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杂志评出2007年度十大环球人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09:01
来源:《环球》杂志
  2007年度十大环球人物

  伴随着东非古国索马里的战火,人类迈入了2007年。在经历过春天开始的科索沃谈判、夏天的北极地盘争夺、秋天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召开和冬天的美国次贷危机后,人类在对中东战火蔓延的不安和对全球气候谈判的期待中跨进2008。



  在连续欣赏一出出人类政经大戏的同时,我们叹息着校园枪击手赵承熙的选择,送别了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和高音歌王帕瓦罗蒂,还有其他无数曾经在这颗星球上留下自己痕迹的人物——无论名声大小,他们曾经来过。

  回顾整个2007年,这个星球的居民似乎都在为火热的2008年酝酿着势能和激情。在这样的一个以“孕育”为基本特征的年份,各国精英和有些不那么正面甚至丑恶的角色都是殚精竭虑,长袖善舞。他们中的许多人,包括拉美老革命卡斯特罗、亚太政坛新人陆克文,包括经历“藏红色冲击波”的缅甸领导人丹瑞、格鲁吉亚下台的总统萨卡什维利,包括台湾岛上的小丑陈水扁、令人生厌的印度洋海盗,还有许许多多在各自的舞台上上上下下的大人物,虽然没有被评选为环球十大人物,但历史自会记下他们的功过,任后人评说。

  人类社会在2007年的发展和人类精英在这一年的表现,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即将到来的2008,必将是一个充满悬念、充满激情、充满希望的辉煌之年。我们等待着。

  胡锦涛:引领巨龙腾飞

  林利民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受到世界的尊敬,不仅因为他的人格魅力、人生成就,以及他是13亿中国人的最高领导,也因为他所领导的伟大国家——被誉为“东方巨龙”的中国,正在步入疾速腾飞的快车道。

  2007年,中国有两件大事令世界分外瞩目:中共十七大成功召开和“嫦娥”奔月成功。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前者标定了航向,后者增添了信心。这两件大事,都与胡锦涛的名字分不开。

  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代表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并提出中国要在202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对于2020年前后中国的发展远景,包括对中国经济总量的评估,国际社会的预期颇高,甚至还高于中共十七大的规划。不少重要国际机构预测,2020年前后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而日本经济研究中心预计,届时中国GDP总量将达17.33万亿美元,超过美国当年GDP总量,从而跃居世界第一。

  相较于国际社会的预期,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关于中国2020年国际经济发展指标的定位是非常谦虚、严谨的,因而也就更加可待、可期。

  届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及其世界排名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将更加繁荣、富强,不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进一步改善,其乐融融,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包括对国际局势、国际体系和国际规制的影响、对世界发展模式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发展道路的影响力,都将有质的升跃。

  胡锦涛,将通过领导中国腾飞而影响世界,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最重要的大国加速腾飞的关键时期的决策人而载入史册。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普京:铁腕治国力抗西方

  童师群

  他言辞犀利,先是在年初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抨击美国实施“单边主义和滥用武力”是重挑冷战,而后又在年末的俄欧峰会上将白宫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之举斥为新的“加勒比海危机”。

  曾称赞过他的布什很下不来台,对他的评价从最初的“我直视他的双目,能够看到他的灵魂……”到今年的“他诡计多端”。

  他喜欢神秘感,虽然任期即将届满,但不到最后一刻,绝对不肯透露自己的最后去向。12月17日,他终于表示,如果梅德韦杰夫当选总统,他愿意出任总理。

  他善于制造惊喜,亲临危地马拉公关,用苦练多时的英语和法语流利地为本国城市索契拉票,以微笑与自信替两度铩羽的俄罗斯赢得了冬奥会的主办权。

  这就是普京,尽管2007年是其任期的最后一年,但治大国如烹小鲜的他全无“跛脚鸭”的窘态,而是为国际舞台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继续帮助俄罗斯人重拾遗忘许久的大国自豪感。作为最高武装力量总司令,普京下令恢复自苏联解体后便中断的空军和海军远程巡航,俄罗斯的战略轰炸机和航母开始出现在全球五大洲、四大洋。

  他令俄罗斯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经济的高速增长、收入的稳步提高,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计划有条不紊地实施、出生率回升、教育补贴加大、安居工程大庇天下寒士。

  更为难得的是,他珍惜自己的羽翼,没有不明财产,也未传出过绯闻。身居全球物价水平最高的莫斯科,他坦然地领取着8.1万美元的年薪,多亏有父亲留下的私家车和小私宅。

  惟有如此,他才能大刀阔斧打击金融犯罪和腐败。西方曾批评他搞垮了俄罗斯最大的油气巨头尤科斯,他却反驳说,当年仅凭3.5亿美元就购得如此资源,这就是一种原罪。

  他不恋栈权力。尽管年富力强,53%的民众也希望他再干一任,但他没有修改宪法,开民主倒车;为了政府与议会能精诚合作,他用自己的个人威望给统一俄罗斯党助选,但却婉拒了议长之职,甚至将议员头衔也拱手相让;为了“不亲手毁掉这些年取得的成就”,他提名梅德韦杰夫出任总统,并表示愿意出任总理辅佐前者,不谋求改变总统与总理之间的权力分配。

  媒体给他找了许多退休工作,有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总裁,也有国际奥委会主席,他都一笑置之。

  与优柔的戈尔巴乔夫和疲态的叶利钦相比,普京深受俄罗斯国民爱戴,有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中唱道:“弗拉基米尔普京,他把俄罗斯振兴/使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他是天设地造的政治家/无论何事,他都举重若轻……”

  普京的任期即将进入尾声,但他已经找到了自己今后的位置:“人生充满变数,眼下我只想说,我希望继续待在能为俄罗斯人民服务的地方。”

  萨科齐:台前幕后话题多

  沈孝泉

  2007年法国媒体上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字无疑是尼古拉萨科齐;就是在世界范围内观察,5月份当选法国总统的萨科齐也堪称今年的国际风云人物。

  萨科齐造成的轰动,不仅因为他是法国新总统,更因为他是法国“新一代”总统。

  “新一代”不仅是指年轻,更是观念和风格的焕然一新。萨科齐虽然出自传统右翼,但提出的观念新颖,叫作“与过去决裂”,于是赢得了选民,法国需要“新”总统来肩负起应付未来挑战的重担。

  萨科齐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为法国打造崭新形象。上任半年之内,他马不停蹄地进行外交访问,足迹遍布了欧洲、非洲、亚洲和北美,显示出法国外交战略的新布局。修复法美关系是萨科齐外交的重中之重。因伊拉克战争而导致法美关系的恶化,对法国开拓国际空间并不有利,而陷入战争泥潭的美国也正需要法国的援手,于是萨科齐抓住了这个机会。他夏天特意去美国私人度假,11月又对美国进行一次“重新征服美国人之心”的正式访问。

  萨科齐11月下旬访问中国。务实的萨科齐把这次北京之行的重点确定为“经贸合作”,甚至从随行人员名单中把政府负责人权事务的国务秘书去掉。访问结束时,他带着200亿欧元的合同满载而归。这次访华成果改变了两国一度“政热经冷”的状况,萨科齐作为新一代领导人给中法关系注入了一股新风,也给那些因中国“崛起”而惶惶不可终日的西方树立了顺势而动、互利双赢的榜样。

  在国内问题上,萨科齐也图变求新,但是恐怕不会像外交那样得心应手。法国的国内经济社会问题积重难返,要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必须实施改革,而一旦改革必然伤筋动骨、危及一部分既得利益群体,于是社会抗议行动便席卷而来,不久前的公交大罢工等风潮盖出于此。过去历届政府面对社会压力最终都放弃改革、以求自保。萨科齐痛恨这种“停滞主义”,他没有在大罢工面前退缩,而试图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商对策、推动改革。政府的改革决心不改,而社会风潮也逐步走向平息。有人说,法国人动辄走上街头迫使政府让步的漫长历史快要结束了。萨科齐的表现令人耳目一新。

  如今,“萨科齐主义”成为法国媒体的常用词汇。法国《观点》杂志说,像蓬皮杜一样大权独揽、像德斯坦一样主动热情、比戴高乐多些活泼、比密特朗添几分实干、又比希拉克多些决断,这就是“萨科齐主义”。

  对平民百姓来说,这位新总统身上还不乏吊人胃口的其他话题,比如当上总统的萨科齐没有挽留住自己的“第一夫人”。美国一家刊物在评选2007年全球知名人物十大“分手”事件中,萨科齐与塞西莉亚名列榜首。

  戈尔:全球变暖我再热

  唐昀

  2007年,从年初的奥斯卡“小金人”到年末的诺贝尔奖,其间还有无数大大小小叫得出名和叫不出名的奖项,这位美国前副总统一一笑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阿尔戈尔是“拿奖拿到手发软”。

  为什么拿奖?因为“环保”。

  戈尔创办非盈利环保组织“气候保护联盟”,担任主席;他撰写环保书籍《难以忽视的真相》,获得美国图书出版界“鹅毛笔奖”,还拍成同名纪录片,拿下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他加盟知名风险投资公司KPCB,承诺将争取更多投资,用于开发“清洁技术”;在全球6大洲8大城市同时举行的“拯救地球”音乐会上,他通过视频发表讲话,向20亿全球观众呼吁: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他俨然成了全球环保代言人,似乎哪里有环保的声音,哪里就有戈尔的身影。

  终于,最重要的一个奖项落到他的头上——他因“为确立和传播人类活动引起气候变化的更多知识作出努力”而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共同获得了2007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环保让戈尔收获了名誉,也给他带来可观的利润。《难以忽视的真相》获得了4500万美元全球票房,并售出100万张DVD影碟,成为电影史上票房收入第三的纪录片,仅次于《华氏911》和《帝企鹅日记》。因为影片的轰动效应,戈尔四处演讲,每次出场费高达10.2万至17.3万美元。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戈尔在过去7年里,通过出书、演讲、拍纪录片和商业投资等活动,收入近1亿美元。

  戈尔在2007年的各个“PK”舞台上所向披靡,只“输”给了两个对手。一个是乔治克鲁尼——这位好莱坞帅哥也热衷环保。当瑞士钟表巨头斯沃琪集团主席尼古拉斯哈耶克在为由他牵头成立的环保能源技术公司挑选董事时,他只犹豫了片刻,就定了克鲁尼,因为他考虑到“戈尔也许会参加美国总统竞选”。

  另一个是希拉里克林顿。有人认为戈尔一手拿着奥斯卡的“小金人”,一手拿着诺贝尔的“橄榄枝”,此刻冲击白宫总统宝座,应当颇有胜算。然而,戈尔对外宣称无意参加2008年总统竞选,因为“自己对政治逐渐失去兴趣”,私下里却对友人坦言,希拉里实在太强大了。

  英国博彩公司开出的最新盘口证明这是实话实说:戈尔当选美国总统的赔率是1赔8,而希拉里的赔率是4赔7。

  不过,2008年没戏,并不代表戈尔从此“绝迹江湖”。他在新加坡举行的一个论坛上对记者说:“我可能在将来重返政治舞台,因为我只有59岁。”

  假如那天来临,可以想像,环保一定仍是戈尔的一张主打王牌。你听他说:“现在还没有哪位候选人提出过一份完备的环境计划,或将气候变化作为首要议题。”

  穆沙拉夫:强渡三大危机

  傅小强

  对于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来说,2007年可谓多事之秋。在相继经历了司法危机、“红色清真寺”危机和政权过渡危机之后,穆沙拉夫虽然得以改朝不换代,从而延续从1999年开创的“穆沙拉夫时代”,但是,脱去军装的政治强人的地位变化,以及他能否打破巴军政权和民选政权交替往复的历史周期律,依然牵动着国际社会的神经。

  3月开始的司法危机,是穆沙拉夫2007年遇到的第一道坎。从军政权到民主政权分娩的阵痛,就始于这场危机。

  穆沙拉夫本想以铁腕手段解决继续掌权的司法障碍,不料却遭到深受英式民主“熏陶”的法官们的反抗。最高法官人选一职一波三折,司法危机几乎贯穿全年,最后穆沙拉夫不得不宣布巴境内实行“紧急状态”。在这场危机中,西方无形的政治压力,逐渐向穆沙拉夫压来,而美国和欧洲也在权衡,他们在巴基斯坦究竟要民主还是要稳定?或者两者兼顾?

  第二道坎则是7月爆发的“红色清真寺”危机,再次凸显了穆沙拉夫在国际反恐方面所处的关键地位和险恶处境。

  美国、军队和安拉这三“A”因素(三者的英文拼写开头字母都是A),向来都是检验巴基斯坦政治平衡的试金石。信奉安拉的毛拉们对穆沙拉夫支持美国反恐日益不满,逐渐把穆沙拉夫视为与布什为伍,急欲除之而后快,开始用武力与穆沙拉夫全面对抗。从红色清真寺到部落地区,再到斯瓦特山谷的战斗,无处不见拿起武器的毛拉们与政府军激战。

  “红色清真寺”危机让美国看到了穆沙拉夫政权面临的险境——如果毛拉们控制了核武库,巴基斯坦肯定将成为国际反恐最脆弱的链条。因此,力挺穆沙拉夫渡过难关,甚至撮合反对派领袖贝布托与穆氏合作,成为了美国迫不得已的选择。

  而从10月总统大选到宣布“紧急状态”的这场政权过渡危机,是穆沙拉夫今年迈过的第三道坎。在各种相互交织的矛盾中,巴基斯坦由军政权向民选政权过渡。结果是,穆沙拉夫不得不最后一次以陆军参谋长的身份实行“紧急状态”,用猛药治顽症,强行过渡。

  经过这道坎,穆沙拉夫卸甲未归田。军权交由他一手提拔的基亚尼将军掌控,多少能让穆沙拉夫睡得安稳些,但贝布托和前总理谢里夫这两个死对头又回来了。虽然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未必会形成,但今后穆沙拉夫的施政多少会多些掣肘。可以预见,避免重演军政权和民选政权交替往复的历史周期律,将成为这位政治强人今后努力的方向。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罗琳:终结哈利波特

  王国平

  2007年,JK罗琳继续创造着“罗琳现象”所带来的旷世奇迹。7月21日,哈利波特系列的收官之作《哈利波特与死圣》在全球90多个国家同步发行,一时洛阳纸贵。

  尽管是第七部了,但是这个女人依然在用生命写作。

  她在接受BBC采访时说:“我发自内心地在哭,我在酒店的小酒吧一口气喝下半瓶香槟,回家时,我的脸上满是泪水冲下的睫毛膏。那可真是太难了。”

  读者体谅着这种“难”,并用行动证明着他们的体谅。在英国,上市两天时间,第七部哈利波特新书就卖出270万册。在美国,销售速度快得以分钟计,每分钟为5万册。仅仅在7月21日当天,《哈利波特与死圣》就在24小时内全球售出1100万册,创下图书首发日销量的纪录。

  罗琳的成就,数字冷静地记录着,而媒体则是热衷地追捧着。美国《娱乐周刊》把她列为2007年度25位娱乐人物之一。其他24名分别被“装”进五大类,而罗琳被单列成一个类别。杂志给出的理由简单但伟大——她成功地让好多孩子突然发现电子游戏不好玩了,再次对书籍爱不释手。

  尽管《哈利波特与死圣》上市的前一天,一些媒体抢先披露了人物结局,部分内容还被美国网站公布了“照相版”,令罗琳大为不悦;尽管未经授权的《哈利波特词典》大行其道,让她不得不走进法院与不法书商对簿公堂,但是这些不和谐的音符并没有阻止罗琳继续通过慈善行为来播撒母性的迷人光辉:

  2007年5月,她捐出近50万美元,帮助寻找在葡萄牙失踪的英国女孩曼德琳;12月13日,她拍卖了童话小说手稿《游唱诗人比多故事集》,获得的近200万英镑捐给了儿童慈善机构。这个拍卖的结果,让这位全球孩子的“魔法妈妈”女人味十足:“这太令我吃惊了,我高兴极了。这对那些急需帮助的孩子来说意义重大,对我则意味着圣诞节提前到来了。”

  身边的一位“哈迷”说,罗琳的魅力在于让孩子们都“孩子”着。这句点评本身就充满了魔法的味道,盖着“JK罗琳”的戳印。

  内贾德:国内失分国外补

  华黎明

  “复兴革命精神”、“实现社会公正”、“把石油收入放到老百姓的桌子上”……两年前,伊朗总统内贾德高喊着一系列口号登上了政治舞台,但如今,除了“复兴革命精神”,加强了对文化和妇女着装的管制外,其他承诺却无一兑现。

  2007年,国际油价飞涨,财源滚滚流入产油国,其中多数国家的百姓所获颇丰,相比之下,世界第四大产油国伊朗的经济状况却乏善可陈:

  550万城市居民和250万农村居民(占全国人口10%)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而且这些数字还在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通货膨胀率按伊朗官方统计为12~13%,而实际数字可能高于20%;国际处境孤立,外资望而却步,国内资金也大量抽逃出境,就业机会锐减,失业率已达15%……

  2007年5月,57名伊朗经济学家联名发表致总统的公开信,严厉批评内贾德治国无方。6月,政府又断然下令实行汽油配给,险些酿成全国性的骚乱。

  对于这位貌似平民却没让平民得到实惠的总统,伊朗公众大失所望,连当年支持他上台的那些政治势力也纷纷离他而去。内贾德到德黑兰大学演讲,甚至遭遇了学生们的示威反对,当面焚烧他的画像;2006年底,内贾德的支持者在地方选举和专家委员会的选举中均遭遇惨败;2007年,这位伊朗总统在国内流年不利大概也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政治家常常是“堤内损失堤外补”。尽管国内民望下跌,内贾德在国际舞台上“反美斗士”的强硬角色却更加突出。在核问题上,他说,安理会那个所谓的核卷宗(决议)只是一堆没有价值的废纸,美国那些动武的警告只不过是“对着墙上的伊朗地图扔飞镖”而已。他与南美的另一位“反美斗士”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打得火热,年内三次会晤互访,并宣布两国准备斥资数十亿美元,帮助一些国家摆脱美国的控制。2007年9月,内贾德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演讲,遭受到东道主和一些美国学生的羞辱,回国时却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内贾德敢于挑战美国和以色列,在中东独树一帜,被阿拉伯青年视为英雄——这正是他所期盼的效应。

  2005年以来,伊朗国内政治大幅度向极端主义方向倾斜,内贾德虽然民望不高,但是,以他为代表的强硬派利用两年来执政的行政资源大规模清洗温和、务实的改革派,巩固了自己在政府和革命卫队中的地位,为2008年的议会选举和2009年的总统选举做了不少准备。如今,伊朗的国防、外交和安全依然在其领袖哈梅内伊的掌控之中。2008年,对于内贾德和伊朗来说,都将是关键的一年。

  (作者系中国前驻伊朗、阿联酋、荷兰大使)来源:《环球》杂志
  2007年度十大环球人物

  伴随着东非古国索马里的战火,人类迈入了2007年。在经历过春天开始的科索沃谈判、夏天的北极地盘争夺、秋天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召开和冬天的美国次贷危机后,人类在对中东战火蔓延的不安和对全球气候谈判的期待中跨进2008。



  在连续欣赏一出出人类政经大戏的同时,我们叹息着校园枪击手赵承熙的选择,送别了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和高音歌王帕瓦罗蒂,还有其他无数曾经在这颗星球上留下自己痕迹的人物——无论名声大小,他们曾经来过。

  回顾整个2007年,这个星球的居民似乎都在为火热的2008年酝酿着势能和激情。在这样的一个以“孕育”为基本特征的年份,各国精英和有些不那么正面甚至丑恶的角色都是殚精竭虑,长袖善舞。他们中的许多人,包括拉美老革命卡斯特罗、亚太政坛新人陆克文,包括经历“藏红色冲击波”的缅甸领导人丹瑞、格鲁吉亚下台的总统萨卡什维利,包括台湾岛上的小丑陈水扁、令人生厌的印度洋海盗,还有许许多多在各自的舞台上上上下下的大人物,虽然没有被评选为环球十大人物,但历史自会记下他们的功过,任后人评说。

  人类社会在2007年的发展和人类精英在这一年的表现,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即将到来的2008,必将是一个充满悬念、充满激情、充满希望的辉煌之年。我们等待着。

  胡锦涛:引领巨龙腾飞

  林利民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受到世界的尊敬,不仅因为他的人格魅力、人生成就,以及他是13亿中国人的最高领导,也因为他所领导的伟大国家——被誉为“东方巨龙”的中国,正在步入疾速腾飞的快车道。

  2007年,中国有两件大事令世界分外瞩目:中共十七大成功召开和“嫦娥”奔月成功。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前者标定了航向,后者增添了信心。这两件大事,都与胡锦涛的名字分不开。

  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代表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并提出中国要在202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对于2020年前后中国的发展远景,包括对中国经济总量的评估,国际社会的预期颇高,甚至还高于中共十七大的规划。不少重要国际机构预测,2020年前后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而日本经济研究中心预计,届时中国GDP总量将达17.33万亿美元,超过美国当年GDP总量,从而跃居世界第一。

  相较于国际社会的预期,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关于中国2020年国际经济发展指标的定位是非常谦虚、严谨的,因而也就更加可待、可期。

  届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及其世界排名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将更加繁荣、富强,不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进一步改善,其乐融融,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包括对国际局势、国际体系和国际规制的影响、对世界发展模式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发展道路的影响力,都将有质的升跃。

  胡锦涛,将通过领导中国腾飞而影响世界,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最重要的大国加速腾飞的关键时期的决策人而载入史册。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普京:铁腕治国力抗西方

  童师群

  他言辞犀利,先是在年初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抨击美国实施“单边主义和滥用武力”是重挑冷战,而后又在年末的俄欧峰会上将白宫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之举斥为新的“加勒比海危机”。

  曾称赞过他的布什很下不来台,对他的评价从最初的“我直视他的双目,能够看到他的灵魂……”到今年的“他诡计多端”。

  他喜欢神秘感,虽然任期即将届满,但不到最后一刻,绝对不肯透露自己的最后去向。12月17日,他终于表示,如果梅德韦杰夫当选总统,他愿意出任总理。

  他善于制造惊喜,亲临危地马拉公关,用苦练多时的英语和法语流利地为本国城市索契拉票,以微笑与自信替两度铩羽的俄罗斯赢得了冬奥会的主办权。

  这就是普京,尽管2007年是其任期的最后一年,但治大国如烹小鲜的他全无“跛脚鸭”的窘态,而是为国际舞台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继续帮助俄罗斯人重拾遗忘许久的大国自豪感。作为最高武装力量总司令,普京下令恢复自苏联解体后便中断的空军和海军远程巡航,俄罗斯的战略轰炸机和航母开始出现在全球五大洲、四大洋。

  他令俄罗斯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经济的高速增长、收入的稳步提高,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计划有条不紊地实施、出生率回升、教育补贴加大、安居工程大庇天下寒士。

  更为难得的是,他珍惜自己的羽翼,没有不明财产,也未传出过绯闻。身居全球物价水平最高的莫斯科,他坦然地领取着8.1万美元的年薪,多亏有父亲留下的私家车和小私宅。

  惟有如此,他才能大刀阔斧打击金融犯罪和腐败。西方曾批评他搞垮了俄罗斯最大的油气巨头尤科斯,他却反驳说,当年仅凭3.5亿美元就购得如此资源,这就是一种原罪。

  他不恋栈权力。尽管年富力强,53%的民众也希望他再干一任,但他没有修改宪法,开民主倒车;为了政府与议会能精诚合作,他用自己的个人威望给统一俄罗斯党助选,但却婉拒了议长之职,甚至将议员头衔也拱手相让;为了“不亲手毁掉这些年取得的成就”,他提名梅德韦杰夫出任总统,并表示愿意出任总理辅佐前者,不谋求改变总统与总理之间的权力分配。

  媒体给他找了许多退休工作,有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总裁,也有国际奥委会主席,他都一笑置之。

  与优柔的戈尔巴乔夫和疲态的叶利钦相比,普京深受俄罗斯国民爱戴,有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中唱道:“弗拉基米尔普京,他把俄罗斯振兴/使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他是天设地造的政治家/无论何事,他都举重若轻……”

  普京的任期即将进入尾声,但他已经找到了自己今后的位置:“人生充满变数,眼下我只想说,我希望继续待在能为俄罗斯人民服务的地方。”

  萨科齐:台前幕后话题多

  沈孝泉

  2007年法国媒体上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字无疑是尼古拉萨科齐;就是在世界范围内观察,5月份当选法国总统的萨科齐也堪称今年的国际风云人物。

  萨科齐造成的轰动,不仅因为他是法国新总统,更因为他是法国“新一代”总统。

  “新一代”不仅是指年轻,更是观念和风格的焕然一新。萨科齐虽然出自传统右翼,但提出的观念新颖,叫作“与过去决裂”,于是赢得了选民,法国需要“新”总统来肩负起应付未来挑战的重担。

  萨科齐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为法国打造崭新形象。上任半年之内,他马不停蹄地进行外交访问,足迹遍布了欧洲、非洲、亚洲和北美,显示出法国外交战略的新布局。修复法美关系是萨科齐外交的重中之重。因伊拉克战争而导致法美关系的恶化,对法国开拓国际空间并不有利,而陷入战争泥潭的美国也正需要法国的援手,于是萨科齐抓住了这个机会。他夏天特意去美国私人度假,11月又对美国进行一次“重新征服美国人之心”的正式访问。

  萨科齐11月下旬访问中国。务实的萨科齐把这次北京之行的重点确定为“经贸合作”,甚至从随行人员名单中把政府负责人权事务的国务秘书去掉。访问结束时,他带着200亿欧元的合同满载而归。这次访华成果改变了两国一度“政热经冷”的状况,萨科齐作为新一代领导人给中法关系注入了一股新风,也给那些因中国“崛起”而惶惶不可终日的西方树立了顺势而动、互利双赢的榜样。

  在国内问题上,萨科齐也图变求新,但是恐怕不会像外交那样得心应手。法国的国内经济社会问题积重难返,要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必须实施改革,而一旦改革必然伤筋动骨、危及一部分既得利益群体,于是社会抗议行动便席卷而来,不久前的公交大罢工等风潮盖出于此。过去历届政府面对社会压力最终都放弃改革、以求自保。萨科齐痛恨这种“停滞主义”,他没有在大罢工面前退缩,而试图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商对策、推动改革。政府的改革决心不改,而社会风潮也逐步走向平息。有人说,法国人动辄走上街头迫使政府让步的漫长历史快要结束了。萨科齐的表现令人耳目一新。

  如今,“萨科齐主义”成为法国媒体的常用词汇。法国《观点》杂志说,像蓬皮杜一样大权独揽、像德斯坦一样主动热情、比戴高乐多些活泼、比密特朗添几分实干、又比希拉克多些决断,这就是“萨科齐主义”。

  对平民百姓来说,这位新总统身上还不乏吊人胃口的其他话题,比如当上总统的萨科齐没有挽留住自己的“第一夫人”。美国一家刊物在评选2007年全球知名人物十大“分手”事件中,萨科齐与塞西莉亚名列榜首。

  戈尔:全球变暖我再热

  唐昀

  2007年,从年初的奥斯卡“小金人”到年末的诺贝尔奖,其间还有无数大大小小叫得出名和叫不出名的奖项,这位美国前副总统一一笑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阿尔戈尔是“拿奖拿到手发软”。

  为什么拿奖?因为“环保”。

  戈尔创办非盈利环保组织“气候保护联盟”,担任主席;他撰写环保书籍《难以忽视的真相》,获得美国图书出版界“鹅毛笔奖”,还拍成同名纪录片,拿下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他加盟知名风险投资公司KPCB,承诺将争取更多投资,用于开发“清洁技术”;在全球6大洲8大城市同时举行的“拯救地球”音乐会上,他通过视频发表讲话,向20亿全球观众呼吁: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他俨然成了全球环保代言人,似乎哪里有环保的声音,哪里就有戈尔的身影。

  终于,最重要的一个奖项落到他的头上——他因“为确立和传播人类活动引起气候变化的更多知识作出努力”而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共同获得了2007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环保让戈尔收获了名誉,也给他带来可观的利润。《难以忽视的真相》获得了4500万美元全球票房,并售出100万张DVD影碟,成为电影史上票房收入第三的纪录片,仅次于《华氏911》和《帝企鹅日记》。因为影片的轰动效应,戈尔四处演讲,每次出场费高达10.2万至17.3万美元。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戈尔在过去7年里,通过出书、演讲、拍纪录片和商业投资等活动,收入近1亿美元。

  戈尔在2007年的各个“PK”舞台上所向披靡,只“输”给了两个对手。一个是乔治克鲁尼——这位好莱坞帅哥也热衷环保。当瑞士钟表巨头斯沃琪集团主席尼古拉斯哈耶克在为由他牵头成立的环保能源技术公司挑选董事时,他只犹豫了片刻,就定了克鲁尼,因为他考虑到“戈尔也许会参加美国总统竞选”。

  另一个是希拉里克林顿。有人认为戈尔一手拿着奥斯卡的“小金人”,一手拿着诺贝尔的“橄榄枝”,此刻冲击白宫总统宝座,应当颇有胜算。然而,戈尔对外宣称无意参加2008年总统竞选,因为“自己对政治逐渐失去兴趣”,私下里却对友人坦言,希拉里实在太强大了。

  英国博彩公司开出的最新盘口证明这是实话实说:戈尔当选美国总统的赔率是1赔8,而希拉里的赔率是4赔7。

  不过,2008年没戏,并不代表戈尔从此“绝迹江湖”。他在新加坡举行的一个论坛上对记者说:“我可能在将来重返政治舞台,因为我只有59岁。”

  假如那天来临,可以想像,环保一定仍是戈尔的一张主打王牌。你听他说:“现在还没有哪位候选人提出过一份完备的环境计划,或将气候变化作为首要议题。”

  穆沙拉夫:强渡三大危机

  傅小强

  对于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来说,2007年可谓多事之秋。在相继经历了司法危机、“红色清真寺”危机和政权过渡危机之后,穆沙拉夫虽然得以改朝不换代,从而延续从1999年开创的“穆沙拉夫时代”,但是,脱去军装的政治强人的地位变化,以及他能否打破巴军政权和民选政权交替往复的历史周期律,依然牵动着国际社会的神经。

  3月开始的司法危机,是穆沙拉夫2007年遇到的第一道坎。从军政权到民主政权分娩的阵痛,就始于这场危机。

  穆沙拉夫本想以铁腕手段解决继续掌权的司法障碍,不料却遭到深受英式民主“熏陶”的法官们的反抗。最高法官人选一职一波三折,司法危机几乎贯穿全年,最后穆沙拉夫不得不宣布巴境内实行“紧急状态”。在这场危机中,西方无形的政治压力,逐渐向穆沙拉夫压来,而美国和欧洲也在权衡,他们在巴基斯坦究竟要民主还是要稳定?或者两者兼顾?

  第二道坎则是7月爆发的“红色清真寺”危机,再次凸显了穆沙拉夫在国际反恐方面所处的关键地位和险恶处境。

  美国、军队和安拉这三“A”因素(三者的英文拼写开头字母都是A),向来都是检验巴基斯坦政治平衡的试金石。信奉安拉的毛拉们对穆沙拉夫支持美国反恐日益不满,逐渐把穆沙拉夫视为与布什为伍,急欲除之而后快,开始用武力与穆沙拉夫全面对抗。从红色清真寺到部落地区,再到斯瓦特山谷的战斗,无处不见拿起武器的毛拉们与政府军激战。

  “红色清真寺”危机让美国看到了穆沙拉夫政权面临的险境——如果毛拉们控制了核武库,巴基斯坦肯定将成为国际反恐最脆弱的链条。因此,力挺穆沙拉夫渡过难关,甚至撮合反对派领袖贝布托与穆氏合作,成为了美国迫不得已的选择。

  而从10月总统大选到宣布“紧急状态”的这场政权过渡危机,是穆沙拉夫今年迈过的第三道坎。在各种相互交织的矛盾中,巴基斯坦由军政权向民选政权过渡。结果是,穆沙拉夫不得不最后一次以陆军参谋长的身份实行“紧急状态”,用猛药治顽症,强行过渡。

  经过这道坎,穆沙拉夫卸甲未归田。军权交由他一手提拔的基亚尼将军掌控,多少能让穆沙拉夫睡得安稳些,但贝布托和前总理谢里夫这两个死对头又回来了。虽然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未必会形成,但今后穆沙拉夫的施政多少会多些掣肘。可以预见,避免重演军政权和民选政权交替往复的历史周期律,将成为这位政治强人今后努力的方向。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罗琳:终结哈利波特

  王国平

  2007年,JK罗琳继续创造着“罗琳现象”所带来的旷世奇迹。7月21日,哈利波特系列的收官之作《哈利波特与死圣》在全球90多个国家同步发行,一时洛阳纸贵。

  尽管是第七部了,但是这个女人依然在用生命写作。

  她在接受BBC采访时说:“我发自内心地在哭,我在酒店的小酒吧一口气喝下半瓶香槟,回家时,我的脸上满是泪水冲下的睫毛膏。那可真是太难了。”

  读者体谅着这种“难”,并用行动证明着他们的体谅。在英国,上市两天时间,第七部哈利波特新书就卖出270万册。在美国,销售速度快得以分钟计,每分钟为5万册。仅仅在7月21日当天,《哈利波特与死圣》就在24小时内全球售出1100万册,创下图书首发日销量的纪录。

  罗琳的成就,数字冷静地记录着,而媒体则是热衷地追捧着。美国《娱乐周刊》把她列为2007年度25位娱乐人物之一。其他24名分别被“装”进五大类,而罗琳被单列成一个类别。杂志给出的理由简单但伟大——她成功地让好多孩子突然发现电子游戏不好玩了,再次对书籍爱不释手。

  尽管《哈利波特与死圣》上市的前一天,一些媒体抢先披露了人物结局,部分内容还被美国网站公布了“照相版”,令罗琳大为不悦;尽管未经授权的《哈利波特词典》大行其道,让她不得不走进法院与不法书商对簿公堂,但是这些不和谐的音符并没有阻止罗琳继续通过慈善行为来播撒母性的迷人光辉:

  2007年5月,她捐出近50万美元,帮助寻找在葡萄牙失踪的英国女孩曼德琳;12月13日,她拍卖了童话小说手稿《游唱诗人比多故事集》,获得的近200万英镑捐给了儿童慈善机构。这个拍卖的结果,让这位全球孩子的“魔法妈妈”女人味十足:“这太令我吃惊了,我高兴极了。这对那些急需帮助的孩子来说意义重大,对我则意味着圣诞节提前到来了。”

  身边的一位“哈迷”说,罗琳的魅力在于让孩子们都“孩子”着。这句点评本身就充满了魔法的味道,盖着“JK罗琳”的戳印。

  内贾德:国内失分国外补

  华黎明

  “复兴革命精神”、“实现社会公正”、“把石油收入放到老百姓的桌子上”……两年前,伊朗总统内贾德高喊着一系列口号登上了政治舞台,但如今,除了“复兴革命精神”,加强了对文化和妇女着装的管制外,其他承诺却无一兑现。

  2007年,国际油价飞涨,财源滚滚流入产油国,其中多数国家的百姓所获颇丰,相比之下,世界第四大产油国伊朗的经济状况却乏善可陈:

  550万城市居民和250万农村居民(占全国人口10%)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而且这些数字还在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通货膨胀率按伊朗官方统计为12~13%,而实际数字可能高于20%;国际处境孤立,外资望而却步,国内资金也大量抽逃出境,就业机会锐减,失业率已达15%……

  2007年5月,57名伊朗经济学家联名发表致总统的公开信,严厉批评内贾德治国无方。6月,政府又断然下令实行汽油配给,险些酿成全国性的骚乱。

  对于这位貌似平民却没让平民得到实惠的总统,伊朗公众大失所望,连当年支持他上台的那些政治势力也纷纷离他而去。内贾德到德黑兰大学演讲,甚至遭遇了学生们的示威反对,当面焚烧他的画像;2006年底,内贾德的支持者在地方选举和专家委员会的选举中均遭遇惨败;2007年,这位伊朗总统在国内流年不利大概也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政治家常常是“堤内损失堤外补”。尽管国内民望下跌,内贾德在国际舞台上“反美斗士”的强硬角色却更加突出。在核问题上,他说,安理会那个所谓的核卷宗(决议)只是一堆没有价值的废纸,美国那些动武的警告只不过是“对着墙上的伊朗地图扔飞镖”而已。他与南美的另一位“反美斗士”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打得火热,年内三次会晤互访,并宣布两国准备斥资数十亿美元,帮助一些国家摆脱美国的控制。2007年9月,内贾德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演讲,遭受到东道主和一些美国学生的羞辱,回国时却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内贾德敢于挑战美国和以色列,在中东独树一帜,被阿拉伯青年视为英雄——这正是他所期盼的效应。

  2005年以来,伊朗国内政治大幅度向极端主义方向倾斜,内贾德虽然民望不高,但是,以他为代表的强硬派利用两年来执政的行政资源大规模清洗温和、务实的改革派,巩固了自己在政府和革命卫队中的地位,为2008年的议会选举和2009年的总统选举做了不少准备。如今,伊朗的国防、外交和安全依然在其领袖哈梅内伊的掌控之中。2008年,对于内贾德和伊朗来说,都将是关键的一年。

  (作者系中国前驻伊朗、阿联酋、荷兰大使)
  伯南克:首战次贷风暴

  刘洪

  “格林斯潘退休退得真是时候,伯南克接的实际是一个烂摊子。”——现在可能许多美国人都这么觉得。愈演愈烈的次贷危机,不断在华尔街卷起滔天巨浪,并将美国经济吹向衰退边缘。

  接任美联储主席近两年的伯南克,无疑就身处在风口浪尖。

  人们自然会把伯南克和格老相比。作为“经济学家中的经济学家”的继任者,伯南克压力不小。颇耐人寻味的是,今天伯南克面临的困境,正与格老传奇的过度完美有关。

  “911”事件后为重振美国经济,格林斯潘决定持续降息,在低利率的刺激下,美国房市泡沫膨胀。当格老调高利率时,泡沫开始破裂,最终导致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格林斯潘飘然而去,伯南克如履薄冰。

  山雨欲来风满楼,2007年8月初,美国次贷危机突然全面恶化,金融市场剧烈动荡,投资者信心丧失殆尽。突如其来的危机,让虽有所准备的伯南克也显得措手不及。就在危机爆发前几天,托大的美联储还认为局势可控,并维持5.25%的利率不动。

  但不想,随后几天市场就开始逆转。在注资、提高贴现率皆不奏效时,9月18日,伯南克终于出了重手,降息0.5个百分点,这也是美国央行4年来首次降息。10月31日,美联储再度降息0.25个百分点。连续两次的降息,加上中间持续不断的注资,伯南克似乎暂时控制住了局面。

  降息作为美联储的撒手锏,影响深远。对于伯南克的出手,格老也公开表示,如此决定非常不易,因为人们很难对未来进行预测。一着不慎,可能让危机恶化。

  一个有远见的决策者,在于其能洞察秋毫,决策长远,防患未然。次贷危机的复杂性超过大多数人预想。伯南克每一次讲话都会引来全球倾听,每一项决策都会牵动金融业神经,他不得不审慎而行。

  第二次降息后,美联储一度暗示,两次降息已足以应付危机。哪知,市场似乎总是向最糟糕的那个方向发展,不断恶化的金融市场“胁迫”美联储于12月11日第三度降息。尽管如此,0.25个百分点降息幅度仍低于外界预期,当天美国股市爆跌。

  伯南克自有其苦衷:受能源价格大涨推动,美国消费价格11月份上升0.8%,为2005年9月以来最大涨幅。在此情况下,如果贸然大幅降息,通胀风险将会加剧。

  次贷危机正使美联储面对近年来最严峻的考验。美国经济能否摆脱衰退命运,正看当家人伯南克是否能走出力挽狂澜的下一步。

  潘基文:“一年级”成绩单

  吴妙发

  岁末,潘基文出任联合国秘书长将近一年。这位来自亚洲的联合国掌门人以不事张扬的工作姿态,在履新头一年交出了合格的成绩单。

  潘基文到任后不久就说过,“要为一个强有力的联合国而奋斗”。

  在履新之初,他广纳人才,建立起了既精干又强悍的秘书处班子。在安全、维和、经济、人权、财务、军控、新闻等部门,任命安理会“五常”和有代表性的中等国家代表出任副秘书长;并力排众议,首次任命来自小国的代表出任联合国新闻发言人,又任命坦桑尼亚女代表为常务副秘书长;还首次在联合国建立内部法庭,从法律层面上解决联合国内部官员的腐败问题;为强化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效力,潘基文把维和部门分成了维和行动和后勤保障两个部分。他巩固维和部队及严肃军纪、反对腐败的举措获得了好评。

  2007年,台湾当局“申请加入联合国”的企图咄咄逼人,在这方面,潘基文坚决捍卫《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的有关规定,几次迅速退回陈水扁的有关信函,申明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的立场。

  有人说,潘基文在2007年显得“太安静了”,似乎在处理国际热点问题上没有什么动静。而实际情况则恰恰相反。潘基文务实低调的东方外交风格初步展露,不事声张地缓解了几桩国际危机的紧张程度。

  在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上,他亲赴当地,了解事实真相,把西方媒体在这一问题上恶意炒作并带上“大屠杀”、“种族大冲突”的外衣一一剥落,使世界了解真相。他还与非盟商讨运用谈判与维和行动的双轨制加以解决,使达尔富尔问题出现了和平曙光。

  在缅甸问题上,潘基文考虑了当事国和联合国不少成员国反对使用制裁办法的愿望,采取耐心谈判的方法,使该国局势出现缓和转机。

  至于更加棘手的伊朗核问题,潘基文明确主张通过对话而反对使用武力,力求使“伊核危机”在艰难的情况下始终处于可控范围。

  在“老大难”的中东问题上,潘基文带领的联合国积极参与了美国力主的安纳波利斯中东和会。这显示了联合国对该问题的高度关切,对巴以双方无异于一种激励和敦促。

  另外,潘基文给予气候问题高度的关注。他亲自赴南极考察,展示对全球变暖的特别关切。2007年安理会首次讨论了气候变暖问题。联合国12月中旬于印尼巴厘岛召开了气候问题高级会议。这次会议最终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的温室气体减排谈判奠定了基础。

  面对往往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龃龉源头的人权问题,潘基文则主张按照前任秘书长安南的改革计划而成立的人权理事会的理念,积极稳妥按照发展中国家的条件渐进推进人权事业。

  2007年,对于新就任秘书长潘基文来说尚带有摸索试探的色彩。2008年他将面临更加艰巨的使命。在如伊核、中东、科索沃等一系列热点问题上,他将面临如何取得突破的压力;在达尔富尔问题上,他将考虑如何继续推进;而在气候等非传统威胁上,他将进行艰难谈判;此外,在经济发展、联合国改革等问题上,如何在坚持国际民主化原则的前提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将是对他的主要考验。2008年将是潘基文“入主”联合国后真正的大考之年。

  干细胞小组:突破克隆道德鸿沟

  张忠霞

  在医学研究方面,如果评选最具争议的研究领域,胚胎干细胞绝对可以跻身前三甲:一方面,它堪称万能的分化本领,是人类治愈若干顽疾的绝佳武器;另一方面,它需要克隆胚胎才能提取,这道伦理鸿沟,对于某些人或国家来说实在难以跨越。

  不过这场科学、伦理之争在2007年终于迎来转折点。11月20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日本京都大学两个科学小组同时公布了一项重大研究成果——他们分别在实验室中利用基因技术改造普通皮肤细胞,培育出了完全可以和胚胎干细胞相媲美的多能干细胞。

  美国科学小组由来自中国的年轻女科学家俞君英领衔。她在接受《环球》记者访谈时,简练地道出了其中精髓:“胚胎干细胞是人体‘基本’细胞,从它开始才分化出皮肤细胞等各种组织细胞,而我们(以及日本科学家)通过植入一组4个‘点石成金’般的关键基因,成功地让皮肤细胞‘退回’到胚胎干细胞状态。”

  俞君英解释说,这一成果的亮点在于:第一,它完全用不着胚胎,所利用的皮肤细胞再普通不过,以后甚至还可尝试其他细胞;第二,与克隆胚胎提取干细胞技术的高难度系数相比,他们应用的基因改造技术并不复杂,那些点石成金的基因也不难获取;第三,该成果将来用于医学治疗,不会像胚胎提取干细胞那么昂贵,是一种“能负担得起的”技术——简言之,我们找到了开启另一扇门的钥匙。

  美、日两个研究小组无疑成了2007年科学界的“风云人物”。而在各方赞誉还未降温时,日本方面的科学家已经在埋头“精益求精”。日本小组用于改造皮肤细胞的一组4个基因中,有一个是与癌症相关的基因,它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他们在12月初就宣布,已经成功地通过改变培养环境而摒弃了这个基因,“皮肤干细胞”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曾经成功实现动物版本“皮肤干细胞”制取的美国怀特黑德生物医学研究所科研小组,已经迫不及待地进行疾病治疗实验。他们12月初宣布,患有镰状细胞血症的实验鼠在其自身皮肤细胞培育的“多能干细胞”治疗下,血液和肾功能都有不同程度地恢复。

  以动物为对象的治疗实验已经开始,但俞君英说,现在就谈论将来人类自体干细胞培育、分化乃至器官移植,似乎还“为时过早”。

  不过,年末《时代》杂志在盘点2007年度科学发现时,仍毫不犹豫地把这一奠基性的干细胞新路列为今年最重要的突破。“虽然干细胞的这一突破目前还未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医学疗法,但对于数以百万计的寄希望于干细胞治疗的患者来说,科学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