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阵综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33:34
西方军事史追溯公元前490年希波战争中的马拉松战役,这场战役标志着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精彩亮相,而在以后的两千多年中逐渐成为世界的主导

  
        古希腊和波斯的战争艺术比较(希腊和波斯的战争之一)

    战争是人类最基本的文化现象。如果理解了历史上所有的战争,也就理解了整个人类历史,这是一个令人悲哀的事实。军事史一直是西方史学界一个举足轻重的领域,军事史学家经常能够从历史里看到未来,发展出全新的战术理念。二次大战中纳粹德国著名的闪电战,就是由英国军事史学家哈特和富勒最先提出的。西方军事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松战役,这场战役标志着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精彩亮相,而在以后的两千多年中逐渐成为世界的主导。

    早在古希腊文明兴盛以前,诸如埃及、苏美尔、巴比伦、亚述、波斯等文明古国就将战争艺术发展到非常高的水平。公元前14世纪拉姆西斯二世的古埃及帝国拥有常备军10万人;公元前8世纪萨尔贡二世的亚述帝国拥有20万军队;波斯王大流士的军队则号称百万。

    古埃及时期的战争就已经发展成为多兵种的协同作战。公元前1285年的卡迪什战役里,拉姆西斯二世的部队共3万人,其中包括5千辆战车。他的对手希蒂帝国出兵2.5万人,包括3000辆战车。双方的步兵部队都由披甲持矛的重装步兵以及使用弓箭的轻步兵组成,希蒂军队的步兵甚至分为山地步兵和平原步兵,前者使用轻便的圆盾和战斧,后者使用长矛。战斗中希蒂军队将2000辆战车隐藏在一处河谷里面,然后对埃及军队的右翼发动突袭,一举将其击溃,展现了相当高超的战术水准。

    埃及、亚述、波斯这三个帝国的军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弓箭非常倚重。弓箭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武器之一,形成于公元前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弓箭最初是简单的直木弓,进而发展出复合弓。威力强大的组合弓最早出现于公元前两千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以后的500年间逐渐扩散到小亚细亚、中亚和埃及。

    古埃及军队对战车部队进行改造,战车配置驭手一名,士兵两名,装备组合弓、标枪和长矛.作战时先以弓箭袭击敌人,待到敌阵散乱时发动冲锋,突入敌阵前投掷标枪,然后用长矛格斗。

    亚述帝国首创骑兵弓箭手,并发明肩背箭囊,将射速提高40%,亚述遗址就有并驾齐驱的两个骑兵,一人挽住两根缰绳,一人回身射箭的浮雕。亚述骑兵在圣经里被称作"马上飓风",集群行动,发箭如雨,进退如风,威力巨大。亚述战车也有进一步改进,乘员四人,装备弓箭、长矛和斧刀,士兵先远距离射箭,然后挺矛冲入敌阵,跳下车来以斧刀撕杀,战车的作用类似现代的装甲运兵车。

    波斯军队也是以使用弓箭的轻骑兵为核心,居鲁士将波斯军队骑兵的比例增加到20%,轻装步兵几乎全部是弓箭手。重视弓箭的一个副作用就是轻视重装步兵的发展,军队依靠密集的弓箭杀伤敌人,然后骑兵伴随战车冲破敌阵,步兵的任务通常是追击扩大战果,而不承担突击任务。

   相比而言,古希腊在战争艺术远远落后,战争行为一直停留在部落械斗的层面上。究其原因,上述文明古国都是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社会结构虽然复杂,但是却先进;而古希腊一直由松散的部落城邦组成,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社会组织方式简单。古希腊军事文化的发展完全沿着一条独立的轨道,并没有受到两河流域文明古国的影响。这是因为古希腊早期的迈锡尼文明在公元前12世纪遭到神秘外族的袭击,几乎消亡殆尽,然后是长达400年的希腊文明黑暗时期,此前希腊人吸收其他文明古国军事文化的纽带被切断,复兴以后的希腊文明不得不白手起家。于是希腊人因地制宜,发展出一套最简单有效的战术系统。

    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城邦开始成为希腊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与此同时,希腊人的军事文化也开始从毫无章法的单打独斗,迅速转换成为有组织的集团战斗,希腊密集阵(PHALANX)应运而生。希腊军队最主要的兵种是重装步兵,士兵来自各城邦的有产阶级,因为武器盔甲必须自备,故全套装备价值不斐。重装步兵的基本武器是一支长3米的矛,外加一柄短剑作辅助兵器。最主要的防护装备是一面直径约1米的圆盾,通常挽在左前臂。圆盾是木制结构,呈凸镜形状,外表有一层青铜蒙皮。重装步兵头戴青铜头盔保护头部和双颊,上身穿戴整块打造的青铜胸甲,腰带上悬挂有貌似短裙的青铜片甲保护腹部,两腿穿着胫甲保护脚踝至膝盖的小腿正面。希腊军队有少量骑兵,由贵族充任,主要因为战马非常昂贵,普通人置办不起。希腊骑兵通常被甲,装备一支标枪和一柄短剑。由于战马没有马鞍,骑兵如果以长矛冲击敌阵,很容易跌落马下,因此只能担任掩护侧翼,骚扰敌阵的任务,战斗效能不高。

    希腊的密集阵(PHALANX)战术思想,完全不同于此前的埃及、亚述、巴比伦,以及同时代的波斯等文明古国。后者的军队习惯于保持一定距离以弓箭作战,除非敌方出现溃势有机可乘,轻易不会舍身犯险近距离格斗。希腊人虽然早就开始使用弓箭,但认为用弓箭伤人显得怯懦,并不堂堂正正,因此不加以重视,而是纯粹依靠勇气和斗志逼近决斗,浴血奋战。这种战术思想的源于希腊人以神话英雄为楷模的英雄主义情怀,以及将战场视为竞技场的观念,也使战争更加血腥残酷,更具有决定性。

    希腊密集阵士兵肩并肩排列,通常有八行纵深,前四排士兵持矛水平向前,后排的长矛叠在前排长矛之上,而后四排则将矛竖立。方阵通常稳步前进到距离敌阵150米的距离,然后开始奔跑,逐渐加速,最后50米全力冲刺。希腊密集阵战术对士兵的身体素质和战术素养要求非常高,一个全副武装的步兵需要负重40公斤,进行长距离的奔跑和高强度的冲刺。一个希腊方阵必须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队形紧密,步调一致,这需要长时间的队列训练才能达到。希腊密集方阵的正面攻击锐不可当,其弱点在侧面,因而往往需要散兵或骑兵在两翼保护。

    希腊密集阵战术看似简单,却异常有效,其原因有二。首先,希腊人非常喜爱竞技体育,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连续举行了一千多年,直到公元后216年才终止。希腊人积极投身各种体育运动,如越野跑,标枪、摔跤、拳击、赛车等等,竞赛冠军往往受到国人的景仰崇拜,这种民风给希腊密集阵提供了坚实的身体条件。其次,希腊城邦的兵役制度非常严格。希腊城邦全民皆兵,兵役是公民的神圣义务。希腊人从小就接受军事训练,在竞技场里练习奔跑,摔跤,弓箭和标枪等等,年满18岁开始接受正规密集阵训练。训练完毕以后,年青士兵先派到一个堡垒守卫一年,然后加入预备役直到49岁,一旦战事爆发就上阵杀敌。49岁至60岁称为老兵,只担任驻守要塞的任务,除非紧急情况不再参战。希腊除了斯巴达以外,都是纯粹的公民军队,士兵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和平时期从事各自的行业,闲时就聚集在一起操练。严格的兵役制度使军事训练成为希腊人生活的一部分,过硬的军事素质是希腊密集阵的战术基础。

   强劲的冲击力是希腊密集阵进攻的诀窍。八行纵深的密集方阵长矛如林冲刺而来,接敌时动能惊人势不可挡,防守一方前几排的步兵阵线往往会立刻崩溃,或被洞穿,或被践踏。密集阵前排每一个士兵身后都有7名士兵拼命向前推挤,整个方阵如同人肉坦克一样不可阻挡,敌军的阵形通常很快就会瓦解。现代科学家研究过,由于希腊重装步兵40公斤的负重和接敌前的高速奔跑,接敌以后30分钟以内体力就会耗尽,因此30分钟成为希腊密集阵的进攻极限。公元前198年罗马军队就是通过有秩序地后退消耗希腊步兵的体能,然后利用希腊密集阵因某些士兵力竭而出现的空隙突入肉搏,取得了胜利。西方军事史追溯公元前490年希波战争中的马拉松战役,这场战役标志着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精彩亮相,而在以后的两千多年中逐渐成为世界的主导

  
        古希腊和波斯的战争艺术比较(希腊和波斯的战争之一)

    战争是人类最基本的文化现象。如果理解了历史上所有的战争,也就理解了整个人类历史,这是一个令人悲哀的事实。军事史一直是西方史学界一个举足轻重的领域,军事史学家经常能够从历史里看到未来,发展出全新的战术理念。二次大战中纳粹德国著名的闪电战,就是由英国军事史学家哈特和富勒最先提出的。西方军事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松战役,这场战役标志着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精彩亮相,而在以后的两千多年中逐渐成为世界的主导。

    早在古希腊文明兴盛以前,诸如埃及、苏美尔、巴比伦、亚述、波斯等文明古国就将战争艺术发展到非常高的水平。公元前14世纪拉姆西斯二世的古埃及帝国拥有常备军10万人;公元前8世纪萨尔贡二世的亚述帝国拥有20万军队;波斯王大流士的军队则号称百万。

    古埃及时期的战争就已经发展成为多兵种的协同作战。公元前1285年的卡迪什战役里,拉姆西斯二世的部队共3万人,其中包括5千辆战车。他的对手希蒂帝国出兵2.5万人,包括3000辆战车。双方的步兵部队都由披甲持矛的重装步兵以及使用弓箭的轻步兵组成,希蒂军队的步兵甚至分为山地步兵和平原步兵,前者使用轻便的圆盾和战斧,后者使用长矛。战斗中希蒂军队将2000辆战车隐藏在一处河谷里面,然后对埃及军队的右翼发动突袭,一举将其击溃,展现了相当高超的战术水准。

    埃及、亚述、波斯这三个帝国的军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弓箭非常倚重。弓箭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武器之一,形成于公元前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弓箭最初是简单的直木弓,进而发展出复合弓。威力强大的组合弓最早出现于公元前两千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以后的500年间逐渐扩散到小亚细亚、中亚和埃及。

    古埃及军队对战车部队进行改造,战车配置驭手一名,士兵两名,装备组合弓、标枪和长矛.作战时先以弓箭袭击敌人,待到敌阵散乱时发动冲锋,突入敌阵前投掷标枪,然后用长矛格斗。

    亚述帝国首创骑兵弓箭手,并发明肩背箭囊,将射速提高40%,亚述遗址就有并驾齐驱的两个骑兵,一人挽住两根缰绳,一人回身射箭的浮雕。亚述骑兵在圣经里被称作"马上飓风",集群行动,发箭如雨,进退如风,威力巨大。亚述战车也有进一步改进,乘员四人,装备弓箭、长矛和斧刀,士兵先远距离射箭,然后挺矛冲入敌阵,跳下车来以斧刀撕杀,战车的作用类似现代的装甲运兵车。

    波斯军队也是以使用弓箭的轻骑兵为核心,居鲁士将波斯军队骑兵的比例增加到20%,轻装步兵几乎全部是弓箭手。重视弓箭的一个副作用就是轻视重装步兵的发展,军队依靠密集的弓箭杀伤敌人,然后骑兵伴随战车冲破敌阵,步兵的任务通常是追击扩大战果,而不承担突击任务。

   相比而言,古希腊在战争艺术远远落后,战争行为一直停留在部落械斗的层面上。究其原因,上述文明古国都是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社会结构虽然复杂,但是却先进;而古希腊一直由松散的部落城邦组成,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社会组织方式简单。古希腊军事文化的发展完全沿着一条独立的轨道,并没有受到两河流域文明古国的影响。这是因为古希腊早期的迈锡尼文明在公元前12世纪遭到神秘外族的袭击,几乎消亡殆尽,然后是长达400年的希腊文明黑暗时期,此前希腊人吸收其他文明古国军事文化的纽带被切断,复兴以后的希腊文明不得不白手起家。于是希腊人因地制宜,发展出一套最简单有效的战术系统。

    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城邦开始成为希腊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与此同时,希腊人的军事文化也开始从毫无章法的单打独斗,迅速转换成为有组织的集团战斗,希腊密集阵(PHALANX)应运而生。希腊军队最主要的兵种是重装步兵,士兵来自各城邦的有产阶级,因为武器盔甲必须自备,故全套装备价值不斐。重装步兵的基本武器是一支长3米的矛,外加一柄短剑作辅助兵器。最主要的防护装备是一面直径约1米的圆盾,通常挽在左前臂。圆盾是木制结构,呈凸镜形状,外表有一层青铜蒙皮。重装步兵头戴青铜头盔保护头部和双颊,上身穿戴整块打造的青铜胸甲,腰带上悬挂有貌似短裙的青铜片甲保护腹部,两腿穿着胫甲保护脚踝至膝盖的小腿正面。希腊军队有少量骑兵,由贵族充任,主要因为战马非常昂贵,普通人置办不起。希腊骑兵通常被甲,装备一支标枪和一柄短剑。由于战马没有马鞍,骑兵如果以长矛冲击敌阵,很容易跌落马下,因此只能担任掩护侧翼,骚扰敌阵的任务,战斗效能不高。

    希腊的密集阵(PHALANX)战术思想,完全不同于此前的埃及、亚述、巴比伦,以及同时代的波斯等文明古国。后者的军队习惯于保持一定距离以弓箭作战,除非敌方出现溃势有机可乘,轻易不会舍身犯险近距离格斗。希腊人虽然早就开始使用弓箭,但认为用弓箭伤人显得怯懦,并不堂堂正正,因此不加以重视,而是纯粹依靠勇气和斗志逼近决斗,浴血奋战。这种战术思想的源于希腊人以神话英雄为楷模的英雄主义情怀,以及将战场视为竞技场的观念,也使战争更加血腥残酷,更具有决定性。

    希腊密集阵士兵肩并肩排列,通常有八行纵深,前四排士兵持矛水平向前,后排的长矛叠在前排长矛之上,而后四排则将矛竖立。方阵通常稳步前进到距离敌阵150米的距离,然后开始奔跑,逐渐加速,最后50米全力冲刺。希腊密集阵战术对士兵的身体素质和战术素养要求非常高,一个全副武装的步兵需要负重40公斤,进行长距离的奔跑和高强度的冲刺。一个希腊方阵必须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队形紧密,步调一致,这需要长时间的队列训练才能达到。希腊密集方阵的正面攻击锐不可当,其弱点在侧面,因而往往需要散兵或骑兵在两翼保护。

    希腊密集阵战术看似简单,却异常有效,其原因有二。首先,希腊人非常喜爱竞技体育,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连续举行了一千多年,直到公元后216年才终止。希腊人积极投身各种体育运动,如越野跑,标枪、摔跤、拳击、赛车等等,竞赛冠军往往受到国人的景仰崇拜,这种民风给希腊密集阵提供了坚实的身体条件。其次,希腊城邦的兵役制度非常严格。希腊城邦全民皆兵,兵役是公民的神圣义务。希腊人从小就接受军事训练,在竞技场里练习奔跑,摔跤,弓箭和标枪等等,年满18岁开始接受正规密集阵训练。训练完毕以后,年青士兵先派到一个堡垒守卫一年,然后加入预备役直到49岁,一旦战事爆发就上阵杀敌。49岁至60岁称为老兵,只担任驻守要塞的任务,除非紧急情况不再参战。希腊除了斯巴达以外,都是纯粹的公民军队,士兵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和平时期从事各自的行业,闲时就聚集在一起操练。严格的兵役制度使军事训练成为希腊人生活的一部分,过硬的军事素质是希腊密集阵的战术基础。

   强劲的冲击力是希腊密集阵进攻的诀窍。八行纵深的密集方阵长矛如林冲刺而来,接敌时动能惊人势不可挡,防守一方前几排的步兵阵线往往会立刻崩溃,或被洞穿,或被践踏。密集阵前排每一个士兵身后都有7名士兵拼命向前推挤,整个方阵如同人肉坦克一样不可阻挡,敌军的阵形通常很快就会瓦解。现代科学家研究过,由于希腊重装步兵40公斤的负重和接敌前的高速奔跑,接敌以后30分钟以内体力就会耗尽,因此30分钟成为希腊密集阵的进攻极限。公元前198年罗马军队就是通过有秩序地后退消耗希腊步兵的体能,然后利用希腊密集阵因某些士兵力竭而出现的空隙突入肉搏,取得了胜利。
希腊各城邦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因此军队规模都相当小。以雅典为例,公元前431年雅典鼎盛时期,总共有自由公民10万人(妇女不计),以及外国人和奴隶14万人。这个时期的雅典军队,包括重装步兵1.3万人,老兵1.6万人,骑兵1200人,弓箭手1600人。因此可以想象,当希腊人面对波斯帝国数以百万计的庞大军队时感受到怎样的一种怵栗震撼。著名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得对希波战争时期波斯帝国的军队有过一个精确的描述:波斯帝国海军有1207艘战舰,官兵57万人;陆军包括步兵170万人,骑兵8万人,骆驼及战车兵2万人,共计237万人。这还只是亚洲地区的部队,波斯帝国在小亚细亚,色雷斯和马其顿的欧洲附属国必要时还能提供30万陆海军。

    公元前549年,居鲁士建立波斯帝国时依靠的一支核心部队,包括精锐步兵1万人,号称"长生军";另有波斯王亲军骑兵6000人和步兵2000人。帝国时期这些部队分散在波斯各地,当地总督以这些部队为核心组建地方军队,因此波斯军队主要由语言不通、风俗各异的多民族部队组成,战前临时集结,相互之间缺乏协调配合,战斗力也参差不齐。

    波斯军队军种齐全,包括步兵、骑兵、战车和工程兵。波斯骑兵大部分是轻骑兵,身上不被甲,装备弓箭和短剑,主要任务是以弓箭远距离袭击骚扰敌军。波斯重骑兵是精英部队,身披鳞片甲,装备椭圆盾牌、战斧、弓箭和标枪,必要时可以冲击敌阵。波斯步兵和骑兵的构成类似,大多数是轻步兵,没有盔甲防护,主要使用弓箭,另外佩戴一柄弯刀作为辅助兵器;重装步兵着鳞片甲,装备一支长矛和一面长方形柳条编织的盾牌。

    波斯军队除了个别将领以外,普通士兵带一顶软帽包裹头颈,没有装备金属头盔,很令人费解。

    波斯的混合步兵方阵相当特别,这种方阵一般是十行纵深,每一个纵列代表一个基本战术单位"十人队",队长通常是重装步兵,站在最前列,手持一支约两米的长矛,长方形盾牌斜立于前,他身后的九名步兵都是轻装步兵。战斗时队长负责抵挡敌人步骑兵的冲击,而身后的九名弓箭手以密集的齐射杀伤敌军,其中只有第二排的弓箭手能够从队长的身旁直射敌人,后面的八人则是对空放箭,射角由前到后逐渐抬高至45度,这样在阵前三百米以内构成弓箭的火力覆盖。当敌人被波斯人的箭雨大量杀伤,溃不成军之时,波斯步兵就开始冲锋,他们将弓收入箭囊,拔出弯刀,冲入敌阵近身格斗。

    波斯人的弓箭齐射时遮天蔽日,对敌军有相当强的威摄力。温泉关战役时,斯巴达将领迪埃尼斯面对波斯军队的弓箭齐射风趣地说,波斯人放的箭遮住了太阳,正好让我们在阴凉下作战。组合弓在波斯军中只有少量装备,大部分士兵还是使用简单的直木弓。波斯人的箭用一种三棱宽刃箭镞,青铜质地,带倒钩,杀伤力强大,但穿透力不足。这在对希腊的战争中被证明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因为波斯人的箭雨不能对希腊的重装步兵构成足够的威胁。

    波斯的工程兵相当出色,通常在大军前面开路,铺设道路,修建桥梁,安营扎寨。在波斯攻克巴比伦城的战役中,波斯工程兵将底格里斯河改道,使波斯军队能够通过干涸的河床攻击疏于防范的东侧城墙。波斯军队的后勤保障体系非常先进,能够供应数十万军队进行上千公里的战略机动。波斯辎重部队使用标准化的牛车,能够负重700公斤,而波斯的帝国大道能够容纳三辆牛车并行。波斯吞并腓尼基以后,控制了地中海最大的舰队,因此具备强大的运输能力。波斯官员主持设计了几种运输船,其中50桨的大船运送士兵马匹,30桨的小船运送给养。

    波斯军队技术上的先进掩盖了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缺乏强有力的重装步兵。波斯军队作战时以步兵结阵,采取守势,用密集的箭雨杀伤敌军,而骑兵从两翼包抄,攻击敌阵的薄弱之处。对波斯军队来说,战斗决胜依靠步兵和骑兵从几个方向的协同进攻,而不是单纯的步兵正面进攻。波斯帝国建成以后,波斯军队面对的敌手几乎都是边远落后的蛮族部落,军事能力比波斯低好几个档次,这种不对称战争也使波斯军队得不到磨炼,战术思想也开始固步自封。希波战争开始的时候,志在必得的波斯人可能不会想到,貌似简单的希腊密集阵会是波斯军队的克星,而经过亚力山大完善的这种战术最后将导致波斯帝国的灭亡。
Mk-15 Phalanx Close-In Weapons System
Description:

The Mk-15 Phalanx CIWS is a fast-reaction, rapid-fire 20mm gun system for short range defense against aircraft or missiles. Each mount consists of three main parts: the white "head" containing the track radar, the gun (six barrels) and below the gun there is the magazin. The gun is able to fire more than 3,000 rounds per minute. These bullets are made of uranium. It's non-radioactive and much harder than steel.

The Phalanx' track radar consists of two radar screens which track the flight path of the incoming missile and also of the own bullets. In the beginning, the track radar was designated Mk-90 but that was changed a couple of years ago and the track radar is now just designated 'Phalanx radar'.

The basic version of the Phalanx, the Mk-15 Mod.0, showed up some corrosion problems. To avoid these problems, the next version, Mk-15 Mod.1, was equipped with maintenance shelters so that no moisture could flow in. Mk-15 Mod.1, later renamed Block 1, also had increased magazin capabilities and improved radar equipment. One Mk-15 Block 1 costs about $5.6 million.

In 1998/1999 Block 1B was probably tested aboard USS UNDERWOOD (FFG 36). Block 1B can easily be identified by the added sensor next to the white "head". The Navy will probably install 12-15 Phalanx Block 1B aboard the PERRY - class FFGs.

As it stands right now, the Navy plans to replace the Phalanx mounts by Rolling Airframe Missile Systems (RAM) or Sea RAM.

History:

At the end of the 1960th, the increased threat of anti-ship missiles resul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kind of weapon. That was important since most of the weapons systems aboard the ships were hardly able to destroy an incoming missile flying low above the water. In addition, those missiles could not be located by conventional radar installations so that the new weapon had to be equipped with special radar installations. In fact, one was looking for a rapid-fire weapons system able to locate and destroy an incoming missile. These new weapons were designated as "Close-in Weapon System" (CIWS).

The USA was not the only country trying to construct such an installation at that time. Other countries were the Netherlands ("Goalkeeper"), the Soviet Union ("AK 230") and Spain ("Meroka"). The US Navy finally decided to take the Mk-15 Phalanx.

The prototype of the Phalanx was tested aboard USS KING (DDG 41) in 1973. These tests resulted in some improvements and in 1977 the production of the Phalanx started. The first of the new installations was installed aboard USS AMERICA (CV 66) in 1980.
有意思的文章
]]
]]
谢谢大大,开头的描述非常精彩~~
]]
  9)闭环火控

  利用雷达观测的脱靶量经瞄准偏差估计器处理,结合定期可操作性试验的预先校正数据,实时校正火炮瞄准角,使系统获得零平均的瞄准误差。

  闭环瞄准校正的误差为:

  ·动态的火炮伺服滞后

  ·在目标附近风的影响

  ·动态跟踪误差

  ·炮管的热效应

  ·火控动态误差

  ·静态偏差

  ·不同批弹药的弹道差

  ·预先校准校正的误差为:

  静态跟踪的炮瞄准偏差

  批与批之间的弹道差

  从命中公算分析,系统误差对命中概率影响很大,去掉系统误差能大大提高系统的命中能力。通过采用闭环校正,大量试验表明,效果是较好的,例如系统有5~10毫弧的系统误差,经过大闭环校正可降低为1—2毫弧。

  10)命中性能

  (1)在动态遭遇交战试验使用的目标是:

  反舰导弹

  白星眼

  AQM—37A(掠海)

  BQM—34A(巡航导弹模拟)无人驾驶靶标

  BQM—34E(超音速目标)

  (2)静态模拟的动态遭遇使用的目标是:

  反舰导弹的弹体前部(冥河)

  白星眼

  迦伯利

  鸬鹚

  (3)摧毁目标所需的命中数

  炮弹冲击在导弹弹体前面引信起作用1~3发

  制导/控制破坏1~3发

  火箭马达爆炸1~2发

  战斗部破坏(无引信)1~5发

  导弹弹体击中(随目标位置而变)<10发

  从试验经验对于一般距离的战术目标,一发命中不一定能引爆,但数发命中将会引爆。

  (4)期望的命中数

  使用电子计算机的模拟程序估计命中率,用数学模型模拟了系统的有关设备,所有在火控计算机的公式,目标航路有真实的航路,也有数学模拟的航路,扰动形式根据军方的数据。

  海军要求的毁伤概率是80%

  在作战鉴定时,对所有出现的目标,多发命中,毁伤概率为100%。

 11)停火

  (1)在防空战工作方式时,计算机按下列三个判断之一来实施自动停火:

  ①接近最小距离时,雷达跟踪自动丢失(无回波)。

  ②距离小于300英尺(最小距离)。

  ③目标失去突破防护体所必需的加速度

  (2)在防空战手动方式时,可根据情况人工按“中止交战按钮”,实施停火。

  12)回车

  停火后,继续开始搜索,寻找新目标。

6.8  遥控指示——高仰角俯冲目标

  1)雷达指示精度±2.5°

  2)波束中心搜索方向图:高4.5°、宽3°,8字型

  3)顺序

  ①起动8秒定时器

  ②旋转炮架到指示位置(方向/高低)

  ③连接在跟踪天线后面的搜索处理机

  ④搜索捕获方向图,跟踪天线按箱型(8字型)方向图扫瞄

  ⑤通过跟踪天线工作由搜索处理机测定距离

  ⑥发现目标,停止天线

  ⑦转移到跟踪处理机,截获

  ⑧在自主模式下与目标交战(无威胁估计)

6.9  水面模式(警备作用)

  顺序

  ①按水面模式

  ②本控台操作手自行测距/选择连射长度

  ③舰上目标指示发送器TDT操作手跟踪目标

  ④炮架跟踪TDT同步机指令

  ⑤“对目标”开关闭合以便能够进行一次连射

  ⑥TDT操作手利用炮弹的溅落点光学修正视差

  ⑦“对目标”开关必须放开,而第二次连射时闭合
7  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性

  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性是密集阵系统的基础设计之一。它经过在国王(KING)号舰和比格洛(BIGELOW)号舰上13个月的海上工作和后来的一些改进,验证了系统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可维性。

  可靠性:

  要求的无故障间隔时间MTBF40小时

  海军指标60小时

  系统设计要求是连续工作72小时不用维修

  第一台生产的密集阵到目前已证明超过130小时MTBF。在作战鉴定期间MTBF表演是188小时具有99%的可用性。

  可维性:

  定位和修理一个故障的时间

  要求3小时

  达到2.73小时

  密集阵系统由于它的模块化设计,制造过程中的严格工艺要求和元件筛选以及优良的系统自测能力,使它成为一个具有高可用性的系统。

此外,为提高系统的可用性,要求操作手具有较高的使用水平、较多的日常例行维护保养和操作训练。

  密集阵的操作手要求具有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然后进4个海军训练学校,学习时间共77周,才能参加舰上的密集阵系统的工作。在舰上,密集阵系统每天需开机4小时,做7种试验测定系统的可操作性。他们的操作手感到愈用愈熟练。愈用故障愈少。

8  系统的改进

  自1979年以来,已经得到超过120个系统年的舰载勤务经验。根据在各类舰艇上的经验和大量舰员提供的必要的背景,将对系统作有意义的修改,以改善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和可维性。这些修改的结果将体现在当前的MK16—F型(即MK15—I型的一体化结构部件,也即密集阵除本控台,遥控台和测试点选择器之外的部分)的设计中。

  1)目标交战的改进

  (1)增加搜索覆盖和发现的范围

  (2)增加弹药库容量

  (3)提供两种炮射速以便交战的灵活性

  2)可用性的改进

  (1)替换或更改组件以增加MTBF

  (2)重新安置搜索/跟踪伺服电子设备,减少环境的压力和改进通路

  (3)合并功能减少电路板和模块的数量

  (4)机内测试的改进

  ①增添附加的在线监视器以便作战的故障检测;

  ②改进搜索和跟踪雷达的故障定位试验;

  ③对发射机增加微处理机监视和自检测;

  ④改进信号处理机和微波接收机的机内测试的信息传递。

  3)更大的改进计划将由海军水面武器中心和通用动力公司波莫那分部共同研究进行,根据未来威胁要能对付更小、更快、更难引发爆炸的目标。准备分五个步骤,用两年时间完成。思想是用最短的时间最低的价格达到所能达到的指标。由于密集阵系统的设计是模块化的,改变较为容易,但任何改变都要时间。此外还有很多数据和后勤支援,所以进一步的改进是有条件的。

9  系统评价

  1)密集阵系统是一个构筑在比较坚实基础上的系统,它经过比较充分的论证研究,经过大量的仿真模拟,经历了火炮武器系统空前的海上试验,并获得比较好的结果。是目前唯一击毁过真实导弹的系统。它在确实验证能够解决闭环火控,减少炮的振动以及掠海飞行目标的低角跟踪问题之后,才进入生产阶段。它的生产过程要求严格,其元部件乃至整机和系统,都经过一系列的专门的测试设备(十四种三十一套)筛选、调试和检验(例如数字电路板的试验就有81种),最后满足要求才能出厂。

  2)密集阵系统是一个用户空前广泛的火炮武器系统,它不仅大量装备本国的舰船并向十个国家出口,这说明它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了美国海军和其他国家海军的战术技术要求,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它是一个受到美国海军确认的系统,美国海军认为20毫米口径已足够对付现有的威胁。

  3)在系统设计上抓住反导系统的特殊性,突出系统工程的观点,大胆突破传统的作法和提出新的概念。

  (1)针对系统高精度的要求,极其重视系统误差源的分析,为了减少系统的误差源,不惜花大气力从结构上进行突破。例如为了消除视差这一误差源,大胆地把跟踪雷达放到火炮的摇架上形成一体化的结构,为了解决由此带来的雷达受震问题,专门进行了防震研究,从全系统的角度采取新防震措施,很好地解决了火炮射击对雷达冲击的影响。为了解决开环火控系统无法消除的偏差,应用反馈控制理论,提出了大闭环射击校正原理,把传统的开环火控系统发展成为现代的闭环火控系统,大大减少了系统偏差,从而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命中能力。

  (2)针对反导的快速性要求,提出反导的全自动工作方式,改变了过去指挥控制复杂的人工操作和干予状况。

  (3)针对反导的高杀伤性要求,提出了新的弹药概念,次口径硬芯脱壳穿甲弹大大提高了弹道性能,增加了杀伤性,同时又缩短了弹丸与目标的相遇时间提高了快速性。

  (4)针对反导的高可靠性要求,除在生产过程中,严格筛选、检验和调试外,在系统中设置了完善的自检系统,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转。

  4)在系统设计上统筹兼顾,敢于简化和善于简化,十分注重系统的费效比。

  全系统经过通盘考虑,各设备是经过统筹安排的,例如对频率可以有多个选择,最简单的方法是搜索雷达与跟踪雷达共用一部发射机。为了使系统能更好地工作,尽可能选波束较窄的频率,波束越窄频率则越高,如果频率太高,回波部件很难采购,因为高功率价格太昂贵。而Ku波段费效比最好,因此选了Ku波段。搜索雷达分五个侦察区也是基于节约的考虑。跟踪雷达使用一个波门时分操作检测目标位置和射弹位置,解决速度模糊采用高重复频率,低角跟踪和数学处理结合起来,方法简单,实现容易,效果较好。雷达处理和火控解算共用一台计算机,系统综合考虑防震处理和环境控制等都体现了系统的综合设计的能力。由于系统已研制十多年,它的有些元部件,技术和性能现在看来并不先进,但综合成系统其性能仍然是很先进的。我们从它的各项系统指标就可看出,由于满足了要求,许多被认为“老”的元部件也仍然继续使用,如计算机仍用CDC469E小型计算机,雷达不用行波管仍用调速管,信号滤波仍用晶体不改用数字滤波器等。为了便于安装在不同类型的舰艇,并适应美海军能把系统放到任何军舰上,又不能改动太大且有较高准确性的要求,要有高的适装性则要底座越小越好,在舰上打洞越少越好,因此采取了一体化结构,实现适装性强和快速低成本安装的要求。

  5)坚持实干,走自己的路,重视预研,注重试验(也就是实践的检验)。

  事实上,密集阵的整个生命过程都是在不断的讨价还价和不断的争议之中。正如开头所说,CIWS的概念,60年就由美海军作战部长提出,然而到69年美国政府不顾相当大的压力把合同承包给波莫那分部,这十年的徘徊,是美国国会怀疑这样一个系统的现实性。此外,反导系统还在诸如口径,毁伤机理(直接命中还是近炸毁伤)、布局结构(一体化还是分散配置)等问题上争论不休,并成为一个国际上公开辨论的问题。然而,通用动力公司波莫那分部,在美国海军的支持下,依靠本部的技术力量和国家的技术水平,首先生产了密集阵系统,而且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世界上仅有的近程反导舰炮系统生产型号。当它的竞争对手仅仅开始显露在研究阶段的时候,它已广泛地列装于西方世界的海军。

  6)同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一样,密集阵系统也有它的两重性,这种两重性,有些是由于研究年代久远而产生的,有些则是它的费效比走向反面的惩罚,有些则是为了突出某种性能而增加了技术的复杂性。

  (1)在节省经费方面由于搜索雷达与跟踪雷达共用一部发射机,这样跟踪雷达工作时搜索雷达便不能工作,对于一套系统来说,当需要转火对第二批来袭目标射击时,搜索雷达要重新开始搜索,这样反应时间要延误1.5秒。搜索雷达间断地设置5个侦察区,从而产生5个环状的盲区,当目标进入盲区时,延误了目标的确认时间,从而延误了系统的反应时间。

  (2)为了实现系统的高精度和体积小、重量轻的要求,采取三位一体的结构。由于多重组装,不但技术要求较高且势必影响系统的可靠性,为此建立了庞大的机内测试系统,如测试点就有630个之多,因而增加了技术的复杂性。我们在参观过程中看见他们操作的一道机内测试程序都走不通,连他们的专职训练军官在当时也无法恢复,可见在操作使用上会带来一定的困难。事实上,他们对人员的训练要求是很严格的。

  (3)由于研究年代较早,系统中的分设备都已显得技术陈旧了。尽管他们的技术在当时的研制年代是先进的并且是难能可贵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日新月异的进步,也难逃新陈代谢的自然法则,从而在新的条件下使系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密集阵采用的雷达技术,现在看来不能说是先进的,它在抗有源干扰方面能力比较差。搜索覆盖分了五个区,一方面是由于省钱的缘故,另一方面也不能不说是受计算机容量速度的限制,因为在当时的水平要增大容量和速度则要用大的计算机,同时可靠性也要受影响,不象现在的微机那样不成问题。由于密集阵是基于中东战争的冥河导弹的战术环境,其性能指标的衡量也是以0.5M2的目标为标准。这样的起点,对于九十年代的新威胁,是否仍然像今天这样有效,是值得考虑的。例如对付高角俯冲的导弹,密集阵的雷达不具备半球空域覆盖的能力。三位一体的结构,由于摇架负载太重(搜索雷达天线、跟踪雷达天线、垂直基准、火炮、弹鼓等)不容易实现快速的高仰角调舷。
]]
]]
精彩~~谢LZ  :handshak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 Mk-15 Phalanx
Primary Function: Anti-ship missile defense
Contractor: Hughes Missile Systems Company (formerly General Dynamics' Pomona Division, sold to Hughes in 1992)
Weight: 12,500 pounds (5,625 kg)
Later models: 13,600 pounds (6,120 kg)
Range: approx. 1 mile
Gun Type: M-61A1 Gatling
Type of Fire: 3,000 rounds per minute
Later models: 4,500 rounds/min (starting 1988 production, Pneumatic Gun Drive)
Magazine Capacity: 989 rounds
Later models: 1,550 rounds
Caliber: 20mm
Ammunition: Armor Piercing Discarding Sabot (APDS), Depleted Uranium sub-caliber penetrator. Penetrator changed to Tungsten 1988.
Sensors: Self-contained search and track radar
Cost: $5.6 million
Date Deployed: 1980 (aboard USS America (CV 66))
Block 1: 1988 (aboard USS Wisconsin (BB 64))
Block 1B: September 2000 (aboard USS Taylor (FFG 50))
密集阵做主、副炮
其它的“密集阵”;P
其它的“密集阵”:b
Block 0 incorporated on-mount search and track radars, the M61A1 gatling gun capable of firing at a rate of 3,000 rounds per minute, and a 980-round magazine.

Block 1 incorporated a new search antenna to detect high altitude missiles, improved search sensitivity, increased the ammunition available for firing by 50 percent, a pneumatic gun drive which increased the firing rate to 4500 rounds per minute, and started using tungsten ammunition in place of depleted uranium. Block I improvements provide increased elevation coverage, larger magazine space for increased round capacity, a variable and higher gun fire rate, and improved radar and processing capabilities.

Block 1 baseline 0 upgrades included a larger magazine (1,500 rounds), a multiple pulse repetition frequency search radar, an expanded radar search envelope to counter diving targets as well as reliability and maintainability improvements.

Block 1 baseline 1 replaced the hydraulic gun drive with a pneumatic (air-driven) gun drive system that increased the rate of fire to 4,500 rounds per minute. Search radar sensitivity was also improved in the baseline 1 upgrade.

Block I baseline 2 introduced further reliability upgrades and a muzzle restraint to decrease dispersion. Installed on multiple non-Aegis and Aegis ships, neither the original Phalanx Block 0 nor the subsequent Block 1 baseline 0, 1, or 2 upgrades are integrated with a ship self-defense system. A January 1992 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 decision requires replacement of Phalanx with the new ESSM system in new construction DDG ships. Though it initially appeared that DDG-79 would be the first new construction DDG to receive Evolved Sea Sparrow Missile in lieu of Phalanx, it now appears that, due to a slippage in the ESSM development program, DDG-85 will be the first. The Navy plans to install the Phalanx Block 1 baseline 2 configuration as temporary installations on DDG-79 through 84 until ESSM is produced.

Block 1A incorporated a new High Order Language Computer (HOLC) to provide more processing power over the obsolete general purpose digital computer, improved fire control algorithms to counter maneuvering targets, search multiple weapons coordination to better manage engagements, and an end-to-end testing function to better determine system functionality. Block 1A provides for basic integration with the Ship Self Defense System and enables RAM missile engagement through the Phalanx detection and track function. As of mid-March 2000, Block 1A installations had been completed on 20 DDG (Aegis) destroyers, 2 LHD, 2 FFG-7, and 9 LSD 41/49 class ships. In addition, LHD-7 (currently under construction) will commission with Block 1A.

Block 1B Phalanx Surface Mode (PSUM) upgrade allows engagement of small, high-speed, maneuvering surface craft and low, slow-moving aircraft, and hovering helicopters. This upgrade incorporates a thermal imager, an automatic acquisition video tracker, and a stabilization system for the imager, providing both day and night detection of threats. The thermal imager improves the system's ability to engage anti-ship cruise missiles by providing more accurate angle tracking information to the fire control computer. Additionally, the FLIR assists the radar in engaging some ASCM’s bringing a greater chance of ship survivability. The thermal imager Automatic Acquisition Video Tracker (AAVT) and stablilization system provide surface mode and electro-optic (EO) angle track. Operational evaluation of Block 1B, conducted aboard USS Underwood (FFG-36) and the Self-Defense Test Ship, was completed in August 1999. According to Phalanx Program Office plans, Block 1B will be installed in 11 other FFG-7 CORT ships between June 2000 and July 2002.

Baseline 2C improvements provide an integrated multi-weapon operations capability. During integrated operations, the command system controls CIWS sensors, target reports, mode employment, and doctrine. The sensors are utilized to provide 360 degree search and track coverage, while providing track data to, and receiving designations from, the Command system. This CIWS installation includes a conversion kit for each weapon group to facilitate ease and safety of maintenance; the "maintenance enclosure" kit installs the below-deck equipment for a gun mount in a prefabricated enclosure with the mount located above it.

According to the Navy's Material Readiness Database for fiscal years 1997 through 1999, the SLQ-32 electronic warfare system, NATO Sea Sparrow Surface Missile System (NSSMS), Phalanx Close-in Weapon System, and the SPS-48E radar system were among the ship self-defense systems with the lowest availability rates. The Navy's measure of effectiveness for Equipment Operational Capability (availability) is classified in the following manner: Operable = Greater than 0.8; Minor problems = 0.7 - 0.8; Limited capability = 0.5 - 0.6; Major problems = 0.3 - 0.4; Inoperative = 0 - 0.2.

Equipment type and
      version       Availability ratea      Impediments to availability
                   FY 97  FY 98 FY 99
Phalanx Close-in Weapon System
                                         Lack of funds for timely overhaul,
                                         hydraulic problems, limited parts
                                         commonality, excessive parts
Block 0           0.71   0.82  0.68     usage, lack of onboard spare
                                         parts, lack of onboard repair and
                                         preventive maintenance, crew
                                         inexperience, and inadequate
                                         manning for maintenance.
Block 1 Bl0       0.80   0.78  0.81
Block 1 Bl1/2/1A  0.72   0.77  0.73
好贴,好多好图,已经收藏,多谢楼主:handshake
好文!顶了,慢慢学习.
[:a4:] TG对密集阵的考察素相当地详细啊。
好贴啊, 前段描述非常精彩
其它.......(存图)
---好帖留名---
---好帖留名---
有几张图可以看出美国的体制问题。。。。。。;P ;P ;P ;P
原来这个名字还有典故啊.
有意思,楼主的帖子都很不错
我还是喜欢AK630和通古斯卡。。。。。。。。
好文章,得慢慢看。
好久没有教学贴了,赶紧坐下来温习
原帖由 franky 于 2008-1-13 21:19 发表
好久没有教学贴了,赶紧坐下来温习


温习……;PGDH露出尾巴了,原来早看过……:D
中国的730现在也开始普及了,不过价格相当昂贵.
意大利的密集阵搞了十几根管但效果反而最差.
楼主的文章确实有料啊,多有受教。
日啊。。。。那时候被“万发”的概念唬的不轻,现在回头看看,还是“拉姆”的“以导反导”的思路对头一些。
原帖由 phylly 于 2008-1-13 20:01 发表
我还是喜欢AK630和通古斯卡。。。。。。。。

AK630连CIWS都算不上……只是多管防空机炮而已。
为什么这样说呢?
菜鸟,学习中
打得一塌糊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