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牛的文章:林彪比陈赓的军事能力差距在哪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24:24
很牛的文章:火星站的妙文:
http://military.club.china.com/d ... /130/79/53/0_1.html(本人转中华的文章,主要是我菜的都没办法批驳他了)
  林彪和陈赓,一个是共和国的元帅,一个是共和国的大将,皆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军事将领,一个是1907年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一个是1903年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一个原名本不叫林彪,而是有一个非常女性化的名字林育蓉,一个原名本不叫陈赓,而是有一个渴望富庶安康的名字陈庶康。1924年,陈赓前脚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军事,翌年,林彪后脚就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军事,俩人可谓是同出黄埔一门的师兄弟。  

  说起他俩的性格,有如水火,相差很大。师兄陈赓性格外向,幽默风趣。师弟林彪性格内向,寡言少语。虽然有着不同的性格,但这对师兄弟却都选择了相同的革命道路,并在1927年参加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的第一枪---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以后,师兄陈赓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做情报工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鄂豫皖苏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斗争,期间的最高军事职务是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主力师红十二师师长,率领所部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的军事作战。  

  与师兄陈赓九死一生找党和严词拒绝蒋介石高官厚禄招降的感人事迹相比,南昌起义后的师弟林彪,一度对中国革命失去了信心,对红旗能否再扛下去产生了动摇,差一点彻底成为革命的逃兵,只是苦于无奈又回到了革命的队伍,最终随朱德上了井冈山,与毛主席领导的部队会师,开始了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参加武装革命斗争的经历,期间的最高军事职务是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红一军团军团长,率领所部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的军事作战。  

  毫无疑问,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无论是林彪还是陈赓,做为红军的高级军事人员,都曾经率领部队出色的执行了战役计划,俩人在实战中,正在为自已储存着宝贵的军事指挥经验,正逐渐提高自我的军事指挥能力,为以后独立指挥部队作战创造必备的条件。  

  在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败以后,林彪和陈赓都参加了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征。长征一结束,在长征中曾与毛主席有过不同意见的林彪,即被调离了红一军团军团长的职位,去担任红军大学的校长,这样的经历,到是很像他的师兄陈赓,所不同的是,陈赓是因为在鄂豫皖苏区与敌作战时负伤,在上海疗伤归队以后,是初到中央苏区工作,被安排在红军步兵学校担任校长一职。  

  面对自已在军中的职位被如此变更,林彪很快就意识到自已已身处十分尴尬的境地。于是,在陕北轰轰烈烈的批判张国焘运动之时,借着机会大大的表现了一回忠心,因为是根红苗正的老井冈嫡系出身,很快又获得了毛主席的宠信和重用。  

  这对同出一个师门的兄弟,在陕北结束了红军时期的战斗历程,烽火中迎来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时,重获宠信的师弟林彪担任了八路军第115师师长,师兄陈赓则回到了红四方面军部队组建的八路军第129师,担任了129师第386旅旅长,俩人随部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场,开始了抗日战争的军事生涯。  

  在抗日战争中,师弟林彪指挥部队只打了平型关和广阳两个伏击战,就因为被友军的哨兵误伤,过早的退出了领军指挥的行列,只是因为平型关之战是我党领导下的武装对日本侵略军的第一个胜仗,因为特殊的原因,受到了重点的宣传,被誉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一夜之间,林彪的“常胜将军”美名传遍神州,他仅以一个难度最小的伏击战,却赢得了广为人知的威名,这样的结果,就像许海峰在奥运会上夺取首面金牌的情况一样,实属三生有幸。  

  与师弟林彪幸得的威名相比,师兄陈赓的名气就显的逊色的多,尽管陈赓率领着部队参加了抗日战争中的无数次作战,尽管这支部队在与日军作战中取得了出色的战绩,被日军视为头号的眼中钉,急欲除掉而快之,成为在抗日战争中歼敌数量最多的我军部队,可对比林彪得到的名气,这些出色的战绩,换来的还是于事无补,这就好比一位运动员经过不懈的努力,以后拼得的奥运数金,怎么也无法比那个幸得的首金的情况一样。这一次,师弟林彪简直是太幸运了,但这次的幸运还不算什么,等着他的大幸运还在后头了。  

  1942年2月,从苏联疗伤回来以后的林彪,在延安担任了抗日军政大学校长(这可是林总第二次当校长了,呵呵),始终没有再到一线统兵领军与日军作战,在脱离一线作战的闲散中,走完了他的抗日战争历程,一直到全国的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以后,国内的阶级矛盾再一次摆在了首要的位置上,国民党仰仗着军事上的优势,更是把和谈当成了聋子的耳朵,内战一触即发,已成不可避免之事,这个深受毛主席宠信的人,被指派到东北去主持工作,相比我军其他的高级军事指挥员,林彪有幸获得了一块令人十分羡慕的、最肥最好的舞台。  

  林彪所处的这个舞台不仅背靠苏联,在东北又从苏军手中接收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及其它物资,而且在我军内部得到了最优秀的配置,这是可以从各战区精选抽调出十几万部队和两万多基干去东北就能看的十分清楚,何况在林彪的周围又配置了罗荣桓、彭真、陈云、高岗、程子华、黄克诚、萧劲光、曾克林和萧华等政治、经济、后勤的高手辅之,且又有我党在东北的地方组织和抗联的鼎力奉献,相比其它战区,在部队及解放区的建设上,可谓是得天独厚,想不发展都难,在解放战争之初,手中就已十分现成的拥有几十万大军,在东北战场的开局就对国军占有优势,这在全国的其他战场是做梦也不敢去想的美事,也是在全国各个战场中的唯一特例。  

  可是,在如此优势的战局中,林彪统率的大军,竟然被身处劣势的国军,从山海关一路撵到冰城哈尔滨,这之中丢城失地,损兵折将,败仗连连,万般无奈中十分难堪地撤至松花江以北,开创了我军以多打少惨遭失败的记录。现在想想,当时如果是换上彭德怀、徐向前、粟裕、刘伯承、贺龙和陈赓当中的任何一个人去东北,在拥有这么好的优势开局下,都会比林彪干的结果要好的多。  

  正当师弟林彪在东北战场取得不佳战绩时,师兄陈赓在山西以自已经过多年打拼出来的部队为主,开始了解放战争的军事生涯。在解放战争之初,接连指挥部队发起并取得了闻夏 、同蒲和临浮战役的胜利。在临浮战役中,全歼了号称“天下第一旅”的国民党军整编第一旅,活捉了中将旅长黄正诚。随后,又指挥部队接连发起并取得了吕梁、汾孝和晋南战役的胜利。与师弟林彪这时的不爽战绩相比,师兄陈赓则是以一连串的胜利取得了梦幻般的开局。  

  1947年,中央军委要求陈赓率领部队西渡黄河驰援陕北,对此,陈赓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西渡黄河驰援陕北不如南渡黄河驰援中原战局更为急迫和更有价值,中央听取了陈赓的正确建议后,改变了初衷。1947年7月,陈赓率领部队南渡黄河,挺进豫陕鄂地区,一时间打乱了敌人的军事布署,吸引和牵制了大量敌军,有力的策应了兄弟部队,激活了中原战局。同时,面对猛扑过来的敌军,陈赓从容的指挥部队先在潼(关)洛(阳)间往返作战,后转至伏牛山麓,实施灵活的牵牛战术,歼灭李铁军,开辟豫陕鄂解放区,与陈粟、刘邓大军遥相呼应,呈品字摆开,逐鹿中原。这支名义上是兵团级的野战大军,在陈赓率领下,长期肩负着战略机动任务,在人民解放战争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与师兄陈赓正确的军事观点相比,北逃至松花江以北的师弟林彪明显存在着差距。如在是否坚持南满的关键时刻,林彪竟然同意南满我军北上北满,这就等于同意了放弃南满,幸亏此时陈云同志力主坚持南满,并得到了中央的认同,我军才有了坚持南满的四保临江之战,东北战局才有了咸鱼翻身的机会,否则,东北战局将会进一步的恶化,后果将不堪设想。  

  其实,林彪狭隘的军事观点在以前就曾有过。长征路上的四渡赤水之战,被毛主席认为是其军事生涯的得意之作,林彪却无知的讥笑毛主席的战术是只识走弓背,不知走弓弦,甚至闹出了要毛主席离开军事领导岗位的会理风波,气的毛主席反讥他:“你还是个娃娃,你懂什么?!”在初到陕北之时,毛主席提出了东征,到抗日前线去,但林彪却得出到陕南打游击的荒唐论调。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战场,林彪抵触甚至是抗拒毛主席提出的南下北宁线,发起辽沈战役的正确主张,目光短浅的提出了攻取长春的方案,结果是长春没有攻下来,碰了一鼻子灰,在毛主席的“连踢带骂”下,极不情愿的踏上了南下北宁线的正确道路,这与师兄陈赓把中央的西渡黄河变为南渡黄河的正确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难怪陈赓对东北我军长期低效的作战愤然不平,二者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让这对师兄弟直接一争高下的大战在南线大追歼时终于爆发了。这时,陈谢大军与四野一起进军两广云南,陈赓与林彪有了直接共事的经历。  

  陈赓率领部队自渡江作战以来,以果断神速的追歼战令人赞叹不已,至1949年10月9日,其先锋已直指广州。可是,这时林彪却电令陈赓停止南攻广州,西行入桂至湘桂地区合围白崇禧集团。接到电令以后,陈赓经过慎重考虑,认为如果此时转兵桂林,不仅将会丧失歼灭广州余汉谋兵团的大好时机,而且部队距离桂林路途遥远,这样去进行阻击白崇禧集团效果肯定不佳,况且在拿下广州以后,可以直取南宁,扩大战果。于是,陈赓把自已的想法电告中央军委,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收到陈赓的电报以后,认为陈赓的决策对战局有利,表示支持。  

  于是,陈赓率领部队直取广州。驻扎在广州的余汉谋率部仓惶西窜,陈赓遂立刻命令部队乘胜追歼逃敌,可就在这节骨眼上,却突然收到了林彪令其停止追击的电令。对此,陈赓认为,如果此时放弃对广州逃敌的追击,如同放虎归山,势必会给我军以后的作战带来困难。于是,起草了继续追击逃敌的电报并发往各军。恰在这时,毛主席专门给陈赓发来了电报,内容竟与陈赓的决定不谋而合。  

  在余汉谋兵团被歼灭以后,退守广西的白崇禧为了避免被全歼,遂命令部队迅速南撤,发动南线攻势,孤注一掷打通南往雷州半岛的路线。此时,陈赓已做好了阻击敌人的充分准备,可又在这节骨眼上,却又突然收到林彪的电令,命其主力北上围歼鲁道源兵团,只留一个师进行阻击。陈赓看了电报以后,认为白崇禧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发动南线攻势就是为了抢夺雷州半岛的入海口,我军只留一个师怎么堵得住?这样会让敌人跑掉的。陈赓遂向林彪提出了自已的建?全大局,陈赓将已见呈报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毛主席亲自签署回电:"同意陈赓同志建议。"就这样,白崇禧集团成了瓮中之鳖,落了个被全歼的下场。战后,林彪对此事无话可说,因为事实已经证明他是错的,陈赓是对的。受困于自已狭隘的军事观点之下的林彪,并没有因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发生质的改变,在全国解放以后,其军事观点的狭隘性仍然是一如既往,这在1950年表决是否出兵朝鲜时,竟然不识大局的持有错误的反对意见,其低劣的军事主张,再一次得到了尽情的表现。之后,不知是因为他本人借病推托(畏战?),还是因为持有反对出兵的意见被中央弃用(无能!),本该出任志愿军司令员的林彪(因林多年在和朝鲜自然条件相似的东北地区为军事主官且首次入朝作战的志愿军部队由四野部队组成),却没有率领自已熟知的旧部入朝作战。相比师弟林彪龌龊的表现,师兄陈赓在越战中的表现却博得了人们的尊敬。  

  在本文把林彪与陈赓的军事观点分析到这个时候,可能有些朋友心中会有所不服,会拿出林彪最为善长的伏击战来说事,孰不知伏击战是所有作战类型中最简单的一种作战方式,不过就是论起伏击战来,林彪的伏击能力也不见得比陈赓的伏击能力要高,为了能够说明问题,我列举出他俩参加的最为典型的伏击战做个比较。  

  我们就拿平型关和神头岭这两个伏击战来说。从林彪在平型关战前布置予伏来看,他竟然漏算了老爷岭这个很关键的制高点。战斗打响以后,有一股日军很快就占据了老爷岭,这也幸亏日军是在突遭打击以后,第一时间里没有完全醒悟过来,因此,没有派更多的人去占老爷岭,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当这股日军占据了老爷岭以后,迫使我686团3营在副团长杨勇的带领下,反到向老爷岭高地开始发起了艰难的攻坚作战,一个本是有备而来提前予伏打伏击的部队,在伏击作战中竟然出了这样的乱子,显然是十分不利的事情,686团3营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有的连队打的只剩下十几个人了),终于夺下了这块本该属于自已的高地,在此居高临下,打的日军无处躲藏。  

  如今,我们再分析这个著名战斗的时候,心中不免会想,那个老爷岭踞于我军欲袭公路的北面,比路面高出三四百米,是控制公路打伏击的绝好制高点,如果让日军占领了这个高地,反到会对我军的伏击部队造成很大的威胁,可战前曾三次到过战场进行过实地考查的林彪,却漏算了老爷岭高地,此误无疑是给我军的实战加大了作战难度,造成了没有必要的损失,对此,林彪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综观平型关之战,可谓是天空做美,雨后路面泥泞不堪,导致日军辎重部队行动迟缓,我战斗部队居险予伏以多打少,袭击敌之后勤辎重部队,虽杀敌一千,却自损八百骨干,虽为胜仗,实为惨胜,一个伏击战打成如此效果,十分不爽!就连参与此战的徐海东大将在以后的岁月中,一直沉默的面对这次战斗,淡泊到只是偶尔顺便提提的程度。  

  回过头来,我们反观师兄陈赓率领部队进行的神头岭之战,打的却是可圈可点。  

  神头岭,确切地说是一座光秃的只有一二百米宽的山梁,我军欲袭的公路不在岭下,而在岭上的中间蜿蜒而过,山梁狭窄崎岖,不便于大部队予伏和展开行动,实战操做起来困难很大。面对困难,陈赓对部队做了周密细致的予伏布署,使这次伏击作战达到了万无一失的境地,在已方仅伤亡240余人的情况下,取得了毙伤敌1500余人,俘80余人的战果,让神头岭变成了日军的伤心岭,出色的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伏击任务。另外,很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2月,陈赓指挥部队在威县香城固地区设伏诱敌,十分巧妙地歼灭了日军第10师团精锐一部,创造了平原诱伏战的模范战例。  

  诚然,我军在平型关和神头岭的伏击战都是胜仗,但胜仗与胜仗之间也是有区别的,经过以上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仗的伏击效率,平型关比之神头岭,可谓差之一截。  

  最后,我对林元帅和陈大将在勇略方面做一个分析。  

  首先,在这里特别的说一下,我要说的勇略不是单指一般的勇敢,更非匹夫之勇,而是大智之大勇也!对于一名高级军事指挥员来说,勇略与谋略一样是评价其好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砝码,这一智一勇是两个很重要的环节,可谓智以勇为胆而行之,勇以智为谋而行之,两者既各自分立,又紧密地互为依托、互为影响。  

  说起林彪的勇略,用难以及格来形容也为之不过。林彪生性多疑,患得患失,喜独自算计,却固执已见,虽善于总结作战经验,到时却难以接受别人的正确主张,做事过份谨慎求稳,往往会丧失难得的战机,甚至是埋下失败的隐患,他之所以这样,与其勇略欠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实,体现林彪勇略欠佳的例子很多,如在井冈山打黄坡伏击战时,没有果断的扩大战果。在陕北时,提出了到陕南打游击的保守建议。在东北时,不敢力主坚持南满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不敢南下北宁线等等,都很说明问题,我就不一一找出来列举了。最广为人知的是其率领优势之兵南下北宁线的途中,一听说国军增兵葫芦岛,竟又开始犹豫不前,认为是准备了一桌饭,来了两桌客人,殊不知做饭的却有三桌人,难到还怕这两桌客人不成?!幸亏罗荣桓和刘亚楼在身边多次提醒,才不至于贻误战机,酿出大错(想想关内各战区的我军长期以少打多的情况,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1949年部队南下后,发起海南岛战役时,林彪不顾客观条件的变化,总是过为谨慎的搞小部队潜伏,在战役准备已经成熟的情况下,还不敢果断的发起总攻,此举,引起了韩先楚将军的十分不满,导致中央的直接干涉,海南岛战役才如韩先楚将军之愿,在谷雨前发起了总攻,若不然的话,我军在海南岛上又会上演一出金门之败的惨剧……凡此种种,无比体现了林彪的勇略欠佳。  

  与师弟林彪欠佳的勇略相比,师兄陈赓却有着过人的勇略,这与他在鄂豫皖苏区的战斗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红四方面军大智大勇的亮剑精神,铸就了他的勇略之魂,为他以后的指挥作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征时的土城之战中,面对敌众我寡且援军未到的不利局面,陈赓果断的率领红军干部团发起反冲击,保证了党中央的安全。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榆辽战役中,指挥部队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深入根据地腹心地区的敌人,而且还一举攻克了榆社县城,为我军在抗战中收复县城的少有壮举。解放战争时期,他以过人的眼光和超人的胆魄,率领大军南渡黄河,挺进中原,实施战略进攻。在淮海战役中,果断的指挥部队,在南坪集背水为阵,顽强阻击黄维兵团,为围歼黄维兵团,创造了宝贵战机。1949年率领部队打过长江以后,果断的实施远距离大迂回的策略,进军广东,直插雷州半岛,切断了白崇禧集团的海上退路,为我军彻底歼灭白崇禧集团,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必备条件。  

  今天,我们追忆军事历史,重新省视林彪与陈赓的军事能力,通过多方面的祥细对比发现,林彪的军事能力显然不及陈赓,网上有些文章将林彪列为我军的五虎大将之一,对于这样的提法,我认为有些不妥,做为我军的高级军事指挥员,林彪显然是合格的,可是与优秀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事实上彭德怀、徐向前、粟裕、刘伯承和陈赓才称得上是我军真正优秀的五虎大将。很牛的文章:火星站的妙文:
http://military.club.china.com/d ... /130/79/53/0_1.html(本人转中华的文章,主要是我菜的都没办法批驳他了)
  林彪和陈赓,一个是共和国的元帅,一个是共和国的大将,皆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军事将领,一个是1907年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一个是1903年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一个原名本不叫林彪,而是有一个非常女性化的名字林育蓉,一个原名本不叫陈赓,而是有一个渴望富庶安康的名字陈庶康。1924年,陈赓前脚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军事,翌年,林彪后脚就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军事,俩人可谓是同出黄埔一门的师兄弟。  

  说起他俩的性格,有如水火,相差很大。师兄陈赓性格外向,幽默风趣。师弟林彪性格内向,寡言少语。虽然有着不同的性格,但这对师兄弟却都选择了相同的革命道路,并在1927年参加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的第一枪---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以后,师兄陈赓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做情报工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鄂豫皖苏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斗争,期间的最高军事职务是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主力师红十二师师长,率领所部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的军事作战。  

  与师兄陈赓九死一生找党和严词拒绝蒋介石高官厚禄招降的感人事迹相比,南昌起义后的师弟林彪,一度对中国革命失去了信心,对红旗能否再扛下去产生了动摇,差一点彻底成为革命的逃兵,只是苦于无奈又回到了革命的队伍,最终随朱德上了井冈山,与毛主席领导的部队会师,开始了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参加武装革命斗争的经历,期间的最高军事职务是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红一军团军团长,率领所部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的军事作战。  

  毫无疑问,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无论是林彪还是陈赓,做为红军的高级军事人员,都曾经率领部队出色的执行了战役计划,俩人在实战中,正在为自已储存着宝贵的军事指挥经验,正逐渐提高自我的军事指挥能力,为以后独立指挥部队作战创造必备的条件。  

  在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败以后,林彪和陈赓都参加了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征。长征一结束,在长征中曾与毛主席有过不同意见的林彪,即被调离了红一军团军团长的职位,去担任红军大学的校长,这样的经历,到是很像他的师兄陈赓,所不同的是,陈赓是因为在鄂豫皖苏区与敌作战时负伤,在上海疗伤归队以后,是初到中央苏区工作,被安排在红军步兵学校担任校长一职。  

  面对自已在军中的职位被如此变更,林彪很快就意识到自已已身处十分尴尬的境地。于是,在陕北轰轰烈烈的批判张国焘运动之时,借着机会大大的表现了一回忠心,因为是根红苗正的老井冈嫡系出身,很快又获得了毛主席的宠信和重用。  

  这对同出一个师门的兄弟,在陕北结束了红军时期的战斗历程,烽火中迎来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时,重获宠信的师弟林彪担任了八路军第115师师长,师兄陈赓则回到了红四方面军部队组建的八路军第129师,担任了129师第386旅旅长,俩人随部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场,开始了抗日战争的军事生涯。  

  在抗日战争中,师弟林彪指挥部队只打了平型关和广阳两个伏击战,就因为被友军的哨兵误伤,过早的退出了领军指挥的行列,只是因为平型关之战是我党领导下的武装对日本侵略军的第一个胜仗,因为特殊的原因,受到了重点的宣传,被誉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一夜之间,林彪的“常胜将军”美名传遍神州,他仅以一个难度最小的伏击战,却赢得了广为人知的威名,这样的结果,就像许海峰在奥运会上夺取首面金牌的情况一样,实属三生有幸。  

  与师弟林彪幸得的威名相比,师兄陈赓的名气就显的逊色的多,尽管陈赓率领着部队参加了抗日战争中的无数次作战,尽管这支部队在与日军作战中取得了出色的战绩,被日军视为头号的眼中钉,急欲除掉而快之,成为在抗日战争中歼敌数量最多的我军部队,可对比林彪得到的名气,这些出色的战绩,换来的还是于事无补,这就好比一位运动员经过不懈的努力,以后拼得的奥运数金,怎么也无法比那个幸得的首金的情况一样。这一次,师弟林彪简直是太幸运了,但这次的幸运还不算什么,等着他的大幸运还在后头了。  

  1942年2月,从苏联疗伤回来以后的林彪,在延安担任了抗日军政大学校长(这可是林总第二次当校长了,呵呵),始终没有再到一线统兵领军与日军作战,在脱离一线作战的闲散中,走完了他的抗日战争历程,一直到全国的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以后,国内的阶级矛盾再一次摆在了首要的位置上,国民党仰仗着军事上的优势,更是把和谈当成了聋子的耳朵,内战一触即发,已成不可避免之事,这个深受毛主席宠信的人,被指派到东北去主持工作,相比我军其他的高级军事指挥员,林彪有幸获得了一块令人十分羡慕的、最肥最好的舞台。  

  林彪所处的这个舞台不仅背靠苏联,在东北又从苏军手中接收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及其它物资,而且在我军内部得到了最优秀的配置,这是可以从各战区精选抽调出十几万部队和两万多基干去东北就能看的十分清楚,何况在林彪的周围又配置了罗荣桓、彭真、陈云、高岗、程子华、黄克诚、萧劲光、曾克林和萧华等政治、经济、后勤的高手辅之,且又有我党在东北的地方组织和抗联的鼎力奉献,相比其它战区,在部队及解放区的建设上,可谓是得天独厚,想不发展都难,在解放战争之初,手中就已十分现成的拥有几十万大军,在东北战场的开局就对国军占有优势,这在全国的其他战场是做梦也不敢去想的美事,也是在全国各个战场中的唯一特例。  

  可是,在如此优势的战局中,林彪统率的大军,竟然被身处劣势的国军,从山海关一路撵到冰城哈尔滨,这之中丢城失地,损兵折将,败仗连连,万般无奈中十分难堪地撤至松花江以北,开创了我军以多打少惨遭失败的记录。现在想想,当时如果是换上彭德怀、徐向前、粟裕、刘伯承、贺龙和陈赓当中的任何一个人去东北,在拥有这么好的优势开局下,都会比林彪干的结果要好的多。  

  正当师弟林彪在东北战场取得不佳战绩时,师兄陈赓在山西以自已经过多年打拼出来的部队为主,开始了解放战争的军事生涯。在解放战争之初,接连指挥部队发起并取得了闻夏 、同蒲和临浮战役的胜利。在临浮战役中,全歼了号称“天下第一旅”的国民党军整编第一旅,活捉了中将旅长黄正诚。随后,又指挥部队接连发起并取得了吕梁、汾孝和晋南战役的胜利。与师弟林彪这时的不爽战绩相比,师兄陈赓则是以一连串的胜利取得了梦幻般的开局。  

  1947年,中央军委要求陈赓率领部队西渡黄河驰援陕北,对此,陈赓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西渡黄河驰援陕北不如南渡黄河驰援中原战局更为急迫和更有价值,中央听取了陈赓的正确建议后,改变了初衷。1947年7月,陈赓率领部队南渡黄河,挺进豫陕鄂地区,一时间打乱了敌人的军事布署,吸引和牵制了大量敌军,有力的策应了兄弟部队,激活了中原战局。同时,面对猛扑过来的敌军,陈赓从容的指挥部队先在潼(关)洛(阳)间往返作战,后转至伏牛山麓,实施灵活的牵牛战术,歼灭李铁军,开辟豫陕鄂解放区,与陈粟、刘邓大军遥相呼应,呈品字摆开,逐鹿中原。这支名义上是兵团级的野战大军,在陈赓率领下,长期肩负着战略机动任务,在人民解放战争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与师兄陈赓正确的军事观点相比,北逃至松花江以北的师弟林彪明显存在着差距。如在是否坚持南满的关键时刻,林彪竟然同意南满我军北上北满,这就等于同意了放弃南满,幸亏此时陈云同志力主坚持南满,并得到了中央的认同,我军才有了坚持南满的四保临江之战,东北战局才有了咸鱼翻身的机会,否则,东北战局将会进一步的恶化,后果将不堪设想。  

  其实,林彪狭隘的军事观点在以前就曾有过。长征路上的四渡赤水之战,被毛主席认为是其军事生涯的得意之作,林彪却无知的讥笑毛主席的战术是只识走弓背,不知走弓弦,甚至闹出了要毛主席离开军事领导岗位的会理风波,气的毛主席反讥他:“你还是个娃娃,你懂什么?!”在初到陕北之时,毛主席提出了东征,到抗日前线去,但林彪却得出到陕南打游击的荒唐论调。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战场,林彪抵触甚至是抗拒毛主席提出的南下北宁线,发起辽沈战役的正确主张,目光短浅的提出了攻取长春的方案,结果是长春没有攻下来,碰了一鼻子灰,在毛主席的“连踢带骂”下,极不情愿的踏上了南下北宁线的正确道路,这与师兄陈赓把中央的西渡黄河变为南渡黄河的正确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难怪陈赓对东北我军长期低效的作战愤然不平,二者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让这对师兄弟直接一争高下的大战在南线大追歼时终于爆发了。这时,陈谢大军与四野一起进军两广云南,陈赓与林彪有了直接共事的经历。  

  陈赓率领部队自渡江作战以来,以果断神速的追歼战令人赞叹不已,至1949年10月9日,其先锋已直指广州。可是,这时林彪却电令陈赓停止南攻广州,西行入桂至湘桂地区合围白崇禧集团。接到电令以后,陈赓经过慎重考虑,认为如果此时转兵桂林,不仅将会丧失歼灭广州余汉谋兵团的大好时机,而且部队距离桂林路途遥远,这样去进行阻击白崇禧集团效果肯定不佳,况且在拿下广州以后,可以直取南宁,扩大战果。于是,陈赓把自已的想法电告中央军委,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收到陈赓的电报以后,认为陈赓的决策对战局有利,表示支持。  

  于是,陈赓率领部队直取广州。驻扎在广州的余汉谋率部仓惶西窜,陈赓遂立刻命令部队乘胜追歼逃敌,可就在这节骨眼上,却突然收到了林彪令其停止追击的电令。对此,陈赓认为,如果此时放弃对广州逃敌的追击,如同放虎归山,势必会给我军以后的作战带来困难。于是,起草了继续追击逃敌的电报并发往各军。恰在这时,毛主席专门给陈赓发来了电报,内容竟与陈赓的决定不谋而合。  

  在余汉谋兵团被歼灭以后,退守广西的白崇禧为了避免被全歼,遂命令部队迅速南撤,发动南线攻势,孤注一掷打通南往雷州半岛的路线。此时,陈赓已做好了阻击敌人的充分准备,可又在这节骨眼上,却又突然收到林彪的电令,命其主力北上围歼鲁道源兵团,只留一个师进行阻击。陈赓看了电报以后,认为白崇禧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发动南线攻势就是为了抢夺雷州半岛的入海口,我军只留一个师怎么堵得住?这样会让敌人跑掉的。陈赓遂向林彪提出了自已的建?全大局,陈赓将已见呈报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毛主席亲自签署回电:"同意陈赓同志建议。"就这样,白崇禧集团成了瓮中之鳖,落了个被全歼的下场。战后,林彪对此事无话可说,因为事实已经证明他是错的,陈赓是对的。受困于自已狭隘的军事观点之下的林彪,并没有因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发生质的改变,在全国解放以后,其军事观点的狭隘性仍然是一如既往,这在1950年表决是否出兵朝鲜时,竟然不识大局的持有错误的反对意见,其低劣的军事主张,再一次得到了尽情的表现。之后,不知是因为他本人借病推托(畏战?),还是因为持有反对出兵的意见被中央弃用(无能!),本该出任志愿军司令员的林彪(因林多年在和朝鲜自然条件相似的东北地区为军事主官且首次入朝作战的志愿军部队由四野部队组成),却没有率领自已熟知的旧部入朝作战。相比师弟林彪龌龊的表现,师兄陈赓在越战中的表现却博得了人们的尊敬。  

  在本文把林彪与陈赓的军事观点分析到这个时候,可能有些朋友心中会有所不服,会拿出林彪最为善长的伏击战来说事,孰不知伏击战是所有作战类型中最简单的一种作战方式,不过就是论起伏击战来,林彪的伏击能力也不见得比陈赓的伏击能力要高,为了能够说明问题,我列举出他俩参加的最为典型的伏击战做个比较。  

  我们就拿平型关和神头岭这两个伏击战来说。从林彪在平型关战前布置予伏来看,他竟然漏算了老爷岭这个很关键的制高点。战斗打响以后,有一股日军很快就占据了老爷岭,这也幸亏日军是在突遭打击以后,第一时间里没有完全醒悟过来,因此,没有派更多的人去占老爷岭,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当这股日军占据了老爷岭以后,迫使我686团3营在副团长杨勇的带领下,反到向老爷岭高地开始发起了艰难的攻坚作战,一个本是有备而来提前予伏打伏击的部队,在伏击作战中竟然出了这样的乱子,显然是十分不利的事情,686团3营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有的连队打的只剩下十几个人了),终于夺下了这块本该属于自已的高地,在此居高临下,打的日军无处躲藏。  

  如今,我们再分析这个著名战斗的时候,心中不免会想,那个老爷岭踞于我军欲袭公路的北面,比路面高出三四百米,是控制公路打伏击的绝好制高点,如果让日军占领了这个高地,反到会对我军的伏击部队造成很大的威胁,可战前曾三次到过战场进行过实地考查的林彪,却漏算了老爷岭高地,此误无疑是给我军的实战加大了作战难度,造成了没有必要的损失,对此,林彪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综观平型关之战,可谓是天空做美,雨后路面泥泞不堪,导致日军辎重部队行动迟缓,我战斗部队居险予伏以多打少,袭击敌之后勤辎重部队,虽杀敌一千,却自损八百骨干,虽为胜仗,实为惨胜,一个伏击战打成如此效果,十分不爽!就连参与此战的徐海东大将在以后的岁月中,一直沉默的面对这次战斗,淡泊到只是偶尔顺便提提的程度。  

  回过头来,我们反观师兄陈赓率领部队进行的神头岭之战,打的却是可圈可点。  

  神头岭,确切地说是一座光秃的只有一二百米宽的山梁,我军欲袭的公路不在岭下,而在岭上的中间蜿蜒而过,山梁狭窄崎岖,不便于大部队予伏和展开行动,实战操做起来困难很大。面对困难,陈赓对部队做了周密细致的予伏布署,使这次伏击作战达到了万无一失的境地,在已方仅伤亡240余人的情况下,取得了毙伤敌1500余人,俘80余人的战果,让神头岭变成了日军的伤心岭,出色的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伏击任务。另外,很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2月,陈赓指挥部队在威县香城固地区设伏诱敌,十分巧妙地歼灭了日军第10师团精锐一部,创造了平原诱伏战的模范战例。  

  诚然,我军在平型关和神头岭的伏击战都是胜仗,但胜仗与胜仗之间也是有区别的,经过以上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仗的伏击效率,平型关比之神头岭,可谓差之一截。  

  最后,我对林元帅和陈大将在勇略方面做一个分析。  

  首先,在这里特别的说一下,我要说的勇略不是单指一般的勇敢,更非匹夫之勇,而是大智之大勇也!对于一名高级军事指挥员来说,勇略与谋略一样是评价其好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砝码,这一智一勇是两个很重要的环节,可谓智以勇为胆而行之,勇以智为谋而行之,两者既各自分立,又紧密地互为依托、互为影响。  

  说起林彪的勇略,用难以及格来形容也为之不过。林彪生性多疑,患得患失,喜独自算计,却固执已见,虽善于总结作战经验,到时却难以接受别人的正确主张,做事过份谨慎求稳,往往会丧失难得的战机,甚至是埋下失败的隐患,他之所以这样,与其勇略欠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实,体现林彪勇略欠佳的例子很多,如在井冈山打黄坡伏击战时,没有果断的扩大战果。在陕北时,提出了到陕南打游击的保守建议。在东北时,不敢力主坚持南满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不敢南下北宁线等等,都很说明问题,我就不一一找出来列举了。最广为人知的是其率领优势之兵南下北宁线的途中,一听说国军增兵葫芦岛,竟又开始犹豫不前,认为是准备了一桌饭,来了两桌客人,殊不知做饭的却有三桌人,难到还怕这两桌客人不成?!幸亏罗荣桓和刘亚楼在身边多次提醒,才不至于贻误战机,酿出大错(想想关内各战区的我军长期以少打多的情况,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1949年部队南下后,发起海南岛战役时,林彪不顾客观条件的变化,总是过为谨慎的搞小部队潜伏,在战役准备已经成熟的情况下,还不敢果断的发起总攻,此举,引起了韩先楚将军的十分不满,导致中央的直接干涉,海南岛战役才如韩先楚将军之愿,在谷雨前发起了总攻,若不然的话,我军在海南岛上又会上演一出金门之败的惨剧……凡此种种,无比体现了林彪的勇略欠佳。  

  与师弟林彪欠佳的勇略相比,师兄陈赓却有着过人的勇略,这与他在鄂豫皖苏区的战斗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红四方面军大智大勇的亮剑精神,铸就了他的勇略之魂,为他以后的指挥作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征时的土城之战中,面对敌众我寡且援军未到的不利局面,陈赓果断的率领红军干部团发起反冲击,保证了党中央的安全。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榆辽战役中,指挥部队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深入根据地腹心地区的敌人,而且还一举攻克了榆社县城,为我军在抗战中收复县城的少有壮举。解放战争时期,他以过人的眼光和超人的胆魄,率领大军南渡黄河,挺进中原,实施战略进攻。在淮海战役中,果断的指挥部队,在南坪集背水为阵,顽强阻击黄维兵团,为围歼黄维兵团,创造了宝贵战机。1949年率领部队打过长江以后,果断的实施远距离大迂回的策略,进军广东,直插雷州半岛,切断了白崇禧集团的海上退路,为我军彻底歼灭白崇禧集团,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必备条件。  

  今天,我们追忆军事历史,重新省视林彪与陈赓的军事能力,通过多方面的祥细对比发现,林彪的军事能力显然不及陈赓,网上有些文章将林彪列为我军的五虎大将之一,对于这样的提法,我认为有些不妥,做为我军的高级军事指挥员,林彪显然是合格的,可是与优秀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事实上彭德怀、徐向前、粟裕、刘伯承和陈赓才称得上是我军真正优秀的五虎大将。
特别就起所说入关之事,与偶所看(雪红雪白)完全不同
感觉楼主此文有失公正,林彪的辽沈战役是三大战役里面赢的首次胜利,虽然可能才能跟声望真的不成正比,可是林彪的军事水平应该也不会如楼主说的如此不堪
]]
都睡觉了吧:D :D
呵呵!一笑而过!
嗯,看来1955年我军将领评级没让作者同志主持,实在是太失策了;P
就作战能力来说,也许陈比林强,但统帅能力我军超过林的还不多,陈绝对排不上号。所以林最终是帅,陈只能是将
此帖有失公允.
当时陈赓率军打进上海的时候,宋庆龄先生问陈赓:你和林彪都是黄埔一期的,你还是当时的黄埔三杰之一,怎么现在林彪都当上百万大军的统帅了?
陈赓唯有诺诺而已
林在四渡赤水和南下进攻锦州,以及出兵朝鲜上,眼光都有问题。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8-1-19 16:00 发表
此帖有失公允.


  是:此文很有失公允
原帖由 屠狗英雄 于 2008-1-19 19:33 发表
林在四渡赤水和南下进攻锦州,以及出兵朝鲜上,眼光都有问题。


  大大有林在出兵朝鲜前后时期详细的资料么???求科普
林彪战略眼光的确差了些,加上过于谨慎,只能打优势战.
应该想一想为什么毛泽东总是重用林彪,总是把林彪用在刀刃上。在那么艰险的创业年代,用人恐怕能力第一吧?论识人善任的本领,毛泽东应该很强吧?
陈赓难道被毛泽东屈才埋没了?

另外说林彪谨慎可以,说他保守就不对了。林彪的成名战是率领一个连加上赤卫队消灭一个营打败一个团杀跑一个师。当时朱德陈毅在敌人一个师来到后迅速转移了,来不急通知被派去搞群众运动的林彪一个连。等林彪打胜仗后他们才回来。井冈山会师后,毛泽东就是因为这一仗才特别重视林彪。
LZ真够菜的.:L
原帖由 孙大炮 于 2008-1-19 09:51 发表
嗯,看来1955年我军将领评级没让作者同志主持,实在是太失策了;P

同感同感~~
老彭同志应让位与楼主~~~
;P ;P :P
]]
原帖由 明靖非 于 2008-1-19 22:44 发表
应该想一想为什么毛泽东总是重用林彪,总是把林彪用在刀刃上。在那么艰险的创业年代,用人恐怕能力第一吧?论识人善任的本领,毛泽东应该很强吧?
陈赓难道被毛泽东屈才埋没了?

另外说林彪谨慎可以,说他保守就 ...


赞成,在日本入侵中国军队一败再败,乌云盖天的时候,在平型关“给敌人一个打击!给友军一个配合!给人民一个振奋!”这样的将领能说保守?
楼主是SB,鉴定完毕!
不管怎么样,林彪是打赢了,怎么能指责胜利者呢?

另一方面,没给陈赓同样机会,所以没办法假设历史。一开始就地位太高,不给予头等重任是可以理解的,否则对大家都不好嘛。再说共军又不是没人。
在10万人以下独立指挥这个层次,陈赓的表现确实比林彪强。但是在更高档次上,历史没有让陈赓有机会。
挺陈也不需要如此贬林:L
原帖由 爱吃鱼的诱饵 于 2008-1-20 20:36 发表
楼主是SB,鉴定完毕!

  小朋友还不会理解,等成年
我怎么感觉这是批林批孔时期的文章
]]
转凤凰http://news.ifeng.com/history/1/200712/1214_335_331638.shtml
并非畏缩怯阵 揭开林彪拒绝赴朝作战真正原因

当年抗美援朝选帅时,无论从哪方面看,最佳挂帅人选毫无疑问应该是林彪,原因如下:

一、首批入朝的国家战略预备队13兵团是“四野”的老班底,指战员对林彪的指挥风格和战略战术耳熟能详,林彪对“四野”上上下下也是了如指掌,指挥、作战必是上下一心,得心应手。

二、林彪1945年9月出关,到1948年11月入关,三年里相继歼灭杜聿明、陈诚、卫立煌三员国民党名将麾下108万兵力;10万人马变魔术般涨到100多万。入关后,统率84万“四野”子弟兵荡平京津、攻占武汉、迫降程潜、击破桂系、直下海南,真个是“气吞万里如虎”,指挥才能世所公认。

三、林彪长期驰骋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熟悉那里的沟沟坎坎,朝鲜与东北相邻,地形以及气候条件极其相似,打起仗来前方兵力部署、国内后勤保障驾轻路熟。故此,军内,党内文武百官彼时帅印非林氏莫属。

史载,当时毛泽东也已内定再拜林彪为帅,指望这只猛虎出山逞威,一举荡平韩美蛮夷。谁料出兵在即,林彪竟然称病抗旨,拒不奉诏,迫的毛泽东急招彭大将军进京救驾。好个赤胆护主的彭大将军,不计艰险,二话不说,即刻披坚执锐,星夜出征,殚精竭虑,亲冒矢石,率百万神州子弟,直杀得高丽国里愁云惨雾,神鬼色变,终于敌酋垂首,得胜班师。

故事至此,众多人士对林彪竟然托辞养病,不肯为主分忧,已经多有疑惑;但以毛泽东的脾性,事后对林彪抗旨不行的大不敬作为非但没有加以惩戒,反而宠信有加,恩赏不断,直至定为继承大宝的接班人;更加令国史、军史、野史的分析家们碎了满地眼镜。而那位一片忠心,冒险犯难,替主公分忧解愁的彭大将军,数年后反被迫害致死。

为何有如此结局,究竟入朝选帅过程有何奥秘,半个多世纪来一直困惑着史学界的专家学者。本文试图从一全新角度诠释这一中国政坛的“司提克芬”之迷。
林彪之死中国当代史的转折点
那么还有一点关于林彪,“九一三”事件是中国当代历史上最关键的一个时期,是一个转折点。因为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到了1971年,五年之后,很明显的文化大革命已经推行不下去了,而毛泽东和林彪之间的矛盾也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林彪事件,就是"九一三"事件之后,毛泽东从精神到身体,已经接近崩溃了。因为很明显,全中国的人民,包括国际社会都看到了,毛泽东自己选定的接班人,为什么会背叛他?为什么会跟他发生你死我活的斗争?文化大革命实际上再也搞不下去了。之后,就有了1976年逮捕四人帮,就有了1978年中国彻底改变自己的这个国策,对外开放这样的一种进程。
所以“九一三”事件,林彪之死就是中国当代历史的一个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因为有了“九一三”事件,才有了一系列中国重大的转折。从这点上来说,研究林彪确实也是研究中国当代历史一个绕不过去,躲不开的一个课题。
林彪并非怯阵,畏缩不前
9•13后,众多分析家咸称林彪当年是由于惧怕强大的美国军事机器,怕死怯敌,不敢迎战。此种说法可信度很低。作为排名中国十大元帅第三的林彪并非浪得虚名。他十九岁入伍当排长,战功卓著,二十四岁就升任红四军军长,二十五岁升任红一军团总指挥,与红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成为毛泽东反围剿的左膀右臂。
第四次反围剿,林彪率领红一军团干脆利落地击败蒋介石嫡系陈诚赖以起家的“常胜军”十一师,为粉碎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抗战中的“平型关”、解放战争中东北三年、入关南下,大小战役不下数百,什么时候怯过阵?如果林彪的心理状态如此脆弱,畏敌如虎,他怎么可能在20多年腥风血雨中厮杀出来?战场上可是容不得半点畏缩。林彪名列探花元帅,他如怯阵,岂不是说中国军中无人,连一个不敢打仗的将军都能当元帅?再者,林彪一向对自己的战略指挥才能颇为自负,甚至与毛泽东看法不一致时,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就有“请主席头脑清醒考虑之……”的字样。即使林彪真的预计朝鲜这一仗打不赢,那么他也会相信别人上阵将会输得更惨,此乃战之错,非人力所能也。因而胜败均不会累积自己的常胜英名。如果林彪真的怯阵,一他行密思缜的个性,反倒应该主动请缨,以免留下千古笑柄。另外,老毛一生最擅长的就是识人和驭人,他对这样一个临阵脱逃的胆小鬼,后来怎么会一再委以重任,官拜元帅直至传以大宝呢?林彪怯阵之说不能成立。
林彪辞帅也非身体原因
根据流行的说法,林彪朝鲜避战,是身体不好,无法承担重任。这种说法目前尚无可靠史料佐证,大多出于想当然的推理。徐京跃“日出日落三八线”;所写的最有代表性:“10月2日召开的会议上,毛泽东透露:前些日子我找林彪谈了一次话,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出兵,不出兵会怎么样,出兵有哪些有利条件,可是林彪表示说他每天晚上失眠,身体虚弱多病,怕风,怕光,怕声音,他有这三怕还怎么率兵打仗呢?他要求去苏联治病,我同意了。”毛是否说过此话,不是关键,最要紧的是林彪实际是怎样说的并无旁证。笔者也再无找到其他材料显示林彪曾提出“本人有恙”。实际上,当时国内战争尚未完全结束,林彪指挥的四野刚完成海南作战,硝烟尚未散尽,也就是说林彪征衣尚未卸甲,怎么马上就不能“率兵打仗”了呢?林彪身体不好源自1938年3月平型关战役后阎锡山部哨兵的误伤,到1950年已有10多年了,这并没有影响林彪运筹帷幄,挥戈万里,荡平东北,横扫京津,直下海南。而且林彪的病也没有恶化的迹象,因为就在这期间,林彪由中南军区司令员调京,内定升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同时,林彪出席了自7月初直至10月初的各次有关朝鲜局势的中央军委会议。如果林彪称病就应像粟裕一样躲进疗养院,怎么还次次开会不落呢?
林彪身体不病不假,但那是“和平病”。戎马一生的将军一旦无仗可打,可真是坐卧不安,寝食难安,浑身的不舒服。例如,战后林彪晚上总失眠,他的治疗方法就是寻找战场的感觉,让司机开上越野吉普,在无路的野地里“疯癫”,林彪就在这当年战争的颠簸环境里,在吉普的后座上安然入眠,重温那久违的战争年代。这是后话了,按下不表。但由此可以看出,林彪的身体完全是“战争”型的,他自己不但不会因为身体不好,拒绝挂帅出征,相反,他倒盼望能有一个战场环境来“治疗”他的病痛。同时,林彪的身体状况如何毛是一清二楚,因而林彪也不敢冒犯“欺君之罪”而以此理由拒绝挂帅的。
林彪不会因为反对朝战而拒绝挂帅另有一种说法是林彪反对入朝作战,因而托故不行。崇林和批林派都有赞成此说的人,不管这是出于什么目的,此说是难以成立的。林彪对出兵朝鲜有不同看法是有可能的,因为当时政治局内意见就很不统一。但是林彪是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同时具有职业军人的服从天性。即使有不同看法,党中央的决定他是绝对服从的。在目前所能看到的资料里,尚没发表林彪直接提出反对出兵朝鲜的言论,更不要说为此拒绝领兵的表现。相反,林彪是积极参与了调兵部署,并作好了挂帅出征的准备。
1950年7月2日,周恩来在中南海勤政殿召集国防委员会会议,接着7月7日和7月10日又开了两次会,林彪均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林彪以军委的名义调动国家战略预备队原“四野”13兵团组建东北边防军,准备入朝作战。
林彪并未推辞,积极部署,很快将13兵团在河南38军和39军,在广东刚完成作战的40军星夜调往东北,和已在东北的42军组成入朝的第一梯队。为保证入朝作战的顺利开展,林彪还精心为自己选调得力干将,以15兵团的邓华替换他认为有些弱的黄永胜(黄刚接替程子华任13兵团司令员)。
邓华一上任就提出需要加强班子配置,并指名要调老搭档洪学智副司令。林彪毫不犹豫,连广东军区司令员叶剑英都没通知即抽调刚任命为广东军区副司令员的洪学智担任13兵团副司令。洪学智恰巧到京出差,当天就被林彪叫到家里,面命其当天就去往东北赴任。洪学智对林说“叶剑英同志交代了很多的事情,是不是让我先回去安排一下再走?”林彪说:“不行,叶司令交给你的任务,你打个电话或是写封信给他,让他另选人接你的工作。”硬是将连换洗衣服都没准备的洪学智拉上前线。
由此可以看出林彪已经是在积极备战,准备出国大干一番的。东北边防军也一直把林彪作为负责人向他请示报告工作的。例如1950年8月31日第13兵团首长邓华、洪学智、解方就向林彪报告说:朝鲜战局已日益走向相持局面…朝鲜人民军各个击破和歼灭敌人的机会已经过去。
种种迹象显示林彪并未表示不能担任赴朝重任,相反他是以出兵朝鲜总负责的身份参与、精心谋划。可为什么后来他又退避三舍,让出帅印,把四野亲信子弟兵交给了别人呢?
帅位空置
7月13日,中央作出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决定成立东北边防军,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肖劲光为副司令员、肖华为副政治委员、李聚奎为后勤司令。任命邓华为第13兵团司令员、赖传珠为政治委员、解方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
粟裕是湖南会同人,颇有军事才干,很受毛泽东赏识,他托公安部部长罗瑞卿给毛泽东带来了一封信,谈到自己身体有病,且病情很重。毛泽东回信:罗瑞卿同志带来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
粟裕时任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南京市市长。1950年6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会上,粟裕汇报了解放军的各项准备工作并请求由中央军委直接组织指挥朝鲜战役,毛泽东则决定这一战役仍由粟裕指挥。这表明六月初,粟裕还在负责筹备攻台事宜,并无生病的迹象。怎么一要入朝,粟裕就病了呢?病得有点蹊跷。粟裕因病不能到职,肖劲光任刚组建的海军司令员,工作上离不开,肖华任总政治部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也无法分身。
7月23日,经毛泽东主席批准,军委决定东北边防军归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指挥。军委任命的方面大员不到十天就走马换将,搞出如此大的动作,是实属罕见,其中不会没有奥妙。
粟裕不行,高岗呢?此公搞政治有一手,且手法高超,后来几乎搞翻刘少奇。但其从未单独指挥过任何大规模的军事战役,更别说一个区域性的全面战争。把他放到这个位置上地球人都知道是过渡性质。尽管林彪已经为战争作好了准备,各方人员也都认为挂帅人选非林莫属,然而毛就是不肯任命林彪担任主帅。
如果说林彪身体不好,此时就应该确定其他合适的沙场执掌帅印,搞出个高岗,岂不滑稽?谜底直到10月4日方才揭晓。毛的心底是将此帅位留给彭大将军的!
一箭双虎
中国历代开国皇帝登基后的最大心腹之患就是那些手执兵符,雄踞一方的开国功臣。并非那些重臣生来就有谋反之心,环境使其然也。宋太祖深明此理。建隆二年七月初九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乘着酒性,赵匡胤给他们讲了一番掏心的话,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念及你们的功德。但做皇帝也太为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
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个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宋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第二天,石守信等人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千古绝剧。
毛泽东学富五车,博古通今,焉能不明白个中之理,必然早作准备。巡视门下,众多重臣当中最炸刺的就是彭、林这两员虎将。彭老总依仗自己的战功,加之性情豪爽,一贯与毛泽东称兄道弟,其他人都言称“主席”,而此人直到进了北京城还当面“老毛”长,“老毛”短的,实在恼人。照毛的说法,毛和彭的关系是合作与不合作,三七开“:”融洽三成,搞不来七成。“而这个”七成“不合作的有反骨的”魏延“(后来庐山的封号)其时正以西北军区司令员一职盘踞西北,手下带着”一野“的几十万虎狼之师,雄心勃勃地要干出点名堂来。
历朝历代西北地区都是桀骜不逊。远的不说,民国蒋介石就拿割据西北的马氏兄弟没辙,听凭他们自立为王。更别说天高皇帝远的新疆了。如此这般,毛怎能放任彭在西北坐大呢?
林彪更不是等闲之背,上文提到的让毛“头脑清醒考虑之”的电文可能是党内仅有的“犯上”绝品。辅以方面军中实力最强的“四野”,加以出神入化的用兵之道,毛不会不想起张国焘的前车之鉴,绝不能再给林彪拥兵自重或功高震主的机会。此次入朝作战可以说是解决林、彭兵权的天赐良机。毛此前已将林调入北京任军委副主席,离开四野子弟兵。
第二步,首先要委派林彪入朝,让林调集“四野”的机动精锐之师齐集东北。林并未觉察毛的用意,一心准备“再立新功”。而在调兵过程中,林对洪学智的调动方式明显地表露了“林家军”的人治手法,林不是通过军委发布命令,而是私人会面传达命令。这正犯了毛的大忌。这样“四野”岂不成了林的私家军?如果说当时毛尚存有一丝让林彪带兵出征的念头,此时毛应该是决然要割断林与“四野”的血缘关系。毛等到林把军队部署停当后,即在10月2日的会议上发出了那段林彪有病不能带兵的讲话。林彪听了也只能苦笑而已,已他“韩信”的头脑,不能听不出毛的弦外之音。聪明(狡猾?)的林彪就坡下驴,“因病”提出去苏联休养,交出了全部全部兵权。演出了一部新版“杯酒释兵权”。毛对此事终究心中有数,所以日后绝无因林彪“称病”而怪罪于他,反而因林彪深体他意,配合默契,而恩宠日隆。
之后,毛发急电召彭进京,也不说为什么,搞的彭大将军带了一大堆西北建设蓝图进京晋见。彭10月4日下午到京,直接参加政治局会议,进了会场方才晓得是毛召他来是为了出兵朝鲜的事。
第二天,毛单独召见彭,交代让他立即去东北负责抗美援朝事宜,并说已经经政治局常委同意。军令如山,彭到此时西北的那一大摊子,也只好全部交由毛泽东任其处置了。
这一招棋,根本就没留让彭稍有考虑回旋的余地!连让他回西安安排手头工作的时间都没给,就立马于10月8日赶赴东北上任了。尽管统兵仍是数十万,但却是“四野”的林家军了!
根据周恩来机要秘书康一民的回忆,林彪10月8日与去莫斯科谈判的周恩来同机去苏联“养病”也是巧合,彭德怀恰在当天飞赴沈阳挂帅出征。此后林彪在苏联休养了近一年。由于彭大将军在朝鲜耍的是别人的大刀,难免笨手笨脚,摆出了一些不协调的架势,包括颇惹微辞的“万岁军”。此已是后话。


以上转发凤凰帖子http://news.ifeng.com/history/1/200712/1214_335_331638_5.shtml没见国内屏蔽
原帖由 老菊花 于 2008-1-19 00:06 发表
很牛的文章:火星站的妙文:
http://military.club.china.com/d ... /130/79/53/0_1.html(本人转中华的文章,主要是我菜的都没办法批驳他了)
  林彪和陈赓,一个是共和国的元帅,一个是共和国的大将,皆为中 ...


网络军史是互联网一大恶疾之一

先是彭林斗

然后是林粟斗

现在又发展到陈林斗

实在令人恶心
原帖由 农业银行 于 2008-1-22 10:27 发表


网络军史是互联网一大恶疾之一

先是彭林斗

然后是林粟斗

现在又发展到陈林斗

实在令人恶心



  林的历史也是现代史不可或缺的
路过路过,有些事情是说不清楚的,除非克隆出两只一模一样的军队。让两位PK19局看谁先胜10场的说
原帖由 jumin 于 2008-1-22 14:36 发表
路过路过,有些事情是说不清楚的,除非克隆出两只一模一样的军队。让两位PK19局看谁先胜10场的说



   林彪辞帅也非身体原因
根据流行的说法,林彪朝鲜避战,是身体不好,无法承担重任。这种说法目前尚无可靠史料佐证,大多出于想当然的推理。徐京跃“日出日落三八线”;所写的最有代表性:“10月2日召开的会议上,毛泽东透露:前些日子我找林彪谈了一次话,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出兵,不出兵会怎么样,出兵有哪些有利条件,可是林彪表示说他每天晚上失眠,身体虚弱多病,怕风,怕光,怕声音,他有这三怕还怎么率兵打仗呢?他要求去苏联治病,我同意了。”毛是否说过此话,不是关键,最要紧的是林彪实际是怎样说的并无旁证。笔者也再无找到其他材料显示林彪曾提出“本人有恙”。实际上,当时国内战争尚未完全结束,林彪指挥的四野刚完成海南作战,硝烟尚未散尽,也就是说林彪征衣尚未卸甲,怎么马上就不能“率兵打仗”了呢?林彪身体不好源自1938年3月平型关战役后阎锡山部哨兵的误伤,到1950年已有10多年了,这并没有影响林彪运筹帷幄,挥戈万里,荡平东北,横扫京津,直下海南。而且林彪的病也没有恶化的迹象,因为就在这期间,林彪由中南军区司令员调京,内定升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同时,林彪出席了自7月初直至10月初的各次有关朝鲜局势的中央军委会议。如果林彪称病就应像粟裕一样躲进疗养院,怎么还次次开会不落呢?
林彪身体不病不假,但那是“和平病”。戎马一生的将军一旦无仗可打,可真是坐卧不安,寝食难安,浑身的不舒服。例如,战后林彪晚上总失眠,他的治疗方法就是寻找战场的感觉,让司机开上越野吉普,在无路的野地里“疯癫”,林彪就在这当年战争的颠簸环境里,在吉普的后座上安然入眠,重温那久违的战争年代。这是后话了,按下不表。但由此可以看出,林彪的身体完全是“战争”型的,他自己不但不会因为身体不好,拒绝挂帅出征,相反,他倒盼望能有一个战场环境来“治疗”他的病痛。同时,林彪的身体状况如何毛是一清二楚,因而林彪也不敢冒犯“欺君之罪”而以此理由拒绝挂帅的。
林彪不会因为反对朝战而拒绝挂帅另有一种说法是林彪反对入朝作战,因而托故不行。崇林和批林派都有赞成此说的人,不管这是出于什么目的,此说是难以成立的。林彪对出兵朝鲜有不同看法是有可能的,因为当时政治局内意见就很不统一。但是林彪是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同时具有职业军人的服从天性。即使有不同看法,党中央的决定他是绝对服从的。在目前所能看到的资料里,尚没发表林彪直接提出反对出兵朝鲜的言论,更不要说为此拒绝领兵的表现。相反,林彪是积极参与了调兵部署,并作好了挂帅出征的准备。
1950年7月2日,周恩来在中南海勤政殿召集国防委员会会议,接着7月7日和7月10日又开了两次会,林彪均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林彪以军委的名义调动国家战略预备队原“四野”13兵团组建东北边防军,准备入朝作战。
林彪并未推辞,积极部署,很快将13兵团在河南38军和39军,在广东刚完成作战的40军星夜调往东北,和已在东北的42军组成入朝的第一梯队。为保证入朝作战的顺利开展,林彪还精心为自己选调得力干将,以15兵团的邓华替换他认为有些弱的黄永胜(黄刚接替程子华任13兵团司令员)。
邓华一上任就提出需要加强班子配置,并指名要调老搭档洪学智副司令。林彪毫不犹豫,连广东军区司令员叶剑英都没通知即抽调刚任命为广东军区副司令员的洪学智担任13兵团副司令。洪学智恰巧到京出差,当天就被林彪叫到家里,面命其当天就去往东北赴任。洪学智对林说“叶剑英同志交代了很多的事情,是不是让我先回去安排一下再走?”林彪说:“不行,叶司令交给你的任务,你打个电话或是写封信给他,让他另选人接你的工作。”硬是将连换洗衣服都没准备的洪学智拉上前线。
由此可以看出林彪已经是在积极备战,准备出国大干一番的。东北边防军也一直把林彪作为负责人向他请示报告工作的。例如1950年8月31日第13兵团首长邓华、洪学智、解方就向林彪报告说:朝鲜战局已日益走向相持局面…朝鲜人民军各个击破和歼灭敌人的机会已经过去。
种种迹象显示林彪并未表示不能担任赴朝重任,相反他是以出兵朝鲜总负责的身份参与、精心谋划。可为什么后来他又退避三舍,让出帅印,把四野亲信子弟兵交给了别人呢?
帅位空置
7月13日,中央作出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决定成立东北边防军,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肖劲光为副司令员、肖华为副政治委员、李聚奎为后勤司令。任命邓华为第13兵团司令员、赖传珠为政治委员、解方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
粟裕是湖南会同人,颇有军事才干,很受毛泽东赏识,他托公安部部长罗瑞卿给毛泽东带来了一封信,谈到自己身体有病,且病情很重。毛泽东回信:罗瑞卿同志带来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
粟裕时任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南京市市长。1950年6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会上,粟裕汇报了解放军的各项准备工作并请求由中央军委直接组织指挥朝鲜战役,毛泽东则决定这一战役仍由粟裕指挥。这表明六月初,粟裕还在负责筹备攻台事宜,并无生病的迹象。怎么一要入朝,粟裕就病了呢?病得有点蹊跷。粟裕因病不能到职,肖劲光任刚组建的海军司令员,工作上离不开,肖华任总政治部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也无法分身。
7月23日,经毛泽东主席批准,军委决定东北边防军归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指挥。军委任命的方面大员不到十天就走马换将,搞出如此大的动作,是实属罕见,其中不会没有奥妙。
粟裕不行,高岗呢?此公搞政治有一手,且手法高超,后来几乎搞翻刘少奇。但其从未单独指挥过任何大规模的军事战役,更别说一个区域性的全面战争。把他放到这个位置上地球人都知道是过渡性质。尽管林彪已经为战争作好了准备,各方人员也都认为挂帅人选非林莫属,然而毛就是不肯任命林彪担任主帅。
如果说林彪身体不好,此时就应该确定其他合适的沙场执掌帅印,搞出个高岗,岂不滑稽?谜底直到10月4日方才揭晓。毛的心底是将此帅位留给彭大将军的!
一箭双虎
中国历代开国皇帝登基后的最大心腹之患就是那些手执兵符,雄踞一方的开国功臣。并非那些重臣生来就有谋反之心,环境使其然也。宋太祖深明此理。建隆二年七月初九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乘着酒性,赵匡胤给他们讲了一番掏心的话,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念及你们的功德。但做皇帝也太为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
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个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宋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第二天,石守信等人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千古绝剧。
毛泽东学富五车,博古通今,焉能不明白个中之理,必然早作准备。巡视门下,众多重臣当中最炸刺的就是彭、林这两员虎将。彭老总依仗自己的战功,加之性情豪爽,一贯与毛泽东称兄道弟,其他人都言称“主席”,而此人直到进了北京城还当面“老毛”长,“老毛”短的,实在恼人。照毛的说法,毛和彭的关系是合作与不合作,三七开“:”融洽三成,搞不来七成。“而这个”七成“不合作的有反骨的”魏延“(后来庐山的封号)其时正以西北军区司令员一职盘踞西北,手下带着”一野“的几十万虎狼之师,雄心勃勃地要干出点名堂来。
历朝历代西北地区都是桀骜不逊。远的不说,民国蒋介石就拿割据西北的马氏兄弟没辙,听凭他们自立为王。更别说天高皇帝远的新疆了。如此这般,毛怎能放任彭在西北坐大呢?
林彪更不是等闲之背,上文提到的让毛“头脑清醒考虑之”的电文可能是党内仅有的“犯上”绝品。辅以方面军中实力最强的“四野”,加以出神入化的用兵之道,毛不会不想起张国焘的前车之鉴,绝不能再给林彪拥兵自重或功高震主的机会。此次入朝作战可以说是解决林、彭兵权的天赐良机。毛此前已将林调入北京任军委副主席,离开四野子弟兵。
第二步,首先要委派林彪入朝,让林调集“四野”的机动精锐之师齐集东北。林并未觉察毛的用意,一心准备“再立新功”。而在调兵过程中,林对洪学智的调动方式明显地表露了“林家军”的人治手法,林不是通过军委发布命令,而是私人会面传达命令。这正犯了毛的大忌。这样“四野”岂不成了林的私家军?如果说当时毛尚存有一丝让林彪带兵出征的念头,此时毛应该是决然要割断林与“四野”的血缘关系。毛等到林把军队部署停当后,即在10月2日的会议上发出了那段林彪有病不能带兵的讲话。林彪听了也只能苦笑而已,已他“韩信”的头脑,不能听不出毛的弦外之音。聪明(狡猾?)的林彪就坡下驴,“因病”提出去苏联休养,交出了全部全部兵权。演出了一部新版“杯酒释兵权”。毛对此事终究心中有数,所以日后绝无因林彪“称病”而怪罪于他,反而因林彪深体他意,配合默契,而恩宠日隆。
之后,毛发急电召彭进京,也不说为什么,搞的彭大将军带了一大堆西北建设蓝图进京晋见。彭10月4日下午到京,直接参加政治局会议,进了会场方才晓得是毛召他来是为了出兵朝鲜的事。
第二天,毛单独召见彭,交代让他立即去东北负责抗美援朝事宜,并说已经经政治局常委同意。军令如山,彭到此时西北的那一大摊子,也只好全部交由毛泽东任其处置了。
这一招棋,根本就没留让彭稍有考虑回旋的余地!连让他回西安安排手头工作的时间都没给,就立马于10月8日赶赴东北上任了。尽管统兵仍是数十万,但却是“四野”的林家军了!
根据周恩来机要秘书康一民的回忆,林彪10月8日与去莫斯科谈判的周恩来同机去苏联“养病”也是巧合,彭德怀恰在当天飞赴沈阳挂帅出征。此后林彪在苏联休养了近一年。由于彭大将军在朝鲜耍的是别人的大刀,难免笨手笨脚,摆出了一些不协调的架势,包括颇惹微辞的“万岁军”。此已是后话。
原帖由 jumin 于 2008-1-22 14:36 发表
路过路过,有些事情是说不清楚的,除非克隆出两只一模一样的军队。让两位PK19局看谁先胜10场的说




林彪辞帅也非身体原因
根据流行的说法,林彪朝鲜避战,是身体不好,无法承担重任。这种说法目前尚无可靠史料佐证,大多出于想当然的推理。徐京跃“日出日落三八线”;所写的最有代表性:“10月2日召开的会议上,毛泽东透露:前些日子我找林彪谈了一次话,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出兵,不出兵会怎么样,出兵有哪些有利条件,可是林彪表示说他每天晚上失眠,身体虚弱多病,怕风,怕光,怕声音,他有这三怕还怎么率兵打仗呢?他要求去苏联治病,我同意了。”毛是否说过此话,不是关键,最要紧的是林彪实际是怎样说的并无旁证。笔者也再无找到其他材料显示林彪曾提出“本人有恙”。实际上,当时国内战争尚未完全结束,林彪指挥的四野刚完成海南作战,硝烟尚未散尽,也就是说林彪征衣尚未卸甲,怎么马上就不能“率兵打仗”了呢?林彪身体不好源自1938年3月平型关战役后阎锡山部哨兵的误伤,到1950年已有10多年了,这并没有影响林彪运筹帷幄,挥戈万里,荡平东北,横扫京津,直下海南。而且林彪的病也没有恶化的迹象,因为就在这期间,林彪由中南军区司令员调京,内定升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同时,林彪出席了自7月初直至10月初的各次有关朝鲜局势的中央军委会议。如果林彪称病就应像粟裕一样躲进疗养院,怎么还次次开会不落呢?
林彪身体不病不假,但那是“和平病”。戎马一生的将军一旦无仗可打,可真是坐卧不安,寝食难安,浑身的不舒服。例如,战后林彪晚上总失眠,他的治疗方法就是寻找战场的感觉,让司机开上越野吉普,在无路的野地里“疯癫”,林彪就在这当年战争的颠簸环境里,在吉普的后座上安然入眠,重温那久违的战争年代。这是后话了,按下不表。但由此可以看出,林彪的身体完全是“战争”型的,他自己不但不会因为身体不好,拒绝挂帅出征,相反,他倒盼望能有一个战场环境来“治疗”他的病痛。同时,林彪的身体状况如何毛是一清二楚,因而林彪也不敢冒犯“欺君之罪”而以此理由拒绝挂帅的。
林彪不会因为反对朝战而拒绝挂帅另有一种说法是林彪反对入朝作战,因而托故不行。崇林和批林派都有赞成此说的人,不管这是出于什么目的,此说是难以成立的。林彪对出兵朝鲜有不同看法是有可能的,因为当时政治局内意见就很不统一。但是林彪是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同时具有职业军人的服从天性。即使有不同看法,党中央的决定他是绝对服从的。在目前所能看到的资料里,尚没发表林彪直接提出反对出兵朝鲜的言论,更不要说为此拒绝领兵的表现。相反,林彪是积极参与了调兵部署,并作好了挂帅出征的准备。
1950年7月2日,周恩来在中南海勤政殿召集国防委员会会议,接着7月7日和7月10日又开了两次会,林彪均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林彪以军委的名义调动国家战略预备队原“四野”13兵团组建东北边防军,准备入朝作战。
林彪并未推辞,积极部署,很快将13兵团在河南38军和39军,在广东刚完成作战的40军星夜调往东北,和已在东北的42军组成入朝的第一梯队。为保证入朝作战的顺利开展,林彪还精心为自己选调得力干将,以15兵团的邓华替换他认为有些弱的黄永胜(黄刚接替程子华任13兵团司令员)。
邓华一上任就提出需要加强班子配置,并指名要调老搭档洪学智副司令。林彪毫不犹豫,连广东军区司令员叶剑英都没通知即抽调刚任命为广东军区副司令员的洪学智担任13兵团副司令。洪学智恰巧到京出差,当天就被林彪叫到家里,面命其当天就去往东北赴任。洪学智对林说“叶剑英同志交代了很多的事情,是不是让我先回去安排一下再走?”林彪说:“不行,叶司令交给你的任务,你打个电话或是写封信给他,让他另选人接你的工作。”硬是将连换洗衣服都没准备的洪学智拉上前线。
由此可以看出林彪已经是在积极备战,准备出国大干一番的。东北边防军也一直把林彪作为负责人向他请示报告工作的。例如1950年8月31日第13兵团首长邓华、洪学智、解方就向林彪报告说:朝鲜战局已日益走向相持局面…朝鲜人民军各个击破和歼灭敌人的机会已经过去。
种种迹象显示林彪并未表示不能担任赴朝重任,相反他是以出兵朝鲜总负责的身份参与、精心谋划。可为什么后来他又退避三舍,让出帅印,把四野亲信子弟兵交给了别人呢?
帅位空置
7月13日,中央作出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决定成立东北边防军,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肖劲光为副司令员、肖华为副政治委员、李聚奎为后勤司令。任命邓华为第13兵团司令员、赖传珠为政治委员、解方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
粟裕是湖南会同人,颇有军事才干,很受毛泽东赏识,他托公安部部长罗瑞卿给毛泽东带来了一封信,谈到自己身体有病,且病情很重。毛泽东回信:罗瑞卿同志带来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
粟裕时任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南京市市长。1950年6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会上,粟裕汇报了解放军的各项准备工作并请求由中央军委直接组织指挥朝鲜战役,毛泽东则决定这一战役仍由粟裕指挥。这表明六月初,粟裕还在负责筹备攻台事宜,并无生病的迹象。怎么一要入朝,粟裕就病了呢?病得有点蹊跷。粟裕因病不能到职,肖劲光任刚组建的海军司令员,工作上离不开,肖华任总政治部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也无法分身。
7月23日,经毛泽东主席批准,军委决定东北边防军归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指挥。军委任命的方面大员不到十天就走马换将,搞出如此大的动作,是实属罕见,其中不会没有奥妙。
粟裕不行,高岗呢?此公搞政治有一手,且手法高超,后来几乎搞翻刘少奇。但其从未单独指挥过任何大规模的军事战役,更别说一个区域性的全面战争。把他放到这个位置上地球人都知道是过渡性质。尽管林彪已经为战争作好了准备,各方人员也都认为挂帅人选非林莫属,然而毛就是不肯任命林彪担任主帅。
如果说林彪身体不好,此时就应该确定其他合适的沙场执掌帅印,搞出个高岗,岂不滑稽?谜底直到10月4日方才揭晓。毛的心底是将此帅位留给彭大将军的!
一箭双虎
中国历代开国皇帝登基后的最大心腹之患就是那些手执兵符,雄踞一方的开国功臣。并非那些重臣生来就有谋反之心,环境使其然也。宋太祖深明此理。建隆二年七月初九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乘着酒性,赵匡胤给他们讲了一番掏心的话,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念及你们的功德。但做皇帝也太为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
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个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宋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第二天,石守信等人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千古绝剧。
毛泽东学富五车,博古通今,焉能不明白个中之理,必然早作准备。巡视门下,众多重臣当中最炸刺的就是彭、林这两员虎将。彭老总依仗自己的战功,加之性情豪爽,一贯与毛泽东称兄道弟,其他人都言称“主席”,而此人直到进了北京城还当面“老毛”长,“老毛”短的,实在恼人。照毛的说法,毛和彭的关系是合作与不合作,三七开“:”融洽三成,搞不来七成。“而这个”七成“不合作的有反骨的”魏延“(后来庐山的封号)其时正以西北军区司令员一职盘踞西北,手下带着”一野“的几十万虎狼之师,雄心勃勃地要干出点名堂来。
历朝历代西北地区都是桀骜不逊。远的不说,民国蒋介石就拿割据西北的马氏兄弟没辙,听凭他们自立为王。更别说天高皇帝远的新疆了。如此这般,毛怎能放任彭在西北坐大呢?
林彪更不是等闲之背,上文提到的让毛“头脑清醒考虑之”的电文可能是党内仅有的“犯上”绝品。辅以方面军中实力最强的“四野”,加以出神入化的用兵之道,毛不会不想起张国焘的前车之鉴,绝不能再给林彪拥兵自重或功高震主的机会。此次入朝作战可以说是解决林、彭兵权的天赐良机。毛此前已将林调入北京任军委副主席,离开四野子弟兵。
第二步,首先要委派林彪入朝,让林调集“四野”的机动精锐之师齐集东北。林并未觉察毛的用意,一心准备“再立新功”。而在调兵过程中,林对洪学智的调动方式明显地表露了“林家军”的人治手法,林不是通过军委发布命令,而是私人会面传达命令。这正犯了毛的大忌。这样“四野”岂不成了林的私家军?如果说当时毛尚存有一丝让林彪带兵出征的念头,此时毛应该是决然要割断林与“四野”的血缘关系。毛等到林把军队部署停当后,即在10月2日的会议上发出了那段林彪有病不能带兵的讲话。林彪听了也只能苦笑而已,已他“韩信”的头脑,不能听不出毛的弦外之音。聪明(狡猾?)的林彪就坡下驴,“因病”提出去苏联休养,交出了全部全部兵权。演出了一部新版“杯酒释兵权”。毛对此事终究心中有数,所以日后绝无因林彪“称病”而怪罪于他,反而因林彪深体他意,配合默契,而恩宠日隆。
之后,毛发急电召彭进京,也不说为什么,搞的彭大将军带了一大堆西北建设蓝图进京晋见。彭10月4日下午到京,直接参加政治局会议,进了会场方才晓得是毛召他来是为了出兵朝鲜的事。
第二天,毛单独召见彭,交代让他立即去东北负责抗美援朝事宜,并说已经经政治局常委同意。军令如山,彭到此时西北的那一大摊子,也只好全部交由毛泽东任其处置了。
这一招棋,根本就没留让彭稍有考虑回旋的余地!连让他回西安安排手头工作的时间都没给,就立马于10月8日赶赴东北上任了。尽管统兵仍是数十万,但却是“四野”的林家军了!
根据周恩来机要秘书康一民的回忆,林彪10月8日与去莫斯科谈判的周恩来同机去苏联“养病”也是巧合,彭德怀恰在当天飞赴沈阳挂帅出征。此后林彪在苏联休养了近一年。由于彭大将军在朝鲜耍的是别人的大刀,难免笨手笨脚,摆出了一些不协调的架势,包括颇惹微辞的“万岁军”。此已是后话。
原帖由 jumin 于 2008-1-22 14:36 发表
路过路过,有些事情是说不清楚的,除非克隆出两只一模一样的军队。让两位PK19局看谁先胜10场的说

  需要那样么
个人的视觉角度不一样啊
发帖子要审查,搞的发重了,请大大删了,33楼

胡星斗更多文章请看胡星斗专栏
     作者:胡星斗
   

     林彪沉冤三四十年,现在该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还历史本来面目、为林彪平反昭雪的时候了。
   
    一、林彪最早反思毛泽东的独裁:
   
     林彪清楚地认识到毛泽东统治的封建主义实质,他在日记中写道:“主先臣后”,“主倡臣和”,“终生不犯错误之法……跟着转、喊”,“勿讲真理而重迎合”,“主席就是最大的群众,他一个人顶亿万人,所以和他的关系搞好了,就等于对群众搞好了,这是最大的选票”,“坚决的左倾高姿态”,“决议不好也同意——头等大事,不然是书呆子”。叶群记录的林彪讲话还有:“三不主义:不负责,不建言,不得罪”,“三要:要响应,要表扬,要报好消息。”林彪正是按照这些原则投毛之所好,进行表演的。林彪整人,只是整毛泽东想整的人,如罗瑞卿。林公开大批彭德怀,私下里却说彭的“万言书是对的,就是急了点。”林彪在文化大革命中把毛吹成“中国几千年,世界几百年才出一个的天才”,但私下里却说“刘少奇在理论上比毛主席讲得透”,“刘少奇、邓小平是好同志,拿掉刘没有道理。”林彪个性清高,聂荣臻说:元帅中,只有林彪、彭德怀两个敢顶撞毛主席。林彪反对出兵朝鲜,拒绝率兵入朝;反对大跃进,说毛泽东“凭空想胡来”。1966年八届十一中全会后,毛泽东让林彪当接班人,林彪推辞不受,还写了一份报告继续推辞。毛在这个报告上作了批示,坚持让林彪作接班人,林彪竟把毛的“钦批”报告撕碎扔进了痰盂。
   
    二、林彪“反革命集团”子虚乌有:
   
     毛泽东强迫林彪做接班人,但林彪或许是因为身体不好,他是寡欲的,他多次声明不当国家主席;林彪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但却把日常工作委托给了叶剑英。从1967年到1970年,林彪仅一次在住地召见过军委办事组的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丘会作,约20分钟,谈的仅仅是防止苏联对北京的突然袭击;黄永胜当军委办事组组长和总参谋长前后,林彪只见过他两次,林彪从未单独接见过吴法宪,对李作鹏也仅在人民大会堂接见过一次,丘会作在文革期间从来没有面见林彪的机会。林彪甚至在文革数年也没有对军委办事组下达过象样的命令。可就是这样一些零散的人,被毛泽东捏造为“林彪反革命集团”。
   
     原来,林彪与“四人帮”等毛泽东的走狗水火不容。林彪集团的人都是受到毛泽东、四人帮的残酷打击而投考林彪的。黄永胜直到1980年出庭受审时还大骂江青“大流氓!大坏蛋!”吴法宪、李作鹏、丘会作等人皆是受尽批斗凌辱,后来被林彪暗中保护了起来。林彪他们称江青为“白花蛇”,张春桥为“眼镜蛇”,姚文元为“响尾蛇”。林彪多次当众大骂江青,还说要“毙了她”;一次,陈伯达想辞掉中央文革小组组长的职务,可林彪劝他:“你不占住这个位子,她(江青)就会上去,祸害的人会更多”;只是因为江是毛的夫人,林彪又要让叶群与江青套关系。1971年,林在苏州大哭一场,提出要“清君侧”,搞掉张春桥等几个奸佞,搞掉“三蛇”,实施“新政”。
   
    三、林彪最早主张“终止文革”,“发展生产”:
   
     林彪等人提出的“新政第一条就是:终止文革,搞民富国强。”据林彪秘书张云生的回忆录:林彪与毛泽东最大的矛盾是在起草中共九大报告中。毛让林彪主持起草该报告,林彪、陈伯达起草了题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报告,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所以应当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应当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搞“民富国强。”陈伯达也说:“还是应当搞好生产,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尽搞运动,运动就像伯恩斯坦说的运动是一切,目的是没有的。”毛泽东看了报告初稿以后大怒,决定另起炉灶,让张春桥、姚文元重新起草政治报告。张、姚起草的报告由林彪在大会上宣读,当时林彪面色铁青,肺都要气炸了。念完报告回到家里,叶群说:“我真担心,你都念错了。”林彪说:“多念错一点才好呢!”
   
    四、林彪最早反省“文革”:
   
     据最近开禁的《林彪工作札记》:林对毛“文革”中的阴谋了如指掌,如林彪札记中记载:
   
     一九六五年九月三十日:风吹得很劲。毛提出,让叶群多关心政治大事,创条件参加实际一线面上工作。问了叶群行政级别,说:“十四级,太低、太低!”毛的办公室主任是七级、八级。毛说:“不能再干等着,国庆节后准备对各大区第一书记放炮,提出:中央出修正主义造反,中央不正确的就可以不执行,不要迷信中央,不要怕兵变,不要怕乱,不要怕造反。大乱才能大治,是我革命斗争实践中的思想理论结晶”。毛要从舆论上、组织上发动进攻,要整人,要搞垮人了。
   
     一九六六年五月二十六日:老毛施阳谋外出,由刘(少奇)主持中央会议,经刘除“彭、罗、陆、杨”作第一步,再通过毛的政治斗争纲领文件,铲除刘、周、邓,这是毛的阴谋。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七日:毛已决意要除刘、邓。刘邓提议,六一年八月召开党的九大。毛说:要请长假调理。六四年五月,政治局提出:八大至今已八年,要召开九大。毛说:要返故乡休息。毛指:六一年是要复辟搞修正主义,六四年是排斥毛夺权。
   
     一九六七年一月九日:一月革命,上海夺权斗争,是“B52”(毛泽东)授权眼镜蛇(张春桥)、婆娘(江青)搞的。全国各处,从上至下、天南地北展开夺权斗争。谁夺谁的权?婆娘代“B52”到处放炮,到处打、砸、抢、抓、斗,到处埋下仇恨种子。
   
     一九六七年一月二十日:局势继续乱,二十五个省区告急瘫痪。动用武装部门、保卫部门武器参与武斗。双方都坚持忠于同一个神,同一个魂,同一个旨。
   
     文革中,一份批判文革的信——《中国共产党非常中央委员会致全党的公开信》传到林彪处,林听讲后一言不发,但随后又把信要了去,说“再看看”,可见,这封信引起了林彪的共鸣。林彪曾说:“文化大革命,要变成‘武化’大革命喽!”林彪儿子林立果等人在《571工程纪要》中写道:“十多年来,国民经济停滞不前”,“敢怒不敢言,甚至不敢怒不敢言”,“统治集团内部上层很腐败,昏庸无能”,“农民生活缺吃少穿”,“青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等于变相劳改”,“机关干部被精简,上五七干校等于变相失业”,“工人(特别是青年工人)工资冻结,等于变相受剥削”,“用民富国强代替他国富民穷”,“使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政治上、经济上组织上得到真正解放”;“他们的革命对象实际上是中国人民,而首当其冲的是军队和他们持不同意见的人”,“他们的社会主义实质是社会法西斯主义。他们把中国的国家机器变成一种互相残杀、互相倾轧的绞肉机,把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变成封建专制独裁式的家长制生活”;“现在他滥用中国人民给其信任和地位,历史地走向反面。实际上他已成了当代的秦始皇,为了向中国人民负责,向中国历史负责,我们的等待和忍耐是有限度的”;“他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列主义者,而是一个行孔孟之道。借马列主义之皮、执秦始皇之法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封建暴君”;“对过去B-52(毛泽东的代号)以莫须有罪名加以迫害的人,一律给于政治上的解放”。
   
     可见,林彪代表着对文革的批判力量,林彪集团是文革时代最早的觉悟者。
   
    五、林彪被毛泽东逼死:
   
     因为林彪的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思想与毛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严重冲突,毛泽东为了自己身后不被否定,必须在打倒刘少奇之后乘胜追击,打倒林彪,甚至后来试图打倒周恩来;当初为了打倒刘少奇,毛泽东秘令林彪坐镇中央军委,为他掌握军队,结果军委办事组都是林彪的人,威胁到了毛泽东的兵权;毛认为批判张春桥的“二月逆流”是林彪推动的,因为以林彪为代表的“枪杆子”与以张春桥为代表的“笔杆子”水火不容。九大之后,毛决心除掉林,林多次求见毛而不得,林彪甚至为此大哭了一场。一次,江青让林彪到钓鱼台,林以为毛要接见,匆匆赶去,结果只是跟江青照了相,没有见到毛泽东,林彪气愤填膺。毛始终不给林彪任何解释的机会。庐山会议上,本来是康生首先提出要设国家主席,林彪从未提出,而且多次表态:如果设立国家主席,由毛主席担任,我林彪绝对不当。但毛泽东要借机打倒林彪,他跑到南方大肆进行非组织活动,到处声称:有人想分裂中央,想当国家主席。他逼迫林彪出逃,林彪不想认罪,认罪了必然是刘少奇、彭德怀的下场。林彪说:“反正活不了多久了,死也死在这里。一是坐牢,二是从容就义”。(以上均见林彪秘书的回忆录)中央本可以阻止林彪从北戴河出走,当时全国的飞机都禁止升空,惟独允许林彪的飞机起飞,毛泽东还十分潇洒地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其实,毛、周胸有成竹,飞机上早就安了定时炸弹。
   
     从上可见,林彪因为反省毛泽东的独裁、否定文化大革命、主张发展经济、从内心赞同刘少奇而得罪了毛,以至于被毛逼死!死后则被泼脏水——什么谋害毛泽东、“文革”作乱,其实都是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为林彪平反,还中华民族以正义、真相的时候到了!
   
   
    (“胡星斗中国问题学、民生经济学”网站:http://www.huxingdou.com.cn。)
   
    “苦难的中国” _(博讯自由发稿区发稿)
原帖由 老菊花 于 2008-1-19 19:43 发表


  大大有林在出兵朝鲜前后时期详细的资料么???求科普


我没什么研究,记得以前看到过,和楼主的文章讲的差不多,中央讨论要不要出兵朝鲜。林是反对的,就象林反对南下打锦州一样,所以出兵朝鲜也就没有让林带兵。
林彪带兵10万出关,带领东野入关时是93万大军,号称百万,这是打优势仗?没有百万东野做后盾,老邓敢说即使中野拼光了,其他野战军仍然能够夺取全国胜利这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