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光荣与无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13:53
对越自卫反击战已经过去十多年了,至今回忆起来,仍然记忆如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般。近来在网上看到许多网友也对那场战争有着割舍不断的情节,真是觉得欣慰,其实,军人是一种悲哀的职业,我们生于战争而要完结于战争,我们的存在恰恰是为了自我的消亡;你们能记住我们能记住逝去的战争,就是对于军人最高的礼遇了。

  八十年代流行两句口号:八十年代最可爱的人,和理解万岁。其实,就现在而论,这两句口号也同样是不过时的;军人伟大,中国人民解放军更伟大,无论政府如何,不变得是军队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和为此而具备的大无谓精神;有这样的军队这样的士兵,国人应能放心了,只要一声召换,我们一定能再打一个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我们同样会不辱使命。

  在感动于大家对军人的理解和热爱的同时,也觉得大家对于军队作战效能以及两山作战时我军的战术模式有着一些误解,在此,我想澄清一二,也希望我的粗俗文字能使大家对十多年前的那场战事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一九七五年以前出生的同志,对于那场亘日长久的战事应是不陌生的;两山作战,我军的确负出了极大的牺牲;但是这在当时的情况和条件下此伤亡还是比较客观和实际的。

  越军是一支老牌军队,也是一支具有坚强性格的军队,他的前身与我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作战理念和战术思想无不与我军同出一门,游击战思想根深缔固,可以说当时的陆军之比,与我军战力是不相上下的。对于老山攻坚战,我军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有着完整防御体系的阵地堡垒,还要面对相当数量的越特攻部队袭扰和游击战,伤亡重大是在预料中的。不止一个人曾问过我,既然当时预料到攻击作战之坚难性,为什么不对老山进行立体攻击呢,可以先用空军部队对老山进行饱和轰炸,在用炮兵覆盖之,最后再上步兵吗。想法固然不错,也合乎一般进攻战要则,但是对于老山这样一个既有纵深又有宽大正面的庞大的山体,空袭所能取得的效果是有限的,而且以当时我空军的战力,威慑尚且不足,如果投入实际轰炸,损失肯定是再所难免的,还要承担一定的政治风险,故排除空袭也是情理之中的。

  攻打老山,我陆军炮兵部队功不可没,进攻前的炮火准备在我军战史上也是可书上一笔浓墨重彩的,其密集程度除我军六十年代炮击金门外是极少见的;但正是由于地形上的限制,也因为越军深挖洞广积粮的防守原则,炮击所取得的成果仍然有限,对敌表面阵地是形成了一定打击,但越军的有生力量却凭借其坚固的山体工事依然得到了较好的保存,这也使得进攻一开使,我各突击部队均遭到了敌有力之抵抗,不得已从突袭转入强攻,也增加了不少伤亡。



  

  老山的山势可算得上险峻,坡度较徒,典型的易守难攻;攻打老山,仰攻是再所难免的,不少朋友曾提过疑问:为什么我军不能采取更灵活的战术,选择老山坡度较缓的地域实施小分队穿插进而控制一二个我军当面的敌占制高点,以点带面的发展呢。战术理论上此提议虽然可行,但是老山在当时的越军地图里毕竟是划入其国境的,所以它的战略纵深是极为广泛的,况且越军战领经营老山的时日不短,其在山体四周设署的雷场密度更是惊人,他们在抗美战争中曾普遍运用的陷井毒签战在老山上更是层出不穷,花样面出,比起抗美时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军若是使用小分队穿插,能否到位都成问题,即便能冲破敌人的雷区陷井,那么到达指定地域,还能剩下几个人?况且敌人的纵深兵力随时都可以投入战斗,如果冒险投入部队,结果就很难预料了。

  老山攻坚战我军的兵力相对于地形来说是显得有些密集了,一个整团的部队洒在老山上,乍看是有些牛刀砍蚂蚁的味道,但事实告诉我们,此举是正确的,如果当时不在兵力上有充分的准备,那么攻击老山就很难象现在这样一击得手了。打老山,我军是分点攻之,以点带面的作战思想,就是将老山整个防御体系分为若干个点,再集中优势兵力分而歼之,这既孤立了敌人,同样也使我军免遭敌军全方位的火力打击;战前,我军各营各连均分配了进攻路线和进攻目标,每个连队都相对独立的执行其作战任务,这也就好比将老山这么一个大战场划分为若干个小战场一样;战术上的特性也约束了越军的整体防御实力,这对我军攻击行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实告诉我们,攻占老山我军的战术思想作战动作都是相当得体和完善的,步炮协同也搞的好;对于一支长时间处于和平环境下的军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攻占这么大一座山体,战胜一支长时间处于战争历练中的军队;这是难能可贵的,不管伤亡如何,胜利才是关键,虽然,战斗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过失,但毕竟我们胜利了,战争就是一种对人对意志的煎熬,在这场大比拼中,我们取得了胜利,也证明了我们比敌人来的坚强来的勇毅。虽然,有那么多优秀的士兵永远地留在了那片红色的山地上,但是因为胜利,他们的雄魂依然激昂在空宇,年青在历史中;不朽的是他们,永恒的是他们,

  等到有一天,我和活着的战友们也一如他们般死去的时候,在另一个世界,我们依然年青,依然英雄。

  战争是残酷的,决定战争成败的因素有很多,先进的武备先进的作战理念固然重要,但归根结底,战争最终还是得靠士兵的勇气和智慧去进行去完结的。一支军队如果光有先进的武备而没有一群先进的士兵,是打不了胜仗的。向烈士们致敬,向英勇作战顽强不屈的士兵们致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我们不会忘记他们!也借此向为解放台湾,统一祖国献身的人们致敬,不管是曾经的还是现在的或是将来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已经过去十多年了,至今回忆起来,仍然记忆如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般。近来在网上看到许多网友也对那场战争有着割舍不断的情节,真是觉得欣慰,其实,军人是一种悲哀的职业,我们生于战争而要完结于战争,我们的存在恰恰是为了自我的消亡;你们能记住我们能记住逝去的战争,就是对于军人最高的礼遇了。

  八十年代流行两句口号:八十年代最可爱的人,和理解万岁。其实,就现在而论,这两句口号也同样是不过时的;军人伟大,中国人民解放军更伟大,无论政府如何,不变得是军队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和为此而具备的大无谓精神;有这样的军队这样的士兵,国人应能放心了,只要一声召换,我们一定能再打一个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我们同样会不辱使命。

  在感动于大家对军人的理解和热爱的同时,也觉得大家对于军队作战效能以及两山作战时我军的战术模式有着一些误解,在此,我想澄清一二,也希望我的粗俗文字能使大家对十多年前的那场战事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一九七五年以前出生的同志,对于那场亘日长久的战事应是不陌生的;两山作战,我军的确负出了极大的牺牲;但是这在当时的情况和条件下此伤亡还是比较客观和实际的。

  越军是一支老牌军队,也是一支具有坚强性格的军队,他的前身与我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作战理念和战术思想无不与我军同出一门,游击战思想根深缔固,可以说当时的陆军之比,与我军战力是不相上下的。对于老山攻坚战,我军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有着完整防御体系的阵地堡垒,还要面对相当数量的越特攻部队袭扰和游击战,伤亡重大是在预料中的。不止一个人曾问过我,既然当时预料到攻击作战之坚难性,为什么不对老山进行立体攻击呢,可以先用空军部队对老山进行饱和轰炸,在用炮兵覆盖之,最后再上步兵吗。想法固然不错,也合乎一般进攻战要则,但是对于老山这样一个既有纵深又有宽大正面的庞大的山体,空袭所能取得的效果是有限的,而且以当时我空军的战力,威慑尚且不足,如果投入实际轰炸,损失肯定是再所难免的,还要承担一定的政治风险,故排除空袭也是情理之中的。

  攻打老山,我陆军炮兵部队功不可没,进攻前的炮火准备在我军战史上也是可书上一笔浓墨重彩的,其密集程度除我军六十年代炮击金门外是极少见的;但正是由于地形上的限制,也因为越军深挖洞广积粮的防守原则,炮击所取得的成果仍然有限,对敌表面阵地是形成了一定打击,但越军的有生力量却凭借其坚固的山体工事依然得到了较好的保存,这也使得进攻一开使,我各突击部队均遭到了敌有力之抵抗,不得已从突袭转入强攻,也增加了不少伤亡。



  

  老山的山势可算得上险峻,坡度较徒,典型的易守难攻;攻打老山,仰攻是再所难免的,不少朋友曾提过疑问:为什么我军不能采取更灵活的战术,选择老山坡度较缓的地域实施小分队穿插进而控制一二个我军当面的敌占制高点,以点带面的发展呢。战术理论上此提议虽然可行,但是老山在当时的越军地图里毕竟是划入其国境的,所以它的战略纵深是极为广泛的,况且越军战领经营老山的时日不短,其在山体四周设署的雷场密度更是惊人,他们在抗美战争中曾普遍运用的陷井毒签战在老山上更是层出不穷,花样面出,比起抗美时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军若是使用小分队穿插,能否到位都成问题,即便能冲破敌人的雷区陷井,那么到达指定地域,还能剩下几个人?况且敌人的纵深兵力随时都可以投入战斗,如果冒险投入部队,结果就很难预料了。

  老山攻坚战我军的兵力相对于地形来说是显得有些密集了,一个整团的部队洒在老山上,乍看是有些牛刀砍蚂蚁的味道,但事实告诉我们,此举是正确的,如果当时不在兵力上有充分的准备,那么攻击老山就很难象现在这样一击得手了。打老山,我军是分点攻之,以点带面的作战思想,就是将老山整个防御体系分为若干个点,再集中优势兵力分而歼之,这既孤立了敌人,同样也使我军免遭敌军全方位的火力打击;战前,我军各营各连均分配了进攻路线和进攻目标,每个连队都相对独立的执行其作战任务,这也就好比将老山这么一个大战场划分为若干个小战场一样;战术上的特性也约束了越军的整体防御实力,这对我军攻击行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实告诉我们,攻占老山我军的战术思想作战动作都是相当得体和完善的,步炮协同也搞的好;对于一支长时间处于和平环境下的军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攻占这么大一座山体,战胜一支长时间处于战争历练中的军队;这是难能可贵的,不管伤亡如何,胜利才是关键,虽然,战斗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过失,但毕竟我们胜利了,战争就是一种对人对意志的煎熬,在这场大比拼中,我们取得了胜利,也证明了我们比敌人来的坚强来的勇毅。虽然,有那么多优秀的士兵永远地留在了那片红色的山地上,但是因为胜利,他们的雄魂依然激昂在空宇,年青在历史中;不朽的是他们,永恒的是他们,

  等到有一天,我和活着的战友们也一如他们般死去的时候,在另一个世界,我们依然年青,依然英雄。

  战争是残酷的,决定战争成败的因素有很多,先进的武备先进的作战理念固然重要,但归根结底,战争最终还是得靠士兵的勇气和智慧去进行去完结的。一支军队如果光有先进的武备而没有一群先进的士兵,是打不了胜仗的。向烈士们致敬,向英勇作战顽强不屈的士兵们致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我们不会忘记他们!也借此向为解放台湾,统一祖国献身的人们致敬,不管是曾经的还是现在的或是将来的。
<P>说句真话,从上小学就听自卫反击战英模报告、看宣传英模事迹的文章,细细品来真没发现咱们比越军强多少,除了炮比他们多钱比他们多以外。我所看到的总是咱们的阵地遭到越军偷袭、处处提防特工队还防不胜防,在遭到敌人突袭时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感人的英雄故事。可能是宣传需要从不说咱们进攻人家的事。可偶尔提到敌后穿插、突袭由总是事先被判断出路线遭到炮火覆盖或者伏击....反正那些宣传材料里的越南特工是神出鬼没极其凶恶,犹如日本鬼子眼里的武工队,可能使为了衬托出咱们的英雄把敌人渲染得有些过头吧。</P><P>看战例选编时,时常提到XX60炮班在遭遇战中因距敌人不足百米无法开炮,眼看战友被严重压制心急如焚。后来班长(或者某炮手)不顾操典规定将跑口仰角抬到85度向不足百米的敌人射击,看那意思是听不容易的。但更多的地方提到越军伏击部队“竟然用迫击炮从50米处向我军猛烈射击,造成我重大伤亡”;还有经常提到越军从高处向下用高射机枪打咱们,高山上的花环里的那个小北京不就是这么死的么,自己的高射机枪却不能下山下射击,眼睁睁地看着敌人--高机向下打跳动极其严重很难控制。那时候小,开始没觉出什么,后来一想:这敌人对武器的使用怎么比咱们强呀?当初是咱们让美国人见识了什么叫大炮上刺刀,这回是越南人让咱们见识了迫击炮上刺刀。</P><P>上中学以后,听猫耳洞里来的英模报告、看事迹介绍,觉得咱们的战士在那种环境下作战可真伟大。可后来听多了、看多了再一琢磨:那边的敌人呢,他们吃得比咱少、穿的住的比咱们破、后勤供应比咱们困难、挨的炮弹比咱们多、医疗救护条件比咱们差.....怎么和咱们打起来还挺有劲头,他们怎么过的?</P><P>后来我琢么出味道来了:不管是军人还是平民,只要你的敌人或者对手能够忍受的条件你就得能忍受,敌人能做到的你就必须能做到,敌人做不到的你也要想方设法去做到,不管你是不是英雄想不想当英雄。做不到你就得死!</P><P>多亏打了这一仗,要不然PLA到现在可怎么办呀!</P>[em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