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汾原宣传部长因受贿受审 当庭吟诗反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4:53:27

庭审现场:王月喜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忏悔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

几百年前,霍州著名学者、教育家曹端的一则为官箴言,至今流传不衰。

公元2002年12月,时任霍州市委书记的王月喜特以主编的身份编写了一本“曹端研究文丛”,勉励霍州广大干部“勤政为民,廉洁奉公”。

一直推崇“公生明,廉生威”的王月喜,却在任霍州市委书记和临汾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期间,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
开庭当日,记者赶赴阳泉旁听了整个庭审过程。此前,记者在临汾、霍州、太原等地,采访了与王月喜相熟的童年伙伴、政坛同僚,试图还原这位副厅级高官的成长经历和堕落轨迹。

舞文弄墨自命“文曲星”“红枣书记”原是农家娃

今年51岁的王月喜,出生在临汾市尧都区一个偏远的山村,家境贫寒。功成名就之后,他经常向部下忆苦思甜,上小学时,他不慎将父母用6毛钱买的钢笔丢失,惶恐不安,整夜徘徊在村外,迟迟不敢回家,深怕遭受皮肉之苦。

多年以后,王月喜考入山西师范大学政治系,成为家乡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又被省委组织部选拔到基层,从公社副书记、镇长到共青团临汾地委书记、洪洞县委副书记,王月喜一直保持着“农家娃”的本色,即使后来调任永和县长、县委书记,仍然精打细算,很少铺张浪费。一位曾在永和与王共事的干部回忆,时任永和县委书记的王月喜,有个非常出名的习惯,每个月的收支情况事无巨细,都记到一个蓝皮本上,诸如给孩子买了一条裙子、家里割回一块肉……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早年的穷困生活对王月喜影响之大,以致当他位高权重,大肆收受贿赂时,仍然不失“农家本色”,“十万不嫌多,五千不嫌少,来者不拒”,即使被外界盛传“身家百万”之际,愈加节俭,抠门依旧。

客观而言,执政永和6年间,王月喜一直倾力打造永和“红枣文化”,将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红枣推出临汾、走向全国,王月喜也被尝到甜头的永和人称作“红枣书记”。

为官之余,王月喜尤喜舞文弄墨。一次,他与一个童年玩伴饮酒叙旧,这位发小如今已成山西著名画家,两人酒酣耳热之际,王月喜当场吟诗一首:“一对山里娃,两颗文曲星”。他还加入了中国作协,所写的散文《朱家院》入选山西省小学课本。

旅游兴市火了霍州署卖官卖书伤了百姓心

2000年5月,王月喜的仕途迎来又一次飞跃,从一个山区穷县的“一把手”调任霍州市委书记。搬家时,王月喜再次显露出“山里娃”的“实在”:永和县委统一配备的沙发、脸盆甚至扫帚、簸箕也一网打尽,全部转移到了霍州新家。

霍州自古人杰地灵,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王月喜上任伊始,大打旅游品牌,霍州财政收入也从最初的2亿元增至8亿元。

但是,随着声望日隆,王月喜逐渐开始飘飘然。经有关部门查证,王月喜霍州任职的3年间,每次大规模调整干部之前,前去“看望”书记的各级干部前赴后继,由于人数太过集中,每每形成行贿高峰,现场混乱不堪,以致不得不动用专人维持秩序。

“他们为什么给你送钱?”昨天的庭审中,公诉人的每一次讯问,王月喜的回答大同小异,“为了得到提拔、重用。”“送和不送有区别吗?”“当然有,好单位和普通单位,区别大了。”

在众多“为了提拔、重用”的行贿人中,原霍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翟某令人注目,他先后向王月喜行贿48万元。有了这样的“榜样”,霍州政法机关跑官成风,起诉书中“有名有姓”的就有15人之多,他们中,既有公安局副局长,也有法院院长,还有检察院副检察长,最具讽刺意味的是,霍州某乡党委书记几次给王月喜送钱,只为能到检察院反贪局。几年间,他先后送给王月喜11万元,如愿进了令无数贪官心惊胆战的反贪局,就任局长。

“霍州一度成为大面积、长时间的腐败重灾区,作为一把手的王月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位办案人员曾对记者说,“虽然旅游发展了,经济暂时上去了,但大批干部垮掉了,投资环境恶化了。”

在繁忙的工作、受贿之余,王月喜仍然笔耕不辍,著书不断。霍州干部群众逐渐发现,这位情趣高雅的市委书记之所以对出书情有独钟,不仅为了虚名,也有实利可图。每有新书问世,王书记甚至采取“上门直销法”,一手交款一手拿书。为了提高卖书服务,他还向下属单位索要“空白零售发票”,以向购书单位、个人提供报销凭证,甚至从北京、太原、临汾等地购买大量假发票,及时提供给购书单位,作为他们的报销凭据。

除了王月喜本人,其女王某也效仿父亲,搭上了公款出书的快车,其作品《青春行》交由某印务公司印刷后,在父亲的关照下,以印刷会议材料的名义,将1万余元印刷费堂而皇之予以报销。“不怕做错事,就怕不做事,天天都做事,终究成大事。”这是王月喜初来霍州时,向翘首期待的霍州人立下的誓言。但是,当任职整3年的王月喜告别霍州,升任临汾市委常委、临汾宣传部长时,霍州城嘘声一片,甚至就在他走马上任的第二天,就有多名霍州老干部联名举报上告,“誓把王月喜拉下马”。

老干部告状人走茶不凉省纪委出马震动临汾城

王月喜仕途之顺畅,令无数人眼热。但他常常与同期出道的同学、朋友暗中比较,他们有的已经当了厅长,就算经营企业的,也腰缠万贯,这样比下来,王月喜觉得自己“一直很勤奋,很节俭,才华横溢”,却没有飞黄腾达。

怨愤之下,王月喜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荒唐举动。

2002年,王月喜在中央党校学习了4个月,举行毕业典礼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前往党校为学员代表颁发毕业证书,王月喜不是学员代表,没有机会与国家领导人近距离接触,竟然想出了一个歪招,通过人工合成,伪造了一张自己与国家领导人的合影,并胆大包天将这张照片附印于“在县市委书记岗位上”一书的扉页。

时隔不久,又一位国家领导人到临汾视察工作,王月喜故伎重演,将自己的头像移花接木,剪辑合成到中央领导与临汾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合影中,还别出心裁以霍州署大堂作为背景,不料,正是这一番“别出心裁”,露出了马脚,霍州老干部在一封封发往中央、省市的告状信中,将其列为罪状之首:“中央领导此次视察临汾,根本没有到过霍州。怎么会以霍州署作背景?!”

2003年6月,王月喜赴任临汾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真正干上了“擅长且喜欢”的工作,但春风得意的背后,是寝食难安的惶恐,几年来,霍州128名老干部锲而不舍的具名举报,令他如坐针毡。“大伙上北京,去太原,抱定了一条信念,不将王月喜告倒,绝不收兵。”12月上旬,记者在霍州见到了这些“为腐败而战”的老干部代表,他们递给记者一摞摞的告状材料,其中,光是举报信,就九易其稿。霍州市前信访局局长杨德兴作为告状队伍的“总司令”,虽已7旬高龄,但精神矍铄,斗志不减,他告诉记者,“我们向腐败分子宣战,就是要让他们知道,民心不可侮,民意不可欺。”

2007年6月,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震惊了临汾城,正在临汾一家医院养病的王月喜被省纪委专案组带走。一个月后,王月喜被依法罢免临汾市人大代表资格,7月30日,王月喜被省委常委会给予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省纪委还将其作为反面教材,向全省通报,以示教育警示。
山西晚报  霍雪飞
庭审现场:王月喜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忏悔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

几百年前,霍州著名学者、教育家曹端的一则为官箴言,至今流传不衰。

公元2002年12月,时任霍州市委书记的王月喜特以主编的身份编写了一本“曹端研究文丛”,勉励霍州广大干部“勤政为民,廉洁奉公”。

一直推崇“公生明,廉生威”的王月喜,却在任霍州市委书记和临汾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期间,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
开庭当日,记者赶赴阳泉旁听了整个庭审过程。此前,记者在临汾、霍州、太原等地,采访了与王月喜相熟的童年伙伴、政坛同僚,试图还原这位副厅级高官的成长经历和堕落轨迹。

舞文弄墨自命“文曲星”“红枣书记”原是农家娃

今年51岁的王月喜,出生在临汾市尧都区一个偏远的山村,家境贫寒。功成名就之后,他经常向部下忆苦思甜,上小学时,他不慎将父母用6毛钱买的钢笔丢失,惶恐不安,整夜徘徊在村外,迟迟不敢回家,深怕遭受皮肉之苦。

多年以后,王月喜考入山西师范大学政治系,成为家乡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又被省委组织部选拔到基层,从公社副书记、镇长到共青团临汾地委书记、洪洞县委副书记,王月喜一直保持着“农家娃”的本色,即使后来调任永和县长、县委书记,仍然精打细算,很少铺张浪费。一位曾在永和与王共事的干部回忆,时任永和县委书记的王月喜,有个非常出名的习惯,每个月的收支情况事无巨细,都记到一个蓝皮本上,诸如给孩子买了一条裙子、家里割回一块肉……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早年的穷困生活对王月喜影响之大,以致当他位高权重,大肆收受贿赂时,仍然不失“农家本色”,“十万不嫌多,五千不嫌少,来者不拒”,即使被外界盛传“身家百万”之际,愈加节俭,抠门依旧。

客观而言,执政永和6年间,王月喜一直倾力打造永和“红枣文化”,将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红枣推出临汾、走向全国,王月喜也被尝到甜头的永和人称作“红枣书记”。

为官之余,王月喜尤喜舞文弄墨。一次,他与一个童年玩伴饮酒叙旧,这位发小如今已成山西著名画家,两人酒酣耳热之际,王月喜当场吟诗一首:“一对山里娃,两颗文曲星”。他还加入了中国作协,所写的散文《朱家院》入选山西省小学课本。

旅游兴市火了霍州署卖官卖书伤了百姓心

2000年5月,王月喜的仕途迎来又一次飞跃,从一个山区穷县的“一把手”调任霍州市委书记。搬家时,王月喜再次显露出“山里娃”的“实在”:永和县委统一配备的沙发、脸盆甚至扫帚、簸箕也一网打尽,全部转移到了霍州新家。

霍州自古人杰地灵,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王月喜上任伊始,大打旅游品牌,霍州财政收入也从最初的2亿元增至8亿元。

但是,随着声望日隆,王月喜逐渐开始飘飘然。经有关部门查证,王月喜霍州任职的3年间,每次大规模调整干部之前,前去“看望”书记的各级干部前赴后继,由于人数太过集中,每每形成行贿高峰,现场混乱不堪,以致不得不动用专人维持秩序。

“他们为什么给你送钱?”昨天的庭审中,公诉人的每一次讯问,王月喜的回答大同小异,“为了得到提拔、重用。”“送和不送有区别吗?”“当然有,好单位和普通单位,区别大了。”

在众多“为了提拔、重用”的行贿人中,原霍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翟某令人注目,他先后向王月喜行贿48万元。有了这样的“榜样”,霍州政法机关跑官成风,起诉书中“有名有姓”的就有15人之多,他们中,既有公安局副局长,也有法院院长,还有检察院副检察长,最具讽刺意味的是,霍州某乡党委书记几次给王月喜送钱,只为能到检察院反贪局。几年间,他先后送给王月喜11万元,如愿进了令无数贪官心惊胆战的反贪局,就任局长。

“霍州一度成为大面积、长时间的腐败重灾区,作为一把手的王月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位办案人员曾对记者说,“虽然旅游发展了,经济暂时上去了,但大批干部垮掉了,投资环境恶化了。”

在繁忙的工作、受贿之余,王月喜仍然笔耕不辍,著书不断。霍州干部群众逐渐发现,这位情趣高雅的市委书记之所以对出书情有独钟,不仅为了虚名,也有实利可图。每有新书问世,王书记甚至采取“上门直销法”,一手交款一手拿书。为了提高卖书服务,他还向下属单位索要“空白零售发票”,以向购书单位、个人提供报销凭证,甚至从北京、太原、临汾等地购买大量假发票,及时提供给购书单位,作为他们的报销凭据。

除了王月喜本人,其女王某也效仿父亲,搭上了公款出书的快车,其作品《青春行》交由某印务公司印刷后,在父亲的关照下,以印刷会议材料的名义,将1万余元印刷费堂而皇之予以报销。“不怕做错事,就怕不做事,天天都做事,终究成大事。”这是王月喜初来霍州时,向翘首期待的霍州人立下的誓言。但是,当任职整3年的王月喜告别霍州,升任临汾市委常委、临汾宣传部长时,霍州城嘘声一片,甚至就在他走马上任的第二天,就有多名霍州老干部联名举报上告,“誓把王月喜拉下马”。

老干部告状人走茶不凉省纪委出马震动临汾城

王月喜仕途之顺畅,令无数人眼热。但他常常与同期出道的同学、朋友暗中比较,他们有的已经当了厅长,就算经营企业的,也腰缠万贯,这样比下来,王月喜觉得自己“一直很勤奋,很节俭,才华横溢”,却没有飞黄腾达。

怨愤之下,王月喜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荒唐举动。

2002年,王月喜在中央党校学习了4个月,举行毕业典礼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前往党校为学员代表颁发毕业证书,王月喜不是学员代表,没有机会与国家领导人近距离接触,竟然想出了一个歪招,通过人工合成,伪造了一张自己与国家领导人的合影,并胆大包天将这张照片附印于“在县市委书记岗位上”一书的扉页。

时隔不久,又一位国家领导人到临汾视察工作,王月喜故伎重演,将自己的头像移花接木,剪辑合成到中央领导与临汾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合影中,还别出心裁以霍州署大堂作为背景,不料,正是这一番“别出心裁”,露出了马脚,霍州老干部在一封封发往中央、省市的告状信中,将其列为罪状之首:“中央领导此次视察临汾,根本没有到过霍州。怎么会以霍州署作背景?!”

2003年6月,王月喜赴任临汾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真正干上了“擅长且喜欢”的工作,但春风得意的背后,是寝食难安的惶恐,几年来,霍州128名老干部锲而不舍的具名举报,令他如坐针毡。“大伙上北京,去太原,抱定了一条信念,不将王月喜告倒,绝不收兵。”12月上旬,记者在霍州见到了这些“为腐败而战”的老干部代表,他们递给记者一摞摞的告状材料,其中,光是举报信,就九易其稿。霍州市前信访局局长杨德兴作为告状队伍的“总司令”,虽已7旬高龄,但精神矍铄,斗志不减,他告诉记者,“我们向腐败分子宣战,就是要让他们知道,民心不可侮,民意不可欺。”

2007年6月,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震惊了临汾城,正在临汾一家医院养病的王月喜被省纪委专案组带走。一个月后,王月喜被依法罢免临汾市人大代表资格,7月30日,王月喜被省委常委会给予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省纪委还将其作为反面教材,向全省通报,以示教育警示。
山西晚报  霍雪飞
我呸,还吟诗
有辱斯文
这些家伙怎么这么让人恶心
兴致不错嘛  还淫诗
大梦才刚觉
此生已知之
当堂春梦醒
已是日迟迟

:victory:
我还以为是淫反诗呢:D
此人可戴罪立功。
个人意见……
:D :D :D 实在是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