伊拉克的举步维艰都证明了,传统坦克以敌方坦克为主要作战目标的局限性。
传统坦克自身无法克服的怪圈——重量。传统坦克追求三大性能指标,火力、防护与机动性。为了增大火力,不得不采用更大的口径,更大的身管,更大的重量,和更大的炮塔座圈来容纳火炮,再加上坦克不得不搭载更长的弹药,这一切都使得坦克的体积更大,重量更重。而为了面对敌方坦克越来越强大的火力,己方坦克不得不在正面安装各种更加厚重的装甲,而这些使坦克的重量大增,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坦克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这成了坦克发展的重量怪圈,最后只能走进死胡同。
今天几乎所有的兵种都有犀利的反坦克兵器,坦克得面对空中、水平方向、地面的所有威胁,在车臣战争、伊拉克战争中,坦克经常要面对侧后方向的威胁,所以坦克只好加强各部位装甲,经专家计算,如果要想使坦克能够面对绝大部分的威胁,坦克的重量必须增加至100吨。当然,坦克重量增至100吨,在技术上不存在问题,但是在地形的适应能力上,这是不可能的。目前,各国的道路桥梁均难以承载100吨车重,而即使美英德等西方动辄60吨车重,在大多数地形上也不适应,这样的重量仅适于沙漠地区或中欧的平坦坚实的土地,当然前提是不能下雨。我们看到在03年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坦克部队长驱直入,而如果战场换在我国南方水网丘陵地带、朝鲜山地、甚至是南斯拉夫会怎么样呢?结果不言而喻。而且就是100吨的车重,一枚155毫米爆破弹也足以使坦克丧失战斗力,即使不能完全摧毁坦克,但是大口径爆破弹直接命中,可以吹飞破坏坦克表面的观察装置,通讯设备,吹毁扭曲炮管,震死震伤坦克内部成员,强烈震动使坦克内部精密电子设备失效,掀翻车辆等。一枚大口径炮弹的直接命中足以使坦克暂时或永久丧失战斗力。
而对于某些需要兵力投送的超级大国来说,动辄六七十吨的车重,对陆军的兵力投送是个巨大负担,投送慢,投送量有限,使先期投送至战区的轻型部队、空中部队、地面基地等缺少地面防护,比如91年海湾战争,美国动用大量运力,在丝毫没有干扰的情形下,用了4 个多月,才把地面重装部队投送到位。等陆军到了战场,结果发现,人家海空军在沙漠风暴行动中,已经完全瘫痪了伊拉克战争体系,装甲地面部队的装甲火炮仅剩50%,而且士气低落,美国陆军只剩下打扫战场的份儿。陆军主战装备太重是导致运不起、上不去、打不着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是为什么美国陆军发展FCS轻型作战系统的诱因。坦克要想继续存在,必须开动脑筋,走出坦克重量的怪圈。
传统坦克面临各种远程精确制导武器,只能被动挨打,而又缺乏足够的情报获取手段。使传统坦克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战争。现代精确制导武器使用越来越普遍,精度越来越高,威力越来越大。坦克在面临诸如地面攻击机、直升机、远程火炮、装甲车,甚至是单兵小组发射的反坦克导弹、各种精确制导炸弹、制导炮弹,反击能力十分有限,只能被动挨打,因为传统坦克滑膛炮只能攻击5000米以内的目标,而且坦克没有丝毫防空能力。坦克对于空中火力没有反击能力,对于处于敌方纵深的目标,即发现不了敌人,自身的射程也不够。即使对于处在自身射程内的单兵小组,由于坦克对外界感知能力限制,坦克也必须借助步兵战车、步兵的协同才能应付,这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所证明的。所以,坦克要想继续活跃在战场上,必须从信息感知、火力打击两方面入手才行。
这里,我们总结一下传统坦克的不足之处:
1、
传统坦克的滑膛炮限制了坦克的任务弹性,使坦克只能成为对付坦克的怪物。坦克针对战场上其他目标的作战能力不足。必须加以改进。
2、
在现代战争环境下,传统坦克防护不全面,防护力低下。必须采用新理念加以改进。
3、
传统坦克的装甲过重,战略机动性低,投送费时费力。(这与2实际上是一个问题)
4、
传统坦克的火力臂太短,在作战系统中发挥的效力有限。信息化战争中不需要那么多近战兵器,就像火器战争时代不需要那么多顶盔贯甲中世纪骑士一样。
5、
坦克的感知能力不足。
革命坦克的要求
无论战争怎么变化,海空军的远程作战能力多么强大。在战争中也不能缺乏陆军的参与,而在陆军作战系统中,必须以一种或一系列地面作战车辆作为主战装备。目前西方先进国家由于各自理念的不同,其命名也五花八门,美国叫FCS,英国叫地面直射武器系统。总而言之,传统坦克的路已经走不通。为了不在名称这种无关紧要的问题上作过多的纠缠,仅以俗气的“革命坦克”命名新式的地面作战车辆。
为了弥补传统坦克的不足。笔者提出新的革命坦克概念。与传统坦克相比,革命坦克具有下列特征:
1、
大射角线膛炮
前面已经谈到传统坦克滑膛炮的不足。革命坦克采用大射角线膛炮,其火炮最大仰角可达38-48度,这样坦克炮可以达到30公里以上的射程。加上线膛炮在远距离上的精度远高于滑膛炮,受风偏影响小,所以革命坦克的线膛炮具备10公里以上的超直瞄(即为目视距离内的曲射能力)射击能力,可以在10公里以上的距离上直接命中目标。虽然,线膛炮的初速低于滑膛炮,但是革命坦克所采用的线膛炮并不是利用动能弹摧毁目标,而是依靠大口径、大装药量的化学能炮弹使敌方坦克暂时或永久的丧失战斗能力。传统的大口径榴弹炮之所以难于直接命中坦克等机动目标,这和榴弹炮的初速低,弹道弯曲,缺乏相应的火控系统有关。为了保证直接命中坦克大小的目标,所以在现有大口径加农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初速是必需的,其初速应进一步提高至1000/秒以上,这需要进一步的加长加固身管,身管长径比应在48倍以上,增大药室容积。
革命坦克所采用的大射角线膛炮有三种射击方式:直瞄射击、超直瞄射击、间接射击。直瞄射击是指3000-4000米距离上,通过坦克自身火控系统搜索并锁定目标加以攻击的方式。超直瞄射击是指5000-10000米以上的距离通过坦克自身观瞄系统发现锁定目标,并使用火炮进行曲射,来获得比直射射程更大射程的攻击方式。间接射击是指,坦克在外界系统,如无人机、侦察兵等系统的支持下,由外界系统提供目标诸元,坦克使用曲射的方式加以攻击,其射程可达30公里以上,其具备相当对坦克等机动目标的打击能力,往往采用自寻的弹药。由此可看出,采用了大射角线膛炮,革命坦克的射程有5000米以内拓展到30000米以上,其打击距离大大增强,坦克再也不是中世纪冲锋陷阵的笨重骑士,而是带着来复枪的现代士兵。
采用大射角线膛炮,革命坦克不但攻击距离大大增大,而且使用弹药的种类也很多,包括破甲弹,爆破弹、碎甲弹、杀伤弹、照明弹、杀伤弹、自寻的精确制导弹药,甚至是化学弹。这样革命坦克的攻击多类目标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可杀伤坦克、装甲车、工事掩体、人员、技术装备等目标,更重要的是,革命坦克可对纵深目标具备攻击能力,而不像传统坦克那样,只能把信息优势转化为决策能力,接收到敌人信息后,坦克必须得指挥机构决策后,再费劲费力的赶到交战区域,使用与敌人同等火力与敌人决斗,而革命坦克则不同,在接到目标信息后,他只要向目标发射炮弹,摧毁目标就可以了,而且同时,革命坦克还具备不逊于传统坦克的近战能力。并且线膛炮可采用炮口制退器,可将后作能量减少50-75%,这使得革命坦克在有限的车重下,能够安装比传统坦克口径更大,更具威力的火炮。
2、
分级模块化装甲
为了解决传统坦克重量怪圈的问题,革命坦克采用革命性的分级模块化装甲。即革命坦克在设计之初,就将坦克基型车设计成只有基本装甲形态,然后根据各种战场环境,设计出多种装甲套装,比如空中威胁套装、城市战套装、平原装甲作战套装等等。这些套装实际上是由各种装甲模块构成,可在战斗前方便的安装到基本装甲上,从而获得足够的防御能力。装甲套件就好像古代重装骑士的装甲一样,可战斗前才穿戴完毕。这个方便是指:在2-4个小时内,车组人员使用简单工具的前提下,将装甲套件安装完毕。
由于坦克基型采用基本装甲,所以,革命坦克的基型车重可控制在40-45吨之间,这可适合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道路交通与地形环境。由于发动机系统、传动系统、履带等均是按照最大装甲重量的60吨设计,所以在基型车形态下, 其战术机动性远超传统坦克,比如履带宽度按照60吨设计,其单位压力相当于传统主战坦克,而40吨的基型车,其单位压力可缩小30%-40%。这样的单位压力可使基型车能够在冰雪、水网、泥泞地形下健步如飞。
而通过各种装甲套件的设计,可使革命坦克更适合战场环境,革命坦克可根据战场环境,敌情自由的选择增强或减弱某一部位的装甲。比如空中威胁很大,则增强顶上装甲;如果面临城市作战,则全方位的增强装甲,其车重可达60-70吨之多,速度降为50-60公里/小时,因为城市战中,坦克的机动性并不是那么明显;如果进行装甲野战,则着重增强正面装甲。
这些装甲模块储存于可能爆发战争的战区附近,或储存于相应地形附近,比如,蒙古高原、东北地区的战备仓库里、预设战场附近就可储存大量的平原装甲套件。这样,战争一旦爆发,装甲部队在集结的过程中,就可安装装甲套件。而对于远程兵力投送来说,装甲可与基型车分别运输,到达战区后安装,这样可大大提高战略机动性与运输的灵活性。
分级装甲由于是模块化的,所以,如果技术进步的化,可以单独更新车体, 或单独更新模块,更便于吸收最新的科学成果,在最小的成本下获得最大的战斗力。
3、
集中式乘员舱与非贯穿设计
传统坦克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坦克的隔舱化设计。东西双方专家双方各持一词。这里个人并不想介入这种无谓的争论中来,因为,个人有更好的方案解决这个问题。西方倾向于采用隔舱化设计,实际上是出于“以保护坦克内成员为核心”的设计思想。但是传统坦克人员一般分为两个舱室,驾驶室与炮塔内。成员分为两处带来许多弊端:成员位置过高,再被击中时,炮塔内成员很容易伤亡,东方专家攻击西方坦克隔舱化无用论的论点之一就是在激烈的战斗中,隔舱装甲隔板不可能总是关闭的。而且, 炮塔内容纳车组成员,使炮塔体积增大,更容易被命中。隔舱化也不易实现超压三防。所以有人提出将坦克成员集中起来,设置在车体内的一个舱室中。但是这里有诸多问题,首先就是传统坦克的各种观察镜都是光学潜望镜,所以必须在车体或炮塔装甲上开口,用以安装各种观察镜,这明显降低了坦克的防护力。还有就是自动装弹机等自动化设备的不成熟。
而在今天技术的发展已经解决了此问题。光纤通讯、摄像机、数据总线等技术已经完全成熟。在车体炮塔表面的观察塔观察窗使用摄像机观察目标,通过光纤传输信息,车组成员只需要在车体内的乘员舱里,使用液晶显示器即可获得外界信息。由于今天数码产品的廉价与计算机技术的成熟。传统受限于观察镜的位置,角度、视角的影响,而导致对车体周边感知不利。而使用摄像机观察目标则不受此限,只需要在车体表面相应位置安装摄像机即可,而在车内可通过液晶显示器变换镜头感知外界状况。非贯穿设计不需要在装甲上开口,只需要在装甲的角落里钻孔,以容纳光纤接入乘员舱上的数据总线即可。摄像机等传感器也不需要安装在特定位置上,可根据实际需要,安装在车体炮塔的任意位置上,并可根据实际情况更换安装位置。
集中式乘员舱可使成员之间交流更加方便,配合更加默契。可使集中乘员舱单独实现仿核生化的三防超压系统,防中子流涂铅衬层。乘员舱装甲化,并与车体使用减震系统弹性连接,弹药舱、动力舱等易燃易爆部位均安装自动防火系统与泄压板。这样无论是弹药舱,还是动力舱发生起火或爆炸,乘员舱内人员均可保证安全无恙。发生爆炸时,弹性减震系统可缓冲很大部分的能量,剩余能量从泄压板方向导出。与乘员舱相接的机械系统只有传动系统,其余均通过数据总线、光纤通信进行控制,乘员舱通过外界的电力传输线进行电力传输,提供能源。乘员舱安装空调系统,可以使成员能够更长时间保持战斗力以外,还能够保证乘员舱内电子元器件的工作稳定,提高寿命。
两种革命坦克的方案
笔者有两种革命坦克的方案。一种是顶置火炮方案,另一种是无炮塔方案。
定置火炮方案:即把火炮置于车体顶部,采用动力前置,底盘从前到后分别为动力舱、乘员舱、弹药舱。炮塔坐落于弹药舱顶部。为了降低炮塔高度,笔者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炮塔俯仰原理。这种原理即为将火炮耳轴移往炮尾,在前方通过液压柱推动炮身做俯仰运动,液压柱固定于滑车上,滑车通过在棘齿槽上的运动,推动炮身仰起。
由于炮塔内没有成员,所以炮塔体积很小。火炮俯仰角-445度,车辆拥有较完善的液压调控系统,车辆可以通过液压调节,做车体前后俯仰,俯仰角度10-15度,以增大火炮的俯仰角。虽然大仰角时,炮塔开缝很大,其防护能力大减,但是考虑到,大仰角射击时,往往针对的是数十公里外的目标,这时防护出现弱点是可以忽视的。而在近战中,火炮仰角很小,炮塔几乎是闭合的,防护力是很强大的。自动供弹机采用类似T72圆盘供弹机,其射速可达8-12/分。炮塔后上方安装独立稳定地自动武器站与观察塔。位于较高处的观察塔,可以更容易得发现远处的目标。其成员为三人,分别是车长:负责外界信息,联络,控制指挥塔,具备超越射击能力。炮长:控制火炮,监视火炮状况,接受车长命令攻击目标,与车长形成猎歼系统。驾驶员:驾驶车辆。
革命坦克——顶置火炮.JPG
顶置火炮方案
无炮塔方案:火炮置于车体内部,车体前甲板呈-12度角倾角,这样火炮俯角可达-12度,这对于借助地形的防御作战十分有利,也增大了城市战、山地战的作战灵活性。车体前甲板倾角12度,这样的角度,即使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也会产生跳弹,有利于防护。此方案也采用动力前置,从前至后为动力舱、乘员舱、火炮舱。车辆拥有较完善的液压调控系统,车辆可以通过液压调节,做车体前后俯仰,俯仰角度10-15度,以增大火炮的俯仰角,而且车体还可做水平正负15度的调节,用以火炮进行水平方向的精瞄。火炮在垂直方向上有较大的自由度,而在水平方向上则是固定于车体。弹药舱为两个舱室分列于火炮两侧,火炮与弹药舱之间有两个输弹机,输弹机从弹药舱取弹,然后旋转至与火炮尾水平方向,然后供弹,这样两部输弹机轮流输弹,而且火炮不必改变仰角,所以在大部分射界的射速可达惊人的20/秒。炮塔后上方安装独立稳定地自动武器站,武器站上方为观察塔。位于较高处的观察塔,可以更容易得发现远处的目标。这里动力舱发动机散热窗是防护的弱点,所以,将其设置在车体两边,由于位置较低,所以被命中的可能性不大。车组成员分为2组,每组2 人。驾驶员/ 炮手:由于此车类似于瑞典S 型坦克,控制车体朝向,并控制火炮射击。车长接受外界信息,上级指挥,并控制观察塔观察,车长具备超越射击的能力,并且与驾驶员/ 炮长构成猎歼系统。两组人员轮换驾驶战斗,当一组人员工作时,另一组人员进入休息车休息,这样,两组人员轮流工作,做到人休车不休,提高连续作战能力,这是适应现代战争法则的。当维护时,两组人员共同行动,可保证维护的人手。
革命坦克——内置火炮.JPG革命坦克传统坦克的误区笔者语——传统坦克目前已经走入了发展误区。错误的发展方向导致坦克自己走向坟墓。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如果再不加以纠正,坦克只能在下一场大战中消亡。
目前传统坦克已经成为了一种以自身为主要作战目标的怪物。坦克越来越大的火力、越来越结实的装甲不是为了面对战场上其他可能出现的威胁,而是面对敌方坦克而进行的针对性设计,在双方坦克都在进步的同时,这种设计实际上导致了坦克的反坦克效果并没有得到压倒性的提高,相反坦克在面对战场的其他目标却表现的越来越迟钝,上个世纪60年代起,为了能够发射专门对付坦克的大长径比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各国坦克放弃了任务弹性更好的线膛炮,而转为发展射程有限(算上制导炮弹在内,5000米以内),弹种有限(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杀伤爆破弹)的滑膛炮,滑膛炮的弹药采用尾翼稳定,尾翼稳定弹药受风偏影响大,所以远程射击的精度有限,在超过2000米的距离上,精度显著下降,而同时为了提高防护力坦克火炮的俯仰角较小,仅在-1218度之间,这些导致了坦克炮的射程过近,仅在5000米以内,按照今天的标准,坦克只能成为一种近战突击兵器。由于俯仰角过小,导致坦克在城市、山地等复杂作战环境中,受到极大的限制,这在车臣战争、伊拉克战争中得到了证明,在城市作战中,坦克对近处高楼上火力点和贴近地面火力点毫无作为,而由于地形限制,而坦克一旦退往宽阔地域,则攻击不到目标,空有强大火力而不得发挥。而在各国坦克弹药标准配置上,反坦克弹药占到60%-70%之多。这使得坦克只能对付坦克的同时,对付其他目标的能力大大下降了。
如果坦克退化到之能对付坦克的地步,那么坦克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如果敌方的坦克不存在,那么目前各国发展的坦克为核心的装甲部队的作战能力将大打折扣。这是一个逻辑上的悖论,但是也被事实所证明,俄军装甲部队在第一次进入格罗兹尼的惨败,美国重装部队在伊拉克的举步维艰都证明了,传统坦克以敌方坦克为主要作战目标的局限性。
传统坦克自身无法克服的怪圈——重量。传统坦克追求三大性能指标,火力、防护与机动性。为了增大火力,不得不采用更大的口径,更大的身管,更大的重量,和更大的炮塔座圈来容纳火炮,再加上坦克不得不搭载更长的弹药,这一切都使得坦克的体积更大,重量更重。而为了面对敌方坦克越来越强大的火力,己方坦克不得不在正面安装各种更加厚重的装甲,而这些使坦克的重量大增,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坦克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这成了坦克发展的重量怪圈,最后只能走进死胡同。
今天几乎所有的兵种都有犀利的反坦克兵器,坦克得面对空中、水平方向、地面的所有威胁,在车臣战争、伊拉克战争中,坦克经常要面对侧后方向的威胁,所以坦克只好加强各部位装甲,经专家计算,如果要想使坦克能够面对绝大部分的威胁,坦克的重量必须增加至100吨。当然,坦克重量增至100吨,在技术上不存在问题,但是在地形的适应能力上,这是不可能的。目前,各国的道路桥梁均难以承载100吨车重,而即使美英德等西方动辄60吨车重,在大多数地形上也不适应,这样的重量仅适于沙漠地区或中欧的平坦坚实的土地,当然前提是不能下雨。我们看到在03年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坦克部队长驱直入,而如果战场换在我国南方水网丘陵地带、朝鲜山地、甚至是南斯拉夫会怎么样呢?结果不言而喻。而且就是100吨的车重,一枚155毫米爆破弹也足以使坦克丧失战斗力,即使不能完全摧毁坦克,但是大口径爆破弹直接命中,可以吹飞破坏坦克表面的观察装置,通讯设备,吹毁扭曲炮管,震死震伤坦克内部成员,强烈震动使坦克内部精密电子设备失效,掀翻车辆等。一枚大口径炮弹的直接命中足以使坦克暂时或永久丧失战斗力。
而对于某些需要兵力投送的超级大国来说,动辄六七十吨的车重,对陆军的兵力投送是个巨大负担,投送慢,投送量有限,使先期投送至战区的轻型部队、空中部队、地面基地等缺少地面防护,比如91年海湾战争,美国动用大量运力,在丝毫没有干扰的情形下,用了4 个多月,才把地面重装部队投送到位。等陆军到了战场,结果发现,人家海空军在沙漠风暴行动中,已经完全瘫痪了伊拉克战争体系,装甲地面部队的装甲火炮仅剩50%,而且士气低落,美国陆军只剩下打扫战场的份儿。陆军主战装备太重是导致运不起、上不去、打不着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是为什么美国陆军发展FCS轻型作战系统的诱因。坦克要想继续存在,必须开动脑筋,走出坦克重量的怪圈。
传统坦克面临各种远程精确制导武器,只能被动挨打,而又缺乏足够的情报获取手段。使传统坦克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战争。现代精确制导武器使用越来越普遍,精度越来越高,威力越来越大。坦克在面临诸如地面攻击机、直升机、远程火炮、装甲车,甚至是单兵小组发射的反坦克导弹、各种精确制导炸弹、制导炮弹,反击能力十分有限,只能被动挨打,因为传统坦克滑膛炮只能攻击5000米以内的目标,而且坦克没有丝毫防空能力。坦克对于空中火力没有反击能力,对于处于敌方纵深的目标,即发现不了敌人,自身的射程也不够。即使对于处在自身射程内的单兵小组,由于坦克对外界感知能力限制,坦克也必须借助步兵战车、步兵的协同才能应付,这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所证明的。所以,坦克要想继续活跃在战场上,必须从信息感知、火力打击两方面入手才行。
这里,我们总结一下传统坦克的不足之处:
1、
传统坦克的滑膛炮限制了坦克的任务弹性,使坦克只能成为对付坦克的怪物。坦克针对战场上其他目标的作战能力不足。必须加以改进。
2、
在现代战争环境下,传统坦克防护不全面,防护力低下。必须采用新理念加以改进。
3、
传统坦克的装甲过重,战略机动性低,投送费时费力。(这与2实际上是一个问题)
4、
传统坦克的火力臂太短,在作战系统中发挥的效力有限。信息化战争中不需要那么多近战兵器,就像火器战争时代不需要那么多顶盔贯甲中世纪骑士一样。
5、
坦克的感知能力不足。
革命坦克的要求无论战争怎么变化,海空军的远程作战能力多么强大。在战争中也不能缺乏陆军的参与,而在陆军作战系统中,必须以一种或一系列地面作战车辆作为主战装备。目前西方先进国家由于各自理念的不同,其命名也五花八门,美国叫FCS,英国叫地面直射武器系统。总而言之,传统坦克的路已经走不通。为了不在名称这种无关紧要的问题上作过多的纠缠,仅以俗气的“革命坦克”命名新式的地面作战车辆。
为了弥补传统坦克的不足。笔者提出新的革命坦克概念。与传统坦克相比,革命坦克具有下列特征:
1、
大射角线膛炮
前面已经谈到传统坦克滑膛炮的不足。革命坦克采用大射角线膛炮,其火炮最大仰角可达38-48度,这样坦克炮可以达到30公里以上的射程。加上线膛炮在远距离上的精度远高于滑膛炮,受风偏影响小,所以革命坦克的线膛炮具备10公里以上的超直瞄(即为目视距离内的曲射能力)射击能力,可以在10公里以上的距离上直接命中目标。虽然,线膛炮的初速低于滑膛炮,但是革命坦克所采用的线膛炮并不是利用动能弹摧毁目标,而是依靠大口径、大装药量的化学能炮弹使敌方坦克暂时或永久的丧失战斗能力。传统的大口径榴弹炮之所以难于直接命中坦克等机动目标,这和榴弹炮的初速低,弹道弯曲,缺乏相应的火控系统有关。为了保证直接命中坦克大小的目标,所以在现有大口径加农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初速是必需的,其初速应进一步提高至1000/秒以上,这需要进一步的加长加固身管,身管长径比应在48倍以上,增大药室容积。
革命坦克所采用的大射角线膛炮有三种射击方式:直瞄射击、超直瞄射击、间接射击。直瞄射击是指3000-4000米距离上,通过坦克自身火控系统搜索并锁定目标加以攻击的方式。超直瞄射击是指5000-10000米以上的距离通过坦克自身观瞄系统发现锁定目标,并使用火炮进行曲射,来获得比直射射程更大射程的攻击方式。间接射击是指,坦克在外界系统,如无人机、侦察兵等系统的支持下,由外界系统提供目标诸元,坦克使用曲射的方式加以攻击,其射程可达30公里以上,其具备相当对坦克等机动目标的打击能力,往往采用自寻的弹药。由此可看出,采用了大射角线膛炮,革命坦克的射程有5000米以内拓展到30000米以上,其打击距离大大增强,坦克再也不是中世纪冲锋陷阵的笨重骑士,而是带着来复枪的现代士兵。
采用大射角线膛炮,革命坦克不但攻击距离大大增大,而且使用弹药的种类也很多,包括破甲弹,爆破弹、碎甲弹、杀伤弹、照明弹、杀伤弹、自寻的精确制导弹药,甚至是化学弹。这样革命坦克的攻击多类目标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可杀伤坦克、装甲车、工事掩体、人员、技术装备等目标,更重要的是,革命坦克可对纵深目标具备攻击能力,而不像传统坦克那样,只能把信息优势转化为决策能力,接收到敌人信息后,坦克必须得指挥机构决策后,再费劲费力的赶到交战区域,使用与敌人同等火力与敌人决斗,而革命坦克则不同,在接到目标信息后,他只要向目标发射炮弹,摧毁目标就可以了,而且同时,革命坦克还具备不逊于传统坦克的近战能力。并且线膛炮可采用炮口制退器,可将后作能量减少50-75%,这使得革命坦克在有限的车重下,能够安装比传统坦克口径更大,更具威力的火炮。
2、
分级模块化装甲
为了解决传统坦克重量怪圈的问题,革命坦克采用革命性的分级模块化装甲。即革命坦克在设计之初,就将坦克基型车设计成只有基本装甲形态,然后根据各种战场环境,设计出多种装甲套装,比如空中威胁套装、城市战套装、平原装甲作战套装等等。这些套装实际上是由各种装甲模块构成,可在战斗前方便的安装到基本装甲上,从而获得足够的防御能力。装甲套件就好像古代重装骑士的装甲一样,可战斗前才穿戴完毕。这个方便是指:在2-4个小时内,车组人员使用简单工具的前提下,将装甲套件安装完毕。
由于坦克基型采用基本装甲,所以,革命坦克的基型车重可控制在40-45吨之间,这可适合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道路交通与地形环境。由于发动机系统、传动系统、履带等均是按照最大装甲重量的60吨设计,所以在基型车形态下, 其战术机动性远超传统坦克,比如履带宽度按照60吨设计,其单位压力相当于传统主战坦克,而40吨的基型车,其单位压力可缩小30%-40%。这样的单位压力可使基型车能够在冰雪、水网、泥泞地形下健步如飞。
而通过各种装甲套件的设计,可使革命坦克更适合战场环境,革命坦克可根据战场环境,敌情自由的选择增强或减弱某一部位的装甲。比如空中威胁很大,则增强顶上装甲;如果面临城市作战,则全方位的增强装甲,其车重可达60-70吨之多,速度降为50-60公里/小时,因为城市战中,坦克的机动性并不是那么明显;如果进行装甲野战,则着重增强正面装甲。
这些装甲模块储存于可能爆发战争的战区附近,或储存于相应地形附近,比如,蒙古高原、东北地区的战备仓库里、预设战场附近就可储存大量的平原装甲套件。这样,战争一旦爆发,装甲部队在集结的过程中,就可安装装甲套件。而对于远程兵力投送来说,装甲可与基型车分别运输,到达战区后安装,这样可大大提高战略机动性与运输的灵活性。
分级装甲由于是模块化的,所以,如果技术进步的化,可以单独更新车体, 或单独更新模块,更便于吸收最新的科学成果,在最小的成本下获得最大的战斗力。
3、
集中式乘员舱与非贯穿设计
传统坦克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坦克的隔舱化设计。东西双方专家双方各持一词。这里个人并不想介入这种无谓的争论中来,因为,个人有更好的方案解决这个问题。西方倾向于采用隔舱化设计,实际上是出于“以保护坦克内成员为核心”的设计思想。但是传统坦克人员一般分为两个舱室,驾驶室与炮塔内。成员分为两处带来许多弊端:成员位置过高,再被击中时,炮塔内成员很容易伤亡,东方专家攻击西方坦克隔舱化无用论的论点之一就是在激烈的战斗中,隔舱装甲隔板不可能总是关闭的。而且, 炮塔内容纳车组成员,使炮塔体积增大,更容易被命中。隔舱化也不易实现超压三防。所以有人提出将坦克成员集中起来,设置在车体内的一个舱室中。但是这里有诸多问题,首先就是传统坦克的各种观察镜都是光学潜望镜,所以必须在车体或炮塔装甲上开口,用以安装各种观察镜,这明显降低了坦克的防护力。还有就是自动装弹机等自动化设备的不成熟。
而在今天技术的发展已经解决了此问题。光纤通讯、摄像机、数据总线等技术已经完全成熟。在车体炮塔表面的观察塔观察窗使用摄像机观察目标,通过光纤传输信息,车组成员只需要在车体内的乘员舱里,使用液晶显示器即可获得外界信息。由于今天数码产品的廉价与计算机技术的成熟。传统受限于观察镜的位置,角度、视角的影响,而导致对车体周边感知不利。而使用摄像机观察目标则不受此限,只需要在车体表面相应位置安装摄像机即可,而在车内可通过液晶显示器变换镜头感知外界状况。非贯穿设计不需要在装甲上开口,只需要在装甲的角落里钻孔,以容纳光纤接入乘员舱上的数据总线即可。摄像机等传感器也不需要安装在特定位置上,可根据实际需要,安装在车体炮塔的任意位置上,并可根据实际情况更换安装位置。
集中式乘员舱可使成员之间交流更加方便,配合更加默契。可使集中乘员舱单独实现仿核生化的三防超压系统,防中子流涂铅衬层。乘员舱装甲化,并与车体使用减震系统弹性连接,弹药舱、动力舱等易燃易爆部位均安装自动防火系统与泄压板。这样无论是弹药舱,还是动力舱发生起火或爆炸,乘员舱内人员均可保证安全无恙。发生爆炸时,弹性减震系统可缓冲很大部分的能量,剩余能量从泄压板方向导出。与乘员舱相接的机械系统只有传动系统,其余均通过数据总线、光纤通信进行控制,乘员舱通过外界的电力传输线进行电力传输,提供能源。乘员舱安装空调系统,可以使成员能够更长时间保持战斗力以外,还能够保证乘员舱内电子元器件的工作稳定,提高寿命。
两种革命坦克的方案笔者有两种革命坦克的方案。一种是顶置火炮方案,另一种是无炮塔方案。
定置火炮方案:即把火炮置于车体顶部,采用动力前置,底盘从前到后分别为动力舱、乘员舱、弹药舱。炮塔坐落于弹药舱顶部。为了降低炮塔高度,笔者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炮塔俯仰原理。这种原理即为将火炮耳轴移往炮尾,在前方通过液压柱推动炮身做俯仰运动,液压柱固定于滑车上,滑车通过在棘齿槽上的运动,推动炮身仰起。
由于炮塔内没有成员,所以炮塔体积很小。火炮俯仰角-445度,车辆拥有较完善的液压调控系统,车辆可以通过液压调节,做车体前后俯仰,俯仰角度10-15度,以增大火炮的俯仰角。虽然大仰角时,炮塔开缝很大,其防护能力大减,但是考虑到,大仰角射击时,往往针对的是数十公里外的目标,这时防护出现弱点是可以忽视的。而在近战中,火炮仰角很小,炮塔几乎是闭合的,防护力是很强大的。自动供弹机采用类似T72圆盘供弹机,其射速可达8-12/分。炮塔后上方安装独立稳定地自动武器站与观察塔。位于较高处的观察塔,可以更容易得发现远处的目标。其成员为三人,分别是车长:负责外界信息,联络,控制指挥塔,具备超越射击能力。炮长:控制火炮,监视火炮状况,接受车长命令攻击目标,与车长形成猎歼系统。驾驶员:驾驶车辆。
革命坦克——顶置火炮.JPG
顶置火炮方案无炮塔方案:火炮置于车体内部,车体前甲板呈-12度角倾角,这样火炮俯角可达-12度,这对于借助地形的防御作战十分有利,也增大了城市战、山地战的作战灵活性。车体前甲板倾角12度,这样的角度,即使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也会产生跳弹,有利于防护。此方案也采用动力前置,从前至后为动力舱、乘员舱、火炮舱。车辆拥有较完善的液压调控系统,车辆可以通过液压调节,做车体前后俯仰,俯仰角度10-15度,以增大火炮的俯仰角,而且车体还可做水平正负15度的调节,用以火炮进行水平方向的精瞄。火炮在垂直方向上有较大的自由度,而在水平方向上则是固定于车体。弹药舱为两个舱室分列于火炮两侧,火炮与弹药舱之间有两个输弹机,输弹机从弹药舱取弹,然后旋转至与火炮尾水平方向,然后供弹,这样两部输弹机轮流输弹,而且火炮不必改变仰角,所以在大部分射界的射速可达惊人的20/秒。炮塔后上方安装独立稳定地自动武器站,武器站上方为观察塔。位于较高处的观察塔,可以更容易得发现远处的目标。这里动力舱发动机散热窗是防护的弱点,所以,将其设置在车体两边,由于位置较低,所以被命中的可能性不大。车组成员分为2组,每组2 人。驾驶员/ 炮手:由于此车类似于瑞典S 型坦克,控制车体朝向,并控制火炮射击。车长接受外界信息,上级指挥,并控制观察塔观察,车长具备超越射击的能力,并且与驾驶员/ 炮长构成猎歼系统。两组人员轮换驾驶战斗,当一组人员工作时,另一组人员进入休息车休息,这样,两组人员轮流工作,做到人休车不休,提高连续作战能力,这是适应现代战争法则的。当维护时,两组人员共同行动,可保证维护的人手。
革命坦克——内置火炮.JPG
两种方案的优劣
这两种方案均采用动力前置,动力前置可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动力前置会导致能量效率传递低,动力前置需要拉紧从动轮与主动轮上方的履带,这会导致能量传递的效率降低。动力前置会带来车体前方过高,火炮俯角小。动力前置会带来车体增高,而导致全车增高。动力前置会带来重心布置的不利。动力前置的坦克装甲车一旦被穿透前装甲,就会丧失机动性。动力前置,在传统坦克设计中会带来驾驶员视野的缩小。动力前置在运行时,会产生较大的噪音,驾驶员很很快的疲劳。
动力前置也有优点,动力前置,前装甲,发动机、传动系统会构成3-4米的装甲防护,驾驶员在三四米装甲层后方的心理优势远不是只有几十厘米防护的驾驶员所能比的。动力前置为车体后方留下来巨大的空间,战斗舱、人员舱可从容布置。当动力系统出现问题时,驾驶员可在车内进行修理。在革命坦克中,由于采用非贯穿设计,所以驾驶窗可布置在车体表面的适当位置上。而且,乘员舱的独立配置,会屏蔽噪音。所以综上所述,笔者更倾向于采用动力前置。
无炮塔方案与顶置方案相比,各有优缺点。无炮塔方案,火炮不能自由的水平转动,所以按照道理来说,瞄准十分吃力,但是据瑞典S型坦克数十年来的使用经验来看,并不存在着一问题。但是无炮塔方案实际上失去了运动中射击的能力,但是运动中射击对运动状态的要求很高,而且命中精度也会显著下降。而同样静态或短停射击虽然增大了被命中的可能,不过攻击目标的精度也大幅度上升。
无炮塔需要转动车体瞄准目标,这样车体防护能力最强的前装甲面向目标,这可获得最大的防护,而且,无炮塔坦克车体正面投影小,避弹性能好。无炮塔坦克与传统坦克相比,无炮塔坦克可节省15%的重量,用于加强车体其它部位的防护。无炮塔坦克的制造成本低廉,尤其是没有双向稳定装置,可大幅度的节约制造成本。
无炮塔方案与顶置火炮方案相比,无炮塔方案可采用较大口径的火炮,152、155毫米口径将成为标准配置,而且由于自动装弹机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射速快,火力强,可由火力弥补灵活性的不足。而顶置火炮方案的标准配置口径应为130、135、140,如采用较大口径火炮将会受到限制,但是顶置火炮更加灵活,像传统坦克一样,具备行进间射击能力。
所以,笔者对这两个方案的评价是:各有所长,顶置火炮是一种进攻型坦克,而无炮塔方案则是一种防御性坦克。
革命坦克的周边设备
上面所说仅仅是革命坦克的一些设计理念与总体布置。实际上革命坦克需要加装的系统还很多。
主动防护系统,主要指硬拦截。虽然现代主动防护系统的发展差强人意。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主动防护系统也会逐渐走向成熟,如果主动防护系统成熟了,完全可以加装在革命坦克上,用以增强革命坦克的战斗力。
推土铲,这看起来仿佛不是什么新技术,但是推土铲看起来不起眼,在战场的作用十分巨大,坦克有了推土铲,可在短时间内为自己挖下一个坦克掩体,用以掩蔽自己的车体,尤其对于无炮塔方案来说,更为重要。无炮塔方案火炮俯角大,再加上车体具有良好的液压调节系统,在临时挖就的坦克掩体里,恐怕只能看见1/4平方米投影的火炮,这几乎是无法命中的。
无人机系统,坦克团营连建制内,应有无人机编制。按照战场经验来说,举高2米发现对方2米高目标的距离往往不会超过3千米,而革命坦克与传统坦克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革命坦克的攻击距离。所以在坦克兵编制内,增加无人机、侦查兵、传感器等编制,使革命坦克能够获取大范围的信息,发扬其射程远的火力优势。使坦克团、营、连由射程近、信息感知度低的机械化部队,变成打击距离远、感知能力强的信息化部队转变。
定向雷系统,在城市等复杂环境作战中,令坦克最挠头的问题之一就是,坦克对于靠近的单兵毫无办法,如果露头使用机枪,还会遭到敌方狙击手的打击。而遥控机枪视野小、死角大,主要体现在威慑能力上。所以,笔者建议,在复杂环境作战,可在车体特定位置上安装定向雷,当敌单兵靠近时,则启动定向雷,定向雷所产生的上千钢珠在50米的距离上会产生相当的杀伤力。
感应装置,革命坦克由于采用光纤传输,数据总线,在设计之初应留出足够的插孔,用于安装更多的传感器,传感器包括摄像机与音响传感器。摄像机可根据战斗环境自由安装与车体各个部位。而音响传感器主要是为了接受与其协同的步兵的声音,所以炮弹等巨大的声响应予与屏蔽。这样坦克内成员可听到步兵的呼叫,可以更好的协同。车体后部,应安装车载电话,用于协同步兵与车内人员通信。革命坦克应安装扩音器,这样,紧急时车内人员可通过扩音器与外界沟通。作战时,也可通过播放音乐,广播,鼓舞己方士气,打击敌方意志。
烟雾发射筒、激光感应器等,这些部件实际上可以构成革命坦克的软防护系统,当坦克的激光感应器感应到被激光测距仪照射时,则自动启动烟雾发射筒,向激光发射方向释放热烟雾,同时坦克加以机动,躲避敌方打击。
自动武器站,自动武器站独立稳定,可挂装多种武器系统,12.7高平两用机枪,35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7.62机枪,反坦克导弹、防空导弹等。自动武器站将作为革命坦克的富足火力系统。
:L :L :L :L  ~~~~这个也太~~~~~

简单的事情复杂了
不参与~~不讨论~~~
楼下参与的同学请注意文明发言~~
注意排版,密密麻麻的看着不方便.
有没有方便群众战争之《怎么用家用电器组装一辆坦克》:o
《怎样用一辆坦克组装一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推土机……》
未来的方向应该是研制速射140MM炮,还有可以北斗定位的智能导引头,十秒发射十发炮弹同时命中五个目标。
感觉和自行火炮差不多嘛
现有的水平还无法将坦克的机动能力和防御能力与自行火炮的远距离投射能力结合
这不是个脑瓜问题,而是工程问题

40-45吨?给PLZ45挂装甲去吧,估计纸面上挺能满足需要的~
果然是正常呀!!!!!!
..........LZ应该搞清楚 坦克的存在价值是什么
30公里?!!!;funk 楼主直接用火炮的了。:L 坦克的定义是近战武器,近战!!!楼主是MCS党吗?[:a11:]
还可以有更好点的想法:handshake
这差不多就是把长身管自行火炮坦克化/重装化。    既然出发点相当部分是基于城巷战, 只要把输送车重型化、坦克灰熊化基本就能达到要求。
出发点并不仅仅局限于城市战。。。实际出发点是研制一种能够适应绝大多数作战环境的地面主战车辆。。。并能够适应信息化战争。。。
]]
]]
原帖由 克雷格山 于 2008-4-8 16:39 发表
有没有方便群众战争之《怎么用家用电器组装一辆坦克》:o


>>>>>>>>>>>>>>>>>>>>以后会有的。。。

以后会有《方便群众战争之——怎样使用日常用品组装一辆坦克》


《方便群众战争之——怎样使用使用牙膏牙刷组装一辆坦克》


《方便群众战争之——使用垃圾食品组装一辆坦克》

《方便群众战争之——使用蔬菜水果组装一辆坦克》

。。。。。。

等系列文章出现的。。。不过作者不会是我。。。
原帖由 cestlavie219 于 2008-4-8 17:00 发表
《怎样用一辆坦克组装一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推土机……》


>>>>>>>>>>>>>>>>>>还可考虑电视机、吸尘器、洗衣机、电冰箱。。。。。。
有同感,坦克不应该脱离作战体系单独存在。黄健翔说得好:“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感觉楼主是受一年战争秘史的启发吧?:L
原帖由 JC-renfeng 于 2008-4-9 15:00 发表
出发点并不仅仅局限于城市战。。。实际出发点是研制一种能够适应绝大多数作战环境的地面主战车辆。。。并能够适应信息化战争。。。

几十年前的老古董:S坦克很适合你的设想。
原帖由 yueying 于 2008-4-12 11:49 发表
感觉楼主是受一年战争秘史的启发吧?:L


>>>>>>>>不是的。。。
我觉得你把坦克搞成这样......从多种方面颠覆了工程上的理念啊
楼上:跟教主谈工程,是不是有一种对什么谈琴的感觉?
额奏素一菜鸟,八素高银:$ ,
PS:额是进来参拜东进老大和主教大人的,其它一概不问:P
原帖由 ccna 于 2008-4-12 15:52 发表
楼上:跟教主谈工程,是不是有一种对什么谈琴的感觉?


>>>>>>>>>>>>>>>>我说伙计,聊点什么坦克炮射击啥的,你还懂点,你懂什么叫工程么???
原帖由 yueying 于 2008-4-12 14:35 发表
我觉得你把坦克搞成这样......从多种方面颠覆了工程上的理念啊


>>>>>>>>>>>>>>>>>>>>>啥理念???
原帖由 bigblu 于 2008-4-12 19:36 发表
额奏素一菜鸟,八素高银:$ ,
PS:额是进来参拜东进老大和主教大人的,其它一概不问:P


>>>>>>>>>>>>>>>>>>啥时候,教主变主教了???
原帖由 JC-renfeng 于 2008-4-13 00:19 发表


>>>>>>>>>>>>>>>>我说伙计,聊点什么坦克炮射击啥的,你还懂点,你懂什么叫工程么???


很不幸,本人所在单位名称里就有这两个字:工程。;P ;P ;P
真理过头就是谬误, 革命过头势必就是进步反面。  :Q
原帖由 ccna 于 2008-4-14 08:20 发表


很不幸,本人所在单位名称里就有这两个字:工程。;P ;P ;P


>>>>>>>>>>>>>>>>>>>>装甲兵工程学院也有看大门的,也有扫大街的,他们也懂工程???
国内第一次出现质疑东进老大的人。。。

悲剧啊:D
原帖由 yueying 于 2008-4-15 10:25 发表
国内第一次出现质疑东进老大的人。。。

悲剧啊:D


>>>>>>>>>>>>>>>>>>>>>>小子,你还年轻,很多事情你都不知道。。。
俺和装甲兵中尉,就是CCNA老兄,也就是东进大人可是老相识了。。。
原帖由 JC-renfeng 于 2008-4-15 10:22 发表


>>>>>>>>>>>>>>>>>>>>装甲兵工程学院也有看大门的,也有扫大街的,他们也懂工程???

东进老大是看大街的还是扫大门的?;P
刚找到东进当面问了

他说他老人家不认识您。。。。。
;P LZ想想,弄个装甲人算了,好用!~
原帖由 JC-renfeng 于 2008-4-15 11:04 发表
俺和装甲兵中尉,就是CCNA老兄,也就是东进大人可是老相识了。。。

此话看怎么说,早在几年前,网络上出现的第一次当面打假事件,好像就是离子鱼老兄当面询问你上前线参战的事吧。你要不要把离子鱼老兄找来证明一下你的“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