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不足过动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48:17
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是一种在儿童期很常见的精神失调。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世界通用疾病分类手册》第十版(ICD-10,WHO,1992)称此症为“过度活跃症”(Hyperkinetic Disorder),分类编号为F90,一般又俗称为“过动儿”。由于对这种病症的认识增加,最近大家才发现这种病症同样在成年人身上出现。

现时没有任何确切证据证实任何导致这种病症的原因,但过去曾经推测味精可能是一种诱因。但随着医学界发现成人亦患有这种病以后,这种说法站不住脚。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及防御中心(CDC)的研究,ADHD其实只是多种精神失调的合称。因此,要正确疹断这一病症,不能依靠单一测试去确定,而必须同时采用多种测试配合去确认。

对ADHD比较确切的定义,记载于美国精神医学会(APA)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文本修改版(DSM-IV-TR,APA,2000年)。ADHD的主要病征是:

注意力散涣 (inattentive) 或 集中困难 (Attention-deficit)
活动量过多 (hyperactive 或 hyperkinetic)
自制力弱 (impulsive)
而基于以上三种病征出现的优势,再把ADHD细分为以下三个分类:

注意力散涣主导型 (mainly inattentive)
活动量过多或自制力弱主导型(mainly hyperactive-impulsive)
混合型 (combination)
根据最近的研究发现,ADHD是由一种发生于脑前额叶的遗传性的多巴胺新陈代谢失常引致。最新的研究认为正肾上腺素 (norepinephrine)的新陈代谢亦会对病情有所影响。(参看Krause et al,2000)但由于这些最新研究都有药厂在背后资助,其中立性尚有待确认。

名称
注意力不足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简称ADD)这个名词首先于1980年出版的DSM第三版出现。在1987年出版的修订本中,才改用现在的名称。这个病症在台湾被称为注意力缺陷过动症,在香港被称为专注力失调过度活跃症,而在日本则被称为注意欠陷多动性障害。在韩国则被称为注意力缺乏过剩行动障碍(주의력결핍 과잉행동장애)。

除了ADHD或ADD以外,过去也曾采用过度活跃症或多动综合症(Hyperkinetic Syndrome,简称HKS);微细脑损伤、微细脑机能障碍(Minimal Cerebral Dysfunction,简称MCD)等各种名称。此外,外国出版物有时为了回避“disorder”这一个比较负面的词语,会改称为Attention-Deficit Syndrome(注意力不足候群,简称ADS)。


症状
有ADHD的小朋友,其表现通常有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抑制自己的冲动以及坐立不安的情况。 在大人,主要问题则常在于ADHD患者无法计划好他们的生活与每日简单的工作,因此注意力不集中与坐立不安的情况常是次要的问题。 诊断ADHD的标准系依据DSM-IV-TR的标准,可以连结至美国疾病管制局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1]查询。美国疾病管制局强调诊断ADHD必须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疗提供者才可,否则容易被误诊与处方,这是相当危险的。


在教室内的行为观察
一个有ADHD的学生,在课室内可能有以下的行为。然而这些行为不能作为其患病的确诊,因为其他病症的患者亦会出现类似的病征,但可以作为转介与学校社工的指标。这些行为的部份列表如下: 有“手脚摇动”的行为,即俗语所谓的“坐立不定”。


20世纪历史
1902年,英国儿科医生George Still首次描述一项与ADHD近似的病征。 1937年,一家医院首次采用安非他命来治疗有行为问题的儿童。儿童接受治疗后,行为有改进。不过,这种治疗法在1950年代以前都不太普遍。

1957年,利配酮开始被广泛应用于治疗。

1950年代至1960年代,研究人员对这种病症的名称开始由“微细脑创伤”改为“微细脑功能失常”。改变名称的原因,是因为不少病童都没有发觉有受过任何创伤。

1960年代,“过度活跃儿童候群”这名称首次出现。当时专家认为这些症状并非由损伤引起。到了1960年代后期至1970年代,“过度活跃”这名词已在欧美社会变得很普遍,但医学上普遍采用“MBD”来称呼这些症状。

1980年代,这种病症开始在亚洲得到注意,主要是因为当时亚洲的新兴经济势力地区开始发现当地儿童的饮食转变可能与过度活跃儿童的增加有关。当时南华早报曾就此事件发表专题报道,而这报道后来成为了香港某一年高考英语运用科的题目取材。

另一方面,在西方有研究员发现维生素B6能够使有学习困难的儿童在课堂上更能专注,而这种处方对于注意力不足的学童有同样的疗效。其后,再有研究指锌能对注意力不足及患自闭症的学童有所帮助。之后,多样维生素成为了部份医生对这些病童的处方。不过,这些研究在事后发现可信程度不太高。


个案数字

美国的数字
根据2000年版本的DSM-IV-TR,在美国大概有3%-7%的儿童有ADHD。而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于2004年出版的美国健康访问调查年报,美国大约有400万名18岁以下的儿童被诊断出有ADHD。不过,有关评估的比率差异极大,有些校区甚至有60%的儿童被诊断为ADHD患者。现时美国全国有超过100万成年人及小童因为这个病症而需要服用处方的药物。[2]

根据2002年的统计数字,被诊断出有ADHD的男童在比例上比女童高出两倍(男童比例:10%;女童比例:4%)。对于这个性别上差异的成因,我们仍然未知确切原因。不过,有专家指有可能由于女童的病症普遍比男童轻微,在诊断时亦同时较男童难于察觉,所以较少被家长及老师发现而作出转介。


香港的数字
在香港,现时由于过去资源分配的问题,教统局一直都未有抽拨任何资源去探究这个问题。直到2004年11月到12月,教统局才首次在全香港进行系统性的普查,研究在实施融合教育之后,每一家学校的弱能学生所占的比例。不过就部份现职老师非正式从各自学校的观察,亦发现一项与美国的研究类似的结果,就是:男童的比例比女童为高,而女童通常都较迟才被发现有这个问题。老师们推断这可能与香港的女童普遍较男童文静有关,但仍需要研究去确认。

数字背后的意义
今天ADHD是多动症的一个问题是工业化世界各地, 虽然没有其他国家的孩子得了这种"无序"经常在美国.


Evidence for ADHD as an organic phenomenon
利用磁共振显像技术(MRI)对脑部扫描的研究显示患有ADHD和正常孩子的图象有分别。不少科学家认为这足以证明ADHD是和脑部创伤有关。但另一方面,根据脑部的正电子造像显示,这种分别很可能只说明了ADHD患者的问题:因为他们并不能专注于一件事情,所以脑部影像只说明了作为脑内燃料的葡萄糖的分布,在两组儿童之间的分别。在成人患者的脑扫描中,控制专注力的部份由于葡萄糖水平较低,所以显得不太活跃(Zametkin et al.)。 不过,没有证据显示低葡萄糖水平与低注意力有关连。





ADHD会不会遗传?
根据NIMH的答问集,兹引文如下:

“研究显示ADHD会在家族中出现,所以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影响。ADHD的病童通常都至少有一位近亲亦有ADHD。患有ADHD的男童长大成为父亲后,不少于三分一人的子女亦是ADHD患者。一个更有说服力的遗传联系,就是同卵双生儿如果当中一位被诊断为ADHD患者,另一位同时亦是患者的机会非常高。”

治疗
目前可用于治疗ADHD患者的数种方案包括各种医药治疗、行为干预、以及教育疗法。


医药治疗
针对ADHD的一线药物为兴奋剂,其中包括诺华公司的立达宁(Ritalin,学名为哌甲酯(methylphenidate))、沙尔公司的Adderall(安非他明产品,主要成分为右旋苯丙胺(dextroamphetamine)和laevoamphetamine salts)、Ovation制药公司的Desoxyn(学名为甲基安非它明(methamphetamine)等。由于几乎所有针对ADHD的药品都被美国缉毒署划分为二级管制品(Schedule II,即指有高度滥用可能性的药品)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是一种在儿童期很常见的精神失调。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世界通用疾病分类手册》第十版(ICD-10,WHO,1992)称此症为“过度活跃症”(Hyperkinetic Disorder),分类编号为F90,一般又俗称为“过动儿”。由于对这种病症的认识增加,最近大家才发现这种病症同样在成年人身上出现。

现时没有任何确切证据证实任何导致这种病症的原因,但过去曾经推测味精可能是一种诱因。但随着医学界发现成人亦患有这种病以后,这种说法站不住脚。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及防御中心(CDC)的研究,ADHD其实只是多种精神失调的合称。因此,要正确疹断这一病症,不能依靠单一测试去确定,而必须同时采用多种测试配合去确认。

对ADHD比较确切的定义,记载于美国精神医学会(APA)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文本修改版(DSM-IV-TR,APA,2000年)。ADHD的主要病征是:

注意力散涣 (inattentive) 或 集中困难 (Attention-deficit)
活动量过多 (hyperactive 或 hyperkinetic)
自制力弱 (impulsive)
而基于以上三种病征出现的优势,再把ADHD细分为以下三个分类:

注意力散涣主导型 (mainly inattentive)
活动量过多或自制力弱主导型(mainly hyperactive-impulsive)
混合型 (combination)
根据最近的研究发现,ADHD是由一种发生于脑前额叶的遗传性的多巴胺新陈代谢失常引致。最新的研究认为正肾上腺素 (norepinephrine)的新陈代谢亦会对病情有所影响。(参看Krause et al,2000)但由于这些最新研究都有药厂在背后资助,其中立性尚有待确认。

名称
注意力不足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简称ADD)这个名词首先于1980年出版的DSM第三版出现。在1987年出版的修订本中,才改用现在的名称。这个病症在台湾被称为注意力缺陷过动症,在香港被称为专注力失调过度活跃症,而在日本则被称为注意欠陷多动性障害。在韩国则被称为注意力缺乏过剩行动障碍(주의력결핍 과잉행동장애)。

除了ADHD或ADD以外,过去也曾采用过度活跃症或多动综合症(Hyperkinetic Syndrome,简称HKS);微细脑损伤、微细脑机能障碍(Minimal Cerebral Dysfunction,简称MCD)等各种名称。此外,外国出版物有时为了回避“disorder”这一个比较负面的词语,会改称为Attention-Deficit Syndrome(注意力不足候群,简称ADS)。


症状
有ADHD的小朋友,其表现通常有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抑制自己的冲动以及坐立不安的情况。 在大人,主要问题则常在于ADHD患者无法计划好他们的生活与每日简单的工作,因此注意力不集中与坐立不安的情况常是次要的问题。 诊断ADHD的标准系依据DSM-IV-TR的标准,可以连结至美国疾病管制局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1]查询。美国疾病管制局强调诊断ADHD必须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疗提供者才可,否则容易被误诊与处方,这是相当危险的。


在教室内的行为观察
一个有ADHD的学生,在课室内可能有以下的行为。然而这些行为不能作为其患病的确诊,因为其他病症的患者亦会出现类似的病征,但可以作为转介与学校社工的指标。这些行为的部份列表如下: 有“手脚摇动”的行为,即俗语所谓的“坐立不定”。


20世纪历史
1902年,英国儿科医生George Still首次描述一项与ADHD近似的病征。 1937年,一家医院首次采用安非他命来治疗有行为问题的儿童。儿童接受治疗后,行为有改进。不过,这种治疗法在1950年代以前都不太普遍。

1957年,利配酮开始被广泛应用于治疗。

1950年代至1960年代,研究人员对这种病症的名称开始由“微细脑创伤”改为“微细脑功能失常”。改变名称的原因,是因为不少病童都没有发觉有受过任何创伤。

1960年代,“过度活跃儿童候群”这名称首次出现。当时专家认为这些症状并非由损伤引起。到了1960年代后期至1970年代,“过度活跃”这名词已在欧美社会变得很普遍,但医学上普遍采用“MBD”来称呼这些症状。

1980年代,这种病症开始在亚洲得到注意,主要是因为当时亚洲的新兴经济势力地区开始发现当地儿童的饮食转变可能与过度活跃儿童的增加有关。当时南华早报曾就此事件发表专题报道,而这报道后来成为了香港某一年高考英语运用科的题目取材。

另一方面,在西方有研究员发现维生素B6能够使有学习困难的儿童在课堂上更能专注,而这种处方对于注意力不足的学童有同样的疗效。其后,再有研究指锌能对注意力不足及患自闭症的学童有所帮助。之后,多样维生素成为了部份医生对这些病童的处方。不过,这些研究在事后发现可信程度不太高。


个案数字

美国的数字
根据2000年版本的DSM-IV-TR,在美国大概有3%-7%的儿童有ADHD。而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于2004年出版的美国健康访问调查年报,美国大约有400万名18岁以下的儿童被诊断出有ADHD。不过,有关评估的比率差异极大,有些校区甚至有60%的儿童被诊断为ADHD患者。现时美国全国有超过100万成年人及小童因为这个病症而需要服用处方的药物。[2]

根据2002年的统计数字,被诊断出有ADHD的男童在比例上比女童高出两倍(男童比例:10%;女童比例:4%)。对于这个性别上差异的成因,我们仍然未知确切原因。不过,有专家指有可能由于女童的病症普遍比男童轻微,在诊断时亦同时较男童难于察觉,所以较少被家长及老师发现而作出转介。


香港的数字
在香港,现时由于过去资源分配的问题,教统局一直都未有抽拨任何资源去探究这个问题。直到2004年11月到12月,教统局才首次在全香港进行系统性的普查,研究在实施融合教育之后,每一家学校的弱能学生所占的比例。不过就部份现职老师非正式从各自学校的观察,亦发现一项与美国的研究类似的结果,就是:男童的比例比女童为高,而女童通常都较迟才被发现有这个问题。老师们推断这可能与香港的女童普遍较男童文静有关,但仍需要研究去确认。

数字背后的意义
今天ADHD是多动症的一个问题是工业化世界各地, 虽然没有其他国家的孩子得了这种"无序"经常在美国.


Evidence for ADHD as an organic phenomenon
利用磁共振显像技术(MRI)对脑部扫描的研究显示患有ADHD和正常孩子的图象有分别。不少科学家认为这足以证明ADHD是和脑部创伤有关。但另一方面,根据脑部的正电子造像显示,这种分别很可能只说明了ADHD患者的问题:因为他们并不能专注于一件事情,所以脑部影像只说明了作为脑内燃料的葡萄糖的分布,在两组儿童之间的分别。在成人患者的脑扫描中,控制专注力的部份由于葡萄糖水平较低,所以显得不太活跃(Zametkin et al.)。 不过,没有证据显示低葡萄糖水平与低注意力有关连。





ADHD会不会遗传?
根据NIMH的答问集,兹引文如下:

“研究显示ADHD会在家族中出现,所以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影响。ADHD的病童通常都至少有一位近亲亦有ADHD。患有ADHD的男童长大成为父亲后,不少于三分一人的子女亦是ADHD患者。一个更有说服力的遗传联系,就是同卵双生儿如果当中一位被诊断为ADHD患者,另一位同时亦是患者的机会非常高。”

治疗
目前可用于治疗ADHD患者的数种方案包括各种医药治疗、行为干预、以及教育疗法。


医药治疗
针对ADHD的一线药物为兴奋剂,其中包括诺华公司的立达宁(Ritalin,学名为哌甲酯(methylphenidate))、沙尔公司的Adderall(安非他明产品,主要成分为右旋苯丙胺(dextroamphetamine)和laevoamphetamine salts)、Ovation制药公司的Desoxyn(学名为甲基安非它明(methamphetamine)等。由于几乎所有针对ADHD的药品都被美国缉毒署划分为二级管制品(Schedule II,即指有高度滥用可能性的药品)
是多动症吧......
我好像有一点多动~!
就是多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