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搞去中国化“中文”叫汉字“国语”改华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2:54:00
【星岛网讯】继中正纪念堂正名行动后,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能力指标用语也要正名。未来“中国文字”将改为“汉字”,“国语文”改称“华语文”,中小学生不再说“标准国语”,改说“流利华语”。

  有分析认为,台湾教育部将“国语”改华语等一些正名的动作,还是会产生慢火细炖的“煮青蛙效应”,要让下一代对中国文化认同不知不觉的消逝。只把“国”字改成“华”字,这个改变看似微小,但是“一字千金”、“见微知着”,背后所承载的意义与影响,举足轻重。

  据台湾媒体报道,教育部正在进行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微调”工程,课程纲要审议委员会在1月下旬已通过“国语文研修草案”,修改内容包括:将目前1~3年级、4~6年级、7~9年级三个学习阶段的划分,改为低、中、高年级及7~9年级四阶段,以符合国小实际教学情况。

  国语文研修的另一重点是,把“能力指标文字用语的混淆、不一致,修订为一致”,具体的作法例如,“中国文字”改为“汉字”,“国语文”、“中文”改为“华语文”,“中华文化”改为“本国文化”等。

  一位不愿具名的地方教育行政官员听到“国语”、“中文”也要“正名”,质疑“教育部”又在搞“去中国化”?他表示,没必要去切割“文化的中国”;他更担心,教科书必须依照课纲及能力指标来编写,将会产生长远的影响。他认为兹事体大,应该公开让社会广泛讨论,建立社会共识后再来定夺,不应该由一群课纲委员作决定。

  北市国文科辅导团的老师听到“国语”要改称“华语”感到错愕,认为这么大的事,应该广泛讨论再定调,不然会造成教学混乱。

  有国文老师表示,华语是相对于外国人来说的,在台湾很少人讲华语两个字,而且不同地区的人,对华语的内涵也有不同的解读。例如,马来西亚的人,可能把普通话、广东话、客家话,通称为华语;外国人听香港人说的话,也认为是在讲华语。【星岛网讯】继中正纪念堂正名行动后,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能力指标用语也要正名。未来“中国文字”将改为“汉字”,“国语文”改称“华语文”,中小学生不再说“标准国语”,改说“流利华语”。

  有分析认为,台湾教育部将“国语”改华语等一些正名的动作,还是会产生慢火细炖的“煮青蛙效应”,要让下一代对中国文化认同不知不觉的消逝。只把“国”字改成“华”字,这个改变看似微小,但是“一字千金”、“见微知着”,背后所承载的意义与影响,举足轻重。

  据台湾媒体报道,教育部正在进行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微调”工程,课程纲要审议委员会在1月下旬已通过“国语文研修草案”,修改内容包括:将目前1~3年级、4~6年级、7~9年级三个学习阶段的划分,改为低、中、高年级及7~9年级四阶段,以符合国小实际教学情况。

  国语文研修的另一重点是,把“能力指标文字用语的混淆、不一致,修订为一致”,具体的作法例如,“中国文字”改为“汉字”,“国语文”、“中文”改为“华语文”,“中华文化”改为“本国文化”等。

  一位不愿具名的地方教育行政官员听到“国语”、“中文”也要“正名”,质疑“教育部”又在搞“去中国化”?他表示,没必要去切割“文化的中国”;他更担心,教科书必须依照课纲及能力指标来编写,将会产生长远的影响。他认为兹事体大,应该公开让社会广泛讨论,建立社会共识后再来定夺,不应该由一群课纲委员作决定。

  北市国文科辅导团的老师听到“国语”要改称“华语”感到错愕,认为这么大的事,应该广泛讨论再定调,不然会造成教学混乱。

  有国文老师表示,华语是相对于外国人来说的,在台湾很少人讲华语两个字,而且不同地区的人,对华语的内涵也有不同的解读。例如,马来西亚的人,可能把普通话、广东话、客家话,通称为华语;外国人听香港人说的话,也认为是在讲华语。
有种的就不要说"华语"了...
台湾教育部通过《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修订草案,“国语文领域”的能力指标说明已定稿。其中被认为“混淆、不一致”的用语都研订“统一”用词。例如:“中国文字”、“中国字”或“国字”,改为“汉字”;“国语”或“中文”改为“华语”或“华文”。对此,学者认为实在不必如此,因为一个国家人民共同使用的语言就称为国语文,而“华语文“是外国人的说法。更有学者痛批,政府的作法是想把和中国有关的东西都丢弃。


  有分析认为,当韩国人想尽办法要把中国文化据为己有,以中国文化正统自居,台湾却自称本国人说的语言是“华语”不是“国语”,写的是“汉字”不是“中国文字”,意识形态上要跟中国文化作切割。而且从国民教育的根本来“微调”,就像“青蛙煮水”一般,久而久之,下一代的国民将不知“国语”为何物?课纲、能力指标的用语调整了,教科书也将跟着调整,考试的内容和方向也要调整,在考试引导教学的台湾,这个“微调”恐将产生巨大的连锁效应。

  “中华文化”改为“本国文化”

  《中国时报》报道,又如:“中华文化”改为“本国文化”;“古今中外及乡土(台湾)文学”修订为“国内外具代表的文学”;“乡土文学”、“台湾文学”或“中国文学”修订为“本国文学”。这是否为中小学教材的“正名”运动引起瞩目。

  教育部国教司长潘文忠强调,虽然课纲中能力指标用词有上述修订,但“国语文”课程名称没变,国小课程和教材名称仍是“国语”,国中仍是“国文”。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国语文领域研修小组召集人、清大台文所所长陈万益表示,语文应该与时俱进,这次修订课纲过程发觉,“能力指标”的用词出现混淆、不一致困扰,举办过多次公听会,汇整与会者的意见后,做成上述修订,绝无“去中国化”或任何意识形态。

  他说,中国大陆没有“国语”,他们称为“普通话”;大陆没有“国语课”,称为“语文课”。陈万益反问,“叫国语就没有去中国化吗?”陈万益说,研修小组讨论时,甚至有人主张将“国语文”领域(课程)的名称也修订为“华语文”,但研修小组无此权限,所以领域名称维持不变。

  潘文忠说,九年一贯课纲从九六年开始修订,分成十八个领域,研修小组定稿后,还要送课纲审议委员会审查。已获审议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有国语文、英语、原住民族语、健康与体育、综合活动等五领域。他说,这项修订只是“微调”,课程名称、结构和上课时数都不会修改。十八个领域预定今年年中定案,公布后,出版社还要编教科书,预定九十九或一百学年起实施。

  余光中:徒劳无功 王仲孚:搞去中国化

  教育部要把中国人改称“华人”、中文称“汉文”的又一波去中国化政策,国立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余光中表示,教部为避免政治敏感与联想,有其苦心,但不恰当,这样的分法徒劳无功。

  余光中认为,在中国与台湾以外有中国人的地方才会称“华人”。如新加坡、香港等地,因为这些地方有殖民地背景,在殖民地时代或英国人等外国人眼光中,称呼华人是超政治的说法。至于将中文改称汉文,余光中质疑,难道现在台湾使用的不是中文、说的也不是中文,为何一定要说成汉文?难道是在暗示我们不是汉族人?

  “就是搞去中国化!”文化大学历史系教授王仲孚表示,站在本国人立场,“国语”就是“国语”,外国人才会称“华语”。

  王仲孚进一步指出,大陆用的文字,除了“汉字”之外,还有“满文”、“藏文”等,因此大陆的“汉字”不能称为“国字”。但是台湾只有一种文字,就是“汉字”,因此在台湾“汉字”就是“国字”,有必要改名词吗?
欲使之灭亡
必先使之疯狂: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