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于印度威劳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50:05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8日 17:50 21世纪经济报道

  文/Sebastian Mallaby

  未来的教室将装备有电子白板。未来的老师们用电子笔将公式写在白板上,而未来的学生们就不必发愁因为记笔记而分心。他们只要全神贯注地听讲,然后将公式直接下载到连接在书桌上的笔记本电脑就完事大吉。
       
大溪地二期火爆热销!        领袖国际花园别墅
传海量生活资讯        夜深了,我们只去爱吧
       

  需要澄清的是:我在这里所描述的教室并不只是存在于虚幻的未来,我一个月前参观的威劳尔(Vellore)理工学院的现实情况就是如此。

  难以置信吗?威劳尔是位于印度南部的一个小镇,可是一个穷得很多房子的屋顶连防雨的铁皮都用不起,而还是用茅草的地方。直到几年前,威劳尔还只是以一个大型的外国人帮助建立的教会医疗中心出名,而如今,她有了一个有九千名学生和大型体育场的工程学院,一个孕育创新高科技企业和生物分离试验室的孵化器。所到之处,满眼正在施工的建筑:这里是新的实验楼,而那里是光鲜的有游泳池的学生宿舍。

  这个学院成立于1984年,当时仅有一百八十个学生。它的超常的发展,之于现代印度的象征意义,正如城堡和宫殿之于古老的印度。它的成功,只是大量涌现的遍布全国的工程学校的部分反映,自然也是科技带动的印度经济奇迹的一部分。2005 年,印度有二十万工科学生大学毕业,是美国的三倍和欧洲的两倍。但真正让人吃惊的数字是:2005年印度有四十五万学生入读四年制工科课程,意味着 2009年时的毕业生人数将是2005年的两倍多。

  数字固然惊人,但印度实现之的途径也同样令人惊奇。使印度的工程技术腾飞的原因并不在于由纳税人兴建或者国外捐助的大学教育“供应”的增加,而是由于自费求学的“需求”的增加。这种需求自然而然地带动了私营教育的发展。超过五分之四的印度工科学生在私立院校就读,而这些院校的发展潜力似乎仍颇为巨大。2003年,威劳尔理工学院收到了七千个入学申请,而到了2005年,申请人数高达四万四千人。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印度的整个教育系统。私营教育大幅增长。根据印度的国家应用经济研究委员会报告,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六到十四岁的学龄儿童就读私立学校的比例由不到十分之一增长到四分之一左右,这个数字还有可能低估。英国新堡 (Newcastle)大学的杰姆士·托里(James Tooley)发现印度贫民区有三分之二的儿童就读私立学校,而这些学校并未被官方认可,因此有可能未被全国的调查统计在内。

  对私立学校需求的激增,令关于包括印度在内的穷国的经济发展的讨论变得有趣起来。反贫穷活动家们的一般的看法是,教育带动发展。如果教室和教师增加了,发展进步就随之而来。印度在技术密集产业(比如软件业和制药业)的成功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印度政府长期为一些精英工科院校投入资金,而这些学校的毕业生正是使这个国家的高科技得以成功的核心力量。当然,在印度的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时期,经济发展停滞,这些精英们也无所作为。也只有在市场化改革之后,他们才得以大显身手。

  但同时,印度最近的私营教育的热潮也证明了这个因果关系可以倒置。教育可以促进发展,但要经济开放大环境的支持。但反过来,发展却毫无疑问地能够使教育起飞。自从印度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发展市场经济以来,家长们知道了投资教育的好处。他们看到那些发展迅速的私营公司给出的诱人的薪水,于是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有这样的机会。私立小学使他们占有优势,因为它们用通向现代之门的通行证—— 英语——教学。像威劳尔理工学院就承诺给予毕业生以在汽车和软件行业工作的资格。一旦家长们明白教育能使他们的孩子跨入现代印度之门,他们会迫不及待地自掏腰包,令公家的投入显得多余。

  当然事情也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简单。最好的工程师都被工业界抢走了,而威劳尔和其他工程学校就很难找到好的老师。结果就造成一些学校误人子弟,使一些学无所长的毕业生就业无门。但起码威劳尔这件事让人们明白一个道理:看上去并不相关的发展政策,诸如关税的削减,行业限制的开放,以及交通
能源网络的建设等,也能刺激入学率的提高,其作用并不小于向学校直接投入。

  (本文由LATWP授权刊发,本报见习编辑陈中翻译。本报保留中文版权)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8日 17:50 21世纪经济报道

  文/Sebastian Mallaby

  未来的教室将装备有电子白板。未来的老师们用电子笔将公式写在白板上,而未来的学生们就不必发愁因为记笔记而分心。他们只要全神贯注地听讲,然后将公式直接下载到连接在书桌上的笔记本电脑就完事大吉。
       
大溪地二期火爆热销!        领袖国际花园别墅
传海量生活资讯        夜深了,我们只去爱吧
       

  需要澄清的是:我在这里所描述的教室并不只是存在于虚幻的未来,我一个月前参观的威劳尔(Vellore)理工学院的现实情况就是如此。

  难以置信吗?威劳尔是位于印度南部的一个小镇,可是一个穷得很多房子的屋顶连防雨的铁皮都用不起,而还是用茅草的地方。直到几年前,威劳尔还只是以一个大型的外国人帮助建立的教会医疗中心出名,而如今,她有了一个有九千名学生和大型体育场的工程学院,一个孕育创新高科技企业和生物分离试验室的孵化器。所到之处,满眼正在施工的建筑:这里是新的实验楼,而那里是光鲜的有游泳池的学生宿舍。

  这个学院成立于1984年,当时仅有一百八十个学生。它的超常的发展,之于现代印度的象征意义,正如城堡和宫殿之于古老的印度。它的成功,只是大量涌现的遍布全国的工程学校的部分反映,自然也是科技带动的印度经济奇迹的一部分。2005 年,印度有二十万工科学生大学毕业,是美国的三倍和欧洲的两倍。但真正让人吃惊的数字是:2005年印度有四十五万学生入读四年制工科课程,意味着 2009年时的毕业生人数将是2005年的两倍多。

  数字固然惊人,但印度实现之的途径也同样令人惊奇。使印度的工程技术腾飞的原因并不在于由纳税人兴建或者国外捐助的大学教育“供应”的增加,而是由于自费求学的“需求”的增加。这种需求自然而然地带动了私营教育的发展。超过五分之四的印度工科学生在私立院校就读,而这些院校的发展潜力似乎仍颇为巨大。2003年,威劳尔理工学院收到了七千个入学申请,而到了2005年,申请人数高达四万四千人。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印度的整个教育系统。私营教育大幅增长。根据印度的国家应用经济研究委员会报告,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六到十四岁的学龄儿童就读私立学校的比例由不到十分之一增长到四分之一左右,这个数字还有可能低估。英国新堡 (Newcastle)大学的杰姆士·托里(James Tooley)发现印度贫民区有三分之二的儿童就读私立学校,而这些学校并未被官方认可,因此有可能未被全国的调查统计在内。

  对私立学校需求的激增,令关于包括印度在内的穷国的经济发展的讨论变得有趣起来。反贫穷活动家们的一般的看法是,教育带动发展。如果教室和教师增加了,发展进步就随之而来。印度在技术密集产业(比如软件业和制药业)的成功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印度政府长期为一些精英工科院校投入资金,而这些学校的毕业生正是使这个国家的高科技得以成功的核心力量。当然,在印度的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时期,经济发展停滞,这些精英们也无所作为。也只有在市场化改革之后,他们才得以大显身手。

  但同时,印度最近的私营教育的热潮也证明了这个因果关系可以倒置。教育可以促进发展,但要经济开放大环境的支持。但反过来,发展却毫无疑问地能够使教育起飞。自从印度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发展市场经济以来,家长们知道了投资教育的好处。他们看到那些发展迅速的私营公司给出的诱人的薪水,于是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有这样的机会。私立小学使他们占有优势,因为它们用通向现代之门的通行证—— 英语——教学。像威劳尔理工学院就承诺给予毕业生以在汽车和软件行业工作的资格。一旦家长们明白教育能使他们的孩子跨入现代印度之门,他们会迫不及待地自掏腰包,令公家的投入显得多余。

  当然事情也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简单。最好的工程师都被工业界抢走了,而威劳尔和其他工程学校就很难找到好的老师。结果就造成一些学校误人子弟,使一些学无所长的毕业生就业无门。但起码威劳尔这件事让人们明白一个道理:看上去并不相关的发展政策,诸如关税的削减,行业限制的开放,以及交通
能源网络的建设等,也能刺激入学率的提高,其作用并不小于向学校直接投入。

  (本文由LATWP授权刊发,本报见习编辑陈中翻译。本报保留中文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