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可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7:53:35
 曾读一个故事,写李鸿章和曾国藩交谈,曾问他如何同洋人交涉。李用合肥话说,不行的话我就同他打痞子腔。曾一听,半天才说,你打一句我听听。李一听,显然说得不恰当,连忙向老师请教。曾告诉他即使同洋人打交道,也要以诚为本。我在读这个故事时,看出这师徒二人之间关系的随意,也看出李鸿章身上有股“痞气”。

  近来买得一本旧书,是云间癫公所写的《清朝官场百怪录》,有一段是写李的。既证实了我曾有的李的痞气的感觉,也让人看出李的痞气中还有别一种的“可爱”。“任直隶总督最久,威望之隆,为各督抚冠。性好谩骂,对僚属尤甚,顾仕途中颇有以得骂为荣者。盖李对于非亲密之人,亦不屑骂也。一日,有某大令进谒,行半跪礼,李仰天拈髭,若未之见,既坐定,问:‘尔以何事来耶?’大令对曰:‘闻中堂政躬弗豫,特来省疾。’李曰:‘近日颇健饭,何来纤芥疾?或外间传闻误耳。’大令曰:‘否,以卑职所见,中堂或患目疾也。’李笑曰:‘是益谬妄,予双瞳炯炯,何尝有疾耶?恐尔目盲耳!’令曰:‘中堂苟非目疾,卑职顷向中堂请安,中堂何未见?恐目疾深,中堂反不自觉耳。’李默然,自是,对属员踞傲侮慢之风,亦稍稍戢也。”

  “性好谩骂”,这难道不叫痞气。“对僚属尤甚,顾仕途中颇有以得骂为荣者。盖李对于非亲密之人,亦不屑骂也”,这句话让人回味,后一句显然是原因,正是由于此,才有以得骂为荣者,因为才显得亲密才显得信任。看来如今官场中流行的领导对你“打是亲,骂是爱”由来已久矣。当然这只是闲话,我们还是回到正题他的“可爱”上来。

  他的“可爱”就体现在某大令进谒的故事中。你读了这个故事,首先想笑,接着你可能不禁对李也对那位“大令”肃然起敬。某大令进谒时,“行半跪礼,李仰天拈髭,若未之见,”,这位“大令”显然不是李亲密之人,而李对下属的踞傲侮慢——这也是痞气另一种表现形式,既然对亲密的下属以谩骂待之,必然对不亲密的下属以一种侮慢态度待之——也纤毫毕现。小公务员打了个喷嚏想求得将军一骂而不得,一般下属总是在领导对自己似乎有礼中感到一种距离一种威严,要是一般“大令”,在这种威压下氛围中肯定匆匆草草把要说的话说了了事,然后是弓着腰连眼也不敢正抬一下退出去,而此时可能李仍是“仰天拈髭”,听完了话后只在鼻腔里哼哼两声。没想到,这位“大令”跟其他人不一样,他接下来的表现出乎所有读者的意料。他不再说要说的事,而是就李的表现给予了虽婉转但不乏尖锐的批评。他以省疾引诱李入彀,李越是说自己健康双目炯炯,故事产生的张力或者说所绾成的包袱越大。当这位老兄最后把自己不满与批评抖出来时,读者会觉得他刺得妙刺得有力刺得恰到好处,也会看到他身上有股人不应该少有的骨气硬气。自此,李的“可爱”也出来了,以他的“痞气”与身份,他应该是勃然大怒,你怎么能这样批评我呢?你应该给我滚出去,不要让我以后看见你,你以后官运看来至此终结了。然而又一次出乎读者意料的是,李没有这样,而是听了后默然,不是默然想怎么整这个人,而是这个批评恐怕引起了他的深思,既思此人的胆略,也思自己这个品质从来为什么没有人敢批,更思自己应该听从批评,闻过而改之。因为最后,他这个痞气“稍稍戢也”,稍稍不是我们现在的程度副词,在古代汉语,而是时间副词,逐渐的意思,就是说他从此渐渐改正了这个痞气。

  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自己的尊严。

  一个人在任何时间都应该尊重别人的尊严。

  一个人只有有了诤言,才能保持清醒。

  而一个人最难得的是让人敢于把诤言说出来,从而引起对自己的警惕与修正。如果说那位“大令”批评得得体,这也是批评的方法之一,但李在位重权赫的情况下,能听从批评并改正自己恶习,不能不说是他的可爱之处。

  而李的这个“可爱”,不管我们对李曾产生什么样的印象,他都给我们做人做官提供了面镜子。曾读一个故事,写李鸿章和曾国藩交谈,曾问他如何同洋人交涉。李用合肥话说,不行的话我就同他打痞子腔。曾一听,半天才说,你打一句我听听。李一听,显然说得不恰当,连忙向老师请教。曾告诉他即使同洋人打交道,也要以诚为本。我在读这个故事时,看出这师徒二人之间关系的随意,也看出李鸿章身上有股“痞气”。

  近来买得一本旧书,是云间癫公所写的《清朝官场百怪录》,有一段是写李的。既证实了我曾有的李的痞气的感觉,也让人看出李的痞气中还有别一种的“可爱”。“任直隶总督最久,威望之隆,为各督抚冠。性好谩骂,对僚属尤甚,顾仕途中颇有以得骂为荣者。盖李对于非亲密之人,亦不屑骂也。一日,有某大令进谒,行半跪礼,李仰天拈髭,若未之见,既坐定,问:‘尔以何事来耶?’大令对曰:‘闻中堂政躬弗豫,特来省疾。’李曰:‘近日颇健饭,何来纤芥疾?或外间传闻误耳。’大令曰:‘否,以卑职所见,中堂或患目疾也。’李笑曰:‘是益谬妄,予双瞳炯炯,何尝有疾耶?恐尔目盲耳!’令曰:‘中堂苟非目疾,卑职顷向中堂请安,中堂何未见?恐目疾深,中堂反不自觉耳。’李默然,自是,对属员踞傲侮慢之风,亦稍稍戢也。”

  “性好谩骂”,这难道不叫痞气。“对僚属尤甚,顾仕途中颇有以得骂为荣者。盖李对于非亲密之人,亦不屑骂也”,这句话让人回味,后一句显然是原因,正是由于此,才有以得骂为荣者,因为才显得亲密才显得信任。看来如今官场中流行的领导对你“打是亲,骂是爱”由来已久矣。当然这只是闲话,我们还是回到正题他的“可爱”上来。

  他的“可爱”就体现在某大令进谒的故事中。你读了这个故事,首先想笑,接着你可能不禁对李也对那位“大令”肃然起敬。某大令进谒时,“行半跪礼,李仰天拈髭,若未之见,”,这位“大令”显然不是李亲密之人,而李对下属的踞傲侮慢——这也是痞气另一种表现形式,既然对亲密的下属以谩骂待之,必然对不亲密的下属以一种侮慢态度待之——也纤毫毕现。小公务员打了个喷嚏想求得将军一骂而不得,一般下属总是在领导对自己似乎有礼中感到一种距离一种威严,要是一般“大令”,在这种威压下氛围中肯定匆匆草草把要说的话说了了事,然后是弓着腰连眼也不敢正抬一下退出去,而此时可能李仍是“仰天拈髭”,听完了话后只在鼻腔里哼哼两声。没想到,这位“大令”跟其他人不一样,他接下来的表现出乎所有读者的意料。他不再说要说的事,而是就李的表现给予了虽婉转但不乏尖锐的批评。他以省疾引诱李入彀,李越是说自己健康双目炯炯,故事产生的张力或者说所绾成的包袱越大。当这位老兄最后把自己不满与批评抖出来时,读者会觉得他刺得妙刺得有力刺得恰到好处,也会看到他身上有股人不应该少有的骨气硬气。自此,李的“可爱”也出来了,以他的“痞气”与身份,他应该是勃然大怒,你怎么能这样批评我呢?你应该给我滚出去,不要让我以后看见你,你以后官运看来至此终结了。然而又一次出乎读者意料的是,李没有这样,而是听了后默然,不是默然想怎么整这个人,而是这个批评恐怕引起了他的深思,既思此人的胆略,也思自己这个品质从来为什么没有人敢批,更思自己应该听从批评,闻过而改之。因为最后,他这个痞气“稍稍戢也”,稍稍不是我们现在的程度副词,在古代汉语,而是时间副词,逐渐的意思,就是说他从此渐渐改正了这个痞气。

  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自己的尊严。

  一个人在任何时间都应该尊重别人的尊严。

  一个人只有有了诤言,才能保持清醒。

  而一个人最难得的是让人敢于把诤言说出来,从而引起对自己的警惕与修正。如果说那位“大令”批评得得体,这也是批评的方法之一,但李在位重权赫的情况下,能听从批评并改正自己恶习,不能不说是他的可爱之处。

  而李的这个“可爱”,不管我们对李曾产生什么样的印象,他都给我们做人做官提供了面镜子。
到了签署《马关条约》时李就剩了傻气。
国事颓靡  人为刀俎
有人会为 老李 翻案滴...... 所以,偶就什么都不说了.
应该肯定李鸿章先生为大清国做出的牺牲,他不但为大清国流过汗,流过泪,还流过血.如果不是他在日本谈判时被一个日本兵开枪打伤引起各国愤怒,小鬼子被迫让步,大清国的损失就更大了.
老李入曾幕府赖床不吃早饭那事,貌似也很可爱.....;P
老李这个人物注定是争论不止的一个人物了,功过集于一身的,史学家的焦点。
智能ABC可以直接打出李鸿章的名字,不知道开发商是按什么标准把历史人物的名字设计进去的.
原帖由 雪千寻 于 2007-10-8 20:04 发表
老李入曾幕府赖床不吃早饭那事,貌似也很可爱.....;P

老李不是不想吃早饭,而是想睡懒觉.这种想法很好,很强大.因为符合了广大青少年的根本利益,也只有曾剃头这种理学家才如此不通人情.;P
原帖由 巡阅使 于 2007-10-8 21:28 发表
智能ABC可以直接打出李鸿章的名字,不知道开发商是按什么标准把历史人物的名字设计进去的.


本质是好人的人. 名字 可以直接出. 
比如:巡阅世 XYS =1下意识;2小意思;3西洋参;4香云纱;5小衣裳

本质不好的人. 名字 就不能一下子出来.

比如:孙大跑 SDP 似的_(空格)批......;P

以上纯输搞笑. 智能ABC 是有自学习功能地..当总是几个字 一起打的时候.ABC 就把那几个字做为首选出来滴....
太相信俄国人了
割地有理,赔款无罪,呵呵,反正MQ政府要负主要责任,李某人不过是个马前卒。
原帖由 中国sunyan 于 2007-10-9 12:53 发表
太相信俄国人了
[:a10:] 貌似临终前还给俄国公使气了一回。
:Q 万恶的毛子
原帖由 成都乱 于 2007-10-9 15:56 发表
[:a10:] 貌似临终前还给俄国公使气了一回。
:Q 万恶的毛子

俄罗斯人利用李对日本的戒心,结果李了前门拒狼,后门放虎:L
弱国无外交,就是叫别人去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
原帖由 tomcat650093 于 2007-10-9 16:22 发表
弱国无外交,就是叫别人去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

最最不同意这个样子的说法了,你可以不去签这个字的.
原帖由 gjfnet 于 2007-10-9 17:09 发表

最最不同意这个样子的说法了,你可以不去签这个字的.

--------------------
的确,清朝有个驻俄外交官就是这样做的,死不签字.记得80年代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宣传过一阵子,现在连名字都忘了,也许本来就没有李鸿章这么大的知名度.
杨儒不签卖国条约
来源:中华爱国故事 作者: 发布时间:4-14

--------------------------------------------------------------------------------

  杨儒是清朝驻俄国公使.1901 年, 他到任后不久, 就开始和俄国政府谈判我国东北問题.当时, 俄国政府借口镇压义和团, 派兵占领了东北大部分土地, 又想在谈判桌上逼迫中国代表承认他們在东北的特权, 永远霸占东北.杨儒坚决不同意, 拒绝在俄国人拟定的条約文本上签字.俄国人威胁他: 条約文本已由沙皇批准, 一字不能改.你不签字, 就不必谈判了.俄中兩国也就无"友好"可谈了.杨儒不怕对方的威胁, 回答說: "我宁愿与你們决裂, 宁愿被我国政府治罪, 也决不签字! 我不能出卖祖国的权益."

  俄国代表又假意安慰說: "你們政府已授权給你, 出了問题责任也不在你呀! 如果你签了字, 贵国政府要治你的罪, 我們俄国会出面保护你的."杨儒感到受了莫大的污辱, 气愤地說: "你何出此言! 我是中国的官员, 怎么会寻求你們的保护呢?那不就太无颜面了吗?我难道会那样做吗?"

  杨儒因为担忧国事, 心情沉重, 加上年事已高, 一次谈判归來, 不慎被雪地滑倒, 摔成重伤, 一病不起.可是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主张, 不肯向俄国人屈服.

  后來, 清朝政府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 同意了杨儒的意见, 拒绝签約.杨儒的斗争胜利了, 他不愧是一位有气节的外交官.
]]
原帖由 巡阅使 于 2007-10-9 18:49 发表
杨儒不签卖国条约
来源:中华爱国故事 作者: 发布时间:4-14

--------------------------------------------------------------------------------

  杨儒是清朝驻俄国公使.1901 年, 他到任后不久, 就 ...



真佩服这个人...他的气节让不少人感到羞愧
原帖由 成都乱 于 2007-10-9 18:51 发表
[
老李地情况跟那个杨同学不同,人家是“城下之盟”啊[:a10:]


----------------------------------------
这个丢人的条约由他来签还是合适的,谁让他战前吹牛说什么北洋水师能守住渤海湾,后来以他的淮军为主力的海陆军又一败涂地呢?

“综合海军战备,尚能日新月异,……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可动摇之势。”
琉球的灭国与李鸿章的不作为有很大的关系!:@
原帖由 琉球人中山王 于 2007-10-9 23:05 发表
琉球的灭国与李鸿章的不作为有很大的关系!:@



大哥,仔细看过中国历史没有啊!
1.我国历史上 南下作战的,一般都会成功.
2.东渡去打日本的,往往无公而返.
3.去解放台湾的,一般都会成为民族英雄.
4.海上作战,特别是远水作战,自1840年之后几乎就没有过.
5.对付越南的作战,每次都是有重重的困难,每次都是到了万分危急的时候.一锤定音.

以上就是 我自己总结出来滴....不要嘲笑偶.
原帖由 伪35军 于 2007-10-11 14:23 发表



大哥,仔细看过中国历史没有啊!
1.我国历史上 南下作战的,一般都会成功.
2.东渡去打日本的,往往无公而返.
3.去解放台湾的,一般都会成为民族英雄.
4.海上作战,特别是远水作战,自1840年之后几乎就没有过.
5 ...

南下作战唐朝数次惨败于吐蕃、南诏;元朝征伐安南、缅甸三次损失惨重,无功而返;明朝收安南历经数十年最终无功,这也是历史规律?
东渡去打日本的就元朝那回,谈不上什么规律吧?
收回台湾3次,孙权成为民族英雄?康熙好像也没有成为民族英雄一说,蒋介石因收回台湾成为民族英雄似乎也很勉强吧?
杨儒舍命拒俄约



萧苑

  1900年,当八国联军的野蛮铁蹄正在华北大地上肆意践踏并进逼
北京的时候,彼得堡的皇宫里,沙皇做起吞并中国东北三省的美梦来。


  7月,沙俄调集了12个军17万人,由沙皇尼古拉二世亲任总司令、
陆军大臣库罗特全为参谋长,拖着340门大炮,兵分五路,于1900年
7月开始,对中国东北地区悍然发起大规模进攻。

  沙俄在大举侵犯东北的过程中,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残暴的
沙俄军人见到中国人就杀。根据当时记载,中国老百姓被杀十万余人。


  沙俄军队迅速向东北内地推进,到10月间已经控制了整条东北铁
路沿线和交通要道。瑷珲、齐齐哈尔、宁古塔、长春、营口、牛庄、
安东、锦州、奉天等主要城市已相继被俄军占领。

  此时,正在流亡途中的慈禧和光绪一面颁布向八国联军乞怜的
“罪己诏”,一面谕令庆亲王和两广总督李鸿章全权谋求与八国联军
议和。他们提出了一个让后世的所有中国人都难以泰然面对的屈辱口
号:“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9月18日,李鸿章抵达塘沽,在俄国军舰的护卫下进入天津。俄国
军队于10月5日将他护送到了北京。

  俄国人为了攫取他们趁火打劫强占的东三省,竭力摆出一副公允
的姿态讨好清政府。李鸿章居然被俄国人骗得认贼作父,感激涕零,
并立即发电给正在流亡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说:俄国人已答应居间
调停,并保证太后和皇帝的安全,请速回议和为要。

  1900年10月,清政府命令黑龙江将军绰哈布和盛京将军增祺、吉
林将军长顺,在东北地方与俄军统帅交涉,分别接收东三省。增祺授
以道员周冕全权,赴俄营商议。

  擅权妄为的周冕赴俄营之后,完全被俄军胁迫和控制。

  11月16日俄方迫使周冕擅自在事先拟订的《奉天交地暂且章程》
上签字之后,逼迫增祺画押。

  “暂约”内容共九条,要害是俄国在奉天设总管一员,盛京将军
要办的事必须经俄国总管的同意,盛京将军辖区内的清军一律解散。
所以,“暂约”名义上交还东三省,恢复盛京将军的称号,实质上是
将盛京将军置于俄国总管及其军事、政治力量的控制之下,成为沙俄
手掌上的傀儡,而俄国却借此避开了各国的谴责。“暂约”不过是一
个将东三省割让于俄国的重大卖国条约。

  增祺与沙俄签订“暂约”消息传出,朝野震惊,国内外舆论大哗。
国人强烈反对,列强极为不满。清朝政府只得通电指责增祺与俄国擅
订“暂约”,应立即革职查办。

  1901年1月1日,流亡在西安的清朝政府决定,将与沙俄交涉索还
东三省的权力集中,正式交付给户部左侍郎杨儒,统一在俄国进行办
理。

  1901年1月4日,杨儒带翻译陆征祥,前往俄国财政部,会晤俄国
财政大臣维特。当杨儒问到交收东三省之事时,维特假惺惺表示不要
中国寸土,同时却辩称清政府还没完全安定,俄军不能从东三省撤退,
拒绝了杨儒提出俄国从东三省撤军的要求。

  1月8日,杨儒在西方报端见到披露出来的“暂约”,不禁大吃一
惊,急忙约见维特,探询和证实“暂约”。

  这次维特倒十分爽快,立即承认确有此事。杨儒情知“暂约”所
订各款丧权辱国,当即表示强烈反对。认为所列各款决不会是清政府
的本意。维特见杨儒不承认“暂约”,便凶相毕露地以武力相威胁。


  杨儒也不示弱地表示,清政府已做好准备,将给挑衅的人以迎头
痛击。这次会晤不欢而散。

  1月19日,沙俄外交大臣拉姆由黑海返回彼得堡,杨儒即前去会晤。


  杨儒深知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在国际上没有地位,备受
列强的欺凌和侵略。但杨儒却要挺起中国人的脊梁,痛斥沙俄言而无
信,所作所为完全背离了它所称保全中国主权的承诺,表面上交还东
三省,实际上却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他正式向俄方声明:“暂约”
系一已革职的官员订立,政府全不知情,实属擅行妄订,不能作数。


  会晤中,杨儒探明了废止“暂约”的关键,取决于俄权倾一时的
宠臣维特的态度。

  1月23日杨儒再次约见维特,交涉废止“暂约”问题。维特则十分
蛮横地坚持中国政府必须先批准暂约,然后再商议签订正式条约。经
过杨儒坚持不懈的抗争,终于迫使维特做出让步,应允了废止“暂约”。


  杨儒在21天内,先后八次分别约见维特、拉姆,口争舌辩,百般
交涉,终于迫使俄方应允废止“暂约”。然而,开议正约的前途仍难
预料。

  2月9日,杨儒如约前往俄外交部,与拉姆会谈,商订有关正式谈
判开始日期、条款内容及约稿文本等问题。杨儒再次声明了原则立场,
即所订条约各款不得有损清政府兵权、利权、吏治之权。拉姆则含糊
其辞,企图蒙混过关。

  2月16日,杨儒拿到了俄方草拟的约稿。他一面仔细研究约稿内容,
一面将约稿发回国内,指出该约稿侵犯中国主权的条款极多,请求政
府给予指示。另一方面,杨儒又赴俄国外交部,约见拉姆,对约稿进
行了批驳。

  2月23日,杨儒会晤维特,探询这位俄廷宠臣对商改约稿的态度。
维特则以出兵满洲威胁杨儒尽快签约,见杨儒不为所动,又以断绝外
交关系相恐吓道:“贵国现在只有两条路可走,或即刻签约,或者与
俄国决裂,以至兵戎相见。”通过这次会晤,杨儒从维特的强硬态度
洞悉了俄国对中国东三省贼心不死。

  3月12日,应俄方的召见,杨儒如期赴俄外交部会晤拉姆。在这次
会晤中,俄方向杨儒呈递了最后约稿及限15日签字的最后通牒。

  俄方出具的最后约稿,共十一条,虽在一些条款上稍作修改和让
步,但仍试图控制中国东北的政治、军事、经济大权。

  杨儒在接到最后约稿的次日,致电清朝政府和李鸿章,乞速请旨
裁夺示遵。

  李鸿章对这个不准更改一字的约稿,认为:再稍作推敲,即可定
议。张之洞、刘坤一等督抚大员,以及英、美等国竭力阻止签约。

  清朝政府面对两难选择,拒签恐激俄怒,签约又恐各国效尤,不
能果断决策,一切措置,都不得要领。

  各方态度不一,杨儒陷于进退维谷的困难境地。在此期间,杨儒
屡次约见俄国外交部,均以无暇辞绝,所送去的约稿商量改动之处,
仍原封送回,不收不阅。杨儒日夜焦虑,心急如焚,竟于3月22日由俄
外交部返回寓所途中,落马跌伤左腿。同日,李鸿章一份电报,把皮
球踢给了杨儒:“尊处明告英及各国驻使,势处万难,不能不允,一
面即酌量画押,勿误。”

  在这种情况下,杨儒抱定宗旨:没有明令,决不签字。

  3月25日,拉姆再次约见杨儒,此时俄方的最后期限日渐临近,中
俄关系也日趋紧张。拉姆威胁说:“明日已到限期,我将去拜见沙皇
陛下,如果杨先生再不签约,后果将难以预测。”杨儒不畏强权,严
辞拒绝。

  谈判结束后,杨儒离开俄国外交部,回到清政府使馆。时逢天寒
地冻,下车时不慎滑跌倒地,即不省人事,从此一病不起。

  这次会晤,便成为杨儒与拉姆的最后一次交涉谈判。

  3月26日,杨儒在病中收到由盛宣怀转发来的拒绝签字画押的政府
决定。

  清政府最终拒绝与沙俄签订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使病中的杨儒
感到一丝安慰,也不枉他在外交谈判中的抗争了。1902年2月20日,杨
儒病逝于清政府驻沙俄大使馆。

  这年3月,中俄重新开始了归还东三省的谈判,签定了《中俄交收
东三省条约》。这个条约对中国主权仍有许多侵犯。即使这样,沙俄
也没有完全遵守执行,最终与日本瓜分了在东三省的利益。
]]
老李已经算是晚清最杰出的人才了。
没办法,历来卖国贼都是由大臣做的,虽然最后拍板的是皇帝.
李也是没办法~
在当时能够做到他那样就很不错了~
原帖由 湘中王平 于 2007-10-11 19:09 发表
李也是没办法~
在当时能够做到他那样就很不错了~
:hug: 裱糊匠嘛。
原帖由 成都乱 于 2007-10-11 19:12 发表
:hug: 裱糊匠嘛。

:') :') :')
:handshake :handshake
但为天下而背恶名
原帖由 孙大炮 于 2007-10-11 14:53 发表

南下作战唐朝数次惨败于吐蕃、南诏;元朝征伐安南、缅甸三次损失惨重,无功而返;明朝收安南历经数十年最终无功,这也是历史规律?
东渡去打日本的就元朝那回,谈不上什么规律吧?
收回台湾3次,孙权成为民族英雄 ...


学历史比较浅,就被你笑了... 惭愧[:a9:]

孙权也好 蒋总也好.  可他们是领袖级别的人物啊!  对领袖 的评价 您觉得用 民族英雄 合适吗?   

东渡打日本, 是 说给那些 愤愤的.   元 对日作战 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 但 天气 气象 很元朝 开了个大玩笑...
呵呵,楼上又是一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你觉得我们应不应该统一台湾?应不应该和台湾省的军队血战?

解放战争中所有的将士是不是都是上面说的那样?(内战)

李中堂反对武力解决问题,为什么?作为军人,明知不敌也要亮剑,是荣誉;作为国家领导人,明知打不过还要打,是无知、无能、昏聩!

别的就不说了,你去看看被知识分子们说的“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中法战争我们双方的实力对比,战争经过、战争后果吧!

你说李中堂号称“中兴名臣”,意思就是认为人家不过了了,OK, 我问问你:
人家读的书有多少,你读的书有多少?
人家建立了淮军、北洋舰队,你干了啥?
人家办洋务、开工厂,你干了啥?
人家为国家办的事情有多少,你为国家办的事情有多少?
人家在国际上得到的承认有多少?你,就别说国际不国际了。

至于说条约么,你去谈,你要是能谈的出比李中堂更好的结果,我给你跪下都成!
李鸿章是一个倒霉而且可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