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见闻:首都首尔不叫汉城处处见汉风:转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8:03:28
韩国见闻:首都首尔不叫汉城处处见汉风

韩国见闻:首都首尔不叫汉城处处见汉风
对峙了50多年的朝鲜和韩国虽然政治上互为两极,但在文化上不乏共同点:都曾深受中国传统的影响。到达韩国的外国游客,大概从步出飞机的第一瞬间,就能感受到中国这个强邻的影响无处不在。新建的仁川国际机场每一块路标都以韩、中、英三种文字书写(有时加上日文);甚至地上铺的红地毯,也都印着醒目的黑体汉字。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导,不久前还被称为“汉城”的首都首尔,街头巷尾飘荡着中国风。且不说许多刻意保存的古建筑,例如地位与北京紫禁城相当的“景福宫”、位于城市中轴线南北两端的“崇礼门”与“光化门”仍旧悬挂着端庄、威严的汉字牌匾,就连最热闹的时尚购物区“明洞街”,也有不少商号用中文标示品名与价格,或者反复播放“普通话”录音,以招徕满街乱逛的“老中”。  

韩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民族英雄李舜臣,是16世纪率军全歼日本舰队的将领,死后被追授“忠武公”谥号。今天首尔的主要街道“世宗路”上就竖立着他身披盔甲的铜像,远在四个街口外也能看到。铜像脚下、两层楼高的基座并无一句韩文,但却镶嵌着九个斗大的汉字:“忠武公李舜臣将军像”。  

据瞭解,目前通用于朝鲜半岛的表音文字(又称“谚文”或“训民正音”),虽在五百多年前即已问世,但只是在1945年后才真正成为韩国人的交际语文,之前则广泛使用中国方块字。即使今天,上流社会的学者、尊长,仍以通晓中文、熟习汉字书法作为显赫家世的象征。无怪乎首尔最畅销的三大韩文报纸,一直沿用着“东亚日报”、“朝鲜日报”与“中央日报”的汉字报头。各报每天刊出的时事漫画,出现汉字就更加常见。  

首尔的钟路区,有许多殷实人家住在依山而建的老宅。走在这一带陡峭而洁净的小街,感觉像置身于老北京的胡同。只见家家都有小巧的院子、门楼,房顶都铺着黑色陶瓦。两年前“汉城”的名称正式废止不用,市政府为民宅统一更换了新的韩文门牌。但有些老宅的房东不习惯,又在旁边多挂一块手写的汉字门牌,如“汉城特别市钟路区三清洞158-21号”之类。
  
韩国社会的“中华遗风”不仅仅反映在文字上,韩国人的节庆、礼仪、人名、宗教、装饰风格,都折射出华夏文明的光谱,某些方面甚至比中国人保留了更多的传统色彩。例如尊孔读经,南韩城镇随处可见研习儒家学说的“乡学”,每年的祭孔大典比中国办得更认真。韩国还抢在中国之前,把端午节当作韩民族的节日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定居韩国的老一代华侨多数是山东人后裔,虽未踏足故土,却讲一口标准的胶东方言。中国改革开放后,到韩国打工、留学、旅游、经商的华人有如过江之鲫,福建人的比例很快超过了山东人。此外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辗转赴韩谋生的,也为数不少。这后一类人与韩国人同文同种,更容易融进当地社会韩国见闻:首都首尔不叫汉城处处见汉风

韩国见闻:首都首尔不叫汉城处处见汉风
对峙了50多年的朝鲜和韩国虽然政治上互为两极,但在文化上不乏共同点:都曾深受中国传统的影响。到达韩国的外国游客,大概从步出飞机的第一瞬间,就能感受到中国这个强邻的影响无处不在。新建的仁川国际机场每一块路标都以韩、中、英三种文字书写(有时加上日文);甚至地上铺的红地毯,也都印着醒目的黑体汉字。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导,不久前还被称为“汉城”的首都首尔,街头巷尾飘荡着中国风。且不说许多刻意保存的古建筑,例如地位与北京紫禁城相当的“景福宫”、位于城市中轴线南北两端的“崇礼门”与“光化门”仍旧悬挂着端庄、威严的汉字牌匾,就连最热闹的时尚购物区“明洞街”,也有不少商号用中文标示品名与价格,或者反复播放“普通话”录音,以招徕满街乱逛的“老中”。  

韩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民族英雄李舜臣,是16世纪率军全歼日本舰队的将领,死后被追授“忠武公”谥号。今天首尔的主要街道“世宗路”上就竖立着他身披盔甲的铜像,远在四个街口外也能看到。铜像脚下、两层楼高的基座并无一句韩文,但却镶嵌着九个斗大的汉字:“忠武公李舜臣将军像”。  

据瞭解,目前通用于朝鲜半岛的表音文字(又称“谚文”或“训民正音”),虽在五百多年前即已问世,但只是在1945年后才真正成为韩国人的交际语文,之前则广泛使用中国方块字。即使今天,上流社会的学者、尊长,仍以通晓中文、熟习汉字书法作为显赫家世的象征。无怪乎首尔最畅销的三大韩文报纸,一直沿用着“东亚日报”、“朝鲜日报”与“中央日报”的汉字报头。各报每天刊出的时事漫画,出现汉字就更加常见。  

首尔的钟路区,有许多殷实人家住在依山而建的老宅。走在这一带陡峭而洁净的小街,感觉像置身于老北京的胡同。只见家家都有小巧的院子、门楼,房顶都铺着黑色陶瓦。两年前“汉城”的名称正式废止不用,市政府为民宅统一更换了新的韩文门牌。但有些老宅的房东不习惯,又在旁边多挂一块手写的汉字门牌,如“汉城特别市钟路区三清洞158-21号”之类。
  
韩国社会的“中华遗风”不仅仅反映在文字上,韩国人的节庆、礼仪、人名、宗教、装饰风格,都折射出华夏文明的光谱,某些方面甚至比中国人保留了更多的传统色彩。例如尊孔读经,南韩城镇随处可见研习儒家学说的“乡学”,每年的祭孔大典比中国办得更认真。韩国还抢在中国之前,把端午节当作韩民族的节日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定居韩国的老一代华侨多数是山东人后裔,虽未踏足故土,却讲一口标准的胶东方言。中国改革开放后,到韩国打工、留学、旅游、经商的华人有如过江之鲫,福建人的比例很快超过了山东人。此外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辗转赴韩谋生的,也为数不少。这后一类人与韩国人同文同种,更容易融进当地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