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华丽悲歌戚夫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33:57
华丽悲歌戚夫人
  
  傅建华
  
  戚夫人是一个旷世美人,而且是一个哀婉悲惨的女人,她活了大约27岁,前半生她是一个纯朴的乡村少女。当她遇到刘邦之后,她的命运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她因为刘邦的宠幸而倍享荣华,也因为刘邦的离世而惨遭太后非同一般的毒手,那种毒辣足可以惊天地泣鬼神。于是,在吕后的魔掌之下,我们的盖世美人就这样消陨了她的身体。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所有的艳后之类的人物中,戚夫人是最可爱的。而刘邦和戚夫人之间的关系不像是普通的帝王与宠妃的关系,刘邦对戚夫人没有居高临下的恩赐,戚夫人对刘邦也不像是纯粹的献媚者。在我看来,刘邦与戚夫人之间充满了很多平等的关系,他们是真正的情侣,刘邦疼爱戚夫人并以丈夫的身份保护她,而戚夫人也像一个寻常人家的女子那样疼爱自己的夫君,当然,像传统的夫妻关系那样,柔弱的妻子多少要依赖刚强的丈夫,戚夫人自然也是很善于在刘邦面前撒娇的。但总的看来,他们的关系很像现代的恋爱男女,有浪漫有情操却并不显得荒淫不堪。历史上的放荡艳后如褒姒如妲己,她们往往被看成是误国的红颜祸水,这虽然是不公正的,因为真正的首要责任还在于他们的夫君的娇纵与荒淫。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放荡的误国行为,取决于她们和皇帝的不和谐关系,双方都有责任,男的无原则淫乱,女的无原则博欢,缺少出于平等出于心灵层面的男欢女爱。仅仅停留在肉体层面,没有心灵的交融,所以不节制荒淫行为不可避免,误国误民酿成政治灾难也不可避免。
  
  而刘邦与戚夫人的关系并不是这样,自然他们也放荡,但起码没有无度;戚夫人自然也还是金丝雀,但起码有完整率真的可爱人格。所以,刘邦和戚夫人的互相激赏与爱慕有很多现代的情爱特色,这是难人可贵的,居于此,刘邦和戚夫人的情爱缠绵没有在国家政治层面产生任何负面的影响。可以肯定,戚夫人所受的恩宠决不亚于褒姒、妲己、杨贵妃,但戚夫人没有对国家政治造成任何伤害,这是值得我们褒奖与敬佩的。虽然,作为一个女人,她也难免多为自己的儿子说说好话,影响一下刘邦的政治思路,为自己讨一个“母以子贵”的好结局,但基本上她都把这些控制在“游说”的的范畴内,这充其量只是在展示“软影响”,骨子里够不上干政,对一个受宠的妃子来说,这已经是最节制最温良有礼的了。
  

  ********1.战火中的邂逅
  
  有关刘邦和戚夫人邂逅的故事背景已经没有完全确切的历史记载了,但大致的时间还是相当可靠的。刘邦结识戚夫人,大约是在彭城之败逃亡途中,也就是汉二年的四月左右。当时,刘邦先是小人得志,从三秦出来后所向披靡,趁着项羽攻打齐国的时候,一举侵占了项羽的老巢,好小子,刘邦同志一下子成为了暴发户,躺在彭城,又是抢项羽的珠宝,又是玩项羽的女人(当然不包括虞姬)。结果,项羽一发威,杀了一个回马枪,以区区三万的兵马几乎对刘邦的五十万大军进行了屠城,汉军的尸体堵塞了城外的河流。
  
  刘邦就只有落荒而逃,惶惶如丧家之犬,在追兵逼得很紧的时候,他甚至不惜把自己的一双儿女都推下了车去。女儿鲁元因此重新“丢”了,多亏夏侯婴拼死“抢救”,总算“捞”回了太子刘盈。
  
  在这西逃的途中,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某个黑夜,刘邦同志和他手下一二十人的残兵败将终于发现了一个村落。刘邦和他的革命同志们饥肠饥肠辘辘饿得慌,就在这个村庄中,有一个老者接待了这些落魄的革命者,老者姓戚,名叫戚公。戚公也像吕公一样,相信刘邦日后定会辉煌腾达,所以,特别加以善待。如果吕公看上刘邦日后的显贵还多少有一些虚幻不定的话,那么此时的戚公冀望刘邦的显贵则更是可以具体把握的了。当然,戚公此时的环境比吕公更险恶,虽然刘邦的显贵看起来比N年前更有希望,但以当时的环境来看,刘邦的死亡或覆灭似乎存在更高的发生几率。所以,戚公这时要相信刘邦,其自信力应该不亚于吕公,而且需要比吕公更大的勇气,因为他所要庇护的是一群正在被追杀的革命者,弄不好,戚公就要被项羽以窝藏罪夷灭全家甚至三族。
  
  但戚公相信刘邦,于是,他老人家处心积虑地想到了自己的女儿,年方16的戚姬。他觉得刘邦是一个英雄,把自己的女儿托付给一位盖世的英雄,这是幸福完美得不得了的事情,他老人家这么想了,也就这么做了。他把自己的女而唤出来,为刘邦夹菜、斟酒。戚姬还为土包子一般的刘邦同志舞上了几曲,刘邦同志看得脖子都酸了。他一见钟情一般的看上了戚姬这个绝色美人,一个纯朴得如同一张白纸般的乡间少女。
  
  戚公有意栽花,刘邦更乐于插柳。天上掉下一个戚妹妹,莫非是上苍眷顾于我,在关键时刻来激发我斗志的吗?以刘邦那样一个好色的人,在几近绝望的逃亡生涯中,却被一个老人收留,不但管饭,而且管起了自己的“感情生活”,刘邦内心感慨万千啊。他感谢这位老者,感激这位绝色天资的姑娘,他在内心发誓,决不背叛这一份天赐的情感。在戚公的安排下,刘邦同志当晚就以闪电般的速度和乡村姑娘戚妹妹举行了简单但很庄重的婚礼。这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革命婚礼甚至是战场婚礼啊。

 戚公安排的这场婚礼异常简单,地点:破茅屋;主要人物:刘三、小姬,还有戚老伯自己,他老人家身兼父亲、媒婆、主婚人、证婚人和观礼嘉宾五重角色。刘邦同志的老爸缺席婚礼,这似乎是残缺的,但外面的月亮很圆,刘邦和戚姬小两口的心情不坏,这就足够了。戚姑娘说穿了还是个孩子,有刘邦这样的弹花辣手“循循善导”,想必他们的新婚之夜是幸福和满的。尤其是戚姑娘,那可是宝贵的初夜呀,而我们的刘邦同志在这如痴如醉的梦幻之中,简直沉溺得不想爬起来,多日来的失败、沮丧、劳顿和疲乏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明天太阳还会升起,自己的千秋帝业也一定能够建造完成,他在温柔乡中这样为自己加油打气。
  
  戚公一手撮合了女儿和刘邦的婚姻,他不但把女儿投入了刘邦的怀抱,也把女儿推入了战斗的前线。从此以后,刘邦也有自己非常宠爱的夫人陪侍在前方。项羽有虞姬,刘邦也有戚姬,莫非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位默默奉献的女人么,项羽的虞姬,刘邦的戚姬不都是这样的可人儿吗?
  
  所以,我们万万不可先入为主,因为觉得戚姬是一个绝世的美女,又受到刘邦的万般宠爱,就习惯性地认定她完全是一个养尊处优是一个纯粹的享受型的女人。其实,我们的戚姬姑娘和刘邦同志完全是百分百的患难夫妻,她随侍在刘邦的左右,也算是革命前线中一名出生入死的女革命家哩。
  
  如果说,吕后在大后方巩固家庭生产的话,那么,戚姬就是在前方“保家卫国”了。相对于吕后而言,戚姬始终陪伴在刘邦的左右,他们两个之间的亲密程度和患难色彩远远超过了吕后,尽管吕后事实上也是刘邦的患难夫妻。患难中结交、患难中厮守,战火中洗礼锤炼,这就是日后刘邦一直和戚夫人保持亲密爱情,只至终老也历久不衰的原因。华丽悲歌戚夫人
  
  傅建华
  
  戚夫人是一个旷世美人,而且是一个哀婉悲惨的女人,她活了大约27岁,前半生她是一个纯朴的乡村少女。当她遇到刘邦之后,她的命运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她因为刘邦的宠幸而倍享荣华,也因为刘邦的离世而惨遭太后非同一般的毒手,那种毒辣足可以惊天地泣鬼神。于是,在吕后的魔掌之下,我们的盖世美人就这样消陨了她的身体。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所有的艳后之类的人物中,戚夫人是最可爱的。而刘邦和戚夫人之间的关系不像是普通的帝王与宠妃的关系,刘邦对戚夫人没有居高临下的恩赐,戚夫人对刘邦也不像是纯粹的献媚者。在我看来,刘邦与戚夫人之间充满了很多平等的关系,他们是真正的情侣,刘邦疼爱戚夫人并以丈夫的身份保护她,而戚夫人也像一个寻常人家的女子那样疼爱自己的夫君,当然,像传统的夫妻关系那样,柔弱的妻子多少要依赖刚强的丈夫,戚夫人自然也是很善于在刘邦面前撒娇的。但总的看来,他们的关系很像现代的恋爱男女,有浪漫有情操却并不显得荒淫不堪。历史上的放荡艳后如褒姒如妲己,她们往往被看成是误国的红颜祸水,这虽然是不公正的,因为真正的首要责任还在于他们的夫君的娇纵与荒淫。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放荡的误国行为,取决于她们和皇帝的不和谐关系,双方都有责任,男的无原则淫乱,女的无原则博欢,缺少出于平等出于心灵层面的男欢女爱。仅仅停留在肉体层面,没有心灵的交融,所以不节制荒淫行为不可避免,误国误民酿成政治灾难也不可避免。
  
  而刘邦与戚夫人的关系并不是这样,自然他们也放荡,但起码没有无度;戚夫人自然也还是金丝雀,但起码有完整率真的可爱人格。所以,刘邦和戚夫人的互相激赏与爱慕有很多现代的情爱特色,这是难人可贵的,居于此,刘邦和戚夫人的情爱缠绵没有在国家政治层面产生任何负面的影响。可以肯定,戚夫人所受的恩宠决不亚于褒姒、妲己、杨贵妃,但戚夫人没有对国家政治造成任何伤害,这是值得我们褒奖与敬佩的。虽然,作为一个女人,她也难免多为自己的儿子说说好话,影响一下刘邦的政治思路,为自己讨一个“母以子贵”的好结局,但基本上她都把这些控制在“游说”的的范畴内,这充其量只是在展示“软影响”,骨子里够不上干政,对一个受宠的妃子来说,这已经是最节制最温良有礼的了。
  

  ********1.战火中的邂逅
  
  有关刘邦和戚夫人邂逅的故事背景已经没有完全确切的历史记载了,但大致的时间还是相当可靠的。刘邦结识戚夫人,大约是在彭城之败逃亡途中,也就是汉二年的四月左右。当时,刘邦先是小人得志,从三秦出来后所向披靡,趁着项羽攻打齐国的时候,一举侵占了项羽的老巢,好小子,刘邦同志一下子成为了暴发户,躺在彭城,又是抢项羽的珠宝,又是玩项羽的女人(当然不包括虞姬)。结果,项羽一发威,杀了一个回马枪,以区区三万的兵马几乎对刘邦的五十万大军进行了屠城,汉军的尸体堵塞了城外的河流。
  
  刘邦就只有落荒而逃,惶惶如丧家之犬,在追兵逼得很紧的时候,他甚至不惜把自己的一双儿女都推下了车去。女儿鲁元因此重新“丢”了,多亏夏侯婴拼死“抢救”,总算“捞”回了太子刘盈。
  
  在这西逃的途中,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某个黑夜,刘邦同志和他手下一二十人的残兵败将终于发现了一个村落。刘邦和他的革命同志们饥肠饥肠辘辘饿得慌,就在这个村庄中,有一个老者接待了这些落魄的革命者,老者姓戚,名叫戚公。戚公也像吕公一样,相信刘邦日后定会辉煌腾达,所以,特别加以善待。如果吕公看上刘邦日后的显贵还多少有一些虚幻不定的话,那么此时的戚公冀望刘邦的显贵则更是可以具体把握的了。当然,戚公此时的环境比吕公更险恶,虽然刘邦的显贵看起来比N年前更有希望,但以当时的环境来看,刘邦的死亡或覆灭似乎存在更高的发生几率。所以,戚公这时要相信刘邦,其自信力应该不亚于吕公,而且需要比吕公更大的勇气,因为他所要庇护的是一群正在被追杀的革命者,弄不好,戚公就要被项羽以窝藏罪夷灭全家甚至三族。
  
  但戚公相信刘邦,于是,他老人家处心积虑地想到了自己的女儿,年方16的戚姬。他觉得刘邦是一个英雄,把自己的女儿托付给一位盖世的英雄,这是幸福完美得不得了的事情,他老人家这么想了,也就这么做了。他把自己的女而唤出来,为刘邦夹菜、斟酒。戚姬还为土包子一般的刘邦同志舞上了几曲,刘邦同志看得脖子都酸了。他一见钟情一般的看上了戚姬这个绝色美人,一个纯朴得如同一张白纸般的乡间少女。
  
  戚公有意栽花,刘邦更乐于插柳。天上掉下一个戚妹妹,莫非是上苍眷顾于我,在关键时刻来激发我斗志的吗?以刘邦那样一个好色的人,在几近绝望的逃亡生涯中,却被一个老人收留,不但管饭,而且管起了自己的“感情生活”,刘邦内心感慨万千啊。他感谢这位老者,感激这位绝色天资的姑娘,他在内心发誓,决不背叛这一份天赐的情感。在戚公的安排下,刘邦同志当晚就以闪电般的速度和乡村姑娘戚妹妹举行了简单但很庄重的婚礼。这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革命婚礼甚至是战场婚礼啊。

 戚公安排的这场婚礼异常简单,地点:破茅屋;主要人物:刘三、小姬,还有戚老伯自己,他老人家身兼父亲、媒婆、主婚人、证婚人和观礼嘉宾五重角色。刘邦同志的老爸缺席婚礼,这似乎是残缺的,但外面的月亮很圆,刘邦和戚姬小两口的心情不坏,这就足够了。戚姑娘说穿了还是个孩子,有刘邦这样的弹花辣手“循循善导”,想必他们的新婚之夜是幸福和满的。尤其是戚姑娘,那可是宝贵的初夜呀,而我们的刘邦同志在这如痴如醉的梦幻之中,简直沉溺得不想爬起来,多日来的失败、沮丧、劳顿和疲乏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明天太阳还会升起,自己的千秋帝业也一定能够建造完成,他在温柔乡中这样为自己加油打气。
  
  戚公一手撮合了女儿和刘邦的婚姻,他不但把女儿投入了刘邦的怀抱,也把女儿推入了战斗的前线。从此以后,刘邦也有自己非常宠爱的夫人陪侍在前方。项羽有虞姬,刘邦也有戚姬,莫非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位默默奉献的女人么,项羽的虞姬,刘邦的戚姬不都是这样的可人儿吗?
  
  所以,我们万万不可先入为主,因为觉得戚姬是一个绝世的美女,又受到刘邦的万般宠爱,就习惯性地认定她完全是一个养尊处优是一个纯粹的享受型的女人。其实,我们的戚姬姑娘和刘邦同志完全是百分百的患难夫妻,她随侍在刘邦的左右,也算是革命前线中一名出生入死的女革命家哩。
  
  如果说,吕后在大后方巩固家庭生产的话,那么,戚姬就是在前方“保家卫国”了。相对于吕后而言,戚姬始终陪伴在刘邦的左右,他们两个之间的亲密程度和患难色彩远远超过了吕后,尽管吕后事实上也是刘邦的患难夫妻。患难中结交、患难中厮守,战火中洗礼锤炼,这就是日后刘邦一直和戚夫人保持亲密爱情,只至终老也历久不衰的原因。
*********2.戚夫人和吕后的恩怨
  
  其实,戚夫人本人和吕后没有实质性的冲突。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言,戚夫人在政治上基本是恬淡的,没有干政。戚夫人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嫔妃,即使得宠,也没有投机政治的野心。
  
  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历史上的其他艳后,无不培植自己的羽翼,提拔娘家人呀,比如兄弟、侄子等,武则天皇后、中宗韦后、杨玉环、贾南风等等都是如此,就是吕后不也是如此吗?
  
  但作为一个女人,肯定特别疼爱自己的儿子,所以,戚夫人也很难免俗,所以,她盼望自己的儿子能够被立为太子,这一点倒是真的。但戚夫人可爱的地方就在于,她仅仅是向刘邦发出自己的观点,试图和平地影响刘邦罢了,我认为戚夫人的做法本身还是很厚道和很磊落的。她唯一的缺陷是过于诚实、不善于伪装,以致于把自己暴露在了太后的射击范围之内。她毕竟是来自乡村平民之家,过于天真、直率,缺乏应付各种宫廷阴谋的老谋深算,以致于自己在离开保护人之后迅速遭到了暗算。
  
  
  
 史书上记载,戚夫人曾经持宠而娇,在床上和舞池中做刘邦同志的政治思想工作,希望刘邦同志改立他俩的儿子为太子,因此,这就触怒了吕后,使她生出了恶毒的报复心,也为戚夫人日后的遭难埋下了伏笔。
  
  但如果我们客观地读一下严谨的汉代史,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改立太子这件事情上,不应该过分夸大戚夫人的企图心和影响力。事实上,刘邦自己极力想改立太子才是问题的关键。刘邦认为太子刘盈过于软弱,无法执掌江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太子不似我,如意似我”,所以,一开始打定注意要废黜太子刘盈的人并不是戚夫人,而是刘邦自己,戚夫人只不过是听说刘邦想立她的儿子如意儿之后,表达了某种喜悦的态度、立场罢了。如果戚夫人不是一个过于率直、诚实的人的话,她完全可以内心沾沾自喜而又表面上似是而非地客套迁让一番。看来,戚夫人是一个高雅的艺术家、是一个小女人情结很严重的淑女,她崇尚的主要不是权力(当然她也不能完全摆脱权力的诱惑,毕竟生活在皇宫之中嘛),而是爱情、亲情,即使是为如意争太子位,这当中恐怕也更多是出于对儿子关爱的亲情元素再作祟吧。像这样一个有豁达情操,过于关注情感的女性,生活在狡诈无情、密布陷阱的皇宫内,其格格不入和遭受清洗几乎是必然的,原先有宠爱她的刘邦保护,跋扈的太后还不敢怎样,一旦刘邦转身而逝,太后立刻向她抛出致命的绳索也就成为必然了。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即便戚夫人不发一言,刘邦想更改太子的心思也是照旧如此。不是戚夫人唆使刘邦废黜太子,而是刘邦自己一心想更改立太子,戚夫人充其量只是赞成刘邦这一举动罢了。
  
  刘邦最后想废黜太子刘盈而改立赵王刘如意不成功的原因有两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是说:刘邦要废太子,群臣极力反对,纷纷列举历史上废黜太子所引发的国家危机来劝告刘邦放弃这种可能危害社稷江山安全稳定的政治行为;有个叫周昌的人,官为御史大夫,是“革命先烈”周苛的堂弟,这家伙大胆敢言(他甚至半公开地“偷窥”过刘邦和戚姬亲热的场面,刘邦抓住他问,说你认为陛下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呢?周昌这小子脖子一扬说,你刘邦就是夏桀和商纣一样的君主,刘邦听后哈哈大笑),哽得脖子都起了青筋,他本来就口吃,一急,话几乎都说不出来了,最后勉强吐出一句,“我口-口头不能-能说,但我心里期期知道这不行,皇上要—要废黜太子,我期期不-能遵-命”,皇上听了,忍不住笑出声来,遂打消了废黜太子的计划。吕后躲在厢房偷听,紧张得汗都出来了,最后她看见周昌,向他道谢说:没有您,今天太子就被废黜了。这个版本记录在《张丞相列传》之中。

  另一个版本是说,在刘盈的太子位悬于一旦的时候,是吕后紧急请求加勒令留侯出山献计的行动力挽了废储的颓局。留侯张良迫于吕后的淫威为吕后献计,请出了连刘邦也请不动的“商山四皓”,这四位老人鹤发童颜、德高望重,连刘邦也非常敬重,他们在吕后和太子的恳求下,毅然出山辅佐太子。其时英布谋反,刘邦正准备命令太子率军平定内乱。四位老人立即建议吕后采用在刘邦面前哭诉的办法,迫使刘邦放弃了这个计划,使太子免于陷入“羊入狼群”的尴尬局面。
  
  太子不率军前往,只好由刘邦御驾亲征,等到刘邦凯旋之后,就要举办庆功宴了,好家伙,四位老人该出手时就出手,准确地说,四位老人家是要在刘邦的眼前出境了。皇上摆酒,太子出于宫廷礼仪当然要在旁边陪侍呀。而四位可爱的老人作为太子的老师当然也可以顺理成章地出现在太子周围和皇帝跟前了。四位老者。就是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奇、夏黄公四位。他们一出现,把皇帝也给震住了,刘邦一看,感到惊讶,等听完了他们的介绍后,大声说,哎哟,这不是四位世外高人、盖世贤者嘛,我刘邦可无时不刻的挂念着您这几位老人家呀,想请诸老出山,而又难觅老人家们的仙踪,此刻又是什么风把你们给刮来了呀。
  
  四位老人就等刘邦问话呀,他们就说,陛下你粗俗不堪,对我们读书人非打即骂,我们不愿受到你的侮辱,所以就逃进了深山。可是太子却仁义孝顺、恭敬有礼、宽厚有为,天下百姓没有不伸长脖子想为太子拼命效力的,所以,我们也跟着出山,想要尽力辅佐太子啊。说完,四个人飘然离去。望着四位老人离去的身影,刘邦陷入了沉思,他召唤戚夫人并且指着四位老人的背影说:我本想更换太子,但太子有这四个人全力辅佐,太子的羽翼丰满了,很难更换了,从今以后,恐怕你的主人就会是吕后了。戚夫人开始了哀婉悲恸的哭泣,刘邦忙说:你来为我跳楚舞,我来为你唱楚歌吧。刘邦唱道:“天鹅高飞,展翅千里,羽翼已成,横越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短箭,尚有何用!”刘邦连唱几遍,戚夫人则泪留满面,酒宴不欢而散。最终没有更换太子,这原本是留侯召来的“商山四皓”发挥了决定性的力量呀。这个版本的记载来源于《留侯世家》的描述。

除此之外,戚夫人实在没有做什么对不起吕后的事情。因为从本质上看,戚夫人实在是一个品行端庄且心地善良的女子。所以,史书上除了记载戚夫人曾希望如意被立为太子之外,她没有任何扰乱朝纲,染指政治的不良记录。正如我们前文所言,一个母亲特别关爱自己儿子的前程,且是在刘邦主动的情况下发表了一些看法,这完全合情合理,不值得指摘。
 *******吕后残害戚夫人
  
  有一部名叫《吕后传奇》的电视剧,为了把剧中的女主人公塑造成一个高大全之类的伟大人物,处处为吕后的淫亵和残忍行为百般开脱。我看这就是中国电视人的通病,拍什么人,什么人就成了完人、圣人,他或她所干过的所有坏事都成了不得不干的义举。比如吕后残忍杀害戚夫人的暴行,其恶劣的程度已经超过了夏桀与商纣,任何有正常思维和起码的是非观念的人都不可能不厌弃这种暴行,不能不对吕后的残暴发出出于捍卫人类基本人性的谴责和抗议。
  
  请看,吕后是怎么残害戚夫人的呢?高祖刚刚过世,就立刻展开了对戚夫人母子的血腥镇压。先是在没有任何罪证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把戚夫人抓起来,囚禁在永巷中。在永巷中,戚夫人享受的不是一般的禁闭或软禁的生活,而是必须干一些烦琐累人的粗俗活儿,比如舂米,规定每天必须完成一斗的任务,没干完,肯定得迎来一顿毒打。
  
  这样,戚夫人就成了宫中的一个劳改犯,对戚夫人而言,长乐宫快乐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长乐宫成了她戚懿的一座可怕的集中营、人体折磨工厂。但吕后的残忍可不仅限于如此,还有更厉害的在后头,戚夫人想像不到,连吕后的奸夫审食其也想不出吕后所设置出来的那些样堪称“天才性”的杀人方法。原来可以这样杀害一个人,鬼点子甚多的审同志也自叹不如,太后狠呀,这就是在自己床上看上去百般温柔的太后吗?我审某人可要好好伺候她,宁愿在床上被太后搞,也不能在床下被太后搞,否则,就死无葬身之地呀。总而言之,审食其在私下里还是认为,吕后对戚夫人的处置方法虽然堪称天才,但实在太过于残酷。我们说,面首都是残忍阴私无比的,现在面首都自叹不如,这说明吕后的残酷到了何等惊人的地步。
  
  吕后在杀害戚夫人之前,先要对戚夫人进行百般的侮辱,这种折磨既包括肉体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比如拔光戚夫人身上所有的的毛发,包括头发、眉毛甚至连私处上的毛毛也不放过,这就是肉体折磨;精神折磨呢,那就是搞死戚夫人的独生儿子刘如意,你戚懿不是老盼望儿子能够出头吗?你在永巷中舂米的时候不是依然满有斗志和精神的吗?你有斗志你有精神,不就是仗着你还有儿子刘如意吗?有刘如意在,你戚懿希望的“灯塔”就还在嘛,好,我现在把刘如意杀了,你心中那盏明灯就得灭了,你想,戚夫人是那么疼爱自己的儿子,当她得知自己的儿子身死的消息后,不但希望彻底破灭,单单爱子的惨死也会沉痛地打击她戚夫人的身心。所以,歹毒无比的吕后就把刘如意召回长安,然后趁惠帝出门打猎的机会,派出自己的心腹太监,强行灌以毒药把刘如意毒死了。刘如意死后,吕后马上把这个“好消息”说给了戚夫人,这对身处险境、饱受折磨的戚夫人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的确,儿子如意就是濒临死亡的戚夫人的最后希望。即便是在她繁重的劳改生活中,她最念念不忘的还是她的儿子,以下就是戚懿在劳动改造生活中谱写的歌曲,调子是悲哀的,但她确实还蛮有斗志,她的生活还没有陷入完全的绝望。歌词是“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可见,在危险中,戚夫人最念念不忘的还是他的儿子如意。
  
  史书又记载道:“太后闻之,大怒曰:‘乃欲倚汝子邪!’召赵王如意,鸩之。戚夫人遂有人彘之祸。戚夫人临死曰:‘愿吕为鼠我为猫,生生世世食其肉’”。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吕后更生气了,你不是想把你的遭遇告诉你的儿子吗,好,我先把你的儿子给干掉,让你生不如死。所以,先把刘如意毒杀了,再把这个消息告诉身陷囹圄中的戚夫人。后来,阴毒无比的吕后还不解恨,竟然天才性地创造了前无古人的酷刑,把美丽可爱的戚夫人制造成面目全非的“人彘”。
  
  要加工制造“人彘”必须经过一系列残酷恶心的程序,换言之,这个超大的大酷刑是由多个“小酷刑”合成的,而每一个“小酷刑”本质并不小,其实都是大酷刑,如挖眼之类。
  
  吕后对戚夫人先后采用了那些酷刑呢?首先,砍掉了戚夫人的双手和双脚,使戚夫人不能站立;然后,又残忍地挖掉戚夫人的双眼,使戚夫人面目全非;再然后,熏聋她的耳朵,使戚夫人再也无法聆听到美妙的天籁之音;再然后,给戚夫人灌下哑药,使戚夫人不能发声,不能吟诵美妙的歌曲;最后,把戚夫人扔进猪栏,让戚夫人慢慢地死在猪圈里。据说,戚夫人在猪圈里经历好几个月的折磨,简直比炼狱还可怕呀。五个魔鬼程序操作完毕,美丽可人的戚夫人就真的变成了“人彘”,翻成白话就是“人猪”。
  
  这是一个人神共愤的刑罚。日后大臣们诛杀吕氏家族,一个不留,全部杀光,不留任何余地。大臣们为什么如此残酷,我们可以说,政治斗争本身是残酷的,但这也不能不说与吕后自己的过于残忍有一些关系,你吕后可以那样杀害戚夫人杀害如意,我们当然也可以扩大打击面,把你们的家族全灭了,况且,你吕后杀害的是高祖的宠妃和最心爱的皇子,我们呢,只不过是诛杀一个试图窃国的外戚,杀得心安理得,杀得畅快淋漓呀。
 吕后为什么一定要如此凶残地杀死戚夫人呢?很多人说,是因为戚夫人和吕后争宠,所以惹恼了吕后。我认为这个解释虽然部分正确,但很不全面。
  
  首先,我不认为戚夫人和吕后争宠了,所谓的争宠,是双方势均力敌,谁不争取谁就失败。但是在这方面,刘邦自己是一边倒地迷恋戚夫人,即使戚夫人完全不争甚至对刘邦冷淡,那刘邦也还是会倾倒在戚夫人的石榴裙之下的。事实上,在刘邦与戚夫人的关系中,刘邦迷恋戚夫人是一贯的,从认识的那一天直到自己离世的那一刻,刘邦都是宠爱戚夫人的,既然戚夫人一直受宠,又何须和吕后争宠呢?而且,戚夫人受宠时,吕后并不在身边,所以,戚夫人无须争宠,戚夫人的受宠源于她全面的女性魅力,自自然然就把刘邦给征服了,她不是要争取刘邦的宠爱,而是彻底地征服了刘邦,并且彼此有很深厚的爱情,吕雉和刘邦之间就从来就没有这种感情基础。
  
  正是因为刘邦和戚夫人之间有这么美好的爱情基础,所以,他们之间才相处得如此融洽,刘邦和戚夫人的关系和情感,随着彼此年岁的增长,可以称得上愈老弥坚,这与历史上其他艳后单纯地靠美色来取悦讨好君王的事例不可同日而语。戚夫人不但美貌,而且十分贤德,艺术造诣也很深,她的个人魅力感染了刘邦,仅仅如此而已,如果要说争宠,恐怕吕后的成分更多,只是吕后的综合素质太差,完全不是戚夫人的对手罢了。当然,我说的不是弄权的能力,这方面吕后比不谙政治的戚夫人强太多了,而戚夫人是一个比较单纯的人。我说的是戚夫人作为一个妻子的魅力彻底把丈夫征服了,而吕后完全没有这样的魅力。我还要强调的是,刘邦爱慕戚夫人最重要的不是她的美貌,而是戚夫人的综合素质,以及由此升华出来的真正爱情。
  
  否则,你很难理解,一向好色的刘邦在认识戚夫人之后,几乎变成了一个感情专一的好男人、好丈夫了,如果,刘邦看中的仅仅是戚夫人的美貌,那么她就很难如此长久地强劲地吸引住刘邦,即使能够勉强吸引刘邦,也很难使刘邦如此迷恋甚至近乎专情。


 我要说的第二点是宫廷危险,我们假定戚夫人对刘邦不冷不热,刘邦对戚夫人的感情也还是不大会改变的,想得到而得不到的,反而追求起来会更浓烈,那么刘邦对戚夫人的热度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刘邦对吕后的冷淡态度丝毫也不会得到改变,甚至会变得更加严重。这样的话,吕后对戚夫人的憎恨也会同样强烈,假如戚夫人最终没办法远离深宫,那么,刘邦死后,刘邦所依恋的戚夫人同样会被吕后残酷地消灭。最近有一个电视连续剧名叫《辛追传奇》,里面的辛追被虚构成刘邦热恋的女人,这当然是违背历史史实的胡编乱造,但假如戚夫人面对刘邦采取辛追的态度,那同样也只会使刘邦更加痴迷,使吕后更加嫉恨,只要吕后掌权,戚夫人死亡的概率丝毫也不会降低。


 第三,改立太子主要是刘邦自己的注意,而非戚夫人游说的结果,所以,那种说戚夫人如何说服刘邦改立如意为太子是不准确的。先有刘邦的“如意似我,甚合我意”,才有戚夫人的附和跟进。所以,刘邦想要改立太子完全是他自己的主意,本质上并没有受到戚夫人的引导,戚夫人只是在知道刘邦的心思之后,趁热打铁附和了一番罢了。正因为如此,戚夫人的遭遇更值得我们同情。我认为,任何母亲出于天性都会牵挂自己儿子的前途,在刘邦义无返顾的支持刘如意登太子位的情况下,想要一个母亲不加以支持,这是不太可能的,而戚夫人的所作所为,放在任何时代,都不过分,因此,吕后以此为理由镇压戚夫人是非常不义的,完全没有合法性和合理性。我认为古代的妃子们在争取自己儿子登位时采取的态度有如下三种:一是不择手段地争取,像春秋晋献公的妃子骊姬陷害太子申生就是如此,由于宫廷斗争激烈,古代后宫中大部分妃子都是使用这种手段来为自己争取政治地位的;二是,皇帝或国王对诸君的态度犹豫,各方互相影响君主,说服君主,尽力让自己的儿子获得最好的政治地位,这个已经是很文明的方法了,方在当今的民主社会中也是很合乎道德标准的;三是,皇帝或国王自己毫不犹豫地支持其中的一方,被支持的一方趁热打铁,表示对这种支持的符合与赞赏,其实质无非就是符合了一种自己赞同的思想或意见罢了,在政治斗争中,这种表现可以称得上是天使的了,即使放在文明的自由社会中,此中行为也完全可以纳入高尚的范畴,戚夫人所做的就是这种。所以,从政治斗争逻辑和政治道义原则看,吕后都没有任何理由杀死戚夫人。有人会说,这是讲究丛林法则的古代社会,弱肉强食,吕后杀死戚夫人不也很正常吗?我认真研究了历史,大错,因为即使在丛林法则盛行的古代,像吕后这样的政治屠杀行为也是非常罕见的。原因只有一条:古代争位失败的后宫王妃很多很多,她们的政治行为又几乎都比戚夫人更激烈更不光明磊落,但即便如此,因此而丧命的王妃相当少(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进行政变的除外)。所以,古代的丛林法则一般是这样的:大局未定,谁都可以争取,甚至互相在皇帝面前观念性地诋毁对方,也是可以的,只要大局定下来后,失败者不做更多的反抗,那么, 失败者一般并不会受到太重的处罚,儿子该做王的照样做王,自己该做妃的照样做妃,该做王太后的照样做王太后。我们想想,即使刘邦要杀英布,还在程序上派出了“中央专案组”前往调查取证,确认英布谋反后,才动手剿灭,何况是要杀害高祖的宠妃和最喜爱的王子呢,没有任何处罚的依据却滥杀无辜?爱惜一点自己名声的皇帝都决不肯如此。
 对待戚夫人这样“恶性”不大的失败者,一般的统治者都肯进行原谅。古代中国在丛林法则的前提下,胜利者饶恕失败者的例子比比皆是,刘邦对项羽的直系后人几乎全部封爵封地,这就是气度。古代的君王继承中相互礼乱的也相当多见,比如吴太伯对哥哥季历的退乱,而做王后的季历也没有追杀吴太伯,季的儿子昌(周文王)同样没有追杀吴太伯,后来,周的国王还找到吴太伯的后代,分封他们属地,成立他们的国家吴国和虞国。而传位到吴王寿梦时,他有四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札。四子季札贤能,寿梦想传位给他,但他坚决拒绝,于是暂立长子诸樊代理日常政务,管理国家的运行。等到寿梦死了,诸樊守丧完毕,马上脱去丧服,要让位给季札,而季札再次坚决避让,甚至不惜躲到乡下以种田为生。十三年后,诸樊在临死之际,放弃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位给了自己的二弟余祭,嘱咐说,如此传下去,一定要传国传到季札才算完结,因为季札的情操如此高洁,非承担王职不可,同时也可了却父亲的遗愿。这些都是在丛林法则的社会中涌现出来的人物和事迹。所以,任何以丛林法则为借口,颠覆所有的政治操守和政治原则都是相当有害和愚昧无知的。
  
  正如前面所言,在实质意义上,戚夫人其实并没有干过任何一件伤害吕后的事情,戚夫人愿意自己的儿子登太子位,吕后愿意自己的儿子刘盈固守阵地,这都是很合符常理的。只不过是双方不同观点之间的对撞罢了,戚夫人所做的范围完全没有超过言论表达的范畴,相比吕后的强力干预,戚夫人的行为甚至连游说都谈不上,充其量她只不过是附和了一下刘邦的观点罢了。这样的戚夫人有什么罪,一点也没有,完全无辜,虐杀戚夫人纯粹是一种反人性的罪行,因为即便按照丛林游戏规则,戚夫人也不应该被杀害。
  
  像对待戚夫人这样直率、单纯的政敌,一般程度的道德恶劣的统治者都未必肯施与杀手,我们不想苛求吕后,但我可以举出现实的例子来论证吕后在虐杀戚夫人事件中的极其无道。其实,对失败者戚夫人的处置,掌权者不外乎有以下至少六种备用手段和方法:
  
  一,考虑到戚夫人的醇厚天性,不但可以完全原谅戚夫人先前的行为,还应该善待她,对她的地位、待遇可以给予保全。这是我所有列举出来的方法中最难做到的,但其实也不难做到,不但前面所述的贤能君主可以做到,汉朝的文帝也远超这个“善待”的标准了,文帝可以容忍谩骂自己的臣子,甚至在淮南王刘长确切谋反的情况下还能赦免他,每天赏肉五斤,酒二斗,原来的他宠幸的十位妃子可以随同他居住,对造反者刘长尚且如此,何况是仅仅发表了一些言论丝毫无罪的戚夫人呢?不但如此,淮南王刘长死后,文帝还给他加封了显赫的封号,追封他为历王。与此同时,汉文帝不但没有杀害刘长的后人,还分封淮南历王刘长的三个儿子分别为王,阜阳侯刘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刘勃为衡山王,阳周侯刘赐为庐江王,死掉一个造反的王刘长(非文帝所杀),新增他的三个儿子为王,何等的胸襟与气魄,像戚夫人根本就没犯错的人被这样处死,连带她十岁的小儿也不肯放过,任何丛林法则都无法为这种灭绝人性的恶行进行辩护,还是吕后自己的儿子惠帝评价她最确切,说“这不是人可以干得出来的事”,何意?是说吕后禽兽不如也。
吕后是一女强人,同武后可比,无此女强人怎能镇天下?
没有女强人难道就不能有男强人
这个女强人除了自己的个人的一点能力外,便是目光短浅了.结果把自己的一族全部葬送完.唉,女人耍小聪明的不少,从吕后到慈禧到江青,无不如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