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奥运情始于百年前 "三个问题"阐释国人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9:04:04
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

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

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

奥林匹克传入中国的时间不长,那时中国的体育也一直在低水平发展,但中国人的奥运情结一直很浓,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例是“三个问题”的提出。

2001年,当北京如愿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后,“三个问题”再次被很多人提及,因为获得奥运会主办权,就意味着几代体育人奋斗了近百年的目标得以实现。

三个问题发在哪里

何谓“三个问题”?

说来真是话长。

据史料记载,1908年,在下半年某一期的《天津青年》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出了三个问题:

一、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

二、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

三、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

这三个问题虽然在当时看来非常遥远,但作为中国人心中的梦想,它的提出在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后来的研究者一直想弄清楚,这篇文章到底是谁写的,这本杂志的出版日期为何时,但直到目前,这又是一个悬案。

天津是中国现代奥林匹克的启蒙地,奥林匹克概念的引入最早来自当时的基督教青年会,《天津青年》就是这个组织下属的刊物,所以,很多研究者把目标盯在了这个组织上。

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现在还没发现有人存有这本杂志,曾经有人在一位名叫郑汝铨的老人那里见过这本杂志,但这位年纪过百的老太太已经回忆不起那篇文章,而在一次装修中,这本杂志已经不知所踪。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图书馆里保存着大量有关中国的基督教青年会的档案资料,这也一度被看作是寻找这一历史资料的最后途径,可惜的是,要在纷杂的资料海洋里找到一本杂志,难度可想而知,所以今人到现在也没有看到这本杂志。

三个问题由谁提出

因为事情发生在天津,所以很多人不自觉地就联想到张伯苓,认为只有他才有这个资格和高度提出这样的问题。

这也难怪。张伯苓是中国现代体育的开拓者,191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运动会——“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其宗旨就是“争取早日参加奥运会”和“争取早日在中国举办奥运会”,而这次运动会的发起人正是张伯苓。

多么熟悉的两个口号啊,让人一下子就联想起那三个问题。

但问题在于,当时张伯苓并不在中国,他是否有可能为这本杂志撰稿?

据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的工作人员查证,张伯苓1908年8月去美国参加第四届世界渔业会议,后转道欧洲去伦敦观看了第四届奥运会。1909年1月,张伯苓返回中国,也就是说,那篇文章发表的时候,张伯苓根本不在国内。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张伯苓提前写好了稿子才出国,或者在出国期间写了稿子寄到杂志社?这个问题看来又是一个谜。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

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

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

奥林匹克传入中国的时间不长,那时中国的体育也一直在低水平发展,但中国人的奥运情结一直很浓,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例是“三个问题”的提出。

2001年,当北京如愿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后,“三个问题”再次被很多人提及,因为获得奥运会主办权,就意味着几代体育人奋斗了近百年的目标得以实现。

三个问题发在哪里

何谓“三个问题”?

说来真是话长。

据史料记载,1908年,在下半年某一期的《天津青年》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出了三个问题:

一、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

二、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

三、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

这三个问题虽然在当时看来非常遥远,但作为中国人心中的梦想,它的提出在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后来的研究者一直想弄清楚,这篇文章到底是谁写的,这本杂志的出版日期为何时,但直到目前,这又是一个悬案。

天津是中国现代奥林匹克的启蒙地,奥林匹克概念的引入最早来自当时的基督教青年会,《天津青年》就是这个组织下属的刊物,所以,很多研究者把目标盯在了这个组织上。

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现在还没发现有人存有这本杂志,曾经有人在一位名叫郑汝铨的老人那里见过这本杂志,但这位年纪过百的老太太已经回忆不起那篇文章,而在一次装修中,这本杂志已经不知所踪。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图书馆里保存着大量有关中国的基督教青年会的档案资料,这也一度被看作是寻找这一历史资料的最后途径,可惜的是,要在纷杂的资料海洋里找到一本杂志,难度可想而知,所以今人到现在也没有看到这本杂志。

三个问题由谁提出

因为事情发生在天津,所以很多人不自觉地就联想到张伯苓,认为只有他才有这个资格和高度提出这样的问题。

这也难怪。张伯苓是中国现代体育的开拓者,191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运动会——“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其宗旨就是“争取早日参加奥运会”和“争取早日在中国举办奥运会”,而这次运动会的发起人正是张伯苓。

多么熟悉的两个口号啊,让人一下子就联想起那三个问题。

但问题在于,当时张伯苓并不在中国,他是否有可能为这本杂志撰稿?

据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的工作人员查证,张伯苓1908年8月去美国参加第四届世界渔业会议,后转道欧洲去伦敦观看了第四届奥运会。1909年1月,张伯苓返回中国,也就是说,那篇文章发表的时候,张伯苓根本不在国内。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张伯苓提前写好了稿子才出国,或者在出国期间写了稿子寄到杂志社?这个问题看来又是一个谜。
搜狐体育讯 1932年7月31日15时,美国洛杉矶市,第10届奥运会的第二天,男子100米短跑预赛正在田径场上进行。起跑线前,在那些高大魁梧的欧美运动员中间,突然出现了一个身材矮小、肤色黝黑的中国选手,吸引了众人好奇的目光。他就是第一位走进奥运赛场的中国人,也是代表当时4亿中国人单刀赴会的——刘长春。此时,他的家乡东北已沦陷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达10个月之久。


  发令枪响。仅仅11秒钟之后,这个陌生的中国青年,便被淘汰出局。在6名参赛者中,他只取得了第5名的成绩。历史将这瞬间永久地铭刻下来。赛后,刘长春靠华侨资助才回到祖国。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每当有人要回顾中国参加奥运会的艰辛历程,便一定会提及这个名字:刘长春。
北京师范大学、东北中正大学体育助教、讲师、副教授。1964年当选为常务委员。著有《田径指导法》、《田径裁判法》等书。
       1928年7月,刘长春在哈尔滨“东北大学与俄侨田径对抗赛”中,一举夺得100米和200米两项冠军;1928年10月19日,他参加中、日、德三国在东北大学举行的田径对抗赛,以10秒7的成绩破全国100米纪录;1930年4月,在中国第四届全运会上,获100米、200米、400米三项冠军。在以后国内的体育比赛中,他保持100米10秒7这一成绩达25年之久,被誉为中国短跑名将。1932年7月6日、7日上海新闻界、体育界及团体,为刘长春饯行,将近2000人场面热烈。7月8日,刘长春及宋君复自上海搭乘邮轮,出发前往美国洛杉矶展开中国奥运首航。

       爱国情操
       邮轮经过神户时,有日本记者上船采访,询问刘长春是否代表满州国参加奥运会,刘长春立即回答说:“我是中国人,当然代表大中华民国”。不久邮轮邮报员送来一封电报,是日本体协致满州国参加奥运代表选手一路顺风大获胜利的电文,刘长春生气回答,"船上只有中华民国的代表,没有满州国的代表",并将电报退还。经过21天海上行程,邮轮在7月29日抵达洛杉矶,受到筹备会人员及侨胞热烈欢迎。筹备会人员以警车开道,将两人送到选手村。
       “九·一八”事变后,刘长春随东北大学入关到北平(今北京)。1932年,日本当局许以高官厚禄,要他代表“伪满”参加第10届奥运会,妄图利用他的成就提高“伪满”声誉。5月,他在关内《大公报》上发表声明,拒绝代表“伪满”参加奥运会。他此举受到张学良将军的赞赏。之后,张学良将军共出资1600美元,派他代表中国首次正式参加第十届奥运会,成为中国参加世界级运动会的第一人。翌年,在南京举行的中华民国第五届全运会上,他冲破种种干扰和阻挠,高举辽宁省代表队的大旗阔步进入会场。在这次运动会上,他继续保持100米10秒7的全国纪录,夺得冠军。
       1932年冬,北平成立“东北体育协进会”,刘长春任总干事。为唤醒全国人民“不忘日本铁蹄下的东北4千万同胞”,支持抗日救国斗争,他做了大量的工作。
       1938年3月,刘长春在长沙失业,并离开了体坛。1942年2月至1945年5月,任北京师范大学讲师。期间,他被日本殖民当局以“反满抗日”罪关进监狱,囚禁月余。1946年5月至1948年1月,任沈阳中正大学讲师,辽宁省训团视导。1948年8月至1949年2月,任北京东大体育系副教授。1949年3月至1950年8月,任长春师范大学副教授。1950年8月至1983年3月,时任大连工学院教授。
       刘长春从事体育教育40余年。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一贯严于律己,坚持求实精神,重视加强体育基本功训练和“示范动作规格化”,倡导启发式教学。他说:“一个学生、一个运动员只有吃大苦,有拼劲,将来才能有成就”。
       刘长春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第四届政协委员、中华体育总会常委、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和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辽宁省体育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主要著作有《短跑运动》一书。
       1983年3月21日,刘长春不幸逝世,终年74岁。
昨晚看了,挺感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