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读史,有三事未决,愿各位方家指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7:30:11
其事一:春秋大义,立子以贵不以长,言庶子以母贵也。明朱常洵出自贵妃,常洛出自都人耳,贵贱之分明矣。然则常洵何以不当立?或曰群臣请立常洛,然则神宗少亦读书,岂不闻子以母贵之道,焉得不以春秋大义,堵塞众口,以致抱恨终天哉?

其事二:晋重耳归国即位,是为文公,然后恕寺人披,示国人以宽大之道。然则称霸前后,擒曹、卫,围郑国,又示天下以小器矣。文公之气量其狭耶?大耶?予甚惑焉!

其事三:周勃诛诸吕,北军皆左袒归之,当时权倾海内,何以不过二载,竟为孝文所迫,出居绛县,不免于狱吏之手?岂其骤失兵权乎?抑或不孚人望乎?《史》《汉》所言,甚为简略,所以不明也。其事一:春秋大义,立子以贵不以长,言庶子以母贵也。明朱常洵出自贵妃,常洛出自都人耳,贵贱之分明矣。然则常洵何以不当立?或曰群臣请立常洛,然则神宗少亦读书,岂不闻子以母贵之道,焉得不以春秋大义,堵塞众口,以致抱恨终天哉?

其事二:晋重耳归国即位,是为文公,然后恕寺人披,示国人以宽大之道。然则称霸前后,擒曹、卫,围郑国,又示天下以小器矣。文公之气量其狭耶?大耶?予甚惑焉!

其事三:周勃诛诸吕,北军皆左袒归之,当时权倾海内,何以不过二载,竟为孝文所迫,出居绛县,不免于狱吏之手?岂其骤失兵权乎?抑或不孚人望乎?《史》《汉》所言,甚为简略,所以不明也。
原作者不是我,看到某博客的文章转来的,回答不出:')
1,以贵还是以长按照的是常例而不是法律,既然是常例,那么也有不常的时候在。文官集团在包括清朝的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对皇权的极大制约,甚至是与皇权分庭抗礼。皇帝有时候只能屈服于官员。
2,晋文公的做法实际上很朝前啊,对内和谐对外强硬,有什么不对吗?
3,我只能归结为汉初年不像东汉末年那样有私兵了,兵大约都是皇帝手下的,皇帝一句话,就能够废了将领
3,北军左袒是心向刘氏不是周勃吧?
1、春秋大义不是立贵不立长而是立嫡不立长。其下是立贤不立愚。只有嫡长子才有绝对的继承权。不管贵妃也好都人也好都是庶出,没有高下之分,立长立贤都算是理由。
2、这个跟美国一样。气度啊,贤德啊都是给国内人看的。这才是实力的来源。向他国显示什么气度,除非有绝对的实力否则就是宋襄公的妇人之仁。
3、诸军左袒是因为“非刘氏不的称王”的白马之盟,说明刘氏皇朝在军方的影响。跟周勃个人没有特别大的关系。
常例也就是经常被违反的东西,特别是皇帝违反常例的事情太多,李世民还要看起居注。再说常洛的母亲已经被册封为皇贵妃了,就是万历对于常例作出的妥协或者说钻了漏洞,没想到文官还是不买帐。

文公刚回国的时候,基础不牢,有叛乱还要求助于秦国,宽容措施可以化解敌意,巩固统治;曹卫两国在重耳流亡的时候对其无礼,已经违反了当时的国际规则了,被惩罚是罪有应得,天下没什么理由反对;至于郑国,不但在文公流亡期间无礼,而且在先和晋国结盟后又投靠楚国,已经是当时国际社会(至少在承认周天子权威的这块)的流氓国家了,所以打击一下也是王道。

西汉初年休养生息,还是颇得民心的,天下思定;元老重臣也是忠于刘家的——就是说,刘家当皇帝是有合法性的。刘邦当年白马之盟,非刘姓不能封王,非有功不能封侯,这是广为人知的,北军作为禁军,至少中级以上军官都应该知道,也是赞成这么做的。吕后干政,是因为是刘邦之妻,惠帝之母,群臣无法直接反对;吕后一死,对于吕家也就没什么顾忌了。何况吕产吕禄不是刘姓,又无大功于国家,自然没人尿他。北军的老班底应该还是周勃的亲信,他们自然服从的是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老领导。所以老上级来召唤,推翻既没合法性又没人望的现任领导,自然会得到拥护——《雍正王朝》里,老十三不是轻而易举就把丰台大营的军权夺了么,道理是一样的。至于后来被文帝轻易拿下,也是同样的理由——部队会跟你一起保刘家,可不会为你和刘家作对。应该说,汉室在当时还是很得民心军心的,要不怎么后来连曹刘孙这样的英雄,在起事初期还要以复兴汉室为号召。
大秦说的言之有理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