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养生箴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6:19:55
  箴言: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战国·庄周《庄子·大宗师》)。
  语译:使四肢身形懈堕放松,耳不聪目不明,似离形体,忘去知觉,与静养的大道同融一体,这就是超然人静的气功坐忘的境界。

  箴言: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  (唐·司马承祯《坐忘论》)。
  语译:所谓坐忘,就是因存有心想而获得,因存有心思而自忘。

  箴言:守一明法,长寿之根也……百病除去,守之无懈,可谓万岁之术也。(东汉·于吉《太平经》)。
  语译:守住身心使融为一体,明了此超然人静的坐忘养生大法,这就掌握了长寿的根本法则……因这可避凶趋吉使百病不生。如一生毫不懈怠地守住这一大法,这就运用了延年益寿的方术。

  箴言:抱一者,守道也。(蜀·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卷十一》)。
  语译:所谓抱一,就是要紧抱和守住养生的大道和法术。

  箴言:渐门有五:一曰斋戒、二日安处、三日存想、四日坐忘、五日神解。(唐·司马承祯《天隐子·渐门》)。
  语译:养生渐次成道的入门步骤境界有五种:一是斋戒,要求做到节制饮食,调息以静身心,摩抚皮肤机体使身形内外气血畅通;二是安处,要求南向而坐,守静安神,东首而卧,平安人寝,光线宜不明不暗;三是存想,要求心目不离自身,不伤我神,即心无杂念,目不斜视而宜闭目静心;四是坐忘,静心坐禅,忘掉自身和外物,寂然人静,无思无虑而恬淡虚无;五是神解,指通过上述四个步骤,使神气解脱,超然形外的精神境界。

  箴言: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闭目即见自己之目,收心即见自己之心。心与目皆不离我身,不伤我神,则存想之渐也。 (唐·司马承祯《天隐子·存想》)。
  语译:什么是存想呢?  “存”指的是保存自我的安静精神;“想”指的是专一默想自我的身形脏器。闭眼就意看自己的眼,收敛心神不思外物就看到自我的心。故此时的心与眼,皆不离我自身,且不耗损自我心神,这就逐渐进入到存想的清心境界。

  箴言: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遗。 (唐·司马承祯《坐忘论·信敬》)。
  语译:坐忘境界,就是自己感觉不到自身的内在,对外界而言,感觉不到宇宙(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的有无,而将身心与长寿之道融合为一,此时任何欲念和思虑都停顿了。

  箴言: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行道而不见其行,非坐之义乎?有见而不行其见,非忘之义乎?何谓不行?曰:心不动故。何谓不见?形都泯故。或问曰:“何由得心不动”?天隐子默而不答。又问“何由得形都泯”?天隐子瞑而不视。或者悟道而退。日:“道果在我矣。我果何人哉?天隐子果何人哉?于是彼我两忘,了无所照。(唐·司马承祯《天隐子·坐忘》)。
  语译:所谓坐忘,是因存想而获得的。也因存想而淡忘的(注·参见上句解说)。正在行养生之道而却不见其行动,这不就是“坐”的涵义么?似乎见到了什么而却视而不见,这不就是“忘”的涵义吗?什么叫做“不行”呢?这就是说,其心神并无感应的行动。什么叫“不见”呢?这就是说,物形好像都消失而未见到一样。或更进而再问:“为什么心神无感应的行动呢?”天隐子却沉默不予回答。当又问“为什么物形好像都视而不见了呢?”天隐子却闭目而不理睬。那人似乎已领悟到其中的奥妙而退出来并说:“养生的道理我终于领悟了。我算得了什么人呢?天隐子又算得了什么人呢?由此,对方与自我都遗忘殆尽了,在心意中都全反映不出其究竟了。
    评述:此句中所述的道理,似与催眠术中似听非听,似见非见,似思非思的模糊哲理相若,是否即是人静到与前句相似的“与道冥一,万虑皆遗”的“神解”境界了。

  箴言:夫定者,尽俗之极地,致道之初基,习静之成功,持安之毕事。(唐·司马承祯《坐忘论·泰定》)。
  语译:气功时的人定阶段,能最大限度地摆脱世俗的困扰,是习练好养生之道的初阶,在此基础上人静而致心静无为,继后,进一步达到心安恬淡,虚无持盈的“坐忘”、“神解”境界。

  箴言: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心虚神朗。(晋·慧远《念佛三味诗集序》)。
  语译:心思专注于养生之道,则意志专一而不分散;思想寂静平淡,则心神虚无而爽朗守静。

  箴言:学仙之法,欲得怡愉淡泊,涤除嗜欲,内视返听,尸①居无心。(晋·葛洪《抱朴子·论仙》)。
  注释:
  ①尸:此句中之尸,指象征神灵的人或代死者受祭的神像。
  语译:学神仙益寿延年的方法是,要愉快恬淡,怡然平静,要尽量清除嗜欲思虑,眼注身内守视丹田(脐下三寸处),两耳不收听外界的声音,如神像或亡人一样寂静,无思无虑。

  箴言:欲为道者,目想日月,耳响师声,口恒吐死气、取生气,体象五星①,行恒如跚②空,心存思长生,慎笑节语,常思其行,要道也。(梁·陶弘景《真诰》)。
  注释:
  ①五星:指金、木、水、火、土五行,或指天象金、木、水、火、土五星、五曜、五纬,此处以喻五星为妥。
  ②跚:音shan。蹒跚,旋转,跛行貌,此句以旋转为宜。
  语译:如想求长生之道,须做到双眼视如日月之光,双耳常如听大师声音,口常呼出浊气,吸入清气,形体象五星日夜旋转运行于太空,心神存想长生之道,对七情谨慎,言语节制,并常存思其行动是否符合养生这一要道。

  箴言:菩提①本无树,明镜②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慧能《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行由品》)。
  注释:
  ①菩提:梵语。意译正觉,即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菩提树,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曾在树下得证菩提果而成佛,故名树。
  ②明镜:明亮的铜镜,比喻高明的识见。明镜台,佛家正道的镜台。
  语译:菩提本来是正觉成佛之意,并无此真树,明镜本来是高明的识见证道之喻意,也无此真正的镜台,本来就没有这些物件,哪里又能惹下尘埃呢。
  评述:此句主在喻明,修身养性要像珍惜菩提树、明镜台一样须时刻用心去为之拂拭灰尘,如你能做到入定时清静无染,能随时用功消除杂念,也就惹不上什么尘埃了。箴言: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战国·庄周《庄子·大宗师》)。
  语译:使四肢身形懈堕放松,耳不聪目不明,似离形体,忘去知觉,与静养的大道同融一体,这就是超然人静的气功坐忘的境界。

  箴言: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  (唐·司马承祯《坐忘论》)。
  语译:所谓坐忘,就是因存有心想而获得,因存有心思而自忘。

  箴言:守一明法,长寿之根也……百病除去,守之无懈,可谓万岁之术也。(东汉·于吉《太平经》)。
  语译:守住身心使融为一体,明了此超然人静的坐忘养生大法,这就掌握了长寿的根本法则……因这可避凶趋吉使百病不生。如一生毫不懈怠地守住这一大法,这就运用了延年益寿的方术。

  箴言:抱一者,守道也。(蜀·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卷十一》)。
  语译:所谓抱一,就是要紧抱和守住养生的大道和法术。

  箴言:渐门有五:一曰斋戒、二日安处、三日存想、四日坐忘、五日神解。(唐·司马承祯《天隐子·渐门》)。
  语译:养生渐次成道的入门步骤境界有五种:一是斋戒,要求做到节制饮食,调息以静身心,摩抚皮肤机体使身形内外气血畅通;二是安处,要求南向而坐,守静安神,东首而卧,平安人寝,光线宜不明不暗;三是存想,要求心目不离自身,不伤我神,即心无杂念,目不斜视而宜闭目静心;四是坐忘,静心坐禅,忘掉自身和外物,寂然人静,无思无虑而恬淡虚无;五是神解,指通过上述四个步骤,使神气解脱,超然形外的精神境界。

  箴言: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闭目即见自己之目,收心即见自己之心。心与目皆不离我身,不伤我神,则存想之渐也。 (唐·司马承祯《天隐子·存想》)。
  语译:什么是存想呢?  “存”指的是保存自我的安静精神;“想”指的是专一默想自我的身形脏器。闭眼就意看自己的眼,收敛心神不思外物就看到自我的心。故此时的心与眼,皆不离我自身,且不耗损自我心神,这就逐渐进入到存想的清心境界。

  箴言: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遗。 (唐·司马承祯《坐忘论·信敬》)。
  语译:坐忘境界,就是自己感觉不到自身的内在,对外界而言,感觉不到宇宙(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的有无,而将身心与长寿之道融合为一,此时任何欲念和思虑都停顿了。

  箴言: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行道而不见其行,非坐之义乎?有见而不行其见,非忘之义乎?何谓不行?曰:心不动故。何谓不见?形都泯故。或问曰:“何由得心不动”?天隐子默而不答。又问“何由得形都泯”?天隐子瞑而不视。或者悟道而退。日:“道果在我矣。我果何人哉?天隐子果何人哉?于是彼我两忘,了无所照。(唐·司马承祯《天隐子·坐忘》)。
  语译:所谓坐忘,是因存想而获得的。也因存想而淡忘的(注·参见上句解说)。正在行养生之道而却不见其行动,这不就是“坐”的涵义么?似乎见到了什么而却视而不见,这不就是“忘”的涵义吗?什么叫做“不行”呢?这就是说,其心神并无感应的行动。什么叫“不见”呢?这就是说,物形好像都消失而未见到一样。或更进而再问:“为什么心神无感应的行动呢?”天隐子却沉默不予回答。当又问“为什么物形好像都视而不见了呢?”天隐子却闭目而不理睬。那人似乎已领悟到其中的奥妙而退出来并说:“养生的道理我终于领悟了。我算得了什么人呢?天隐子又算得了什么人呢?由此,对方与自我都遗忘殆尽了,在心意中都全反映不出其究竟了。
    评述:此句中所述的道理,似与催眠术中似听非听,似见非见,似思非思的模糊哲理相若,是否即是人静到与前句相似的“与道冥一,万虑皆遗”的“神解”境界了。

  箴言:夫定者,尽俗之极地,致道之初基,习静之成功,持安之毕事。(唐·司马承祯《坐忘论·泰定》)。
  语译:气功时的人定阶段,能最大限度地摆脱世俗的困扰,是习练好养生之道的初阶,在此基础上人静而致心静无为,继后,进一步达到心安恬淡,虚无持盈的“坐忘”、“神解”境界。

  箴言: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心虚神朗。(晋·慧远《念佛三味诗集序》)。
  语译:心思专注于养生之道,则意志专一而不分散;思想寂静平淡,则心神虚无而爽朗守静。

  箴言:学仙之法,欲得怡愉淡泊,涤除嗜欲,内视返听,尸①居无心。(晋·葛洪《抱朴子·论仙》)。
  注释:
  ①尸:此句中之尸,指象征神灵的人或代死者受祭的神像。
  语译:学神仙益寿延年的方法是,要愉快恬淡,怡然平静,要尽量清除嗜欲思虑,眼注身内守视丹田(脐下三寸处),两耳不收听外界的声音,如神像或亡人一样寂静,无思无虑。

  箴言:欲为道者,目想日月,耳响师声,口恒吐死气、取生气,体象五星①,行恒如跚②空,心存思长生,慎笑节语,常思其行,要道也。(梁·陶弘景《真诰》)。
  注释:
  ①五星:指金、木、水、火、土五行,或指天象金、木、水、火、土五星、五曜、五纬,此处以喻五星为妥。
  ②跚:音shan。蹒跚,旋转,跛行貌,此句以旋转为宜。
  语译:如想求长生之道,须做到双眼视如日月之光,双耳常如听大师声音,口常呼出浊气,吸入清气,形体象五星日夜旋转运行于太空,心神存想长生之道,对七情谨慎,言语节制,并常存思其行动是否符合养生这一要道。

  箴言:菩提①本无树,明镜②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慧能《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行由品》)。
  注释:
  ①菩提:梵语。意译正觉,即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菩提树,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曾在树下得证菩提果而成佛,故名树。
  ②明镜:明亮的铜镜,比喻高明的识见。明镜台,佛家正道的镜台。
  语译:菩提本来是正觉成佛之意,并无此真树,明镜本来是高明的识见证道之喻意,也无此真正的镜台,本来就没有这些物件,哪里又能惹下尘埃呢。
  评述:此句主在喻明,修身养性要像珍惜菩提树、明镜台一样须时刻用心去为之拂拭灰尘,如你能做到入定时清静无染,能随时用功消除杂念,也就惹不上什么尘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