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35:27
根据网络资料自行整理


      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德语: 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 , 拉丁语: 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封建帝国。早期为统一的国家,中世纪后演变为一些承认皇帝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自由市的政治联合体。其历史可追溯至罗马帝国。   

一、神圣罗马帝国简史

1。从罗马帝国到法兰克王国   


  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公元前49年,军事将领凯撒夺取了政权。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从此进入帝国时期。   

  公元前1世纪,就有凯尔特人在莱茵河流域西部居住,他们也被古罗马人称为高卢人,居住的地方在今法国、比利时、意大利一带,被称为高卢。公元前58年到公元前51年,克拉苏之后、罗马帝国后来的国家元首恺撒率军征服高卢,使之成为帝国新的一部分。其后,帝国实力不断衰退式微。   

  而在公元前5世纪,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地区,也居住着另外一些部落,他们被古罗马人称为日耳曼人。后来,大部分日耳曼人定居在莱茵河以西、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间的广阔地区,这一地区被称为日耳曼尼亚(Germania)。   

  公元395年,内外交困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土崩瓦解,其皇帝被日耳曼人废掉。然而罗马人在巴黎地区地统治一直持续到公元486年,那一年日耳曼人法兰克族的国王克洛维彻底打败了罗马人,建立了法国的前身法兰西亚(Francia)。其后法兰克王国不断发展壮大,到公元800年王国在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的统治之下达到鼎盛,统一了古罗马帝国及今德国大部份的领土,史称查理曼帝国。   


2。凡尔登条约与三分帝国   


  公元840年,查理大帝去世,他的帝国也随之陨落而分崩离析。公元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分全国为三部分。其中大帝的长孙洛塔尔(795年—855年)承袭皇帝称号,并领有自莱茵河下游以南、经罗纳河流域,至意大利中部地区的疆域,称为中法兰克王国。而他的弟弟路易(804年—876年),被称为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为东法兰克王国。另一个弟弟秃头查理则领有除此之外的西部地区,称为西法兰克王国。这些基本上是后来意大利、德国和法国三国的雏形。   

  基本上在差不多时候的9世纪早期,于5世纪从欧洲大陆进入不列颠的日耳曼人盎格鲁、萨克逊等部落的后裔也在不列颠岛上形成统一的英吉利王国。   

3。 955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勒赫菲尔德战役中击败马扎尔人,收复各边区。962年,奥托加冕为皇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今奥地利地区自此归属神圣罗马帝国,直到其于1806年崩溃。
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德语: 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 , 拉丁语: 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封建帝国。早期为统一的国家,中世纪后演变为一些承认皇帝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自由市的政治联合体。其历史可追溯至罗马帝国。   

从罗马帝国到法兰克王国   


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公元前49年,军事将领凯撒夺取了政权。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从此进入帝国时期。   

公元前1世纪,就有凯尔特人在莱茵河流域西部居住,他们也被古罗马人称为高卢人,居住的地方在今法国、比利时、意大利一带,被称为高卢。公元前58年到公元前51年,克拉苏之后、罗马帝国后来的国家元首恺撒率军征服高卢,使之成为帝国新的一部分。其后,帝国实力不断衰退式微。   

而在公元前5世纪,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地区,也居住着另外一些部落,他们被古罗马人称为日耳曼人。后来,大部分日耳曼人定居在莱茵河以西、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间的广阔地区,这一地区被称为日耳曼尼亚(Germania)。   

公元395年,内外交困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土崩瓦解,其皇帝被日耳曼人废掉。然而罗马人在巴黎地区地统治一直持续到公元486年,那一年日耳曼人法兰克族的国王克洛维彻底打败了罗马人,建立了法国的前身法兰西亚(Francia)。其后法兰克王国不断发展壮大,到公元800年王国在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的统治之下达到鼎盛,统一了古罗马帝国及今德国大部份的领土,史称查理曼帝国。   


凡尔登条约与三分帝国   


公元840年,查理大帝去世,他的帝国也随之陨落而分崩离析。公元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分全国为三部分。其中大帝的长孙洛塔尔(795年—855年)承袭皇帝称号,并领有自莱茵河下游以南、经罗纳河流域,至意大利中部地区的疆域,称为中法兰克王国。而他的弟弟路易(804年—876年),被称为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为东法兰克王国。另一个弟弟秃头查理则领有除此之外的西部地区,称为西法兰克王国。这些基本上是后来意大利、德国和法国三国的雏形。   

基本上在差不多时候的9世纪早期,于5世纪从欧洲大陆进入不列颠的日耳曼人盎格鲁、萨克逊等部落的后裔也在不列颠岛上形成统一的英吉利王国。   

3。萨克森王朝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
   
955年,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在勒赫菲尔德战役中击败马扎尔人,收复各边区。公元962年,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962年~973年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   

公元1157年,这一帝国得到了“神圣帝国”的称号,公元1254年,帝国第一次开始使用头衔“神圣罗马帝国”,此后作为官方名称沿用直至1806年

4。巴本堡家族统治(976-1246年)

  976年,奥托二世在多瑙河南岸恩斯河和维也纳森林之间建立东方马克(marchia orientalis),将其封与巴本堡的利奥波德一世,附属于巴伐利亚公国,另在原卡兰塔尼亚地区成立大卡林西亚公国,后该国很快分裂成一系列小国。

  1043年,阿达尔贝特击败匈牙利军队,将领地向东扩张到莱塔河,该河遂成为后世奥、匈两国分界线。此后,德国人大量迁入,使得当地最终德语化。而东方马克之名也为古高地德语译名Ostarrîchi逐渐取代(该词首先出现于皇帝奥托三世签发于993年的敕文之中),之后,又逐渐音转为今日奥地利之名Österreichs。

  1156年,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将奥地利马克升格为奥地利公国,脱离巴伐利亚管制,授予其小特权,并将东方马克之西直到因河的土地封赐予奥地利。奥地利公国迁都于罗马人创建的文多波纳城,将其改名为维也纳。1192年,根据乔治堡和约(Georgenberg Pact),奥地利吞并施蒂里亚。1229年,利奥波德六世又获得卡尔尼奥拉的大部分领地,成为神圣罗马帝国中的强大诸侯国。

  但是,在1246年,腓特烈二世在同匈牙利作战时阵亡,未留儿子,其女婿巴登的赫尔曼六世也未能稳固自身的统治。


5。捷克统治(1251-1278年)

  1251年,捷克波希米亚国王鄂图卡二世夺取了奥地利,领地北起易北河,南抵亚得里亚海,一跃成为中欧强权之一。

  1274年,鄂图卡二世在争夺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的斗争中失败,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在选举中获胜。鄂图卡拒绝做效忠宣誓,遭到鲁道夫联合德意志诸侯对其讨伐。1276年,鄂图卡被迫放弃奥地利,1278年8月26日,鄂图卡在杜恩克鲁特战役中与鲁道夫展开决战,兵败身死。自此,奥地利落入哈布斯堡家族手中。



6。哈布斯堡家族统治(1278-1806年)

·衰落与分裂(1282-1438年)

  1282年,鲁道夫将奥地利和施蒂里亚封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将卡林西亚和卡尔尼奥拉另封他人。1283年,二子之一的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成为唯一的统治者。1298年,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将奥地利领地交与其子鲁道夫三世掌管。1308年,他被其侄士瓦本的约翰刺杀,其子腓特烈三世被巴伐利亚的路易四世击败,丢失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和除奥地利之外的所有领地,成为普通诸侯。

  1335年,奥地利公爵再次获得卡林西亚和卡尔尼奥拉。1363年,提罗尔并入奥地利,今日奥地利疆域初步形成。1382年,奥地利获得的里雅斯特,取得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在1379年、1396年、1411年,哈布斯堡家族各继承者多次签订条约瓜分领地,将领地最终一分为三:下奥地利、内奥地利和上奥地利。

·再次崛起与统一(1438-1519年)

  1438年,下奥地利的阿尔布雷希特五世自其岳父西吉斯蒙德之处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皇位以及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王位,称阿尔布雷希特二世。自此除1742年至1745年之间外,皇位再未落出哈布斯堡家族之手。

  1439年,阿尔布雷希特猝逝于军中,内奥地利的腓特烈三世继承其皇位,并成为其遗腹子拉迪斯劳斯的监护人,成功地使这个孩子继承了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王位。1457年,拉迪斯劳斯早逝。经过激烈的争夺,匈牙利贵族马提亚·科尔温于1463年夺取了匈牙利的王位,他并且于1485年击灭下奥地利,迁都维也纳。

  1477年,腓特烈三世设法安排其子马克西米连与勃艮第公国的孤女继承人玛丽联姻,获得了勃艮第的全部领地。1490年,匈牙利国王马提亚逝世,马克西米连收复下奥地利和维也纳,统一哈布斯堡家族领地。1491年,他与捷克兼匈牙利国王亚盖隆王朝的拉迪斯劳斯二世达成协议,如果他没有直系男性后代,则由哈布斯堡家族成员继承其领地。

  1493年,腓特烈三世去世,马克西米连继位成为皇帝。1494年,他再娶米兰女继承人为妻,将势力渗入意大利。这招致法国国王查理八世率军入侵意大利。马克西米连遂与教皇、西班牙、威尼斯和米兰结成神圣同盟,对抗法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同盟。1496年,西班牙女继承人疯女胡安娜与马克西米连之子菲利浦联姻。1516年,二人之子查理登基成为西班牙国王。同年,查理之弟斐迪南迎娶捷克兼匈牙利国王路易之妹,确立了两国王位继承人的身份。

·鼎盛时期(1519-1711年)

  1519年,查理登上所有哈布斯堡家族领地的君主宝座,此时,他是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的卡尔五世、西西里的卡洛一世、那不勒斯的卡洛四世,尼德兰和西属美洲的统治者,以及其他许多小国的君主。他无愧为当时欧洲最为强大的封建领主。1522年,查理将奥地利诸邦以及家族在北意大利的领地分给其弟斐迪南,而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钱仓尼德兰,还有西印度群岛,及帝国在意大利的领地分给其子西班牙的菲力二世。哈布斯堡家族分裂成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1526年,在第一次摩哈赤战役中,拉约什二世阵亡。斐迪南立刻根据先前的协定继承了捷克王位,并与奥斯曼帝国支持的约翰·扎波利亚展开匈牙利王位争夺战。1529年和1532年,奥斯曼帝国苏丹苏里曼一世两次围攻维也纳。1544年,奥土达成协议,匈牙利分为三部分,西部由奥地利统治,中部由土耳其统治,扎波利亚之子日格蒙德则成为土耳其庇护下自治的特兰西瓦尼亚君主。

  1554年,斐迪南又将奥地利领地一分为三:奥地利、提罗尔和施蒂里亚,交给三个儿子。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法国共和政府处决,再加上共和思潮的扩散,利奥波德二世极力联合欧洲各国君主,以武力保卫法国的君主制。1792年利奥波德二世正式与普鲁士缔结同盟,准备以武力干涉法国。他却在这时暴毙,不过他的儿子,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继续了他的政策,更于次年与普鲁士、萨丁、英国、荷兰和西班牙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这个联盟在1797年,因联军被拿破仑所率领的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打败,被迫议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欧洲列强趁法军猛将拿破仑的军队被困埃及的契机,再次发起反法战争。这次帝国联同英国、土耳其、俄罗斯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仑只身返国,发动雾月政变并取得法国军政大权,成为法国第一执政。此后拿破仑亲自指挥意大利方面军,回头对付反法各国,于1800年打败联军,帝国不得不与拿破仑议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仑在政变结束后三周发表的公告中,宣布“大革命已经结束”,令欧洲列强稍微安心,再加上他们的实力受损,因而暂时放弃反法的行动。但拿破仑的野心令欧洲在几年再起干戈。

  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称帝。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见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崛起加剧了德国诸城邦的分化,担心法国再次扩张,与神圣罗马帝国抗衡。因此,他决定纠合英国,俄国,瑞典和那不勒斯,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国在俄军支援下入侵法帝国盟国巴伐利亚。而那不勒斯则和帝国军一道,进攻拿破仑在意大利的盟国。不过拿破仑迅速做出反应,自本土挥军渡过莱茵河。12月2日,法、俄、神圣罗马三国皇军,在奥斯特利茨 (Austerlitz)打了一场“三皇会战”。拿破仑最后不但守住巴伐利亚,更攻入哈布斯堡领地摩拉维亚,更将帝国军赶出意大利,并在普鲁士境内打败俄援军。

  12月16日,法国和帝国最终签订《普勒斯堡和约》。和约签订后,拿破仑决定成立以自己为护国公的莱茵邦联,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区的盟友。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仑的威逼利诱下,16个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员邦签订了《莱茵邦联条约(Rheinbundakte)》,脱离帝国,加入邦联。此举严重削弱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的领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为不快。拿破仑为了吸引更多国家加入邦联,决定亲手终结神圣罗马帝国。因此他对奥皇弗朗茨二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并且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德意志国王的称号。最后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帝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根据网络资料自行整理


      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德语: 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 , 拉丁语: 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封建帝国。早期为统一的国家,中世纪后演变为一些承认皇帝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自由市的政治联合体。其历史可追溯至罗马帝国。   

一、神圣罗马帝国简史

1。从罗马帝国到法兰克王国   


  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公元前49年,军事将领凯撒夺取了政权。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从此进入帝国时期。   

  公元前1世纪,就有凯尔特人在莱茵河流域西部居住,他们也被古罗马人称为高卢人,居住的地方在今法国、比利时、意大利一带,被称为高卢。公元前58年到公元前51年,克拉苏之后、罗马帝国后来的国家元首恺撒率军征服高卢,使之成为帝国新的一部分。其后,帝国实力不断衰退式微。   

  而在公元前5世纪,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地区,也居住着另外一些部落,他们被古罗马人称为日耳曼人。后来,大部分日耳曼人定居在莱茵河以西、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间的广阔地区,这一地区被称为日耳曼尼亚(Germania)。   

  公元395年,内外交困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土崩瓦解,其皇帝被日耳曼人废掉。然而罗马人在巴黎地区地统治一直持续到公元486年,那一年日耳曼人法兰克族的国王克洛维彻底打败了罗马人,建立了法国的前身法兰西亚(Francia)。其后法兰克王国不断发展壮大,到公元800年王国在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的统治之下达到鼎盛,统一了古罗马帝国及今德国大部份的领土,史称查理曼帝国。   


2。凡尔登条约与三分帝国   


  公元840年,查理大帝去世,他的帝国也随之陨落而分崩离析。公元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分全国为三部分。其中大帝的长孙洛塔尔(795年—855年)承袭皇帝称号,并领有自莱茵河下游以南、经罗纳河流域,至意大利中部地区的疆域,称为中法兰克王国。而他的弟弟路易(804年—876年),被称为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为东法兰克王国。另一个弟弟秃头查理则领有除此之外的西部地区,称为西法兰克王国。这些基本上是后来意大利、德国和法国三国的雏形。   

  基本上在差不多时候的9世纪早期,于5世纪从欧洲大陆进入不列颠的日耳曼人盎格鲁、萨克逊等部落的后裔也在不列颠岛上形成统一的英吉利王国。   

3。 955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勒赫菲尔德战役中击败马扎尔人,收复各边区。962年,奥托加冕为皇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今奥地利地区自此归属神圣罗马帝国,直到其于1806年崩溃。
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德语: 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 , 拉丁语: 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封建帝国。早期为统一的国家,中世纪后演变为一些承认皇帝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自由市的政治联合体。其历史可追溯至罗马帝国。   

从罗马帝国到法兰克王国   


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公元前49年,军事将领凯撒夺取了政权。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从此进入帝国时期。   

公元前1世纪,就有凯尔特人在莱茵河流域西部居住,他们也被古罗马人称为高卢人,居住的地方在今法国、比利时、意大利一带,被称为高卢。公元前58年到公元前51年,克拉苏之后、罗马帝国后来的国家元首恺撒率军征服高卢,使之成为帝国新的一部分。其后,帝国实力不断衰退式微。   

而在公元前5世纪,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地区,也居住着另外一些部落,他们被古罗马人称为日耳曼人。后来,大部分日耳曼人定居在莱茵河以西、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间的广阔地区,这一地区被称为日耳曼尼亚(Germania)。   

公元395年,内外交困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土崩瓦解,其皇帝被日耳曼人废掉。然而罗马人在巴黎地区地统治一直持续到公元486年,那一年日耳曼人法兰克族的国王克洛维彻底打败了罗马人,建立了法国的前身法兰西亚(Francia)。其后法兰克王国不断发展壮大,到公元800年王国在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的统治之下达到鼎盛,统一了古罗马帝国及今德国大部份的领土,史称查理曼帝国。   


凡尔登条约与三分帝国   


公元840年,查理大帝去世,他的帝国也随之陨落而分崩离析。公元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分全国为三部分。其中大帝的长孙洛塔尔(795年—855年)承袭皇帝称号,并领有自莱茵河下游以南、经罗纳河流域,至意大利中部地区的疆域,称为中法兰克王国。而他的弟弟路易(804年—876年),被称为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为东法兰克王国。另一个弟弟秃头查理则领有除此之外的西部地区,称为西法兰克王国。这些基本上是后来意大利、德国和法国三国的雏形。   

基本上在差不多时候的9世纪早期,于5世纪从欧洲大陆进入不列颠的日耳曼人盎格鲁、萨克逊等部落的后裔也在不列颠岛上形成统一的英吉利王国。   

3。萨克森王朝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
   
955年,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在勒赫菲尔德战役中击败马扎尔人,收复各边区。公元962年,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962年~973年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   

公元1157年,这一帝国得到了“神圣帝国”的称号,公元1254年,帝国第一次开始使用头衔“神圣罗马帝国”,此后作为官方名称沿用直至1806年

4。巴本堡家族统治(976-1246年)

  976年,奥托二世在多瑙河南岸恩斯河和维也纳森林之间建立东方马克(marchia orientalis),将其封与巴本堡的利奥波德一世,附属于巴伐利亚公国,另在原卡兰塔尼亚地区成立大卡林西亚公国,后该国很快分裂成一系列小国。

  1043年,阿达尔贝特击败匈牙利军队,将领地向东扩张到莱塔河,该河遂成为后世奥、匈两国分界线。此后,德国人大量迁入,使得当地最终德语化。而东方马克之名也为古高地德语译名Ostarrîchi逐渐取代(该词首先出现于皇帝奥托三世签发于993年的敕文之中),之后,又逐渐音转为今日奥地利之名Österreichs。

  1156年,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将奥地利马克升格为奥地利公国,脱离巴伐利亚管制,授予其小特权,并将东方马克之西直到因河的土地封赐予奥地利。奥地利公国迁都于罗马人创建的文多波纳城,将其改名为维也纳。1192年,根据乔治堡和约(Georgenberg Pact),奥地利吞并施蒂里亚。1229年,利奥波德六世又获得卡尔尼奥拉的大部分领地,成为神圣罗马帝国中的强大诸侯国。

  但是,在1246年,腓特烈二世在同匈牙利作战时阵亡,未留儿子,其女婿巴登的赫尔曼六世也未能稳固自身的统治。


5。捷克统治(1251-1278年)

  1251年,捷克波希米亚国王鄂图卡二世夺取了奥地利,领地北起易北河,南抵亚得里亚海,一跃成为中欧强权之一。

  1274年,鄂图卡二世在争夺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的斗争中失败,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在选举中获胜。鄂图卡拒绝做效忠宣誓,遭到鲁道夫联合德意志诸侯对其讨伐。1276年,鄂图卡被迫放弃奥地利,1278年8月26日,鄂图卡在杜恩克鲁特战役中与鲁道夫展开决战,兵败身死。自此,奥地利落入哈布斯堡家族手中。



6。哈布斯堡家族统治(1278-1806年)

·衰落与分裂(1282-1438年)

  1282年,鲁道夫将奥地利和施蒂里亚封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将卡林西亚和卡尔尼奥拉另封他人。1283年,二子之一的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成为唯一的统治者。1298年,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将奥地利领地交与其子鲁道夫三世掌管。1308年,他被其侄士瓦本的约翰刺杀,其子腓特烈三世被巴伐利亚的路易四世击败,丢失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和除奥地利之外的所有领地,成为普通诸侯。

  1335年,奥地利公爵再次获得卡林西亚和卡尔尼奥拉。1363年,提罗尔并入奥地利,今日奥地利疆域初步形成。1382年,奥地利获得的里雅斯特,取得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在1379年、1396年、1411年,哈布斯堡家族各继承者多次签订条约瓜分领地,将领地最终一分为三:下奥地利、内奥地利和上奥地利。

·再次崛起与统一(1438-1519年)

  1438年,下奥地利的阿尔布雷希特五世自其岳父西吉斯蒙德之处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皇位以及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王位,称阿尔布雷希特二世。自此除1742年至1745年之间外,皇位再未落出哈布斯堡家族之手。

  1439年,阿尔布雷希特猝逝于军中,内奥地利的腓特烈三世继承其皇位,并成为其遗腹子拉迪斯劳斯的监护人,成功地使这个孩子继承了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王位。1457年,拉迪斯劳斯早逝。经过激烈的争夺,匈牙利贵族马提亚·科尔温于1463年夺取了匈牙利的王位,他并且于1485年击灭下奥地利,迁都维也纳。

  1477年,腓特烈三世设法安排其子马克西米连与勃艮第公国的孤女继承人玛丽联姻,获得了勃艮第的全部领地。1490年,匈牙利国王马提亚逝世,马克西米连收复下奥地利和维也纳,统一哈布斯堡家族领地。1491年,他与捷克兼匈牙利国王亚盖隆王朝的拉迪斯劳斯二世达成协议,如果他没有直系男性后代,则由哈布斯堡家族成员继承其领地。

  1493年,腓特烈三世去世,马克西米连继位成为皇帝。1494年,他再娶米兰女继承人为妻,将势力渗入意大利。这招致法国国王查理八世率军入侵意大利。马克西米连遂与教皇、西班牙、威尼斯和米兰结成神圣同盟,对抗法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同盟。1496年,西班牙女继承人疯女胡安娜与马克西米连之子菲利浦联姻。1516年,二人之子查理登基成为西班牙国王。同年,查理之弟斐迪南迎娶捷克兼匈牙利国王路易之妹,确立了两国王位继承人的身份。

·鼎盛时期(1519-1711年)

  1519年,查理登上所有哈布斯堡家族领地的君主宝座,此时,他是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的卡尔五世、西西里的卡洛一世、那不勒斯的卡洛四世,尼德兰和西属美洲的统治者,以及其他许多小国的君主。他无愧为当时欧洲最为强大的封建领主。1522年,查理将奥地利诸邦以及家族在北意大利的领地分给其弟斐迪南,而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钱仓尼德兰,还有西印度群岛,及帝国在意大利的领地分给其子西班牙的菲力二世。哈布斯堡家族分裂成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1526年,在第一次摩哈赤战役中,拉约什二世阵亡。斐迪南立刻根据先前的协定继承了捷克王位,并与奥斯曼帝国支持的约翰·扎波利亚展开匈牙利王位争夺战。1529年和1532年,奥斯曼帝国苏丹苏里曼一世两次围攻维也纳。1544年,奥土达成协议,匈牙利分为三部分,西部由奥地利统治,中部由土耳其统治,扎波利亚之子日格蒙德则成为土耳其庇护下自治的特兰西瓦尼亚君主。

  1554年,斐迪南又将奥地利领地一分为三:奥地利、提罗尔和施蒂里亚,交给三个儿子。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法国共和政府处决,再加上共和思潮的扩散,利奥波德二世极力联合欧洲各国君主,以武力保卫法国的君主制。1792年利奥波德二世正式与普鲁士缔结同盟,准备以武力干涉法国。他却在这时暴毙,不过他的儿子,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继续了他的政策,更于次年与普鲁士、萨丁、英国、荷兰和西班牙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这个联盟在1797年,因联军被拿破仑所率领的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打败,被迫议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欧洲列强趁法军猛将拿破仑的军队被困埃及的契机,再次发起反法战争。这次帝国联同英国、土耳其、俄罗斯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仑只身返国,发动雾月政变并取得法国军政大权,成为法国第一执政。此后拿破仑亲自指挥意大利方面军,回头对付反法各国,于1800年打败联军,帝国不得不与拿破仑议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仑在政变结束后三周发表的公告中,宣布“大革命已经结束”,令欧洲列强稍微安心,再加上他们的实力受损,因而暂时放弃反法的行动。但拿破仑的野心令欧洲在几年再起干戈。

  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称帝。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见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崛起加剧了德国诸城邦的分化,担心法国再次扩张,与神圣罗马帝国抗衡。因此,他决定纠合英国,俄国,瑞典和那不勒斯,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国在俄军支援下入侵法帝国盟国巴伐利亚。而那不勒斯则和帝国军一道,进攻拿破仑在意大利的盟国。不过拿破仑迅速做出反应,自本土挥军渡过莱茵河。12月2日,法、俄、神圣罗马三国皇军,在奥斯特利茨 (Austerlitz)打了一场“三皇会战”。拿破仑最后不但守住巴伐利亚,更攻入哈布斯堡领地摩拉维亚,更将帝国军赶出意大利,并在普鲁士境内打败俄援军。

  12月16日,法国和帝国最终签订《普勒斯堡和约》。和约签订后,拿破仑决定成立以自己为护国公的莱茵邦联,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区的盟友。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仑的威逼利诱下,16个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员邦签订了《莱茵邦联条约(Rheinbundakte)》,脱离帝国,加入邦联。此举严重削弱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的领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为不快。拿破仑为了吸引更多国家加入邦联,决定亲手终结神圣罗马帝国。因此他对奥皇弗朗茨二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并且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德意志国王的称号。最后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帝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
神圣罗马帝国等级简表

归纳如下

皇帝Kaiser 音译凯撒,与罗马帝国、法兰克帝国一脉相承的皇帝头衔,是***世界的最高君主。

国王König 德意志国王和帝国皇帝往往是同一个人,帝国内也有其他民族国家的国王存在,比如波希米亚国王、丹麦国王等等。已当选但无加冕的帝位继承人也拥有“罗马人的国王”这一称号。

选侯Kurfürst 有权利选举“德意志国王”的大诸侯等级,藉由1356年的“金玺诏书”最终加以确认。他们构成了帝国议会最高等级的选侯院。

大公Erzherzog 处于国王和公爵之间,基本上专属于皇帝家族的头衔。最早由奥斯特拉西亚的克洛维家族享有,法兰克帝国时代的洛林公爵长期保有这一头衔。最后它被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垄断。

大公Großherzog 中世纪的尾声才出现的头衔,由15世纪的勃艮第公爵为突出自己的显赫地位而首创。随后托斯卡纳、卢森堡等统治者也陆续获得了这一头衔。

亲王 Prinz 王室男性成员的称号。有时候也是某独立国家的最高君主。

公爵Herzog 最早是德意志部落公国的统治者,只有法兰克尼亚、施瓦本、萨克森和巴伐利亚四家。随着历史的发展,前两家灭亡,又有新的公国不断创立。公国领地大幅缩水,公爵头衔的含金量也逐渐降低。

亲王Fürst 这是德意志一个独特的等级,其地位仅次于公爵。在其他国家与Prinz等量齐观,但特指非王室成员。有时也译作“侯爵”。

伯爵Graf是神圣罗马帝国最为复杂含混的爵位,它的起源很早,甚至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原本只是不世袭的官职。通过加前缀,这个爵位可以变得五花八门,上至不逊于公爵的邦伯藩侯,下到护山守林的边境小官,都是可以是“伯爵”。

行宫伯爵Pfaltzgraf 也译作普法尔茨伯爵,帕拉丁伯爵。即在领地中“享有王权的伯爵”,主要有勃艮第行宫、萨克森行宫、莱茵行宫、图林根行宫等。在11世纪地位上升很快,甚至可以对抗公爵。其中莱茵行宫伯爵不但是选侯的一员,还有权在帝位空缺之际担任摄政。

边藩伯爵Markgraf 也译作藩侯、侯爵,即英语、法语中的Marquess、Marquis。法兰克帝国边境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

封邦伯爵Landgraf 邦伯,拥有独立司法权,采邑极大的封建领主,几乎与公国无异。

自由伯爵Freigraf 法兰克中央帝国的遗物,仅指代勃艮第自由伯国的统治者,长期由法国的勃艮第公爵兼任。法国弗朗什-孔泰(Franche-Comté)大区即由此得名。

以上几种伯爵属于帝国诸侯等级,此外还有Gefürsteter Landgraf和Gefürsteter Graf分别指拥有邦伯领地和伯爵领的亲王。

帝国伯爵 Reichgraf 没有封君,直接从属帝国的中等封建领主,在帝国议会的伯爵评议会中按照地理划分集体行使投票权。

子爵Vizegraf 即副伯爵,在神圣罗马帝国这个爵位非常罕见,主要出现在尼德兰和伦巴第。权力也不会超出一座城堡和周边。

城堡伯爵Burggraf 管理帝国城堡以及周边市镇军政事务的长官,后演化为世袭职位,地位与子爵相当。

莱茵伯爵Rheingraf 在西德意志莱茵河流域掌管一座城堡或一片森林,拥有在领地的渡口设卡收税的特权。

高级伯爵Altgraf 这里的“高级”只是个荣誉称号,实际上只控制帝国阿尔卑斯山区的一片区域,拥有在其领地内通行的山口设卡收税的特权。

森林伯爵Wildgraf 代理帝国管理荒原、森林等无人定居的不毛之地,在辖地内,伯爵拥有生杀予夺的最高司法特权。

荒原伯爵Raugraf 职权与森林伯爵类似,Rau即荒地。森林伯爵和荒原伯爵最早由莱茵地区的法兰克伯爵埃米希一世的两个儿子分别担任,并在后世形成以此为姓的两个家族。

上述四种伯爵只在中世纪早期和中期存在,日后逐渐消亡,或归并入其他爵位

自由男爵Freiherr 帝国的直接封臣,当然采邑不会太大。

男爵Herr 比自由男爵低半级,大领主的附庸。

帝国骑士Reichritter 直属帝国的骑士,小地主,没有上级领主。

骑士Ritter 最低级的贵族等级。

帝国等级一览表


  这是G.厄斯特莱希和E.霍尔策编制的<帝国等级一览表>刊载于<格布哈特德意志史手册>第二卷附录之中,录入的部分说明了1521年到1755年之间的的帝国成员及其变动.

  帝国等级一览表按照等级编制,所有在1521年已经成为帝国成员的都被列入其中,到1755年仍然属于该等级的帝国成员以"+"注明,不属于该等级的帝国成员则以"-"注明,帝国成员不属于其原有等级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等级变化(像巴伐利亚成为选侯等级)也可能是被大邦国吞并失去其直属帝国的地位,也可能是被临国兼并而不再属于帝国,还有帝国名录记录错误而被删除者,一般都在该行注有原因,对于1521年还不属于该等级的帝国成员,一般都单独列成一项注明为到1755年新的等级成员.

帝国成员名录

首先是选侯等级,序号1-7的是1521年列为选侯等级的帝国成员,巴伐利亚和汉诺威则是1755年统计时已经成为选侯等级的帝国成员,

选侯之后是诸侯等级这个等级当中首先列出的是教会和世俗诸侯,教会诸侯包括大主教和主教们,然后是世俗诸侯,作为补充的是分别列出的至1755年新的教会和世俗诸侯,


  在教会和世俗诸侯之后是高级教士,以及伯爵和领主们,高级教士包括修道院院长和大教堂教长,女修道院院长,以及骑士团领地(骑士团本身被列为教会诸侯等级),


最后是帝国城市等级

Posted by speakingstudies at May 2,2005 22:30

I选侯

序号 1521年 1755年 说明

1 美茵茨 +

2 特里尔 +

3 科隆 +

4 波希米亚 + 1708年完全得到重新确认

5 普法尔茨 +

6 萨克森 +

7 勃兰登堡 +

至1755年新增加的选侯:

8 巴伐利亚 1623—1648年

9 汉诺威(不伦瑞克选侯邦)1692—1708年

Posted by speakingstudies at May 2,2005 22:30

II诸侯

A大主教

1、 马格德堡 + 世俗诸侯(勃兰登堡)

2、 萨尔茨堡 +

3、 贝桑松 +

4、 不莱梅及城市 + 世俗诸侯(1648年,瑞典;1719年汉诺威)参见帝国城市(序号86)



B主教

1、 班贝格 +

2、 维尔茨堡 +

3、 沃尔姆斯 +

4、 施佩耶尔 +

5、 斯特拉斯堡 +

6、 艾希施塔特 +

7、 奥格斯堡 +

8、 康斯坦茨 +

9、 希尔德斯海姆 +

10、 帕德博恩 +

11、 库尔 + 1648年瑞士联邦疆域,无直属领地的帝国等级主教

12、 哈尔伯尔施塔特 + 世俗诸侯(勃兰登堡)

13、 费尔登 + 世俗诸侯(瑞典,1719年汉诺威)

14、 明斯特 +

15、 奥斯纳布吕克 +

16、 帕绍 +

17、 弗赖辛 +

18、 基姆湖 — 邦国领地(萨尔茨堡)

19、 古尔克 — 邦国领地(奥地利)

20、 泽考 — 邦国领地(奥地利)

21、 拉凡特 — 邦国领地(奥地利)

22、 巴塞尔 +

23、 瓦利斯(锡滕) — 归瑞士联邦

24、 累根斯堡 +

25、 迈森 — 归萨克森选侯邦

26、 瑙姆堡 — 归萨克森选侯邦

27、 明登 + 世俗诸侯(波兰登堡)

28、 吕贝克 + 出自荷尔斯泰茵—戈托尔普家族的福音新教主教

29、 乌德勒支 — 被西班牙逐出,后来归尼德兰

30、 卡明 + 世俗诸侯(1648年勃兰登堡)

31、 什未林 + 世俗诸侯(梅克伦堡)

32、 日内瓦 — 归瑞士联邦

33、 康布雷 — 1678年归法国

34、 凡尔登 — 1552年归法国

35、 洛桑 — 归瑞士联邦

36、 梅斯 — 1552年归法国

37、 图勒 — 1552年归法国

38、 列日 +

39、 特伦托 +

40、 布里克森 +

41、 梅泽堡 — 归萨克森选侯邦

42、 莱布斯 — 邦国领地(勃兰登堡)1598年被取消

43、 勃兰登堡 — 邦国领地(勃兰登堡)1544年被取消

44、 拉策堡 + 世俗诸侯(1648年梅克伦堡—什未林;1701年,梅克伦堡—施特雷里茨)

45、 石勒苏易格 — 根据帝国最高法院的判决错误的被记入帝国名录,属丹麦

46、 哈弗尔贝格 — 领地(勃兰登堡)1548年被取消

C世俗诸侯

1、 丹麦国王代表属于帝国的邦国 + 奥尔登堡家族:荷尔斯泰茵;亦见伯爵

2、 巴伐利亚若干世系 + 1623年起亦属选侯院

3、 奥地利 +

4、 勃艮第 +

5、 萨克森 +

6、 于利希和贝格 — 由于萨克森选侯邦、勃兰登堡选侯邦和普法尔茨—诺伊堡制件的争执而暂时停止投票资格

7、 克累弗和马尔克

8、 勃兰登堡(法兰克世系) +

9、 不伦瑞克(各世系) + 1692年亦属选侯院

10、 波美拉尼亚 + 前波美拉尼亚:瑞典,后波美拉尼亚:勃兰登堡

11、 梅克伦堡 +

12、 劳恩堡 + 1689年不伦瑞克—吕内堡

13、 荷尔斯泰茵 + 荷尔斯泰茵—戈托尔普

14、 洛林 — 1735/1766年归法国;见序号88

15、 黑森 +

16、 符滕堡 +

17、 巴登 +

18、 备注纪念格尔德恩公国 — 1543年勃艮第;后来北部归尼德兰,南部归西班牙,1713年归普鲁士

19、 洛伊希滕贝格 + 1648/1717年归巴伐利亚

20、 安哈尔特 +

21、 亨内贝格 +

D罗曼语地区诸侯

1、 马斯河公爵 — 估计为巴尔公国,1431年归洛林

2、 萨伏伊 +

3、 沙隆 — 1237年归波艮第


补充


至1755年新的教会诸侯

1、 骑士团首领兼德意志骑士团团长 1529年;见高级教士(序号9)

2、 富尔达 16世纪(?)1752年主教管区;见高级教士(序号1)

3、 肯普滕 1524年见高级教士(序号3)

4、 埃尔万根 见高级教士(序号8)

5、 穆尔巴赫 见高级教士(序号14)

6、 吕德尔斯

7、 白十字骑士团团长 1546年见高级教士(序号10)

8、 贝希特斯加登 1559年见高级教士(序号57)

9、 魏森堡 见高级教士(序号5)

10、 普吕姆 见高级教士(序号64)

11、 施塔布洛 见高级教士(序号42)

12、 科尔凡 最晚1582年;见高级教士(序号20)



至1755年新的世俗诸侯

1、 黑尔斯菲尔德 黑森—卡塞尔,见高级教士(序号2)

2、 诺梅尼 洛林;法国疆域,1763年代表洛林家族作为对洛林损失的补偿

3、 默姆佩尔加德 符滕堡,自1559年起

4、 阿雷姆贝格 自马克西米利安二世起

5、 霍亨佐伦 1653年;见伯爵(序号21)

6、 埃根贝格 1653年,1717年灭绝

7、 洛布科维茨 1653年

8、 萨尔姆 1654年见伯爵序号114

9、 敌特里希施泰茵 1686年见伯爵序号144;奥地利主权统治下的邦国,只有塔拉斯普被宣布是直属的

10、 拿骚(两支世系) 1654年见伯爵序号40—44

11、 奥埃尔斯贝格 1654年;处于奥地利主权统治下的邦国,只有滕根(前奥地利)被宣布是直属的,见伯爵序号67

12、 东弗里斯兰 1667年见伯爵序号67

13、 菲斯滕贝格 1667年见伯爵序号7

14、 施瓦岑贝格 1670年见伯爵序号34

15、 利希滕施泰茵 1723年亦见伯爵序号148

16、 图尔恩和塔克西斯 1754,埃格林根领地,见伯爵序号153

17、 施瓦茨堡 1754年见伯爵序号80—82

Posted by speakingstudies at May 2,2005 22:31

高级教士

A修道院院长和大教堂教长

1. 富尔达 — 属帝国诸侯院,自1752年起主教管区

2 黑尔斯费尔德 — 1606—1648年被世俗化,卡塞尔家族世俗侯国

3 肯普滕 — 1524年属帝国诸侯院

4 赖兴瑙 — 合并于康斯坦茨大主教辖区,1548年以后丧失帝国等级资格

5 魏森堡 — 属帝国诸侯院

6 圣加仑 — 归瑞士联邦

7 萨尔费尔德 — 被曼斯菲尔德世俗化,后归萨克森

8 埃尔万根 — 属帝国诸侯院

9 德意志骑士团团长 — 1529年属帝国诸侯院

10 白十字骑士团团长 — 1546年属帝国诸侯院

11 魏茵加滕 +

12 萨尔曼斯魏勒 +

13 克洛伊茨林根 — 归瑞士联邦

14 穆尔巴赫 — 属帝国诸侯院—自1648年起实际上归法国,但在法律上仍为帝国等级,属德意志帝国诸侯。吕德斯曾与穆尔巴赫联合

15 瓦尔肯里德 — 被世俗化后来归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

16 舍特尔恩 — 15世纪被奥地利作为领地

17 魏森瑙 +

18 圣布拉西 — 15世纪被奥地利作为领地亦见伯爵序号151

19 毛尔布朗 — 被符滕堡世俗化

20 科尔凡 — 最晚在1582年属帝国诸侯院

21 舒森里德 +

22 贝肯里德 — 归瑞士联邦

23 里达格斯豪森 — 自1567年起为邦等级(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

24 莱茵河畔施泰茵 — 归瑞士联邦

25 沙夫豪森 — 被城市没收,后来归瑞士联邦

26 瓦尔德扎森(上普法尔茨) — 被普法尔茨选侯邦、后来被巴伐利亚授予豁免权

27 艾恩西德尔恩 — 归瑞士联邦

28 罗根堡 +

29 奥克森豪森 +

30 泽尔茨 — 在宗教改革时被普法尔茨选侯邦没收

31 纽伦堡的圣埃吉迪恩 — 被城市授予豁免权。此事于1567年为帝国最高法院的一份判决批准,因为起诉当局在当时无法递交有关帝国等级的文件

32 圣马克西明 — 16世纪被特里尔选侯邦授予豁免权,17世纪偶尔得以维持帝国等级资格

33 希诺尔斯胡森(根据蒂勒:康布雷的霍内库尔特) — 莫泽尔译作:“霍诺尔茨豪森”,“无法探询其情况”。霍内库尔特:归法国

34 雷兴豪森(雷克林豪森) — 埃森修道院行使邦主权

35 图里塔尔的圣约翰(圣加仑州) — 归瑞士联邦

36 根根巴赫 +

37 科尼希斯布隆 — 被符滕堡世俗化

38 罗特=序号59明兴罗特或:巴伐利亚的罗特 +— 如果38=59被起诉当局认为是直属的,但判决有利于巴伐利亚

39 马尔希塔尔 +

40 黑森林的圣彼德 — 被奥地利置为布赖郜邦等级

41 奥登海姆 +

42 施塔布洛 — 属帝国诸侯院

43 迪森蒂斯 — 归瑞士联邦

44 罗肯豪森(根据蒂勒:在恺撒斯劳滕附近) — 莫泽尔:应位于沙夫豪森附近;“但寻访无着”。策德勒:恺泽斯劳特恩附近的罗肯豪森,未提到修道院

45 基青根 — 莫泽尔未提到。策德勒:归维尔茨堡,未提到帝国等级资格

46 埃尔欣根 +

47 伊尔湖 +

48 布兰肯堡 — 莫泽尔:应在洛林,归法国(参见布兰肯贝格,伯爵序号130)根据策德勒:在奥尔登堡附近有一座女修道院,但未提及帝国等级资格

49 伊斯尼 +

50 普菲费尔斯 — 归瑞士联邦

51 圣约翰 — 莫泽尔未提到。根据蒂勒:在阿尔萨斯。策德勒:提到在阿尔萨斯没有圣约翰修道院,但是可能在瑞士伯尔尼州有另一座圣约翰修道院(除序号35之外)即圣约翰尼斯岛,未提及帝国等级资格

52 康斯坦茨的彼德斯豪森 +

53 布鲁南(克赖茵的兰德施特拉斯) — 没有发现关于帝国等级资格的记录

54 科姆堡 — 被符滕堡授予豁免权,1587年被帝国最高法院的判决批准

55 恺泽尔斯海姆 +

56 圣埃梅拉姆 +

57 贝尔希特斯加登 — 1559年属帝国诸侯院

58 圣格雷戈里恩塔尔的明斯特 — 归法国

59 明兴罗特 +

60 科尔内利—明斯特 +

61 韦尔登 +

62 赫尔纳尔布 — 被符滕堡世俗化

63 乌尔施普林(乌尔斯贝格) +

64 普吕姆 — 属帝国诸侯院

65 艾希特纳赫 — 被勃艮第(奥地利)授予豁免权


B女修道院院长

66 奎德林堡 +

67 埃森 +

68 赫尔福德 +

69 下明斯特 +

70 托恩(马斯河畔) +

71 上明斯特 +

72 考丰根 — 黑森—卡塞尔邦国领地

73 林道 + 莫泽尔:该修道院与帝国高级教士的教区评议会无关。所以1755年名册有误

74 格恩罗德 + 由安哈尔特行使表决权

75 布豪 +

76 罗滕明斯特 +

77 赫古巴赫 +

C骑士团领地

80 科布伦茨 +

81 阿尔萨斯和勃艮第 +


82 奥地利 被奥地利置为邦等级

83 埃奇河畔







补充




至1755年新的高级教士

84 韦滕豪森 16世纪仍为施瓦本帝国骑士等级的成员

85 茨维法尔滕 至1750年被符滕堡当作邦等级对待;经调解后被接纳入高级教士评议会


86 奥格斯堡的圣乌尔里希和圣阿弗拉 至1644年由于与奥格斯堡主教管区为帝国等级资格进行的争执未行使该资格

87 布尔(特)沙伊德 莫泽尔:是帝国等级,但未列进名册,不属于任何帝国行政区

88 冈德斯海姆 非帝国直属领地。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在1709年以前保有邦国主权,并继续占有

至1792年新的高级教士

89 内雷斯海姆 直至1760年后与厄廷根为帝国等级资格而进行诉讼

90 泽弗林根 莫泽尔不知泽弗林根是否是帝国等级

Posted by speakingstudies at May 2,2005 22:31

伯爵和领主

1 赫尔芬施泰茵 + 自1643—1753年起由巴伐利亚代表

2 基尔希贝格 + 自1530年起富格

3 迪森 — 灭绝,自1326年起就已归巴伐利亚

4 韦尔滕贝格(和海利根贝格) + 自1530年起由菲斯藤贝格代表

5 卢普芬 — 1582年灭绝

6 蒙特福尔特 +

7 菲斯滕贝格 + 1760年以后仅属帝国诸侯院

8 齐默恩 16世纪灭绝

9 施特费尔恩和尤斯廷根 — 自1751年起由符滕堡代表1755年材料有误

10 贡德尔芬根 — 15世纪灭绝

11 埃贝尔施泰茵 + 自1660年起由巴登巴登代表

12 霍亨格罗尔德泽克(和克隆贝格) + 自1692年起由莱恩伯爵代表

13 厄廷根 +

14 海德克 — 自1471年归巴伐利亚

15 拉波尔特施泰茵 — 1673年灭绝,在此之前被奥地利授予豁免权

16 施陶弗—埃伦费尔斯 — 所在地1567年被消灭

17 施陶芬 — 1602年灭绝

18 蒂尔施泰茵和霍亨柯尼西斯贝格 — 1500年以后灭绝

19 霍亨费尔斯和赖波尔滋基尔兴 — 1602年灭绝

20 祖尔茨(和科莱特郜) + 自1687年起由施瓦岑贝格代表

21 霍亨索伦 — 1653年以后属帝国诸侯院

22 布朗迪斯 — 1508年灭绝

23 宗南贝格领地占有者 — 被奥地利授予豁免权,15世纪归奥地利

24 瓦德堡的帝国世袭宫廷膳务总管 +

25 卡斯特尔 +

26 韦尔特海姆 + 自1574年起由勒文施泰茵代表

27 里内克 + 自1674年由诺斯蒂茨代表

28/29 霍亨洛厄 +

30 魏茵斯贝格领主 — 16世纪灭绝归符滕堡

31/32 利姆普尔格 + 自1690年和1713年起由各世袭领地代表

33 埃尔巴赫 +

34 施瓦岑贝格 — 1670年属帝国诸侯院

35/36 莱宁根 +

37/39 哈瑙—明岑贝格 — 1736年灭绝

38 哈瑙—利希滕贝格 — 1736年灭绝

40-44 拿骚 +

45 柯尼希施泰茵和埃普施泰茵 — 1535年灭绝,序号76为附设所在地

46 伊森堡 +

47 下伊森堡 — 1664年灭绝

48 马奇 — 蒂罗尔领主1505年灭绝

49 波尔海姆 — 奥地利领主

50 菲尔内堡 + 自1554年起由勒文施泰茵代表

51 莱茵埃克 + 自1654年起由辛岑多夫代表

52/53 佐尔姆斯 +

54 维内堡 + 梅特涅伯爵家族总管

55 默尔斯 — 1702年归勃兰登堡

56 阿尔堡 — 靠近伯尔尼

57 芬斯廷根(费内特朗日,洛林) — 1458年灭绝

58 萨尔韦尔登和拉尔 — 16世纪灭绝

59 维尔德格拉芬和莱茵格拉芬 +

60/61 奥贝尔施泰茵 — 1682年灭绝

62 诺伊恩阿尔 — 1600年灭绝

63 霍尔恩 — 1586年灭绝疆域靠近列日

64 赛恩 + 自1606年起由勃兰登堡—安斯巴赫、维特根施泰茵和基尔希贝格代表

65/66 比奇 — 1570年灭绝

67 滕根 — 1592年灭绝

68 鲁平 — 1524年灭绝归勃兰登堡

69 哈尔德克 — 被奥地利授予豁免权

70/71 霍亨施泰茵 — 1593年灭绝

72 沃尔肯施泰茵 — 产业在17世纪出卖在此之前被奥地利授予豁免权

73 绍姆贝格(上奥地利) — 1559年灭绝

74 萨尔甘斯 — 14世纪灭绝归瑞士联邦

75 曼斯菲尔德 — 被萨克森所豁免或低压的帝国伯爵领地

76 施托尔贝格 +

77 博伊希林根 — 1560年灭绝

78 巴尔比和米林根 + 自1659你那起由萨克森选侯邦代表

79 格莱兴 — 1569年或1631你那灭绝

80-72 施瓦茨堡 + 1754年属帝国诸侯院

83 格拉 — 1550年灭绝

84 普莱泽 — 1571年灭绝

85 普劳恩的罗伊斯 +

86 维德—龙克尔 +

87 勒文施泰茵 — 被符滕堡授予豁免权

88 雷根施泰茵 + 自1670年起有勃兰登堡代表

89 弗利斯兰 — 1524年归哈博斯堡,1579年—1648年归尼德兰

90/91 东弗利斯兰(=埃姆登) — 1667年属帝国诸侯院

92 利珀 +

93 奥尔登堡 + 丹麦

94 霍雅 + 自1583年起有不伦瑞克选侯邦代表

95 莱宁根—威斯特堡 +

96 瓦尔德克 + 1686年属帝国诸侯院

97 洛森施泰茵 — 被奥地利授予豁免权1629年灭绝

98 迪普霍尔茨 + 1585年起由不伦瑞克(选侯国)代表

99 兰茨贝格的申肯 — 估计为萨克森领主

100 施泰茵福特 + 冯-本特海姆伯爵领地拥有者

101 本特海姆 + 自1753年起被抵押给不伦瑞克选侯邦

102 布龙克霍斯特 — 1719年灭绝

103 维特根施泰茵 +

104 施皮格尔贝格 + 自1557年起由不伦瑞克选侯邦代表

105 赖兴施泰茵 + 自1698年起由内塞尔罗德代表

106 特克伦堡 + 自1707年起由普鲁士代表

107 绍姆堡和格门 + 格门自1640年起由利姆堡—施蒂鲁姆、绍姆堡由黑森—卡塞尔和利佩(—比克堡)代表

108 温斯托夫 — 1533年灭绝

109 奥尔滕堡 +

110 里特贝格 + 自1692年起由考尼茨代表

111 海牙 — 1567年灭绝归巴伐利亚

112 莱斯尼克 — 1538年灭绝归萨克森

113 贝尔根(楚特芬省) — 1581年归尼德兰,1654年复归伯爵评议会,1712年灭绝

114 萨尔姆 — 1654年属帝国诸侯院

115 法尔肯施泰茵(罗特韦尔县?) — 灭绝自15世纪起归属奥地利

116 伊泽尔施泰茵 — 归尼德兰在此之前被勃艮第授予豁免权

117 舍恩堡 +

118 德根贝格 — 1602年灭绝归巴伐利亚

119 佐梅鲁夫(=祖梅劳?)长官 — 没有帝国等级资格证据

120-122 曼德尔沙伊德 — 1546年被哈博斯堡选侯为附属邦君地位

123 萨尔姆—赖费尔沙伊德 +

124 埃格蒙特和伊泽尔施泰茵 — 1548年或1707年灭绝,1648年归尼德兰

125 贝尔根和瓦伦(=贝尔根和措姆) — 1567—1648年归尼德兰

126 黑本(=霍亨黑文) — 1570年灭绝

127 维尔登斯费尔德 — 1593年灭绝

128 陶滕贝格和法尔古拉的申肯 — 1640年灭绝,归萨克森

129 蒂宾根 — 1631年灭绝

130 布兰肯贝格 — 1542年归洛林

131 克里欣根 — 1697年灭绝自1765年起重新获表决权由维德—龙克尔代表

132 罗根多夫 — 1600年以后归奥地利

133/134 柯尼希斯埃格-楚-奥伦多夫 +

135 梅尔斯堡(阿尔萨斯) — 16世纪归奥地利

136 布兰登施泰茵-勒尼斯 — 自15世纪起被萨克森王室授予豁免权

137 皮尔蒙特 + 自1625年由瓦尔德克代表

138-140 赫郜、弗利德贝格、格尔恩豪森的圣奥尔根席尔德骑士领地 — 有纳税义务但不是帝国等级

141 格尔茨 — 1501年灭绝归奥地利

142 =132 —

143 =133 —

144 敌特里希施泰茵 — 自1686年起属帝国诸侯院


145 魏森沃尔夫的失宠者 — 1654年被接纳进伯爵评议会因无直属帝国领地旋即被逐出



补充

至1755年新的伯爵和领主

146 属阿尔茨(阿尔施)豪森 阿尔萨死和勃艮第德意志骑士团团长的邦国领地

147 霍亨埃姆斯 自1759年起由奥地利代表

148 属法杜茨 自1699年起有利希滕施泰茵侯爵

149 属伊勒—艾希海姆 雷希贝格伯爵,后来为利姆堡—施蒂鲁姆伯爵;作为帝国骑士等级再次被逐出

150 属埃格洛夫 自1668起特劳恩伯爵

151 属波恩多夫 自1613起圣不拉西恩修道院院长

152 属坦豪森 自1708起施塔迪翁伯爵

153 属埃格林根 自1723起塔克西斯侯爵

154 属霍亨—瓦尔德埃克和马克斯赖茵 巴伐利亚选侯。巴伐利亚仅保有行政区会议的投票权,在伯爵评议会中无表决权

155 属赛因斯海姆 施瓦岑贝格侯爵

156 沃尔夫施泰茵世袭领地 霍亨洛厄—基尔希贝格侯爵,吉希伯爵

157 属赖西斯贝格和维森特海德 舍恩伯恩伯爵

158 温迪施格雷茨伯爵 个人身份(=没有帝国直属领地的帝国等级)

159 乌尔辛-冯-罗森贝格伯爵 个人身份

160 施塔尔赫姆贝格伯爵 个人身份

161 武尔姆布兰德伯爵 个人身份

162 吉希伯爵 个人身份

163 格雷菲尼茨伯爵 个人身份

164 皮克勒伯爵 个人身份

165 格龙斯菲尔德伯爵 自1719年起由特林—耶滕巴赫代表

166 楚-瓦尔滕贝格伯爵 自1707年1739年起被逐出

167 属雷库姆(比利时汤格恩附近的雷克海姆) 自1623年起阿斯普雷蒙特伯爵

168 属安霍尔特 萨尔姆侯爵

169 属霍尔茨阿佩尔 安哈尔特—贝尔恩堡—霍伊姆侯爵

170 属布兰肯海姆和格罗尔德施泰茵 曼德尔沙伊德—布兰肯海姆伯爵,自1780年起由施特恩贝格伯爵

171 属维滕(维特姆) 普莱滕贝格伯爵

172 属吉姆博恩—诺伊施塔特 1760年以后施瓦岑贝格侯爵,瓦尔莫登伯爵

173 属维克拉特 克瓦特伯爵

174 属米伦东克 奥斯泰茵伯爵

175 属施莱登 马尔克伯爵

176 属克尔彭—洛默祖姆 舍斯贝格伯爵

177 属萨森堡(既萨芬堡) 马尔克伯爵

178 属哈勒蒙德(哈勒明德) 自1706年起普拉滕贝格伯爵

至1792年新的伯爵和领主

179 布豪女修道院院长

180 凯文希勒伯爵 个人身份

181 库夫施泰茵伯爵 个人身份

182 科洛雷多侯爵 个人身份

183 哈拉赫伯爵 个人身份

184 施特恩贝格伯爵 个人身份

185 奈佩尔格伯爵 个人身份

186 属迪克 萨尔姆—赖费尔沙伊德伯爵


其他

187 属埃伦费尔斯 普法尔茨选侯邦,1766年被接纳未行使表决权

Posted by speakingstudies at May 2,2005 22:32

帝国城市

1 累根斯堡 +

2 纽伦堡 +

3 罗滕堡/陶贝尔河 +

4 魏森堡/诺德郜 +

5 施瓦本韦尔特(多瑙韦尔特) — 1607—1608年归巴伐利亚;1705—1714年再次成为帝国城市

6 温茨海姆 +

7 施魏茵福特 +

8 维姆普芬 +

9 海尔布隆 +

10 施瓦本哈尔 +

11 内尔德林根 +

12 丁克尔斯比尔 +

13 乌尔姆 +

14 奥格斯堡 +

15 京根/布伦茨 +

16 博普芬根 +

17 阿伦 +

18 施瓦本格明德 +

19 埃斯林根 +

20 罗伊特林根 +

21 魏尔-德尔-施塔特 +

22 普富伦多夫 +

23 考夫博伊伦 +

24 于贝尔林根 +

25 汪根 +

26 伊斯尼 +

27 洛伊特基尔希 +

28 梅明根 +

29 肯普滕 +

30 布赫霍恩(腓特烈港) +

31 拉文斯堡 +

32 比贝拉赫 +

33 林道 +

34 康斯坦茨 — 1548年归奥地利

35 巴塞尔 — 1501年被接纳进瑞士联邦;自1531年起不再参加帝国等级会议

36 斯特拉斯堡 — 1681年归法国

37 恺泽斯贝格 — 哈格瑙州行政辖区,1648/1673/1679归法国

38 科尔马 — 哈格瑙州行政辖区见序号37

39 施莱特施塔特 — 哈格瑙州行政辖区见序号37

40 米尔豪森/阿尔萨斯 — 1515/1648年归瑞士联邦

41 罗特维尔 +

42 哈格瑙 — 哈格瑙州行政辖区见序号37

43 魏森堡/阿尔萨斯 — 哈格瑙州行政辖区见序号37

44 上埃恩海姆(上奈) — 哈格瑙州行政辖区见序号37

45 罗斯海姆 — 哈格瑙州行政辖区见序号37

46 施佩耶尔 +

47 沃尔姆斯 +

48 法兰克福 +

49 弗利德贝格 +

50 格尔恩豪森 + 1349年被抵押。抵押关系通过购买和遗传在1436年归于普法尔茨选侯邦和哈瑙(以后黑森—卡塞尔)1549年开始一场帝国最高法院的诉讼,这场诉讼在1734年以认可帝国等级资格结束。城市不得不在1745年完全屈从于抵押统治。1746年属于普法尔茨选侯邦的份额被卖给了黑森卡塞尔

51 韦茨拉尔 +

52 科隆 +

53 亚琛 +

54 梅斯 — 1552—1648年归法国

55 图勒 — 1552—1648年归法国

56 凡尔登 — 1552—1648年归法国

57 奥芬堡 +

58 兰道 — 哈格瑙行政辖区;1648/1673/1679年归法国,1714年被认可

59 根根巴赫 — 1755年被遗忘,帝国等级资格无可否认

60 哈尔默斯巴赫畔的策尔 +

61 沙夫豪森 — 1501—1648年归瑞士联邦

62 考夫曼斯—萨尔布吕肯(萨尔堡/洛林) — 被梅斯主教管区授予豁免权,由梅斯归于洛林,1661年归法国

63 贝桑松 — 被勃艮第授予豁免权,1651年转让给勃艮第,1674—1679连同弗朗士孔泰归于法国

64 吕贝克 +

65 汉堡 + 注无活动,帝国最高法院在1618年批准帝国等级资格。汉堡自1770年起才得以在帝国等级会议享有席位并行使表决权

66 多特蒙德 +

67 下韦泽尔(韦泽尔) — 被于利希授予豁免权,帝国最高法院的诉讼无结果

68 米尔豪森/图林根 +

69 诺德豪森 +

70 戈斯拉尔 +

71 泽斯特 — 被于利希—克累弗所豁免,帝国最高法院的诉讼未处理,勃兰登堡占有邦主权

72 布拉克尔 — 被帕德伯恩主教管区授予豁免权,帝国最高法院的诉讼无结果

73 瓦尔堡 — 被帕德伯恩主教管区授予豁免权,帝国最高法院的诉讼无结果

74 莱姆戈 — 被利珀伯爵领地授予豁免权,帝国最高法院的诉讼无作用

75 蒂尔克海姆 — 哈格瑙行政辖区;1648/1673/1679年归法国

76 凡尔登 — 被凡尔登主教管区授予豁免权,帝国最高法院的诉讼无结果,邦主权属汉诺威

77 圣格雷戈里塔尔的明斯特 — 哈格瑙行政辖区;1648/1673/1679年归法国

78 迪伦 — 早在1242年抵押给于利希而未被赎回,但在1548年仍被登入帝国名册

79 赫尔福德 — 被赫尔福德行政辖区授予豁免权1547年归于利希,1548年向帝国最高法院提出诉讼,1631年在判决中批准为帝国城市,1647年和1652年被勃兰登堡占领,并在违反帝国最高法院的所有授权(1631—1643)的情况下被保持

80 卡梅里希(康布雷) — 被勃艮第所豁免,根绝莫泽尔曾被记入原由的帝国名册中,逐渐丧失自由1678年归法国

81 杜伊斯堡 — 被于利希—克累弗授予豁免权,1563年向帝国法院提出诉讼,但无结果

82 但泽 — 1454年独立

83 埃尔宾 — 1457年归波兰


84 圣加仑 — 1454—1648年归瑞士联邦

85 格丁根 — 不是帝国城市原有的帝国名册有误

补充


至1755年新的帝国城市

86 不莱梅 在1639年以前与不莱梅大主教辖区为帝国等级资格时有争执,自1640年起重新被邀请参加帝国等级会议。1521年处于不莱梅大主教辖区管辖之下

87 费德尔湖畔的布豪 估计被遗忘,帝国等级资格是无可怀疑的,布豪曾在1530、1548、1555、1559、1566、1567、1570、1582等年代的帝国决议上签字,也即行使了帝国等级权利
1520年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军队中的骑士
1593年的西萨克战役中的神圣罗马帝国军士
想起那个著名笑话。神圣罗马帝国,它既不神圣,也没有罗马,更不是个帝国。
]]
论历史上并无「神圣罗马帝国」 转  

   在读中世纪欧洲历史时,我们都读过一个「神圣罗马帝国」,其地域包括今天中欧的大片土地。由于在中世纪西欧,神圣罗马皇帝是唯一称皇帝的君主,因此其地位特别尊贵。但是「神圣罗马帝国」又是一个很奇怪的国家,各位若打开中世纪西欧的历史地图一看,当会发现「神圣罗马帝国」从来不是一个单一国家,在它的版图内有着大小林立的封建诸侯国和各种「大主教领地」、「主教领地」等。  

历史地图亦从来不会以一种颜色标明这个「帝国」的领土,而只是用一条国界线标出这个「帝国」的范围,在这条国界线内则用各种不同颜色标出各个诸侯国和教会领地的版图,令人感到这个「神圣罗马帝国」不像一个国家,却倒像一个「国际联盟」。事实上,「神圣罗马皇帝」只是一个虚衔,所谓「神圣罗马帝国」根本从来就不是一个真实的「政治实体」,无怪乎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Voltaire)曾说它「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  

首先讲讲神圣罗马皇帝称号的起源。西欧自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便一直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直至法兰克王查理曼(Charlemagne)在位时向四方扩张,建立了一个霸权帝国,其版图包括今天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公元800年查理曼在罗马加冕为「罗马皇帝」,其意是要继承罗马帝国在西欧的统治。这一事件遂被认为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不过其时的称号并没有「神圣」这个词。  

查理曼死后不久,法兰克王国分裂为东、中、西三国(后来中法兰克王国又再分裂,其主要部分演变为意大利王国),而罗马皇帝称号则由这三国君主的其中一个继承,一时由东法兰克王继承,一时由西法兰克王继承,一时又由意大利王继承,并无定制,完全视乎三国的实力较量而转变。  

911年东法兰克王国的查理曼王系(亦即卡罗林Carolingia王朝)断绝,东法兰克演变而为德意志王国。962年德意志王奥托一世(Otto I)继承罗马皇帝称号,自此罗马皇帝称号便例必由德意志王继承(注1)。直至1155年德王弗里德里希一世(Friedrich I)将此称号改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皇帝」,「神圣」一词才正式冠于此称号之首。以下为了行文方便,对于此称号一律称为「神圣罗马皇帝」。  

从上面的讨论可见神圣罗马皇帝从一开始便不是一个独立的称号,它由始至终都依附于其它称号之上。例如查理曼原来称法兰克王,他在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之后并没有放弃原来的称号,法兰克王国也没有就此消失。查理曼的后继人也莫不如此,由此可见神圣罗马皇帝其实只是一个虚衔。  

其实「德意志王」本身也是一个虚衔。911年东法兰克的卡罗林王朝断绝,东法兰克王国演变为德意志王国,其王位由原东法兰克的诸侯互选产生,例如第一任德意志王便是由法兰科尼亚(Franconia)公爵康拉德一世 (Konrad I)兼任的。自此德意志王例必由一名诸侯兼任,因此德意志王从一开始便只是一种「兼职」,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人只专任德意志王。  

其次,德意志王虽然名义上是所有德国诸侯的宗主,可是由于德国的诸侯从一开始便拥有极大的自主权,德王的统治权从来都只限于他自己的诸侯国。例如第一任德王康拉德一世原是法兰科尼亚公爵,他的统治权在他任德王前后都只限于法兰科尼亚公国。当下一任德王改由萨克森(Saxony)公爵海因里希一世(Heinrich I)出任后,他的统治权便只及于他本身的封国萨克森,而不能及于法兰科尼亚。德王甚至没有自己的「王畿」,即是说在中世纪德国并没有一块土地是专由德王统治的,在德国没有首都,也无所谓中央政府。  

我们试将中世纪中期法国国王跟德国国王的权力作一比较,便更可见德王的「虚」。在此时期,法国跟德国一样都处于诸侯割据、王室无权的境况,但是从987年休.卡佩(Hugh Capet)任第一任法王,直至1792年法王路易十六世(Louis XVI)遭废黜,在法国一直存在专任法国国王的统治王朝,如987-1328年的卡佩(Capet)王朝、 1328-1483年的瓦罗亚(Valois)王朝等。在初期法王虽然势弱,但尚有一块专由他统治的领地-「法兰西岛」 (Ile de France)(在巴黎四周),这就是法王的「王畿」。后来在法王腓力二世(Philippe II)、路易九世 (Louis IX)、路易十一世(Louis XI)、 弗朗索瓦一世(Francois I)等的统治下,法王逐渐消灭诸侯的势力,统一法国,使法王的「王畿」不断扩大,终遍及全国。反观可怜的德王,则连一块小小的「王畿」也没有。德王就只像诸侯的「临时盟主」,德国的诸侯就像在轮流坐这个盟主的位置,没有哪一个诸侯能永久占据这个位置(注2)。  

如果德意志王是一个虚衔,那么神圣罗马皇帝便更是「虚衔的虚衔」了。历史上除了少数时间外,德王王位从 911年起到1806年拿破仑废除德意志王国止基本上都没有间断过,即当一名德王去位后,下一任德王通常不久便会选出继位。但神圣罗马皇帝却不是如此,这一称号不是随着德王登位便自动加上的。例如前述的弗里德里希一世在1152年继为德王,但直到1155年才加上神圣罗马皇帝尊号。历史上更有一些德王没有称过神圣罗马皇帝,例如1273-1291年间任德王的鲁道夫一世(Rudolf I)就从未在罗马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注3)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所谓「神圣罗马帝国」其实是一个误会。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神圣罗马帝国」,充其量只能说有一个「德意志王国」和「神圣罗马皇帝」尊号。其实,德意志王的尊号又何止「神圣罗马皇帝」一个?历史上很多德王还有「伦巴德王」或「罗马人之王」的尊号,可是历史学家却从来不认为有这么一个「伦巴德王国」或「罗马人王国」,因此我们也无必要「虚构」一个「神圣罗马帝国」出来。  

注(1):中国史学界一般以962年作为「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之年。但这与西方史学界的通常说法有出入。西方一般以800年查理曼加冕为罗马皇帝作为「神圣罗马帝国」之始,本文沿袭西方的通常说法。  

注(2):从1438年开始,到1806年拿破仑废除德意志王国止,德王王位几乎专由哈布斯堡(Habsburg)家族的奥地利大公兼任,不过其间也有例外。例如1742-1745年间德王王位乃由巴伐利亚(Bavaria)选侯卡尔七世(Karl VII)兼任。  

注(3):由15世纪末起,继任之德意志国王不再在罗马加冕。理论上这些国王并无「神圣罗马皇帝」尊号,但传统史家认为从1508年起德意志国王在登位后便自动加上「神圣罗马皇帝」尊号,因此一般史书仍把此时期的德意志王称为神圣罗马皇帝。
上面这篇文章也有偏颇之处,实际上不是没有“神圣罗马帝国”这个称号,而是没有“神圣罗马皇帝”,因为这个皇帝被称为“Empress of Holy Roman Empire”,也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显然是先有帝国才有皇帝,“神圣罗马皇帝”这个称号才是误会。这个国家虽然松散,但是确实存在的,就好像你不能说东周不存在一样,而且在三十年战争之前,皇帝的权威还是相当大的。

至于伦巴第王国,也不是什么从来没有过,这是日尔曼人在北意大利建立的国家,后来被查理兼并,从此以后德王占据伦巴第领土,且收封伦巴第王,也没什么奇怪的。

其实自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在中世纪西欧便只有神圣罗马皇帝这一"皇帝"尊号,因此它多多少少具有一种号召力和吸引力,德国的野心家都希望能夺得这项殊荣,这一情况直至1804年拿破仑自立为法兰西皇帝才给打破~
看来 罗马 这个名号在欧洲有很大的影响力呀~~~~~~~就象咱们 的 汉 唐 2个国号
在乱世有很多小国也用:D
不过第一次上演的是正剧,第二次就是喜剧了~~~~~~~:D
说到神圣罗马帝国就不能说它的前身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

加洛林王朝

  加洛林王朝是自公元751年统治法兰克王国的王朝。在此之前,其王朝成员以宫相的身份涉理王国朝政。在公元751年,加洛林家族取代墨洛温家族,正式坐上法兰克王国的王位。在王朝其后的鼎盛时期,卡洛林家族是名义上复辟了罗马帝国,也即是开创了后世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这使加洛林王朝成为最为后人所记得的法兰克王朝之一。

一般认为,加洛林名称的由来,是源自其最著名的君主,查理曼大帝(Carolus Magnus)。最后一位加洛林王朝的神圣罗马皇帝死于首位皇帝登基后一百多年的公元899年。

崛起

一般认为加洛林王朝的祖先是一位在墨洛温王朝间颇具影响力的梅兹主教圣阿尔诺夫(Arnulf von Metz)。他的儿子安塞吉塞(Ansegisel)迎娶了老丕平(Pippin der &Auml;ltere)的女儿圣白加(Saint Begga)。安塞吉塞后来出任奥斯特拉西亚(Austrasia)的宫廷宰相,自此宫相一职皆有同族成员继承,而宫廷宰相的权利愈来愈大,墨洛温国王渐沦为“懒王(rois fainéants)”。直到安塞吉塞的曾孙矮子丕平出任宫相后,于公元751年在教皇和法兰克贵族的支持下,推翻墨洛温王,自立为王。丕平的儿子便是查理曼大帝,教皇利奥三世于800年加冕查理曼为神圣罗马皇帝。

被瓜分和其没落

加洛林王朝崛起得快,没落的也很快。查理曼的统一帝国,只有其子法王路易一世可以维持。其孙辈于843年签署《凡尔登条约》,将统一帝国瓜分为东、中和西三个部分。

西法兰克王国,即日后的法兰西。加洛林王室成员在位直至987年,后被卡佩王朝继承。

中法兰克王国,主要包括今日的普罗旺斯,洛林和意大利,在870年签定《梅尔森条约》后,中法兰克王国北部领土被东西法兰克王国瓜分。

东法兰克王国,即日后的德国或神圣罗马帝国。加洛林王室的统治结束于911年,此后开始了神圣罗马皇帝选举的先例,紧跟加洛林王朝的是萨克森王朝。
原帖由 ss5 于 2008-1-4 09:10 发表
不过第一次上演的是正剧,第二次就是喜剧了~~~~~~~:D



第三次是闹剧:L
法兰克王国最著名的就是他们的重骑兵


  墨洛温王朝的宫相“铁锤”查理(Charles Martel),无疑是有相当手腕的人物。从714到741年,一直是宫廷的幕后操纵者。主要的政绩是平定了诺曼底地区(那时叫Neustria)西法兰克人的叛乱;在图尔战役中战胜了入侵西班牙的穆斯林;并且征服了布列尼塔(那时叫Aquitaine)。

  他的儿子“矮子”丕平(Pepin the Short)在751年篡位,建立起加洛林王朝。其子查理曼一世(Charlemagne)更是家系中最杰出的征服者:774年战胜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底人,自封为伦巴底国王;消灭阿瓦尔人的国度,占领大半个匈牙利;打跑萨克逊—日耳曼联军,为今后的德意志定下了版图。他将差不多整个西欧和中欧置于法兰克王国的统治下,800年,教皇利奥三世为他举行加冕称帝仪式。仿佛亚平宁半岛曾经的荣耀又开始闪光,与会者高呼:“生命和胜利,永远属于伟大上帝的受冕者,罗马人的皇帝查理·奥古斯都!”

  在查理曼时代,封建制度在法兰克王国深深扎根,当时推行的法令Capitularia规定了强制兵役法和军队的征召方式。只要国王一声号令,所有领主必须马上集结人马在指定地点准备勤王,拖延或缺席者,将被处以罚金,甚至没收封地。每个骑士要自置装备,包括铠(brunia)、盾、矛、盔、剑,以及全副装具的战马和一辆马车,车上装载斧、铲、镐、钻,以及三个月份的补给粮草,可谓事无巨细。

  今天的学者还在争论,当时的铠甲brunia究竟指的是什么。一种观点认为,这个名词来自打泡钉的硬皮甲,就是将小块铁片和金属环钉在山羊皮上,金属环叫brynia,这种简易护甲也由此得名;另一种观点坚持,brunia就是铠甲的统称。不管怎么说,加洛林时代的盔甲在今天欧洲各地都有出土,混合了阿瓦尔和拜占庭的款式,无袖的鳞甲用铁片穿制,戴护颈的头盔;佩剑是最昂贵最重要的装备,宁死也不能让佩剑落到敌人手里;最初法兰克人对马镫不是很在意,骑士的训练中马上与徒步占相同比例,直到9世纪末期,马镫才成为制式装备。

  从丕平时代开始,国王希望分封领地可以将部下从生产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接收军事训练。于是所有贵族都可能成为精良的战士,其中佼佼者称为Scola,是国王的近卫军,也是加洛林王朝骑兵的骨干。
罗马,标志欧洲统一的梦想,后来莫斯科还自称第三罗马呢。

不过和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起来,神圣罗马这个第一帝国未免太衰了,如果说“第一次上演的是正剧,第二次就是喜剧”是常见现象,那么这三个帝国,第一个是喜剧,第二个是正剧,第三个就是恐怖剧了。
神圣罗马帝国一方面表现了欧洲人对于罗马的缅怀,另一方面也是其追求统一的一种努力,事实上欧洲自查理帝国之后到欧盟成立始终在进行这种努力,但成功不了。欧洲的这种打补丁的现状使其文明发展与中国截然不同。
中国自古就是汉族作为中国民族主体,这和欧洲是没有共通性的.
看得头昏眼花。
不头昏就不是欧洲历史了,欧洲历史有其与众不同的发展渠道,所以我们这些受大一统思想熏陶几千年的民族很难理解欧洲人,特别是欧洲人那种父系母系都可继承王位但还要标榜血统纯正的理论更让我们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