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CCTV的<<南阳诸葛亮>>无比愤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41:54
河南南阳究竟给了CCTV多少钱?居然硬把诸葛亮躬耕之地说成河南南阳,把襄樊的隆中提都不提```
通篇鼓吹<<出师表>>,却不敢提<<隆中对>>,怕在地理位置上露馅,简直是无视历史!

由此看来,周老虎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
[:a5:] [:a5:]河南南阳究竟给了CCTV多少钱?居然硬把诸葛亮躬耕之地说成河南南阳,把襄樊的隆中提都不提```
通篇鼓吹<<出师表>>,却不敢提<<隆中对>>,怕在地理位置上露馅,简直是无视历史!

由此看来,周老虎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
[:a5:] [:a5:]
襄樊古隆中``````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D
请楼主举出诸葛亮躬耕于襄樊的证据。
]]
诸葛亮出身的襄阳南阳之争由来已久,没有定论
这么点事就“无比愤怒”?楼主的愤怒也太不值钱了。
<<出师表>>里,诸葛亮自己都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至于出生之地,争吧,死劲争!;P
原帖由 tomcat650093 于 2008-2-6 11:35 发表
里,诸葛亮自己都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至于出生之地,争吧,死劲争!;P

诸葛亮出生在山东,和叔父逃难到荆州。这个事实清楚,关系明白,襄樊和南阳米得争。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生后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都是炒作!!
我是南阳人,我顶cctv:D
这事必须弄清楚,要不南棒子又该说孔明原籍棒子国,漂洋过海到的中国。
都是一帮不学无术的家伙,中学课文《出师表》关于“南阳”的注释白纸黑子写着“今襄阳”
要想把躬耕地搬到南阳,司马徽、庞德公、庞统、黄承彦、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一大票人的流窜地全部往北搬几百公里,这可是系统工程啊!:D :D :D
CCTV脑残又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这个节目,真的很CCTV啊.......;P
古代的南阳郡,好大一坨坨,和现在的南阳地区可不是一回事
1\古代南阳辖区很大,包括现在的襄樊````````````
2\刘备在探访诸葛亮之前,先走访了当地名士徐庶,还有"凤雏"庞统,这两人的故址都在湖北,刘备可能跑那么远不?
3\诸葛亮的<<隆中对>>出在哪里??现在的隆中只有一处,就在襄樊以西12公里处!
4\祝大家新春佳节合家欢乐,万事如意!
原帖由 怪蜀黍 于 2008-2-6 10:56 发表
隆中么
要请孔明出来就必须刘备亲自去襄阳边上的隆中港探索人才.:D

拿尺子量量,新野几呼就在南阳和襄阳的中间,似乎距南阳还略近点。
隆中对偶知道.......央视近几年改版也不成功
不错
我喜欢他
其实我不在乎一个历史事件的真实背景,在乎的是CCTV对于一件事情的态度,学术界都没有定论,CCTV怎么就能那么武断??是不是有经济利益在背后?

我是襄樊人,所以,我希望在这个事件上有真实的说法``````百家争鸣嘛````
是滴,但是要有影响力才行
影响力不是来源于炒做,而是来源于事实````````````

周老虎的事情炒做的厉害,可是能代表事实么?
仁兄啊,现在很多事实都被掩盖了,社会就是这样拉
诸葛是襄阳还是南阳这个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楼主不要太激动。

我认为是襄阳。
诸葛亮本身也是罗败类的小说吹嘘出来的
]]
襄阳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南阳的硬伤太多
诸葛亮躬耕地刍议

诸葛亮出山之前,曾有过10年躬耕生涯。他究竟躬耕于湖北襄阳隆中,抑或是河南南阳卧龙岗,史学界聚讼纷纭,迄今尚无定论。持襄阳说者举出了四条理由:(一)历代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是一致的;(二)诸葛亮躬耕于邓县,邓县归南阳郡管辖;(三)宛县(河南南阳市)为曹魏集团占据,刘备不可能前往曹操的占领区自投罗网;(四)诸葛亮在襄阳结交了许多名士师友,他的亲属也全都居住在襄阳。这四点中,最后一点可置之勿论,因为诸葛亮的至交亲朋多在襄阳,与他在哪里躬耕并无必然联系,最重要的是前三点。乍看起来,这几点理由铁案如山,不可改易,然而仔细推敲,竟有许多格抵牾之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爱撰短文,聊申一孔之见,以就教于持襄阳说的同志。
        一 文献记载有自相矛盾之处
       持襄阳说者是根据以下几条材料立论的:
       (1)《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 引《蜀记》云:“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吕,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昔尔之隐,惟卜此宅......今我来思,觌尔故墟。”永兴为晋惠帝司马衷的年号,距诸葛亮死约70年,这是最早的记载。
       (2)东晋人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云:“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3)南朝刘宋盛弘之《荆州记》云:“襄阳城西十里许,名为隆中,有诸葛亮孔明宅。”
       (4)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沔水(即汉水)又东径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将军刘季和镇守襄阳,与犍为人李安(即李兴)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铭云:‘天子命我于沔水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后六十余年,永平之五年,习凿齿又为其宅铭焉。”
       这四条记载中,《荆州记》、《水经注》系晚出之书,且有明显因袭李兴所撰碑文与习凿齿<<汉晋春秋>>的痕迹,可以暂时不管。既然李兴所撰碑文是诸葛亮隐居最早的记载,我们不妨对这条史料稍加辨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永平是晋惠帝年号,只有一年,而无五年。持南阳说者认为“永平”系“永康”之误,永平五年应为永康五年(295),从此上溯60年,李兴尚未出世,不可能写《孔明故宅铭》。既然<<孔明故宅铭>>一文属子虚乌有,孔明隐居隆中之说自然也不可靠了。其实《晋书。李密传》就记载过他的儿子李兴写有<<孔明故宅铭>>,正可与郦道元之说互相印证。习凿齿在《襄阳耆旧记》中也说:“安一名兴,初为荆州诸葛亮宅碣,其文善。”其说与《晋书》契合,当可赁信。河南大学朱绍候教授认为“升平误为永平的可能性极大”。这个见解是对的。问题在于:承认这个碑文是真实的,并不等于碑文的记载就一定准确无误,不容置疑。
       现在让我们来看“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这句话。按照古代山南水北为阳的惯例,沔之阳即汉水的北岸,刘弘向汉水之北眺望,可知所望之地不是汉水以南的隆中。持襄阳说者解释说,这并非指隆中的位置在沔之阳,而是指刘弘奉天子之命驻军于沔之阳,以镇压张昌起义,“沔水之阳实指刘弘军于宛城事”。联系上下文,这样的解释自然也可以成立,但“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又该作何解释呢?隆山是地名,据有人考证,隆中是根据隆山而得名,隆中山之名称是隆中这一地名出现以后“隆山”一词的演变。1983年成书的《襄阳县地名志》说:“隆中山位于襄阳县西南部,距襄阳城西南十三公里,此山隆然中起,故名。”由此可知,隆山也在汉水以南,是隆中自然风景区的一部分。既然刘弘驻军于汉水以北,怎么又跑到汉水以南去登隆山呢?持襄阳说者又解释说,刘弘在平定张昌起义后,才有条件由沔水之旭的宛城至隆中,“观亮故宅”。经这么一说,这句话便天衣无缝,豁然贯通了。就这样,刘弘似乎成了任人揉搓的泥团,一会儿让他站在汉水之北指挥军队,一会儿又让他登上汉水之南的隆山凭高远眺,可谓进退裕如,左右逢源。但是,如此解释,通则通矣,却与原文方枘圆凿,文意不合。还有,“登隆山以远望”六字,持襄阳说者认为,所谓远望,不过是登高望远之意,并非诸葛亮的故乡就在很远很远的宛县,。然而这几个字分明写着登隆山远望诸葛之故乡,怎么又成了漫无目的的远望呢?隆中作为诸葛亮的躬耕地就在脚下,又何须远望!更何况刘弘本就是为“观亮故宅”而来,为什么不看脚下,偏要远望呢,另外,“听鼓鼙而永思,遮先哲之遗光”一句,显然是刘弘听了鼓鼙之声而想起了昔日羽扇纶巾,指挥军队的诸葛亮,因为古语中有“闻鼓鼙而思将帅”的说法,刘弘浮想联翩,想到到了先哲诸葛亮遗留下来的光浑业绩,而不像有些人解释的那样,是想起了自己镇压张昌起义的事。这句话同样证明,刘弘此时尚在军中____因为只有在军中才能够听到鼓鼙,不像有些人所说,他是在平定张昌以后专门去观看孔明故宅的。既然刘弘镇压起义是在汉水以北,他在戎马之睱向北眺望孔明故宅,可知不是当水以南的隆中。
       在这些解释都难以使人信服后,又有人说:“其实,‘水北为阳’之说虽有实例,亦难拘泥。仅以湖北为例,襄阳即在襄河之南,今之沔阳、汉阳,也都在汉水南岸。如果拘泥此说,这一大串地名就得搬迁改易,我认为李兴之所谓‘于沔之阳’,也属这类”。这真是令人啼笑皆非的解释,为什么沔阳、当阳在汉水之南,却在地名上带了个阳字,是需要另外考证的问题,与“沔这阳”三字无涉,自当别论。现在的问题是,既然承认水之北为阳,就得承认“沔之阳”是指汉水北岸,怎能说“亦难拘泥”!即使沔阳、汉阳原来就在汉水之南,却起了沔阳、汉阳这个名字,也不能依次类推沔之阳也指汉水南岸。如果把沔之阳解释为汉水北岸,汉阳、沔阳这些地名就是搬迁改易,世界上哪有如此论证问题的道理!
       二 南阳郡是否管辖隆中?
       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云:诸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条记载为裴松之转引于《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这里明确提出诸葛亮的家在南阳郡邓县的隆中,距襄阳城西20里,也就是说,邓县所辖范围到了汉水以南的隆中。但是,他在《隆阳耆旧记》卷三《山川。汉水》条中说:“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这里又明确说汉水之北为南阳郡,汉水之南自然不归南阳郡管辖了,这与他说的邓县辖汉水之南的隆中自相矛盾,令人扑朔迷离,是非莫辨。查《史记。秦本记》,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初置南阳郡”,注释引《正义》曰:“秦置南阳郡,在汉水之北。”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也说:“秦置南阳郡,以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汉书。地理志》载,南阳郡管辖县36,邓县是其中的一个。这些资料都说明,汉代南阳郡的辖境未越过汉水,因而邓县不可能管辖隆中。
       襄樊市文化局丁宝斋同志在《诸葛亮躬耕何处》一文中说:“先秦、两汉至宋、齐时的邓县,在今天的湖北襄樊市北郊的邓城遗址,离沔水很近,邓城遗址保存至今基本完好。而今天的河南邓县古时称穰县,离汉水一百多里,古时邓县境土跨过了汉水”。又说:“南阳郡的筑阳县(今湖北谷城县)就在汉水南岸,而南郡襄阳之樊城又在汉水北岸,这些都说明两郡郡界不是以汉水划分的”。武汉大学石泉教授也说:“从隆中顺河谷北往,渡汉水到古邓县城,道途近便,在这里汉水两岸地合为一县,从交通条件看,也是合理的。所谓“古时邓县境土跨过了汉水”云云,实在是宽泛得没有边际的时间概念。古到何时,作者未说,依我看来,这个古字只能定到建安十二年刘三顾茅庐之时,若是晋代以后,邓县曾管辖过隆中,便与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毫不相干了。
       查“《后汉书。郡国四。南郡》条,该郡辖37城,邓、穰均在其中,二城均在汉水之北。南阳郡的辖境确实超出过了汉水。但流经筑阳一带的汉水,并非呈东西走向,筑阳是在汉水以西,因此根本不存在筑阳是在汉水以南以北的问题。又据“《后汉书。郡国四。南郡》条,该郡辖有17城,襄阳即为其一。由此可见,南阳郡即使有一部分辖区延伸到了汉水之南,但襄阳却不在其内,隆中在襄阳境内,自然也不是南阳郡的范围了。《晋书。地理志》载:“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魏武(即曹操尽得荆州之地,分南郡以北立襄阳郡)该郡统县8,襄阳、邓城县均在其中。这时襄阳郡跨越汉水,将南北岸置于同一辖区,而刘备三顾茅庐是在建安十二年(207),因而要证明刘备三顾茅庐前邓县越过汉水管辖隆中,就只能是徒叹奈何了。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云:“万山(又名方山、汉皋山,在湖北襄樊市西北汉江南岸)……在襄阳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古谚曰:‘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近……诸葛亮宅在县西北二十里。”持襄阳说者认为,既然李吉甫把万山作为襄阳郡与南阳郡的分界线,今襄阳西之隆中,自然归属南阳郡邓县管辖了。我丝毫不怀疑《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真实性,问题在于:既然三国时期襄阳郡的辖区已越过了汉水北岸,唐代邓县领有隆中,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要推翻东汉末年南阳郡辖区未越过汉水这一定谳,当然得出示当时的证据,怎能以唐代的地域区划来论证东汉时的地域呢?
       通过以上辨析,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至迟在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刘表之前,南阳郡邓县不管辖隆中,可知刘备三顾茅庐不在此处。诸葛亮究竟躬耕于何处,还是相信他自己在《出师表中》的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个南阳是不是现在南阳的卧龙岗,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但他躬耕处在汉水以北,则是可以肯定的。
       三 东汉末年南阳是谁的势力范围?
       持襄阳说的另一个理论根据是:东汉末年南阳是曹操的势力范围,刘备与曹操是冤家对头,他不可能到敌占区的南阳自投罗网。如果这一命题成立,诸葛亮即使隐居南阳,刘备也不冒杀的危险去蹈虎狼之穴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诸葛亮早年丧父,孤苦无依,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玄被袁术荐为豫章太守,诸葛亮姐弟四人跟随叔父到了任所。未几,朝廷派朱皓到任,失掉了官职的诸葛玄,便转而投靠了荆州牧刘表。建安二年(197)玄死,17岁的诸葛亮失去了怙恃,只好躬耕自食,与烟波钓徒为伍,直到建安十二年(207)才出仕于刘备。在这10年时间里,干戈俶扰,兵燹连绵,南阳自然也不是一片弦歌不辍的乐土。建安元年军阀张济自关中来到南阳,未几死去,由其侄张绣带领其众,屯驻宛城。翌年正月,曹操计张绣至宛,张绣投降,旋因操纳张济之妻,张绣举兵复叛,被曹操击败后,逃奔于穰(河南邓县境),与刘表合势。这年冬,曹操再次南征至宛。建安三年三月,曹操围张绣于穰地,四月,“四丰劝绍(即袁绍)袭许(河南许昌),操解穰围而回。”五月,破张绣、刘表联军于安众(河南镇平东南)。建安四年(199)冬十一月,张绣皈依曹操,跟随他北上攻打袁绍。袁绍是当时势力最大的军阀,曹操不得不狮子搏兔,全力以赴,因而未遑他顾,盘踞于荆州的刘表趁机攫取了南阳。建安五年(200)曹操破袁术于官渡(河南中牟)。六年,曹操击刘备于汝南(河南息县)。刘备投奔刘表,刘表“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河南新野)”。七年,曹操击袁绍子袁谭、袁尚于黎阳(河南浚县),“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河南叶县)。”叶县当时属南阳郡管辖,在南阳之北200里之遥,可见南阳已以刘表掌握之中,建安八年(203)八月,曹操“征刘表,军西平”。西平在南阳东北数百里,揆诸情理,曹操攻打远在荆州的刘表,至少应把兵力部署在南阳以南至汉北岸地区,而他只到了西平,联系他前几次攻打张绣均是到宛、至穰的情况看,足证南阳附近已为刘表所控制,他无法前进,才军于西平的。从此之后,他有好几年未再征伐刘表。一直到建安十三年七月才总戎南征,适逢刘表病故,九月,他到达新野,刘表之子刘琮投降,曹操顺利进军江陵(湖北江陵)。从曹操的活动日程可知,自建安四年张绣归降后,曹操四征不廷,戎马倥偬,先是破袁绍接攻打袁尚、袁谭,建安十二年又北征乌桓,一直到这年底,北方才告平定,其中虽一度攻打刘表,驻到西平便返斾而还,直到建安十三年八月,才腾出手来再次南征刘表。而从建安四年至十二年这八年时间里,南阳了权力真空,距南阳最近的刘表,当时“从容自保,境内无事”,趁机问鼎南阳,自是在情理之中的,怎能说南阳一直是曹操的势力范围呢?
       四 诸葛亮躬耕何处?
       诸葛亮在其叔父病殁时才17岁,尚不到弱冠之年。刘表诸葛玄是旧交,理应照拂朋友之子,何况他当时手握节钺,生杀予夺,皆可自专,安排诸葛亮在自己幕下供职,不过是举手之劳,但刘表到底没有伸出求援之手。后来诸葛亮娶襄阳名士黄承产之女为妻,其岳母与刘表的后妇蔡氏是同胞姐妹,刘表是诸葛亮妻黄氏的姨夫,刘表子刘琮又娶蔡氏侄女,诸葛亮之妻与刘表之子又是表兄妹,即使有这种背景,刘表仍然不肯作他。刘表在东汉末年是以“八顾”之一著称的,但他心胸偏侠,“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因此,怀才抱艺之士,多弃他而去。如“刘表备奔表,表厚待之,然不能用”;别驾韩嵩觇操虚实,反疑韩嵩通敌,欲杀之,赖其妻蔡氏说项,才囚而不诛;祢衡为当时名士,表不能用,送给江夏太守黄祖,结果为黄祖所杀。又如庞统、马良、马谡、杨仪、杨顒等,后来都成了刘备的谋士或战将。诸葛亮对这一切都洞若观火,于是便忿然謅开了襄阳。
       诸葛亮既謅开了襄阳,当然得另寻安身立命之处,他选择了哪里呢?
       笔者最近在平顶山市卫东区妇幼保健院内见到了一通明代嘉靖二十一年(1542)太常卿牛凤所撰题名为《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的碑碣。碑文叙述他在这里拜谒了武侯祠,庙宇行将颓圮,询问士人及查考史书,知是洪武十八年(1385)一个叫肃四的人重修,但祠始建于何时,已无从得知。牛凤出于对武侯祠的崇敬,醵资将庙宇修葺一新。“既而游观山寺,有断石幢在焉,刻文仅数十字,中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在高阳华里’,后知侯之父若祖自琅琊避地,寓此而葬焉,躬耕南阳尚在厥后……再考古幢岁月,盖隋文帝开皇壬寅(582)物”。查有关资料得知,高阳县设置于北魏太和元年(477),治所在今河南平顶山市东,北齐时废,“华里”意为美好的地方。诸葛亮卒于建兴十二年(234),从此上溯到太和元年,仅200年左右。太和年间诸葛亮和遗迹尚藉藉人口,不曾泯灭,则此碑所云,当不是凿空虚构。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无人关心诸葛亮遗迹,直到隋初杨坚统一全国,海晏河清,天下太平,文帝遂有稽古右文之举,在诸葛亮活动过的地方刻石立碑,以为纪念。诸葛亮一家从山东琅琊避难西迁,本欲赴荆州再转西川,但行至叶县境内平山下,诸葛亮祖父与父亲病殁,葬于此地。后来诸葛玄被袁术署为豫章太守,“将亮及亮弟均之官”。诸葛玄解职后到了荆州 ,诸葛亮也一同前往。他离开荆州后,考虑到祖父、父亲均窀穸于叶县,便归隐于父、祖庐墓之旁,后来才到了南阳。
把诸葛亮让给谁  

作者:二月河
--------------------------------------------------------------------------------

  在杭州做旅羁之行,突然接到《南阳晚报》记者电话,说教科书本上头出了毛病,确认了诸葛亮的躬耕地在湖北襄阳。又谈各方对此反应。湖北人如何雀跃欢喜,南阳和河南人怎样愤懑激越,学术界的、政界的情绪不同,老百姓又是怎样谈论,种种舆论一下子高涨起来:一句话,南阳丢失了诸葛亮。或者说,我们这一代南阳人迷失了诸葛亮。记者征询我的看法,我因不明头绪,在电话里想了想,答了两条:一、历史不是泥巴捏的;二、历史不属于有钱人。当然,作为“名人言语”,它很快就刊出了。
  我出生在山西昔阳,幼年生活在洛阳,少年之后便到了南阳。昔阳洛阳南阳,就是这么“三阳”分据了我的生命旅程。我至今能说一口流利的昔阳话,显蹦儿的也透得出几句洛阳土话。但一般人见了我,则听的是地道的南阳话。也是在杭州,南方一家电台打来电话,问的很奇怪,也极简单:假如由你自己选择,你愿意把哪座城市作为你的归结点?我愣了好一阵子,才明白她问的是二月河愿意死在何处。当时便把自家这“三阳”情结说了:“现在既在南阳已成定局,那就死在南阳。”
  我不答“死在洛阳”,潜意识里也许是怕“家伙”们这上头挑剔我:想死葬洛阳,沾帝王之水。我写了康雍乾这三朝时代的社会情态演变,什么“封建余孽”、“帝王情结”、“歌颂专制”、“美化地主阶级”种种帽子都扣给了我,幸亏的是他们没有武器,不然早已崩了我。我称他们“家伙”,是因为他们又是“家”,又是“伙”,厉害得很。他们甚至不看你的书,或看看电视剧片段就给你下这些结论。所以他们判定的东西是很有权威的。
  “跟谁住,巴谁富”,我在南阳,心里也盼念此地是“卧龙故地”,但决计是没有这份“挥之不去”的情结,像南阳人丢了诸葛亮,有点“丢了国宝”,重要家当失窃似的痛心无奈。诸葛亮在南阳,在襄阳,都在中国,争了一千五百多年了吧?此说公理,彼云“婆理”,是极平常的人文心态,昔日为名而争,今日是名利齐争。因为了诸葛氏的光风霁月名头,倘是魏忠贤、和 王申,并不见有人争的。争论千年无结论,争论本身已变成了天下皆知的斗口游戏。争得两处都似真似假,两处都香火旺极——既如此,“争争不息”也是好事,我原就这般想头,诸葛本人确在何方,我觉得有点“于我如浮云”的意味。
  但现在的教科书突然有了结论。虽说有点羞羞答答,在注释里加了南阳“在现在湖北襄樊一带”,没做正面铺陈,有些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佯臊作羞,昔日旧时代,歌楼里的名优名伶名媛们大抵都是如此出场。“千呼万唤”出来了。
  在外头不知情,我本来以为是学术界突然发现了新的实证资料,或在尘封竹帛中找到了“原始记录”。所以那样概念性地应答了两条。但现实是“没有”。但凭湖北人的种种“运作”,南阳人“坐失诸葛亮”。
  这事可叫我奇怪了,有点吃惊了:教科书是闹着玩的?那是给孩子们看的学问,教给孩子们的基础知识呀!这事做的可真“胆大”。
  “妄为”不妄为?
  先看这句话:“南阳在襄樊一带。”说的便稀奇。旧时南阳襄阳都是郡,南阳是“南都”,“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与首都并称之地,怕是比襄阳还善一点,冒一点,高一点,大一点。倘今日有人说“北京在天津一带”,“中国在朝鲜一带”,“美国在加拿大一带”,这是什么话呢?
  这真的有点“胸中不正,则眸子没焉”了。
  理念上的毛病,可以从微观上的一颦一笑一哂一怒里头自个儿去感知。
  我同时也极佩服湖北一些人的精明。他们不靠新发现的资料,也不靠新出土的文物佐证,但凭“做工作”,居然就改变了教科书,这个本事谁有?
  但湖北人再厉害,他们没本事“确认躬耕地”。有这个能耐的,是学术界手执牛耳,口含天宪的一伙“家”们的。他们才是内因。
二月河小小的,在学术界算不上个角儿。我也不敢随便怀疑别人从这件事上得了什么实惠,或者简洁地说收了什么颜色的包儿。由我自身的经历,过去傻乎乎的,从来都以为那众位评论家以及学问家到现在我起码不怀疑他们的“水平”所居的殿堂场的是个什么“家”:必定或清瘦或丰满,银丝皓发童颜韶色,或仰仰在沙发客厅,或奔走于异国他乡,或带一群博士硕士莘莘学子,或挥洒自如于科研实验,都那么渊亭岳峙,那许道貌岸然,倘看他们资料,又都一个个辉煌不可逼视。
  看来还真叫小二说中了。“有X能使鬼推磨”。有“工作”能使“学者专家”推磨。学者而云,专家而云,鬼而云,其同也乎?“聊斋”蒲先生也有套语侃调“胸中正,则眸子正焉,胸中不正,则眸子没焉”。诸葛亮的“学术问题”不论。问题在于这个学术心理阴暗得真可以。
  但我刚刚开了点窍儿,笨得到现在才晓得,原来只要“做工作”,南阳便可以属襄阳。
  若非胸中不正,那就是昏了头了。通过人家“做工作”,突然发现争论一千多年没弄明的事的底蕴,“订正”(天晓得是正了还是订邪了)了去。不惜误人子弟,传伪道,授伪业,造新惑。听起来也真骇人。
  现在不能谈“南阳人的感情”如何如何。假如人家真的发现了什么新的佐证,铁证如山放那儿,诸葛亮的饭碗农具在彼出土了,南阳人急煞怒煞的没用。得尊重事实,老老实实服从就是。问题的实质是“做工作”,拼实力,凭什么用投资量解决学术之争,南阳人骂你两句“直娘贼”,恐怕学术界的某些人也得忍气吞声受了。
  学界的主骚坛领袖,二月河倒有一个小小的条陈谨告。好先生们不必再去研究古地图、地形地貌沿革了,回过头来念念《三字经》,学习一下中华文明传承美德,似乎更必要一点。



文章出处:南阳网晚报站
文章作者:二月河
继续看看....
原帖由 124悍马 于 2008-2-6 10:29 发表
河南南阳究竟给了CCTV多少钱?居然硬把诸葛亮躬耕之地说成河南南阳,把襄樊的隆中提都不提```
通篇鼓吹,却不敢提,怕在地理位置上露馅,简直是无视历史!

由此看来,周老虎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
[:a5:] [:a5:]

地方主义,都想给自己贴金,襄樊也会这么干,不奇怪.
南阳襄阳本就是学术界的两种观点,直到现在也难以有较为统一的定论,既然教科书可以取其中一种说法,那么央视为什么不行?有些人真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是他老人家亲口说的,白纸墨字,铁证如山,现在学术界也几乎没有怀疑前出师表的。问题不过是南阳的辖地而已,至于有人说远近什么的,麻烦先看看地图再说吧。
]]
原帖由 雪千寻 于 2008-2-7 17:40 发表

其实争论的就是诸葛亮时期的南阳辖地所包括的隆中在不在现在的南阳.
当然,地域之争其实意思也不大,反正诸葛亮本来就不是南阳人而是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本来就是山东大汉一个,与湖北河南都没啥关系的说.
...

今山东省沂南县葛城诸姓人,后来逃难后,卧龙冈也有诸姓氏,为了与之区别,就在姓氏后加上葛城,意思为葛城诸姓,简称诸葛。
原帖由 海上画家 于 2008-2-7 17:49 发表

今山东省沂南县葛城诸姓人,后来逃难后,卧龙冈也有诸姓氏,为了与之区别,就在姓氏后加上葛城,意思为葛城诸姓,简称诸葛。


我也听到过这个说法,不过诸葛亮是不是这个范畴的呢?三国志里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如果这样说的话,那么至少诸葛亮这一家和卧龙岗的葛城诸姓的事情关系应该较远了,除非其祖上诸葛丰是某个卧龙岗的葛城诸姓又搬回琅邪阳都去了....汗水,也不知道一共逃了几次难,怎么觉得象是网游里做任务,最后培育出一个贤者来....:L
吴书曰:其先葛氏,本琅邪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瑾少游京师,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遭母忧,居丧至孝,事继母恭谨,甚得人子之道。风俗通曰:葛婴为陈涉将军,有功而诛,孝文帝追录,封其孙诸县侯,因并氏焉。此与吴书所说不同。
诸葛氏的由来跟卧龙冈一点关系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