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集结号》忍不住想说一句,只说一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5:58:28
看完《集结号》忍不住想说一句:

瑕不掩瑜,《集结号》是我有生以来看过的唯一不但震撼了我的视觉听觉而且还震撼了我的心灵的电影看完《集结号》忍不住想说一句:

瑕不掩瑜,《集结号》是我有生以来看过的唯一不但震撼了我的视觉听觉而且还震撼了我的心灵的电影
自从大兵之后不再被任何战争电影震撼视觉视听了,至于心灵震撼,老的战争电影有很多
原帖由 wtwtwt21 于 2007-12-21 17:11 发表
自从大兵之后不再被任何战争电影震撼视觉视听了,至于心灵震撼,老的战争电影有很多



我很同意冯导说的话:战争电影首先要真实

大兵以前的战争片从战场效果来说 差的太远 这个基础都没有 根本谈不上什么震撼我的心灵

而大兵本身虽然开创了真实战争场景的先河 但是其题材绝对没有集结号感人

对我来说 集结号绝对是我有生一来看过的最好的电影
恩,俺说过,集结号进步的不仅仅只是特效场面这一块,故事情节也是很耐看并且很触动人心的
老电影震撼心灵?拉倒吧,我的认识的同龄人连眼球都没震撼过更别说心灵了。
能被震撼的只有文化荒漠中成长的上一代人而已。

集结号是中国战争片当之无愧的王者!没有之一!
还没有看  不过我知道剧情很好  期待中
]]
冯导当过兵,就是八一厂出来的,凯旋在子夜里面还演过一越南军官呢

另一位拍战争片看好的导演,是梁天,人家可是当过pla的坦克车长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连眼球都震撼不了还震撼心灵呢:o
原帖由 patton 于 2007-12-21 17:42 发表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连眼球都震撼不了还震撼心灵呢:o


楼主看看辛德勒名单吧,黑白的
偶还木有看,很担心会不会脱离当年真实的中国战场环境
原帖由 patton 于 2007-12-21 17:42 发表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连眼球都震撼不了还震撼心灵呢:o

按照阁下的意思,在电脑特效成熟之前就没有一部能给人的心灵带来震撼的电影喽??
感觉"大兵"的很多地方也未必真实,比如人物心理,太理想化了
原帖由 我是谁 于 2007-12-21 19:02 发表

按照阁下的意思,在电脑特效成熟之前就没有一部能给人的心灵带来震撼的电影喽??


小说就更不用看鸟:lol
实际上大兵在故事叙述上并不出色,完全是靠精彩的特效。这种片子只能震撼眼球,要震撼心灵恐怕还远了点。特别缺乏了那种刻骨铭心的感觉
:L 说的我都不好意思买D版了。
在此支持优秀的国产战争题材电影一下。
原帖由 patton 于 2007-12-21 17:24 发表
老电影震撼心灵?拉倒吧,我的认识的同龄人连眼球都没震撼过更别说心灵了。
能被震撼的只有文化荒漠中成长的上一代人而已。

集结号是中国战争片当之无愧的王者!没有之一!

高山下的花环很震撼,英雄儿女的向我开炮很震撼,上甘岭很震撼,如果看这些心灵不震撼,那么看集结号同样也不会心灵震撼
我不相信这个能超过上甘岭
和狼牙山五壮士类似,牺牲小我,完成大我
原帖由 wtwtwt21 于 2007-12-21 20:21 发表

高山下的花环很震撼,英雄儿女的向我开炮很震撼,上甘岭很震撼,如果看这些心灵不震撼,那么看集结号同样也不会心灵震撼


原谅他们

这年头要说句以前的好话,各种帽子就带上了。












但我宁愿戴帽子,也要说,以前的片就是经典!

技术会进步,但有些东西,已经永远无法超过了。
只有受过部队的熏陶,才能拍出这样的好片子~~:')
]]
现实中确实有像“集结号”中老谷这样经历的人

CCTV2生活空间节目1999年末播出的纪实采访片《为了那声军号》:
内容简介:
每到黄昏时分,六十多岁的河北老农常梦兰总在村口眺望,四十年前的往事一直压在他的心头。
解放战争时期,排长常梦兰在一次突围中负责断后,事前与连长约定听见军号声就撤退。但后来不知是没听到号声还是连长忘了吹军号,这支担任阻击任务的小分队只有常梦兰活了下来,却又与部队失去了联系,几十年来常梦兰魂牵梦绕那声军号……
一所军校的分部建在村外,常梦兰不时到这里来,军号的故事不知讲了多少遍……
终于,常梦兰在烈士陵园找到了老团长的墓地,在镜头前用颤抖的手敬了军礼,说:"团长,我终于找到你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我们完成了"。

常梦兰老人所在部队是解放军64军的,老人的讲述中就提到64军大部分在朝鲜战争中牺牲了,其中就有他的团长。
原帖由 wtwtwt21 于 2007-12-21 20:43 发表
和狼牙山五壮士类似,牺牲小我,完成大我



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情

狼牙山五壮士仅仅只是为了告诉观众 “牺牲小我,完成大我 ”这个事情 这个道理(我指电影本身 不涉及英烈本身)

而集结号远没有这么浅薄
我觉得中国拍过的最震撼心灵的战争片是“战争子午线”。
原帖由 北回归线 于 2007-12-21 21:00 发表



小时候我确实觉得你说的这些很震撼

可惜的是 世界是变化的 不是静止的

把战争的视角从全局 从国家利益转移到关心人本身上     这是集结号和上述影片的最大不同

客观的说 上述影片不是描述战争的本质  ...



老婆,跟我出来看人性啦!

这年头人性这两个字都被你这种人糟蹋了
原帖由 北回归线 于 2007-12-21 21:15 发表



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情

狼牙山五壮士仅仅只是为了告诉观众 “牺牲小我,完成大我 ”这个事情 这个道理(我指电影本身 不涉及英烈本身)

而集结号远没有这么浅薄


牺牲小我,完成大我

是浅薄

当年那些抗日的士兵,都是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看来他们都浅薄了一把。
同意LZ的观点。

作为70年代初在军营里长大的人,以前看革命战争电影看得多了去了。小时候是很向往做英雄的,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王成“向我开炮”的形象,在我当时的眼中就是英雄的代表形象,当然还有董存瑞等英雄。

但说到那些老革命战争战争片,战争对我的震撼到真的不大,那些电影里,打仗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敌人都是胆小鬼,只要一吹冲锋号,一切牛鬼蛇神统统拿下。

集结号反映的战争的确比以前的老片真实,胜利来之不易,是靠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这个的震撼是以前老片更真切。

集结号里的战争突出了人性,比以前的电影更真实还原了革命士兵的形象,人都是血肉之躯,一颗子弹就可以变成冰凉的尸体,一发炮弹可以让身体碎裂。在战火纷飞下,人都有脆弱的一面,也有强烈的生存欲望。但是他们知道作为士兵就是要听从命令,哪怕是战死也也绝对服从。用48人去完成阻击,本身就不可完成的任务。看着大群敌人向48人所守的阵地漫过来的时候,这种震撼这种压逼感远比大决战里连绵十几公里前进的敌军来的多的多。

每个人对战争片的认知不同,做出的评论也不同。这都没什么。

只是希望你做出评论时,你是真真切切看过这部战争片。
集结号是烂片。内战无英雄。反对内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原帖由 夜宴 于 2007-12-21 21:59 发表


牺牲小我,完成大我

是浅薄

当年那些抗日的士兵,都是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看来他们都浅薄了一把。



我前面已经说过了  我说浅薄是针对电影本身 并不涉及烈士本身

我说《狼牙山五壮士》这部电影比《集结号》浅薄 是因为《狼牙山五壮士》仅仅只是告诉大家“牺牲小我,完成大我”
而《集结号》不但告诉观众“牺牲小我,完成大我” 而且还探讨了人性 真实的还原了有血有肉也想家也害怕的革命战士本身

那些把革命前辈烈士都描写成钢人铁人 不怕子弹不怕死的  把敌人都描写成垃圾废物冲锋号一吹就投降的影片才是对烈士的亵渎
原帖由 怒海狂飙复活了 于 2007-12-21 22:15 发表
集结号是烂片。内战无英雄。反对内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a9:] [:a9:] [:a9:] 就知道会有这号人物出现。果然……[:a16:] [:a16:] [:a16:]
原帖由 北回归线 于 2007-12-21 21:00 发表



小时候我确实觉得你说的这些很震撼

可惜的是 世界是变化的 不是静止的

把战争的视角从全局 从国家利益转移到关心人本身上     这是集结号和上述影片的最大不同

客观的说 上述影片不是描述战争的本质  ...


我觉得上面那位兄弟只是对批老电影的人说的,并没有诋毁集结号的意思!
还有正如你说的世界是进步的,以前的人拍不了现在的水平也是很正常的,你也没必要老拿老电影来比吧,水平老不进步电影人不都是吃干饭的了?对吧

看到都说的这么好,我也准备去支持一把了
原帖由 hunter_chen 于 2007-12-21 22:07 发表
同意LZ的观点。

作为70年代初在军营里长大的人,以前看革命战争电影看得多了去了。小时候是很向往做英雄的,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王成“向我开炮”的形象,在我当时的眼中就是英雄的代表形象,当然还有董存瑞等 ...


真实分两种。

一种是表面上的真实。比如打在脑袋上一个洞,一炮把人炸开。

这种真实,只取决于技术的进步。

不是以前的战争片不想这样做,是那时的技术跟不上。

怎么拍一个炸药在你脚边爆炸,而你却毫发无损?做不到,炸太近,就把演员炸死了。

子弹在脑袋穿洞,炮弹把人炸开,这些更是以前的技术根本无法完成的。

这都是电脑特技成熟后才实现的效果。以前,不可能!不能怪以前的电影人。

但这种震撼也就第一次看有,叫做“视觉奇观”,以前没见过,看电影见了,哦!震撼。

但技术普及后,片子看多了,说实话,也就那回事,因为边际效应递减。

这种真实是技术的真实,是比较容易的。技术进步了,找个好点的特效公司就有了。


还有一种真实,就是人的真实,人的状态的真实,我觉得这种真实才是最重要的,也最考验电影人功力的。

也只有这个才能比较不同年代电影人的真正实力。

到底那时的军人士兵是怎么样的状态?

毫无疑问,是人就有共性,但问题是你拍的是中国军人,他和美国军人的区别在哪?

不但是中国军人,还是中国近代最能征善战的解放军,他和其他中国军人比如国军,他们的区别又在哪?

这是一个拍解放军的战争片导演真正要面对的问题:你要拍出解放军的特性来!

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解放军。

换言之,你要抓住这群军人的魂!
我想问问楼上的兄弟,请问什么样才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解放军?
什么叫震撼眼球??
辛德勒名单中那一抹红色就是震撼眼球!!!!!!!
不是爆炸才叫震撼
原帖由 夜宴 于 2007-12-21 22:29 发表


真实分两种。

一种是表面上的真实。比如打在脑袋上一个洞,一炮把人炸开。

这种真实,只取决于技术的进步。

不是以前的战争片不想这样做,是那时的技术跟不上。

怎么拍一个炸药在你脚边爆炸,而你却 ...





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进步的问题 而是观念和态度的问题

没有正确的观念和态度 给导演再高的技术手段 拍出来的也是端着机枪跳出战壕 扫死敌人一片 自己毫发无损的片子

《集结号》对战争真实的表现不仅仅是在技术上让观众更真切的感受到战争的本质和残酷

更可贵的是其第一次在国产战争电影上突破了传统的束缚 《集结号》里的解放军不再是不怕子弹不怕死只想国家只想党的钢人铁人 而是也怕疼怕死受伤会惨叫的人  他们首先是人 然后才是战士

《集结号》正是在你所谓的技术和人的真实上 都突破了以前的国产战争片
原帖由 夜宴 于 2007-12-21 22:29 发表


真实分两种。

一种是表面上的真实。比如打在脑袋上一个洞,一炮把人炸开。

这种真实,只取决于技术的进步。

不是以前的战争片不想这样做,是那时的技术跟不上。

怎么拍一个炸药在你脚边爆炸,而你却 ...



只想知道:1、阁下看过集结号没有?
          2、解放军的特性是什么?
“牺牲小我,完成大我”
以前的电影从来没有表现出牺牲小我,只表现出了完成大我!
集结号是中国第一部表达出前半句的电影
这部电影才表达出了什么叫牺牲
原帖由 patton 于 2007-12-21 22:44 发表
什么叫震撼眼球??
辛德勒名单中那一抹红色就是震撼眼球!!!!!!!
不是爆炸才叫震撼


每个人观影的偏好不同

不过无论从实际认识还是字面意思上 所谓震撼眼球都是指视觉特效对观众视觉的震撼

“辛德勒名单中那一抹红色”尽管是通过你的眼睛看到的 但它震撼的是你的心灵 而不是你的眼球
在当年的淮海战役中,我们的炮很少,口径也小,纵队里最神气的也不过是山炮。在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干部战士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创造了一种令敌丧胆的土武器:“飞雷炮”。那实际上是用铁筒作炮管,抛射炸药包。它的威力很大,每发“飞雷”大约有十公斤炸药,像个大西瓜,能打出去一二百米,所到之处,碉堡、人马都会炸飞。许多炸倒的敌人身上往往找不到伤口,却七孔流血,是震死的。所以敌人都把这种东西称做“没良心炮”。
   这一威力强大的武器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的成果。该纵队工兵连长聂佩璋则是它的发明者。
    聂佩璋曾在东北军铁甲部队任过大队长,精通装甲、工兵技术,擅长爆破。调入太岳1分区后,他为部队和民兵培训爆破能手,同时还研制石雷。1944年冬,聂佩璋担任工兵连连长。这是一支新组建的连队,其工兵技术一片空白。年近40 岁的聂佩璋对工兵进行技术训练。他摸爬滚打边讲边示范,不久就带出一批工兵技术骨干,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频繁的战斗中,工兵常在敌人鼻子底下实施爆破,伤亡很大。仗是打赢了,可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聂佩璋心里不停地盘算:“有什么办法能代替人把炸药送到敌人的碉堡呢?”聂佩璋开始了“飞雷”的设想。但他反复琢磨了很久,仍没有结果。何不让大家动动脑筋?
    “连长,能不能像迫击炮那样,把炸药送出去?”“连长,在围困沁源时不是就用‘掷石机’抛射石头打过日伪军吗?”对呀,聂佩璋的心里一下子亮堂了。
    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聂佩璋带领技术人员开始研制飞雷。他们上山点火、下山看结果,反反复复,不知经过多少次实验,终于使炸药包飞出300多米后落地爆炸了。大家情不自禁地欢呼着。可聂佩璋心里并不轻松。他想,炸药包是飞送成功了,但两个小时挖一个土筒,却只能抛送一次,这不符合实战要求,必须要搞一个替代土筒的“洋抛射筒”。
    聂佩璋经过深思熟虑,从老乡家里买来汽油筒和枣树板,丁丁当当地敲起来了。两天后,一个口径300毫米、长900毫米的“抛射筒”制造出来,并试射成功。因为抛射炸药包是由抛射地雷引发的,故称“飞雷”,因为又是依照迫击炮原理制成的“抛射筒”,所以便正式命名为“飞雷炮”。
    此后,他们又不断改进技术,以求发挥飞雷的最大威力。为了对付国民党军的坦克、装甲车、野战工事和密集的队形等,他们用抛射筒改装土造的火焰喷射器、用抛射筒抛射几十公斤重的石头、飞送集束手榴弹(美称“天女散花”)等,花样越来越多,威力越来越大。
    “飞雷炮”参加过多次攻城任务,但其大显神威还是在淮海战役围歼黄维兵团的一场大战中。黄维兵团进攻失利,改为防御,认为我军炮火不强,无奈他何。但他不曾料到,其苦心经营的野战防御地堡挨我一个重型炸药包就成一片废墟;其密集的兵力防御更不堪“天女散花”一击。被俘的国民党军官兵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土东西可比大炮厉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