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遗忘的战争历史——对印自卫反击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9:10:54
自从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中国人民赢得了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和平时期。中国第一代领导人雄心勃勃,要利用这个用千百万生命代价换得的和平,尽快建设一个强大的新中国。然而,就在这时,西南中印边境却进入极度的不稳定状态。

印度在中印边境推行“前进政策”,在东段用军事力量强占了传统习惯线以北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在中段强占了中国20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在西段硬把3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入印度版图以内,为此调兵遣将强行入侵,在我境内设置了10多个军事据点,不断挑起武装冲突,多次打死打伤我边防人员。1959年3月20日,印度总理尼赫鲁公开向中国提出将上述领土并入其版图的要求,这理所当然地遭到中国政府的严辞拒绝。即便如此,中国政府息事宁人,仍坚持和平解决边界事端的原则态度。

1959年11月,中国政府最高层的决策会议正在杭州举行。中央指示我参加这次最高层的会议,中心议题是研究中印边界争端。朝鲜战争以后,毛泽东作出过明确指示,中央最高层研究外交、军事等重大问题和举行谈判时,一定要有军队的同志参加。他还多次亲自提名要我参加一些高级的决策会议。

参加杭州会议的,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彭真、胡乔木和我,自然,我是这其中的小字辈。会议主要讨论如何避免中印边界冲突和流血事件。会议首先由我口头汇报了一个时期以来中印边界不断发生的流血事件。并说明,中印边界的我方指战员已经到了怒不可遏的程度。然后提出了总参和外交部共同研究的避免中印边界冲突的几项措施。例如不许打第一枪,不许还击等等。毛泽东听着汇报,面色肃然地抽着烟。

当我讲到一些部队避免冲突的困难和一线指挥员的要求时,毛泽东摁灭了烟蒂,严肃地批评说:“我们有些同志打了几十年的仗,可还不懂得一个起码的道理:两军的边防战士一天到晚鼻子对着鼻子站在那里,手里都拿着枪,一扣扳机,子弹就会打死人,冲突怎么能避免呢?”因此,他提出实行隔离政策,双方各自后撤20公里,如印方还不干,我单方后撤。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在这次杭州会议上,中央确定了避免边界冲突的隔离政策。

1959年11月7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致函印度总理尼赫鲁,建议两国武装部队立即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武装接触,同时建议两国总理尽快举行会谈。

但是,印度总理尼赫鲁竟拒不接受,反而认为中国软弱可欺,加剧了在中印边境进行的武装挑衅。在尼赫鲁拒绝我方建议之后,为了两国的共同利益和亚洲及世界的和平,毛泽东决定:中国部队单方面从中印边境后撤20公里。

1960年1月,我方又下令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即在我方实际控制线20公里内不开枪,不巡逻,不平叛,不打猎,不打靶,不演习,不爆破;对前来挑衅的入侵印军,先提出警告,劝其撤退,劝阻无效时,才依照国际惯例解除其武装,经说服后,发还武器,让其离去。
中国军队的这一系列措施,在国际舆论界反响强烈,普遍认为中国军队所具有的忍耐和克制,是着实让人惊叹的。

自从中国政府单方面命令军队后撤20公里,已快两年了。两年来,印度军队不仅没有丝毫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地向中国境内进攻。1960年4月,周恩来飞赴新德里,同尼赫鲁举行边境问题高级会谈,尼赫鲁态度无丝毫转变,再次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那是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福建省大小的中国领土啊,中国政府岂能拱手相让?1961年,中国政府多次向尼赫鲁提出和谈建议,并实行隔离政策,均被一一拒绝了。进入1962年,局势越发紧张起来。
6月,印度军队加快了武装入侵中国的“推进”速度,东段已越过麦克马洪线,进入西藏山南的扯冬地区。

截至1962年8月底,印军在中国境内部署了100多个据点。这些据点最近的距中国哨所几十米甚至几米远,形成“面对面”的对峙,有的楔入中国哨所之间,有的还插到了中国边防哨所背后来了。印度军队一步逼近一步,显然要打上门来闹事了。

1962年10月18日,由毛主席召集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会议,它将对中印边界问题作出重大的决策。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毅、贺龙、罗瑞卿、杨成武、张国华、王尚荣、章汉夫、乔冠华和我。
主持会议的毛泽东要乔冠华和我报告中印边境冲突的情况和各方面的反映。

我们汇报完,周总理接着发言,他着重分析了有关中印边境问题的形势,说明从各方面看我们不进行自卫反击不行了,因此建议立即进行自卫反击作战。会议在作了深入的分析讨论之后,一致同意周恩来的意见。

毛主席说:“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但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和印度政府,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
毛主席说完,会议便接着讨论中印两军的实力对比和能否打得赢的问题。
毛主席问张国华:“听说印度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我们打不打得赢呀?”
张国华肯定而自信地回答:“打得赢,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能打得赢。”

毛主席说:“也许我们打不赢,那也没有办法,打不赢时,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们自己没有本事。最坏的结局无非是印度军队侵占了我国的领土西藏。但西藏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这是世人皆知,天经地义,永远不能改变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夺回来。”

大家在对形势作了一番分析研究之后,一致认为战胜印军是有把握的。但毛主席一再提醒大家,我们没有同印度作战的经验,千万不可麻痹大意,一定要精心布置,打好这一仗。至于反击作战的方案,同意总参和张国华司令员共同拟制的计划。
根据总参提出的建议,反击时间为10月20日(即这次会议两天以后),前线总指挥为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
离开颐年堂,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立即乘飞机返回了西藏。

1962年10月20日,中央军委一声令下,我中印边境部队自卫反击作战全面开始。第一个晚上就把印军设在我军实际控制线以内的克朗前节、达旺、加勒万河谷、红山头等侵略据点,差不多一扫而光了。中路部队很快打到了达旺,消灭了印军第七旅,把旅长达维尔少将也俘虏了,这便是自卫反击作战的第一阶段。

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三项和平建议。周恩来总理于当日致函印度总理尼赫鲁,希望印度方面对中国的三项和平建议作出积极响应。为了表示诚意,中国政府命令军队全线停止反击作战行动。

遗憾的是,尼赫鲁当天就拒绝了中国政府的和谈建议,在宣布其全国处于“紧急状态”的同时,又抽调了几个精锐旅包括印军的王牌部队到达达旺以南。印军的反华“英雄”考尔中将亲赴前线指挥,想和我们决一雌雄。我国边防部队被迫于11月16日开始进行第二阶段的自卫反击战。

第二阶段的反击战打了三天,我军在东段西山口、邦迪拉、瓦弄地区先后击溃了进犯的印军,拔除了侵略据点,一直打到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印军溃不成军,总指挥考尔中将差一点当了我们的俘虏。

在两个阶段的自卫反击战中,共歼灭入侵印军3个旅及另3个旅的大部。包括死伤在内,俘获印军少将旅长达维尔、准将旅长霍维尔、辛格和季·普达维尔及以下8700余人。这时候印军早已成为惊弓之鸟,争相逃命。如果单纯从军事角度考虑,我军完全可以长驱直入,追歼逃敌。但考虑到我们惩罚印军的目的已经达到,党中央、毛主席决定立即停止进攻,反击作战的部队马上撤回到我军原来的实际控制线以北,并把俘虏和缴获的武器弹药、车辆、物资无偿地退还给印度。

11月21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从22日零时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12月中旬,中国军队缴获的武器、弹药、车辆及其它军用物资全部主动交还印方,俘虏的印军人员于1963年5月26日前全部释放回国。
这篇文章是雷英夫口述、陈先义执笔写的,可以说是这篇文章比较全面地讲述了对印反击战!现在大家都比较关注台海局势,有很多的人慢慢的遗忘了这些中国军事上辉煌的一页,从朝鲜战争到对越自卫反击战,每一场战争或者冲突都无不表现出中国军人的优秀,也正是这些中国军事上的辉煌才是我们能和平的度过几十年,我非常希望大家能够再次的了解这些战争和冲突,不要遗忘了这些战争历史,更不要忘记了哪些为了祖国的和平而牺牲的军人们自从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中国人民赢得了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和平时期。中国第一代领导人雄心勃勃,要利用这个用千百万生命代价换得的和平,尽快建设一个强大的新中国。然而,就在这时,西南中印边境却进入极度的不稳定状态。

印度在中印边境推行“前进政策”,在东段用军事力量强占了传统习惯线以北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在中段强占了中国20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在西段硬把3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入印度版图以内,为此调兵遣将强行入侵,在我境内设置了10多个军事据点,不断挑起武装冲突,多次打死打伤我边防人员。1959年3月20日,印度总理尼赫鲁公开向中国提出将上述领土并入其版图的要求,这理所当然地遭到中国政府的严辞拒绝。即便如此,中国政府息事宁人,仍坚持和平解决边界事端的原则态度。

1959年11月,中国政府最高层的决策会议正在杭州举行。中央指示我参加这次最高层的会议,中心议题是研究中印边界争端。朝鲜战争以后,毛泽东作出过明确指示,中央最高层研究外交、军事等重大问题和举行谈判时,一定要有军队的同志参加。他还多次亲自提名要我参加一些高级的决策会议。

参加杭州会议的,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彭真、胡乔木和我,自然,我是这其中的小字辈。会议主要讨论如何避免中印边界冲突和流血事件。会议首先由我口头汇报了一个时期以来中印边界不断发生的流血事件。并说明,中印边界的我方指战员已经到了怒不可遏的程度。然后提出了总参和外交部共同研究的避免中印边界冲突的几项措施。例如不许打第一枪,不许还击等等。毛泽东听着汇报,面色肃然地抽着烟。

当我讲到一些部队避免冲突的困难和一线指挥员的要求时,毛泽东摁灭了烟蒂,严肃地批评说:“我们有些同志打了几十年的仗,可还不懂得一个起码的道理:两军的边防战士一天到晚鼻子对着鼻子站在那里,手里都拿着枪,一扣扳机,子弹就会打死人,冲突怎么能避免呢?”因此,他提出实行隔离政策,双方各自后撤20公里,如印方还不干,我单方后撤。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在这次杭州会议上,中央确定了避免边界冲突的隔离政策。

1959年11月7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致函印度总理尼赫鲁,建议两国武装部队立即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武装接触,同时建议两国总理尽快举行会谈。

但是,印度总理尼赫鲁竟拒不接受,反而认为中国软弱可欺,加剧了在中印边境进行的武装挑衅。在尼赫鲁拒绝我方建议之后,为了两国的共同利益和亚洲及世界的和平,毛泽东决定:中国部队单方面从中印边境后撤20公里。

1960年1月,我方又下令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即在我方实际控制线20公里内不开枪,不巡逻,不平叛,不打猎,不打靶,不演习,不爆破;对前来挑衅的入侵印军,先提出警告,劝其撤退,劝阻无效时,才依照国际惯例解除其武装,经说服后,发还武器,让其离去。
中国军队的这一系列措施,在国际舆论界反响强烈,普遍认为中国军队所具有的忍耐和克制,是着实让人惊叹的。

自从中国政府单方面命令军队后撤20公里,已快两年了。两年来,印度军队不仅没有丝毫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地向中国境内进攻。1960年4月,周恩来飞赴新德里,同尼赫鲁举行边境问题高级会谈,尼赫鲁态度无丝毫转变,再次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那是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福建省大小的中国领土啊,中国政府岂能拱手相让?1961年,中国政府多次向尼赫鲁提出和谈建议,并实行隔离政策,均被一一拒绝了。进入1962年,局势越发紧张起来。
6月,印度军队加快了武装入侵中国的“推进”速度,东段已越过麦克马洪线,进入西藏山南的扯冬地区。

截至1962年8月底,印军在中国境内部署了100多个据点。这些据点最近的距中国哨所几十米甚至几米远,形成“面对面”的对峙,有的楔入中国哨所之间,有的还插到了中国边防哨所背后来了。印度军队一步逼近一步,显然要打上门来闹事了。

1962年10月18日,由毛主席召集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会议,它将对中印边界问题作出重大的决策。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毅、贺龙、罗瑞卿、杨成武、张国华、王尚荣、章汉夫、乔冠华和我。
主持会议的毛泽东要乔冠华和我报告中印边境冲突的情况和各方面的反映。

我们汇报完,周总理接着发言,他着重分析了有关中印边境问题的形势,说明从各方面看我们不进行自卫反击不行了,因此建议立即进行自卫反击作战。会议在作了深入的分析讨论之后,一致同意周恩来的意见。

毛主席说:“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但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和印度政府,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
毛主席说完,会议便接着讨论中印两军的实力对比和能否打得赢的问题。
毛主席问张国华:“听说印度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我们打不打得赢呀?”
张国华肯定而自信地回答:“打得赢,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能打得赢。”

毛主席说:“也许我们打不赢,那也没有办法,打不赢时,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们自己没有本事。最坏的结局无非是印度军队侵占了我国的领土西藏。但西藏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这是世人皆知,天经地义,永远不能改变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夺回来。”

大家在对形势作了一番分析研究之后,一致认为战胜印军是有把握的。但毛主席一再提醒大家,我们没有同印度作战的经验,千万不可麻痹大意,一定要精心布置,打好这一仗。至于反击作战的方案,同意总参和张国华司令员共同拟制的计划。
根据总参提出的建议,反击时间为10月20日(即这次会议两天以后),前线总指挥为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
离开颐年堂,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立即乘飞机返回了西藏。

1962年10月20日,中央军委一声令下,我中印边境部队自卫反击作战全面开始。第一个晚上就把印军设在我军实际控制线以内的克朗前节、达旺、加勒万河谷、红山头等侵略据点,差不多一扫而光了。中路部队很快打到了达旺,消灭了印军第七旅,把旅长达维尔少将也俘虏了,这便是自卫反击作战的第一阶段。

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三项和平建议。周恩来总理于当日致函印度总理尼赫鲁,希望印度方面对中国的三项和平建议作出积极响应。为了表示诚意,中国政府命令军队全线停止反击作战行动。

遗憾的是,尼赫鲁当天就拒绝了中国政府的和谈建议,在宣布其全国处于“紧急状态”的同时,又抽调了几个精锐旅包括印军的王牌部队到达达旺以南。印军的反华“英雄”考尔中将亲赴前线指挥,想和我们决一雌雄。我国边防部队被迫于11月16日开始进行第二阶段的自卫反击战。

第二阶段的反击战打了三天,我军在东段西山口、邦迪拉、瓦弄地区先后击溃了进犯的印军,拔除了侵略据点,一直打到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印军溃不成军,总指挥考尔中将差一点当了我们的俘虏。

在两个阶段的自卫反击战中,共歼灭入侵印军3个旅及另3个旅的大部。包括死伤在内,俘获印军少将旅长达维尔、准将旅长霍维尔、辛格和季·普达维尔及以下8700余人。这时候印军早已成为惊弓之鸟,争相逃命。如果单纯从军事角度考虑,我军完全可以长驱直入,追歼逃敌。但考虑到我们惩罚印军的目的已经达到,党中央、毛主席决定立即停止进攻,反击作战的部队马上撤回到我军原来的实际控制线以北,并把俘虏和缴获的武器弹药、车辆、物资无偿地退还给印度。

11月21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从22日零时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12月中旬,中国军队缴获的武器、弹药、车辆及其它军用物资全部主动交还印方,俘虏的印军人员于1963年5月26日前全部释放回国。
这篇文章是雷英夫口述、陈先义执笔写的,可以说是这篇文章比较全面地讲述了对印反击战!现在大家都比较关注台海局势,有很多的人慢慢的遗忘了这些中国军事上辉煌的一页,从朝鲜战争到对越自卫反击战,每一场战争或者冲突都无不表现出中国军人的优秀,也正是这些中国军事上的辉煌才是我们能和平的度过几十年,我非常希望大家能够再次的了解这些战争和冲突,不要遗忘了这些战争历史,更不要忘记了哪些为了祖国的和平而牺牲的军人们
虎头蛇尾,示人以弱,窝囊,不提也罢
清朝的时候清军在广西对法作战,取得完胜,但是胜利者却象战败者赔款求和。
对印战争就是对法作战70年后的翻版,说是耻辱也不为过。
九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地在印度手里
在中~国印制的地图上,西藏南部有一片地区只有标志寥寥无几的城镇
地名。不了解情况的中~国人如果想去那一带走走,离很远就会被边防
军挡住,印度军队就在对面。他们会发现那片地区事实上只在中~国地
图上属于中~国。如果换一张印度地图,那片地区是印度的"阿鲁纳恰
尔邦",定居在那里的印度人比全西藏的人口总和还多两倍。目前中
印两国的实际领土控制线是中~国一直不承认的"麦克马洪线"。画在中
国地图上、实际却在印度控制下的土地有九万多平方公里。解~放~军作
家金辉对那片土地这样换算:
  相当于一个江苏省、一个浙江省;
  相当于三个台~湾、六个北京;
  相当于一个匈牙利、两个丹麦、三个比利时;
  相当于六个科威特;
  相当于十个英阿争议的马尔维纳斯群岛;
  相当于二十个日俄吵得不可开交的北方四岛;
  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上一国被另一国强行侵占的最大一片土
地;
  是中~国版图的一百零一分之一。
这样换算,换算者的立场是鲜明的。金辉是军队作家,完全站在中~国
一方,尤其代表中~国军队的情绪。印度对此也许有另一套说法,把历
史拆零碎,肯定对双方都能提供相当多的根据。事实上,二十世纪以
前,这一段中印边界从来没有明确划定过,而是以东方式的模糊形态
按照传统进行实际控制,甚至有双方都不管的地段。随着英国势力沿
着印度大陆不断向北扩张,与西藏发生碰撞,出现了需要以西方式主
权精确划界的问题。1914年3月,在印度的西姆拉,英国政~府代
表麦克马洪提出了一条英方勘定的分界线,那条分界线与此前国际上
习惯认定并在各种官方(包括英国)出版物和地图上一直沿用的分界
线不同,大大向西藏纵深推进,把原本在西藏境内资源最丰富的九万
多平方公里划进了大英帝国的印度殖民地。
无法确切知道当年西藏当局的动机,有一种说法是麦克马洪许诺给西
藏五千支枪和五十万发子弹,还有一种说法是西藏人根本不明白边界
被篡改了,如英国人贝尔所说"西藏人不会画地图",反正西藏代表在
那个条约上签了字。因为当时的西藏已经摆脱了中~国控制,虽然中~国
政~府不同意,也没阻挡住所谓"麦克马洪线"的产生。但是即使在西姆
拉会议之后二十年时间,出于担心合法性不足,英国一直没有公开宣
布条约,也没有在她出版的地图上改变中印边界的传统划法。那个传
统边界和"麦克马洪线"之间所夹的九万多平方公里,就是中~国和印度
争执至今的。现在,中~国出版的地图继续按传统划界,印度地图则早
已经把"麦克马洪线"当成了正式的合法边界。
不过中~国的地图只在理论上存在,仅能表达中~国的主权要求,而非实
际的领土控制。那片领土现在属于印度。1950年以前,"麦克马
洪线"同样是理论,不管双方的地图怎么画,那片地区没有驻军,不
设边防,行政建制也不存在或徒有虚名,老百姓按照祖祖辈辈的方式
生活,国际政~治与他们无关。1949年后,大概是新独立的印度看
到一个强大的咄咄逼人的新中~国正在产生,而且即将向西藏挺进,只
有趁其尚未全面控制西藏以前先下手为强,从1950年,印军开始
向北推进,到1953年,"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全部被印度实际控制。
中~共那时刚刚进藏,没有能力做出实质性反应。当时的印度政~府在国
际社会又对新中~国采取友好姿态,中~共也不好翻脸。
在边境扩张方面,印度一向采取锲而不舍的积极姿态。一直到今天,
西藏边防部队都无时不感受来自印度处心积虑和顽强的压力。印度对
待中印边境争端的指导思想就如印度记者曼克卡尔在《谁是六二年的
罪人》一书中所披露的:
"1961年11月,尼赫鲁总理向拉达克和东北边境特区驻军发出
了新的命令。我们的守备部队接到了尽一切可能向前推进,积极占领
整个边境的命令:在边防线上,哪里有空隙,就到哪里巡逻,或建立
哨所。在陆军总部的会议上,赫鲁说:哪一方修建一个对立的哨所,
那么它就将成功地在这一特殊地域建立自己的主权,因为实际上的主
权十个有九个都会得到国际法的承认。"  
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领土夺回来了,却又放弃了
除了印度在边境不断进逼,对1959年的西藏"叛乱",印度在感情
上也同情叛乱一方。中~共认定印度为叛乱者提供了实质性的援助。印
度收留了逃亡的达赖喇嘛和流亡藏民,对中~共肯定也是刺激,叛乱藏
人的游击队还以印度领土为基地继续骚扰中~国。把老帐新帐加到一块
算总帐,中~国于1962年发动了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中~国原本已在军事上取得绝对优势和胜
利。击溃印军,向前推进速度之快,有时连中~国军队的指挥系统都无
法控制。参加过那场战争的原西藏林芝军分区政委阎士贵大校这样回
忆:
"1962年自卫反击战,打过去很顺利,几路基本都打到了传统习
惯线,就是我们地图上标的国界线。我们以四万兵力,四路出击,西
线从错那攻达旺、邦迪拉,东线在察隅,中间两路这边从墨脱沿雅鲁
藏布江往下游打,还一路沿苏班西里河推进。只用了一个月就基本收
复失地。而印度方面,它的国防部长说,动用了印军三十二万四千人
。有个西山口,印军说我们至少要攻半年,结果一个早上就拿了下来
。那时候部队士气高,战斗力强。我们以穿插和偷袭为主,动摇它的
后方,前线马上溃退。印军说你们不正规,没有这么打的。但是我们
赢了,他们输了。他们都是雇佣军,胡子兵,说中~国是娃娃兵。吃了
败仗之后,他们才知道娃娃兵的厉害。" 
当时中~国方面除了有部队士气高,战斗力强的优势,还得到战区老百
姓的支持。老百姓未见得是出于支持共~产~党。之所以存在一个传统习
惯边界线,在于那一带历史上一直为藏文明覆盖。被称为"风流神王"
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就出生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印控区。老
百姓对西藏是有向心力的。林芝军分区的原副司令李春回忆:
"反击战开始后,我们沿江一路下推,一个连击溃了印军上千人。没
有公路,印军想不通,中~国军队靠什么供给给养?以为我们有什么高
级食品,吃一顿能管好几天。其实,我们就是靠老乡支前,靠牦牛运
输。那一仗,支前的牦牛就有三万多头。这边的所有物资,还有伤员
烈士,都是靠老乡背。一○○迫击炮弹,一人只能背一发。五十人运
,几分钟就运出去了。家家户户都出人,十二三岁的孩子也支前。当
地老乡十二三岁就能背一百四五十斤,不穿鞋。德东下边扎西家的小
男孩,才四岁,跟爸爸妈妈一起,他背了四筒罐头,有八斤重,爸爸
牵着他爬山支援我们。没有老乡,我们根本没法打胜仗。"
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写道,当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
利的时候,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单方面无条件撤军,这与其说让全世界
都松了一口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战争史上还从没
有过这样的事情,胜利的一方在失败者还没有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就
单方面无条件撤军,实际上也就是让自己付出巨大代价来之不易的胜
利成果化为乌有。
阎士贵大校说:
"不要这片土地,军人想不通,老百姓也想不通。六二年我们从雪山
向下压,势如破竹,半路上把棉衣都甩了,越打越快。往回撤的时候
,可是越走越慢。战士们想不通,这是我们的领土,为什么还要撤?
为了体现我们是仁义之师,还把缴获的车辆装备全都收拾好,武器都
擦得干干净净,一点不剩地都还给了他们。"
中~国军队接到的命令不仅是放弃全部收复的失地,撤回到"麦克马洪
线",还要再从"麦克马洪线"后撤二十公里,与印军脱离接触。结果
印军不但轻易返回原来控制的地区,又趁虚而入,继续向北蚕食推进
,建哨所,修工事,反而多占了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
三、美丽又富饶的土地啊!
那一片被中~国收复又放弃的土地是比西藏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富饶的地
方。那里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海拔下降到一二千米甚至几百米,有
印度洋暖风的滋润,属亚热带生态环境。土地极其肥沃。植物茂盛,
能够生长菠萝香蕉。自然景观奇异,矿产丰富。雅鲁藏布江著名的"
大拐弯",可利用的落差2230米,如果横切大拐弯建一条40公
里长的引水隧道,可建成世界最大的水电站,装机容量最低为450
0万千瓦以上,是长江葛洲坝电站的17倍,是三峡电站的四倍,投
资却比三峡低得多,又没有移民、生态、战争灾难一类的问题。然而
这个设想中激动人心的超级水电站,却被"麦克马洪线"拦腰切断。
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所长徐凤翔说:
"我们搞森林的,一说起来就是西藏林蓄量居全国第二位,可谁也不
说这只是理论林蓄量。因为实际上,西藏森林的一半在控制线之外,
准确地说,是528%在人家手里。其实,这个数字仍然不准确。这
只是按森林面积算(控制线那边的)中低海拔原始森林单位面积的蓄
木量大得多。把这些因素考虑进来,那么实际上,西藏森林资源的8
0%不在我们手里。"
正如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写的情歌:
     压根儿没见最好,
     也省得情思萦绕。
     原来不熟也好,
     就不会这般神魂颠倒。  
四、难以理解的"大度"
那些打仗时亲身到过那片土地的军人,对那片土地的得而复失最为耿
耿于怀,至今念念不忘,
现任林芝军分区司令员王克忠大校这样说:
"那可是个好地方啊,比这边还好。当年打过去的时候我们都见了。
指望谈判是根本谈不回来了。伊拉克占了科威特,全世界的外交压力
那么大,还有经济制裁,没用!还是老头子(指毛~泽~东)说的,扫帚
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可是老人家(亦指毛~泽~东)在这失策
了。我们一撤,他们(指印度)又占了过来,越占便宜还越卖乖。他
们口头上喊和平,实际上是真干,完全是积极进攻的态势。我们也说
和平,倒是言行一致,一点动作也没有,就是消极防御。现在这么下
去,我们越来越被动,越来越要命。即使后人想收回来和有能力打了
,可是机会也已经让我们现在的政策给拖没了。"
阎士贵大校虽然没有点名,但是说得更厉害:"可惜了这片土地,现
在想拿回来不容易了搞成这个样子,后人要骂我们还不如清朝的最后
一个驻藏大臣赵尔丰!"
连一位到西藏旅游的台~湾女士都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那么大片
的国土收复了以后,又让给了印度?现在的中~国政~府,可以说是近代
以来中~国几届中央政~府中最强大的,可是让人想不通,为什么在这个
问题上这么软弱?"
确实不太好理解。一方面中~国政~府对三万多平方公里的台~湾死盯住不
放,不惜采取极端手段,另一方面对面积大三倍的这片领土,却随随
便便就丢掉。全归于软弱不尽然。
从当时的意识形态出发,中~国力图扮演第三世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
主义阵营的领~袖。印度当时正是那个阵营的重要成员,"教训"一下不
碍大事,打成不共戴天的仇敌,对毛~泽~东的全球战略就会不利。所以
教训完了,要立刻适可而止,再给几根胡萝卜。毛~泽~东的胡萝卜稍大
了一点-九万二千平方公里,不过以毛~泽~东的胸怀来说,可能也属正
好。
五、后果今天来品尝
金辉在他的书里对那段历史这样结论:
"1962年中~国和印度发生的边境战争,就当时看,胜利者和失败
者是十分明确的。
"但是,经过了近三十年之后,结合现在再来看那场战争及其结果,
却完全是另一种情况了--胜利者除了没有失败的名义,却具备了失
败者的一切;失败者除了没有胜利的名义,却得到了胜利者的一切。
胜利者因为胜利的飘飘然,以至连对胜利成果的彻底丧失和巨大的屈
辱都无动于衷。失败者因为唯独还没有得到胜利者的虚名,所以一直
在摩拳擦掌,发誓要报一箭之仇。
"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嘲弄,如果当年印度取得了胜利,那么现在他们
在这一地区肯定不会如此占尽便宜,如果当时中~国在此地失败,那么
现在反而大概不会这么被动和可怜。"
金辉充满激愤而言的屈辱,主要是领土的丧失和目前中方在中印边境
所处的弱势。但是中~国还有另一个至少相等(甚至更大)的遗憾:如
果62年打过去不撤回来,向那九万二千平方公里肥沃富庶的土地移
去几百万内地汉族人口, 那片地区的中低海拔和亚热带气候完全适应
汉人的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及身体条件,内地贫困地区的农民会把迁
居那里当作好福气, 就等于在西藏的中心地带与印度之间建立起一条
汉文明的血肉长城,将西藏与印度传统上的紧密关系割断,把西藏包
围在汉文明圈内,从此一劳永逸地根除西藏独立的可能。西藏自治区
现在一共有二百二十万藏人,中~国全部藏区的藏族人口加一块也不过
五六百万,如果在那一片地区移去五百万汉人(印度现在已向那里移
民七百余万,那里的资源足以养活更多人口),哪里还会有西藏分离
的问题?西藏又能向哪里分离呢?从那时到现在三十多年的时间,一
代新人已经能在那里从出生到成人,彻底扎根,完全把那里当作自己
的家园了。
现在,这三十多年是给了印度移民在那里长起一代新人的时间,那里
成了他们的家园。时间是合法性的最好来源,强权成为公理往往都是
在时间的帮助下。中~国1962年使用了强权,却放弃了时间,得了
暴力之名,却没有得到公理。
  六、再打一仗收复失地?
金辉在他的书里主张现在再打一仗收复失地,这可能代表了一些军人
、尤其是西藏军人的主张。他这样写:
"不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考虑,全部或大部收复失地将是我们唯一
合理的选择。1962年,我军以几万兵力反击印军,作战一个月基
本收复失地。若以后在中印边界反击侵略收复失地,兵力也许要比当
年多投入一些,作战一个月假设需直接军费十五亿元,即使再增加一
倍,若能收复失地。从政~治上看完成了一项神圣事业,从经济上看仍
是一本万利。收复失地反击作战的代价不会高于对越自卫反击战,但
是和那场战争相比,不论战争方面、经济方面,还是国防、民族团结
、国际等各方面,都要有益有利得多。"
军事上是否能如金辉估计得这样乐观,首先值得怀疑。印度军队已今
非昔比。62年失败的耻辱使其卧薪尝胆,九年后的印巴战争,印军
表现就已经相当出色。今天就更不可同日而语。据国外军事专家评价
,印度兵目前是全世界最优秀、吃苦性最强、装备最完善的山地部队
,能够成功地抵抗中~国的任何进攻。
中~国军队也发生了变化。当年的战斗力主要源于意识形态的动员和激
励即所谓毛~泽~东的"精神原子弹",也就是当年放在第一位的"人的因
素"。始终被动员在颠峰状态的高昂士气使解~放~军成为一支令人生畏
的力量,能创造按常规思维不可想象的奇迹。今天,"文化大革命"的
幻灭,商品观念的蔓延,以及军队经商的腐蚀,使解~放~军人心涣散,
士气低落,当年最有威力的武器: 不怕牺牲(这个武器甚至能使"小
米加步枪"的解~放~军战胜最先进的军队)荡然无存。解~放~军战斗力的
下降,在79年对越南的战争中已经有表现,这十几年向商品社会转
型,腐蚀性更是空前,"人的因素"已不成为解~放~军可以占据优势的条
件,战斗力来源只能转移到现代化的军事装备和科技上。但是这十几
年"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之一是军队让位,军事现代化虽然有所进步
,速度相对较慢。 至少在中印边境的实力对比,明显逊于印军。
现代化战争与62年的战争已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对后勤的依赖大
大加强,光靠当年的牦牛和妇女老少齐上阵,四岁的孩子背罐头远不
再胜任。那必须是一部巨大的吞吐机器,在最短的时间里有序地调动
、运输和分配最多的物资、给养、武器弹药。从军事上,青藏高原是
中~国的屏障,是有利条件,但是从地理上,青藏高原反过来成为中~国
军队后勤体系极为头疼的障碍。运输是几乎不可解决的瓶颈。印军的
背后却是南亚平原,有条件修建良好的公路网,运输畅通无阻,后勤
保证极为强大可靠。1987年,印度议会通过法令,正式在"麦克
马洪线"以南中印争议地区建立"阿鲁纳恰尔邦",使占领合法化之后
,中~国军队强烈主张借此再打一场中印边境战争,象62年那样收复
失地(当然不会再放弃),除了其他因素的阻碍,军队内部的反对意
见主要就来自后勤系统,他们无法为战争需要提供保证。
即使上述问题都不考虑,都能最终克服,取得最后胜利,把那九万二
千多平方公里拿了回来,还会有一个更大的困难就是已经移居那片地
区的七百多万印度移民怎么办?几十年的时间,他们已经在那里生根
。留下他们,不啻是另一个朝思暮想搞分离的西藏,也没有了中~国移
民的空间。赶走他们,制造如此规模的难民潮,连锁的麻烦会多得不
可想象。
面对时间造成的既成事实,那片土地已经很难再被中~国重新拿到。6
2年是唯一的机会,那时印度实现实际控制只有十来年,事实还未既
成;印度移民尚不多,当地居民对西藏普遍有向心力;中~国对印度又
有较大军事优势。天时、地利、人和,条件全部具备,而且已经在事
实上把那片土地拿了回来。只要守住,坚持若干年,既成事实就在中
国一方,今天的主动权也属于中~国了。
哎,土地如果没有了就等于永远失去了。希望政府能珍惜!
宁失千军勿失寸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