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主要大国完成权力交接 对华政策趋于苛刻(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9:39:35
岁末将至,回顾一年来的欧盟对华政策,似乎不如以往友好,中欧关系发展也颇为不顺。武器解禁和市场经济地位,两个长期困扰中欧关系的难题都未能解决,欧盟处理双方关系的态度比以往强硬,并且在能源、气候、非洲等国际问题上要求中国承担更多“责任”。《半月谈》载文指出,欧盟的对华政策趋于苛刻;欧盟需要面对现实的勇气,增强自身竞争力,而不是重回贸易保护主义。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对华政策趋于苛刻

欧洲今年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欧洲主要大国已经完成权力交接,新“三剑客”(默克尔、布朗和萨科齐)开始不同程度地调整前任的外交政策,尤其是被视为欧洲“一体化发动机”的法国和德国,调整幅度较大。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萨科齐都被公认是大西洋派,上台后积极改善对美关系,修补因伊拉克战争导致的裂痕,并且在对华政策上出现了向美靠拢的迹象。比如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萨科齐上台后就效仿美国对华施压的做法。而默克尔则在今年9月会见了达赖,10月,默克尔领导的联盟党又通过新的“亚洲政策文件”,主张德国加强与印度、日本等国合作,同时疏远中国。

这样的政策调整不可能不影响到欧盟整体的对华政策。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6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到2723亿美元。经贸关系是中欧“战略伙伴关系”中的最重要内容,但在处理中欧经贸分歧上,今年欧盟的态度出现了由积极对话向强硬施压转变的倾向。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向来被视为处理对华贸易关系的“温和派”,但今年态度也变得强硬。今年7月,曼德尔森甚至在欧洲议会表示中欧贸易处于“十字路口”,要求中国放宽对欧盟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否则欧盟可能采取保护主义措施。

事实上,欧盟今年采取的多项举动,都带有保护主义的色彩。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欧盟态度也有显著转变。除经贸问题外,在非洲、能源、气候变化等国际问题上,“中国责任论”也在欧洲大行其道。去年10月,欧盟委员会发表题为《欧盟与中国:更紧密的伙伴、更多的责任》的最新对华政策文件。从文件标题即可看出,在致力于发展对华关系的同时,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责任”,已经成为欧盟对华政策的基调。今年以来的欧盟对华政策调整,也基本遵循了这一政策文件的思想。

调整源于对中国竞争力的担忧

进入21世纪以来,欧盟经济发展迟缓。根据欧盟委员会的统计,2001~2006年,欧盟平均实际GDP增长率只有2%。欧盟经济的缓慢发展与中国竞争力的显著提高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对比的直接结果就是欧盟对华贸易逆差的不断拉大。按照欧盟委员会的说法,2006年欧盟对华贸易逆差已经达到1284亿欧元,而且还在每小时增加1500万欧元。“中国将超越德国成为第三大经济体”、“中国将成为世界加工厂”等言论更是加重了欧盟对中国竞争力的担忧。

在这种担忧下,欧盟当然要握住反倾销这把盾牌。不仅如此,欧盟今年4月还决定启动与东盟国家、印度和韩国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却冷落了欧盟在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这也是其担忧中国竞争力的表现。

欧盟要求中国在非洲、能源、气候问题上承担“责任”,也有帮自身摆脱困境的意图。欧盟能源对外依存度很高,目前所耗能源的一半来自进口。能源价格高涨,以及中东、俄罗斯等主要能源来源地的地缘政治风险加大,都让欧盟苦不堪言。而让中国在相关问题上承担“责任”,对欧盟来说可以一举多得:第一,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由,要求中国降低对传统能源的消耗,可缓解欧盟在国际能源市场上面临的竞争。第二,要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必然要以新能源取而代之。而欧洲在可再生能源技术方面优势明显,欧盟可借此推动洁净能源技术和设备的出口,提升自身竞争力。第三,要求中国在同非洲发展经贸往来的同时承担“政治责任”,有助于扭转欧洲能源公司在非洲能源开采竞争中所处的不利局面。

欧洲需要面对现实的勇气

虽然欧盟的某些政策调整是应对中国竞争的本能反应,但这些调整并非解决欧洲问题的钥匙。比如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如果人民币升值,中国产品在欧洲所占份额当然会有所减少,但这部分市场会被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所取代,对于缓解欧洲的就业压力并不会带来多大好处,反而可能引发物价上涨,最后付出代价的是欧洲消费者。2005年,欧盟对华 纺织品设置限额后引发的“空架危机”,便是例证。

欧盟的问题在于自身,一个有活力、有竞争力的经济体是不会惧怕竞争的。比如在芬兰、瑞典等高科技产业发达的北欧国家,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是十分受欢迎的。

在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面前,欧盟要重振经济活力,有两项工作是必须做的:一是福利体制改革、二是推动科技创新。到目前为止,两项工作的进展都不尽如人意。法国总统萨科齐竞选期间高举改革大旗,但上台后在改革问题上进展缓慢。在创新方面,欧盟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仍然迟滞不前,2006年还没能达到2%,与2010年达到3%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面对全球化竞争的现实,欧洲人其实应该认真思考自身发展模式,欧洲的政治家也有责任向民众指明欧洲真正的问题之所在,说服民众接受改革,恢复经济活力,而不是将焦点转向中国,重回贸易保护主义。岁末将至,回顾一年来的欧盟对华政策,似乎不如以往友好,中欧关系发展也颇为不顺。武器解禁和市场经济地位,两个长期困扰中欧关系的难题都未能解决,欧盟处理双方关系的态度比以往强硬,并且在能源、气候、非洲等国际问题上要求中国承担更多“责任”。《半月谈》载文指出,欧盟的对华政策趋于苛刻;欧盟需要面对现实的勇气,增强自身竞争力,而不是重回贸易保护主义。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对华政策趋于苛刻

欧洲今年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欧洲主要大国已经完成权力交接,新“三剑客”(默克尔、布朗和萨科齐)开始不同程度地调整前任的外交政策,尤其是被视为欧洲“一体化发动机”的法国和德国,调整幅度较大。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萨科齐都被公认是大西洋派,上台后积极改善对美关系,修补因伊拉克战争导致的裂痕,并且在对华政策上出现了向美靠拢的迹象。比如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萨科齐上台后就效仿美国对华施压的做法。而默克尔则在今年9月会见了达赖,10月,默克尔领导的联盟党又通过新的“亚洲政策文件”,主张德国加强与印度、日本等国合作,同时疏远中国。

这样的政策调整不可能不影响到欧盟整体的对华政策。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6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到2723亿美元。经贸关系是中欧“战略伙伴关系”中的最重要内容,但在处理中欧经贸分歧上,今年欧盟的态度出现了由积极对话向强硬施压转变的倾向。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向来被视为处理对华贸易关系的“温和派”,但今年态度也变得强硬。今年7月,曼德尔森甚至在欧洲议会表示中欧贸易处于“十字路口”,要求中国放宽对欧盟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否则欧盟可能采取保护主义措施。

事实上,欧盟今年采取的多项举动,都带有保护主义的色彩。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欧盟态度也有显著转变。除经贸问题外,在非洲、能源、气候变化等国际问题上,“中国责任论”也在欧洲大行其道。去年10月,欧盟委员会发表题为《欧盟与中国:更紧密的伙伴、更多的责任》的最新对华政策文件。从文件标题即可看出,在致力于发展对华关系的同时,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责任”,已经成为欧盟对华政策的基调。今年以来的欧盟对华政策调整,也基本遵循了这一政策文件的思想。

调整源于对中国竞争力的担忧

进入21世纪以来,欧盟经济发展迟缓。根据欧盟委员会的统计,2001~2006年,欧盟平均实际GDP增长率只有2%。欧盟经济的缓慢发展与中国竞争力的显著提高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对比的直接结果就是欧盟对华贸易逆差的不断拉大。按照欧盟委员会的说法,2006年欧盟对华贸易逆差已经达到1284亿欧元,而且还在每小时增加1500万欧元。“中国将超越德国成为第三大经济体”、“中国将成为世界加工厂”等言论更是加重了欧盟对中国竞争力的担忧。

在这种担忧下,欧盟当然要握住反倾销这把盾牌。不仅如此,欧盟今年4月还决定启动与东盟国家、印度和韩国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却冷落了欧盟在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这也是其担忧中国竞争力的表现。

欧盟要求中国在非洲、能源、气候问题上承担“责任”,也有帮自身摆脱困境的意图。欧盟能源对外依存度很高,目前所耗能源的一半来自进口。能源价格高涨,以及中东、俄罗斯等主要能源来源地的地缘政治风险加大,都让欧盟苦不堪言。而让中国在相关问题上承担“责任”,对欧盟来说可以一举多得:第一,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由,要求中国降低对传统能源的消耗,可缓解欧盟在国际能源市场上面临的竞争。第二,要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必然要以新能源取而代之。而欧洲在可再生能源技术方面优势明显,欧盟可借此推动洁净能源技术和设备的出口,提升自身竞争力。第三,要求中国在同非洲发展经贸往来的同时承担“政治责任”,有助于扭转欧洲能源公司在非洲能源开采竞争中所处的不利局面。

欧洲需要面对现实的勇气

虽然欧盟的某些政策调整是应对中国竞争的本能反应,但这些调整并非解决欧洲问题的钥匙。比如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如果人民币升值,中国产品在欧洲所占份额当然会有所减少,但这部分市场会被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所取代,对于缓解欧洲的就业压力并不会带来多大好处,反而可能引发物价上涨,最后付出代价的是欧洲消费者。2005年,欧盟对华 纺织品设置限额后引发的“空架危机”,便是例证。

欧盟的问题在于自身,一个有活力、有竞争力的经济体是不会惧怕竞争的。比如在芬兰、瑞典等高科技产业发达的北欧国家,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是十分受欢迎的。

在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面前,欧盟要重振经济活力,有两项工作是必须做的:一是福利体制改革、二是推动科技创新。到目前为止,两项工作的进展都不尽如人意。法国总统萨科齐竞选期间高举改革大旗,但上台后在改革问题上进展缓慢。在创新方面,欧盟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仍然迟滞不前,2006年还没能达到2%,与2010年达到3%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面对全球化竞争的现实,欧洲人其实应该认真思考自身发展模式,欧洲的政治家也有责任向民众指明欧洲真正的问题之所在,说服民众接受改革,恢复经济活力,而不是将焦点转向中国,重回贸易保护主义。
转自:http://520.713life.com/shownews.aspx?MsgID=484610
我们的实力在上一个新台阶,看看和东盟交往的历史是有借鉴意义的.但也不能照搬.
一天到晚需看人家颜色的国家,谈何伟大复兴。
还是继续苦修内功吧......
鸟不鸟这批东西
再转:http://520.713life.com/shownews.aspx?MsgID=485096

    德国“重印轻华” 法国“乘虚而入”

    这边厢德国与中国不合拍,那边厢法国主动投怀送抱。萨科齐显然是为实实在在的贸易订单而来,尤其是趁着中德交恶之际,法国有理由相信,擅走外交平衡木的中国将加倍拉拢法国,对德国“重印轻华”的亚洲政策作个反击。

  文汇报引述德国之声报道说,签订贸易协定是萨科齐此行的重点之一。分析认为,核电项目的合作通常由政府间谈判达成,是一种政治举动,目的是维护良好的外交关系,但从技术角度说不一定符合中国核电站管理的最佳利益。

  德各界抨总理见达赖

  法国无疑将利用中德外交龃龉,为自己赢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德国副总理兼外长施泰因迈尔近日出席某软件技术开发研究所的庆祝典礼时表示,早在默克尔接见达赖喇嘛之前,外交部与总理府的对华政策就出现分歧。施泰因迈尔称,默克尔对他的苦心劝阻置若罔闻,而北京后来的反应恰恰应验了他当初的警告。现在就连中国低层官员都给德国外交部吃闭门羹,却精心准备献给萨科齐的厚礼。

  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主席曼戈尔德也批评默克尔对华政策,说:“轻声细语往往比奋力疾呼更见实效。我们在敦促中俄等国家改善人权的同时,应该避免短视,那需要持续不断透过对话推动,而不是每几个月就公开向对方指手划脚。”曼戈尔德认为,德中关系恶化将令受政府掌控的经济领域,如基建、能源工业,造成负面影响。 

  与中国关系紧张 德担心萨科齐访中渔翁得利

  另外,中央社昨天发自柏林的报道也说,法国总统萨科齐明天起展开上任以来首度的中国行。由于德国总理默克尔九月底才接见达赖喇嘛,刚惹恼了中国,德国不少观察家担心法国可能渔翁得利,抢走德国企业的订单,趁机填补德国留下来的政治真空。

  德国“世界报”发自北京的报导指出,一九九零年代初受法国对台军售影响,中法关系一度降至冰点,中国趁机拥抱德国;现在中国在默克尔接见达赖后开始打“法国牌”,热诚接待萨科齐,德国与法国的角色正好对调。

  报导指出,“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等中国的国营媒体全面攻击默克尔,威胁德国企业的商机可能受到波及,却称萨科齐是中国在欧洲的“新朋友”,在台湾和西藏等主权问题上“清楚表明支持中国的立场”,光核电厂就可带走六十亿欧元的订单,分化德国与法国的用意相当明显。

  德国“商报”的分析则认为,萨科齐在选战时承诺将人权做为外交主轴,上任后显然改弦更张,与前总统希拉克一样利用访问北京贯彻法国企业的利益,代表团成员包括托妥石油、兴建高铁的阿尔斯东集团、到核电厂巨擘Areva总裁,全是法国工业界的要角。

  尽管德国不少观察家担心法国可能渔翁得利,抢走德国企业的订单,该报引述艾里赛宫消息指出,萨科齐在中国还是会直言西藏问题,说服北京领导人达赖喇嘛追求的是西藏自治而非独立,顺便帮默克尔缓颊。

  此外,过度低估的人民币汇率、伊朗的核武计画、中国的主权基金等中法两国意见相左的地方,萨科齐还是会提出。只不过法方期待萨科齐这次能平顺出访,避免不必要的争议,因此萨科齐的批评动作不至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