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文共赏,关于WS6和WS9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49:14
关键是发展思路的问题:

这几年我国在涡扇发动机领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可是我们回首往事会发现,20年前我们差一点就搞出了涡扇发动机—— 涡扇6、涡扇8。涡扇8是随着运10一起下马的,其中内幕大家都已经知道,我就不罗嗦了,而涡扇6却是人们不大熟悉的,近日我看到了两篇当年业内人士的回忆文章,文章是给引进斯贝(即当今的“秦岭”、涡扇9)唱赞歌的,但其中还是不经意的透露除了一些微妙的东西,或者说,这些东西是无法掩饰的。一篇是前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局长孟赤兵写的《谁为“飞豹”插上翅膀——“斯贝”引进风云录》,另一篇是前中航技公司处长华润熙写的《鬼怪“斯贝”引进亲历记》,再加上一些其他材料,综合之后发现:涡扇6与斯贝的关系很像运10与麦道的关系——引进麦道打压运10,运10死了,麦道也就不了了之;同样的引进斯贝打压涡扇6,涡扇6死了,斯贝也就不了了之!涡扇6与斯贝很可能就是另一个运10与麦道。

  首先我排出一个大致的涡扇6与斯贝发展时间表(包括了涡扇5和涡扇8,供大家参考):

1964年10月:涡扇6开始研制
1965年:涡扇5样机总装完成
1968年6月:涡扇6首台试验机试车
1970年:涡扇5通过各项考核性能全面达标;安排沈阳黎明开始仿制民用斯贝
1971年:涡扇5整机试飞
1971年12月26日:周恩来指示黎明与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结合搞斯贝
1972年4月: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因为仿制斯贝而停止了歼九配套发动机的研制(3)
1972年:涡扇8开始研制
1973年:涡扇5下马;
1973年8月1日:李先念、叶剑英批准外贸部、航空工业部关于引进斯贝的请示:“价钱不是问题”。||此期间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提出异议
1974年:沈阳厂所有人提出斯贝影响涡喷6丙、涡扇6,反对引进斯贝。江青反对买斯贝。李先念、叶剑英频繁批示购买引进斯贝。后移到西安
1975年12月13日:取得斯贝MK202专利许可
1976年3月:斯贝仿制开始
1979年11月13日:仿制斯贝完成150小时持久试车
1980年2月-5月:仿制斯贝在英国完成高空模拟试车、-40℃启动试车、5大部件循环疲劳强度试验,全部符合技术要求,签署了考核成功文件
1980年6月:各厂承制仿制斯贝零部件86.5%,其中金属材料试制成功72.5%
1981年:涡扇6全面达到性能设计指标。大连旅顺口召开型号总结会(即散伙会),涡扇6宣布下马。斯贝反设计技术吃透工作基本上是不了了之
1982年10月:涡扇6G通过24小时飞行前规定试车,共334小时,性能全面达到设计指标
1983年6月:涡扇8基本具备定型提交和小批量生产能力,后随运10下马
1984年:涡扇6正式下马

2003年7月:涡扇9秦岭(斯贝MK202)通过国产化工程技术鉴定
=================
  下面把两篇文章中讲到的事情具体列出来:
  《谁为“飞豹”插上翅膀——“斯贝”引进风云录》
1970:安排沈阳黎明负责斯贝,开始仿制民用斯贝
1971。7:周恩来批准进口民用斯贝
1971。12:周恩来在航空产品质量座谈会上表示同意引进军用斯贝
1971。12。26:周恩来指示黎明与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结合搞斯贝
1972。4。14:航空工业部决定购买60-80台斯贝用于改装轰5、轰6各10架
1972年底:英国政府同意出售民用斯贝
1973。1。10:航空工业部正式建议购买军用斯贝专利、2架猎兔狗、一套发动机试验设备
1973。7。17:英国政府同意出售军用用斯贝
1973。7。30:外贸部、航空工业部请示购买斯贝专利及200台机
1973。8。1:李先念、叶剑英批准外贸部、航空工业部请示:“价钱不是问题”。||此期间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提出异议
1974:沈阳厂所有人提出斯贝影响涡喷6丙、涡扇6,反对引进斯贝。江青反对买斯贝。后移到西安
1974。5。11:航空工业部主要领导决定向中央提出《关于不买“斯贝”发动机的报告》
1974。5。18:叶剑英批文:“不可不买”斯贝
1974。5。19:李先念表赞成叶
1974。6。16:李先念再批示要买斯贝
1974。6。23:叶剑英批示支持引进斯贝。李先念表赞成叶
1975。3-6:航空工业部2次表示对摸不透技术无所谓,
1975。11:成立斯贝试制领导小组
1975。12。13:签订引进军用斯贝合同,共7679万英镑(不含此后北京航空学院买设备、试验等费用)。目标:3年内复制,5年内国产化。定点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试制生产,并组织全国各厂支援
1977。9:命王震挂帅会战领导小组,航空工业部副部长带工作组驻厂督战,王震3次视察。拨给专项资金。攻克了76项技术关键
1979下半年:造出4台发动机
1981:“1981年以后,实际上‘斯贝’‘反设计’技术‘吃透’工作基本上是不了了之。”
=============
  《鬼怪“斯贝”引进亲历记》
1971:酝酿引进斯贝作为歼6后继机动力,后争论不休
1978。7:工作组访欧
1979。4:从欧洲各国定购大批设备,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形成了先进的生产能力
1980后,买来的斯贝长期存放,因此未生产新机,买来的50套配件被退掉
========================================

  现在分析。

★研制进度和研制力量安排方面:
  1968年6月,涡扇6首台试验机试车,就是说涡扇6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了。1970年,安排沈阳黎明开始仿制民用斯贝,而沈阳是负责涡扇6的,这不是分散负责涡扇6研发工作的沈阳黎明的精力吗?
  1971年,涡扇5整机试飞,连涡扇5都取得这么大进展了!1971年12月26日,周恩来指示黎明与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结合搞斯贝。——注意: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是主要负责涡扇6研发工作的!这显然对涡扇6的研发产生了干扰,到了1972年4月,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因为仿制斯贝而停止了歼九配套发动机的研制(3)!引进项目终于挤掉了自主研发!1973年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提出异议。1974年沈阳厂所不满升级(有人公开提出斯贝影响涡喷6 丙、涡扇6),后由于江青支持,斯贝转移到西安,涡扇6得以继续。
  1976年3月斯贝仿制开始。
  1980年2月-5月仿制斯贝考核成功,全部符合技术要求。各厂承制仿制斯贝零部件86.5%,其中金属材料试制成功72.5%。——很顺利,仿制成功,国产化进展也很大。
  1981年,涡扇6被宣布下马。而这时候斯贝国产化进程很顺利,正应该一鼓作气完成斯贝的国产化,可是各方面却像泄了气的皮球,从1981年开始,斯贝的国产化就不了了之!
  1984年涡扇6正式下马。
  如果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没有被安排搞斯贝而延误、停止了涡扇6的研制,那么涡扇6不是可以早几年完成吗?

★领导支持方面:
  1973年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提出异议,但是有关领导决心却是很大的:8月1日李先念(副总理)、叶剑英(副主席)批准外贸部、航空工业部请示:“价钱不是问题”!
  1974年矛盾激化,沈阳厂所有人提出斯贝影响涡喷6丙、涡扇6,反对引进斯贝,江青也来干预,反对买斯贝,这分量可谓重,不过有关领导的决心却是不能小瞧的——李先念、叶剑英频繁批示(5、6两个月至少5次)要购买引进斯贝,最后折衷,斯贝移到西安。
  1977年9月,命王震(副总理)挂帅会战领导小组,航空工业部副部长带工作组驻厂督战,王震3次视察。拨给专项资金。
  一个副主席、两个副总理无限关怀,还有副部长人等督战,这样的阵容不可谓不强大。而涡扇6呢?没听说过有多少领导很关注的。如果涡扇6得到了斯贝一半的关怀,进度会快多少?

★资金方面:
  1973年李先念、叶剑英批准外贸部、航空工业部请示:“价钱不是问题”(1)。——看看:“价钱不是问题”,多大的气魄!
  1975年签订引进军用斯贝合同花了共7679万英镑。(1)——当时国家经济困难,7679万英镑可不是一个小数字,而且这还不含此后北京航空学院买设备、试验等费用,可谓一掷千金。
  为了建立“斯贝”生产线,经中央批淮,国务院拨款1亿英镑用来对西安发动机公司和有关的辅机厂进行技术改造。这笔钱按当时的外汇体制折算相当于12亿人民币(2)——大手笔!
  而涡扇6一共花了多少钱?1.2亿而已!也就是说斯贝花的钱至少是涡扇6的20倍!如果涡扇6能得到哪怕斯贝1/10的资金,进度将会快多少?

★装机方面:
  1971年酝酿引进斯贝时,是作为歼6后继机的发动机;后试图作为改进强5的发动机;强6立项后试图作为强6的发动机;还曾安装于轰6。1998年作为飞豹的发动机。
  涡扇6为强-6项目配套发动机,改型涡扇6G作为歼9的发动机。
  可以看到,斯贝就像一个宠儿,哪里都想立足,本来涡扇6为强-6项目配套发动机,可是一些人却打算用斯贝:“国务院有关部门、中央军委也很重视,并作出过明确批示”(1)。这里有一点让人很迷惑,斯贝MK202在英国是装于F4战斗机的,可是中国国内讨论却是“认为不能满足新歼击机的要求”(1),这个 “新歼击机”是什么,作者没说,但我们不妨推测一下:涡扇9(斯贝MK202)性能:最大推力54.5千牛、加力推力91.2千牛、推重比5.05;涡扇 6G性能:最大推力83.9千牛、加力推力138.2千牛、推重比7.05;涡扇6性能:最大推力71.3千牛、加力推力129.9千牛、推重比 5.93。显然斯贝比涡扇6差得远,那么这个“新歼击机”很可能是歼9,否则一款成功安装于F4这样一型较重的战斗机的发动机怎么会不能满足要求呢?那么就是说,在原本涡扇6的用武之地,斯贝都想取而代之!
  我国曾成功的试验将斯贝安装于一架轰6,结果航程增加近1/3,载弹量也有所增加,那为什么不用?——“4台‘斯贝’发动机价值250万英镑,比轰6原型飞机的价格高了好几倍,经济上也显然不可行”(2)。想改进居然还怕花钱,宁可把买来的那批成品机和50套配件放在仓库里,宁可把50套配件退掉(买50套配件是专利出售合同要求,退货肯定要赔一大笔违约金的),也不愿装机!那批成品机和 50套部件花的钱倒不心疼了!宁可把7679万英镑买来的专利和1亿英镑买来的全套设备闲置,也不愿意生产!这近2亿英镑他们倒是一点也不心疼!偏偏把买来的东西发挥作用他们就心疼钱了!
  到了十几年后飞豹决定用斯贝,结果斯贝的国产化还未完成,试飞时用的居然是库存了十几年的发动机!批量生产后,库存不够用,只好进口!“不得不向英国购买‘斯贝’发动机以为急需。但英国‘斯贝’发动机已经停产,无耐花钱购买退役的‘堪修’发动机回国拼修以应急”(1)!一种新型歼击轰炸机,居然试飞到量产用的发动机都是库存和退役的破烂!

★资金和领导支持到了国产化阶段后的变化:
  早在1975年,有关部门航空工业部就2次表示对摸不透技术无所谓,“反映了决策层‘单纯引进产品仿制’的指导思想”。“对‘斯贝’‘反设计’和技术‘吃透’的工作、经费支持也远不如产品试制,很多试验条件和试验设备提供不了,许多试验不能进行,等等。”(1)。——仿制的时候,“价钱不是问题”、动辄几千万上亿英镑地砸进去,到了国产化的时候经费却成问题了。仿制的时候一个副主席、两个副总理无限关怀,到了国产化的时候领导们都人间蒸发了!这表明推动引进斯贝的人士根本没有把自主放在心上!只是拿斯贝打压涡扇6而已!

★暧昧的1981
  1981年是暧昧的一年,这一年,涡扇6性能全面达到设计指标,但却被告之下马,开了散伙会;斯贝,这个受到一个副主席、一个总理、一个副总理无限关怀的宠儿,其国产化进程在取得了很大进展的情况下,居然不了了之了!——涡扇6实际下马,斯贝国产化不了了之几乎同时,这难道是巧合吗?

★运10和涡扇6的一个微妙的共同点
  那就是“四人帮”。对运10下马,当年就有人扬言,说运10是四人帮搞的,所以一定要搞掉他;而涡扇6的研制也得到了江青、四人帮的大力支持(而且可以说如果不是江青支持,涡扇6的研制在1972年停止后会不会恢复还很难说),最后涡扇6也像运10那样研制成功(确切的说比运10的完成度要高)却下马。四人帮支持的项目,成功了也都下马,这是巧合吗?涡扇6下马是不是也是因为有政治恩怨的原因?

★斯贝和麦道吸引某些人的一个地方
  1978年7月引进斯贝工作组访欧,转了10个月,到了1979年4月,从欧洲各国定购大批设备;而麦道也是造就了大批人出国考察的机会。

★对比斯贝和麦道给中国带来的“进步”:
  与麦道合作,中国的“进步”是会造波音的尾巴了。
  而引进斯贝,中国的“进步”是什么呢?——“通过‘斯贝’项目技术改造的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已发展成为发动机行业对外开展转包生产的基地。20多年来,通过为罗罗公司加工大量导向器叶片和环形件等,为美国GE公司加工大量涡轮盘和封严圈等,为普惠公司加工机匣等,为法国斯奈克玛公司加工涡轮叶片和涡轮盘等”(2)——与和麦道合作一样,只能打洋工,没有自主设计制造能力!

★关于经典的涡扇6下马原因说辞和斯贝“冬眠”
  经典的涡扇6下马原因说辞是:由于配套机下马而使涡扇6失去装机对象。可实际上涡扇6至少被作为强6、歼9的发动机,配套机型不止2型,并非针对性很强的专用发动机,作为一种已经研制成功的发动机,完全可以也应该用在其他地方,而不是废弃;相比之下斯贝从1981年开始居然连国产化都搞不下去,却没有下马,使用斯贝的歼轰7也没有因为配套发动机不过关而下马,而是用一亿元坚持下来了,而之前多少种飞机因为配套发动机解决不了而下马?之后的十几年中歼轰7并未停止研制,而斯贝却可以“冬眠”而不下马,斯贝凭什么有这样的优待?这就不能说这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决策者的好恶问题。

  从上面列举的事实可以看出,斯贝一开始就像是在和涡扇6唱对台戏的,争夺装机项目,这可以看作引进与自主研发的矛盾;斯贝在涡扇6研制期间得到了比涡扇6大得多的资金、和政治支持,而涡扇6下马后斯贝马上就没人关心了——资金、设备、政治支持全部销声匿迹了,可谓“狡兔死走狗烹”。

  涡扇6和运10,一样的自主研发的关系国家科技实力的关键项目,一样的受到引进项目的打压,一样的得不到引进项目那样的优待,一样的成功后被抛弃,一样的下马后引进项目也不了了之,一样的引进项目让中国有关厂家成为西方国家的打工崽。

  与之类似的还有基本研制成功的直-7为同等类型的引进项目“超黄蜂”“让路”。当年发生的这些事情都体现了领导人“造船不如买船”的指导思想,为了“买船”千方百计破坏“造船”,造出来的“船”也要“凿沉”。关键是发展思路的问题:

这几年我国在涡扇发动机领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可是我们回首往事会发现,20年前我们差一点就搞出了涡扇发动机—— 涡扇6、涡扇8。涡扇8是随着运10一起下马的,其中内幕大家都已经知道,我就不罗嗦了,而涡扇6却是人们不大熟悉的,近日我看到了两篇当年业内人士的回忆文章,文章是给引进斯贝(即当今的“秦岭”、涡扇9)唱赞歌的,但其中还是不经意的透露除了一些微妙的东西,或者说,这些东西是无法掩饰的。一篇是前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局长孟赤兵写的《谁为“飞豹”插上翅膀——“斯贝”引进风云录》,另一篇是前中航技公司处长华润熙写的《鬼怪“斯贝”引进亲历记》,再加上一些其他材料,综合之后发现:涡扇6与斯贝的关系很像运10与麦道的关系——引进麦道打压运10,运10死了,麦道也就不了了之;同样的引进斯贝打压涡扇6,涡扇6死了,斯贝也就不了了之!涡扇6与斯贝很可能就是另一个运10与麦道。

  首先我排出一个大致的涡扇6与斯贝发展时间表(包括了涡扇5和涡扇8,供大家参考):

1964年10月:涡扇6开始研制
1965年:涡扇5样机总装完成
1968年6月:涡扇6首台试验机试车
1970年:涡扇5通过各项考核性能全面达标;安排沈阳黎明开始仿制民用斯贝
1971年:涡扇5整机试飞
1971年12月26日:周恩来指示黎明与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结合搞斯贝
1972年4月: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因为仿制斯贝而停止了歼九配套发动机的研制(3)
1972年:涡扇8开始研制
1973年:涡扇5下马;
1973年8月1日:李先念、叶剑英批准外贸部、航空工业部关于引进斯贝的请示:“价钱不是问题”。||此期间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提出异议
1974年:沈阳厂所有人提出斯贝影响涡喷6丙、涡扇6,反对引进斯贝。江青反对买斯贝。李先念、叶剑英频繁批示购买引进斯贝。后移到西安
1975年12月13日:取得斯贝MK202专利许可
1976年3月:斯贝仿制开始
1979年11月13日:仿制斯贝完成150小时持久试车
1980年2月-5月:仿制斯贝在英国完成高空模拟试车、-40℃启动试车、5大部件循环疲劳强度试验,全部符合技术要求,签署了考核成功文件
1980年6月:各厂承制仿制斯贝零部件86.5%,其中金属材料试制成功72.5%
1981年:涡扇6全面达到性能设计指标。大连旅顺口召开型号总结会(即散伙会),涡扇6宣布下马。斯贝反设计技术吃透工作基本上是不了了之
1982年10月:涡扇6G通过24小时飞行前规定试车,共334小时,性能全面达到设计指标
1983年6月:涡扇8基本具备定型提交和小批量生产能力,后随运10下马
1984年:涡扇6正式下马

2003年7月:涡扇9秦岭(斯贝MK202)通过国产化工程技术鉴定
=================
  下面把两篇文章中讲到的事情具体列出来:
  《谁为“飞豹”插上翅膀——“斯贝”引进风云录》
1970:安排沈阳黎明负责斯贝,开始仿制民用斯贝
1971。7:周恩来批准进口民用斯贝
1971。12:周恩来在航空产品质量座谈会上表示同意引进军用斯贝
1971。12。26:周恩来指示黎明与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结合搞斯贝
1972。4。14:航空工业部决定购买60-80台斯贝用于改装轰5、轰6各10架
1972年底:英国政府同意出售民用斯贝
1973。1。10:航空工业部正式建议购买军用斯贝专利、2架猎兔狗、一套发动机试验设备
1973。7。17:英国政府同意出售军用用斯贝
1973。7。30:外贸部、航空工业部请示购买斯贝专利及200台机
1973。8。1:李先念、叶剑英批准外贸部、航空工业部请示:“价钱不是问题”。||此期间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提出异议
1974:沈阳厂所有人提出斯贝影响涡喷6丙、涡扇6,反对引进斯贝。江青反对买斯贝。后移到西安
1974。5。11:航空工业部主要领导决定向中央提出《关于不买“斯贝”发动机的报告》
1974。5。18:叶剑英批文:“不可不买”斯贝
1974。5。19:李先念表赞成叶
1974。6。16:李先念再批示要买斯贝
1974。6。23:叶剑英批示支持引进斯贝。李先念表赞成叶
1975。3-6:航空工业部2次表示对摸不透技术无所谓,
1975。11:成立斯贝试制领导小组
1975。12。13:签订引进军用斯贝合同,共7679万英镑(不含此后北京航空学院买设备、试验等费用)。目标:3年内复制,5年内国产化。定点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试制生产,并组织全国各厂支援
1977。9:命王震挂帅会战领导小组,航空工业部副部长带工作组驻厂督战,王震3次视察。拨给专项资金。攻克了76项技术关键
1979下半年:造出4台发动机
1981:“1981年以后,实际上‘斯贝’‘反设计’技术‘吃透’工作基本上是不了了之。”
=============
  《鬼怪“斯贝”引进亲历记》
1971:酝酿引进斯贝作为歼6后继机动力,后争论不休
1978。7:工作组访欧
1979。4:从欧洲各国定购大批设备,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形成了先进的生产能力
1980后,买来的斯贝长期存放,因此未生产新机,买来的50套配件被退掉
========================================

  现在分析。

★研制进度和研制力量安排方面:
  1968年6月,涡扇6首台试验机试车,就是说涡扇6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了。1970年,安排沈阳黎明开始仿制民用斯贝,而沈阳是负责涡扇6的,这不是分散负责涡扇6研发工作的沈阳黎明的精力吗?
  1971年,涡扇5整机试飞,连涡扇5都取得这么大进展了!1971年12月26日,周恩来指示黎明与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结合搞斯贝。——注意: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是主要负责涡扇6研发工作的!这显然对涡扇6的研发产生了干扰,到了1972年4月,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因为仿制斯贝而停止了歼九配套发动机的研制(3)!引进项目终于挤掉了自主研发!1973年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提出异议。1974年沈阳厂所不满升级(有人公开提出斯贝影响涡喷6 丙、涡扇6),后由于江青支持,斯贝转移到西安,涡扇6得以继续。
  1976年3月斯贝仿制开始。
  1980年2月-5月仿制斯贝考核成功,全部符合技术要求。各厂承制仿制斯贝零部件86.5%,其中金属材料试制成功72.5%。——很顺利,仿制成功,国产化进展也很大。
  1981年,涡扇6被宣布下马。而这时候斯贝国产化进程很顺利,正应该一鼓作气完成斯贝的国产化,可是各方面却像泄了气的皮球,从1981年开始,斯贝的国产化就不了了之!
  1984年涡扇6正式下马。
  如果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没有被安排搞斯贝而延误、停止了涡扇6的研制,那么涡扇6不是可以早几年完成吗?

★领导支持方面:
  1973年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提出异议,但是有关领导决心却是很大的:8月1日李先念(副总理)、叶剑英(副主席)批准外贸部、航空工业部请示:“价钱不是问题”!
  1974年矛盾激化,沈阳厂所有人提出斯贝影响涡喷6丙、涡扇6,反对引进斯贝,江青也来干预,反对买斯贝,这分量可谓重,不过有关领导的决心却是不能小瞧的——李先念、叶剑英频繁批示(5、6两个月至少5次)要购买引进斯贝,最后折衷,斯贝移到西安。
  1977年9月,命王震(副总理)挂帅会战领导小组,航空工业部副部长带工作组驻厂督战,王震3次视察。拨给专项资金。
  一个副主席、两个副总理无限关怀,还有副部长人等督战,这样的阵容不可谓不强大。而涡扇6呢?没听说过有多少领导很关注的。如果涡扇6得到了斯贝一半的关怀,进度会快多少?

★资金方面:
  1973年李先念、叶剑英批准外贸部、航空工业部请示:“价钱不是问题”(1)。——看看:“价钱不是问题”,多大的气魄!
  1975年签订引进军用斯贝合同花了共7679万英镑。(1)——当时国家经济困难,7679万英镑可不是一个小数字,而且这还不含此后北京航空学院买设备、试验等费用,可谓一掷千金。
  为了建立“斯贝”生产线,经中央批淮,国务院拨款1亿英镑用来对西安发动机公司和有关的辅机厂进行技术改造。这笔钱按当时的外汇体制折算相当于12亿人民币(2)——大手笔!
  而涡扇6一共花了多少钱?1.2亿而已!也就是说斯贝花的钱至少是涡扇6的20倍!如果涡扇6能得到哪怕斯贝1/10的资金,进度将会快多少?

★装机方面:
  1971年酝酿引进斯贝时,是作为歼6后继机的发动机;后试图作为改进强5的发动机;强6立项后试图作为强6的发动机;还曾安装于轰6。1998年作为飞豹的发动机。
  涡扇6为强-6项目配套发动机,改型涡扇6G作为歼9的发动机。
  可以看到,斯贝就像一个宠儿,哪里都想立足,本来涡扇6为强-6项目配套发动机,可是一些人却打算用斯贝:“国务院有关部门、中央军委也很重视,并作出过明确批示”(1)。这里有一点让人很迷惑,斯贝MK202在英国是装于F4战斗机的,可是中国国内讨论却是“认为不能满足新歼击机的要求”(1),这个 “新歼击机”是什么,作者没说,但我们不妨推测一下:涡扇9(斯贝MK202)性能:最大推力54.5千牛、加力推力91.2千牛、推重比5.05;涡扇 6G性能:最大推力83.9千牛、加力推力138.2千牛、推重比7.05;涡扇6性能:最大推力71.3千牛、加力推力129.9千牛、推重比 5.93。显然斯贝比涡扇6差得远,那么这个“新歼击机”很可能是歼9,否则一款成功安装于F4这样一型较重的战斗机的发动机怎么会不能满足要求呢?那么就是说,在原本涡扇6的用武之地,斯贝都想取而代之!
  我国曾成功的试验将斯贝安装于一架轰6,结果航程增加近1/3,载弹量也有所增加,那为什么不用?——“4台‘斯贝’发动机价值250万英镑,比轰6原型飞机的价格高了好几倍,经济上也显然不可行”(2)。想改进居然还怕花钱,宁可把买来的那批成品机和50套配件放在仓库里,宁可把50套配件退掉(买50套配件是专利出售合同要求,退货肯定要赔一大笔违约金的),也不愿装机!那批成品机和 50套部件花的钱倒不心疼了!宁可把7679万英镑买来的专利和1亿英镑买来的全套设备闲置,也不愿意生产!这近2亿英镑他们倒是一点也不心疼!偏偏把买来的东西发挥作用他们就心疼钱了!
  到了十几年后飞豹决定用斯贝,结果斯贝的国产化还未完成,试飞时用的居然是库存了十几年的发动机!批量生产后,库存不够用,只好进口!“不得不向英国购买‘斯贝’发动机以为急需。但英国‘斯贝’发动机已经停产,无耐花钱购买退役的‘堪修’发动机回国拼修以应急”(1)!一种新型歼击轰炸机,居然试飞到量产用的发动机都是库存和退役的破烂!

★资金和领导支持到了国产化阶段后的变化:
  早在1975年,有关部门航空工业部就2次表示对摸不透技术无所谓,“反映了决策层‘单纯引进产品仿制’的指导思想”。“对‘斯贝’‘反设计’和技术‘吃透’的工作、经费支持也远不如产品试制,很多试验条件和试验设备提供不了,许多试验不能进行,等等。”(1)。——仿制的时候,“价钱不是问题”、动辄几千万上亿英镑地砸进去,到了国产化的时候经费却成问题了。仿制的时候一个副主席、两个副总理无限关怀,到了国产化的时候领导们都人间蒸发了!这表明推动引进斯贝的人士根本没有把自主放在心上!只是拿斯贝打压涡扇6而已!

★暧昧的1981
  1981年是暧昧的一年,这一年,涡扇6性能全面达到设计指标,但却被告之下马,开了散伙会;斯贝,这个受到一个副主席、一个总理、一个副总理无限关怀的宠儿,其国产化进程在取得了很大进展的情况下,居然不了了之了!——涡扇6实际下马,斯贝国产化不了了之几乎同时,这难道是巧合吗?

★运10和涡扇6的一个微妙的共同点
  那就是“四人帮”。对运10下马,当年就有人扬言,说运10是四人帮搞的,所以一定要搞掉他;而涡扇6的研制也得到了江青、四人帮的大力支持(而且可以说如果不是江青支持,涡扇6的研制在1972年停止后会不会恢复还很难说),最后涡扇6也像运10那样研制成功(确切的说比运10的完成度要高)却下马。四人帮支持的项目,成功了也都下马,这是巧合吗?涡扇6下马是不是也是因为有政治恩怨的原因?

★斯贝和麦道吸引某些人的一个地方
  1978年7月引进斯贝工作组访欧,转了10个月,到了1979年4月,从欧洲各国定购大批设备;而麦道也是造就了大批人出国考察的机会。

★对比斯贝和麦道给中国带来的“进步”:
  与麦道合作,中国的“进步”是会造波音的尾巴了。
  而引进斯贝,中国的“进步”是什么呢?——“通过‘斯贝’项目技术改造的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已发展成为发动机行业对外开展转包生产的基地。20多年来,通过为罗罗公司加工大量导向器叶片和环形件等,为美国GE公司加工大量涡轮盘和封严圈等,为普惠公司加工机匣等,为法国斯奈克玛公司加工涡轮叶片和涡轮盘等”(2)——与和麦道合作一样,只能打洋工,没有自主设计制造能力!

★关于经典的涡扇6下马原因说辞和斯贝“冬眠”
  经典的涡扇6下马原因说辞是:由于配套机下马而使涡扇6失去装机对象。可实际上涡扇6至少被作为强6、歼9的发动机,配套机型不止2型,并非针对性很强的专用发动机,作为一种已经研制成功的发动机,完全可以也应该用在其他地方,而不是废弃;相比之下斯贝从1981年开始居然连国产化都搞不下去,却没有下马,使用斯贝的歼轰7也没有因为配套发动机不过关而下马,而是用一亿元坚持下来了,而之前多少种飞机因为配套发动机解决不了而下马?之后的十几年中歼轰7并未停止研制,而斯贝却可以“冬眠”而不下马,斯贝凭什么有这样的优待?这就不能说这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决策者的好恶问题。

  从上面列举的事实可以看出,斯贝一开始就像是在和涡扇6唱对台戏的,争夺装机项目,这可以看作引进与自主研发的矛盾;斯贝在涡扇6研制期间得到了比涡扇6大得多的资金、和政治支持,而涡扇6下马后斯贝马上就没人关心了——资金、设备、政治支持全部销声匿迹了,可谓“狡兔死走狗烹”。

  涡扇6和运10,一样的自主研发的关系国家科技实力的关键项目,一样的受到引进项目的打压,一样的得不到引进项目那样的优待,一样的成功后被抛弃,一样的下马后引进项目也不了了之,一样的引进项目让中国有关厂家成为西方国家的打工崽。

  与之类似的还有基本研制成功的直-7为同等类型的引进项目“超黄蜂”“让路”。当年发生的这些事情都体现了领导人“造船不如买船”的指导思想,为了“买船”千方百计破坏“造船”,造出来的“船”也要“凿沉”。
WP6甲直径920,长度5483,,斯贝MK202直径1093,长度5025.两种发动机的尺寸差异如此之大,竟然扯什么用做改进强5的发动机,当换发动机是扩肛啊,硬塞进去就OK
1楼说的标准中国特色........:(
有闲工夫琢磨这个:L
捞分[:a6:] [:a6:]
:L 如果WS6在70年代搞成,那对四人帮意味着什么
原帖由 二锅头爱好者 于 2008-4-6 22:45 发表
WP6甲直径920,长度5483,,斯贝MK202直径1093,长度5025.两种发动机的尺寸差异如此之大,竟然扯什么用做改进强5的发动机,当换发动机是扩肛啊,硬塞进去就OK


作者疑似爆肛癖,支持老二,批死他![:a4:]
]]
这个帖子里露面的都是牛人啊,偶也进来看看~~:$
我是进来学习的
]]
一群大户又开始批斗了
WS6下马后没有完整的研发资料留下来么?真是很可惜啊
原帖由 freesheep 于 2008-4-6 23:31 发表
WS6下马后没有完整的研发资料留下来么?真是很可惜啊
有,其意义就在于试了一下涡扇着螃蟹的味道,别看有些老人家一副已经尝了鲜的不屑态度,他们真看见CFM56时那模样;P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

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哈哈


某些人只要努力改进歼5

就能对付F22
原帖由 freesheep 于 2008-4-6 23:31 发表
WS6下马后没有完整的研发资料留下来么?真是很可惜啊

资料归档肯定是执行了的,但是整个项目的分析总结敷衍了事,成了蛇尾!无论中国还是外国,下马项目没有作好收尾工作的结果就是形成断层,比如英国的战斗轰炸机(型号忘记了,有个"T"),加拿大的CF-105,中国的WS-6和Y-10.
就好比作战!统帅根据战场全局的情况做出让某部撤退的命令,本来正确的命令如果该部不能很好的组织撤退(比如交替掩护,比如搞几个伏击或回马枪),出现恐慌,形成溃败的局势,则兵败如山倒就很可能导致满盘皆输!我认为WS-6和Y-10的问题不是在于下马,而是在于下马后的收尾出了问题!
总想一口气配套。总不想搞储备!到头来总是缺这缺那!
这就是中国在项目管理上的缺陷了。收尾一个项目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工作,有本事的谁又愿意去干?要是说项目开发上有回收利用失败项目中的成果这样一个传统还好说。中国大多的习惯是等到新项目要用到某些技术,什么人想起以前一个项目早就开发过了,才去找当年的当事人,老技工等等去了解。
四人帮的残渣余孽们现在放出来不少,不造谣生事跟不让人ri他老娘一样难受[:a4:]
原帖由 pupu 于 2008-4-7 01:31 发表
四人帮的残渣余孽们现在放出来不少,不造谣生事跟不让人ri他老娘一样难受[:a4:]

胖子又开斩鸟~:D
原帖由 xuansu 于 2008-4-7 01:03 发表
这就是中国在项目管理上的缺陷了。收尾一个项目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工作,有本事的谁又愿意去干?要是说项目开发上有回收利用失败项目中的成果这样一个传统还好说。中国大多的习惯是等到新项目要用到某些技术,什么人 ...


俺就经常因这类事给人家找...:L ...前几天才又接过电话要我找某人两年前的资料...我不是当事人...:L ...

什么事都是一完就全完了,留下的手尾,资料整理入档,事后跟进,总结撰写等等...立即就没人理没人做了...有时因某些工作没做好而留下的后遗症(广东叫手尾)连提都没人敢提...;funk
各位,首见此文,是在新奇军论坛,那儿颇有几位对WS6的铁杆粉丝,鉴于糊涂思想严重,特转到此,大家P之,这种流毒确实害人,还望诸君努力群P,一定荡开妖氛见青天,拜托了
哦,刚说错了一句,总结都是写的天下形势一片大好,不是一般的好,是大大大大大的好..........:D :D :D
不管WS6还是斯贝,要是在80年代初能搞成任何一个都好阿,可惜一个下马,一个烂尾....
斯贝烂尾?那FWS9是甚鸟妖物?
大大们高深莫恻,小的我只能多看少说[:a3:]
我虽是外行,但很喜欢发动机研制的故事。因为中国研制航空发动机的经历,可以说是迭荡起伏,充满了辩证,比小说还精彩。

当年看到昆仑研制成功后的喜讯文章,里面反复强调“国军标”、“西方规范”。这使我觉得很奇怪。我是后来才看到涡扇六的争论。算是找到一点答案。涡扇六下马前后,开始了昆仑的研制。这时五体投地的歌唱“西方规范”,就不难想象革命队伍在涡扇六依据的“规范”那里吃了多少苦头。

另外,昆仑仅仅一个涡喷,在国力越来越强的情况下,在台海形势急迫的情况下,还搞了那么久。涡扇六的实际能力也是不难推断。依我看,当时应该多花点力气研究西方的研制手段,并研制些相关设备,是比较合理的路径。比如,通过谈判斯贝,看到西方的高空台等东西。就是英国人司空见惯的东西,对我们来说都是大收获。
原帖由 二锅头爱好者 于 2008-4-7 09:44 发表
斯贝烂尾?那FWS9是甚鸟妖物?



70年代就引进,一直搞到21世纪才基本定型,还不算烂尾么?
看你们互掐:D
牛贴学习:D :D
菜鸟不发言 只进来看看
果然奇文~:L
原帖由 misszl 于 2008-4-7 12:03 发表



70年代就引进,一直搞到21世纪才基本定型,还不算烂尾么?

终于也搞成了么[:a8:]
进来捡砖头:D
原帖由 misszl 于 2008-4-7 12:03 发表



70年代就引进,一直搞到21世纪才基本定型,还不算烂尾么?

1.没钱,再加上FB-7项目的钓鱼,所以中间停下来钓鱼钓了好多年.
2.WS-6是唯一从头开始搞的项目,可是由于缺乏先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基础项目的预研,所以先天不足,后天有没钱继续搞下去,所以直到WS-10才勉强算是从头搞走全过程的项目.
3.SPAY是出自西方的技术体系,和我们传承的苏联体系有差异,更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要吃透要全面消化,要全面配套难度比较大.别人的孩子远比自己的孩子难带!
原帖由 复旦一兵 于 2008-4-7 11:04 发表
我虽是外行,但很喜欢发动机研制的故事。因为中国研制航空发动机的经历,可以说是迭荡起伏,充满了辩证,比小说还精彩。

当年看到昆仑研制成功后的喜讯文章,里面反复强调“国军标”、“西方规范”。这使我觉得很 ...



1.WS-6是当年唯一从头开始搞的项目(而此前的很多东西都是缝缝补补),可是由于我国在航空发动机相关领域缺乏先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基础项目的预研,所以严重先天不足.再加上文革时期又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颠狂状态延续,还有就是不论好坏几乎把所有的规章制度统统废弃,谈何标准规范?!拖到后来又没钱继续搞下去,结果虎头蛇尾!如果有钱,WS-6还是可以继续搞的,但是我估计很可能得借鉴SPAY的设计和米格-23的发动机设计对WS-6来个彻头彻尾的大换血,从头从核心机开始走才可能继续搞下去,这么一来继续冠以WS-6就很牵强了!
2.所以直到WS-10才勉强算是从头搞走全过程的项目,严格说由于核心机并非自己研制的,所以说很勉强.从核心机预研开始到最后发动机的批产以及后续的改进提高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发动机开发过程,而我们的WS-10目前也只能算走了一半,现在的批产和未来改进提高或许才可能真正成就让人放心的中国心!
3.SPAY是出自西方的技术体系,和我们传承的苏联体系有差异,更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要吃透要全面消化,要全面配套难度比较大.别人的孩子远比自己的孩子难带!别看SPAY引进的东西很多,可是要整合到昆仑上面还是很费了些力气!昆仑实际上只是让学生们熟练手的练习题!
原帖由 pupu 于 2008-4-7 01:31 发表
四人帮的残渣余孽们现在放出来不少,不造谣生事跟不让人ri他老娘一样难受[:a4:]

别说现在还真有那么群傻鸟怀念文革!
道理很简单:
一是大锅饭,人都有惰性的,所以大锅饭对不少人是很有吸引力的.
二是从某个非常片面角度来说,对于某些人群来说:那个年代没有法律和规章制度,是最自由的最民主的时候!比如看谁老婆漂亮,只要断章取义老毛的几句话就可以把老公往死里整,然后轻而易举地把别人老婆按到自己床上!看谁家有好东西,随便找个借口就可以去抄家拿回来自己收藏!看谁不顺眼就可以轻而易举得让其彻底"消失"!不论是否有才有德,只要想,就轻而易举得可以从扫大街的跳到厂长,局长位置上大干快上,可比现在那些向上爬的容易多的!
三.那个时候老老实实干活的是白专路线,混日子才是正道!这日子谁不喜欢啊!
原帖由 酒后胡言 于 2008-4-7 12:40 发表

1.没钱,再加上FB-7项目的钓鱼,所以中间停下来钓鱼钓了好多年.
2.WS-6是唯一从头开始搞的项目,可是由于缺乏先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基础项目的预研,所以先天不足,后天有没钱继续搞下去,所以直到WS-10才勉强算是从头搞 ...

有一点你没说,就就是搞spay那个厂不务正业,消极怠工
换成沈阳那边的那个厂,也不至于是这个局面
进来看看~~~~~~~~~~~
原帖由 misszl 于 2008-4-7 12:03 发表



70年代就引进,一直搞到21世纪才基本定型,还不算烂尾么?

烂尾的意思是最后搞不下去了,无法定型.FWS9显然不是,它只能算定型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