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最强的抗清英雄————江阴典史‘闫应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06:19
先说说什么是典史,典史并不算“是官”,只能说是“吏”,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县公安局局长吧!呵呵 正科级的一小官,有点实权。
   再说江阴,江阴不过是座只有10余万人的小城,由于江阴多的是炮台和壮汉,所以更象是一座要塞。江南一带流传着‘江阴的强盗无锡贼’的说法,更印证了这里了的民风之强悍。
   元不是文人,他没得过功名,在担任典史之前只担任过京仓大使--管理仓库的小官,可就是这个小官率6万义民力拒24万清军与城下,孤城血战80天,连折清军3王18将,毙敌75000余人。
  顺治二年(1645)六月二十四日,清江阴知县方亨到任,限军民三日内剃发,否则格杀毋论,引起了全城军民的公愤。闰六月初一日,城北人民首先举起义旗,立刻得到成千上万人的齐声响应。江阴的义民高喊着:“头可断,发决不可薙!”的口号杀死了方亨,举主薄陈明遇为首领,抗击清军。实际上在江阴举事之初闫应元已经离任,携老母避居华士砂山。但是陈明遇知道自己没什么军事才能就推荐了有军事组织才能的史闫应元来统率军务。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的。此话确是不假啊!~~闫应元毅然于七月初九夜入城全权指挥守城。 闫、陈的指挥下,城乡余下的6万多军民,团结一致,修缮城池,筹备军粮、火器和弹药,等待和清军决一死战。
   并没有马上攻打江阴,而是派降清的南明将领刘良佐来劝降,(到什么时候都是TM的汉奸打头阵)当时清军以为吓唬吓唬就能拿下江阴,根本没将小小的江阴放在心上。“当是时,守土吏或降或走,或闭门旅拒,功之辄拔:速者在漏刻,迟不过旬日,自京口以南,一月间下明城大县以百记”。因为就在两个多月前史可法令大军在扬州和清军只对峙了数日就全军覆没了。现在的南明早以是风雨飘摇,无力抵抗了。可咱们的大英雄闫应元在城头对劝降的刘良佐说到:“自古有降将军,无降典史。”多强话啊!!!~~~
   劝降碰了一鼻子灰,那就开打吧!真可惜了闫应元的才能竟然是在一个必死之地才得一发挥。可悲啊! 6万人对抗24万正规军。要知道这6万人里包括了老人 妇女儿童 没多少是真正的士兵。各种计谋各种着数,能用的全用上了,什么诈降,偷营,草人借箭,什么火攻反正是等等等等吧。 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啊!打退了清军无数次的进攻,使这的清兵战慄无人色,吓蒙了,没见过这么能打的,“无不以生归为祝”。
   举个例子 绝对是最壮烈 。就是派了一堆白发苍苍的老头们出城假降,把炸药放在装银子的木桶地层。这清军打了老多天死了老些人,一看终于有投降的了,而且还送上银子,乐蒙了。升帐纳降吧!这清军的头头们来的全啊!--赶着送死啊!! 这些假降的老头引爆了炸药,当场炸死清军3000多人,其中包括亲王1个,上将2个,好家伙 小型原子弹啊!! 是真惨啊!!整个清军全部挂孝啊!!~~
  最后,清军调集大炮,疯狂地向城池连续轰击,八月二十一日,终于攻破江阴城。整整守了80天。城破后闫应元陈明遇和江阴军民同清军展开巷战肉搏,无一人投降,幸存者仅老幼53人,其余全部战死。清军24万的部队,光死的就75000人,要是在算上伤的, 我估计这只部队已经失去战斗力了。
   城破后闫应元被俘,就是挺立不跪,硬是被用枪刺穿了胫骨后“血涌沸而仆” 。 真是好样的,腿就是不能弯!!~ 清代的赵翼感叹“何哉节烈奇男子,乃出区区一典史”。明朝真是没人了,清军都被拖成这样了,竟然还挡不住。要是能多出几个闫典史这样的人物,满清就别说统一中国,我看离灭族都不远了。
  据说有幅对联云:“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杀敌,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不愧是明末抗清的第一英雄!!真强啊!!~先说说什么是典史,典史并不算“是官”,只能说是“吏”,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县公安局局长吧!呵呵 正科级的一小官,有点实权。
   再说江阴,江阴不过是座只有10余万人的小城,由于江阴多的是炮台和壮汉,所以更象是一座要塞。江南一带流传着‘江阴的强盗无锡贼’的说法,更印证了这里了的民风之强悍。
   元不是文人,他没得过功名,在担任典史之前只担任过京仓大使--管理仓库的小官,可就是这个小官率6万义民力拒24万清军与城下,孤城血战80天,连折清军3王18将,毙敌75000余人。
  顺治二年(1645)六月二十四日,清江阴知县方亨到任,限军民三日内剃发,否则格杀毋论,引起了全城军民的公愤。闰六月初一日,城北人民首先举起义旗,立刻得到成千上万人的齐声响应。江阴的义民高喊着:“头可断,发决不可薙!”的口号杀死了方亨,举主薄陈明遇为首领,抗击清军。实际上在江阴举事之初闫应元已经离任,携老母避居华士砂山。但是陈明遇知道自己没什么军事才能就推荐了有军事组织才能的史闫应元来统率军务。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的。此话确是不假啊!~~闫应元毅然于七月初九夜入城全权指挥守城。 闫、陈的指挥下,城乡余下的6万多军民,团结一致,修缮城池,筹备军粮、火器和弹药,等待和清军决一死战。
   并没有马上攻打江阴,而是派降清的南明将领刘良佐来劝降,(到什么时候都是TM的汉奸打头阵)当时清军以为吓唬吓唬就能拿下江阴,根本没将小小的江阴放在心上。“当是时,守土吏或降或走,或闭门旅拒,功之辄拔:速者在漏刻,迟不过旬日,自京口以南,一月间下明城大县以百记”。因为就在两个多月前史可法令大军在扬州和清军只对峙了数日就全军覆没了。现在的南明早以是风雨飘摇,无力抵抗了。可咱们的大英雄闫应元在城头对劝降的刘良佐说到:“自古有降将军,无降典史。”多强话啊!!!~~~
   劝降碰了一鼻子灰,那就开打吧!真可惜了闫应元的才能竟然是在一个必死之地才得一发挥。可悲啊! 6万人对抗24万正规军。要知道这6万人里包括了老人 妇女儿童 没多少是真正的士兵。各种计谋各种着数,能用的全用上了,什么诈降,偷营,草人借箭,什么火攻反正是等等等等吧。 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啊!打退了清军无数次的进攻,使这的清兵战慄无人色,吓蒙了,没见过这么能打的,“无不以生归为祝”。
   举个例子 绝对是最壮烈 。就是派了一堆白发苍苍的老头们出城假降,把炸药放在装银子的木桶地层。这清军打了老多天死了老些人,一看终于有投降的了,而且还送上银子,乐蒙了。升帐纳降吧!这清军的头头们来的全啊!--赶着送死啊!! 这些假降的老头引爆了炸药,当场炸死清军3000多人,其中包括亲王1个,上将2个,好家伙 小型原子弹啊!! 是真惨啊!!整个清军全部挂孝啊!!~~
  最后,清军调集大炮,疯狂地向城池连续轰击,八月二十一日,终于攻破江阴城。整整守了80天。城破后闫应元陈明遇和江阴军民同清军展开巷战肉搏,无一人投降,幸存者仅老幼53人,其余全部战死。清军24万的部队,光死的就75000人,要是在算上伤的, 我估计这只部队已经失去战斗力了。
   城破后闫应元被俘,就是挺立不跪,硬是被用枪刺穿了胫骨后“血涌沸而仆” 。 真是好样的,腿就是不能弯!!~ 清代的赵翼感叹“何哉节烈奇男子,乃出区区一典史”。明朝真是没人了,清军都被拖成这样了,竟然还挡不住。要是能多出几个闫典史这样的人物,满清就别说统一中国,我看离灭族都不远了。
  据说有幅对联云:“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杀敌,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不愧是明末抗清的第一英雄!!真强啊!!~
阎应元,字丽享,北京通州人。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兵南下,势如破竹,各地相继而降,《中国通史》载:“江阴诸生……公推典史阎应元为领袖,在江阴坚持守城八十一天。”苦熬苦战,直致江阴被破,清军攻入。阎应元守城计划周密,是清军南下时首遇的劲敌,受到重创。清军先后用兵十万,火药二万斤攻城,死亲王爵三人,贝勒若干名。八月二十一日城破,清军攻城死亡六万余人,巷战死九千余人,阎应元赴水殉节,清军屠城以后,江阴仅剩五十三人。
   阎应元七月九日入城,题七里庙壁云:“露胔白骨满疆场,万里孤臣未肯降,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城破之日,手书一联云:“八十日带发孝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年江山。”
   祠位于通州城北大街,大关帝庙胡同路北,原关帝庙内,坐落庙门西侧,坐西朝东,龛楼式砖型建筑,题名“阎公祠”为(伪)清道光十七年(1837)(伪)通州知州李宣范所建,砖砌龛楼,上有垂檐,中嵌石碑,两旁石柱刻阎应元殉节前所写对联。
   中华民族是尚气节而不屈的民族。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验之阎应元,也就难怪要为他立祠了。做为曾经的敌人,(伪)清政府为他建祠立碑(江阴亦有阎公祠)可见不屈的人,会受到所有人的尊重。
纪念伟大的民族英雄阎应元殉国360周年!!
  
   江阴,与扬州、嘉定这些重镇比,不过是一座小小的要塞,全城仅九万多人。被百姓们推举为守城统帅的阎应元既无一品大学士史可法的十万大军,又无三品通政使侯峒曾的地位显赫,但他居然应全城百姓重托,于二十四万清兵的大炮、强弩之下,担当起了九万平民百姓的指挥官。在八十一天的血战中,阎应元与全城百姓同仇敌忾,击毙鞑靼七万五千余人,其中三位王爷、十八位大将。阎典史几乎使用了三十六计中的所有计谋,诈降、设伏、火攻、草人借箭、装神弄鬼、声东击西、夜袭敌营、城头楚歌,居然连人体炸弹也用上了。阎应元招募自愿老者出城诈降,将炸药放在装银两的木桶夹层中,献纳时引燃导火索,几位须发皆白的老者与清军王爷一、上将三及三千贼寇玉石俱焚,清军不得不三军挂孝。破城之日,阎应元身中数箭投水自尽,被清兵拉出水面后刺断胫骨令其下跪,他倒地后膝盖不弯直至气绝。有人统计,江阴小城,城内被屠者九万七千余人,城外被杀者七万五千余众,江阴遗民仅五十三人躲在寺观塔上保全了性命。阎应元临终前一日,在江阴城楼上留有一首绝命联,说的就是“宁愿留忠发,不肯剃女干头,穿戴汉服死,不做旗袍奴”的夙愿: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让我们来重温360年前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吧!
   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江阴降清,清知县方亨继任,循例颁布剃发令。阴历六月二十八日市民请愿留发留衣冠。方亨破口大骂。众人大怒,骂道:“你身为中国进士,头戴纱帽,身穿圆领,来做鞑靼知县,不知道羞耻吗?”方亨羞愧不已,暂停所议。此后,方亨召集诸生百余人及乡绅、百姓会于文庙。众人问道:“现在江阴已尽归顺,应该没有什么事了吧?”方亨道:“只剩下剃发了。”众人道:“发可不剃吗?”方亨道:“这是大清律法,不可违背。”说罢就回衙了。诸生许用等人聚集不去,在明伦堂共同立誓道:“头可断,发决不可剃!我中国男儿岂可失身!!”正在这时,常州府发来严令剃发的文书,其中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话。方亨叫书吏把府文写成布告张贴,书吏写到这句话时,义愤填膺,把笔扔到地上说:“就死也罢!”消息很快传遍全城,立刻鼎沸起来。方亨见士民不从,秘密报告常州府请上司派兵“多杀树威”。这封密信被义民搜获,于是在初二日擒住方亨,斩杀清差,推陈明遇为首,以“大明中兴”为旗号,江阴义民正式反清复国。江阴百姓起义的消息传开后,鞑清常州知府宗灏派兵丁三百人赶来镇压,被江阴义民歼灭于秦望山下。江阴军民在陈明遇的带领下又多次打退小股清军的进攻
  
   闰六月二十一,鞑清贝勒博洛命汉奸奴才刘良佐统重兵包围江阴城,二十四日,刘良佐作招降书一纸,从东城外射进。江阴军民公议后,回书拒绝。刘良佐见劝降无效,便四处捕杀城外义兵,企图断绝城内军民外援。七月初一日,开始攻城。城中严密防御,清兵箭如雨注,城上的人一手拿锅盖遮蔽,一手接箭,每天能得到箭三四十万。江阴形势的日益严峻,陈明遇虽忠肝义胆,却自感缺乏军事组织才能,于是想起了智勇双全的前典吏阎应元。陈明遇专门委派十六人连夜出城,到阎应元住所请他出山,应元道:“你们能从我则可。不然,不为你们主持。”众人道:“敢不惟命是听?”九日,阎应元带领江阴城祝塘少年六百人,执械入城。入城后,阎应元立即把全城的户口分别丁壮老幼详加调查,挑选年轻力壮的男子组成民兵,每个城垛十名,按时换班。由武举人王公略守东门,汪把总守南门,陈明遇守西门,应元自任守北门。他和陈明遇兼负昼夜巡查四门的责任。对城中过往行人严加盘诘,肃清内奸。在阎应元的领导下,很快就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方面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
   十一日,清寇攻打阎应元镇守的北门,城上矢石如雨注,清寇不敢接近。主帅刘良佐大怒,命令上将九员先驾云梯上城,城上以长枪刺之,上将五死四伤,有的身中三箭,有的被劈去头颅,有的堕下摔成残废,有的被火箭烧死。主帅更怒,传令十营内选猛将几员,步军三万,扎云梯十张,来日分十处上城,如有退者立斩。次日,清寇仍攻北门,城外放炮呐喊,三万军造浮桥十条,一齐渡过外城河,分十处登云梯上城。阎应元指挥城上用砖石掷下,以长枪拒敌;一时间乱石纷飞,炮火连绵,双方死亡不计其数。某满人大将自恃勇猛,穿着三层甲,腰悬两把刀,背背两把刀,手执双把刀,亲登云梯,跨上城垛,执刀乱砍。城上守军用棺木抵挡,以枪刺其身,竟不能入。有人喊道:“刺他的脸。”于是众人纷纷刺其面,一汤姓童子,持铁钩镰,用力钩断其喉管,竹匠姚迩割下他的头,满将身子堕落城下。清寇齐来抢尸,城上梆鼓齐鸣,砖石小箭如雨点,清寇又伤亡千余人。
  
   刘良佐命令军士索那满将的头,阎应元不允。刘良佐愿意用银赎买,命人将银当面装入银鞘吊入城。又命军士于城下哀号:“还我将军的头!”阎应元让人以蒲包裹一黄狗头,掷还之,将满将的头悬在城上。刘良佐亲自带人在城下苦苦哀求,方把头扔下。清寇拿了头回去,与身缝合,挂孝三日。阎应元击退了北城的攻击,但知道不日清兵必有更大规模的攻击。于是积极铸造守城工具,招青阳弩王黄鸣岗等千余人,入城造小弩千张、小箭数万枝,分派给守城军士。又用季从孝所合火药敷在箭头上射人,见血立死。弩长尺余,箭长五寸,百步之外,皆可命中目标。又从狱中放出陈瑞之子,令他制造火砖、木铳。火砖广三四寸许,着人即烧,木铳类银鞘,长三尺五寸、广二三寸,木制,中间藏有火药,敌人到来时,投下,机关暴发木壳崩裂,铁菱角飞出,触人即死。阎应元还亲自制造挝弩,用一块铁,边上造几个钩子,后面栓着棉绳,抛出勾住敌人,近前斩之。又模仿旧制,制造火球、火箭之类,无不精巧绝妙。所以清寇虽多,每每望城兴叹,战栗无人色。即使是满洲兵将也闻之胆落,每次攻城下来都要为幸免不死而大肆庆祝。
   清寇攻城不利,又起劝降之念。刘良佐亲作《劝民歌》,希望江阴投降,阎应元不从。于是清寇在城下搭建牛皮帐篷,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十五日,清兵攻东北城,刘良佐命西南放炮,东北掘城,皆用山爬攻城,城内以火球、火箭抵抗。清寇不敌欲退,良佐严令方止。阎应元继续命城内投下砖石,清兵不及闪避,数百人死于城下。良佐惭愧、惶恐。于是搭设三层牛皮帐,守而不攻。帐内有九梁八柱,矢石投在上面,都被反弹起来,不能进入。阎应元下令用人粪,掺上桐油,煎滚浇下,牛皮烫穿,浇在清寇身上,肉烂而死。没被烧着的清寇惊惶散去,城内用挝弩射向逃散的清寇,钩中者,即入城中袅首。清寇手足无措,纷纷逃散。敌营以为守城者杀下,命令发射木铳以御,反伤自己的马步卒无数。无奈之下,刘良佐命令移营至邓墓。
   在坚守的同时,江阴向四方请求援助,黄蜚、吴之葵领兵至太湖,与清贝勒博洛大军相遇,二人兵败被俘后,投降清朝。海寇顾三麻子因敬慕阎应元的为人,率舟师来援,苦战三日后失败,扬帆远去。此外,义阳王来援,败于砂山;秀才金矿会集精勇四百余人来援,被刘良佐以铁骑三千截在周庄左右,全军俱没。外兵屡败,江阴沦为孤城。即便如此,刘良佐心有余悸,不敢再攻城,只用火炮攻击北城,彻夜不息,城垛在炮火的轰击下塌陷数丈。阎应元命石匠砌墙,匠危惧不前,阎应元言辞恳切,动之以情,石匠深受感动,于是冒死登城修葺城垛,使之牢固如初。
   十四日,阎应元利用清寇劝降之机,派出百余名壮士,以奉送“降礼”为名,暗携火器进入清寇营帐,炸死清寇两千余人。十七日夜,阎应元挑选勇士千人出南门劫营,或执板斧,或执短刀,或用扁担,突入敌营,伤千余人。及他营来救,应元兵已返回城中。此役之后,刘良佐再次后撤,扎营在十方庵。十八日,刘良佐令十方庵的僧侣向城跪泣,陈说利害,劝江阴军民早降。城中皆愿以死报国,要他速去。当晚,僧人又来劝降,再次被众人遣走。十九日,刘良佐策马来到城下,劝应元道:“宏光已北,江南皆下。若足下转祸为福,爵位岂在良佐下,何自苦如此?”阎应元从容道:“江阴士民,三百年来食毛践土,深戴国恩,不忍望风降附。应元是中国典史,深知大义所在,绝不服事鞑靼。将军位为侯伯,掌握重兵,进不能恢复中原,退不能保障江左,有何面目见我江东忠义士民乎?”良佐惭愧不已,又以清廷召谕相示,劝江阴士民接受招安。应元怒道:“有降将军,无降典史。”一声梆响,火箭齐发,良佐连跨三四马逸去,叹息道:“江阴人没救了!”鞑清亲王多铎(屠扬州之禽兽)闻知江阴久攻不下,极为震怒,他先派汉奸走狗孔有德(多年后被李定国军围于桂林,畏罪自杀)“率所部兵协攻”,接着又派贝勒博洛和贝勒尼堪(多年后被李定国将军击毙)带领满洲兵携红衣大炮前往攻城。贝勒博洛平定松江后,统率所部二十万大军来到江阴城下。贼首博洛登山而望,巡视江阴城防后,对手下讲:“此城舟形也,南首北尾,若攻南北,必不破。惟攻其中,则破矣。”他命人绑缚降将黄蜚、吴之葵到城下,命令他们做书劝降,黄蜚道:“我在城中没有相识,写了劝降书又有何用?”吴之葵涕泪交横,仰头劝阎应元投降,情词悲楚,应元叱道:“大臣被缚,当速就死,何必喋喋不休!”之葵再拜泣下,蜚默默无语。
  
   贼首博洛见阎应元义不可动,发起总攻,分兵先抄断各镇救兵,以竹笼盛火炮,鼓吹前迎,炮手披红挂彩,限三日破城,二十日至二十七日,清兵轮番攻城不息,阎应元指挥防御,浴血奋战,终保江阴城池不失。八月初,江阴民兵昼夜守御,甚感疲惫。开始有人出城投降。清兵在城外四处杀掠,民不聊生,为江阴百姓不齿,那些剃发投降的人,被城上看见,必然痛骂,即使父子相见,兄弟相逢也像仇敌一般。阎应元见城防吃紧,遍取民间乱发,投城下诱敌。清兵惊喜,报告刘良佐。良佐道:“还不能相信,去观察一下守城的人剃发了吗?”清兵察探后,方知是诈降。博洛久攻不下,心中焦急,于是重新劝降,称只要拔去大明中兴的旗号,四门悬挂大清旗号四面,只杀斩首事者数人,其余一概不论,即使不剃发,也会撤兵。阎应元看出博洛的缓兵之计,遂道:“只斩我一人?我没有罪,凭什么杀我!”议不决而止。博洛又称只要在四城竖起大清旗四面,也会立刻退兵。阎应元情知有诈,仍不应。前吴军门督军王海防至江上,宰牛杀羊与诸将起誓,称江阴归顺后绝对不许杀掠。他自恃在江阴素有恩信,请缨来劝降,但临城招抚,却无人应和。此后清二酋多尔衮晓谕招安,博洛命人用箭射入城中,言明已亡,何苦死守?阎应元命人在书后补上:“愿受炮打,宁死不降!”射还给清兵。清廷多次劝降,城内已经开始有人犹豫,但因阎应元镇守的北门誓死固守,众意遂绝。被困既久,江阴城内伤亡惨重,战斗力日减,城中石灰断缺,不能乘夜修城。饭米越来越少,只能靠征集民间的米以备缺乏,阎应元下令两日领一次米,不得预先领取。中秋前后,百姓携壶提觞登上城楼,举杯痛饮,诸生许用模仿楚歌,作《五更转曲》,让善歌的人登高传唱,以笙笛箫鼓相和。当时天无纤翳,皓月当空,清露薄野,剑戟无声,黄弩、师鼓、胡琴于西城之敌楼,歌声悲壮,响彻云霄。清兵争着靠前倾听。或怒骂,或悲叹,甚有泣下者。歌中唱道:“宜兴人,一把枪。无锡人,团团一股香。靖江人,连忙跪在沙滩上。常州人,献了女儿又献娘。江阴人,打仗八十余日,宁死不投降。”刘良佐针锋相对,命人作劝降词,让士卒相倚而歌,自己与幕僚在帐中饮酒,不一会儿,城上炮、箭齐发,遂散去。
   二十一日,博洛令数百人,把二百余座大炮全部搬到花家坝,专打东北城。炮弹入城,穿透洞门十三重,树亦穿过数重,落地深数尺。当日雨势甚急,外用牛皮帐护炮装药,城头危如垒卵。城上因敌炮猛烈,见燃火,即躲到围墙后面。炮声过后,再登上城楼。清兵看到这种情况,故意放空炮,并让炮中只放狼烟,烟漫障天,咫尺莫辨。守城者只听炮声霹雳,认为清兵不能很快进入,而不知清兵已潜渡城河,从烟雾中蜂拥突上,众人来不及防御而崩溃。江阴终于被攻陷了。当清兵上城时,一队队民兵对城列阵。清兵怕有埋伏,僵持半日不敢进攻。到黄昏时,城中鼎沸,民兵阵脚散乱,清兵才敢下城。城破之时,阎应元端坐于东城敌楼之上,要了一支笔,在城门上提到:“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题讫,带着千人上马格斗,杀死清兵无数,欲从西门突围而不得。他环顾从者道:“为我谢百姓,吾报国事毕矣!”自拔短刀,刺胸血出,投在前湖中。义民陆正先想把他从水中扯起,正赶上刘良佐遣兵来擒,良佐自称与阎应元有旧,要生擒他,于是清兵把他捞起绑住,没有杀他。良佐踞坐在明佛殿,见应元来了,跃起,两手拍应元背而哭。应元道:“有什么好哭的,事已至此,只有一死。速杀我!”博洛坐在县署,急索应元至堂上。阎应元挺立不屈,背向贝勒,骂不绝口。一卒以枪刺他的小腿,阎应元血流如注,不支倒地。博洛命人把他关到栖霞庵。当夜,寺中僧人不停听到“速杀我”的声音,天明时,终遇害。
   阎应元死后,家丁犹存十余人,皆因不降而被杀,陆正先也一同殉难。江阴县衙,男女大小共四十三人举火自焚,典吏陈明遇自己持刀与清兵血战,身负重创,握刀僵立,死时,身子倚在墙边,屹立不倒。训导冯厚敦自缢于明伦堂,妻与姊投井死。中书戚勋、诸生许用举家自焚而死。诸生许王家,被清军拘押时,“或劝曰:‘君故明一诸生,未食天碌,何以身殉?’王家曰:‘君臣之义,岂论仕与不仕?公等复言。’”书生笪某,被清军抓获之后,“刑前叹曰:‘我一介小人,今日得之士大夫之烈,为忠义而死,死之犹生也。’临刑神色不变。”
   呜呼!中国军民这视死如归,以身殉国之精神,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矣!八月二十二日,清寇开始屠城,百姓或力战到底,或坦然就义,都以先死为幸,妇女多贞烈,投河而死。七岁孩童毅然就义,无一人顺从。清军屠城两日后“出榜安民”,城内百姓仅剩“大小五十三人”而已。“有明之季,士林无羞恶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为得意;而封疆大帅,无不反戈内向。独阎、陈二典史乃于一城见义。向使守京口如是,则江南不至拱手献人矣。”此言甚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江南各地望风披靡之时,阎应元以微末下吏凭借江阴百姓的支持,面对强敌,临危不惧,坚持了近三个月,击杀清寇数万人,重挫了清寇锐气,钳制了清寇主力南下,推动了各地的抗清斗争。在城破以后,仍拚死巷战,“竟无一人降者”。以阎应元为代表的江阴士民抗击满清的英雄事迹,凛凛气节在中华反侵略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若我国人还有明人之气节。何叫300年后日寇亲华,伪军大盛?
江阴为军事重镇。黄山雄峙江干,形势险要,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宋名将岳飞、韩世忠,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江阴屯兵破敌。词人辛弃疾在江阴任签判期间,专门考察江防要塞,写成《论阻江为险需两滩疏》一文,后又写成著名的《美芹十论》
  江阴滨江近海,是历史军事重镇和著名商港。位于市区东北郊的黄山,雄峙江干,隔江与靖江的孤山相对,江南最狭处仅1.25公里。大江自京口折向东南,奔腾到此骤然紧束,形成重险,而后滔滔入海,有“江海门户”、“锁航要塞”之称。黄山西衔鹅鼻山、君山,东接萧山、长山、巫山,循江逶迤10余公里,似一条弧状的山丘之链,屏蔽着锦锈江南的平畴沃野,也构成了江阴“枕山负水”、“水环峦拱”的天堑形势。市区西北,君山之麓,连结着一个古老的港湾,即世传春申君黄歇凿以溉田的黄田港,为江潮出入之总汇,北与靖江八圩港相呼应,南接锡澄运河沟通长江和太湖水系。港城相依,腹地宽广,宋《太平寰宇记》称之为“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
  江阴,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吴国已在黄山席帽峰“筑石室,为烽火之所”。南北朝时,即在江阴沿江陈舰列营以阻北魏南渡。此后历代水师陆军并设。由于江阴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南北相争或外侮日蹙的情况下,发挥着江防兼海防重镇的作用。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岳飞移师在此屯守;签判赵良珂抗击蒙古水师,焚舟千余;元末朱元璋大破张士诚于巫子门;明代中叶,为防倭增修江阴城垣,筑靖海、朝阳二关和杨舍堡城;太平军攻克江阴后,视为天京屏障,与数倍于己的清淮军和“洋枪队”血战5个月之久。光绪年间,清政府鉴于“长江为南洋门户,江阴尤为中路扼要之区”,为防外舰入侵,特以黄山为主体增修炮台,使之成为闻名中外的江阴要塞。民国26年(1937)“八·一三”事变后,中国军队在江阴江面展开了持续两个多月的对日海空之战。
江阴黄山滨江而立,高91.7米,东西连绵3.2公里,是茅山余脉颠连向东,在长江 南岸起伏的山脉之一。黄山与靖江孤山隔江对峙,俨如扼守大江咽喉的两名卫士。 长江自京口折向东南流到这里骤然紧缩,然后放宽,滔滔入海,所以这里素有“江 海门户”、“锁航要塞”之称。
    黄山西衔鹅鼻山、君山,东接萧山、长山、巫山,临江逶迤10余公里,构成了江阴 古城“枕山负水”、“水环峦拱”的天险形势。江阴是地处大江南北的军事要津,历代 战事频频发生。
    南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北魏太武帝率步骑数十万南抵瓜步,声言南渡长江。
  宋文帝命将士沿江防守,不敢懈怠,每户出丁男服役,从江阴黄山到安徽采石矶,大军百万陈舰列营六七百里,阵容十分壮观。
    五代南唐时始建江阴军,宣州罗晟率战舰屯驻江阴,自此历代都有水师战舰屯守江阴。南宋建炎三年(1129),江东安抚使刘光世将水师从江州移屯江阴,闻报金兀术 将从海道进犯江浙,浙西制置使韩世忠也驻守江阴。淳中,蒙古兵从海道来犯,进入长江,接近江阴要塞。江阴军签判赵良珂率领水师,利用要塞有利地形,备火 筏攻之大胜,俘获主帅,烧毁其战舰一千多艘。元末,朱元璋攻取南京后,以江阴为江海要津,命定远侯吴良镇守。割据苏州的张士诚屡次来犯,朱元璋率兵督战, 追至巫子门,俘获无数,凯旋班师入江阴城。
    从明代中叶起,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常常受到倭寇侵扰,江阴百姓也深受其害。为了防御倭寇侵扰,江阴分别在黄口港口和春晖门外设靖海、朝阳两关。明崇祯八年 (1635)开始在黄山的大、小石湾修筑炮堤,配置红夷大炮。倭寇来犯时,便发炮轰击, 给倭寇以沉重打击。
张煌言1659年北伐檄文:
  
  昔五胡乱夏,仅一再传而灭。今东虏应谶,适二八秋之期。诚哉天道好还,况也人心思汉。慨自李贼倡叛,神京陆沉。建酋本我属夷,屡生反侧,遂乘多难,窃踞中原。衣冠变为犬羊,江山沦于戎狄。凡有血气,未有不痛心切齿于奴酋者也。本藩奉天倡义,代罪吊民,卧薪尝胆,法古用兵。生聚教训,已逾十年。正朔难偏,仅存一线。兹者亲统大师,首取金陵,出生民于水火,复汉官之威仪。尔伪署文武将吏,皆系大明赤子,谁非中国绅衿。时穷势屈,委质虏廷,察其本怀,宁无隐忍?天经地义,华夷之辨甚明;木本水源,忠孝之良自在。至如辽人,受我朝三百年之豢养,遭逆虏三十载之摧残。祖父既受其刑毒,母妻甚被其宣淫。尔二三孤儿,尚为旗下之奴;百千弱女,竟作胡中之妇。报仇雪耻,岂待异时;归正反邪,端在今日。则张良报韩,先挥博浪之椎;朱序归晋,遂成淮淝之捷。或先机革面,或临敌改图。以全省全部来归者,不吝分茅裂土;以一邑一镇来归者,定与度地纪勋。或率兵而至,则论其众寡而照数授职;或洁身而来,则就其职掌而量材超擢。若蒙古、女真,世受国家抚赏之恩,原非一类,共在天地覆载之内,亦有同仇,无怀二心,视之一体。不但休屠归汉,名高日;且如回纥扶唐,烈光叶护矣。本藩仁义素著,赏罚久明。先机者有不次之赏,后至者有不测之诛。一身祸福,介在毫芒;千古勋名,争之顷刻。师不再举,时不再来,布告遐迩,咸使闻知。敬哉特谕
 俺小时候每次读《阎典史传》,读得热泪盈眶。但后来多读了些书,发现《阎典史传》以及《江阴城守记事》等等明清之间的资料,把阎应元等一干忠臣义士刻画得很好,但是历史事实说得很含糊,尤其是杀伤数字,很不可信。
  按,江阴攻守中,前段主要是刘良佐的明朝降军在攻,军心士气都不高,所以久攻不下,江阴城取得的战果,也主要是针对这帮降军,杀伤的高级将领所谓的“三王十八将”,其中还有“薛王”之名号——这显然是汉姓将领,不可能是满洲亲王——且刘良佐哪有资格去统帅满洲亲王?且满洲亲王列传载,只有尼堪是死在李定国手里,其他并无相关记载。
  满清鉴于刘良佐久攻不下,在端亲王博洛平定浙江福建后,回师猛攻江阴,在满洲正规军的攻击下,江阴城终于不守。
  江阴城的战果,主要是前期取得的,所谓杀伤“士卒七万五千人”,有夸大之嫌,刘良佐全军也没有那么大的实力。
  但不管怎么说,江阴城守是壮烈的,大部分当时的历史记载,关于江阴城自己的部分,是清晰、明了、准确的。
  阎应元是条好汉,比手握十万大军的(江北四镇,含刘良佐部)史可法,中用多了。
卢象昇(1600~1638) 明末抗清大臣。字建斗,号九台,又字斗瞻、介瞻。江苏宜兴人。祖父为知县,父为秀才。象昇幼时潜心经史,喜习骑射。天启二年(1622)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员外郎,迁大名知府、大名道。崇祯二年(1629)募兵保卫京师(今北京),镇压农民起义。三年进右参政兼副使,四年进按察使。崇祯七年以军功进佥都御史,抚治郧阳。任职期间备兵设屯,扼要设防,屡向朝廷奏请进剿农民起义军,很受器重。治军严刻,抚循有方,用兵以凌厉凶狠见长,屡获战绩。八年升任巡抚,总理直隶、河南、山东、四川、湖广五省军务,多次攻围堵剿农民起义军。九年,清军攻入喜峰口,他再度率师进驻京畿,旋改总督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山西军务。抵任后,巡阅边关要地,修台筑墩,严明军纪,操练兵马;又兴军屯,复鼓铸,整顿吏治,增强抗击清军的作战能力,使清军数年不敢进犯。十年,以兵部左侍郎衔,任各镇援兵总督。十一年九月,清兵逼近京师,他受命督师,以兵部尚书秉尚方剑,驻兵昌平。四日平台召对时,向崇祯皇帝陈明抗清大义,力主抗战,但以为官直言和坚持抗清,遭宦官高起潜、兵部尚书杨嗣昌等主和派嫉恨,虽名为督天下兵,实辖兵员尚不及两万。又由于杨嗣昌等人多方牵制,抗清战争难以取胜。后因崇祯帝听信谗言而被去职,以侍郎视事,手下仅有疲卒五千,乏食空腹,哀呼莫应。十二月十一日,在河北巨鹿身陷数万清兵之围,临危不惧,激战三日,壮烈战死。
  
  “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砲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掌牧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而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以死。”
  
  (《明史卢象升传》)
原帖由 海上画家 于 2008-1-11 18:58 发表
纪念伟大的民族英雄阎应元殉国360周年!!
  
  若我国人还有明人之气节。何叫300年后日寇亲华,伪军大盛?


老兄说反了!
如果抗日战争时候我们国民,军队也和当年明朝末年时候那个德行,中国恐怕已经亡了!
打江阴的清朝部队本身几乎全部是降清的明军!
搞扬州,广州屠杀的大部分也是降清的明军.
抗日战争时期,虽然也有些汉奸军阀投降日寇,但大部分还是以无军的旧军人为主,还真没有谁能和吴三桂,刘良佐这些人相比.
原帖由 hbao 于 2008-1-11 19:43 发表
老兄说反了!
如果抗日战争时候我们国民军队也和当年明朝末年时候那个德行,中国恐怕已经亡了!
打江阴的清朝部队本身几乎全部是降清的明军!
搞扬州,广州屠杀的大部分也是降清的明军.
抗日战争时期,虽然也有些汉奸军阀投降日寇,但大部分还是以无军的旧军人为主,还真没有谁能和吴三桂,刘良佐这些人相比....



嘿嘿!:handshake :victory:
原帖由 hbao 于 2008-1-11 19:43 发表


老兄说反了!
如果抗日战争时候我们国民,军队也和当年明朝末年时候那个德行,中国恐怕已经亡了!
打江阴的清朝部队本身几乎全部是降清的明军!
搞扬州,广州屠杀的大部分也是降清的明军.
抗日战争时期,虽然也有些 ...

亡的恐怕是日本吧。。。从此再也不敢南下。。:victory:
黑豹说得太过一针见血,这些挑拨是非的人没法子只好以意淫面对了!:D
原帖由 hbao 于 2008-1-11 19:43 发表


老兄说反了!
如果抗日战争时候我们国民,军队也和当年明朝末年时候那个德行,中国恐怕已经亡了!
打江阴的清朝部队本身几乎全部是降清的明军!
搞扬州,广州屠杀的大部分也是降清的明军.
抗日战争时期,虽然也有些 ...

我想阁下才说反了,黄斜军,汪伪分子可不是少数哦.
我下面给点资料.
抗日战争期间,占领华北的日本侵略军为了达到以华制华的目的,在其占领区内,将一部分
降日的国民党军的散兵游勇及土匪武装等加以收编,称为皇协军。其任务是协助日本侵略军
守备交通线和据点,配合日军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伪蒙军是所谓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的部队,是伪军的一部分,但又是独立的。
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是日本占领军利用德王等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在晋北、察南、绥远地区建立的傀儡政权。1941年春,在日本军方的压迫和操纵下,汪蒙双方虽曾签署“协定书”,确定双边关系,但是,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方面却始终不承认汪伪政府的“中央”地位。6月,当汪精卫去张家口视察时,遭到德王的冷遇,双方关系益见紧张。1943年春,汪伪政府将其“统一”活动推及于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所辖地区。为此,拟定了“蒙古自治法草案”,表明汪伪政府“统一”蒙疆地区的企图。同年3月,汪精卫委派和平建国军第四路总指挥杨中立将该方案送往张家口,然而这个方案还未与德王见面,就被当地日军否定。虽然汪伪政府的举动本是在日本军部支持下进行的,但日本当地驻军此时为了防止苏联从北部发动袭击,仍然加紧对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的直接控制,不容汪伪政府“越权干涉他们在蒙疆的既得利益”,毫不留情地将杨中立顶了回去〔⑤l〕。7月12日,汪精卫等在与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tián@①俊六会谈时,再次提出“统一蒙疆”的要求:“蒙疆虽称自治,但另有年号,另有旗帜,俨然为一独立国,盼日方援助,促成中国统一,勿令此分裂状态长此下去。”〔①m〕但汪氏的要求没有取得结果。实际上,日本占领军依然不允许汪伪政府过问“蒙疆”的事情。
1932年4月,好奴才、八旗优秀子弟组建成部队,总兵力10万。

虽说日本人阉了他们的命根子,剪了他们的辫子,但他们效忠主子的热情依然不减

“满州国”军号手,后方可见五色的“满州国 旗”。


“满州国”军通讯兵





采用“三八式步枪”进行训练的“满州国”军步兵


清军死的亲王贝勒是哪几位啊?史无明载,公认最高爵位的是尼堪外兰(但不是在江阴死的),可见,这段是YY的.
还有史可法的那位爱将,好象叫马得功吧,投降清军第三天就率部队参与屠城,嘿嘿
原帖由 f22 于 2008-1-12 11:34 发表
清军死的亲王贝勒是哪几位啊?史无明载,公认最高爵位的是尼堪外兰(但不是在江阴死的),可见,这段是YY的.

尼堪是在衡阳被李定国阵斩的,如果要牵扯也确实轮不到他.
但是尼堪最后死于明遗留势力到确实是历史事实.
明末的明军经常干杀良冒功的事,所以降清后,参与屠杀并不奇怪。
“若我国人还有明人之气节。何叫300年后日寇亲华,伪军大盛?”
——降清之明人,已不是明人,而是清人了。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这话不能算是说反了。;P
请问诸位,凶手和凶器谁有罪?

所谓降清的明军不过是凶器而已。真正的凶手是满狗
原帖由 3d小菜鸟 于 2008-1-12 15:32 发表
请问诸位,凶手和凶器谁有罪?

所谓降清的明军不过是凶器而已。真正的凶手是满狗

你这想法要不得.凶手和凶器,凶器是物品,无思想,属于被动被凶手使用之,
而满清时期的降军是属于无思想的物品吗?他们可都是活生生的人啊!!!难道他们不会反抗?你那个想法类似与汉奸辩护论,汉奸给自己辩护就说自己只是服从命令,是迫不得已的.把罪责都推给主子,自己表现无辜???那怎么可能
满清收编了投降的明军.下达了命令.那么降军有选择的权利,要么拒绝执行反之,要么顺从并为自己的行为也担负责任.活生生的人你可以命令他做什么,但是被命令的人有权利听或不听做出选择,而不是物品无思想,无选择的.
请一定要搞清楚这个概念.
原帖由 3d小菜鸟 于 2008-1-12 15:32 发表
请问诸位,凶手和凶器谁有罪?

所谓降清的明军不过是凶器而已。真正的凶手是满狗

世界上有凶器领着凶手去杀人的例子没有?
]]
原帖由 海上画家 于 2008-1-12 11:23 发表
我想阁下才说反了,黄斜军,汪伪分子可不是少数哦.
我下面给点资料.
抗日战争期间,占领华北的日本侵略军为了达到以华制华的目的,在其占领区内,将一部分
降日的国民党军的散兵游勇及土匪武装等加以收编,称为皇协军。其任务是协助日本侵略军
守备交通线和据点,配合日军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伪蒙军是所谓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的部队,是伪军的一部分,但又是独立的。
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是日本占领军利用德王等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在晋北、察南、绥远地区建立的傀儡政权。1941年春,在日本军方的压迫和操纵下,汪蒙双方虽曾签署“协定书”,确定双边关系,但是,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方面却始终不承认汪伪政府的“中央”地位。6月,当汪精卫去张家口视察时,遭到德王的冷遇,双方关系益见紧张。1943年春,汪伪政府将其“统一”活动推及于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所辖地区。为此,拟定了“蒙古自治法草案”,表明汪伪政府“统一”蒙疆地区的企图。同年3月,汪精卫委派和平建国军第四路总指挥杨中立将该方案送往张家口,然而这个方案还未与德王见面,就被当地日军否定。虽然汪伪政府的举动本是在日本军部支持下进行的,但日本当地驻军此时为了防止苏联从北部发动袭击,仍然加紧对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的直接控制,不容汪伪政府“越权干涉他们在蒙疆的既得利益”,毫不留情地将杨中立顶了回去〔⑤l〕。7月12日,汪精卫等在与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tián@①俊六会谈时,再次提出“统一蒙疆”的要求:“蒙疆虽称自治,但另有年号,另有旗帜,俨然为一独立国,盼日方援助,促成中国统一,勿令此分裂状态长此下去。”〔①m〕但汪氏的要求没有取得结果。实际上,日本占领军依然不允许汪伪政府过问“蒙疆”的事情。
1932年4月,好奴才、八旗优秀子弟组建成部队,总兵力10万。

虽说日本人阉了他们的命根子,剪了他们的辫子,但他们效忠主子的热情依然不减


呵呵,明朝军队降清总数多少? 占当时部队总数多少?
国民革命军降日才多少? 占部队总比例多少?!
说什么10万部队,南明仅仅左,刘等几部,投降清朝的就超过40W!
国民革命军有这么大规模,数以10万计的投降日寇吗?!
连点起码的历史知识也没有,拜托就不要在这里扯了,这里不是汉网,大部分人还是稍微有那么一点点历史常识知识的.:Q
阁部金华朱大典,号未孩。乙酉北兵至杭,退守金华。方国安溃师欲入,先生不许,相持久。国安精锐,大半耗于城下,金城得全。以是国安陈师江上,朱师不出金城一步。只自料守备之具。至是,国安降,欲首先效力,导北兵以大炮攒打,七月十六,城破,屠城;朱合家焚死。摘自浙东纪略。
可以看到,这里根本是方国安本部泄愤杀人,同样记载还有“至是,以巨炮攻门,即陷,肆屠戮,以报檄逐之恨,大典自焚死。”临安旬制记
原帖由 中国sunyan 于 2008-1-12 16:03 发表
满清收编了投降的明军.下达了命令.那么降军有选择的权利,、

------------

清朝高层(而且也不是中央)真正下达命令进行屠杀的,只有扬州。其他的基本都是攻击部队自己的问题。而这些攻击部队,大部分是南明降军 ...


是哦,抗战期间伪军主导的大规模屠杀行为倒没有怎么听说,难道这就是今人不如明人之处吗:o
清军骠骑及降将武夫,趁机煽虐,所至地毛为洗,惟张天禄故史可法部将,尚有承平节制。营徽州山上,严诫军士入城,比至次春,淫雨浃旬,父老固请,张天禄恐骚扰,坚不下山,与三军暴露,徽人感泣。清代通史299页。萧一山著
原帖由 hbao 于 2008-1-12 16:45 发表


是哦,抗战期间伪军主导的大规模屠杀行为倒没有怎么听说,难道这就是今人不如明人之处吗:o

:L 我想,大概是明朝时期,还没有现代民族观念。而抗日那些伪军,终究还没有什么丧心病狂到要杀人的地步。

清军入关,那些南明降军本来军纪也不好,在南明时候也蹂躏地方,换了个名字也是一样
呵呵为满清辩护半天,还是改变不了伪满傅仪当日本人的干儿子,伪蒙德王投靠日本人的事实。
原帖由 eixe 于 2008-1-12 17:57 发表
呵呵为满清辩护半天,还是改变不了伪满傅仪当日本人的干儿子,伪蒙德王投靠日本人的事实。


没有人想要改变“伪满傅仪当日本人的干儿子,伪蒙德王投靠日本人的事实”;就好象“冀東防共自治政府”、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存在的客观事实不容更改一样!
原帖由 eixe 于 2008-1-12 17:57 发表
呵呵为满清辩护半天,还是改变不了伪满傅仪当日本人的干儿子,伪蒙德王投靠日本人的事实。



没人想改变这事实!

俺们也不是辩护,而是陈述简单的事实,而不是颠倒黑白!挑拨民族矛盾!
汉人当汉奸一向有传统, ;P ;P

若汉人都象老阎那样, 满人人口这么少怎么可能成功.

:D :D 所以明实亡于汉奸之手, 只怪自己不争气.
之所以说满人是凶器,是因为军队的领导者是满人,对大屠杀的责任无论如何都逃脱不了.至于有人说什么可以不执行,我看那纯粹是纸上谈兵.到了那个时候,由不得你.
原帖由 风笛123 于 2008-1-12 19:49 发表
汉人当汉奸一向有传统, ;P ;P

若汉人都象老阎那样, 满人人口这么少怎么可能成功.

:D :D 所以明实亡于汉奸之手, 只怪自己不争气.

是啊,其实不如想想,为何汉族人不去拥护所谓仁义道德的南明政权,转而去拥护一个野蛮的,落后的,需要得到汉族人帮助立足的朝代建立呢?

其实有时候,真是事实事实胜于雄辩.拥清派地主集团胜过了拥明派地主集团,夺取了政权,清朝初期政治环境和经济条件社会发展远胜明末,所以能立足脚跟.

事实就是事实,研究历史,只有依据事实说话.其他的,都是废话.
  良佐策马近城,谕民早降。因踞吊桥,约城上释弓矢,谓应元曰:宏光已北,江南皆下,若足下转祸为福,爵位岂在良佐下!何自苦如此!公从容对曰:江邑士民,咸谓三百年食毛践土,深戴国恩,不忍望风降附。应元乃大明典史,义不得事二君。将军位为侯伯,身拥重兵;进不能恢复中原,退不能保障江左,何面目见我江阴忠义士民乎!良佐惭而退。摘自江阴城守纪卷下

也可以看出,当初抵抗,并不是出自种族民族主义的概念.而是更多出于对王朝型国家的忠诚.
对,当时明人抗清,并无现代民族意识。如果明人有现代民族意识,满族说什么也不能夺取政权。中国抗日战争之所以坚持到最后,除了有外国支援外,和当时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很大关系。所以,在当今民族国家时代,汉族占绝对优势的中国再也不可能出现少数民族政权,哪怕是地方割据政权,它也会被毫不留情的剿灭。
]]
抗日时,只是民族意识觉醒,但中国现代国家体制尚未建立完成。部分地区、部分民众民族意识仍然没有觉醒也是事实。整个二战是20世纪民族主义兴起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宗教信仰也不能作为民族划分的标准,民国时代白崇禧就是信(伊斯兰)教徒,但他坚称自己是汉族而不是回族。
为了避免不公平,高考中对民族的优惠政策也应该取消。对于真正的穷地方,无论什么民族,国家应该出资赞助。
反抗易服剃发,难道没有民族意识?

华夷之辨,难道没有民族意识?
什么叫没有现代民族意识,别扯淡了,干脆你不如说明朝没有原子弹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