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蒋介石真的“不抵抗”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3:02:56
.
        ——从国防设计委员会的运作,看蒋介石的抗战准备


        国防设计委员会的成立是秘而不宣的。它于1932年11月29日正式开始运作。通俗地说,其主要任务有三:
        1、在政府可能面临的外国侵略的一切重大问题上提出切实而及时的处理建议;
        2、重组国军并提高中国的生产能力;
        3、提出短期内加强国防的建议。
        (《国防设计委员会工作概况》;马振犊《惨胜》)

        而依照《国防设计委员会组织条例》的规定,“国防设计委员会直隶国民政府参谋本部”,职权是:
        (一)拟制全国国防之具体方案。
        (二)计划以国防为中心之建设事业。
        (三)筹拟关于国防之临时处置。
        (程玉凤、程玉凰编《资源委员会档案史料初编》).
        ——从国防设计委员会的运作,看蒋介石的抗战准备


        国防设计委员会的成立是秘而不宣的。它于1932年11月29日正式开始运作。通俗地说,其主要任务有三:
        1、在政府可能面临的外国侵略的一切重大问题上提出切实而及时的处理建议;
        2、重组国军并提高中国的生产能力;
        3、提出短期内加强国防的建议。
        (《国防设计委员会工作概况》;马振犊《惨胜》)

        而依照《国防设计委员会组织条例》的规定,“国防设计委员会直隶国民政府参谋本部”,职权是:
        (一)拟制全国国防之具体方案。
        (二)计划以国防为中心之建设事业。
        (三)筹拟关于国防之临时处置。
        (程玉凤、程玉凰编《资源委员会档案史料初编》)
.
        《条例》规定:“国防设计委员会设委员长一人,总理全会事务;委员36~48人,由委员长聘任,并以行政院各部会长为当然委员。”“设秘书长、副秘书长各一人,承委员长之命,赞襄会务。”
        《条例》明确规定:国防设计委员会置秘书厅掌下列各事:关于国防事业之调查事项;关于国防事业之统计事项;关于文书之收发、分配、撰拟、保管事项;关于会议记录事项;关于职员之进退、考核事项;关于会计、庶务事项;关于图书仪器等之购置、征集、保管事项。
        该《条例》还规定:国防设计委员会内设军事、国际关系、经济及财政、原料及制造、运输及交通、文化、土地及粮食等7个组。该会因事务上之必要,得聘用顾问。
        (《资源委员会档案史料初编》)
.
        国防设计委员会成立的背景

        (一)经济因素
        国民政府实行“训政”的同时,日益重视发展国家资本,逐步确立国家资本的主导地位。明确规定了以国家资本为主体和由国家经营的产业,并逐步付诸实施。国家经济发展的主体状态开始由北洋政府时期的自由经济转向统制经济,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体特征。

        (二)机构由来
        从政府架构来看:1928年3月成立农矿部和工商部,以加强农务、矿业、工商行政事务的管理;还成立了中央工业试验所,为发展工业创造条件。1930年12月,农矿部和工商部合并组成实业部,管理全国的实业行政事务。1928年11月,南京政府军政部成立兵工署,掌管兵工技术和军火制造,对军工企业实行垄断。1929年1月,行政院设立建设委员会,“实行经营一切国有事业,以树训政、宪政之基础”。1931年11月,全国经济委员会成立,直属行政院,权限相当之大:“凡国家一切经济建设或发展计划,其经费由国库负担或辅助者,应经全国经济委员会审定”。
        在国防设计委员会成立之前,蒋介石侍从室曾经有过一个以陈布雷为主任的设计委员会,不过其中的成员都只是些三四流的角色,趟不了多大的作用。在钱昌照的倡议下,蒋介石决定成立一个国防设计机构以适应时势之需。

        (三)政治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一方面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进行猛烈抨击,另一方面积极探讨救亡图存的方法。一些有远见的爱国人士已觉察出日本侵略者已不满足于占领中国的东北,下一步势必发动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他们纷纷向南京国民政府建言献策,迫切希望政府能够未雨绸缪,及早开展抗战准备工作。而此时蒋在1931年9月21日也确定了“团结内部、统一中国、抵御倭寇、注重外交、报导国民、还我东北”的方针,这也是蒋在此后一段时间里调整内外政策的出发点。其主导思想是,尽量避免中日间全面战争的爆发,争取时间发展国内经济,充实国力,增强中国对日作战的实力。

        国防设计委员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关于设立国防设计委员会的目的,据钱昌照回忆:“1931年冬季,我向蒋介石正式提出创办一个国防设计委员会的构想。目的有下列三个:(1)富国强兵。……(2)抵御外侮。……(3)巩固统治。……”
(《钱昌照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36~37页)
.
        关于蒋介石同意设立国防设计委员会的心思,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增强蒋在国民政府中势力,提高其在政府中的地位。当时老蒋只是负责国防和“剿匪”等军事方面的工作,地位远不如汪精卫。
        2、有助于建立自己的智囊团,拉拢精英和名流为自己装点门面。当时老蒋既与蔡元培闹翻,国内知识界精英分子大都与蒋保持相当距离,对蒋的“不抵抗”政策批评尖锐。同时,不少实业家也常常抱怨国民政府对民族工商业扶持不力。  
        3、有助于为蒋在国际上争取英、美等的支持。这个支持,当然不限于国防和军事,同时也包括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
        4、蒋本人也不想自己的国家给日本人吞并,需要做一些防止日本扩大侵略中国的准备。这个准备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推行一个发展经济、强大国防的工业化政策。而要推行工业化政策,又首先必须招揽各方面的人才。  
        从此可见,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对蒋而言可谓一举多得。
.
       至于为什么叫国防设计委员会,要在“设计委员会”前面加上“国防”二字,一来是如前所述,当时蒋只负责国防和军事方面;二来也是有别于以前侍从室内曾经设立过的小规模、低水平的“设计委员会”。到了老蒋全面掌权之际,借着《国家总动员法》的颁布和实施,1942年5月就用国家动员委员会这个更高度集权的机构来凌驾于一切机构之上、协调一切政府部门工作了。
不抵抗是不会的,但是错过了抵抗的最佳时机啊,结果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当然这是我们后来者的评价。
原帖由 davidlgx 于 2007-10-7 16:58 发表
不抵抗是不会的,但是错过了抵抗的最佳时机啊,结果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当然这是我们后来者的评价。

davidlgx兄认为“抵抗的最佳时机”具体是什么时间?
请说说。
抵抗,是一种行为。证明1937年以前老蒋是抵抗的,需要用1937年以前具体的抵抗事例来证明。

靠列一堆文字上的东东,缺乏说服力。
原帖由 朱宇 于 2007-10-8 13:03 发表
抵抗,是一种行为。证明1937年以前老蒋是抵抗的,需要用1937年以前具体的抵抗事例来证明。
靠列一堆文字上的东东,缺乏说服力。

老朱提醒得是。
这个帖子目前帖上来的只是整篇文章的一小段,有些资料还正在核对,请稍候。
所谓“黄金十年”蒋做了什么呢?为什么非要等到918之后才有一点奋发的样子?
为什么31年敌我差距还没有37年那么大的时候他默许某人“不抵抗”?……问题太多了
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他固然不是,但是他做的确实太少
原帖由 kgb1059 于 2007-10-8 23:03 发表
所谓“黄金十年”蒋做了什么呢?为什么非要等到918之后才有一点奋发的样子?
为什么31年敌我差距还没有37年那么大的时候他默许某人“不抵抗”?……问题太多了
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他固然不是,但是他做的确实太少

老蒋对日本军事实力的估计极高。他甚至估计,日军在三天内就可以占领中国沿江、沿海的要害地区,切断军事、交通、金融等各项命脉,从而灭亡中国。所以,蒋一再强调对日作战是一场长时期持久的战斗,必须“以时间为基础,与敌相持,在久而不在一时”,“我们现在对于日本,只有一个法子,就是作长期不断的抵抗,他把我们第一线部队打败之后,我们再有第二、第三等线的部队去补充,把我们第一线阵地突破以后,我们还有第二、第三各线阵地来抵抗”,“越能持久,越是有利”。
这就是蒋对日持久战略的基本出发点。
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初,蒋介石曾下过北上抗战的决心,并曾为此预立遗嘱。但是,没有实行,旋即下野。
毫无准备,以及二线部队调动的慌乱。:L
.
        是的。蒋介石的抗战思想是摇摆不定的。
        1932年1月28日,日军突袭上海。蒋恢复军职后曾有过“决一死战”的想法,决定迁都洛阳,划分全国为四个防区,电令集结兵力,号召全军将士“为国家争人格,为民族求生存,为革命尽责任,抱宁为玉碎,毋为瓦全之决心,以与此破坏和平、蔑弃信义之暴日相周旋”。但他同时寄希望于英美两国驻沪总领事的调停,不愿采取“强硬”态度。《何应钦致蒋光鼐、蔡廷锴、吴铁城、宋子文之急电》决定:十九路军已获胜十余日, “趁此收手,避免再与决战”。
        1933年1月,日军进攻山海关得手,蒋介石准备亲自北上一战:“余决心北上,与倭一战,以尽我心。至于成败利钝,则听之。”
.
        但3月承德失守后,蒋却是攻守摇摆不定。他曾要求宋哲元、万福麟等部反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蒋介石均指示中国军队,选择阵地,采取固守模式。后来甚至严厉规定,有关将领不得轻易出击。蒋介石1933年5月6日致何应钦、黄绍竑电称:“我军实力不充,只能妥择阵地抵抗,此种战略既经择定,宜使全线一体恪遵,怯者固不得擅退,勇者尤不许轻进。论者每持以攻为守之说,欲乘敌人薄弱之点,贪图小利,轻于突击,徒为局部一时之快意耳,固于事无济,且最易牵动全线。”
引用毛泽东的话说,老蒋不是个纯粹的人,最为国民党最高指挥官目光太短浅心眼太小了,从他的这个人性分析必不得民心,而他讲的那些誓师之话都是为政治服务是中手段罢了,从他的资产阶级利益出发的!
我一直在郁闷的是!为什么蒋介石在他隐忍的那段时间里(最少是9。18到7。7)整个中国的军工没有什么大发展啊!还是停留在造造中正式,仿仿捷克式,别说飞机坦克,就是大中口径的火炮都造不出!就是仿出来了少量的76MM山炮(阎锡山都仿了少量的)也是数量微不足道,而且37Mm,45Mm,的战防炮(就是反坦克炮)这些战场急需要的基本反装甲火炮都是极其不足!真不知道那时候蒋介石在干什么!全神贯注的在剿共也不会把国防工业荒废啊!何况剿共也需要装备啊!
金陵兵工厂的82MM迫击炮(好像是仿法布朗式的)据说产量还是比较可观,而且在松沪会战,乃至后来的台儿庄战役都有上佳表现,不过无论是影视还是一些战场实录都感觉不出国军的迫击炮的在战场上威力,反而,日军的掷弹筒倒让我方军民印象深刻!几乎所以的抗日战场上老是描述日军的炮兵火力如何如何猛烈,但现在看,日军的陆军火炮性能在当时也是比较落后的,数量上也远远落后欧洲战场上的火炮密度!这就怪了!
关于那些年造不出火炮的问题,陈修良在文史资料里有文章回忆,开始是上了西方某公的当,后来是内部倾轧,加上蒋介石偏听偏信,又迷信欧洲,所以搞不出来。日军的火炮虽不多,但比起国军来说要多,火炮的运用思想也比国军先进,当然和先进国家差距就大了。但欺负个国军这样的对手还是绰绰有余的。而国军呢,十年内战光是往共军的阵地上威风的倾泻炮弹了。这回轮到自己挨炮弹了,自然就大呼小叫了。
就是不说德制FH18型150Mm榴弹炮,这么大口径的榴弹炮,以中国当时薄弱的工业水平是难以做到,不知道当时中国的钢铁产业(1931—1937)有什么进步!我觉得评价蒋介石到底是抵抗还是不抵抗,要全面看他对中日全面战争的认识和准备!仅仅看他在具体的某次战役的表现是不足的!抵抗不抵抗,看他的决心有多大!决心有多大!准备就有多充分!不单单是整理调整几个德械师就可以的说明的!全国的国防及战跃工业有没有大力发展,有没有全面动员到战时状态!就算当时的国际环境不够好,但也不至于这么没作为,这些就直接表现出蒋介石的抗战决心和意志!依我看来!蒋介石是想抵抗,但决心和意志不够!能力那就更不够了!
原帖由 黄金骑士 于 2007-10-10 11:14 发表
就是不说德制FH18型150Mm榴弹炮,这么大口径的榴弹炮,以中国当时薄弱的工业水平是难以做到,不知道当时中国的钢铁产业(1931—1937)有什么进步!我觉得评价蒋介石到底是抵抗还是不抵抗,要全面看他对中日全面战争的认 ...

赞同这个思路。
接下来我将要分析的,包括中国的制造业特别是军工生产水平、蒋的党内政治斗争与抗战准备的纠缠、蒋的兴奋点——剿共,等等。
简要地说,蒋的抗战准备肯定不是全神贯注的。这里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那么我们就洗耳恭听竹版主关于国统期中国的制造业特别是军工生产水平和蒋的党内政治斗争与抗战准备的纠缠等等的分析了!
原帖由 一剑狂生 于 2007-10-9 17:42 发表
引用毛泽东的话说,老蒋不是个纯粹的人,最为国民党最高指挥官目光太短浅心眼太小了,从他的这个人性分析必不得民心,而他讲的那些誓师之话都是为政治服务是中手段罢了,从他的资产阶级利益出发的!

对于蒋,还是主张客观理性分析,不赞成先给帖上阶级属性之类的标签。
毛对蒋的评价,不大适合拿来做历史研究,因为两党长期对立,积怨极深,有些话带着极深的情绪色彩,当不得真的。
当然,蒋对毛的评价也须多打折扣。
原帖由 林苑竹 于 2007-10-11 12:03 发表

对于蒋,还是主张客观理性分析,不赞成先给帖上阶级属性之类的标签。
毛对蒋的评价,不大适合拿来做历史研究,因为两党长期对立,积怨极深,有些话带着极深的情绪色彩,当不得真的。
当然,蒋对毛的评价也须多打 ...

引用毛的言论来评论蒋介石,或者用蒋介石的言论来评价毛泽东,这些肯定是不会很客观的!必须要用第三方的资料或观点来评价和证实!
原帖由 林苑竹 于 2007-10-8 03:07 发表

davidlgx兄认为“抵抗的最佳时机”具体是什么时间?
请说说。


九.一八是最好的时机,一、可以电令张小六就地抵抗外敌。二、下令在华北的国军出关援张。

日军在九一八之前还是有很多疑虑的,国内也并不支持这次冒险行动,而且关东军当时兵力并不多,如果蒋能强硬抵抗未必就能失去东北,而其带来的后果则是国军在陕北彻底解决G党,在东北保住领土主权而且还顺便解决了小六子的东北小政权,而且蒋也会因抗日而得到国民拥护,中国历史可能会改写。

这只是个人的见解,不同意也不要乱扔砖头:$
现在想想,蒋介石为什么不抵抗呢,他完全可以借着抵抗日军入侵之名,大张其鼓的将中央军开进东北,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又赢得了抵抗日本的美名,又坐收了获得东北的实利,他为什么不干呢?:Q
说到底,并没有把维护整个中国当作自己的责任。:@
这个“整个中国”值得深入考究。
孙中山当年的“中国”概念,就是关内或者说长城以内汉人自己的中华国家。
蒋介石、汪精卫等人心目中的“中国”概念,究竟是哪种标准呢?我们知道,二次北伐所达成的统一,只是名义上的统一。
不能说蒋不抵抗,只不过他的政策在很多方面不是太成功,甚至有不少失误。 这就好像是我们现在很多人说房改是不是成功一样,即便房改不成功,也不能说是党和政府存心要把大家赶到大街上去睡觉。
林兄,我觉得蒋抵抗日本的最佳时机应该是在918发生之后,应该通电全国抵抗。毕竟918是日本军部中部分中下级军官搞的活动。通过打击这股势力,可以为老蒋赢得不少时间用来剿杀gcd,虽然暂时gcd会给他一些麻烦。不过东北不是老蒋的地盘,他下野又快,而张少帅又是个窝囊废(请允许我这么说)。哎,这是中国的劫难啊。从这一步开始,日本人就越来越嚣张了。
其实政权的不稳,和他对国军并没有真正的掌握,不能不说也是一个原因.如果政权不稳,一切都是空谈!(当然,这是站在他的立场上讲)
918十年之后才对入侵国宣战,其实我对老蒋很佩服
这么抵抗?打有打不过日本,寄望国联,又没有解决东北问题,老蒋也只能寄望日本的愤青与苏联或美国开打好从中予利,也正让老蒋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要对蒋介石的战争准备进行评价,有一个很好的参照——看看和他同时代的斯大林在干什么?
要说与斯大林比那老蒋是大大不如的,老蒋对大战略还是看的很清楚,知道美国绝不会容忍日本独站中国,因此总把希望寄托在美国干予基础上
嘿嘿!整一个眼高手低、吹毛求疵的家伙!或者说他的野心和他的能力不匹配,还喜欢对部属对同僚吹胡子瞪眼。

1927年的时候,他就一位他领导着国军,就可以入承大统,其他势力都不必依靠了!结果引起军阀混战,共党造反上山。

1931年,倒是想韬光养晦,发展经济,寄希望国联,等待世界大战,可惜31-37年5年多的时间,军工业没有一点长进,本来中小口径迫击炮、火炮自产是完全可以解决的难题,清朝留下来的底子补一补也不至于这么差!江南重工的造船、造炮又不是没有一点潜力!可惜据说是认为国产货水平不行,嘿嘿,差点就把自己给掏光扬灰了!

1927-1937,打共产党,水平太次,本来借内战锻炼战斗力未尝不可,借内战提高军工技术水平也有可能,但是似乎,总是眼光太高,手段太次啊!

1936年,国内年轻人闹得那么厉害,他却只有一个字“压”,没有一点技巧性的东西,还把自己搭进去了!
原帖由 davidlgx 于 2007-10-12 14:10 发表
林兄,我觉得蒋抵抗日本的最佳时机应该是在918发生之后,应该通电全国抵抗。毕竟918是日本军部中部分中下级军官搞的活动。通过打击这股势力,可以为老蒋赢得不少时间用来剿杀gcd,虽然暂时gcd会给他一些麻烦。不过东 ...

“九一八”时蒋还是强调“攘外必先安内”。
他虽然曾经立下遗嘱,提出迁都西北,也准备亲自率军北上决一死战,但基本上还是光听到口号,看不到实际行动。
另外,就党内而言,虽然已经解决了北平扩大会议,但因囚禁胡汉民引来西南方面坚决要求蒋下野,他的精力主要还是集中在安内上。更何况,剿共一直是蒋的兴奋点,未有消退迹象。
原帖由 zlaser 于 2007-10-27 13:43 发表
要对蒋介石的战争准备进行评价,有一个很好的参照——看看和他同时代的斯大林在干什么?

这个参照物不太准确。
苏共、国民党模式有些类似,但当时斯大林已经达成了高度集权的基本目标。而蒋在党内的处境却不怎么妙。
原帖由 王荣 于 2007-10-22 12:22 发表
918十年之后才对入侵国宣战,其实我对老蒋很佩服

这个却不能拿来做他“不抵抗”的“罪证”,主要还是担心一旦宣战会引来对外贸易和国际援助渠道被全面封杀,是出于外交战略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