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攻击快艇(分为IJN,JMSDF,台湾三部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0:21:15
]]
PT3
  于PT-1和PT-5同属昭和28年度计划中的丙型驱潜艇.与PT-1的主要区别是PT-3采用了铝壳艇体,线型也变更为双折角型.同样受限与大功率柴油机的缺乏,该艇的性能同样不令人满意.
  主要性能数据同PT-1.只是吃水增加了0.1米.两艘艇由三菱下关船厂建造,PT-803于1955年5月11日开工,昭和48年(1974年)3月31日,两姐妹同时退役.
PT-5
同样是昭和28年度计划中的丙型驱潜艇,改用钢制壳体,尖舭。其他性能数据和前两级一致。首艇1955年开工于东造船厂。1974年(昭和49年)3月30日,同时退役。
PT-7
  昭和29年度计划中的鱼雷艇,该艇加强了动力,采用三台主机,型号同前,达到6000马力.三轴推进.速度提升到33节.是一种铝壳尖舭艇.鱼雷也增加到4枚.
 首艇PT807 于1956年6月开工于三菱下关造船厂,1957年2月完工.二号艇808于1957年1月10日完工.1974年2月16日两艇全部退役.
   全长 34M,全宽7.5M.吃水1.2M
   装备 40MM单装半自动炮两门,533MM鱼雷发射管4个.
   全艇共27人
   7号艇曾于1968年(昭和43年)作为新动力实验艇。
PT-9
昭和29年(1952)年计划中的鱼雷艇,参考了当时认为水平最高的英国海军“黑暗”级攻击快艇的设计。最初完工时搭载一门40MM炮和两个鱼雷发射管,后来增加到4个。该艇在外形上明显区别于美式的PT艇,具有相当明显的英式风格。服役后长期从事实验工作,为日本高速艇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966年更是被划归实验队所属,1972年退役。

开工 昭和31年(1956)5月 1957年5月14日完工
标准排水量:60吨 双机双轴 5000马力  最大航速40节
全长21米,宽6米  吃水2.1米  编制14人
PT-10
  昭和35年度(1960年)计划中的鱼雷艇,该艇可算是前面9艇技术的集大成结果.1961年1月30日开工,竣工则拖到了1965年2月(怀疑资料有误).  PT-10的出现标志着日本鱼雷艇,甚至传统高速船技术的成熟,她虽然只有一艘,而且也是实验用艇,但在她身上已经形成了日本高速艇的风格.10年后日本唯一一种实用型鱼雷快艇 PT-11就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该艇采用了三台英国柴油机,总功率9400马力,最高航速达到了45节,而且适航性大大高于前辈们,这种采用三折角线艇型的滑行艇成了以后日本此类艇的设计基础.
  长32米,宽8.5米,吃水1.1米,满排120吨.装备4座533MM鱼雷发射管和两门40MM炮.1975年退役.
见的很少啊!
唯一的实战型 PT11
  967年(昭和42年)第3次防卫计划决定建造从PT-11到PT-15五艘鱼雷快艇,即PT-11级。该级艇是在1960年(昭和35年)版PT-10艇基础上完善而成的。是日本海上自卫队(JMSDF)最后一种鱼雷快艇。
   全长35m、宽9.2m、标准排水量100吨.满载排水量125吨,航速40节,续航力100海里/18节(300海里/40节),人员编制26~28名。
装备4座533MM鱼雷发射管,艇艏艉各有一门半自动40mm单管炮。
    该级艇的推进系统采用柴-燃联合动力装置,由2台2300马力T-64型燃气轮机、2台24W231C型柴油机、1二级减速齿轮和三轴三桨组成。主机操纵室在舰桥后部。
  该级艇的首部和尾部各有1座40毫米火炮;同时还装有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鱼雷发射用压缩空气,由舰桥上控制。此外,还装有1座OPS-13对海搜索雷达。她在艇体材料结构上有所创新 ,虽然也是铝合金艇体,但采用了压延型材,同防挠材料相结合,有效提高了强度,减轻了重量。而且该艇放弃了尖舭艇型而选择了耐波性优良深“V"型,配合强劲的动力,PT11一时间成了海上自卫队最快的作战舰艇。本级艇一共建造了5艘,首艇(舷号811)于1971年3月27日完工,最后一艘(815)1975年(昭和50年)完工,全部五艇均由三菱下关船厂建造。首艇的造价(含设计费用)约为72350万日元。
    由于国内某模型厂的盗版行为,她成了不少军迷接触鱼雷艇实物的第一步,大概是中国军迷最熟悉的一种日本鱼雷艇了。我自己也有一艘。顺便提下,那模型要是改动下动力系统,还是相当不错的```````
    建成后,她们被部署在舞鹤与大凑等地,长期在北海道海域活动,可算是应对红海军威胁的最前沿。
    首艇于1990年退役除籍,到1994年(平成6年)10月全部退役,这或许也是日本海军鱼雷艇历史的终结。
原帖由 MIG31A 于 2007-12-31 20:26 发表
见的很少啊!

这些东西的确不多见,正如小小不言说的,都是小玩意:D
图也很少,欢迎大家补充
]]
改装为导弹实验艇
倭奴国就是仗着海军来与中国作对。
...
       好,进来顶一下[:a15:] 顺祝兄弟新年快乐:D
        记得以前《舰船知识》(82还是83年左右)有本鱼雷艇专辑,就说日本战后鱼雷艇发展的特点就是多试少造,每型仅造1-2艘,不断更新换代。是不是有点眼熟,眼下的TG不正是如此吗?;P
新年快乐:D
PT1,3,5三级艇是在一个计划下几乎同时制造的,区别主要集中在艇体上.TG貌似把鱼雷艇换驱逐舰了```````052B/C.但个人认为,日本的试验性强点,而TG带有更多使用性
成王败寇,忆当年氧气鱼雷:L



ooidrawtb4.jpg
那变态舰,北上与大井``````:L
旧日本海军的攻击快艇
   这个基本是转自台湾同好的文章,有所增补.但没有什么震洋艇的资料,望大家补充,谢谢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海军MAS鱼雷艇的活跃,吸引列强海军的注意与研究,日本海军也不例外。大正六年(1917)海军大臣训令横须贺工厂建造八艘「适於搭载在军舰的鱼雷监视用大型高速内火艇」,当时计划為全长15公尺、速力33海浬的高速艇,预定搭载於建造中的山城等四艘战舰,每艘搭载两隻。但实际建造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竣工后也未搭载於战舰,而配属於工厂,当成舰队海上鱼雷发射训练后,追踪回收鱼雷用的鱼雷追躡艇,竣工后分别命名為公称432~439号。
 其中日本海军自行设计的50呎型V型艇(V為船体横断面V型之意,以别於圆舭型船体艇),大正九年(1920)及十一年(1922)於横须贺工厂各建造一艘,命名公称432号与435号,主机使用汽油引擎,二轴300马力,速力25~28海浬。另外民间製的高桥式司(つかさ)型50呎型内火艇,大正九年於墨田川造船所建造,命名公称433号,主机也是採汽油引擎,二轴360马力,速力30海浬。横滨游艇工作所也於大正十二年(1923)建造高速艇二艘,军方与民间造船厂以分头进行方式试製高速快艇;当时还没有鱼雷艇之名,而称為高速内火艇(内燃机艇)或沿岸内火艇〔Costal Motor Boat之直译〕。

 另一方面,大正十一年日本海军採购英国Thornycroft公司55呎型CMB(10.28吨)二艘、德国Erz公司16.5公尺型LM艇(9.27吨)一艘,大正十二年起与日本製艇一同於横须贺工厂进行比较实验。测试结果,输入的英国Thornycroft艇出力750马力,速力40海浬、德国Erz艇出力720马力,速力33.3海浬,性能表现上都优於日本製艇;然而进一步试验发现,Thornycroft艇运用不易且凌波性不佳,Erz艇也有速度与鱼雷发射装置的问题。因此事后这些日本製与进口鱼雷艇,除了部分试验性当成主力舰的舰载水雷艇之外,未有进一步之研究与实验,日本海军对鱼雷艇的发展就此沉寂很长一段时间。

 大正十五年(1926),日本陆军实验性引进一艘英国Thornycroft公司40吋型CMB,经调查后於宇品金轮岛工厂少量仿製,以高速艇(甲)、(乙)之名实用化,作為登陆作战的联络指挥艇使用。而昭和初年民间的横滨游艇工作所、墨田川造船所、三菱长崎造船所等,也相续有建造高速快艇的记录。

 间隔许久之后,昭和九年(1934)日本海军终於再次新造鱼雷追躡艇,由横滨游艇承造的13公尺型艇,公称906号以下三艘於昭和十~十一年(1935~36)完成,主机使用二具300马力柴油引擎,计划速力29海浬。昭和十二年(1937)委託陆军建造一艘16公尺型艇,公称1000号,搭载主机為汽油航空引擎,公试中曾创下43.05海浬的纪录,可是仍有凌波性与耐波性不足之问题,所以后来虽由横滨游艇建造数艘同型艇,但都当成平静海域的鱼雷追躡艇使用。

 日本海军之所以对鱼雷艇研发持保守态度,主要与航续力和搭载量有关。当时的主事者以缺乏居住性的鱼雷艇和雷击机相比,认為鱼雷艇低速、航续距离短、凌波性能差、兵器搭载量少,对大洋舰队决战没有什麼帮助,惟一的优点是可以长期漂泊,行动时间较长。因此即使欧美列强海军竞相发展鱼雷艇,日本也甚少关切。

 直到抗战爆发不久,民国二十六年(1937)八月十六日晚间,我海军雷电学校成员以英国Thornycroft公司CMB55型鱼雷艇,袭击停泊於上海的第三舰队旗舰.装甲巡洋舰出云,事虽不成,却对日本海军带来莫大的震撼,首次正视鱼雷艇作為奇袭兵器的价值。加上二次世界大战开战后,德国海军鱼雷艇(S-Boat)的战绩,以及美国海军自1939年起也开始建造鱼雷艇之影响。昭和十四年(1939)试製实验艇T-0型,参考英国British Power Boat的60呎型艇资料而试作之V型艇,採用木造船体、排水量18.7吨、全长19公尺、吃水1.2公尺、时速35海浬、主机為二具900马力的九四式水冷航空引擎(原九五式大攻用引擎),但因舶用化修改不充分,搭载与使用上发生许多困难。

 昭和十五年(1940)八月,日本输入一艘意大利Baglietto公司MAS451型鱼雷艇,搭载二具Isotta-Fraschini公司的W型18气缸水冷汽油引擎,合计出力1850马力,极速49海浬,与日本製的T-0型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认為:「MAS艇的船体构造上,未必适於一般用鱼雷艇,今后的鱼雷艇还是以T-0型為基础加以改良;如果只考虑南方使用,MAS艇还有活跃的餘地,但不适於大量生產」。其后该艇移交三菱重工川崎工厂,经改造后命名為隼艇一号,送往南方使用。

 日本海军根据T-0型试作艇经验与输入CMB型、MAS型鱼雷艇测试资料,加以研究改良后,昭和十六年(1941)六月於横滨游艇鹤见工场建造T-1型鱼雷艇六艘,同年十二月完成,是為战前日本海军唯一量產的鱼雷艇。同时特务艇舰种中,也新制定鱼雷艇之分类。

 T-1型採木造船体、排水量20.1吨、全长18.3公尺、宽4.3公尺、吃水0.65公尺、时速38海浬、主机為二具900马力的九四式水冷航空引擎、武装搭载45cm鱼雷二枚及7.7mm机銃一挺、乘员7名。

 T-1型之后,昭和十七年度(1942)战时舰船补充计划的昭和十八年度(1943)临军预算所计划建造的18艘甲型鱼雷艇(其中7艘建造前中止),為参考德国海军鱼雷艇设计的80吨级大型鱼雷艇,使用四具仿製Isotta-Fraschini公司引擎的七一号六型920马力汽油引擎,排水量84.2吨、全长32.4公尺、宽5公尺、吃水1.1公尺,由横滨游艇鹤见工场与銚子工场建造。然而生產七一号六型引擎的三菱重工因特殊钢等资材不足,加工精度不良而进度落后,以及造船所也缺乏建造如此大型鱼雷艇的经验,昭和十七年起造的第一艇第10号艇,竣工时已经是一年多之后的昭和十八年十一月了。




 第10号艇(T-51a型)採二具引擎经齿轮装置传动驱动一轴,四引擎二轴推进方式,可是引擎震动过大,齿轮装置运用困难,最高速力只有29海浬,所以仅建造一艘。第二艇第11号艇(T-51b型)以降改為四轴推进以减轻重量,武装也由第10号艇的25mm联装机銃一挺、45cm鱼雷四枚改為25mm单装机銃三挺、45cm鱼雷二枚(或深水炸弹8个)。
 军令部原本对甲型期望颇大,计划作為乙型鱼雷艇的指挥艇及海上反潜哨戒,然而生產进度迟缓,加上船体构造缺陷造成航海性能不佳,部分艇最高时速仅24海浬左右,结果只建造八艘(T-51a型一艘、T-51b型七艘)即提前中止。本型随战况恶化而搭载逆探,昭和二十年(1945)残存艇并装备轻便探信仪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海军的鱼雷艇在菲律宾、所罗门群岛海域大為活跃,每每袭击担任运补任务的海军驱逐舰、潜舰与陆军大发,并支援敌后情报工作,对日军带来莫大的困扰,昭和十八年六月起动员国内及佔领地的海军工厂、民间造船厂乃至桥樑公司等,加速大量建造以T-1型為基础的小型鱼雷艇(乙型),引擎则使用库存中古航空引擎,装备水冷引擎之型式如下:

  日斯巴诺水冷450马力╳1 T-21型
  日斯巴诺水冷600马力╳1 T-22型
  九一式水冷600马力(广製九四式之原型)╳1 T-23型
  日斯巴诺水冷450马力╳2 T-31型
  日斯巴诺水冷650马力╳2 T-32型
  九一式水冷600马力╳2 T-33型
  罗伦水冷800马力╳2 T-34型

 由於水冷引擎数量不足,也採用空冷引擎:

  寿三型空冷430马力╳2 T-36型
  明星二型空冷800马力╳2 T-37型、H-40型
  金星四一型空冷700马力╳2 T-38型、H-38型
  震天二一型空冷1200马力╳2 T-39型
  火星一○型空冷1050马力╳2 H-2型

 武装则均為13mm或25mm单装机銃一挺、45cm鱼雷二枚。

昭和18年12月4日建造命令之内容(达306号) 艇 型 型 式 主 机 横须贺
工 厂 横 滨
游 艇 吴工厂 田 中
车 辆 松 尾
桥 樑 日 本
桥 樑 佐世保
工 厂 三 菱
长 崎 舞 鹤
工 厂 合 计
201型 T-23 九一式600马力╳1 11*      10 4  25
469型 T-25 七一号六型720马力╳1        1  1
206型 T-31 日斯巴诺450马力╳2 13
(10*)         13
301型 T-32 日斯巴诺650马力╳2   15
(8*)       15
220型 T-33 九一式600马力╳2 10*  11
(8*) 2* 2* 2* 5* 2
(1*) 5* 39
235型 T-34 罗伦800马力╳2 6
(5*)         6
468型 T-35 七一号六型720马力╳2        1  1
411型 T-36 寿三型430马力╳2       35   35
327型 T-37 明星二型800马力╳2   22
(14*)       22
241型 T-38 金星四一型700马力╳2 9 13      11 11 44
10号隼型 H-38 金星四一型700马力╳2 7   9 7 7    30
总   计 56 13 48 11 9 9 50 19 16 231



 昭和十九年(1944)六月塞班失守后,日本本土防卫成為当务之急,加上资材短缺,决定建造更小型的鱼雷艇。经试作T-14型、T-15型比较实验结果,决定量產耐波性良好、迴转半逕亦小的T-14型(V型艇),搭载此时生產方进入轨道的七一号六型引擎,是為大战末期的主力量產型。

 T-14型排水量14吨、长15公尺、宽3.6公尺、吃水0.6公尺,最高时速33海浬,基本武装同乙型。特徵是吸收战训而强化防御力,如燃料库弦外加装钢板、库内贴防弹橡胶,操舵室前方加装旋转窗;同时為减轻重量,鱼雷搭载位置降低一级。本型从昭和十九年十月开始生產,计划建造83艘,至败战时实际完成71艘。

 為了学习鱼雷艇用高性能内燃机技术,昭和十八年三菱重工负责鱼雷艇引擎生產的川崎製作所,取得由伊8潜自德国运回日本的戴姆勒.朋驰MB501型2000马力高速柴油引擎(四行程、V型20气缸、全长4公尺、重4.5吨),调查后却发现该引擎之精密度,以当时日本的工业水準,根本无从仿製。但是研究所得之技术成果,对战后三菱的战车、鱼雷艇用柴油引擎开发有相当多助益。

 除鱼雷艇之外,另有卸除鱼雷及发射装置,强化机枪武装的隼艇,以掩护与指挥己方鱼雷艇,击灭敌鱼雷艇;而鱼雷艇中引擎性能不佳者,则解除武装降格為雷艇,用於港湾警戒与训练。至太平洋战争结束為止,日本海军所建造之鱼雷艇共计甲型8艘、乙型254艘、隼艇105艘、雷艇约150艘以及捕获外国鱼雷艇20艘,战争中担任基地警戒、强行侦察、高速输送、小型船团护卫、击退敌鱼雷艇、驱潜深水炸弹攻击等多种任务,被击沉74艘;数量虽多,战果却乏善可陈,原因是:

  1)由於铝合金材料优先供飞机使用,日本海军的鱼雷艇採木皮铁骨的V型构造船身,不仅重量过重,且因海军缺少快艇设计与生產技术研究,船体品质不佳,经常漏水变形,更明显影响性能和寿限。

  2)日本缺乏优秀的小型高出力船舶用内燃机,以库存旧式航空引擎应急代用,因此发生许多问题:

   a.这些旧式引擎型式繁多,船身结构不得不一一设计,增加生產与维修的困扰。
   b.空冷星形引擎比起欧美的V形或水平对置引擎,艇身与重心相对偏高;且空冷引擎排气管会喷燄,不利夜间隐密行动。
   c.航空引擎设计基本上以中、高空飞行使用為前提,一到了高温多湿、波涛起伏的海平面长时间运转,当然故障百出,性能大打折扣。
   d.航空引擎没有倒档,对鱼雷艇回港停泊相当不便。

  3)鱼雷艇部队编成过晚,缺乏充分的战术研究与教育训练。

 大战末期,残存的鱼雷艇保留作為本土决战时,迎击盟军登陆舰队之用,或者担任震洋艇部队的指挥船,因鱼雷不足,也有部分鱼雷艇艇首直接装置炸药,当成特攻艇使用。
   
   前后算下来,日本在二站中有总数达到618艘之多的各种鱼雷艇,其中自建数量最多的是编号为538的T-14型(海人社数据),共83艘。俘获包括19艘荷兰海军鱼雷艇,其中7艘直到战争结束才最后完工。另有一艘美国快艇,日本编号114,美国编号待查。
   有意思的是,上面的大段文字出于台湾同好之手,,而海人社的数据中却没有包括俘获的中国海军鱼雷艇,所以这个数据,肯定是不大准确的,仅供参考
图片很难找啊
今日 内火艇:D
]]
导弹艇:D
长50.1米,宽8.4米 吃水1.7米 乘员18人 全部六艇都是由三菱下关船厂建造 首艇2001年11月9日开工,最后一艘2004年3月24日完工.
  隼”级导弹快艇PG-824“隼”(Hayabusa)号 隶属舞鹤警备队第2导弹艇队
“隼”级导弹快艇PG-825“若鹰”(Wakataka)号 隶属舞鹤警备队第2导弹艇队
“隼”级导弹快艇PG-828“海鹰”(Umitaka)号 隶属舞鹤警备队第2导弹艇队
“隼”级导弹快艇PG-826“大鹰”(Ootaka)号 隶属佐世保警备队第3导弹艇队
“隼”级导弹快艇PG-827“雄鹰”(Kumataka)号 隶属佐世保警备队第3导弹艇队
“隼”级导弹快艇PG-829“白鹰”(Shirataka)号 隶属佐世保警备队第3导弹艇队
相关图片上百张````````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 ... p;highlight=%2Bevaf
看到这两张画,能感受到什么``````````那几乎要冲上甲板的兴波````````速度之美:$
054A
速度```````: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