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西德,南北韩的差别那么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2:59:34
从小就知道ZB主义是腐朽的.人民都在水深火热之中..同样的人种.同样的都是战后起步.东西德,南北韩差距也太大了吧.从小就知道ZB主义是腐朽的.人民都在水深火热之中..同样的人种.同样的都是战后起步.东西德,南北韩差距也太大了吧.
差点出了个南北越:D
这个也要看是说什么了。
南北朝鲜,在80年代以前,南棒子是比较羡慕北棒子的,后来苏联倒台,华约经济体系崩溃,依附此体系的北棒子又被老美封锁,所以经济现在比较惨淡。南棒子是老美构建冷战包围圈的时候扶持过的,后来又趁着西方发达国家次级产业转移的机会,小发展了一把,所谓亚洲四小龙就是这次产业转移的产物。
东西德的话,差距一直没有南北棒子那么大,底子都好,战后也都快速建设成了工业化国家,国家实力和棒子不能相提并论,工业化程度,国民教育,基础设施这些硬件都很强大。同样是受原来所处的经济体系崩溃的影响,东德原来发展程度和西德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合并后现在看来,问题还有,不过前景光明。
PS:某些拿东西德合并后那些问题说事的,建议参考下我国东西差距,大概就能了解人家那点问题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了。
再PS:楼主........光缆断了以后新招收的吧???资本主义再好,只要中国还是个大国,不管你走什么道路都是人家封锁的对象。
搞社会资本的积累,最重要的就要看启动的第一桶金。从钱多钱少上来看,你认为是哪边拿钱堆出个样板的本钱更大??:D
回板凳的话..俺是06年底注册的..平常都是潜水看贴..偶有一回..这贴是按在CD发的第2贴..第1帖在水区..坦白从宽..:D
原帖由 foxpat 于 2007-10-10 09:15 发表
东西德的话,差距一直没有南北棒子那么大,底子都好,战后也都快速建设成了工业化国家,国家实力和棒子不能相提并论,工业化程度,国民教育,基础设施这些硬件都很强大。同样是受原来所处的经济体系崩溃的影响,东德原来发展程度和西德的差距进一步拉 ...

差距在50年代就开始拉大

莫非经互会体系(华约是军事领域的,经济领域叫经互会)那时候就开始崩溃?

归根结底,还是计划经济体制僵化死板、扼杀经济活力造成的
原帖由 歌剧院幽灵 于 2007-10-10 22:58 发表

差距在50年代就开始拉大

莫非经互会体系(华约是军事领域的,经济领域叫经互会)那时候就开始崩溃?

归根结底,还是计划经济体制僵化死板、扼杀经济活力造成的


啥时候回复也变得这么无厘头啊!
楼上的签名有意义~~~~~~~~~~
以後用鐮刀斧頭:D

星星是猶太標誌:L
因为南北不是东西:D
这说明美国主子力量大.
这说明美国主子力量大.
===================
傍个大款当然易发达.:D
都是墙头草,哪强向哪跑.
原帖由 林青豪 于 2007-10-10 23:54 发表


啥时候回复也变得这么无厘头啊!

从华约变成经济体制的那一时刻起:D
原帖由 tomcat650093 于 2007-10-11 16:52 发表
这说明美国主子力量大.

连小孩子的父母都知道教育子女,要和好学生在一起玩,不要跟坏孩子在一起鬼混:D
在80年代以前,南棒子是比较羡慕北棒子的,后来苏联倒台,华约经济体系崩溃,依附此体系的北棒子又被老美封锁,所以经济现在比较惨淡。南棒子是老美构建冷战包围圈的时候扶持过的 ...

;funk ;funk ;funk
76年南韩人均GDP就达到800美元了,现在的印度都不到。
因为东边和北边没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victory:
因为万恶的美帝国主义的封锁:D
原帖由 歌剧院幽灵 于 2007-10-10 22:58 发表

差距在50年代就开始拉大

莫非经互会体系(华约是军事领域的,经济领域叫经互会)那时候就开始崩溃?

归根结底,还是计划经济体制僵化死板、扼杀经济活力造成的


死板僵化的计划经济能在40来年的时间里制造出一个超级大国~够狠的!没有经济活力的经济体系产生的重工业基础让瘦死的俄罗斯人民吃了20年老本还依然站在世界科技的前列~~啥时候全世界人民的死板僵化能有这样的效率,地球该改名叫天顶星了
原帖由 gotowork 于 2007-10-11 20:00 发表


;funk ;funk ;funk
76年南韩人均GDP就达到800美元了,现在的印度都不到。


70年代末朝鲜也将近700美元。而且各种福利都是很强的。

不过60年代初期,朝鲜更高,将近是韩国的三倍,韩国经济在70--80年代根打了鸡血一样,到70年代比战后初期翻了30倍,之后到经济危机之前又涨了4倍。一下子就把朝鲜给甩开了。
原帖由 歌剧院幽灵 于 2007-10-10 22:58 发表

差距在50年代就开始拉大

莫非经互会体系(华约是军事领域的,经济领域叫经互会)那时候就开始崩溃?

归根结底,还是计划经济体制僵化死板、扼杀经济活力造成的

     东德强调基础工业,不惜以牺牲消费品的代价来推行工业化.这是典型的苏联模式和中央计划经济:生产和价格的决策,资源的分配都由行政命令决定.尽管缺乏自然资源,不得不靠进口大量原材料来发展工业,但东德还是很快就成了苏联式经济中最富有的国家,有最高的人均GDP和最高的生活标准.整个70年代,东德一直保持稳定的3%~5%的经济增长.在80年代,这个数字有所下降. 东德,教育和医疗都是免费的.有些方面,东德人做得要比西德好,比如婴儿死亡率东德要比西德低.住房分配也令东德人心满意足。
    在出口上,东德经济被称为是东欧的"发电站",莫斯科十分仰仗东德机械工业,化学以及电子产品的出口.东德加入了经互会,贸易伙伴主要是经互会成员,在1981年,大约占到65%~70%,光是与苏联的交易就达到了35%.
    80年代中期,民主德国已成为世界十大工业强国之一。其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10—11位,国民收入总额占世界第12位,劳动生产率居世界第6位,人均国民收入6440美元,远远超过苏联,比英国还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东欧国家中居于首位,人均住房面积23平方米,每百户居民中有小汽车42辆,电视机111台,电冰箱118台,全国粮食已基本自给。

     东德虽然最后与西德经济发展逐渐拉开,但是双方之间的差距要比南北朝鲜小的多
东西德 分家的时候本身工业基础就有差距,要是鲁尔工业区在东德那是个什么结果
原帖由 于冰 于 2007-10-13 21:08 发表
东西德 分家的时候本身工业基础就有差距,要是鲁尔工业区在东德那是个什么结果

     不仅德国最好的工业区在西德,资源分布在东西两德之间存在着差异。东德位于欧洲大陆的中心位置,国土面积仅为西德的1/3,境内自然资源贫乏,"全德出铁量仅占1.3%,煤占2%,钢占7%"。(3)相对而言,"全德78%的矿山、84%的冶金铸造产品出自西部地区"。
      从历史发展看,东西部一直存在着工业化程度和生产效率方面的差距。紧邻法国的西部地区是工业发展最早,也最为先进的地区。二战前德国的重工业、原材料工业大多集中在西部;1936年德国西部地区在全国整个工业产值中占61%,其中,原料和基础材料生产占66%,基础设备生产占61%"。(5)东部则寥寥无几。战后西德又承袭了战前德国的绝大部分工业设施,"德国分裂后,英、美、法占领区的工业产值占1944年的63%,而基础材料占63%,消费品工业占60%"。(6)包括鲁尔和萨尔两大工业区。相比较,西德拥有的原有工业基础雄厚,使经济的重建置于高水平起点上。
朝鲜GDP估算战后朝鲜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先盛后衰的发展历程。朝鲜在80年代之前其经济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国和越南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甚至也不低于韩国。1960年时,韩国GDP与人均GDP仅是朝鲜的40%和55%,1975年时韩国GDP与人均GDP分别是朝鲜的90%和84%。直到1980年韩国才刚刚赶上朝鲜。韩国GDP与人均GDP分别是603亿美元和1589美元,朝鲜这两个数字分别为413亿美元和1161美元。
      朝鲜主要工业产量 90年代后,随着苏东剧变,朝鲜的贸易环境日益恶化,外汇储备越来越少,原料、燃料和原油的进口激减,从而导致冶金、煤炭、电力生产大幅度下降,整个工业生产处于严重的衰退之中。1990年至1998年,煤炭产量由3 315万吨减少到1 860万吨;发电量由227亿千瓦减少到170亿千瓦;钢铁产量由336万吨减少到94.5万吨;原油进口量由252万吨减少到50万吨。由于原料、燃料、电力的严重不足,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企业设备运转率仅达到20%。
       朝鲜粮食生产状况 60年代时,朝鲜粮食生产曾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1964年朝鲜产粮500万吨,那时仅1200万人口,既能让国民过得舒服,还有余粮可供出口,被国际舆论称为“经济奇迹”。 70年代中后期,朝鲜年产粮食超过700万吨,80年代前半叶曾超过800万吨,1984年甚至达到1000万吨。 但是,90年代以来直到2000年,朝鲜自产粮食每年平均在400万吨左右

     朝鲜工业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也相当之大。据韩国发展银行估算,朝鲜主要部门工业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大约在17-25年。其中造船23年,钢铁20年,机械工具制造20年,汽车 25年,家电23年,计算机17年,纺织23年,食品饮料27年。
世界是物质的 天天玩“思想”的人在世界上混不开 国家也是一样
原帖由 屠城校尉 于 2007-10-11 17:53 发表
这说明美国主子力量大.
===================
傍个大款当然易发达.:D



那么美国这个大款是绑谁绑来的?
当然是两头卖军火赚的
南北都是大国扶植下的产物。所以,宗主国的兴衰对于南北都至关重要。朝鲜遇到了苏联解体;韩国则迎来了美国霸权。不过长远来讲,南北都不能保持现有政权模式不变,因为亚洲早晚还是中国的。
不要把全部的过错都怪在计划经济上  计划经济如果给好的搞 还是很有前途的  这些国家贫穷的原因是把发展经济的精力全放在抓革命 抓阶级斗争上啦 生怕自己的政权不保 这才是根本的原因
]]
原帖由 fengxiang 于 2007-10-13 21:20 发表

     不仅德国最好的工业区在西德,资源分布在东西两德之间存在着差异。东德位于欧洲大陆的中心位置,国土面积仅为西德的1/3,境内自然资源贫乏,"全德出铁量仅占1.3%,煤占2%,钢占7%"。(3)相对而言,"全德78%的 ...

不要把规模和水平混淆了,美英法占领区的工业产出占60%多,而面积与人口也占超过70%, 说明与东部经济水平是基本相当的,你不能从总量的多来突出水平与基础的强。
而且战争期间为了躲避美英的轰炸,德国是将很多高科技和工业转移到东部的。
另外,原先德国东部的著名的西里西亚工业区是与德国的鲁尔、英国的中英格兰—南威尔士齐名的欧洲三大矿冶工业与重工业城市密集带,也是东欧最大的采矿-冶金综合型传统重化工业区。战后大部分割给了波兰,可也没见波兰能折腾出个什么鸟样来。
原帖由 lubicun 于 2007-10-14 11:19 发表
不要把全部的过错都怪在计划经济上  计划经济如果给好的搞 还是很有前途的  这些国家贫穷的原因是把发展经济的精力全放在抓革命 抓阶级斗争上啦 生怕自己的政权不保 这才是根本的原因

苏联也把人民组织起来大搞建设,威力发挥出来,逼得美国都要拉中国了,取得的成就实在是惊人。当苏联抢先发射卫星,最先把人送到太空时,对人心的震慎非常大,美国人都慌了。应该说苏联人干科技的体制较少受政治冲击,民族又多才多艺,搞出很多先进科技非常了不起。这一点上,中国比苏联差不少。中国的武器研发,还是差苏联很多的。苏联人连图纸都给中国了,由于中国的科研体系建得很不好,又受很大冲击,十多年开发不出新机型(造好飞机比造原子弹的难度要高一个数量级)。由于中国科技体系一开始就是一种引进追赶模式,有本质的弱点,这些后面再谈。

但是苏联经济有一个最本质的弱点,就是不知道市场需求是什么东西,这也是中苏等所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的根本弱点。国家的科研人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有精神力量支持的时候,上面发个指示,确实可以创造人间奇迹。但是他们都没有竞争压力,只有来自上面的指令压力。老毛发出1958年1070万吨钢的指令压力时,中国人民创造了人间奇迹,真的搞出了1100万吨钢。人无压力轻飘飘,江泽民在工厂里干活的时候也曾经没日没夜地完成上面的指令。

这就造成了两个极大危险:一个是上面的指令错得离谱,也会得到执行,造成大错,各社会主义国家都有,以中国最为典型。这个如果说不是本质困难的话,另一个就无法可解了,经济与科技进步的推动力量不是来自真实的需求,而是“自己给自己创造需求”。我认为区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不是看企业的组织形式,而是看需求模式。例如日本的企业和大锅饭一样,很多人就把日本当计划经济了。但是日本的企业的运作是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的,并不是什么人创造的指令性需求。而中国苏联的企业需求就真的是指令性的需求了,是货真价实的“自己给自己创造需求”。

就象苏联的军事工业,是一个典型的“自己给自己创造需求”的例子。这些需求真的形成了推动力,苏联军工人员不断创造人间奇迹,各种好东西让现在的中国军方还流口水。然而这些需求终究不是市场来的,来自某些人的头脑。所以苏联搞出了上万颗核弹,连带美国也是上万颗。我认为按照经济模式分析,如果苏联不搞这么多,或者停在几千颗上,美国也会停住的。人类历史上一大奇观:美苏军备竞赛就这么搞下来了。

当计划经济有明确目标时,它的效率与成就是惊人的。斯大林要快速工业化,要成为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他做到了。中国共产党建国后目标类似,虽然出了很多乱子,但也算是成就惊人。但是这之后呢?社会主义国家陷入了危机。

工业化了,都核恐怖平衡了,军事上危机不致命了(到现在美国都不敢打朝鲜)。接下来要管人民生活了,总不能把军事上占领全球或者赤化全球当目标吧?到不是不能这么想,主要是西方阵营不是吃干饭的会死顶,这么干有现实困难。中国搞全球输出革命,受到很大挫折,东南亚死了很多共产党与华侨。苏联陷在了阿富汗。所以,不能干革命了,回头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民生经济。

除了军事需求,苏联人民也有需求,要吃好用好玩好,由于没有市场经济,这些需求很难用市场的方法合理表达出来。苏联官员们也知道,所以也会搞些民生。然而,这仍然是“自己给自己创造需求”,官员们说,我认为苏联人民需要1000万台黑白电视机,于是就造出来了。也许苏联人更需要1亿公斤水果,或者想要500万台彩电,只要100万台黑白电视机,但苏联官员没有办法猜中这些数字。
这样,就是经济学名词“资源配置失效”所说的现象。这是计划经济的本质弱点。相对的,市场经济有一个“市场失效”的问题,就是说靠市场调节反而是坏结果,资源没有得到合理使用。然而,市场失效的情况相对于市场成功的情况,是少数的,不是常态,也可以想办法应对。计划经济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就真的是没有办法了,至少目前没有谁有办法,而且失效是常态,偶尔合理了,那得靠天纵英才的官员撞大运作出完美的计划。这既有很多理论结果(一般人根本不了解),也有铁一样的事实说明。

苏联奋斗了这么多年,那么多才多艺的一个民族,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结果到国际市场上一看,居然是个完全的失败者。除了卖原材料与军工,还有什么东西有竞争力?这不仅是现在俄罗斯的状况,苏联没解体前就是这样了,所以苏联才欠了西方国家很多钱。而美国人针对苏联经济这个特点,特别打击国际原材料价格。苏联经济从进出口角度来说,已经破产。这就说明了,不按市场真实的需求搞经济,最终是会完蛋的。

陈经的《官办经济》
原帖由 白云居士 于 2007-10-14 11:40 发表

不要把规模和水平混淆了,美英法占领区的工业产出占60%多,而面积与人口也占超过70%, 说明与东部经济水平是基本相当的,你不能从总量的多来突出水平与基础的强。
而且战争期间为了躲避美英的轰炸,德国是将很多高 ...

    我指分家的时候,不过东德也是世界第十工业强国,西德当时也属世界前三,就在这样情况下两德统一,德国也经历十年的经济磨合,直到现在仍然有问题,东德生活水平还是不如西德,失业人口也是原东德较多,看看德甲就知道了,基本都在西德,东德好像只有一只球队(如果没记错的话)。
     如果说两德统一后经济发展正好是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的开始,那么德国统一至少在原有已经很高的工业化水准上赶上信息革命,也算大大缩小了两德在经济上的融合。可是现在南北朝鲜,北朝鲜的工业化在80年代之前还算亚洲前列,可是随着苏联的衰落和崩溃,朝鲜工业基本瘫痪,再加上错过90年代的信息化革命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南北朝鲜在经济上的整合远远大于两德统一。如果朝鲜半岛统一,就韩国在对朝鲜工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上输血这一项就是按千亿美元计算,韩国的那点家底也吃不消,更不用说社会问题了
这个东西争论起来没有意义!!
根本原因在于生存的国家大环境不同,对内意识形态的差距导致社会主义国家不集权不加强国民意识教育很可能就会倒台,对外又受到封锁和限制,发展受阻,国内底子薄弱,国外无法得到合适的援助,敌视国家又不能开放市场技术等等面临着内外交困的现状,发展就很难谈得上了
以上的分析还算全面,没有泛政治化
好贴,观看学习中
从前是北朝鲜比南朝鲜富的

直到苏联改革.......
北朝鲜现在的状况 问题主要不是出在他自己的身上 苏联要是不垮台 在整个华约的各个国家里 大家统一分工 调配  朝鲜应该还是应该过的很不错的 问题就是苏联一垮台 失去了在一个体制里物资交换的对象   朝鲜所以的问题就全要靠自己解决了
其实据我所知,东德的经济水平在华约各国中还算是可以的了。
东德的经济总量在全球排名排起来,也不会太差,在那个时候起码是前30。
只不过西德的经济成就太耀眼。显得东德很差而已。

合并的时候,整个东德人心涣散,经济无力,显得更加落后而已。
第五节 东欧经济的前景
经济转轨的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增长。转轨与发展是东欧经济的两大主题。在分析了东欧经济转轨的进展、问题、经验及趋势之后,我们将简要分析一下东欧经济发展的前景。

东欧在经济转轨中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衰退,生产大幅度下降。东欧经济衰退有以下三个原因:其一,经济衰退是经济转轨后政府、企业及家庭经济行为变化的结果。政府实行限制性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不再以补贴等方式维持亏损企业的生存;企业在这种宏观经济环境下限制投资饥渴,约束经济扩张冲动,硬化预算约束,不再维持一些无销路的产品的生产;家庭不再囤积商品,对其消费行为进行限制。其二,经济结构的调整迫使过去在产量份额中占很大比例的重工业收缩,造成了工业产量的大幅度下降;其三,外部经济条件的恶化是造成衰退的一个重要因素。经互会的解散使东欧丧失了经互会市场,贸易条件趋于恶化,而贸易转向又不可能立即实现。总之,经济衰退是经济转轨的必然的副产品。

但值得庆幸的是,到1994年大部分东欧国家都走上了经济复兴之路,摆脱了经济衰退,实现了经济增长。导致东欧经济复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其一,东欧国家非国有部门的成长异常迅速,已成为东欧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其二,外资的流入成为刺激东欧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匈牙利吸引了流入该地区的一半的外资;其三,贸易关系的调整也有助于经济复苏。东欧正致力于恢复与前经互会国家的贸易联系,与西欧经济的一体化的加速,与西方贸易的增长有助于经济复苏。。从经济衰退走向经济复苏表明东欧已跨越了萨克斯所称的“充满眼泪的河谷”,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健康之路。

从长远来看,东欧经济发展的前景看好。做出这样乐观的估计有如下理由:制度转变后新的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及完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条件;私人部门的崛起,已经成为东欧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国有部门向私人部门的转移也是私人部门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将形成一些新兴产业,这些新兴产业将带动经济增长;东欧经济与西欧经济乃至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东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是有利于东欧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东欧在地理上接近西欧,发展与西欧的贸易联系具有独特的优势,东欧劳动力价格相对于西欧便宜,对于外国投资具有吸引力;市场经济文化的普及,人们对于制度转轨承受力的增强,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资源开发也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欧盟的扩大对于转轨中的东欧国家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会,如果利用得当,可以促进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

当然,东欧地区间的不平衡的存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中欧地区的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前南斯拉夫的斯洛文尼亚前景看好,巴尔干地区则由于国内政治的不确定性以及安全局势的不确定性有许多未定之数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巴尔干各国国内政治稳定,该地区能够保持和平,则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前景决不是黯淡的。

东欧的经济转轨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尚面临许多棘手的问题。目前虽然尚没有东欧国家加入欧盟,但东欧国家对外贸易的60%到70%已完全依赖欧盟国家,其中匈牙利甚至高达75%。这使得东欧国家的经济易受欧盟经济波动的影响。2004年5月,在转轨和发展上处在领先地位的东欧国家将成为欧盟的正式成员国,但对于那些在转轨和发展上滞后的东欧国家而言加入欧盟仍是可望而不可及,因为欧盟需要时间来消化来自东欧的首批成员国。

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是20世纪最重要的制度变迁之一,其影响将持续到二十一世纪。东欧的经济转轨无疑在这次制度变迁中占有独特的地位,研究分析东欧的经济转轨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地了解经济体制转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深化对于经济转轨理论的认识。

东欧的经济转轨是一个制度重建的过程,即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制度取代适应计划经济的制度的过程。东欧经济转轨的特点是迅速破坏旧的中央计划的经济体制并以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取而代之。经济转轨后不可避免会出现“制度真空”,旧的体制不复存在,而新的体制则尚未建立;旧有的平衡被打破,但并未走向新的平衡。东欧经济转轨后出现的经济衰退,除了与外部冲击有关外,与转轨中出现的“制度真空”不无关系。

东欧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已有10多载,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只是“弹指一挥间”。而西方市场经济的形成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因此东欧走向市场经济的制度变迁可以说仍处在初级阶段,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尚未完成。虽然东欧经济转轨中正式的规则的改变非常迅速,但非正式的规则的改变则相对缓慢,走向成熟的市场经济仍需付出巨大的努力。

东欧的经济转轨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人类目前尚没有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成功先例,也没有如何实现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相关的知识,因此东欧的经济转轨具有探索性。东欧的经济转轨是在政治体制发生根本转变的条件下进行的,不同于在权威主义的政治体制下推行经济改革的东亚方式,制度变迁不得不在政治、经济两个领域全面推进。东欧的经济转轨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调整,不仅要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而且要进行经济改革,以市场经济取代中央计划经济。从以上方面看,东欧的经济转轨是史无前例的。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的任务将是长期的、艰巨的和复杂的,正如哈韦尔所言:改革“每天都带来新的问题,每天我们都意识到这些问题是如何相互联系以及在处理这些问题中确立适当的顺序是多么地困难。”[1]不存在如何改革中央计划经济的万应灵丹,东欧的经济转轨不得不从本国的条件出发寻求适合本国特点的经济转轨战略,以走向具有本国特点的市场经济。经济转轨是一个得失兼有、损益并生的过程,指望不付出任何代价坐收转轨收益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1990年代中期东欧左翼在政治上的重新崛起曾引起一些观察家对东欧恢复旧的经济体制的担心,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东欧左翼在执政后仍然致力于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在东欧已不可逆转,因为走向市场经济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看来无论政治钟摆如何摆动,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已不可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