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鲸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2:51:09
“捕鲸叉”;P :D“捕鲸叉”;P :D
真正的“捕鲸叉”哦~
捕鲸叉导弹

  该弹是美国海军装备使用的反舰/空地导弹,1965年开始方案研究,最初设想为空舰导弹,以攻击迅速发展的、配备反舰导弹的驱逐舰、潜水艇和导弹快艇等敌方舰艇。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用苏制“冥河”导弹击沉了以色列的“艾拉特”号驱逐舰后,考虑发展舰舰型导弹。1968年苏联第二代潜舰导弹SS-N-7问世后,又考虑发展潜舰型导弹。

  1969年开始方案论证,1970年11月确定研制计划,1971年1月海军招标,同年6月从参予竟争的5家公司中选定麦道公司为主承包商,并开始工程发展,分为武器系统的设计、研制和使用鉴定试验3个阶段,共用样弹102枚,其中设计用32枚,研制用40枚,使用鉴定试验用30枚,其中80枚带制导、控制系统,10枚带战斗部,1972年12月开始飞行试验,1977年3月试验结束,共发射样弹40枚,1975年7月投入批生产,同年12月完成研制,1977年7月开始进入美国海军服役,1989年停产,研制费382.3百万美元,采购费3909.6百万美元,总计4291.9百万美元,制造样弹84枚,批生产总数4013枚,月生产率40枚,单价97.4万美元。

  基本型AGM-84A,称之为1C批(Block 1C)型,在该基本型基础上不断改进发展,形成了包含AGM-84A/B/C/D/E型号的完整的机载反辐射导弹系列,并发展了多种舰载型号。该系列导弹的最新型号“斯拉姆”(SLAM)AGM-84E在服役不久,即投入1991年初爆发的海湾战争中,以其极高的命中精度取得引人注目的战绩,目前仍在继续改进发展。“斯拉姆” AGM-84E的改进型——“斯拉姆-增敏”(SLAM-ER)导弹,具有自动目标截获能力,在2002年9月初通过了美国海军的使用试验与鉴定。该导弹加装了一个任务计算模块,可根据来自导弹红外导引头的信息对目标进行识别,从而将其他一些小目标隔离开来,使导弹飞向所瞄准的该目标。此外,该导弹还可以利用来自GPS的信息瞄准目标。SLAM-ER是美国海军的精确制导防区外导弹,可对预先计划的目标或随遇目标实施攻击。波音公司正为美国海军生产该导弹,总数为376枚。预计装有自动目标截获模块的SLAM-ER导弹2003年服役,已经服役的早期型号将加装该模块。

  2002年5月,美国海军最近在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NAVAIR)的太平洋靶场,由靶场控制室的指挥员采用“战术传输单元” (TDM),向携带“斯拉姆-增敏”导弹准备进行试射的飞行中的F/A-18C载机的飞行员,传送即将攻击的目标位置数据,而不是像通常那样在起飞之前就已获得计划攻击的目标数据,因此,这次是该试验载机所获得的唯一的目标数据。F/A-18C飞行了741千米到达发射导弹位置,转入“随遇目标攻击方式”,在高度9144米、距离目标93千米处发射了“斯拉姆-增敏”导弹,然后继续跟进,直到该导弹命中这个非计划的随遇目标。参与这次试射的还有另一架S-3B飞机,在F/A-18C发射“斯拉姆-增敏”导弹之后,由S-3B飞机上的飞行员采用AWW-13数据链吊舱,向导弹内的“停止机动瞄准点修正” 模块发送信息,控制导弹飞向理想的瞄准点,同时在显示屏幕上可将目标图像瞬时加以冻结,然后用另一台备用显示器上的瞄准点标志选择对该目标的命中点,在导弹距离目标0.93千米之前仍可对命中点进行选择。

  2003年10月,美国海军试射了一枚软件更新的“增敏斯拉姆” (SLAM-ER)导弹。经过软件更新,该导弹具有在飞行中瞄准目标的灵活性,称之为“停止运动瞄准点修正” (SMAU) 的能力,飞行员能将导弹所要攻击目标的视频图像“冻结”在其显示器上,然后操纵该显示器上的瞄准点活动标志来选择目标的命中点,从而使飞行员在导弹飞行到距目标最后0.9266千米之前还可修正瞄准点。“增敏斯拉姆”导弹是美国海军的防区外精确制导武器,用来攻击预先计划的或随遇的目标。这次试射是在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位于南加州的一个靶场进行的,载机为来自美国海军的VX-9试验中队的F/A-18C战斗机,发射高度3505米,发射距离145千米,并由来自美国海军的VX-31中队的F/A-18F战斗机尾随发射后的导弹,直到该导弹命中预定目标。随着该导弹飞向目标区,导弹的导引头将获取的目标视频图像,通过“先进武器数据链吊舱”传送给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的控制室和参加试验的3架F/A-18战斗机,最后的控制权交由VX-30中队的F/A-18战斗机的飞行员 。当该导弹飞至距离首先选定的目标5.56千米时,导弹将发出对该目标的可靠毁伤效果评估信息。控制飞机上的飞行员也可向飞行中的导弹发出瞄准另外一个地面目标的中段修正信息,导弹接收该信息并进行制导修正之后,可以改变航向去攻击这个距离好几个英里的新目标,此时控制飞机上的飞行员可以采用“停止运动瞄准点修正” (SMAU),精确调整导弹的瞄准点处于目标的中心,使导弹直接命中该目标。波音公司正按照合同为美国海军生产376枚“增敏斯拉姆”导弹,生产将持续到2004年。该导弹的库存量定为大约700枚。该导弹去年完成了自动目标截获(ATA)更新,并通过了使用鉴定。下一个更新计划是防区外攻击地面活动目标,在2005年完成该项计划。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弹采用正常式气动外形布局,4片大的切梢三角形弹翼位于弹体中部,4片小的全动式切梢三角形尾翼位于弹体尾部,均呈“X”形配置,处于同一平面,且各个翼面均在半高度处侧向折叠,以便于在发射管内装填、发射。弹体呈圆柱形,由铝板加工而成,内部结构分为4个舱段:制导舱,战斗部舱,发动机舱和尾舱。

  制导舱段位于弹体的最前部,主要包括:天线罩、PR-53/DSQ-28主动雷达导引头、中段制导装置和AN/APN-194雷达高度表及其发射天线。该主动雷达导引头用于末段制导,由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研制,采用J波段频率捷变技术、固态电子器件和圆形平面相控阵天线,重量34kg,体积0.032m3,天线转角±45°,抗干扰性能较好。

  导弹飞行时由数字计算机控制导引头的扫描,有大、中、小三种搜索窗口,由相控阵天线产生的波束能对快艇小型目标远距控测,对驱逐舰大型目标探测的距离更远。在仅知目标的方位的情况下采用可变搜索图形,导引头的搜索方位和距离将随导弹与目标的距离减小而加大,使距离门随着导弹飞行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搜索的起点可由操作员选定,在预先选字的最大距离上,如果没有捕获到目标,导弹按程序终止飞行。另外,还可设定接近目标时的高低角,使导弹能实施跃升机动、然后俯冲攻击。

  中段制导装置包括飞行姿态控制系统和飞行高度测量系统,前者由利尔·西格勒公司的三轴捷联式姿态基准设备和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制造的4PISP-OA数字计算机/自动驾驶仪组成,作为1个组件装在一起,体积150×260×300mm,重量11kg,功耗为100W,由3个速率陀螺向自动驾驶仪提供导弹在3个方向上的角速度,从而形成相应的控制信号,输给机电式舵机操纵4片活动尾翼运动,其偏转角±30°。

  数字计算机/自动驾驶仪是1个并行的通用计算机,含有7680个16位二进制编码的只读存储器和512个字的读/写随机存取存储器。飞行高度测量系统采用霍尼韦尔公司的AN/APN-194单脉冲主动式雷达高度表,用于保持低空巡航高度,为窄脉冲主动雷达,其发射天线装在制导舱壳体上、接收天线装在战斗部舱的下方。该中段制系统使导弹具有偏离目标航向90°的离轴发射能力。

  战斗部采用美国海军武器中心研制的半穿甲爆破型战斗部,呈圆柱形,直径340mm,长0.9m,重量230kg,装药90kg,扁平前端可防止跳弹,着舰时以7°落角从甲板或船舷穿入舰艇内部,由触发引信延时引爆。除触发引信外,还配有近炸引信,利用爆炸形成的冲击波和碎片杀伤目标。

  发动机舱包括铸铝发动机进气道、1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和燃料箱,同时还有1个发射电缆插座和位于燃料箱前面的2个银锌电池,在靠近弹翼和连接发射架的后弹耳处有加强结构。进气道为半埋式固定进气道,空气流量4.35kg/s。J402-CA-400单轴涡轮喷气发动机,由特里达因公司制造,长度0.748m,直径318mm,重45.36kg,推力294dN,续航时间为15min。。采用环形燃烧室,耗油率34mg/Ns,在海平面高度上从起动到最大推力的额定时间约7s,工作寿命约1h。压缩机为轴流和离心组合式,转子转速为41200r/min,压缩比为5.8∶1。燃料箱长度1.22m,燃料为JP-5,重量45.4kg。

  发动机的燃料供应,先由负载弹性波纹管给燃料加压,进入燃烧室;发动机工作后,则由压缩空气增压贮箱注入燃料。发动机的点火装置采用固体推进剂起动器和含镁量为62%的烟火剂,由电发火管引爆起动,在低温、低速时亦能正常起动,在高温(71℃)和低温(-54℃)的环境模拟起动试验中性能良好。计划改用“空中发射巡航导弹”的燃料J P-10,可使射程增大15%。还准备将油箱加长0.61m,从而使射程增大一倍。
  舰载型加装1台助推器,为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长度0.74m,重量137kg,装高能推进剂66kg,推力为6732dN,工作时间为2.5s,可使导弹加速度达到10g,飞行速度达到M0.75,发射后自动分离。弹尾舱装有4个铝制的、机电驱动的控制尾翼和4个舵机,每个舵机有各自的连续运转马达、传动机构、摩擦圆盘离合器及制动器等。

  该系列导弹的主要特点是,精度高、威力大、通用性和维修性好,可装备多种作战飞机、舰艇和潜艇,适用于现有的飞机、舰艇上的发射架以及潜艇上的标准鱼雷发射管发射,并采用相同的发射系统计算机和相同的检测设备。

  由于广泛采用半导体技术和内部自检线路,一般不需要进行定期维修检查,导弹服役期间只进行外观检查和自检测,以确定导弹和机载发射控制系统的完好性,三年保养期满后即把导弹送回武器维修站,使用导弹故障自动检测设备进行检测,但若在自检测中发现故障,可随时送回该武器站检测,还可采用导弹模拟器在发射架对导弹同机载发射控制系统的电气接口进行模拟检查。

  由于大量采用比较成熟的或在其他导弹上成功应用的技术,导弹可靠性很高,加上其良好的抗干扰性能和防区外攻击能力,在使用鉴定试射时命中率达到95%以上,在进入服役之后的实战使用中,尤其是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战绩突出。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95km(AGM-84A/B/C/E/G)
      120km(AGM-84H)
      >3000km(Grand SLAM)
最小射程  13km
最大速度  M0.9
使用高度  61~12200m
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  惯性导航中制导和主动雷达末制导(AGM-84A/B/C/G)
      惯性导航加GPS中制导和红外成像末制导(AGM-84E/H)
      惯性导航加GPS加地形匹配中制导和红外成像末制导(Grand SLAM)
引  信  近炸引信/触发引信
战 斗 部  230kg(AGM-84A/B/C/E/G)
      320/340kg(AGM-84H)
      400kg(Grand SLAM)
动力装置  1台涡喷发动机
弹  重  530kg(AGM-84A/B/C/G)
      530kg(AGM-84E)
      727kg(AGM-86H)
弹  长  3.84m(AGM-84A/B/C/G)
      4.50m(AGM-84E)
      4.37m(AGM-84H)
弹  径  343mm
翼  展  914mm(AGM-84A/B/C/E/G)
      2430mm(AGM-84H)
捕鲸叉导弹
捕鲸叉导弹
捕鲸叉导弹
捕鲸叉导弹
AGM-84D Harpoon

The Harpoon is an all weather, subsonic, over the horizon, anti-ship missile which can be launch from surface ships, submarines and aircraft. Its guidance system consists of a 3-axis integrated digital computer/ radar altimeter for midcourse guidance, and an active radar seeker for the terminal phase of the flight.

The Harpoon flies at subsonic speeds, with a sea-skimming flight trajectory for improved survivability through reduced probability of detection by enemy defenses. It was designed to strike enemy ships in an open ocean environment.

The aircraft launched AGM-84 Harpoon was introduced in 1979. It can be released from many aircraft types and doesn't have the solid fuel booster of the ship and submarine launched Harpoons. The current AGM-84D was fielded in 1985. More advanced versions were planned but they were cancelled due to the Soviet Union collapse.


Specifications
Diameter 340 mm -
Length 3.9 m -
Max Range 124 km (67 nm)  -
Max Weight 526 kg (1,160 lb)  -
Thrust 660 lb (299 kg)  -
Top Speed 237 mps (Mach 0.71)  -
Warhead 224 kg (494 lb)  -
Width 910 mm -
AGM-84E SLAM

The AGM-84E SLAM (Standoff Land Attack Missile) uses the Harpoon warhead and a GPS/INS-based guidance system to strike inland targets. It is a derivate of the proven Harpoon anti-ship missile designed to destroy high value land targets, ships at port and ships at sea.

The subsonic SLAM also features an IR seeker for the terminal phase of the flight and data link. Its long range allows aircraft to release this weapon from safe standoff ranges. It was employed successfully in Operation Desert Storm in 1991 providing day, night, and adverse weather strike capability.


Specifications  
Diameter 340 mm
Length 4.5 m  
Max Range 111 km (60 nm)   
Max Weight 628 kg (1,384 lb)   
Top Speed 237 mps (Mach 0.71)  
Warhead 227 kg (500 lb)   
Width 910 mm
还算有内涵的标题党;P
AGM-84H SLAM ER

The AGM-84H SLAM ER (Expanded Response) is an upgraded version of the combat-proven land attack SLAM missile. The SLAM ER missile features an extended range an improved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thanks to the use of planar wings. A new warhead has been provided to the SLAM ER missile for better penetration of hardened targets.

The data link provided to the SLAM ER missile allows pilot to update the target in the terminal phase of the flight. In fact, the pilot can engage a target even if it has no relevant IR signature and reducing collateral damage. The software of the SLAM missile has also been upgraded.

The US Navy has ordered 135 new built SLAM ER missiles and intends to retrofit 600 existing SLAM missiles with the SLAM ER configuration. The improvement program will add new capabilities to the SLAM-ER turning into a true network-centric weapon.

The flex targeting (re-targeting) capability will be available to fleet's SLAM ERs in 2004. Land moving targets (40-50 mph) engagement capability is planned for deployment in October 2005. The US Navy also expects to introduce a land attack capability against moving targets at highway speeds in 2006.


Specifications  
Diameter 340 mm -
Length 4.4 m -
Max Range 278 km (150 nm)  -
Max Weight 675 kg (1,488 lb)  -
Top Speed 237 mps (Mach 0.71)  -
Warhead 227 kg (500 lb)  -
Width 2.2 m
RGM-84D Harpoon

The Harpoon is an all weather, subsonic, over the horizon, anti-ship missile which can be launch from surface ships, submarines and aircraft. Its guidance system consists of a 3-axis integrated digital computer/ radar altimeter for midcourse guidance, and an active radar seeker for the terminal phase of the flight.

The Harpoon flies at subsonic speeds, with a sea-skimming flight trajectory for improved survivability through reduced probability of detection by enemy defenses. It was designed to strike enemy ships in an open ocean environment.

The ship launched RGM-84 Harpoon was introduced in 1977, as well as the encapsulated submarine launched UGM-84. They feature a solid fuel booster for extended range. The current D models were deployed in 1985. More advanced versions were planned but they were cancelled due to the Soviet Union collapse.

Specifications  
Diameter 340 mm -
Length 4.6 m -
Max Range 124 km (67 nm)  -
Max Weight 691 kg (1,523 lb)  -
Thrust 660 lb (299 kg)  -
Top Speed 237 mps (Mach 0.71)  -
Warhead 224 kg (494 lb)  -
Width 910 mm
Harpoon Block II / AGM-84L RGM-84L UGM-84L

The Harpoon is an all weather, subsonic, over the horizon, anti-ship missile which can be launch from surface ships, submarines and aircraft. The Harpoon Block II is the latest version of the Harpoon missile and is able to strike land-based targets and ships in littoral environments. The Block II incorporated the GPS/INS guidance system of the JDAM bombs and the mission computer, software, and GPS antenna employed by the SLAM ER missile.

The Harpoon Block II missile can discriminate target ships from islands and other nearby land masses. The Block II is fully compatible with current operating Harpoon platforms with no modifications required. Boeing offers the Block II as an upgrade kit for existing Harpoon missiles.

The Harpoon Block II upgrade kit was initially ordered by Denmark. In February 2004, the Australian Minister of Defense Robert Hill announced acquisition of Harpoon Block II retrofit kits worth $20 million.

In November 2005 Boeing was awarded a $62.5 million contract for delivery of Harpoon Block II and related materiel for Pakistan, Japan, and Australia. The order included a $61.7 million contract for delivery of 40 tactical Block II AirLaunch All-Up-Round (AUR) missiles and 10 tactical Block II Grade B AUR missiles for the Government of Pakistan.

Specifications  
Diameter 340 mm -
Length 4.6 m -
Max Range 124 km (67 nm)  -
Max Weight 691 kg (1,523 lb)  -
Thrust 660 lb (299 kg)  -
Top Speed 237 mps (Mach 0.71)  -
Warhead 224 kg (494 lb)  -
Width 910 mm
]]
死啦木是什么制导方式尼?红外?
原帖由 抗日无罪 于 2007-9-17 19:55 发表
死啦木是什么制导方式尼?红外?

看5楼,多半是TV类
”鱼叉“满世界飞啊!
两个叉都不错,前面的威猛,后面的精致~
C-803与捕鲸叉不知谁好一点.
发射方式还真多。。。还有单臂的...
空射版的鱼叉Block 1C/D能达到227公里的射程。
原帖由 抗日无罪 于 2007-9-17 19:55 发表
死啦木是什么制导方式尼?红外?

小牛的红外寻的头
美国人其实很会过日子哈,造了杆鱼叉就用了30年, 看中国人和毛子,反舰导弹那是琳琅满目,数都数不过来哈;P
这个要顶起啊
:D :D :D
:D :D :D
:D :D :D
ORD_SLAM-ER_Highlight_Sheet_lg
不错,好帖子,顶了慢慢看。
好贴啊~~~支持~不顶不行~~;P ;P
那个真正的用来捕鲸的捕鲸叉是用什么做动力的?
]]
我晕,大图霸还真多……………………
残忍啊!又是日本人的捕鲸船!应该把捕鲸的人都切碎了喂鲨鱼!:@
  日本人食用鲸鱼已有4000年历史

  根据最近的考古发现,日本人食用鲸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至4千年前的绳文时代,在考古遗址中发现了鲸鱼和海豚的遗骨,在早期的原始壁画和陶器的纹样上,也依稀可以辨识捕鲸的场景。

  不过,数千年以前,日本尚未进入农耕时代,沿海的航行也相当的落后,这些鲸鱼是在大海上捕获的,还是误入海滩,被沿海居民食用?恐怕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些。

  据历史记载,世界上捕鲸行为的发生,始于9世纪的挪威、法国和西班牙。日本自12世纪开始用鱼叉捕捉鲸鱼,到了江户时代初期的1606年,出现了“鲸组”这样的有组织性的捕鲸行为,并且在1710年发展为用渔网捕捞的捕捉方式。

  1868年,也就是日本人进入明治时代的同年,挪威人发明了捕鲸炮,即开始用近代的炮击方式来捕捉鲸鱼。日本人在1899年开始采用挪威人发明的这一方式,并且在1906年在鲇川建立了设施现代化的捕鲸基地,日本人的捕鲸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大规模的阶段。

  到了1930年代,与日本人在海外军事扩张同步,他们已经不限于在近海捕捉,并且将捕鲸船派遣到了南极附近和太平洋的西北部,从此,日本人与鲸鱼的关联就更加密切。

  日本人食用鲸鱼的历史已颇为悠久,7至8世纪时,由于天武天皇和圣武天皇等对佛教的信奉,力戒杀生,数度发布禁止食用禽兽的诏书,从此日本人便渐渐脱离了肉食的习惯,除了少数捕猎到的野味之外。尽管鲸鱼是属于哺乳动物,但是因为生活在海上,日本人便将其认同为鱼类,捕捉鲸鱼并不觉得是在杀生。

  日本人对鲸鱼抱有别样的感觉

  从历史记载来看,古代食用鲸鱼并不普遍,只是到了江户时代,由于挂网方式的运用,捕鲸量才较前大为增加,鲸鱼的食用逐渐普及开来,甚至出现了《鲸肉调见方》这样专门介绍鲸鱼菜肴制作的料理书。日本人同时相信,世界万物皆有生灵,他们在捕捉、食用鲸鱼的同时,还举行各种祭祀鲸鱼的活动,建造鲸鱼的供养塔和坟墓,以减轻心理上的罪恶感。

  鲸肉奢侈营养品成为捕鲸利益驱动

  江户时代以后,日本人捕鲸更多的恐怕还是一种利益驱动。日本人不想像欧美人那样,仅仅将鲸鱼看作是油料的来源,他们认识到鲸鱼肉是一种极其健康的营养食物、低脂肪、高蛋白、富含有益于心血管的脂肪酸,同时酷爱鱼食的日本人,将鲸鱼制作成生鱼片、油炸、串烤和汤汁等多种料理,全国设有专门的“鲸鱼美味协会”,尤其在山口县的下关市(就是签订中日马关条约的所在地),有十多家专门的鲸鱼料理店,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食客,这给相关的行业无疑带来了不小的利益。

  专访日本公使井出敬二

  日本捕鲸的目的就是把鲸肉利用为食品

  就在IWC第58届年会举行期间,《北京科技报》就日本捕鲸的问题,对日本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中心主任井出敬二公使进行了专访。

  北京科技报:日本为什么坚持捕鲸?

  井出敬二:第一,关于鲸类的资源。它是基于科学性的根据,然后判断是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第二,鲸鱼有大概80多种。日本主张针对其中资源量比较丰富的这一部分,才可以进行可持续利用。

  北京科技报:日本前不久公布的一项最新年度的捕鲸配额是1240头。这是1986年IWC颁布商业捕鲸禁令以来的最高配额。这个配额是如何确定的?

  井出敬二:在保护资源方面,日本是完全跟IWC持同一的意见。举例来说,在这80多种鲸鱼中,有一种叫做小须鲸,它的种类非常繁多。所以,日本认为对小须鲸是可持续利用的。捕小须鲸的数目只是小须鲸推定的总体数量当中的0.1%-0.3%左右。

  北京科技报:被捕获的这些鲸鱼在日本是如何被利用的?

  井出敬二:日本捕鲸的目的就是把鲸肉利用为食品。

  北京科技报:把鲸肉利用为食品投放在市场上,这和“科学捕鲸”是不是矛盾的?

  井出敬二:日本所主张的这种“科学捕鲸”它意味着什么呢?就是说首先对鲸鱼的资源、数量进行科学性的调查,然后看哪些种类现在可以捕捉。这个就是“科学性调查”的一个定义。我相信中国人能够理解日本的立场。中国也有一些例子就是其他国家不食用的动物食品至今在食用,那我们就比如说其他国家会说你要吃这样的动物的话,就觉得这样那个动物太可怜了,所以你不要吃了。如果其他国家向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的话,中国人会怎么想?
  中国科学家:过度捕杀将加速鲸种濒危

  商业捕鲸是大型鲸类面临的主要威胁

  “鲸类动物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人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丁告诉记者,作为哺乳动物的鲸类一般都是处于食物链顶端;如果是在自然生态条件下,基本上没有其他生物能够对它们构成威胁。

  据王丁介绍,须鲸等大型鲸类生活在远洋,人类活动对它们干扰不会太大;它们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来源于商业捕鲸。在商业捕鲸被禁止以前,主要针对大型须鲸类的捕鲸活动较多,导致了整个鲸类种群数量不断下降,甚至到了濒危边缘。

  “上个世纪80年代,IWC禁止商业捕鲸以后,取到了一个很好的效果———一些濒危的鲸种种群数量在逐步恢复。”

  鲸种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种群恢复极其困难

  王丁说:“生活在大洋里的大型鲸类,怀孕期基本上都在一年左右。有的幼鲸哺乳期也许要一年,而有的幼鲸在出生以后,甚至会跟着母亲好几年才断奶。它们在生存环境里,会遇到鲨鱼的捕食。因此,面对多种因素,一旦鲸种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要使其恢复就将极其困难。”

  为科学研究而捕杀鲸类应该慎重

  日本以科学的名义,称用捕获的鲸鱼进行研究、对种群数量的恢复进行监测等,但有专家提出,很多研究工作实际上可以通过一些非伤害性的手段来获得资料。王丁说:“比如采用无伤害取样的方法。用弩射过去以后,由于箭头是中空的,因此就可以取下一小块皮肤或者脂肪。当然,很多工作通过这些方法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是不是为了研究本身就一定要去杀死鲸类动物?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慎重的问题。”

  仅有4%日本国民常吃鲸肉数吨鲸肉难觅买家

  遭捕杀鲸肉去向未明

  有环保人士分析,日本打着“科研”的旗号,其实是将鲸投向了庞大的市场。

  IFAW所资助的DNA研究曾得出结论,濒危鲸和受保护鲸的肉类制品在日本市场上随处可见,涉及的鲸的品种——包括座头鲸、长须鲸、鳁鲸、鳀鲸、灰鲸,以及抹香鲸。

  一位曾经在日本东京生活过的人士向记者透露,自己在日本一家超市就曾看见过出售鲸肉,价格“还死贵”。

  这位人士告诉记者,这家知名的超市位于东京都府中市。他是在购买肉类食品时无意发现有鲸肉出售的。冷冻的鲸肉被分装在一个个白色的盒子里,上面覆上了保鲜膜。在包装上,跟其他海洋鱼肉并无太大差异。每盒鲸肉的重量并不相同,按照笃定的单价,它们都被标上了各自的重量和价格。

  6月8日,日本鲸类研究所在其网站发布了最新关于“第19次南极鲸类捕获情况调查”内容,行动是从2005年12月3日持续到2006年3月20日。该资料显示,日本鲸类研究所将销售3435.8吨鲸肉,其中有3168.7吨来自于853头小须鲸,其余的267.1吨来自10头长须鲸。这些鲸肉中,2861.4吨被计划于7月3日到8月3日期间在日本各地市场上销售,而剩下的鲸肉被计划用做公益事业。

  此前有媒体透露,每年大约有近2000吨鲸肉最终在日本市场和餐馆中销售。日本将鲸肉消费一直视为其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二战期间,确实有日本国民食用鲸肉,但现在已经极少数了。”IFAW中国鲸保护项目协调员何勇说,有的鲸肉甚至被加工制作成了宠物食品出售。

  “无论传统还是文化,食鲸肉的比例都非常有限。那(捕杀鲸鱼的)是一个非常小的利益群体,少则一到两家大公司。而对于食鲸肉的情况,日本《朝日新闻》有过一个统计。”中国绿色和平组织喻捷向记者透露,根据调查,在日本国民中,只有4%的人常常吃鲸鱼肉,有9%的人非常偶尔地吃鲸鱼肉,而有53%的人没有吃过,33%的人也永远不准备吃。

  大量被捕杀的鲸肉并没有找到买家。有媒体曾引用日本鲸类动物研究所Takumi Ishama先生的话说,数吨在2000年捕杀的鲸肉到了第二年还没找到买家。

  据了解,日本鲸肉供给量从90年代的1700~1800吨增加到2006年的5500吨,销售途径局限在传统的鲸鱼肉料理店。日本水产厅和日本鲸类研究所甚至决定成立“鲸食研究室”合同公司,以鲸肉的低卡路里为卖点,开拓面向医院的饮食新途径,同时致力于网络销售。

  究竟因日本捕获而遗留下的鲸肉是如何被处理的各方仍有许多猜测。
:( :L :(
原帖由 白云居士 于 2007-9-18 18:00 发表
美国人其实很会过日子哈,造了杆鱼叉就用了30年, 看中国人和毛子,反舰导弹那是琳琅满目,数都数不过来哈;P

体制,体制问题。
原帖由 hmsh 于 2007-9-23 12:44 发表
  日本人食用鲸鱼已有4000年历史

  根据最近的考古发现,日本人食用鲸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至4千年前的绳文时代,在考古遗址中发现了鲸鱼和海豚的遗骨,在早期的原始壁画和陶器的纹样上,也依稀可以辨识捕 ...

我恶心!!!!!!!!!!!!!!!!!!!!!!!!!!!!!!!
说起犯贱,AV就是有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