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什么是长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1:23:34
.
        一、“长征”一词的“发明权”归属蒋介石

        1934年末至1935年初,还在行军途中时,红军的战略性转移尚未被命名为长征。当时共产党人称之为“西征”,因为中央红军撤出江西中央苏区后正在向西部的省份进军。从当时的决策者主观意识来看,他们也没有想到要跑这么远的路途。除非迫不得已,谁也不愿意主动地怎么去做。这从当时下达的有关命令可以分析得到。
        在敌对的国民党军队看来,红军的西进只配称之为“西窜”而已。这话,如果从当时执政者和造反者的双方角度来理解,似乎也无不当。
        具有讽刺意味的倒是,“二万里长征”一词最早是由蒋介石提出的,出现在蒋介石的一次讲话当中,用来指他的国民党军队对共产党人的追剿。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6月,国民党军将领薛岳率领国民党第二路军沿路追击中央红军,一直把中央红军从江西追赶到四川。据薛岳讲,当他的追剿任务完成后,蒋介石曾发表兰州予以赞扬。蒋说:“通观古今,还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进行过这样一个行军两万多里的长征。今天我们创下了这个记录,而创造这个记录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第二路军的将士们。”
        中国共产党最早使用“长征”这一名词的是王明。1934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做报告时,曾使用了“长征”这一名词。据目前所掌握的材料,这是第一次把红军的突围转移称为“长征”。但是,王明所使用的“长征”名词所包含的概念,指的是红七、红六军团的突围转移,并不是指中央红军的战略大转移,而这时中央红军刚刚出发一个月,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的电讯联络已经中断,中央红军也不可能知道王明在莫斯科使用了“长征”这个词。
        中国工农红军自己最早使用“长征”一词,源于1935年5月红军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大凉山彝族聚居地后,朱德以红军总司令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布告上写道: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这个六字“骈文”,出自陆定一手笔。“长征”成为中共的官方定语,则是在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结束其长征几个月后,毛泽东使用后正式确定下来的。瓦窑堡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著名的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毛泽东在这个报告里指出:“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虽然“长征”一词由蒋介石最早提出,但毛泽东使用“长征”一词,却绝对不是现今意义上的“抄袭”、“剽窃”或者“沿用”。从当时的通讯侦察条件来看,毛泽东和中央机关、中央红军都不可能及时地得到蒋介石的那次讲话内容;从政治意义和个人性格上讲,毛泽东更不可能重复敌方领袖的“原创”词汇。当然,如果知道“长征”一词系由毛泽东所“发明”,蒋介石也同样绝对不会再用。应该说,无论谁先谁后,“长征”一词的使用,都是现代中国历史上的两位领袖人物的“英雄所见”。而更有意思的是,长征成为双方成败的历史转折点。对于这样的一个结果,作为“长征”首创者的蒋公,恐怕九泉之下不能瞑目。.
        一、“长征”一词的“发明权”归属蒋介石

        1934年末至1935年初,还在行军途中时,红军的战略性转移尚未被命名为长征。当时共产党人称之为“西征”,因为中央红军撤出江西中央苏区后正在向西部的省份进军。从当时的决策者主观意识来看,他们也没有想到要跑这么远的路途。除非迫不得已,谁也不愿意主动地怎么去做。这从当时下达的有关命令可以分析得到。
        在敌对的国民党军队看来,红军的西进只配称之为“西窜”而已。这话,如果从当时执政者和造反者的双方角度来理解,似乎也无不当。
        具有讽刺意味的倒是,“二万里长征”一词最早是由蒋介石提出的,出现在蒋介石的一次讲话当中,用来指他的国民党军队对共产党人的追剿。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6月,国民党军将领薛岳率领国民党第二路军沿路追击中央红军,一直把中央红军从江西追赶到四川。据薛岳讲,当他的追剿任务完成后,蒋介石曾发表兰州予以赞扬。蒋说:“通观古今,还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进行过这样一个行军两万多里的长征。今天我们创下了这个记录,而创造这个记录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第二路军的将士们。”
        中国共产党最早使用“长征”这一名词的是王明。1934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做报告时,曾使用了“长征”这一名词。据目前所掌握的材料,这是第一次把红军的突围转移称为“长征”。但是,王明所使用的“长征”名词所包含的概念,指的是红七、红六军团的突围转移,并不是指中央红军的战略大转移,而这时中央红军刚刚出发一个月,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的电讯联络已经中断,中央红军也不可能知道王明在莫斯科使用了“长征”这个词。
        中国工农红军自己最早使用“长征”一词,源于1935年5月红军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大凉山彝族聚居地后,朱德以红军总司令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布告上写道: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这个六字“骈文”,出自陆定一手笔。“长征”成为中共的官方定语,则是在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结束其长征几个月后,毛泽东使用后正式确定下来的。瓦窑堡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著名的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毛泽东在这个报告里指出:“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虽然“长征”一词由蒋介石最早提出,但毛泽东使用“长征”一词,却绝对不是现今意义上的“抄袭”、“剽窃”或者“沿用”。从当时的通讯侦察条件来看,毛泽东和中央机关、中央红军都不可能及时地得到蒋介石的那次讲话内容;从政治意义和个人性格上讲,毛泽东更不可能重复敌方领袖的“原创”词汇。当然,如果知道“长征”一词系由毛泽东所“发明”,蒋介石也同样绝对不会再用。应该说,无论谁先谁后,“长征”一词的使用,都是现代中国历史上的两位领袖人物的“英雄所见”。而更有意思的是,长征成为双方成败的历史转折点。对于这样的一个结果,作为“长征”首创者的蒋公,恐怕九泉之下不能瞑目。
.
        二、长征起始、结束日期的争议与我党我军历史上的山头

        毛泽东提出长征的伟大意义之后,“长征”不久便成了全党全军乃至有关人员的一种名誉和地位象征。官修本历史对长征起始、结束时间的变化,正与这种名誉和地位的象征性密切相关。
        毛泽东在1935年底发表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不仅标志着共产党人开始使用长征一词,而且显然也表明,毛泽东在当时把他所率领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看成是长征的结束。而当时,另外两大红军主力还在为完成他们各自的长征而苦苦挣扎。
        长征结束时间第一次作出调整,是在三大红军主力会师后。长征的持续时间延长到1936年10月,以便把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的征战历程也包括进去。而长征的起始时间,则仍然是红一方面军从江西中央苏区出发的日期。在我国国内正式的中央出版物,以及各种荣誉勋章、奖章的授予法律法规、条令规定当中,长征的期限至今仍然被确定为从1934年10月开始,至1936年10月结束。这个定义(为从历史学角度探讨出发计,我们暂且不称为结论,而代用定义一词),既是出于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出于政治上的目的。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忽略一支相对而言的小部队——红二十五军的长征,不过他们的长征起始、结束时间已经包含在上述的时间范畴内,对研究而言没有什么影响。
        但是,本文关于长征起始、结束日期的所谓争议,我们应当把它仅仅看作是学术角度的探讨而不是其他的任何什么。
        关于长征起始日期。从中国文字的角度来看,人们所习惯的词语“有始有终”,倒过来便是“有终有始”。红四、二方面军的长征结束时间既然计算在内,长征结束时间因此从最初使用的1935年底调整为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1936年10月,那么红四、二方面军因第四次反“围剿”失败而撤离各自的根据地开始远征的时间,即1932年秋季,应当可以作为长征真正开始的时间。毕竟,红四、二方面军长征的绝大部分内容是他们各自的长征。国内外一些历史学家提出的这个时间概念,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关于长征结束日期。中央关于西路军的问题已经暂时作出了结论,由于相关案卷全体存档,我们无从查阅不宜置评。但从党史军史的学术角度来探讨,西路军的远征是不是长征的一部分,一直是争议的焦点之一。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未必就意味着长征的彻底结束,因为此时还有2万人的红军队伍(占红四方面军的三分之二,全部红军的将近一半)正在跨越黄河,“西征”新疆。虽然经历千辛万苦,但结局却是十分的惨痛。
        虽然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指责业已作出的历史结论,历史研究也不能以假设作为出发点,或者以成功作为先决条件,但闪念间仍然有过这么一个思考:如果西路军成功打通远方路线,或者如果当时的路线斗争结果发生变化,长征的起始、结束时间又会怎样计算呢?
.
        三、长征的定义和意义

        这个话题已经不知有过多少人、多少文章做过了,之所以重提,是想换个不同的视角。
        正如一些历史学家所提出的,如果抛开具体日期和事件,不纠缠于是非得失和成败功过,则可以对长征从更广泛、更抽象的意义上予以定义。它可以被理解为中国共产党人所经历的从华南(当时的区域概念如此)到华北的一次整体性大转移,应当包括与中国共产党的全部主要军事力量有关的、在更大范围内的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事件。
        从当时的地缘政治来看,长征似乎是中国共产党求得在政治、军事生存和发展上的一种历史必然选择。国民党及其军事力量发展的历史,充分说明南方是其大本营和根据地。虽然在一段时期内,国民党军队主要扼守的是城市,南方农村短暂地成为共产党和红军生存和发展的合适土壤。但经过20世纪初期,中国南方一次次的起义和革命,使得南方城乡群众更熟悉的是国民党的纲领和主张,同时也消耗了南方城市和农村更多的政治潜能和政治空间。另外,南方人对文化和知识的群体特性和追求程度,也令南方人似乎更不易于理解和接受艰涩难懂的马克思主义。虽然中共和红军在南方曾经建立了为数不少的根据地,也曾经取得了不少战役和战斗的胜利。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一直想停下来开辟一块新的革命根据地而不想离开南方的根据地太远,但无论何处的条件都不太合适,直至闯进陕北。红二十五军的情况相似。张国焘的南下策略,事实已经证明是严重的方向上的错误。长征结束后,国共双方斗争、发展及最后的成败结果,可以证明中国共产党要夺取全国政权,不能从国民党的大本营南方取得,而只能从北方到南方。
        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情况来看,二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与西欧各国共产党相比(将中共党史放到更广阔的视野中进行研究,也是近年我国史学界所积极尝试和探索的),显得更有独立精神、有明确的政治方向,从而斗争更为有力,结果取得了胜利。而意大利、法国、希腊等国,以及更早些的德国共产党人,在和平谈判和军事对抗中犯有严重的政治错误,最后以失败告终。其中的深层主观因素在于,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以后,以此为契机改变了全党的总精神和总方针;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人在政治上更趋成熟、在策略上更为灵活并富于技巧。这些,在中共处理与东北军和西北军旧部(杨虎城等)的关系、对西安事变的立场转变及其后的一系列决策措施(包括巧妙地对抗苏联的野蛮粗暴决定)、在抗战时以充满智慧的政治主张和军事策略以达到发展壮大的最终目的,等等,无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可以说,正因为有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征,才孕育了独一无二的中国共产党和她的军队,才有了独立于原苏联之外、在资本主义重重包围下至今仍保持着蓬勃生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征的伟大意义无论怎么评价都不为过,我们有理由而且应当为此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第一稿,写于2006年5月2日
                                                                                    2007年10月1日第一次修订
.
参考资料:

        1、施平:《英勇的西征》
        2、陈云:《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
        3、郭华伦《中共史论》、郭孝乾《江西苏区红军西窜回忆》,转引自[美]杨炳章:《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
        4、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5、石仲泉:《长征行》
        6、徐占权:《解读长征》
中国历史打天下历来是由北往南打,老蒋无意中把中共由南方逼到了北方,结果给了中共一次重演历史的机会——这到底算不算迷信?
原帖由 kutoo 于 2007-10-2 17:46 发表
中国历史打天下历来是由北往南打,老蒋无意中把中共由南方逼到了北方,结果给了中共一次重演历史的机会——这到底算不算迷信?

抗战激起了中国民间的民族主义,而广骛的北方却几乎是国民党基层地方政权的真空地带,正好给了共产党以充分发挥的余地。
上述观点能成立吗?
长征应该看成是中国共产党走向独立的第一步,遵义会议不但是中共摆脱左倾的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独立的选择了自己领袖的标志,从这个时候起,中国革命才算是真正有了自主权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国民党也是功不可没,谁让他们破获了上海的中共地下党和大功率的电台,造成了红军和远方联系的中断,客观上造成了中共在没有外力干涉的情况下完成了改组。

也算是天意吧
电台被破坏对这次重组的作用有多大,还是个疑问。
比如说,联共(布)和共产国际得悉遵义会议结果后,就不能推翻重来吗?这样的事,他们又不是没干过。
孔雀兄怎么看?
我认为,远方极有可能不会推翻的

答案很简单,就是那个李德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并不是共产国际派来的,他是苏军总参谋部派来的。

派他来的目的也和中国革命没有关系,当时是苏联著名情报小组佐格尔小组的一个成员在中国被捕了,佐格尔通过各种关系与国民党上层达成了协议--交2万美元放人。苏军总参谋部就派了两个德国同志携带美金来中国办理此事。完成了营救任务后,又碰上的博古,博古为了加强他在军事上的发言权,就把这位德国人当成了“资产国际军事顾问”,结果,就这样给中国革命带来了灾难
电台是被老共自己破坏的,会开完就好了,李德的身份,可参见《红色国际特工》。
原帖由 幽冥孔雀 于 2007-10-5 18:00 发表
我认为,远方极有可能不会推翻的
答案很简单,就是那个李德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并不是共产国际派来的,他是苏军总参谋部派来的。
派他来的目的也和中国革命没有关系,当时是苏联著名情报小组佐格尔小组的一 ...

有资料显示斯大林和共产国际对毛泽东一直都比较欣赏。
原帖由 月冷 于 2007-10-5 18:53 发表
电台是被老共自己破坏的,会开完就好了

这个说法没怎么听说过。
是不是指李竹声、盛忠亮的叛变?
杨奎松曾写了一部关于西安事变的书,具体的书名忘了,但里面有许多的看法是与主流观点不一样的,不知林大如何看

这个问题就是一个老观点:如果没有西安事变,国民党能不能消灭红军,扑灭中国革命

现在许多党史专家都认为,西安事变前的蒋,是其对中国统治的顶峰,他已经控制了大半个中国,红军已经在西北一隅,日军也在东北一隅,没有全面侵华的动作。而大大小小的地方军阀,已经先后低头(桂系除外),龙云实力太弱,不值一提,四川的军阀也被整理一番,蒋介石与这些军阀的实力对比,就象是如今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实力对此一样。

但问题是,如此强大的力量,在没有事变发生的情况下,能否剿共成功呢?
杨奎松的《西安事变新探》值得一看,中国民国史大家杨天石披露的许多档案资料也极有参考价值(“杨天石近代史文存”:《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抗战与战后中国》)。从总体来看,西安事变前,中共的生存确是遭遇到空前的困难。所以毛泽东得知事变发生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至于对工农红军长征的追剿,可以看作这正是蒋介石利用时机,“秘密准备,以‘剿共’为抗日之掩护,经营西南根据地”。
红军长征为什么能胜利,除了红军的英勇外和高超的指挥外,蒋与其他军阀之间的矛盾也是重要的一方面。

早在五次围剿之初就可以看出,蒋军对红军是重点向西压迫,而不是向东,这本身就包含就蒋的用心,他就是借围剿红军之机,尾随红军进入各个军阀的地盘,桂系、云南、湖南、贵州、四川都是如此。

其实他真要是想单纯的剿灭红军,完全可以四面围堵,哪怕是军事上不允许,也可以将红军向东压迫,东边就是大海,这可以至红军于极大的不利,但蒋就是一石数鸟,他想借机摆平各个军阀,各个军阀自然也不愿卖力,这就给了红军可趁之机

所以西安事变,只是蒋与地方军阀矛盾的激化,这是必然的
孔雀兄“向东压迫”的意思,究竟是向哪几省或几地?按我的理解,当然不能往江、浙一带赶,只能往广东或者福建这个东向赶。但就是陈济棠把红军放出去了。
西南各诸候的军事实力是相对最差的,向西方向赶,主要目的有2个:一是收服地方诸候,二是西南贫穷落后,难以养活大军。同时西南也是少数民族聚居最集中之地。
我想,向西压迫这一方针,与蒋的西南攻略是相关的,如果向东赶,江、浙自不必考虑,但如果向广东赶,顶多收拾一个陈济棠,收益不大

而向西压迫,则可以顺势进入湘、黔、桂、滇、川等内陆省份,这样一石多鸟。

从蒋的用兵也可以看出来,在四川前,蒋多用地方军攻击红军,但红军出川北上甘陕之时,蒋就调用了中央军。我想,这是不是蒋的原意就是将中央红军与四方面军合剿于四川,换句话说,四川,就是蒋借红军收拾地方军阀的终点,所以,松潘之战是汤恩伯这个蒋的嫡系来镇守的。

以上只是我的猜想
原帖由 幽冥孔雀 于 2007-10-11 18:28 发表
我想,向西压迫这一方针,与蒋的西南攻略是相关的,如果向东赶,江、浙自不必考虑,但如果向广东赶,顶多收拾一个陈济棠,收益不大

收拾陈济棠的想法行不通。
当时西南派倒蒋正急,几个计划的实施都是因为陈济棠迟迟不作最后表态而搁浅。这些情况老蒋不是不知道。更何况不久前的福建事变,正是陈济棠的支持才让老蒋顺利解决。
如果想趁追剿红军而对陈济棠有所图谋,那就无异于逼迫陈济棠彻底倒向胡汉民一边,甚至联共,等于是老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蒋介石这个人是记仇的,陈济棠在福建事变中帮了蒋一把,但随后就是因为红军从粤军手中借了一条道去湖南,蒋从此恨上了陈济棠,到了1936年7月,蒋介石通过收买、分化粤军的高级将领,搞的陈济棠 是众叛亲离,不得不下野
原帖由 幽冥孔雀 于 2007-10-12 21:51 发表
蒋介石这个人是记仇的,陈济棠在福建事变中帮了蒋一把,但随后就是因为红军从粤军手中借了一条道去湖南,蒋从此恨上了陈济棠,到了1936年7月,蒋介石通过收买、分化粤军的高级将领,搞的陈济棠 是众叛亲离,不得不下 ...


就是没仇早晚老蒋也会收拾他的,无他!卧榻之旁启容他人安睡!老蒋的策略是把各地的军阀派系一个一个敲掉,但由于内战和抗战他一直没有完全实现罢了!
偶指的是趁追剿红军收拾陈济棠的想法。:lol
所以蒋介石围堵红军长征本身就是三心二意,他倒是想一石多鸟,但目标太多,却放弃了对他最可怕、最致命的一支鸟,这只鸟后来翅膀硬了,蒋介石也只好落草了。

这恐怕也和蒋介石的性格有关,蒋是浙江人,非常精明,但并没有宏观的、战略的目光,而毛泽东是湘潭弟子,而湘学士风就是务实求简、济世忧国,这一传统自魏源、曾国藩、胡林翼至郭嵩焘、杨度、黄兴、蔡锷到毛泽东、章士钊、刘少奇一直是绵远悠长、生生不息。

所以毛泽东有着比蒋介石更深远的目光和更坚强的意志,也许这就是毛取胜的原因吧
原帖由 林苑竹 于 2007-10-13 10:02 发表
偶指的是趁追剿红军收拾陈济棠的想法。:lol



老蒋在大陆彻底解决的军阀派系有广东、西北、东北、山东、福建、湖南系统,山西、广西、四川、云南则一直到解放战争结束之时都未能解决。

广西、四川也就罢了,这山西可堪称中国历史上的奇迹:L
一切是为了生存,生存。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7-10-13 13:30 发表



老蒋在大陆彻底解决的军阀派系有广东、西北、东北、山东、福建、湖南系统,山西、广西、四川、云南则一直到解放战争结束之时都未能解决。

广西、四川也就罢了,这山西可堪称中国历史上的奇迹:L



如果没有共产党,这些军阀真不是蒋介石的对手,蒋介石可能是有什么直觉,当年就是拼着不抗日也要先把红军剿灭了,但他没想过这样的代价是整个国民党都负担不起的,也是整个国家也负担不起了,所以才有了西安事变。
所以说要是没有抗战,天下谁属于还真不定呢
原帖由 自由如风 于 2007-10-22 11:25 发表
所以说要是没有抗战,天下谁属于还真不定呢

所以说要是没有长征,中共能否夺得天下还真不定呢。:lol
可惜历史是不能假设的:D
除非架空小说
原帖由 幽冥孔雀 于 2007-10-16 14:01 发表
如果没有共产党,这些军阀真不是蒋介石的对手,蒋介石可能是有什么直觉,当年就是拼着不抗日也要先把红军剿灭了,但他没想过这样的代价是整个国民党都负担不起的,也是整个国家也负担不起了,所以才有了西安事 ...

蒋“攘外必先安内”的转变,也就是从“九一八”到“七七”的过程。
原帖由 幽冥孔雀 于 2007-10-16 14:01 发表
如果没有共产党,这些军阀真不是蒋介石的对手,蒋介石可能是有什么直觉,当年就是拼着不抗日也要先把红军剿灭了,但他没想过这样的代价是整个国民党都负担不起的,也是整个国家也负担不起了,所以才有了西安事 ...

说这是直觉也未尝不可,更应该算是蒋作为领袖人物的才能显示之一。
但蒋没看出这个“不能承受之重”,也是“草头”不如“反手”的表现之一。
我最近看了一下长征的书,常常为历史的细节而感叹

比如湘江之战,如果蒋介石的中央军直接参与,那么红军很可能被打散,历史又将改写

如果蒋介石果断命令炸掉泸定桥,中央红军将被迫一分为二,毛泽东只能向西部的贫脊之地转移

如果在打六盘山时没有那个苗族的小战士,红军将陷入极大的困境之中

如果……

所以,历史有时真是不可思议啊
原帖由 幽冥孔雀 于 2007-10-31 20:41 发表
我最近看了一下长征的书,常常为历史的细节而感叹

比如湘江之战,如果蒋介石的中央军直接参与,那么红军很可能被打散,历史又将改写

如果蒋介石果断命令炸掉泸定桥,中央红军将被迫一分为二,毛泽东只能向西部 ...

比如,中央红军主力顺利渡过湘江;比如,贺胡子相机而动,早日会师……呵呵,历史不可假设,但有时又忍不住。
党国常说“转进”:P
比如和张国焘没有闹分裂而且张也没有南下,比如西路军拿到了苏联武器,比如胡宗南没有挡住道红军没有过草地。还可以比如。。。。。。。。历史的架空一定很有意思。
咱们超大牛人那么多,不如写一篇穿越文,假设自己灵魂转生,成了--比如说李德吧

大概又是一奇文啊
原帖由 59特射 于 2007-11-2 09:53 发表
比如和张国焘没有闹分裂而且张也没有南下,比如西路军拿到了苏联武器,比如胡宗南没有挡住道红军没有过草地。还可以比如。。。。。。。。历史的架空一定很有意思。

贺胡子的事是“假如”,可能性不太大;而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中央主力大部或绝大部分渡过湘江的时间确实是有的。
历史就是这样,留下遗憾的同时也留下了思考,这不能以“历史的架空”一以概之。
研究历史,研究军史,总结的不仅仅是经验更多的还是教训。
为什么当时有机会而没有抓住?原因可能很多,在此也不必展开。战前或战中的沙盘推演,就展示了种种可能性;后人的假设,其实也是一种推演,不过是在既成事实条件下的推演,虽然不能改变历史,但并不因此而毫无意义。
就社会进程而言,事件发生当时或者发生后的短时间内,是没有人知道究竟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历史学之所以至今仍有坚强的生命力,其中部分就是人类发展历史本身偶然性与必然性关系所固有的魅力使然。
觉得所谓对于西安事变前解决西北红军的想法,有点太乐观了。

事实是36年底西北红军从最初的地域不足3县,已经扩充到下辖人口达到100多万的规模。

包括陕军,宁马,东北军,晋军在内的所有地方军阀都被击败。

就在西安事变的前夕的1936年11月,胡宗南的78师刚被消灭。

在当时的情况除了大量的调集中央军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方法。

但是当时面临两个问题,第一是西北的位置远离蒋介石的统治核心,

不可能像对待江西那样轻易的集结国防部下辖的超过一半的军力。

而且交通和粮食都不允许,当时胡宗南失败的原因就有部队缺乏粮食,试图山城堡地区解决给养而被围歼的。

其次是华北危机的加深,日本极力从华北驱除南京的势力,国民党军队想进入华北都要困难了,这个不想东北,可以当甩手掌柜那么轻松。
原帖由 kutoo 于 2007-10-2 17:46 发表
中国历史打天下历来是由北往南打,老蒋无意中把中共由南方逼到了北方,结果给了中共一次重演历史的机会——这到底算不算迷信?


按照传统的后天八卦分析中国,西北属乾位,乾为天,是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