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仿制白也仿制,仿制最终毁掉了中国相机产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2:57:24
当一个标题当时我的无奈!:(


一个日本人自述(3) :
中国单反相机海鸥DF和珠江S-201
/河野 澈 编译 吴启海/

    黑色、光亮、沉重的金属制机身,有白色醒目的中文“珠江”标志,这就是中国制造单镜头反光“珠江201型”照相机,在日本有时也能见到。又重又厚,制作坚实的这种照相机,从70年代开始生产,改变了普通常见廉价中国制的照相机形象,有高级照相机的感受。笔者在上海经营古典照相机商店初次见到这款照相机时的瞬间,被其吸引,即时决定购置此机。
    机身仿制了早期美能达SR系列,镜头外形酷似尼科尔,相机整体设计有点像尼康F模样,实际上是起源于1964年上海开发的以日本美能达为范本的“海鸥DF系列”。与使用很多塑料零件的现代单反相机不同,“珠江S-201”确实是由金属件组合而成,在日本市场也能见到。中国单反照相机达到高峰时也可以说是以这个照相机为中心。本文主要介绍中国生产的金属制造古典单反照相机。
中国著名品牌
  在中国,曾经仿制品泛滥,那时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相当薄弱。在还没有开放的20世纪70年代,中国经济与社会规范连在一起,对西方世界中有名的照相机进行仿制,当时在中国国内制作了很多这样的仿制品。例如上海海鸥照相机厂开发的海鸥系列双镜头反光照相机,中国各地的照相机厂也使用各种不同品牌,推出许多仿制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刚开始重视并认真努力贯彻知识产权的保护,实际上,已对照相机行业以往轻视知识产权保护的经历和碰到的沉痛教训有了认识。
  围绕“珠江”照相机的商标曾有一段插曲。“珠江S-201型”单反相机是中国内陆四川省重庆市明光光学仪器厂等几家生产军用产品工厂的联合体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于1972年开发的,1973年投入生产,当时,在中国国内得到好评,颇为畅销,到了1987年生产量超过1万台,已能够向香港、东南亚等地出口,可以说也是中国有名的产品商标之一。同年,广州照相机厂的“珠江”商标先行完成商标登记(编译注:原文如此),四川的“珠江”商标不能使用,这样一来事态变得复杂化。“珠江”就是英文“Pearl River”的美称,也是流过广东省中国著名河流的名字。原广州照相机厂生产折叠式照相机和双镜头反光等照相机,全部使用“珠江”商标。广州毗邻香港,广州企业有较多机会接近和了解西方社会状况,完成商标注册应是理所当然的事。
  但是,四川企业意识到事态的严重,处于内地山区的四川省企业对初始为什么使用这个商标,也许不太清楚,对于已有10余年历史并有亲切感的商标,不能使用打击很大,但是对这个不得已的问题出现毫无其它办法,仅把商标改为“明佳”,花费高额的广告费作宣传,但效果很不理想。后来,由于国外照相机大量流入中国市场,剧烈的市场竞争使负债累累的广州照相机厂出现经营不良,1998年宣告破产,“珠江”商标被单独拍卖。得知此消息的重庆厂家决定要拿回“珠江”商
标,终于中标,并获得成功。当时拍卖出现白热化,预测应为9000元,最终中标时高达40万元(注:资料来源中国司法部有关《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
  “珠江S-201型”照相机,是原兵器工业部属下的生产中国人民解放军用的双筒望远镜和瞄准仪等的“明光”、“永光”、“金光”、“华光”4家工厂制造,由属军队系统的商业集团中国北方工业公司销售。初次见到输出导弹等武器的有名的北方工业公司出售的照相机,有非常奇特和深刻的印象。当时,解放军的买卖,除了开发各种各样商品赚取外汇外,品种不全的照相机也可以在国内销售。后来,部队禁止经商,“珠江”商标不能使用,各家工厂独自活动,明光使用“明佳”,金光使用“金都”商标,出售同类型相机以及后来开发的新型号相机。
  “珠江S-201型”的最大特点是五棱镜取景器和腰平取景器可以互换,附件插座位于倒片部件下方,还可以拆除。我见到实物全部黑色,布帘快门横走方式,速度为B、1~1/1000s,有自拍,标准镜头58mm F2。卷片全程转角180°,卷片时人的手指需用较大力,感到不顺畅,有时连续数次才能完成卷片。按快门钮时,反光下落响声和反弹声很大,这也是国内DF型相机的主要缺陷之一。机身的感觉是沉重,但对我来说并没有不满意感觉。
  最初期机型有反光板提升机构和后盖安全锁定机构。另外,与卷片器连动,在机身卷片轴下方有连接部份,后来,这些功能都省略。在标准镜头上也设置光圈预收缩(编译注:景深预测功能)机构,但在后期的产品中也被省略。
  我手头的珠江相机,机身上各厂编号开头都用中文和英文字母表示,其中“M”明光,“J”金光,“Y”永光,华光应该用“H” 表示,可惜有“H”标记的机身没有见到实物。镜头的标记:MG明光,JG金光,HG华光,YG永光,除了58mm标准镜头外,还有28mm、35mm的广角,105mm、135mm、200mm、300mm的望远和1000mm的反射式望远镜头等,后来又开发3种变焦镜头。就算是军工厂生产的镜头,中国的发烧友对其有相当不错的评价。
  后来,1985年又引入了日本旭光学的Pentax(宾得)K-1000技术,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开发了“珠江S-201”的升级机“珠江S-207型”(又称K-1000型)。作为Pentax K-1000型的仿造机型,最大特点是采用了TTL测光方式。以海鸥DF型相机为基础的“S-201”的快门释放瞬间的明显反弹已得到改善。镜头也模仿Pentax,同时把美能达MC/MD接口改为Pentax K接口,引起手头原有的镜头不能在该机上使用的中国一部分发烧者的不满。后期生产的仿制Pentax的“S-201”或“S-207”镜头,与一部分“S-201”机身上的美能达接口在配合上还存在微妙的差异,造成不能使用优秀的MD接口的镜头现象时有发生,留下了不良和遗憾的印象。
中国单反相机基本型—海鸥系列
  最初,“珠江S-201型”的原型是中国照相机行业的老厂—上海照相机厂开发的中国最早真正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海鸥DF”系列。“海鸥DF”的开发始于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1964年,上海照相机厂制作了仿制美能达SR系列的“上海7型”,然后,文化大革命迅猛发展的1966年,以“海鸥DF”为名的单反相机开始投入生产,到1971年已确立了大批量生产机制,“海鸥DF型”成为了中国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代表。到1985年止,合计生产了13.2万台(注:生产数量来自上海海鸥照相机公司网站主页)。
  “上海7型”的特征是正面的上部有“上海”(中文)文字,当初使用M39螺纹接口。后来,改为美能达接口,生产数量有限。改为“海鸥”商标时,相机的设计原封不动按照“上海7型”。在“海鸥DF型”的正面前部,海鸥照相机的商标是背向太阳飞翔海鸥和用汉字表示“海鸥”,清晰雕刻在上盖前端,初期生产的机型,机身左侧有“DF2”字,后期生产的为雕刻成英文标记“SEAGULL”。黑白双色机身在当时是很正统的,有舒畅、轻松的格调。
  DF(单反)表示单镜头反光(Single Lens Reflex),使用中文“单镜头反光”的音读中的单反第一字母。快门为布帘横走方式,B、1~1/1000s,闪光同步1/45s,对焦时光圈全开,拍摄时瞬间把光圈收缩到设定F值,另外全开时,有光圈自动收缩机构,反光镜预升按钮等高级相机才具备的扩展功能。初期的产品,有后盖安全锁定机构以及卷片器用机身卷片底部上连接机构。类似尼康的尼科尔镜头外观的MD接口58mm F2镜头,当时作为高性能要求,初期的镜头在侧面设置了光圈预收缩(景深预测)扳杆,后来被省略。现在,对于喜欢使用中国照相机的影友,还可以作为同类相机拍摄时的备用机。DF型的不足也是反光板落下瞬间反弹大,有高要求的摄影场合使用时,应把反光板预升,然后释放快门。“珠江S-201”也有这样的不足,机身沉重,当然对我来说倒也无所谓。
  初期的产品制作精良,当时中国制作厂家夸耀性能和质量凌驾于前苏联泽尼特(ZENIT)和东德百佳(PRAKTICA)之上。镜头成像呈现硬调,但性能非常出色,机身结实,功能齐全。这类相机发生故障率低,受到了中国收藏家欢迎。在政治大动乱的文革时期生产现场,照相机生产不可缺少的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都去了批判现场,产品的品质管理也变得敷衍和走过场。
  使用中突然发现诸如不能卷片、快门不能开启、进入灰尘、在镜头内的光圈叶片互相粘叠。不灵活时,会感到头痛和失望,自己能掌握修理技术和调整方法肯定会带来方便。
  尽管如此,工厂还在继续努力开发新产品,制作了改进的“海鸥DF-1型”。DF-1型的基本性能与DF型没有区别,仅仅是把对焦用毛玻璃改为中间有微棱裂像的新型对焦屏,使对焦更快速、方便。
  DF型原有X闪光接口和FP闪光接口,DF-I型仅保留X触点没有另外增加热靴,闪光同步速度改为1/60s。取消商标的汉字标记,英文海鸥“SEAGULL”位于正面右侧,与DF型一样。机身系列编号刻制在卷片板手旁,我的收藏机为“102-348298”,收藏家又称这种机为“102
型”。DF-1型的生产年代,根据海鸥照相机公司的网页,从1981年到1984年总共生产台数为3.8万余台,但很多收藏家的相机是60年代生产的,数量非常多。实际上,古旧市场上见到DF型数量也很多,价格较低,从300元(约4200日元)到400元,但决不是珍藏一类的相机。
  后来,又在相机的正面左侧旁添加了方便使用的背带连接环夹子,把取景器目镜接眼部从圆型改为时髦的方型,自拍机的扳手从金属制改为塑料,增加后盖上胶片压板,称为DF-102B型。这个机型的系列编号是“88000036”或“88053737”,其中88可能是指该机型1988年开发的。
  此外,已试制的机型还有DF-102A型,DF-103型和DF-104型,因为没有见到实物,各自的功能不清楚。
  需要特别说明,1984年上海照相机总厂开发了有TTL测光的“海鸥DF-1ETM型”相机。这是中国最早自行开发设计的实用化的电子测光式35mm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取景器内有3个用“+”“0”“-”表示的LED,显示组合曝光量是否准确。当轻压快门按钮时,测光开始,按照设
计规定,10秒钟后会自动关闭电源。由于彩色胶片的拍摄需要,开始使用多层膜了,“MC”标记说明镜头为多层膜系,除了58mm F2镜头外,还推出描写能力更佳的新设计的50mm F1.8镜头。
  但是,这些镜头的接口较混乱,1991年前的制品存在不能与美能达MC/MD接口镜头进行测光连动的缺陷,引起使用者的不满,1991年后的产品恢复为MC/MD接口。“海鸥”镜头与“珠江”类同,从广角到望远,各种规格齐全。在中国使用同样接口的美能达镜头的照相机爱好者很多,目前作为美能达相机的备用机仍受到欢迎。
哈尔滨生产的“熊猫”相机
  受中国单反相机基本型“海鸥DF”的影响,中国的单反相机不仅仅是“珠江”,还有其它型号。在闭塞的计划经济下的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的单反相机不仅品牌少,而且在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状况。
  当时最受欢迎的“海鸥”相机经营商难以物色到,为此除了四川省生产“珠江”外,黑龙江哈尔滨电表厂于1972年开发仿制“海鸥”的照相机,使用代表中国动物熊猫商标。熊猫原本是生活在四川省的动物,黑龙江工厂使用了这个商标,而四川省工厂反而使用广东省的著名河流“珠江”作商标,这是非常有趣的现象。
  “熊猫DF型”照相机的设计基本性能与“海鸥DF型”大同小异,不同之处是倒片扳杆和自拍扳杆的形状略有差异。镜头也完全可以与“海鸥”通用。初期推出的机身正面上部有熊猫吃竹的图案,后期型已取消该图案,仅留下汉字“熊猫”和英文“PANDA”标记。到了1977年,哈尔滨电表厂把该相机改成非常独特的名称“孔雀DF-1型”。与“珠江”同一类的商标也存在知识产权问题,当时工厂有什么背景?真相不太清楚。“孔雀”也有一部分出口,但名声和影响不及“熊猫”。
  中国照相机哪一种型号受人欢迎?无论是电表厂生产的“熊猫”、“孔雀”,还是性能相同的“海鸥”、“珠江”,故障率都很高。特别是快门上弦时不能同时卷片现象很严重,姑且不论作为收藏的对象,在拍摄使用间毛病确实也很多,往往会引起使用者的不满,曾不断受到严厉批评。上海的古典相机市场,见到的就算是价值600元的几台相机,卷片同样都不顺畅,还存在按压快门钮
时不协调等问题。
  中国照相机行业影响最大的海鸥照相机公司,在世界照相机行业向自动化发展时,落后于当时形势,为此制作了使用很多塑料零件的DF-2ETM等型号相机,同时,引进了美能达X-300技术,先后开发了DF-300型,DF-300M型,DF-200型等相机。数年前,曾请设计佳能T90的德国著名设计师科拉尼为中国设计了时髦的DF-5000型机身(外形),引人注目,但是在市场经济残酷的竞争中仍然存在生存与死亡、企业何去何从的问题。另外,从80年代起急速成长的中国凤凰照相机集团也生产多种型号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编译注:均为钢片快门单反相机)。本文的目的是讨论中国金属制古典照相机,对其它机型不作介绍。
  译者注:中国最早生产的单反相机还有南京电影机械厂“金山”(仿苏泽尼特),天津照相机厂“晨光”(仿东德百佳),长春光机所“天池”,“华西S-80型”,“华西S-90型”和“华西DC型”等。当一个标题当时我的无奈!:(


一个日本人自述(3) :
中国单反相机海鸥DF和珠江S-201
/河野 澈 编译 吴启海/

    黑色、光亮、沉重的金属制机身,有白色醒目的中文“珠江”标志,这就是中国制造单镜头反光“珠江201型”照相机,在日本有时也能见到。又重又厚,制作坚实的这种照相机,从70年代开始生产,改变了普通常见廉价中国制的照相机形象,有高级照相机的感受。笔者在上海经营古典照相机商店初次见到这款照相机时的瞬间,被其吸引,即时决定购置此机。
    机身仿制了早期美能达SR系列,镜头外形酷似尼科尔,相机整体设计有点像尼康F模样,实际上是起源于1964年上海开发的以日本美能达为范本的“海鸥DF系列”。与使用很多塑料零件的现代单反相机不同,“珠江S-201”确实是由金属件组合而成,在日本市场也能见到。中国单反照相机达到高峰时也可以说是以这个照相机为中心。本文主要介绍中国生产的金属制造古典单反照相机。
中国著名品牌
  在中国,曾经仿制品泛滥,那时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相当薄弱。在还没有开放的20世纪70年代,中国经济与社会规范连在一起,对西方世界中有名的照相机进行仿制,当时在中国国内制作了很多这样的仿制品。例如上海海鸥照相机厂开发的海鸥系列双镜头反光照相机,中国各地的照相机厂也使用各种不同品牌,推出许多仿制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刚开始重视并认真努力贯彻知识产权的保护,实际上,已对照相机行业以往轻视知识产权保护的经历和碰到的沉痛教训有了认识。
  围绕“珠江”照相机的商标曾有一段插曲。“珠江S-201型”单反相机是中国内陆四川省重庆市明光光学仪器厂等几家生产军用产品工厂的联合体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于1972年开发的,1973年投入生产,当时,在中国国内得到好评,颇为畅销,到了1987年生产量超过1万台,已能够向香港、东南亚等地出口,可以说也是中国有名的产品商标之一。同年,广州照相机厂的“珠江”商标先行完成商标登记(编译注:原文如此),四川的“珠江”商标不能使用,这样一来事态变得复杂化。“珠江”就是英文“Pearl River”的美称,也是流过广东省中国著名河流的名字。原广州照相机厂生产折叠式照相机和双镜头反光等照相机,全部使用“珠江”商标。广州毗邻香港,广州企业有较多机会接近和了解西方社会状况,完成商标注册应是理所当然的事。
  但是,四川企业意识到事态的严重,处于内地山区的四川省企业对初始为什么使用这个商标,也许不太清楚,对于已有10余年历史并有亲切感的商标,不能使用打击很大,但是对这个不得已的问题出现毫无其它办法,仅把商标改为“明佳”,花费高额的广告费作宣传,但效果很不理想。后来,由于国外照相机大量流入中国市场,剧烈的市场竞争使负债累累的广州照相机厂出现经营不良,1998年宣告破产,“珠江”商标被单独拍卖。得知此消息的重庆厂家决定要拿回“珠江”商
标,终于中标,并获得成功。当时拍卖出现白热化,预测应为9000元,最终中标时高达40万元(注:资料来源中国司法部有关《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
  “珠江S-201型”照相机,是原兵器工业部属下的生产中国人民解放军用的双筒望远镜和瞄准仪等的“明光”、“永光”、“金光”、“华光”4家工厂制造,由属军队系统的商业集团中国北方工业公司销售。初次见到输出导弹等武器的有名的北方工业公司出售的照相机,有非常奇特和深刻的印象。当时,解放军的买卖,除了开发各种各样商品赚取外汇外,品种不全的照相机也可以在国内销售。后来,部队禁止经商,“珠江”商标不能使用,各家工厂独自活动,明光使用“明佳”,金光使用“金都”商标,出售同类型相机以及后来开发的新型号相机。
  “珠江S-201型”的最大特点是五棱镜取景器和腰平取景器可以互换,附件插座位于倒片部件下方,还可以拆除。我见到实物全部黑色,布帘快门横走方式,速度为B、1~1/1000s,有自拍,标准镜头58mm F2。卷片全程转角180°,卷片时人的手指需用较大力,感到不顺畅,有时连续数次才能完成卷片。按快门钮时,反光下落响声和反弹声很大,这也是国内DF型相机的主要缺陷之一。机身的感觉是沉重,但对我来说并没有不满意感觉。
  最初期机型有反光板提升机构和后盖安全锁定机构。另外,与卷片器连动,在机身卷片轴下方有连接部份,后来,这些功能都省略。在标准镜头上也设置光圈预收缩(编译注:景深预测功能)机构,但在后期的产品中也被省略。
  我手头的珠江相机,机身上各厂编号开头都用中文和英文字母表示,其中“M”明光,“J”金光,“Y”永光,华光应该用“H” 表示,可惜有“H”标记的机身没有见到实物。镜头的标记:MG明光,JG金光,HG华光,YG永光,除了58mm标准镜头外,还有28mm、35mm的广角,105mm、135mm、200mm、300mm的望远和1000mm的反射式望远镜头等,后来又开发3种变焦镜头。就算是军工厂生产的镜头,中国的发烧友对其有相当不错的评价。
  后来,1985年又引入了日本旭光学的Pentax(宾得)K-1000技术,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开发了“珠江S-201”的升级机“珠江S-207型”(又称K-1000型)。作为Pentax K-1000型的仿造机型,最大特点是采用了TTL测光方式。以海鸥DF型相机为基础的“S-201”的快门释放瞬间的明显反弹已得到改善。镜头也模仿Pentax,同时把美能达MC/MD接口改为Pentax K接口,引起手头原有的镜头不能在该机上使用的中国一部分发烧者的不满。后期生产的仿制Pentax的“S-201”或“S-207”镜头,与一部分“S-201”机身上的美能达接口在配合上还存在微妙的差异,造成不能使用优秀的MD接口的镜头现象时有发生,留下了不良和遗憾的印象。
中国单反相机基本型—海鸥系列
  最初,“珠江S-201型”的原型是中国照相机行业的老厂—上海照相机厂开发的中国最早真正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海鸥DF”系列。“海鸥DF”的开发始于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1964年,上海照相机厂制作了仿制美能达SR系列的“上海7型”,然后,文化大革命迅猛发展的1966年,以“海鸥DF”为名的单反相机开始投入生产,到1971年已确立了大批量生产机制,“海鸥DF型”成为了中国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代表。到1985年止,合计生产了13.2万台(注:生产数量来自上海海鸥照相机公司网站主页)。
  “上海7型”的特征是正面的上部有“上海”(中文)文字,当初使用M39螺纹接口。后来,改为美能达接口,生产数量有限。改为“海鸥”商标时,相机的设计原封不动按照“上海7型”。在“海鸥DF型”的正面前部,海鸥照相机的商标是背向太阳飞翔海鸥和用汉字表示“海鸥”,清晰雕刻在上盖前端,初期生产的机型,机身左侧有“DF2”字,后期生产的为雕刻成英文标记“SEAGULL”。黑白双色机身在当时是很正统的,有舒畅、轻松的格调。
  DF(单反)表示单镜头反光(Single Lens Reflex),使用中文“单镜头反光”的音读中的单反第一字母。快门为布帘横走方式,B、1~1/1000s,闪光同步1/45s,对焦时光圈全开,拍摄时瞬间把光圈收缩到设定F值,另外全开时,有光圈自动收缩机构,反光镜预升按钮等高级相机才具备的扩展功能。初期的产品,有后盖安全锁定机构以及卷片器用机身卷片底部上连接机构。类似尼康的尼科尔镜头外观的MD接口58mm F2镜头,当时作为高性能要求,初期的镜头在侧面设置了光圈预收缩(景深预测)扳杆,后来被省略。现在,对于喜欢使用中国照相机的影友,还可以作为同类相机拍摄时的备用机。DF型的不足也是反光板落下瞬间反弹大,有高要求的摄影场合使用时,应把反光板预升,然后释放快门。“珠江S-201”也有这样的不足,机身沉重,当然对我来说倒也无所谓。
  初期的产品制作精良,当时中国制作厂家夸耀性能和质量凌驾于前苏联泽尼特(ZENIT)和东德百佳(PRAKTICA)之上。镜头成像呈现硬调,但性能非常出色,机身结实,功能齐全。这类相机发生故障率低,受到了中国收藏家欢迎。在政治大动乱的文革时期生产现场,照相机生产不可缺少的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都去了批判现场,产品的品质管理也变得敷衍和走过场。
  使用中突然发现诸如不能卷片、快门不能开启、进入灰尘、在镜头内的光圈叶片互相粘叠。不灵活时,会感到头痛和失望,自己能掌握修理技术和调整方法肯定会带来方便。
  尽管如此,工厂还在继续努力开发新产品,制作了改进的“海鸥DF-1型”。DF-1型的基本性能与DF型没有区别,仅仅是把对焦用毛玻璃改为中间有微棱裂像的新型对焦屏,使对焦更快速、方便。
  DF型原有X闪光接口和FP闪光接口,DF-I型仅保留X触点没有另外增加热靴,闪光同步速度改为1/60s。取消商标的汉字标记,英文海鸥“SEAGULL”位于正面右侧,与DF型一样。机身系列编号刻制在卷片板手旁,我的收藏机为“102-348298”,收藏家又称这种机为“102
型”。DF-1型的生产年代,根据海鸥照相机公司的网页,从1981年到1984年总共生产台数为3.8万余台,但很多收藏家的相机是60年代生产的,数量非常多。实际上,古旧市场上见到DF型数量也很多,价格较低,从300元(约4200日元)到400元,但决不是珍藏一类的相机。
  后来,又在相机的正面左侧旁添加了方便使用的背带连接环夹子,把取景器目镜接眼部从圆型改为时髦的方型,自拍机的扳手从金属制改为塑料,增加后盖上胶片压板,称为DF-102B型。这个机型的系列编号是“88000036”或“88053737”,其中88可能是指该机型1988年开发的。
  此外,已试制的机型还有DF-102A型,DF-103型和DF-104型,因为没有见到实物,各自的功能不清楚。
  需要特别说明,1984年上海照相机总厂开发了有TTL测光的“海鸥DF-1ETM型”相机。这是中国最早自行开发设计的实用化的电子测光式35mm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取景器内有3个用“+”“0”“-”表示的LED,显示组合曝光量是否准确。当轻压快门按钮时,测光开始,按照设
计规定,10秒钟后会自动关闭电源。由于彩色胶片的拍摄需要,开始使用多层膜了,“MC”标记说明镜头为多层膜系,除了58mm F2镜头外,还推出描写能力更佳的新设计的50mm F1.8镜头。
  但是,这些镜头的接口较混乱,1991年前的制品存在不能与美能达MC/MD接口镜头进行测光连动的缺陷,引起使用者的不满,1991年后的产品恢复为MC/MD接口。“海鸥”镜头与“珠江”类同,从广角到望远,各种规格齐全。在中国使用同样接口的美能达镜头的照相机爱好者很多,目前作为美能达相机的备用机仍受到欢迎。
哈尔滨生产的“熊猫”相机
  受中国单反相机基本型“海鸥DF”的影响,中国的单反相机不仅仅是“珠江”,还有其它型号。在闭塞的计划经济下的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的单反相机不仅品牌少,而且在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状况。
  当时最受欢迎的“海鸥”相机经营商难以物色到,为此除了四川省生产“珠江”外,黑龙江哈尔滨电表厂于1972年开发仿制“海鸥”的照相机,使用代表中国动物熊猫商标。熊猫原本是生活在四川省的动物,黑龙江工厂使用了这个商标,而四川省工厂反而使用广东省的著名河流“珠江”作商标,这是非常有趣的现象。
  “熊猫DF型”照相机的设计基本性能与“海鸥DF型”大同小异,不同之处是倒片扳杆和自拍扳杆的形状略有差异。镜头也完全可以与“海鸥”通用。初期推出的机身正面上部有熊猫吃竹的图案,后期型已取消该图案,仅留下汉字“熊猫”和英文“PANDA”标记。到了1977年,哈尔滨电表厂把该相机改成非常独特的名称“孔雀DF-1型”。与“珠江”同一类的商标也存在知识产权问题,当时工厂有什么背景?真相不太清楚。“孔雀”也有一部分出口,但名声和影响不及“熊猫”。
  中国照相机哪一种型号受人欢迎?无论是电表厂生产的“熊猫”、“孔雀”,还是性能相同的“海鸥”、“珠江”,故障率都很高。特别是快门上弦时不能同时卷片现象很严重,姑且不论作为收藏的对象,在拍摄使用间毛病确实也很多,往往会引起使用者的不满,曾不断受到严厉批评。上海的古典相机市场,见到的就算是价值600元的几台相机,卷片同样都不顺畅,还存在按压快门钮
时不协调等问题。
  中国照相机行业影响最大的海鸥照相机公司,在世界照相机行业向自动化发展时,落后于当时形势,为此制作了使用很多塑料零件的DF-2ETM等型号相机,同时,引进了美能达X-300技术,先后开发了DF-300型,DF-300M型,DF-200型等相机。数年前,曾请设计佳能T90的德国著名设计师科拉尼为中国设计了时髦的DF-5000型机身(外形),引人注目,但是在市场经济残酷的竞争中仍然存在生存与死亡、企业何去何从的问题。另外,从80年代起急速成长的中国凤凰照相机集团也生产多种型号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编译注:均为钢片快门单反相机)。本文的目的是讨论中国金属制古典照相机,对其它机型不作介绍。
  译者注:中国最早生产的单反相机还有南京电影机械厂“金山”(仿苏泽尼特),天津照相机厂“晨光”(仿东德百佳),长春光机所“天池”,“华西S-80型”,“华西S-90型”和“华西DC型”等。
我的明佳出的 珠江K-1000,(明佳后来收购了 珠江商标)照了5卷胶卷以后,快门布帘 就卡住了。
说实话,我很喜欢那个标头的,现在不能用了,:')
S201,进大学第二天就去捧回来,用了4年出掉。非常皮实,古怪的闪灯插接方式,ms只有F3是这样吧。
同期同学们的海鸥DF2几乎没有一台快门不坏的,全是里面一个塑料齿轮问题。
看来凤凰的质量还算过得去的,毕竟没有那么大的故障率啊。

但是凤凰的机型也没有哪一款不是仿制的,最后都完蛋了!
凤凰好像也用过进口的快门组件;
凤凰出口的单反还不错吧,现在还在一个网站上看到凤凰的单反,用OEM在出口。
1949年之前,我国没有相机工业,有的只是一些爱好者或者专家的实验作品。

我国相机工业从50年带出起步,在苏联、东德专家的帮助下搞了几个厂,解决了又没有的问题。但是从那时候起,相机工业就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仿制,而且吹毛求疵。

自行研制不是没有,但是目标好高鹜远,要求又是吹毛求疵,最后都不了了之。存活下来的全部都是仿制品种。

80年代末,经济飞速发展了之后,人民对摄影的要求开始爆发性增长,数千万城市家庭都开始预计装备至少一台相机。这时候也是中国相机也所谓的第一个爆发性增长的年代,全国相机产量从一年几万台爆发到一年近百万台。

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走私外国相机高潮的到来,当时正规进口的外国相机一年才十几万台,而走私最多的年份,走私相机量达到上百万台。当时国内相机基本上都是机械相机,防止的是60-70年代的日本相机笨重,需要使用者具备摄影知识,而90年代初走私进口的外国相机已经是小型化的电子测光、对焦的傻瓜相机,轻便,不需要使用者具备太多的摄影知识。于是国内厂商被走私相机极大的打压了,全国相机总产量也从上百万台压缩到10万台左右。

这一情况随着90年代末的打击走私力度的加强(其实主要是打击军队走私的力度加强),国内引进掌握了自动相机技术后,有所改善,国内相机产业迎来了第二次爆发。这这次爆发的末期,外国数码相机产业进入爆发期,而这时候中国数码相机技术才刚刚开始起步,而且还是引进的。1997年海鸥、凤凰分别引进数码相机技术,开始试图吃透技术,而紧接着联想等计算机厂商、TCL等家电厂商也纷纷通过外包开始发展数码相机产品线。

90年代末数码相机还因为价格昂贵,成像质量比不过胶片相机,还没有展现他的狰狞面目,但是21世纪刚开始,中国市场数码相机销量开始爆发性增长,而海鸥、凤凰2002年正式向市场推出数码相机,所有的国内厂商都赶了个晚集,既没有技术亮点又没有品牌效应,2004年之后除了爱国者之外所有的国内数码相机厂商都停止了数码相机的研发,基本都退出了数码相机市场。

目前海鸥、凤凰仅保留了数码产品的部分研发机构,以及数码相机零部件代工生产线,已经没有自己的数码相机的产品线了。爱国者现在的数码相机可能是外包设计的,基本没有自研能力。

台湾目前也就是几家数码相机带工企业如明基、拍丽得。但是据说年产量达500万台。

不过么,据说海鸥、凤凰在镜头上的占有率居然达到国际份额的三分之一。后来经我了解,原来海鸥、凤凰只是生产球面镜片、棱镜等常规镜片、镜头环圈,然后根据外方设计,用外方提供的非球面镜、其他高附加值的附镜以及传动机构组装成成品。数量分额三分之一大概是有普的,但是价值份额能达到十分之一就谢天谢地了。不过据说海鸥、凤凰早就解决了非球面镜等高附加值镜片的技术。

台湾其实也一样500万台大概占据国际市场分额的一半,但是价值分额恐怕能有五分之一就谢天谢地了。
非球面技术应该没有问题了;
中国光学的老泰山,在给一个后辈的题字中,就无限深情地 提到了非球面技术:lol
现在,应该没有问题了
另外就是顶级镜头,人家的镜片全是自己做的,据说是光学玻璃的透光品质问题,凤凰与海鸥用的大概是四川或者重庆哪个厂出的光学玻璃,透光性能不是最顶级的。

凤凰、海鸥在镜头、自动对焦、自动测光、机械结构、总体设计上还是有一定的能力的。联想宁可花大价钱代工,甚至购买IBM笔记本机构也不思量和凤凰或者海鸥联合作强自己的数码相机,像联想这样低层次扩张有好处么?TCL就应为这样低层次扩张,已经处于濒死状态了!联想纯粹是运气好罢了!其实我们在相机产业上的实力在2004年的时候还和三星不相上下!但是国内厂商不思量联合研制,妄图万机奔腾,结果一个个血本无归!纯属活该!
家里还有一台DF1~88年买的~前些年我曾经把片卷断在里面的记录~~ -_-!!!
原帖由 绝世大笨蛋 于 2007-12-18 21:30 发表
家里还有一台DF1~88年买的~前些年我曾经把片卷断在里面的记录~~ -_-!!!



明知自己笨了还出来显??;P;P;P
原帖由 eos5 于 2007-12-19 11:22 发表



明知自己笨了还出来显??;P;P;P



呵呵,这的确也是该机型的安全保护措施没有设计好的原因,否则不会造成这么低级的错误。凤凰的DC808还有一个毛病,卷片扳手不到位,按快门,快门、反光镜、卷片三个机构中可能会有某一个锁死,然后再卷片,就会出现卷不了片的故障,再稍稍用力一点,卷片机构的轴可能就完蛋了!这是设计故障,完全够召回的!可惜当年没有强制召回的法律规定。
原帖由 eos5 于 2007-12-19 11:22 发表



明知自己笨了还出来显??;P;P;P

明显是你自己不知道情况还出来笑~:L :L :L
原帖由 绝世大笨蛋 于 2007-12-18 21:30 发表
家里还有一台DF1~88年买的~前些年我曾经把片卷断在里面的记录~~ -_-!!!

俺的DF2今年还有一次卷断的记录...:L :L :L
幸灾乐祸中:D
]]
原帖由 缥缈神龙 于 2007-12-22 19:50 发表
LZ,两鸟啥时候有自己的自动对焦技术了

至于我国的相机行业在2004年和三星同一水平实在是不敢苟同。

现在的数码相机基本就是电子技术,我国的电子技术2004年可以和三星比???精密制造可以和三星比???

...



嘿嘿嘿,海鸥1997年引进一款数码相机的技术,潜心研究,花了5年时间全面掌握,结果一出来就落伍。人三星是让别人代工弄数码相机产品,逐步发展自己的数码相机技术,有点像凤凰、爱国者的做法,只不过三星已经实现盈利在逐步走近自有技术,凤凰挺不住头几年的亏损放弃了,爱国者刚铤裹头几年亏损,去年才持平,今年才实现盈利,前途未卜!

之所以说04年国内与三星处于同一水平,是指产品类型与销量!而至于三星的电子技术水平,那么我倒要问三星的电子技术工业那一年起步的呢?我们50年代就起步了,60年代就有不少成果了,韩国那时候在哪里呢?

当然这个和历史机遇有关,但是两鸟抓住机遇没有啊?50年代仿制德国、苏联的,60年代末江青要求他们仿制哈苏、莱卡,为什么他们做不好,延续不下去?为什么同样日系也是仿制莱卡的,为什么也就搞下去了还超越了莱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