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评论分析:台湾的2008(删节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22:28
]]
先顶一个,本菜当年也是预言民进党必胜的,明年也一样.
请大家有兴趣先看看我以前的文章:《国殇》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php?tid=33635&extra=page%3D1
~~~

                                  台   湾   的   2008
                                        作者:DULA

   2004年台湾地区的领导人大选似乎将变成一个历史,笔者认为那是一场非常有意思的大选。其中充满了很有华人
社会生态变化时所遇到的、所发生的值得思考的东西。不管是优秀还是顽劣,甚至是糟粕,都是值得思考与审视的。2
008年台湾大选即将到来之际,又翻这些并不旧的旧账,目的在于希望大家延续着历史的脉络去看台湾。

    在过去的四年中,如果从台湾内部、中国大陆与台湾、世界环境与台湾这三个视角来看,笔者认为有代表的事件
应该是:台湾“红衫军”与陈水扁家族弊案、中共与国民党修好、台湾进一步融入美日台联盟。

    透过这些事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台湾地区的社会生态、围绕台湾的而发生的种种形势变化,有利于观察、分析、研
究台湾问题。
]]
施明德是有敏锐的嗅觉的,及时捕捉到了政治契机,对执政党弊案的砰击是最容易的切入点。而
执政经验并不丰富、短时间内获得权力后求势、求财心切的心态确实是民政党执政团队这几年来败笔
之处。作为曾执掌民进党的施先生当然善于抓住这个机再次突现自己的政治力量,于是施明德以一个
绿色背景的身份带动了一场针对目前绿色执政者的、反腐反弊的群众运动。主要形式是游行、集会,
由于参与者不分党派均穿红色上衣,所以称“红衫军”运动。关于这场运动的具体情况不再赘述了。

    之所以要提及“红衫军”事件,是想讲一讲通过这个事件可以看到什么,粗略罗列一些看看眉目。

    1、台湾通过“民主”改造,尽管“民粹”泛起,但社会总体已经在制度化的法制框架中运作了。
两岸三地中的台湾地区,其法制并不是最完善与健康的,也不完全独立(表面上已经相对独立并形成
了多权相互制衡,但政治派系与地缘派系的色彩渗透很深。不过这种情况已经有淡化逐势。但是,台
湾的各政治力量,不管是执政的还是在野的,包括执政的内部想寻求突破的势力都要在一个彼此认可
的框架中各显神通,即便是要搞阴谋诡计和越轨操作,也必须在这个框架中进行,例如2004年的枪击
案)。目前的台湾地区已经处于一种不同的历史阶段,这是华人社会以前所没有经历过的。
~
    2、民进党的执政能力与危机处理能力逐步提高。“红衫军”声势浩大,百万人上街,坦率地说,
其规模之大在2300万人口的台湾地区确实也值得一提。但历时数月的大规模群众运动与台湾现行社会
制度、政治体制与民众生计并没有选成根本冲击。这里面当然有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运作发起者最
根本的利益原因。但无可否认,民进党在势态操控与危机处理上是相对成熟了。民进党本身对这种
“体制外”的“群众”运动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其本身就是搞这些出身的,再加上已经掌控的行政资
源和相当圆滑或是说非常唯利化的政治手法,使民进党比较顺利地渡过了“红衫军”危机。

    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到,台湾目前的社会架构对这种“体制外”的政治运动是有相当的
承受能力,而任何政治力量如果不进入“体制内”,很难再通过这种模式动摇统治者的根基。因为民
意非常重要,“擒贼先擒王”的思路在目前台湾地区这种社会架构下,已经失去了很大的必然性和有
效性。“红衫军”要适应民意才有可能搞出这种大运动。而民进党如果没有相当民意的支持,仅仅靠
盘根错节的政治脉络和行政资源也是无法执政的。具体到陈水扁个人,坦率讲,如果把以施明德领导
的“红衫军”与陈水扁执政的民进党执政团队(注意是执政团队)看成两个对峙的政治团体。那么,
前者更多是靠个人的力量,而后者是依靠制度的力量,前者显然不是后者的对手,即便不算民进党现
在掌握的行政资源,前民进党的掌门人已经不是今天这个已经制度化、规范化的民进党团队的对手了。
说具体点,“红衫军”如果忽然失去施明德,“红衫”运动便六神无主,而民党进失去陈水扁,照样
推行其政策。说大一些,这场争斗,从形式上可以看成不同时代的政治斗争方式之间的斗争。
~~

    3、“红衫军”确实找到了台湾政治生态的切入点,但至少在现阶段已经很难靠个人能力通过这
个切入点来影响台湾社会格局。也就是说,施明德及其团队的敏感是足够的,确实把住了台湾政治生
态的脉和台湾民众的诉求,但这是一个相当松散的群体,来自不同的阶层、党派、地缘背景,在反贪
反弊上是共同的,但靠施明德的这种手法,甚至是思维,是无法将这个庞大的看似一体化的群体整合
成“第三力量”的。

    通过上述三点可以看出,台湾社会体制的变化,正在完善着社会架构,也在提高着民进党的能力,
同时也反过来强化了台湾的社会架构。

    当时有很多观点非常看好“红衫军”的发展,以笔者观点,如果用这种思维方式来看,是会走入
误区的

    “红衫军”的切入点是民进党执政过程中在经济与民生方面的过失与不足和突发出的暴发心态引
致的贪腐问题。其所反映出的是民众需要清廉、高效率执政团队的需求。从“红衫军”支持者的结构
来看,不再是所谓的蓝绿对立,距分别在台湾北部、南部初步调查来看,在台湾北部蓝色民众约占50
-60%,南部约占35-40%(由于笔者没有更多的资源,所以只能通过相对低成本的方式在当时委托有
关好友作局部的统计,精确度并不高。“红衫军”运动的同时,不同机构也随时采集着这些数据,尽
管统计结果各有不同,但大致比例分配是趋动的)。这说明,对执政团体的要求,在台湾地区日渐清
晰与理性,这是非常重要的变化。“红衫军”运动只是一个引发点而已,这种民意基础的爆发是通过
台湾现行政治框架按规则暴发的,反对陈水扁及民进党团队的人们的目的是想借此机会打击其对手,
能够动摇其执政或为此创造条件与机会;相当一部分群体反对的是执政团队的不作为与贪腐,但并没
有强烈的政治取向;即便是维护现有执政团队的群体,其坚定的态度中固然有强烈的感情与情绪倾向,
但充其量也是对以陈水扁为首执政团体的容忍,而对具体的弊案也是不接受的。由此可见,“红衫军”
运动对过程中,不同的群体虽然有不同的出发点,但社会各层对台湾现行政治框架是认同的,倒扁的、
挺扁的、反贪的根本出发点是在维护台湾社会框架以及社会稳定的前提下,达到自己的目的。民进党
对这次“红衫军”运动的处理手法,是很谨慎的。因为不管是倒扁的、挺扁的、反贪的还是执政团队
本身,必须以民众意愿为根本在大家认同的规则下,各显神通,实施手段和计谋,民进党作为执政党,
虽然掌握很多资源,但也无法采用专制手段面对数以近百万计的反对者(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绿营支
持者)的合法反对。

    台湾社会发展到今天,正在尝试一种新的社会运作模式,社会的各个利益曾要用新的思维与手段
获得相应的权力与利益,这种方式的彼此制约都很大,权力的获得不再是自上而下,彻底的暴力形式
及武装斗争式的方式已经没有社会接受基础,权力与利益的获得更很多的是要在共同认可的规则下从
社会中摄取或妥协交换。但是,这能不能就说是华人社会发展民主的模式,还有待观察,难以过早下
结论。以今天的台湾地区而言,这种模式运作的引入落地生根后,还夹杂了太多族群的、地域的、历
史惯性的因素,那么到底是把台湾地区推向危险边缘还是健康发展,都还不是个定数,这种模式如何
落地又如何生根,至今也不能说就有了定论。

    对于这种现象,必须理性与客观地对待,清醒地观察与分析,要有足够的敏感与量化的评估,过早的
下否定或肯定的结论都是不恰当的。
~

    4、从“红衫军”运动可以看出,李登辉曾指出的“蓝绿合流”已经出现初步势态。李登辉
对局势的判断还是比较老道的。他脱身于国民党派系,历经了国民党内部严酷的政治斗争,通过
国民党掌握了党派与执政资源,然后又成功地分裂了国民党,并分化台湾族群,从而为民进党掌
握政权创造条件。坦率地说,就谋略与手段而言,李登辉堪称一流。利用族群冲突分化台湾民众,
巩固民进党的社会基础并彻底破坏国民党的基层根基,是李登辉坚持的原则。但是割裂所导致变
数与危险性,是任何一个政治团体都会预见到的,割裂到一定程度,也会出现合流。这一分一合
便是不同政治势力壮大自己或寻求生存的契机。李登辉个人所持有的理念是亲日的,他所想要的
台湾与民进党所要的台湾的及国民党所要的台湾都是不同的,他也清楚,他的理念不能被大多数
蓝色或绿色选民所接受,日本对台湾的多年殖民,导致目前有一代甚至几乎是两代人对日本是亲
合的,这是事实,要面对。从大陆到台湾的国民党人,目前有至少一代半人还有着深深的中国情
节,而民进党的基础民众,并没有强烈的中国情节,对亲日,也不完全支持,但多少有些感性上
的理解。李登辉所代表的是少数的、老旧的东西,虽不能获得大多数人支持,但是是有生存空间
,而李登辉所坚持的理念是要将这种东西延续下去,希望发扬光大,坦率说,他的理念生存空间
是有的,但相当一个时期内生存环境是恶劣的,从根本上说,他的理念是严重损害中国国家利益
与民族利益的,但暗合了除中国以外、在台湾乃到东亚地区的其它角色利益,所以绝不可小视李
登辉所代表的群体的能量,就象一粒种子,在形势逆转或突变时完全有可能发芽生根。

    从政治斗争角度而言,李登辉可谓老辣,但他并没有采用民进党中煽动民粹与利益最大化的
顽劣手段。从过去的几年到现在,他一直在为自己的理念得以延续而寻找土壤。他在台湾有相应
的土壤,也有较深的政缘关系,但被边缘化是很有可能的,他要如履薄冰地让他所代表的东西在
台湾生根发芽,正所谓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红衫军”运动,是民进党的机会,国民党的机会,以及“第三力量”的机会,同时也是李
登辉的机会。

    未来台湾,蓝绿合流的趋势已经出现,这种合流短期内虽然不是本质的合流,但是相当大具
体层面的合流,这是李登辉所需要的,而且最终也有可能演变成真正的趋同。
~~

    5、“红衫军”运动使人们直接可以看到国民党内部的分化与民进党内部的分化,而这种
分化的结果是导致这些分化的资源。虽然渊源不同,但很多东西(比如反腐反弊以及追求“台
湾认同”)是趋同的。这一点正是关注台湾局势人们应该注意到的。至少从现在已经拉开的选
战序幕,已经能嗅出国、民两党做出策略调整的内在含义。

    换句话讲,从今上推十几二十年,民进党所代表的社会资源要释放很多东西,这些东西源
于对国民党时期专政统治的发泄,掺杂了更多的宗族感情色彩,同时也有相当部分的政治、经
济、民生诉求,各种东西交织在一起使总体上更具本土化与情绪化色彩。也就是所谓的“民粹”
,而这一切恰恰是民进党主政的根本基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民进党在执政后,必须面
对的是如何处理台湾现实的政治、经济、民生的问题,而仅仅靠选举手段是不行的,需要回归
民生,这就从客观上需要民进党中的温和派扮演更多的角色。民进党中的“新生代”、国民党
中的“新生代”以及台湾社会中的“新生代”正适合这个角色。

    “红衫军”运动恰恰将台湾社会中这一部分资源在反腐问题上短暂地整合到了一起。
~~~~

    6、在台湾目前这种社会架构中,选举是个政治集团公开博弈的方式,而策划,实施具
体选举则是一项专业的技术工作,实际上是一种组织、宣传与公关运作或是说一个产业,作
为实施人当然有其政治取向,最主要的是职业原因,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有几点是
值得思考的。

    首先,选举活动本身是一种严密的商业性运作,属于技术层面的东西,这需要一批受过
专业训练的操作人员,从具体工作上要定位准确、操作精准。比如对所涉及的接收对象要有
相对准确的调查分析,在这个基础上做出量化的评估结果,这个结果制定具体选举策略的直
接依据。此后的策划、实施,都要以这种动态的真实量化数据为依据。

    面对选举,不要被口号、标语、服装等表面现象所迷惑。选举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政治博
弈的大戏和对手之间的斗争与联系。这场戏有各种场面与情节,悲情、撼动、煽情与诡异,
虽时间都有可能发生,对选举实施过程本身,应该更多以技术层面去分析。

    选举这种政治博弈手段对有着民主传统的国家与地区是社会生活中相当普遍与重要的组成
部分,有着相对成熟社会基础、运作机制与实施规则。中国台湾地区引入这种机制为时并不长,
坦率地说,整个华人社会对真正的选举都是陌生的,并且缺乏必要的实践。台湾的选举,有很
多相当不成熟甚至某种范围与程度被操纵裹挟的情况,但绝不能因此就将台湾地区的选举一笔
否定。目前台湾的这种政治架构下的选举是否就是华人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模式,笔者认为
尚不可定论,况且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仅以台湾的选举,是走向成熟与良性发展,从而成为
一种稳定而又市和台湾地区的社会生活模式,还是沦为政治斗争的卑劣手段,都还是要长期观
察的。通过热热闹闹的选举,可以分析评估台湾目前政治框架的很多特点,是观察与研究台湾
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渠道。因此,应该承认台湾地区目前这种政治框架与选举的积极性,至少作
为西方社会运作模式与华人社会文化相接触的一种尝试,是有价值的。
~~

     见到选举中那些轰轰烈烈甚至是糟粕泛起的东西就一味否定,没有看到选举中理性、
科学的一面,例如其中的公共关系理念、科学的调查手段,相对准确的量化统计与评估,
已经在西方社会有较成熟的理论与操作手段,这些东西,不仅仅是用于选举,在社会状态
评估、政策制定、商业运作、研究产业状态等许多领域都是需要的。任何一场选举绝不是
一场闹剧与无序的群众运动,而是需要科学分析与精确操作的。

    其实“红衫军”运动在操作层面就是一场选举的具体实施操作。

    前面讲了这么多有关“红衫军”运动的东西,目的只在于试图从更多层面分析一下台
湾的社会生态,而了解这些,对关注台湾问题是有价值的,“红衫军”运动又恰恰把台湾社
会生态中的和多内在的东西表现出来了。
~

                          中共与中国国民党的修好和台美日关系

    至于中共与中国国民党的修好,在此不再多述。

    对于第三点,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台湾现在的策略非常明确,无论准执政,都要把台湾问题放到
亚太地区整体框架之中和中美利益的纷争之中,这样才能保证台湾的生存空间,说通俗了,台湾只要
变成美国在在亚太甚至全球范围博弈时的手中一张足够份量的牌,才有其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这
一根本前提,无论是国、民两党谁执政,都是要保持的,所以很多事情并非有些人士分析得那么简单
或者说绝对。当然,作为维持台湾生存的根本前提的最直接手段,便是从军事上与美日融合得起紧越
好,同时,这也符合美国的利益需要,与美国长期发展策略也是相辅的。在这个基本面上,无论是民
进党的陈水扁还是即将参加2008大选的谢长廷,都是符合美国需要的,美国对陈水扁执政期间给美国
制造的各种麻烦当然是恼火的,而即将参选的马英九,也是要坚持这个层面的原则的,否则,不会得
到美国的支持。

    这两方面的事情在此赞不多述,后文另作讨论。
~
                          台湾社会生态与“国家认同”

    台湾社会中,大部分“本省人”是来自大陆福建南部地区的闽南人,所操方言“台语”
实际上就是闽南语,与广东潮州、汕头地区的潮汕人大的分类上是同一族群。

    目前台湾民众中,所谓的“本省人”绝大多数是闽南人族群,然后是客家人族群和为数不
多的少数民族。

    闽南人这一族群是很有特色,有自己的方言、独特的文化。闽南人内部是很团结的,而且
成帮结群,血缘与宗族关系非常重要,民风也相对彪悍,颇有些北方民族的仗仪豪放的风范。
与此同时,闽南族群生存与适应能力极强,海外华人中大多是闽南人,比如著名华人首富李嘉
诚,便是潮汕人。

    在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有“陈林半天下”之说,陈、林是闽南族群中的大姓,从民族上
讲当然是汉族,但在汉族中,闽南人的宗族性与团结性是其它族群少有的。

    如果对闽南族群,特别是台湾地区“陈林半天下”的“本省人”的习性有所了解,就非常容
易理解为什么在台南地区就会有一批“卖掉底裤也支持阿扁”的民众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民
粹”能解释的。比如说,目前台南某地区林氏宗族,是坚决支持民进党的“极绿”派别,可就在
一个多世纪前,这个宗族曾效忠清王朝,为抵御外族侵台付出过很大代价,为其中的原因比较复
杂,以后有机会展开,挺值得玩味。

    台湾目前二千三百六十余万人口,是台湾地区各个势力所要争取的政治资源,所有的社会框
架与运作要以此为基础,所以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个基础的大致面貌。

    至于蓝绿之分,已经说得太多太多,不必多讲,本文只提一些比较值得注意的台湾民众的特点。
~~

    台湾的深蓝与深绿的比例正在缩小,这两个圈子似乎根本对立,但表现出的特点都非常相似。
值得一提的是,从中长期来看,深蓝与深绿都不会彻底消失。而是形成相对固定的群体,至少出于
地缘原因,深绿的阵营会更强大一些。而这部分深绿将充当台独观念“原教”主义的“圣地”作用。
由此而发散出去的理念与实质性的东西将是源源不断的,会有很强的生命力,相对于此,深蓝的前
景则不乐观了。

    还有一个庞大的群体是所谓的“中间选民”。对中间这两个字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不蓝不绿。蓝营
的资源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步淡化了“中国”的概念,并且随着民进党执政期间光中国化的实质性进
展,这种变化将是长期与深远的。笔者曾委托朋友对台湾北部、南部的两所小学的几个三年级以下的
小学生做过调查与了解,知道“国父孙中山”的小学生,仅占50%略多,这与孩子们的家长多是“外
省人”后代有关。台南地区某小学的一个班级,32名学生中,知道的仅有两人!目前台湾的“去中国
化”运作,在民进党执政的情况下更快、更广、更深入。由此可见,随着客观条件(如时间)的变化,
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中间”这个群体将会逐渐增大。
顶一个!!!
~~

    说到“台独”,这个词是与“中国”相对应的,民进党的策略是消灭“中国”概念,从
新的一代入手,使他们的思想中“中国”是“世界”的、“外国”的,而“台湾”概念是与
生俱来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比单纯强调“台独”更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日本在二战战败,从根本上说,日本并不承认自己输给了中国,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接管台
湾,由于长期战乱的羸弱和当时统治机器的官僚与腐败,无可避免的在接管后出现了严重对局
势控制不利、贪污腐败、严重伤害台湾地区人民利益与感情的事情,使得原本对中央政府有较
高期待的台湾相当一部分民众比较失望。后来,国民党在国共内战中退败到台湾,为了稳固最
后的栖身之所,采取了比较残酷与专制的手段以巩固统治,进一步损害了大多数台湾人民的利
益与情感,使得民众普遍有对立与反抗情绪。这便是“台独”思想的基本土壤。

    但是,对“台独”问题也不能笼统看待,其中也有很大的差别。
~~~

    真正的“台独原教主义”,近100年来可以说是依附在亲日情节上的一种思想,其
根本立场是台湾原本就不是中国概念中的一部分。

    由于历史上台湾地区曾被日本长期殖民过,所以民众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日本是充
满好感的,尤其是在日本事实占领台湾期间那些社会层次相对较高的群体,这里面有主
观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客观现实因素所导致的,其代表人物可以说是李登辉了。从个人
成长与所受教育等多方面原因,这一群体的人们并不认同自己是中国概念中的一部分,
无论从个人情感还是政治取向上,他们更亲日。到了国民党统治后期,这部分势力利用
当时社会的变化得以发展,并且在李登辉的直接操作下,得以纲领化与组织化,同时,
李登辉又利用各种机会与资源试图将这种势力发展与延续。客观地说,李登辉的信念是
坚定的,目的是明确的,他这些年来的所作所为,与执政的民进党团体相比,精神与政
治层面的追求更加明确与执着。以李登辉为代表的台独势力中的“台独原教主义”虽然
目前不是多数,而且未来也不会成为多数,但这部分势力又较强的亲和力,组织性、纲
领性也较强,在合适的时机很可能扮演导火索或催化剂的角色,所以其在台湾乃至亚太
的确未来事态变化中有可能起到的作用是不能轻视的。
~~~~

    虽然李登辉本人的理念在今天的台湾地区也是少数,但其所代表的这个群体是会长期存在的。
这个群体当然有其形成与生存的必然性。但严格来说,他们的理念并不完全被前面提及的那些脱身
于蓝、绿阵营的“中间”层而认同。尽管他们也追求“台湾国”,但这个“台湾国”的含义是与目
前“主流”说法不同的。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这一部分亲日的群体,对正统的“蓝色”而言是无
法认同甚至已法容忍的,但对“绿色”而言,虽不被完全认同,但可以容忍或是接受。

   源于台湾本土情节的“深绿”台独派,“台独”思想发源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专制统治、
压迫的反抗和情绪的发泄,在日本事实占领台湾期间,这部分群体的社会地位也并不高,他们对日
本并没有更多的认同与亲和感,如果从历史脉络来看,他们也很认同自己来自闽南族群这个事实。
随着日本的溃败,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安定自由的生活状态,对来自中国大陆的国民党统治并不是一
开始就抵触与反抗的,但是后来发生的一切使得这个庞大群体处于长期被压迫与专制统治之下,由
此而发展而来的台独思想在本质上与李登辉所代表的台独思想从根本缘由上是不同的。相对于李登
辉所代表的台独势力,这部分群体相当庞大,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比较强的宗旨和纲领,也没
有相对严谨的组织结构,层次也不太高,维系这部分群体的,更多的是宗族、血缘、地缘关系,从
手段上说,所谓的“地下”电台、报刊乃至口传言至都是他们相信的信息来源渠道。
~~

    上面提到的两种台独群体虽然在根本起源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所表现出来的表面上的东
西有很多的共性。比如说,李登辉的很多主张,如果淡化一下亲日的倾向,作为台湾本土的台
独派系是可以接受的。也就是说,真正的“台独原教主义”完全可以借用这个基础生存下去,
并且在未来的事态变化中异化、同化台湾本土的台独派系,这两个原本起源不同的台独派系
彼此影响、趋同,从而从实质上形成新的台独派系。

    而主张台独的群体,是要在这种基础上不断使局势进一步往对他们有利的方向发展,相对
于所谓的“修宪”公投、“入世”公投这些更张扬的做法,那些修改教科书、从基础教育实施
“去中国化”的实质性做法,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来说,影响力更大。

    就目前而言,真正的象于佑老任老先生那样坚定主张国家统一的群体越来越少,真正象李
登辉这样的“台独原教主义”也绝不是多数,但是完全有坐大的土壤,而以李登辉的政治谋略
和手段,把“台独原教主义”思想培养下去并且于台湾本土情节结合起来并发扬光大,是有可
能的。

    对于绿营中年轻的一代,虽然对过去国民党专制统治没有亲身的体会,自然也没有过分的
情绪化色彩,甚至他们对绿的认识更多是来源于族群熏陶,但追求“国家认同”、“身份认同”
是他们基本的诉求,这些原始、朴素的诉求是很容易被引导于利用的,直至发展到“台湾共和国”
的理念,而且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这种趋势就更明显。
~~~~~

    对于蓝营中的新一代,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蓝阵中和绿营中相当一部分群体逐渐趋同,他们自然会将感情因素淡化,而把注
意力转移到“国家认同”上来,已经变成一个趋势。这也就是李登辉曾提及的“两营
合流”的意义所在。

    而对于没有鲜明或者强烈政治取向的中间群体,“国家认同”、“身份认同”也
是他们的基本诉求。

    对于相对年轻、不带有过多统或独感情色彩的“中间”层来说,不管其脱身于哪
个阵营,“国家认同”这个概念是他们比较关心的。所以当台湾地区抛出这个概念后,
认同这种提法的民众据多家机构调查高达70%左右。远远高于蓝、绿对立的比例,换句
话说,无论蓝绿,在这个层面是非常趋同的

    总之, “国家认同”确实暗合着很多历史的与现实的思维与需求,不管是蓝是绿,
是独是统,都要最终回到“国家”概念上来,可以说当年李登辉提出的“中华民国已经
消亡”的说法,实际就是指这么一个“国家认同”问题。“国家认同”、“身份认同”
是台湾大多数民众的诉求,而现在的政治团体就是利用这种民意来争取自己的政治资源。
~~~~~~~~~~

    2004年民进党选举时,打出的主要是“统独”牌与“悲情”牌,临近2008年,短短四年,
现在打的是“国家认同牌”。把“台独”整合到“国家认同”里面,是相当老辣的做法,如果
说“台独”牌更多的是战术层面的意义。那么“国家认同”则把台湾事实推上了“国家”的轨
道,是真正的“事实台独”。

    对台湾社会民众众的看法,笔者认为,会形成庞大的“中间”群体。当然了,这个时间点
不会在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分别源于统一、独立、亲日的群体,都会弱化他们“原教主
义”的色彩,而更多倾向“国家认同”的理念。这是一个已经开始的趋势,也就是所谓的“事
实台独”。具体到2008年大选,当然还是要打“统独”牌、“悲情”牌甚至其它出人意料的
“牌”,还需要“族群割裂”,但从长期来看,一种新的理念与诉求正在台湾民间逐步成形。
这种东西比目前以及以前的“统独”之争来的更深远更广泛。
~~~~·

    所以,笔者在这里想强调的是,如果要关注台湾问题。一定要先了解与分析台湾社会民众的
变化与动态,具体到2008年大选,其根本意义在于这次台湾地区的大选已经是建立在前文所述的
这么一种社会、政治生态上的选举了,而对战双方,首先在很多层面已经开始趋同。如果假设20
04年是国民党连战获胜,同样会选成台湾社会割裂,从他所既定的做法看会采用缓和的手段处理,
至少会有效阻止“去中国的概念”,但历史没有假设。民进党的两届执政,在很大程度上学习了
执政经验,虽在经济、民生上没有什么建树,但加速了台湾地区“国家”认同的步骤,从而把台
湾推向一个更富有变化性与不可预见性的历史转折点,某种意义上讲加大了亚太地变数的可能性
甚至可以说是不安全性因素。2008年台湾地区的大选,比2004年甚至是2000年的大选更有历史
意义,也更值得关注,而关注的焦点不应再是哪方胜选,而是胜选后具体推行的策略是什么,在
了解了这种趋势的情况下,会清析地看到,在2008年,选举的基本态势还是蓝绿两营对决,中间
群体的临阵倾向性决定胜败。总体上与2004年的选举非常类似,所以打什么牌对争取这些中间选
民,还是焦点问题中的焦点。这种势态与笔者前面着墨甚多的分析并不矛盾,2008年的“蓝绿对
决,中间定胜败”的格局只是现实的情况,但很有可能是社会生态发生深远变化的一个开始。
~~~~~~~~~~

    20年以前,海峡两岸在“国家认同”问题上可以模糊处理,而且作为美国也原意接受
“一个中国”和“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这些比较模糊与具有回旋空间的说法,但是,现在
这种情况正在改变,回旋空间越来越小。

    更多的台湾民众会从情绪化的统独之争、族群之争转化到“国家认同”上来,“台湾
独立”只是“国家认同”的一部分而已。“国家认同”这个概念源于一个人、一个地区民
众最朴素于最简单的归属需求,但是很容易变成政治理念和思想追求。具体到台湾问题上
来说,对台湾地区问题的各个当事方来说都是一个更大的空间和博弈的平台,同时也是更
多不确定因素的发源处,对台湾民众、台湾政治势力、美国、中国来说都是如此。
=====先发到这里~~
====这样排版是否看起来方便一些?大家提提建议。
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指望台湾通过政治协商和大陆达成某种协议,基本上是妄想

经济的交流促进是一种融合的契机,但并非统一的直接动力,必须依靠外部促动才可以达成

(排版挺好的)
前面有些论述有些拖沓和重复
后面展开的还挺清晰:D :D
我觉得最后那段分析“国家认同”这个问题
还能继续展开一下
如果能配上些台湾本地人的论述就更好了
分析的很细,比CCTV4强多了,就是文章有点长,越想仔细看,老婆越催睡觉。
我本人对于台湾内部的兴趣不大,不过看明白了一点:华人世界里规模最大最深入的民主运动在台湾开花结果,尽管时间不长。
还有一点不明白:到底为什么那么多台湾人非要独立?
也许他们也想问我们为什么这么多人要求统一
我家亲戚来大陆的时候说:国民党之所以在当时的选举中输给民进党,是因为解禁后媒体捅出很多国民党干过的事,选民知道后就决定投民进党的票了。
不知道他的说法能代表多少人的意见。
原帖由 happywar 于 2007-12-6 23:39 发表
也许他们也想问我们为什么这么多人要求统一

呵呵,还真是这样。
你的立场我不打听:lol
原帖由 bjnr 于 2007-12-6 23:21 发表
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指望台湾通过政治协商和大陆达成某种协议,基本上是妄想

经济的交流促进是一种融合的契机,但并非统一的直接动力,必须依靠外部促动才可以达成

(排版挺好的)



======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就我本人来看只有两条:

1、武力手段。
2、拉平两岸的政治与经济差距。
原帖由 happywar 于 2007-12-6 23:26 发表
我觉得最后那段分析“国家认同”这个问题
还能继续展开一下
如果能配上些台湾本地人的论述就更好了



====呵呵,那我就帖不出这篇文章啦~
掩耳盗铃的狗屁文章!连台独主义以日本皇民化为原教旨都不知道,还以民主的名义为台独有理变相辩护,大陆有这样的愚民加羊民,大部分台湾人愿意做日本人,而不愿意做中国人,可以理解!与这样的国民为伍实在是一种耻辱!
原帖由 zgsh 于 2007-12-7 08:30 发表
掩耳盗铃的狗屁文章!连台独主义以日本皇民化为原教旨都不知道,还以民主的名义为台独有理变相辩护,大陆有这样的愚民加羊民,大部分台湾人愿意做日本人,而不愿意做中国人,可以理解!与这样的国民为伍实在是一种耻 ...


========先别那么大的火气嘛,我的文章只帖出了大概三分之一左右,呵呵。

========等你看完全文再说。

========要处理一件事情,应该现对这件事情做深入与细致的了解,对事情的缘由不可能先预设自己的
立场,等你把事情了解透彻了,才能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解决问题,对吧。
~~~~~

                              关于2008年台湾选举的一些看点

    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选举,过程中总是会充满很多令人意料之外但又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台湾
地区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解除党禁与报禁,引入民主机制,改变了社会运作模式,从客观上是
有其先进性的,不过台湾地区没有完美的法制框架与稳固的民众法制理念与法制实践基础,这是
台湾地区最大的弱项。但是,也不能据此就简单地把台湾现状定义为“民粹”社会。无可否认,
目前台湾社会浮起的很多东西,确实是典型的“民粹”,但如果把目光近年历史的座标上,从更
长远的时间单位去看台湾地区近20年的变化,再把这种变化镶嵌进华人文化的背景中去,台湾目
前的走势和现状的及未来发展的走向,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思考的。

    本人不可能在有限的篇幅中对2008年台湾地区的大选做技术分析,只能选取其中一些值得注
意的地方加以解读。
~~~~

      一、参选人的看点

      台湾大选的参选人已初步成定局,即国民党的马英九与民进党的谢长廷。
      之所以说“初步”,是不排除在关键时刻有突发变数。也就是马、谢两人都背着“特支费”
的悬案。而目前的行政与司法资源又大多掌握在民进党手中,很难说到时候不会再次出现另外形式
的“两颗子弹”。反过来说,国民党吃了“两颗子弹”的亏,也未必不会使出其它的狠招,虽然这
种可能性比起民进党要低,但能不排除。应该说,这些“子弹”双方都已经准备好,以笔者的判断
应该在两个时间点,一是蓝绿双方选情僵持不下,而且时间逼近法定选举期。二是就在关键的最后
时间段,使对手有防备但已无挽回局面的操作性。不过,一旦选举利益基本锁定,内部射出“子弹’
的可能性九很小了。

      马谢二人都是各自阵营中素质较高的人,虽然脱身于不同的阵营,理念、取向也截然不同,
但对于二者有很多共同的东西,在笔者看来,两参选的手段以及任何一方当政后所执行的策略,也
会有很多相同点。
~~~

        1946年出生的谢长廷是学法律出身,有过留学日本的经历,参与了民进党党纲
的撰写和民进党党名的确定,可以说有较深的理论水平和法律修养。从其攀升的基础来看,
他并不象陈水扁那样有极绿的“群众基础”,毕竟陈水扁是农民出身,有过贫苦的经历,
但是就目前而言,以前文已经介绍过的台湾社会生态来看,谢长廷更容易被蓝、绿双方之
中的“新生代”以及并不明确政治取向的“中间”群体所认可。这一点很重要,现在台湾
的社会生态已经很明显,深绿和深蓝都逐渐不再被台湾“新生代”所接受已经是个趋势了。
除了理论方面,谢长廷有丰富的党内权力斗争经验与行政经验。

        以国民党为例,国民党两蒋时期的专制统制中(蒋经国虽然有更开明的一面,但
他还是专制统制体制中的掌权者),政治人物的攀升主要是要对上负责。马英九按触到的
是国民党最高层,而且颇受蒋蒋经国先生赏识与栽培,客观上使马得到了很大的保护与提
携,但同时这恰恰造就了在当前台湾框架下的马英九的诸多弱点与不足。在国民党内部,
虽然也有很强的派系之争,但政治人物只要走对路子,跟对“老板”,攀升就顺利的多,
毕竟当年的国民党是专制的执政党,其组织结构是对上负责的,政治人物基本不用考虑从
民间获得太多政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