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之子讲述人生经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09:42
与养母如同亲生母子

从接过小彭云到解放前的将近两年时间里,谭正伦带着小彭云躲过一次又一次劫难,使敌人抓捕彭云、威迫江姐就范的阴谋没有得逞。后来,谭正伦一直把彭炳忠和彭云两兄弟培养成人。

“我和谭妈妈的感情与亲生的母子没有任何区别,我一直就叫她妈妈。”彭云说,谭妈妈对他和哥哥彭炳忠各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从小学到中学都是住校,政府有些补贴,但是很微薄,谭妈妈在很艰苦的条件下把我们都抚养成人。”

刚解放的时候,小彭云大概3岁多,谭正伦还不知道彭咏梧和江姐都已经牺牲,抱着一线希望带着小彭云到处寻找他们的下落。“当时重庆成立了几个‘脱险同志登记处’,谭妈妈背着我一个挨一个找都没有找到。后来得知母亲被杀害的噩耗,谭妈妈又背着我到埋有被杀害的烈士的地方去找。”

当彭云已经在北京成家立业之时,谭妈妈的突然去世对他是一大打击。“谭妈妈退休后和哥哥一起住在成都,1974年我的儿子壮壮出生后她很高兴。1976年,就在准备到北京来看孙子的前一天,亲友们在成都为谭妈妈饯行,她突发高血压去世了,那年才59岁。我们在北京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悲痛。房子都准备好了,谭妈妈没能在我这里享受到天伦之乐。”

“烈士遗孤”光环下长大

彭云从小就在母亲江姐的光环中长大,与彭云中学同窗六载的卢晓蓉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回忆了中学时代的彭云和这位烈士遗孤享受的“特殊待遇”:

“中学时代的彭云从外表上看,除了脑袋特别大和戴着一副‘缺腿’的眼镜以外,没有任何特殊之处。然而我们这个班却因为有了他而与众不同。不仅学校对我们倍加关爱,为我们选派优秀教师,创造尽可能好的学习条件,而且市里对我们也另眼相看,有什么重要活动常会邀请我们参加。只要彭云在公众场合亮相,必然会造成轰动效应……来自全国乃至其他国家的信件雪片般飞来……”她还回忆,大凡学校里有什么学习竞赛,彭云一定名列前茅;他还一直担任班干部。


谈到这些细节,如今的彭云一笑置之,但有一件事情彭云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到渣滓洞举行纪念活动,不知怎么被认出来我就是江姐的儿子,‘牢房’楼上楼下顿时被挤得水泄不通。为了安全起见,班上一位男同学赶紧换上我的衣服和眼镜和我‘调包’,我们才成功‘突围’。”

卢晓蓉形容中学时代的彭云,“从不声张,从不骄傲,始终如一地保持着低调。”彭云本人则更愿意把这种低调归结为天性,“我对别人的关注比较淡然,而且一直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上课看小说,还被老师没收过几次,可就是学习成绩好。我能一直做班干部,除了特殊身份之外就是成绩好,人缘好。”
继承父母聪慧头脑

彭云的父亲彭咏梧和母亲江竹筠作为地下党员与敌人巧妙周旋,必然机敏过人,而彭咏梧早年在云阳县师范学校读书时亦成绩优异。彭云不仅长相与母亲酷似,也继承了父母聪慧的头脑。1965年,19岁的彭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70年毕业后分到了沈阳一家工厂工作。1973年,彭云与在北京工作的大学同学易小冶结婚。1975年彭云调到北京四机部一个研究所工作,全家得以团聚。

1977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以后,彭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研究生。随后,他又考取了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赴美国,先后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马里兰大学担任了一年访问教授。1987年,彭云回国在中科院软件所做了一年多的研究工作。后来,美国一家知名的出版社看中了彭云的博士论文,请他担任第一作者,彭云因此又前往美国。从此之后,他一直在美国工作和生活,现在已经是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计算机系的终身教授。他的妻子易小冶也先后在美国取得了社会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目前在一家研究所工作。

江姐孙子也成社会栋梁

彭云的儿子彭壮壮在同龄人中堪称出类拔萃。彭云夫妇去美国后,彭壮壮由姥爷姥姥抚养长大,在北京读小学、中学,直到高二才跟随父母到美国读书。他曾在全美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进入前十名,并获得具有少年诺贝尔奖称号的美国中学生“西屋奖”,当时他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中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学毕业后,彭壮壮考入哈佛大学数学系读完本科,博士毕业后,他回到北京工作。

回国后,彭壮壮在北京找到了爱情的归宿,而这段姻缘也是因为托了奶奶江姐的福。彭壮壮的妻子仲琦的奶奶何理立是江姐的中学同学和好友,爷爷仲秋元解放后曾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彭云说:“那时候我母亲江竹筠和何理立都参加了地下党,但不是一个系统的,彼此不知道。仲秋元比我母亲先被抓进了渣滓洞,因为没暴露地下党员身份,1949年国共和谈时被民盟主席张澜出面保出来了。”两家有如此深厚的渊源,彭壮壮和仲琦在北京从小就认识,2001年壮壮回国发展,两人逐渐就产生了感情。
记者:您见过母亲的遗书吗?

彭云:小时候在舅舅谭竹安家里见过,但那时候年纪还小,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50年代,舅舅就将这封珍贵的遗书捐给了重庆市博物馆。

记者:您怎么看待母亲的遗愿?

彭云:我在做人方面应该说达到了母亲的要求,为人正派,做学问也很努力。但是要说为祖国做贡献确实没有太多。母亲可能还是希望我能在国内发展好一点吧!但只要我不做坏事,没做对不起国家亲人朋友的事,我想她也不会责怪我,但遗憾是有的。

记者:应出版社之约去美国出书之后为什么会一直留在那里?

彭云:我这个人就是想做点学问,别的方面没什么太大的志向,其实开始的时候没想一直留在美国,后来研究做得还算可以,就这么做下去了,回国的事也就拖下来了。当时感觉国内比较看重两头,一头是纯理论,一头是完全应用,美国学校里大部分是做中间段,比较适合我。

记者:您在国外的时候会时常想起自己的特殊身份吗?周围的人是否知道?

彭云:经常会想到,因为那是我血脉中的一部分,我怎么能忘呢。周围的同事和学生们也都知道,但大家很少当面和我谈论这个事情。
记者:那您会经常想着是否回国吗?

彭云:总在想该不该回去。也曾经努力过,但想不好回国做什么。原来想做出大东西就回来,但还没等做出来就老了。

记者:什么样的东西才是大东西呢?

彭云:就是在一个领域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吧。我的研究虽然在个人来说还过得去,但在学术领域里还算不上领先。

记者:选择现在的生活和您的性格有关系吗?

彭云:有很大的关系。我从小就不是特别爱说话,在美国也是与生人讲不出几句话。我这个人就是爱念书,想找个安静的地方踏踏实实做点学问。美国现在的这个学校虽然也很忙碌,但是很安静,环境宽松,适合我。

记者:您退休后会回国吗?

彭云:我想会的,毕竟亲人朋友都在这里,儿子也在这儿。我看到国内的发展很兴奋,今年争取能回北京看奥运会与养母如同亲生母子

从接过小彭云到解放前的将近两年时间里,谭正伦带着小彭云躲过一次又一次劫难,使敌人抓捕彭云、威迫江姐就范的阴谋没有得逞。后来,谭正伦一直把彭炳忠和彭云两兄弟培养成人。

“我和谭妈妈的感情与亲生的母子没有任何区别,我一直就叫她妈妈。”彭云说,谭妈妈对他和哥哥彭炳忠各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从小学到中学都是住校,政府有些补贴,但是很微薄,谭妈妈在很艰苦的条件下把我们都抚养成人。”

刚解放的时候,小彭云大概3岁多,谭正伦还不知道彭咏梧和江姐都已经牺牲,抱着一线希望带着小彭云到处寻找他们的下落。“当时重庆成立了几个‘脱险同志登记处’,谭妈妈背着我一个挨一个找都没有找到。后来得知母亲被杀害的噩耗,谭妈妈又背着我到埋有被杀害的烈士的地方去找。”

当彭云已经在北京成家立业之时,谭妈妈的突然去世对他是一大打击。“谭妈妈退休后和哥哥一起住在成都,1974年我的儿子壮壮出生后她很高兴。1976年,就在准备到北京来看孙子的前一天,亲友们在成都为谭妈妈饯行,她突发高血压去世了,那年才59岁。我们在北京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悲痛。房子都准备好了,谭妈妈没能在我这里享受到天伦之乐。”

“烈士遗孤”光环下长大

彭云从小就在母亲江姐的光环中长大,与彭云中学同窗六载的卢晓蓉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回忆了中学时代的彭云和这位烈士遗孤享受的“特殊待遇”:

“中学时代的彭云从外表上看,除了脑袋特别大和戴着一副‘缺腿’的眼镜以外,没有任何特殊之处。然而我们这个班却因为有了他而与众不同。不仅学校对我们倍加关爱,为我们选派优秀教师,创造尽可能好的学习条件,而且市里对我们也另眼相看,有什么重要活动常会邀请我们参加。只要彭云在公众场合亮相,必然会造成轰动效应……来自全国乃至其他国家的信件雪片般飞来……”她还回忆,大凡学校里有什么学习竞赛,彭云一定名列前茅;他还一直担任班干部。


谈到这些细节,如今的彭云一笑置之,但有一件事情彭云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到渣滓洞举行纪念活动,不知怎么被认出来我就是江姐的儿子,‘牢房’楼上楼下顿时被挤得水泄不通。为了安全起见,班上一位男同学赶紧换上我的衣服和眼镜和我‘调包’,我们才成功‘突围’。”

卢晓蓉形容中学时代的彭云,“从不声张,从不骄傲,始终如一地保持着低调。”彭云本人则更愿意把这种低调归结为天性,“我对别人的关注比较淡然,而且一直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上课看小说,还被老师没收过几次,可就是学习成绩好。我能一直做班干部,除了特殊身份之外就是成绩好,人缘好。”
继承父母聪慧头脑

彭云的父亲彭咏梧和母亲江竹筠作为地下党员与敌人巧妙周旋,必然机敏过人,而彭咏梧早年在云阳县师范学校读书时亦成绩优异。彭云不仅长相与母亲酷似,也继承了父母聪慧的头脑。1965年,19岁的彭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70年毕业后分到了沈阳一家工厂工作。1973年,彭云与在北京工作的大学同学易小冶结婚。1975年彭云调到北京四机部一个研究所工作,全家得以团聚。

1977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以后,彭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研究生。随后,他又考取了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赴美国,先后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马里兰大学担任了一年访问教授。1987年,彭云回国在中科院软件所做了一年多的研究工作。后来,美国一家知名的出版社看中了彭云的博士论文,请他担任第一作者,彭云因此又前往美国。从此之后,他一直在美国工作和生活,现在已经是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计算机系的终身教授。他的妻子易小冶也先后在美国取得了社会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目前在一家研究所工作。

江姐孙子也成社会栋梁

彭云的儿子彭壮壮在同龄人中堪称出类拔萃。彭云夫妇去美国后,彭壮壮由姥爷姥姥抚养长大,在北京读小学、中学,直到高二才跟随父母到美国读书。他曾在全美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进入前十名,并获得具有少年诺贝尔奖称号的美国中学生“西屋奖”,当时他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中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学毕业后,彭壮壮考入哈佛大学数学系读完本科,博士毕业后,他回到北京工作。

回国后,彭壮壮在北京找到了爱情的归宿,而这段姻缘也是因为托了奶奶江姐的福。彭壮壮的妻子仲琦的奶奶何理立是江姐的中学同学和好友,爷爷仲秋元解放后曾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彭云说:“那时候我母亲江竹筠和何理立都参加了地下党,但不是一个系统的,彼此不知道。仲秋元比我母亲先被抓进了渣滓洞,因为没暴露地下党员身份,1949年国共和谈时被民盟主席张澜出面保出来了。”两家有如此深厚的渊源,彭壮壮和仲琦在北京从小就认识,2001年壮壮回国发展,两人逐渐就产生了感情。
记者:您见过母亲的遗书吗?

彭云:小时候在舅舅谭竹安家里见过,但那时候年纪还小,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50年代,舅舅就将这封珍贵的遗书捐给了重庆市博物馆。

记者:您怎么看待母亲的遗愿?

彭云:我在做人方面应该说达到了母亲的要求,为人正派,做学问也很努力。但是要说为祖国做贡献确实没有太多。母亲可能还是希望我能在国内发展好一点吧!但只要我不做坏事,没做对不起国家亲人朋友的事,我想她也不会责怪我,但遗憾是有的。

记者:应出版社之约去美国出书之后为什么会一直留在那里?

彭云:我这个人就是想做点学问,别的方面没什么太大的志向,其实开始的时候没想一直留在美国,后来研究做得还算可以,就这么做下去了,回国的事也就拖下来了。当时感觉国内比较看重两头,一头是纯理论,一头是完全应用,美国学校里大部分是做中间段,比较适合我。

记者:您在国外的时候会时常想起自己的特殊身份吗?周围的人是否知道?

彭云:经常会想到,因为那是我血脉中的一部分,我怎么能忘呢。周围的同事和学生们也都知道,但大家很少当面和我谈论这个事情。
记者:那您会经常想着是否回国吗?

彭云:总在想该不该回去。也曾经努力过,但想不好回国做什么。原来想做出大东西就回来,但还没等做出来就老了。

记者:什么样的东西才是大东西呢?

彭云:就是在一个领域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吧。我的研究虽然在个人来说还过得去,但在学术领域里还算不上领先。

记者:选择现在的生活和您的性格有关系吗?

彭云:有很大的关系。我从小就不是特别爱说话,在美国也是与生人讲不出几句话。我这个人就是爱念书,想找个安静的地方踏踏实实做点学问。美国现在的这个学校虽然也很忙碌,但是很安静,环境宽松,适合我。

记者:您退休后会回国吗?

彭云:我想会的,毕竟亲人朋友都在这里,儿子也在这儿。我看到国内的发展很兴奋,今年争取能回北京看奥运会
正好看见这个帖子,就回复一下。
今天我才知道,江竹筠、彭咏梧烈士被杀后,尸体被国民党特务用镪水毁尸灭迹,实在是令人毛骨悚然;funk
不禁想到日本兽军731部队,可这毕竟是中国人对待中国人啊,好歹一个民族的,杀便杀了,用的着这么恐怖残忍的手段吗?
江姐,进来敬仰下
敬重江姐。
尊重此子的选择,但对此人: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