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解铃还看默克尔 明年5月是分水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7:37:26
强调做生意的德国人,外交政策很务实,可惜不同程度地掺进人权和意识形态因素,给自己的外交造成阻力

  顾俊礼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德国新政府曾令中国充满期待。默克尔总理上任后两次访华,本来可以为中德关系注入新活力,但时至今日的状况却令人大失所望。2008年,预测中德关系迅速回暖仍然是不现实的,正如中国成语所说:“解铃还需系铃人。”

  默克尔两次访华均欠温度

  2005年默克尔上台并未带来意外,那是德国政治上很正常的一件事。



那时我对中德关系有充分的期待,尽管我并不认为所有问题马上就能得到解决。实际上,以默克尔为首的大联合政府对中德关系观察了1年左右,因此她2006年5月首次访华是探路之旅,并没有特意为中德关系加温。

  这导致了德国总统科勒亲自出马。科勒对中国内外政策,尤其是对非洲的政策很清楚,力主和谐合作。他回国后也做了很多工作,并认为与中国领导人的会谈出乎他意料之外的坦诚。

  2007年8月默克尔第二次访华,中方理应有所期待,并为此作出了很多积极的舆论铺垫。默克尔和中国领导人在人权、知识产权、气候等敏感问题上都进行了坦诚交谈,取得了一定共识。这虽然带来几百亿商业合同,但还是为中德经济合作注入了活力。

  中德关系基本是“政冷经热”的状态。与中日关系不同,这种“冷”不是一种僵持的冷,而是一种比较平静、平淡的状态。出人意外的是,这种“冷”状态在默克尔第二次访华后竟达到冰点。

  犯错仍不“下台阶”

  默克尔结束访华后不到1个月,就以联邦总理的身份在联邦总理府接见了达赖喇嘛,使中德关系降到1996年以来的最低点。在那前后,德国政治舆论已有很多伤害中德关系的说法,例如“中国黑客袭击德国”、“德国牛奶涨价归咎于中国”等。德国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塑造并引导了德国公众舆论。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对华关系升温十分困难。中方希望德国政府能认识到错误并改正,但事后默克尔却表示:“德国十分重视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但需要人权外交和经济外交相结合的"第三条道路"来解决。”

  明年5月是分水岭

  中国快速发展冲击了现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冲击了德国既得利益。在国际原材料、能源等方面,德国等西方国家一些势力认为中国是威胁。但如今,中国话语权大大增强,在贸易问题和气候问题上,都打破了西方独霸天下的局面。因此,基于与美国联合阻止中国崛起的思路,德国还本能地认为自己的大国自尊受到损害,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疑虑重重。

  明年5月,将是考验中德关系的重要节点。假如默克尔5月不再接见达赖喇嘛,那么从现在到明年5月中德双方可能寻求某种缓和的道路,使中德关系保持在不影响经贸交流的可控范围内。中德关系的核心还是经贸合作,因为中德贸易额是中英、中法贸易额的总和,是中国与欧盟贸易额的1/3强。中德对话渠道还是通畅的,没有到关上门的境地。

  明年中国对德外交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缩小中国贸易顺差、开展不同层级的对话、加强青年交流为双边关系培养人脉,灵活耐心地做好德国媒体工作。但中国要耐心,更要防止大国情绪使双边关系僵化。

  强调做生意的德国人,外交政策很务实,可惜不同程度地掺进人权和意识形态因素,给自己的外交造成阻力。德国前总理科尔访华时的话如今看来很有意义。他站在距离我两三米的方桌前讲话说,中德两国合作必须以互相承认和理解为基础。 国际先驱导报强调做生意的德国人,外交政策很务实,可惜不同程度地掺进人权和意识形态因素,给自己的外交造成阻力

  顾俊礼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德国新政府曾令中国充满期待。默克尔总理上任后两次访华,本来可以为中德关系注入新活力,但时至今日的状况却令人大失所望。2008年,预测中德关系迅速回暖仍然是不现实的,正如中国成语所说:“解铃还需系铃人。”

  默克尔两次访华均欠温度

  2005年默克尔上台并未带来意外,那是德国政治上很正常的一件事。



那时我对中德关系有充分的期待,尽管我并不认为所有问题马上就能得到解决。实际上,以默克尔为首的大联合政府对中德关系观察了1年左右,因此她2006年5月首次访华是探路之旅,并没有特意为中德关系加温。

  这导致了德国总统科勒亲自出马。科勒对中国内外政策,尤其是对非洲的政策很清楚,力主和谐合作。他回国后也做了很多工作,并认为与中国领导人的会谈出乎他意料之外的坦诚。

  2007年8月默克尔第二次访华,中方理应有所期待,并为此作出了很多积极的舆论铺垫。默克尔和中国领导人在人权、知识产权、气候等敏感问题上都进行了坦诚交谈,取得了一定共识。这虽然带来几百亿商业合同,但还是为中德经济合作注入了活力。

  中德关系基本是“政冷经热”的状态。与中日关系不同,这种“冷”不是一种僵持的冷,而是一种比较平静、平淡的状态。出人意外的是,这种“冷”状态在默克尔第二次访华后竟达到冰点。

  犯错仍不“下台阶”

  默克尔结束访华后不到1个月,就以联邦总理的身份在联邦总理府接见了达赖喇嘛,使中德关系降到1996年以来的最低点。在那前后,德国政治舆论已有很多伤害中德关系的说法,例如“中国黑客袭击德国”、“德国牛奶涨价归咎于中国”等。德国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塑造并引导了德国公众舆论。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对华关系升温十分困难。中方希望德国政府能认识到错误并改正,但事后默克尔却表示:“德国十分重视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但需要人权外交和经济外交相结合的"第三条道路"来解决。”

  明年5月是分水岭

  中国快速发展冲击了现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冲击了德国既得利益。在国际原材料、能源等方面,德国等西方国家一些势力认为中国是威胁。但如今,中国话语权大大增强,在贸易问题和气候问题上,都打破了西方独霸天下的局面。因此,基于与美国联合阻止中国崛起的思路,德国还本能地认为自己的大国自尊受到损害,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疑虑重重。

  明年5月,将是考验中德关系的重要节点。假如默克尔5月不再接见达赖喇嘛,那么从现在到明年5月中德双方可能寻求某种缓和的道路,使中德关系保持在不影响经贸交流的可控范围内。中德关系的核心还是经贸合作,因为中德贸易额是中英、中法贸易额的总和,是中国与欧盟贸易额的1/3强。中德对话渠道还是通畅的,没有到关上门的境地。

  明年中国对德外交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缩小中国贸易顺差、开展不同层级的对话、加强青年交流为双边关系培养人脉,灵活耐心地做好德国媒体工作。但中国要耐心,更要防止大国情绪使双边关系僵化。

  强调做生意的德国人,外交政策很务实,可惜不同程度地掺进人权和意识形态因素,给自己的外交造成阻力。德国前总理科尔访华时的话如今看来很有意义。他站在距离我两三米的方桌前讲话说,中德两国合作必须以互相承认和理解为基础。 国际先驱导报
认清楚 这个利益的本质也好,
省得还有人对 德国还有更多不切实际的期待。。。
虽然你很小心,话说的委婉,不过还是听出你是个亲德派[:a11:]
搞笑, 不见达赖是应该的, 还成了友好的象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