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日本:多难的将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2:59:04
(罗伯特 萨塔)
日本《世界周报》2003年1月28日一期文章

  本文将主要介绍美国乔治敦大学教授•亚太问题专家罗伯特•萨塔的《中国和日本:多难的将来?》一文。萨塔在文中指出,中日之间虽然摩擦在增多,但由于两国各自也面临着许多国内问题,两国关系出现严重对立的可能性很小,同时主张美国也应积极保持同中国的接触。

  东亚地区未来的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大国中国和日本的关系。两国自30年前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出于互惠性的经济合作和共同对抗苏联的需要,两国并未特别重视两国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但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影响力的降低,中日两国最近摩擦开始增多,以往的平衡关系中出现了紧张。

  在亚洲的竞争

  看到两国关系的现状,许多人发出了警告:中日两国争当亚洲领袖的竞争将会激化。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力上升,在亚洲问题上的影响力扩大,在台湾和南海问题上的军事姿态主动。而此时,日本经济迟迟不见起色,政治上力量偏弱。不均衡的经济关系使围绕领土、战略、历史、经济问题上的两国立场的差异愈加凸显,两国相互之间的警戒感和反感在增强。

  日本的论客们指出,中国国力的提高对日本的长期国家安全是一个主要威胁。许多日本人也认为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和规模的扩大损害了日本在亚洲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当然这与日本民族主义的抬头和领导人的换代是有联系的。在历史问题等方面,日本在也不那么愿意听从中国的要求了。

  同时,随着日美安保协议增强了日本在亚洲的战略存在和最近日本军舰在印度洋的部署,中国多年来对日本军事的戒心也在增强。最近日美澳三国计划实施的战略对话进一步加重了中国的忧虑。

  过去,外国侵略者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为此中国领导人一直在提倡爱国主义。这种感情的矛头往往对准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凶恶的侵略者――日本,中国人对日本的厌恶感并未减退。因此,对于近年来日本减少对华援助和历史问题上的消极态度,中国政府深感愤怒。

  中日两国的摩擦在亚洲激化的最明显征兆就是2001年底到2002年初,中日两国争相向东盟提出缔结自由贸易协定(FTA)一事。此外,日本对台湾的支持、日美围绕台湾问题的对话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担忧。对于日美澳三国的战略对话,中国也担心其焦点可能集中在台湾问题上。

  还有一个证据可显示中日摩擦的增大。最近日本大幅削减了对华援助,但同时日本却与印度等中国西南周边国家加强了安全保障和援助等方面的合作关系,其中就包括日本加大对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援助。在中国积极与韩国进行经济合作和施加政治影响的同时,日本也在谋求与韩国改善关系。

  在亚洲,中国影响力的扩大和活跃程度与日本的退步形成了鲜明对比。2002年5月,在日本四个城市,日本媒体、学界、政界和财界人士的一次对话结果表明,在中国的经济迅速增长和军事影响力不断扩大的现状下,日本各界人士对于不确定的未来的忧虑在加重。他们认为,日本经济增长停滞的状态今后仍将持续,日本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导致国内产业“空洞化”等必将导致美国等世界主要国家对日本失去信心,转而关注中国。对此,他们也没有找到解决或是改善这种状况的办法。

  尽管存在种种摩擦,两国间还是存在增进团结的力量。超越不信任和摩擦,总的看待中日关系时,应该看到两国都很重视日益扩大的互惠合作领域。此外,有力的外部力量也在防范着两国发生争端的可能性。

  抵消摩擦的因素

  能够抵消中日两国间摩擦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两国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的经济发展上。两国都相信,要发展本国经济,必须与亚洲邻国保持住长期的和平协作关系。在经济援助、技术、投资和产品销售市场方面,中国非常依赖日本。同时中国作为市场、出口地和海外生产基地,日本也离不开中国。

  中日间的人员往来也在显著扩大。每年访问或是留学中国的日本学生人数达到数万人,政府的援助交流计划也为数不少。这种交流虽然未必能促进两国国民增进相互感情,但至少有助于增进相互间的了解。

  从外部来看,包括美国在内的在亚洲有利害关系的国家中,不存在从中日摩擦中获取利益的国家。布什政权虽然严重倾斜日本,但也在强调要加强与中国间的互惠关系,注意维持对华关系的均衡。当然其中存在维护地区稳定的目的。美国是亚太地区压倒性的军事、经济大国,日美同盟给最近的中日竞争带来了严重的不均衡。就在日本舆论将关注焦点转向中国时,中国对美国的关心却远高于日本。日本对中国只是第二位的,被认为在影响到中国利益的日美同盟和安保协定中只是处于从属地位。因为中国重视对美关系,在中日关系中,中国政府总是避免与日本发生争端。

  摩擦因素与合作因素的平衡

  亚洲的未来取决于中日间扩大的摩擦和维持合作关系两种力量之间的平衡。两国间如果发展为敌对关系,其他亚洲各国不得不选择偏向其中某方,这就可能招致冷战时代以来新的分裂局面。

  幸而,从两国最近的亚洲政策和行动来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两国不可能陷于严重的对立关系。中国和日本两国为了实现各自在区域中的利益,不会将主要关心点放于削弱对方影响力上。随着两国在亚洲和世界中的力量和影响力的变化,中日两国间的分歧将会不时冒头。但两国可以避免其发生恶化,并将其限于不影响地区稳定和繁荣的范围内。

  中国

  近年来,中国重视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避免外交上出现重大对立和纷争,同时也更加重视参与亚洲事务。97年,中国提出了强调和平共处5项原则、促进互惠的经济交流、和平解决纷争和加强对话的“新安保概念”。该概念反对利用与中国改善关系之机构筑与第三国的敌对关系,主要目的是为对抗因北约(NATO)东扩和日美同盟强化中显示出的新冷战心理。

  同时,中国领导人积极与周边各国构筑“伙伴”或是“战略伙伴”关系。这一动向在1997年到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尤为明显,特别是在日本影响力降低的东南亚和朝鲜半岛。搁置起意识形态的差别,中国强调要与周边国家摸索出共通的利益基础。

  2002年秋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上新选出的党、军领导人积极会见亚洲各国的来访者,显然新领导人们将坚持走亚洲路线。他们同时也会继续重视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国内课题。

  关于区域合作机构,2000年中国政府与俄罗斯、乌兹别克、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等国共同设立了上海合作机构,后又提议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协定。同时,通过亚洲金融危机中建立起的“ASEAN+3”(东盟与中、日、韩三国的对话机构),中国与日本、韩国和东盟保持了紧密的协调关系。

  尽管有观点认为美国对中国周边的封锁和中日竞争是以上现象的原因所在,但实际上中国的动机是多方面和长期的。中国这些活动的大部分将为以下重要目标服务:

  1、 在中国致力于经济发展和努力保持政治稳定的今天,中国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

  2、 中国要促进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对外经济交流。

  3、 对于自身日益扩大的国力和影响力,中国需要通过与亚洲近邻国家的接触来作出解释。

  4、 中国的区域•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对于维持多极化世界秩序有益。中国领导人与以前相比,对于本国的实力和影响力有了更大的自信,同时对于对本国不利的美国单极主导的现状深感警戒。

  除了与东南亚和韩国的关系得到改善,中国与其它周边国家(除了日本)的关系都有了进展。但此时还必须考虑其它因素。例如,中国与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关系虽然存在明显局限性,但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2001年9月11日的美国恐怖事件以来,俄罗斯普京总统与美国迅速接近,这令本想利用中俄关系牵制美国的中国颇为失望。此后,以阿富汗反恐战争为契机,美国在中亚和南亚地区的军事影响力增大,中国希望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在中亚地区牵制美国的努力也化为泡影。由于反恐战争,近年来逐渐改善的中国和印度关系的地位也下降了。

  日本

  鉴于中国军事实力的提高和北朝鲜的军事压力,日本也许会谋求与美国加强关系。在这种压力下,日本将会努力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日本在亚洲多元化的参与,特别是当军事安全方面的利益与经济安全方面的利益相违背时,往往需要日本作出一定程度的妥协。

  一般来说,日本人认为自己在亚洲经济中所具有的经济、技术方面的优势是其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的重要有利方面。此外,在日本各界看来,紧密的政治联系、贸易的扩大和人员的往来有利于与协调与其它国家间的关系。在这种“亚洲优先主义”思想下,在各种论坛上,日本人强调要与东南亚和中国进行更加紧密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交流。其中最为显著的表现就是以增进区域合作而设立的“ASEAN+3”。除了经济、外交官员、财界首脑外,许多政治家也支持日本扩大在亚洲的区域合作。

  东南亚

  在东南亚地区,美国和日本的影响力相对低下的同时,中国的影响力在扩大。虽然中国在南海地区和95、96年台海危机时的态度增加了东南亚各国的戒心,但此后,中国领导人通过高级别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交流、首脑访问和两国、多国间的会谈等,逐渐得到该地区各国政府的支持。

  由于在地理上接近东南亚,中国通过参与湄公河开发计划和利用中国边境的企业家,增强了对该地区的影响力。在南海问题上,ASEAN制定了控制局势紧张化、回避军事冲突的行动规范,中国逐渐开始参与其中,并显示出了一定的灵活姿态。

  与中国在东南亚的行动形成对照,日本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更为重视本国国内的经济问题,努力避免陷于东南亚脆弱的市场里。同时日本削减了对东南亚的援助。日本政府在提出区域经济、政治合作方案时,往往过于强调日本的主导作用。近年来日本企业在亚洲的焦点也从东南亚转到了中国。

  2001年底中国提出了与ASEAN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提案,大大刺激了日本小泉政权。2002年初,小泉首相历访东南亚各国时,提出建立更为广泛的区域经济合作和自由贸易区,试图夺回在该地区的主导权。对此,东南亚各国的反应不一,在日本面临着严峻的国内经济形势的情况下,对于日本能否切实实行能给东南亚各国带来利益的贸易自由化计划,东南亚各国多持怀疑态度。

  朝鲜半岛

  冷战后,中国利用经济领域的良机,调整了与韩国的关系,同时维持了与朝鲜的关系。中国政府为了维持与朝鲜关系的稳定,一方面对其进行经济支援,另一方面保持与该国的军事、政治交流,同时为缓解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与韩国和美国进行了紧密的协调。


  中国认为,与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同时维持良好关系,为此保持一定的灵活性是符合本国利益的。中国鼓励朝鲜实施经济改革和扩大与国际社会的接触,支持韩国金大中总统的太阳政策,谋求缓和半岛的紧张局势。对于美国旨在强化日美同盟关系和防范朝鲜威胁的导弹防御计划,中国虽然持批评态度,但也不愿由于布什政权对朝鲜的强硬态度而影响中美关系。对于朝鲜人闯馆问题,中国也努力使之没有影响到与南北双方的关系。

  日本为了改善与韩国的关系费了更大辛苦。而且与其它国家相比,朝鲜对于同日本改善关系缺乏热情。由于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好不容易改善的日韩关系随时可能恶化。此外,日元贬值也给韩国的出口带了不良影响。

  尽管如此,日本还是韩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也是韩国的资本和零部件的主要供应国,两国经济将会继续保持紧密联系。同时日本还积极参与进针对朝鲜问题的美、日、韩三国协调。较之韩国的太阳政策,日本对于朝鲜的慎重态度与布什的政策更为相近。

  俄罗斯

  尽管2001年中俄签署了善邻友好合作条约以及多个两国间协定,但中俄“战略伙伴关系”还是比较脆弱的。两国关系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军火交易和技术转让继续扩大。主要原因在于俄国经济困难和普京总统重视国防产业的态度。对中国来说,俄罗斯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技术正是中国国防现代化所需要的。

  2、经济关系缓慢发展。

  3、中俄两国追求良好的邻国关系和相互信赖的关系,原则上都反对单极化。两国还同单边主义者美国保持着既协调又对抗的关系。

  中俄两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避免与美国发生严重对立。同时历史上久已有之的猜疑心相互警戒的心理也限制着中俄两国间的政治关系进一步发展。

  日本和俄罗斯的关系依旧低调,这是基于长期以来的敌对心理的。围绕北方四岛的领土争议妨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但是随着中国国力的提高,日俄两国存在相互接近的可能性。

  印度和中亚

  日本是印度的最大援助国。针对中国影响力的扩大,最近两国加强了政治、军事方面的接触。两国开始了不定期的军事交流。印度还谋求与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等亚洲国家改善关系。一旦中国在亚洲的势力均衡遭到破坏,印度和日本的合作就可能成为封锁中国的地缘政治同盟的支柱。

  在美国主导的阿富汗战争中,日本在中亚和南亚的存在感增强。作为阿富汗的主要援助国,同时作为2002年阿富汗复兴会议主办国和美国的紧密同盟,日本扩大了在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影响力。

  近年来,中国政府也在努力缓和中国和南亚以及中亚的边境地区的紧张局势,以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力。随着冷战的终结和苏联的解体,中国在该地区看到了自身的利益所在。但自反恐战争以来,美国和其同盟国在中、南亚的影响力扩大,给希望排除美国在该地区势力的中国的努力蒙上了一层阴影。

  对美国在亚洲领导地位的影响

  现在,不存在使中日之间摩擦和协调的平衡关系发生较大变化的因素,同样也不存在威胁到美国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和地区稳定的因素。美国“9•11”恐怖事件和反恐战争使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相对降低,同时也给了日本扩大在南亚和中亚地区作用的良机。此外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一时也不会出现能够替代韩国太阳政策的新方案。2002年底的韩国总统选举后的政策变化可能影响到目前朝鲜半岛微妙的平衡关系。2002年到03年中国领导人的换代估计也不会给该国的亚洲政策带来大的变化。因为中国要保持平稳的外部环境,同时主要精力会放在国内课题上。印度、巴基斯坦间的核战争、美国的伊拉克战争计划、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美恐怖袭击等可以想见的国际纷争都会给美国带来很大麻烦,但却不会给中日关系带来大的影响。


  现实而言,现在美国在亚洲的安全保障体系不大可能走向复杂化,能够挑战美国在该地区的经济主导地位的中日两国新的合作关系建立的可能性很小。中日间相互警戒的场合多半会出现在“ASEAN+3”中。中日间摩擦如果加大,亚洲各国将可能分为两个阵营,一部分不得不支持日本(美国),另一部分很可能倒向中国。中国和日本都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的出现。目前两国都必须避免对立和争端,集中精力在国内问题和发展经济上。

  在钓鱼岛和闯馆等两国存在争议的问题上,中国和日本都希望得到美国的支持。布什政权优先对日关系,与克林顿政权相比更为疏远中国。但为了维持平衡,布什政权应该积极保持与中国的接触。如果不这么做,可能导致中国得出这种结论:美国为了对付中国而和日本结盟。这是中国不愿意看到的事,极端时可能刺激中国采取独断性的对立行动。

  通过反恐战争,美国进一步确立了在亚洲的突出地位,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进一步上升。现在,美国仍然是东亚地区最不可或缺的经济伙伴和军事安全方面的保证国。

  作为东亚地区新崛起的大国,中国将继续把主要关注放在国内问题上。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将会避免与美国在东亚问题上发生正面冲突。

  中国、日本以及其它区域大国间的协调合作的结果不会形成一个反美性质的区域合作集团。该区域各国立场的分歧妨碍了反美共同战线的出现。

  现在,美国政府比冷战时的任何时期都更容易控制国内的压力。利用反恐战争,布什政权成功压抑了国内中国评判论者的声音,防止了美国的反恐努力化为乌有。

  这种倾向也有利于防止中日间的争端。由于两国立场存在较大差异,今后两国需要通过更多的协调来达到实现各自国家利益的目的。这时美国在亚洲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2-28 2:59:50编辑过]
(罗伯特 萨塔)
日本《世界周报》2003年1月28日一期文章

  本文将主要介绍美国乔治敦大学教授•亚太问题专家罗伯特•萨塔的《中国和日本:多难的将来?》一文。萨塔在文中指出,中日之间虽然摩擦在增多,但由于两国各自也面临着许多国内问题,两国关系出现严重对立的可能性很小,同时主张美国也应积极保持同中国的接触。

  东亚地区未来的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大国中国和日本的关系。两国自30年前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出于互惠性的经济合作和共同对抗苏联的需要,两国并未特别重视两国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但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影响力的降低,中日两国最近摩擦开始增多,以往的平衡关系中出现了紧张。

  在亚洲的竞争

  看到两国关系的现状,许多人发出了警告:中日两国争当亚洲领袖的竞争将会激化。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力上升,在亚洲问题上的影响力扩大,在台湾和南海问题上的军事姿态主动。而此时,日本经济迟迟不见起色,政治上力量偏弱。不均衡的经济关系使围绕领土、战略、历史、经济问题上的两国立场的差异愈加凸显,两国相互之间的警戒感和反感在增强。

  日本的论客们指出,中国国力的提高对日本的长期国家安全是一个主要威胁。许多日本人也认为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和规模的扩大损害了日本在亚洲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当然这与日本民族主义的抬头和领导人的换代是有联系的。在历史问题等方面,日本在也不那么愿意听从中国的要求了。

  同时,随着日美安保协议增强了日本在亚洲的战略存在和最近日本军舰在印度洋的部署,中国多年来对日本军事的戒心也在增强。最近日美澳三国计划实施的战略对话进一步加重了中国的忧虑。

  过去,外国侵略者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为此中国领导人一直在提倡爱国主义。这种感情的矛头往往对准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凶恶的侵略者――日本,中国人对日本的厌恶感并未减退。因此,对于近年来日本减少对华援助和历史问题上的消极态度,中国政府深感愤怒。

  中日两国的摩擦在亚洲激化的最明显征兆就是2001年底到2002年初,中日两国争相向东盟提出缔结自由贸易协定(FTA)一事。此外,日本对台湾的支持、日美围绕台湾问题的对话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担忧。对于日美澳三国的战略对话,中国也担心其焦点可能集中在台湾问题上。

  还有一个证据可显示中日摩擦的增大。最近日本大幅削减了对华援助,但同时日本却与印度等中国西南周边国家加强了安全保障和援助等方面的合作关系,其中就包括日本加大对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援助。在中国积极与韩国进行经济合作和施加政治影响的同时,日本也在谋求与韩国改善关系。

  在亚洲,中国影响力的扩大和活跃程度与日本的退步形成了鲜明对比。2002年5月,在日本四个城市,日本媒体、学界、政界和财界人士的一次对话结果表明,在中国的经济迅速增长和军事影响力不断扩大的现状下,日本各界人士对于不确定的未来的忧虑在加重。他们认为,日本经济增长停滞的状态今后仍将持续,日本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导致国内产业“空洞化”等必将导致美国等世界主要国家对日本失去信心,转而关注中国。对此,他们也没有找到解决或是改善这种状况的办法。

  尽管存在种种摩擦,两国间还是存在增进团结的力量。超越不信任和摩擦,总的看待中日关系时,应该看到两国都很重视日益扩大的互惠合作领域。此外,有力的外部力量也在防范着两国发生争端的可能性。

  抵消摩擦的因素

  能够抵消中日两国间摩擦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两国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的经济发展上。两国都相信,要发展本国经济,必须与亚洲邻国保持住长期的和平协作关系。在经济援助、技术、投资和产品销售市场方面,中国非常依赖日本。同时中国作为市场、出口地和海外生产基地,日本也离不开中国。

  中日间的人员往来也在显著扩大。每年访问或是留学中国的日本学生人数达到数万人,政府的援助交流计划也为数不少。这种交流虽然未必能促进两国国民增进相互感情,但至少有助于增进相互间的了解。

  从外部来看,包括美国在内的在亚洲有利害关系的国家中,不存在从中日摩擦中获取利益的国家。布什政权虽然严重倾斜日本,但也在强调要加强与中国间的互惠关系,注意维持对华关系的均衡。当然其中存在维护地区稳定的目的。美国是亚太地区压倒性的军事、经济大国,日美同盟给最近的中日竞争带来了严重的不均衡。就在日本舆论将关注焦点转向中国时,中国对美国的关心却远高于日本。日本对中国只是第二位的,被认为在影响到中国利益的日美同盟和安保协定中只是处于从属地位。因为中国重视对美关系,在中日关系中,中国政府总是避免与日本发生争端。

  摩擦因素与合作因素的平衡

  亚洲的未来取决于中日间扩大的摩擦和维持合作关系两种力量之间的平衡。两国间如果发展为敌对关系,其他亚洲各国不得不选择偏向其中某方,这就可能招致冷战时代以来新的分裂局面。

  幸而,从两国最近的亚洲政策和行动来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两国不可能陷于严重的对立关系。中国和日本两国为了实现各自在区域中的利益,不会将主要关心点放于削弱对方影响力上。随着两国在亚洲和世界中的力量和影响力的变化,中日两国间的分歧将会不时冒头。但两国可以避免其发生恶化,并将其限于不影响地区稳定和繁荣的范围内。

  中国

  近年来,中国重视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避免外交上出现重大对立和纷争,同时也更加重视参与亚洲事务。97年,中国提出了强调和平共处5项原则、促进互惠的经济交流、和平解决纷争和加强对话的“新安保概念”。该概念反对利用与中国改善关系之机构筑与第三国的敌对关系,主要目的是为对抗因北约(NATO)东扩和日美同盟强化中显示出的新冷战心理。

  同时,中国领导人积极与周边各国构筑“伙伴”或是“战略伙伴”关系。这一动向在1997年到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尤为明显,特别是在日本影响力降低的东南亚和朝鲜半岛。搁置起意识形态的差别,中国强调要与周边国家摸索出共通的利益基础。

  2002年秋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上新选出的党、军领导人积极会见亚洲各国的来访者,显然新领导人们将坚持走亚洲路线。他们同时也会继续重视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国内课题。

  关于区域合作机构,2000年中国政府与俄罗斯、乌兹别克、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等国共同设立了上海合作机构,后又提议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协定。同时,通过亚洲金融危机中建立起的“ASEAN+3”(东盟与中、日、韩三国的对话机构),中国与日本、韩国和东盟保持了紧密的协调关系。

  尽管有观点认为美国对中国周边的封锁和中日竞争是以上现象的原因所在,但实际上中国的动机是多方面和长期的。中国这些活动的大部分将为以下重要目标服务:

  1、 在中国致力于经济发展和努力保持政治稳定的今天,中国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

  2、 中国要促进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对外经济交流。

  3、 对于自身日益扩大的国力和影响力,中国需要通过与亚洲近邻国家的接触来作出解释。

  4、 中国的区域•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对于维持多极化世界秩序有益。中国领导人与以前相比,对于本国的实力和影响力有了更大的自信,同时对于对本国不利的美国单极主导的现状深感警戒。

  除了与东南亚和韩国的关系得到改善,中国与其它周边国家(除了日本)的关系都有了进展。但此时还必须考虑其它因素。例如,中国与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关系虽然存在明显局限性,但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2001年9月11日的美国恐怖事件以来,俄罗斯普京总统与美国迅速接近,这令本想利用中俄关系牵制美国的中国颇为失望。此后,以阿富汗反恐战争为契机,美国在中亚和南亚地区的军事影响力增大,中国希望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在中亚地区牵制美国的努力也化为泡影。由于反恐战争,近年来逐渐改善的中国和印度关系的地位也下降了。

  日本

  鉴于中国军事实力的提高和北朝鲜的军事压力,日本也许会谋求与美国加强关系。在这种压力下,日本将会努力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日本在亚洲多元化的参与,特别是当军事安全方面的利益与经济安全方面的利益相违背时,往往需要日本作出一定程度的妥协。

  一般来说,日本人认为自己在亚洲经济中所具有的经济、技术方面的优势是其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的重要有利方面。此外,在日本各界看来,紧密的政治联系、贸易的扩大和人员的往来有利于与协调与其它国家间的关系。在这种“亚洲优先主义”思想下,在各种论坛上,日本人强调要与东南亚和中国进行更加紧密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交流。其中最为显著的表现就是以增进区域合作而设立的“ASEAN+3”。除了经济、外交官员、财界首脑外,许多政治家也支持日本扩大在亚洲的区域合作。

  东南亚

  在东南亚地区,美国和日本的影响力相对低下的同时,中国的影响力在扩大。虽然中国在南海地区和95、96年台海危机时的态度增加了东南亚各国的戒心,但此后,中国领导人通过高级别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交流、首脑访问和两国、多国间的会谈等,逐渐得到该地区各国政府的支持。

  由于在地理上接近东南亚,中国通过参与湄公河开发计划和利用中国边境的企业家,增强了对该地区的影响力。在南海问题上,ASEAN制定了控制局势紧张化、回避军事冲突的行动规范,中国逐渐开始参与其中,并显示出了一定的灵活姿态。

  与中国在东南亚的行动形成对照,日本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更为重视本国国内的经济问题,努力避免陷于东南亚脆弱的市场里。同时日本削减了对东南亚的援助。日本政府在提出区域经济、政治合作方案时,往往过于强调日本的主导作用。近年来日本企业在亚洲的焦点也从东南亚转到了中国。

  2001年底中国提出了与ASEAN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提案,大大刺激了日本小泉政权。2002年初,小泉首相历访东南亚各国时,提出建立更为广泛的区域经济合作和自由贸易区,试图夺回在该地区的主导权。对此,东南亚各国的反应不一,在日本面临着严峻的国内经济形势的情况下,对于日本能否切实实行能给东南亚各国带来利益的贸易自由化计划,东南亚各国多持怀疑态度。

  朝鲜半岛

  冷战后,中国利用经济领域的良机,调整了与韩国的关系,同时维持了与朝鲜的关系。中国政府为了维持与朝鲜关系的稳定,一方面对其进行经济支援,另一方面保持与该国的军事、政治交流,同时为缓解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与韩国和美国进行了紧密的协调。


  中国认为,与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同时维持良好关系,为此保持一定的灵活性是符合本国利益的。中国鼓励朝鲜实施经济改革和扩大与国际社会的接触,支持韩国金大中总统的太阳政策,谋求缓和半岛的紧张局势。对于美国旨在强化日美同盟关系和防范朝鲜威胁的导弹防御计划,中国虽然持批评态度,但也不愿由于布什政权对朝鲜的强硬态度而影响中美关系。对于朝鲜人闯馆问题,中国也努力使之没有影响到与南北双方的关系。

  日本为了改善与韩国的关系费了更大辛苦。而且与其它国家相比,朝鲜对于同日本改善关系缺乏热情。由于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好不容易改善的日韩关系随时可能恶化。此外,日元贬值也给韩国的出口带了不良影响。

  尽管如此,日本还是韩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也是韩国的资本和零部件的主要供应国,两国经济将会继续保持紧密联系。同时日本还积极参与进针对朝鲜问题的美、日、韩三国协调。较之韩国的太阳政策,日本对于朝鲜的慎重态度与布什的政策更为相近。

  俄罗斯

  尽管2001年中俄签署了善邻友好合作条约以及多个两国间协定,但中俄“战略伙伴关系”还是比较脆弱的。两国关系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军火交易和技术转让继续扩大。主要原因在于俄国经济困难和普京总统重视国防产业的态度。对中国来说,俄罗斯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技术正是中国国防现代化所需要的。

  2、经济关系缓慢发展。

  3、中俄两国追求良好的邻国关系和相互信赖的关系,原则上都反对单极化。两国还同单边主义者美国保持着既协调又对抗的关系。

  中俄两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避免与美国发生严重对立。同时历史上久已有之的猜疑心相互警戒的心理也限制着中俄两国间的政治关系进一步发展。

  日本和俄罗斯的关系依旧低调,这是基于长期以来的敌对心理的。围绕北方四岛的领土争议妨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但是随着中国国力的提高,日俄两国存在相互接近的可能性。

  印度和中亚

  日本是印度的最大援助国。针对中国影响力的扩大,最近两国加强了政治、军事方面的接触。两国开始了不定期的军事交流。印度还谋求与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等亚洲国家改善关系。一旦中国在亚洲的势力均衡遭到破坏,印度和日本的合作就可能成为封锁中国的地缘政治同盟的支柱。

  在美国主导的阿富汗战争中,日本在中亚和南亚的存在感增强。作为阿富汗的主要援助国,同时作为2002年阿富汗复兴会议主办国和美国的紧密同盟,日本扩大了在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影响力。

  近年来,中国政府也在努力缓和中国和南亚以及中亚的边境地区的紧张局势,以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力。随着冷战的终结和苏联的解体,中国在该地区看到了自身的利益所在。但自反恐战争以来,美国和其同盟国在中、南亚的影响力扩大,给希望排除美国在该地区势力的中国的努力蒙上了一层阴影。

  对美国在亚洲领导地位的影响

  现在,不存在使中日之间摩擦和协调的平衡关系发生较大变化的因素,同样也不存在威胁到美国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和地区稳定的因素。美国“9•11”恐怖事件和反恐战争使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相对降低,同时也给了日本扩大在南亚和中亚地区作用的良机。此外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一时也不会出现能够替代韩国太阳政策的新方案。2002年底的韩国总统选举后的政策变化可能影响到目前朝鲜半岛微妙的平衡关系。2002年到03年中国领导人的换代估计也不会给该国的亚洲政策带来大的变化。因为中国要保持平稳的外部环境,同时主要精力会放在国内课题上。印度、巴基斯坦间的核战争、美国的伊拉克战争计划、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美恐怖袭击等可以想见的国际纷争都会给美国带来很大麻烦,但却不会给中日关系带来大的影响。


  现实而言,现在美国在亚洲的安全保障体系不大可能走向复杂化,能够挑战美国在该地区的经济主导地位的中日两国新的合作关系建立的可能性很小。中日间相互警戒的场合多半会出现在“ASEAN+3”中。中日间摩擦如果加大,亚洲各国将可能分为两个阵营,一部分不得不支持日本(美国),另一部分很可能倒向中国。中国和日本都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的出现。目前两国都必须避免对立和争端,集中精力在国内问题和发展经济上。

  在钓鱼岛和闯馆等两国存在争议的问题上,中国和日本都希望得到美国的支持。布什政权优先对日关系,与克林顿政权相比更为疏远中国。但为了维持平衡,布什政权应该积极保持与中国的接触。如果不这么做,可能导致中国得出这种结论:美国为了对付中国而和日本结盟。这是中国不愿意看到的事,极端时可能刺激中国采取独断性的对立行动。

  通过反恐战争,美国进一步确立了在亚洲的突出地位,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进一步上升。现在,美国仍然是东亚地区最不可或缺的经济伙伴和军事安全方面的保证国。

  作为东亚地区新崛起的大国,中国将继续把主要关注放在国内问题上。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将会避免与美国在东亚问题上发生正面冲突。

  中国、日本以及其它区域大国间的协调合作的结果不会形成一个反美性质的区域合作集团。该区域各国立场的分歧妨碍了反美共同战线的出现。

  现在,美国政府比冷战时的任何时期都更容易控制国内的压力。利用反恐战争,布什政权成功压抑了国内中国评判论者的声音,防止了美国的反恐努力化为乌有。

  这种倾向也有利于防止中日间的争端。由于两国立场存在较大差异,今后两国需要通过更多的协调来达到实现各自国家利益的目的。这时美国在亚洲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2-28 2:59:5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