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将军:壮士悲歌名已灭,恩怨忠奸叹李陵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9:28:58
  在我国的历史上,收复领土联盟发现从来没有一个将领象李陵一样:他因一战而成名,同样又因一战而名灭;他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提五千步卒勇敌匈奴八万骑兵,尚能坚守近十日,杀虏甚众,但最终却又因兵败降敌,成为一个著名的战俘;他本是一名战败的阶下囚,却又受到单于嫁女,异域封官的厚遇;他事匈奴、终老于匈奴,但却又未完全叛汉;荣华富贵、高官厚禄、温柔乡里,人上人的优裕生活,却难消其胸中块磊,他壮志难申,悲愤难名、百口莫辩,一辈子受到良心的煎熬!收复领土联盟壮其勇,怜其才,惜其降,叹其遇,愤其有国而难回,有志而难申,有口而莫辩,终使其郁郁一生,终老于荒丘!一代名将族灭、身死、名裂!千载之下,令人感慨系之!
  
  收复领土联盟始终认为,李陵是一名降将,但却不是一个汉奸!这也是收复领土联盟愿意为其写一篇帖子的最基本的底线!
  
  李陵,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汉飞将军李广之孙。《资治通鉴》非常详细地介绍了李陵与匈奴骑兵鏖战十数日,最后兵败投降的经过。收复领土联盟将其史实引述如下。
  
  [原文]初,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爱人下士。帝以为有广之风,拜骑都尉,使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上诏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于山南以分单于分,毋令专乡贰师军。”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无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因诏路博德将兵半道迎陵军。博德亦羞为陵后距,奏言:“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愿留陵至春俱出。”上怒,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书,乃诏博德引兵击匈奴于西河。诏陵以九月发,出遮虏障,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徘徊观虏,即无所见,还,抵受降城休士。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止营,举图所过山川地形,使麾下骑陈步乐还以闻。步乐召见,道陵将率得士死力,上甚悦,拜步乐为郎。
  [译文] 当初,李广的孙子李陵担任侍中,精通骑马射箭之术,爱护士卒,谦恭地对待贤士。汉武帝认为李陵颇有其祖父李广的风范,封他为骑都尉,命他带领丹阳和楚地人五千,在酒泉、张掖一带教习射箭之术,以防备匈奴。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汉武帝召见李陵,想命他为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叩头请求说:“我所率领屯戍边塞的人,都是荆楚地区勇武之士和奇才剑客,论力量能够手扼猛虎,论箭术堪称百发百中,希望能让我自己率领一队人马,前往兰于山以南地区,用以分散匈奴单于的兵力,使其不能全力对抗贰师将军的部队。”汉武帝说:“你不愿作别人的部下吗!这次我调动的军队太多,没有马匹分配给你。”李陵说:“我用不着马匹,愿以少敌众,率五千步兵直捣匈奴单于的王庭。”汉武帝赞赏李陵的豪情壮志,同意了他的请求,下诏命路博德在半途中接应李陵。路博德也羞于做李陵的后援部队,便上奏说:“如今正值秋季,匈奴马肥,不宜于此时与匈奴交战,希望陛下命李陵稍等,到明年春天再一同出征。”汉武帝很生气,怀疑是李陵胆怯后悔,不想出征,而让路博德上书,便下诏命路博德率兵赴西河袭击匈奴,同时命李陵于九月自居延遮虏障出发,深入东浚稽山南面的龙勒水边巡回观察匈奴动静,如果不见敌踪,便退回受降城休息士卒。于是,李陵率领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向北推进,三十天后抵达浚稽山,停下扎营,沿途命人将所过之处的山川地形绘制成图,派部下骑兵陈步乐送回长安。汉武帝召见陈步乐,听他报告说李陵能使部下拚死效力,非常高兴,封陈步乐为郎官。
  
  [原文] 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复斩首三千余级。引兵东南,循故龙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泽葭苇中,虏从上风纵火,陵亦令军中纵火以自救。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是日捕得虏,言“单于曰:‘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无有伏兵乎?’诸当户君长皆言:‘单于自将数万骑击汉数千人不能灭,后无以复使边臣,令汉益轻匈奴。复力战山谷间,尚四五十里,得平地,不能破,乃还。’”
  [译文]李陵在浚稽山与单于率领的匈奴军队相遇,匈奴约三万骑兵将李陵的部队包围。李陵屯兵两山之间,用大车围成营寨,亲自率领士卒在营外列下战阵,前排手持戟、盾,后排手持弓、弩。匈奴兵见汉军人少,便直逼营前阵地。李陵率部迎击,展开搏斗,汉军千弩齐发,匈奴兵纷纷应弦倒地,只得退回山上,汉军追击,杀死匈奴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两翼军八万余骑兵崐前来围攻李陵。李陵率部且战且走,向南撤退,数日后,来到一个山谷之中。汉军接连作战,士卒大多身带箭伤,仍顽强苦战,受伤三处的坐在车上,受伤两处的驾车,受伤一处的手持武器坚持战斗,又斩杀匈奴三千余人。李陵率部沿着龙城旧道向东南方撤退,四五日后,退到一大片沼泽芦苇之中。匈奴在上风放火,企图烧死汉军;李陵也命部下放火烧光周围的芦苇以自救。汉军继续南行,来到一座山下。单于在南山上命他的儿子率领骑兵向汉军进攻。汉军在树林之中步战,又杀死匈奴数千人,并用连弩机射单于,单于下山逃避。这一天,汉军抓到部分匈奴俘虏,据他们说:“我们听单于说:‘这是汉朝的精兵,猛攻也没能将他们消灭,他们日夜引我们向南接近汉塞,莫非是有埋伏的军队吗?’各位当户、君长都说:‘单于亲率数万骑兵攻击汉军数千人而不能将他们消灭,以后将无法再号令边臣,还会使汉朝更加轻视匈奴。所以要在山谷中再次力战,还有四五十里才到平原地区,如仍不能取胜就返回。’”
  
  [原文]是时陵军益急,匈奴骑多,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独将军麾下及校尉成安侯韩延年各八百人为前行,以黄与白为帜;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单于得敢大喜,使骑并攻汉军,疾呼曰:“李陵、韩延年趣降!”遂遮道急攻陵。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未至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令军士人持二升,一片冰,期至遮虏障者相待。夜半时,击鼓起士,鼓不鸣。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译文]此时汉军处境越发凶险。匈奴骑兵多,一日交战数十回合,汉军又杀伤匈奴二千余人。匈奴作战不利,打算撤兵离去。然而就在此时,李陵军中有一个名叫管敢的军候,因受到校尉的欺辱,逃到匈奴军中投降,一一说出汉军实情:“李陵部队并无后援,箭矢也即将用尽,只有将军部下和校尉成安侯韩延年所属部队各八百人在前面开路,以黄旗和白旗作为标志。应当派精锐骑兵用弓箭射杀他们,汉军立即就可击破。”单于得到管敢,喜出望外,命匈奴骑兵一齐向汉军发起进攻,同时令人大声喊叫:“李陵、韩延年快快投降!”又派兵截断汉军的道路,猛攻李陵。李陵的部队被困在山谷之中,匈奴军在山上,从四面射箭,箭如雨下。李陵继续向南退却,尚未到达汗山,一天中五十万支箭已全部用尽,于是放弃辎重车辆,继续前往。此时军中士兵还有三千余人,只能砍下车的辐条拿在手中做武器,文职人员也手持短刀加入战斗行列。汉军退入狭谷之中,单于亲自率兵截断汉军后路,指挥匈奴兵卒将山上巨石滚入谷中,汉军多数死去,不能前进。黄昏以后,李陵独自一人身穿便衣走出大营,止住左右随从说:“不要跟着我,我要独自一人生擒单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李陵回到营中,叹道:“我们已然兵败,即将死于此地了!”于是将所有的旌旗尽行砍倒,与珍宝一起埋入地下,李陵叹了口气,对部下说道:“如果再有数十支箭,我们就足以逃脱了。现在已没有武器再战,天亮以后,就只能坐等被擒了,不如各自逃命,还有人能够侥幸逃脱回去报告天子。”于是命将士每人身带二升干粮,一片冰,约定到遮虏障会合。半夜时,李陵命人击鼓叫醒将士们,但战鼓已破,敲不响。李陵与韩延年都跨上战马,十几名壮士跟随。匈奴数千名骑兵随后追击,韩延年战死。李陵说道:“我已无面目报答皇帝陛下了!”于是投降。其他人分散突围,逃回边塞的有四百余人。
  
  李陵以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被匈奴骑兵八万多骑所围,众寡悬殊,其失败具有必然性。但是,如果没有汉奸管敢阵前叛变投敌,并将李陵军的实情全部告知匈奴,李陵军尚有可能坚持退回汉军边塞,从“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可知,此时,李陵军中至少还有五十万支箭,如果匈奴无法获得实情,李陵前军能开道,后尚有三千多将士,尚存3/5的兵力,完全可以一搏!如果李陵能率领一半的步卒退回边塞,李陵的命运将完全逆转。可惜,上天没有给予李陵这样的好运。李陵之败,最主要的原因是李陵孤军深入而后援不继,特别是李广利的援军迟迟不至。实在可惜,可恨,可叹!
  
  李陵兵败后为什么投降?收复领土联盟认为,李陵是很有可能自己突围出去的,从后来尚有400余人逃回边塞这一事实以及后来证实“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这一点,可以判断,以李陵的谋略和武功,他应该完全能趁夜色冲出重围到达边塞。但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呢?陵曰:“无面目报陛下!”仅此一句,就是答案。因为李陵带兵打仗,对战争全局负有重大责任,兵士战死而主将逃回,显然其罪难免,并且很可能是死罪。因为汉朝的军法,对功臣奖赏太轻,而处罚太重。李广被俘逃回尚且要判死罪,后赎为庶人。如果逃回,想必李陵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李陵是贪生怕死了吗?这一点,无法确切判断是不是有,但显然可能性不大。李陵显然是想建一番功业的,在他心里建功立业或许比生命还要重要,从他的拼力死战,可以看出这一点。在败局一定的情况下,李陵将何去何从呢?他肯定痛苦地思考过。他会想到自己是如何不愿屈居于李广利之辈的名下做个庸碌之人,而主动请缨,孤注一掷,欲一战而成名,建功立业。没想到却最终战败,不但功业无成、承担战败之罪,还要被李广利之流所讥笑嘲讽!但最终做出的是一个什么决定呢?投降!收复领土联盟分析,李陵不想一死了之,是想暂保留自己的有用之身,忍辱负重,并伺机劫匈奴单于以归汉,以成非常之功,一举洗刷自己的耻辱和骂名。诚如司马迁之说,“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但是在我国传统的是非观念中,战败投敌,是奇耻大辱,是难以原谅的大罪。汉武帝会给李陵这个机会吗?《资治通鉴》载,“上欲陵死战;后闻陵降,上怒甚,责问陈步乐,步乐自杀。群臣皆罪陵”。只有太史令司马迁说了几句公道话。《资治通鉴》载,“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盛怒之下的汉武帝显然听不进去,“上以迁为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司马迁最终竟然落得个身遭腐刑的下场!
  
  李陵的下场或者说李陵家人的下场更不妙。一年之后,即天汉四年(公元前九七年),汉武帝对派李陵孤军深入有所醒悟,便派李广利、路 博德及游击将军韩说兵分三路进击匈奴,同时派常败将军公孙敖乘隙深入 匈奴腹地,以图救出李陵。但是三军和匈奴未触即溃,公孙敖回报却说“捕得生口,李陵 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汉武震怒之下“族陵家,母弟妻子皆 伏诛”。而实际上给匈奴当教练的,乃是曾为汉塞外都尉后降匈奴的李绪。 很难说把李绪当成李陵,不是李广利、路博德、韩说三人为推诿败绩 而施展的借刀杀人之计。至此,李陵可谓家破人亡,身败名裂。“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最后一点退路,已经被断绝得干 干净净了。
  
  实际上,君臣间,君主与领兵打仗的大将间能彼此信任的,古来罕有。李陵与汉武帝二人之间显然没有达到息息相通、心心相印这样牢固的信任关系。古人有“曾参杀人”的成语和“三人成虎”的故事,都是说明了谗言或是谣言对于离间君主与大将间的关系是多么厉害,多么可怕!当然也有赢得君王信任而成功的例子。比如说,秦朝人甘茂在这一点上做得就很聪明。秦王欲派其出征伐韩之宜阳。甘茂说我出征后,如果战事不顺,肯定有人进谗言。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结果是“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斩首六万,遂拔宜阳。”李陵显然还没有参悟到这些事情。高度信任的君臣关系,几百年后,还是让饱读诗书同样渴望建功立业的李白仰慕不已。他在《行路难》中感慨:“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相比于残暴得有点不近人情的汉武帝,匈奴单于所给予李陵的礼遇与汉武帝简直判若云泥,让人感动!草原民族间的君臣关系比起文明开化早得多的汉朝来,或许要简单得多。匈奴人对于英雄的敬仰或许也要真诚得多。李陵在浚稽山一战表现出的出色军事才能,肯定是让匈奴单于眼睛发亮、对其刮目相看的,或许将其作为“战神”也有可能!仰慕之情,英雄间的惺惺相惜之意,是何等的真诚和感人!匈奴单于对于一个降将的态度,绝对应该让我们这个自诩为文明之邦、礼义之邦的汉朝汗颜!匈奴单于以女妻之,并将其封为右校王。这确实有点讽刺意味,在汉朝,李家祖孙三代战功卓著而功名不显,李广甚至一辈子不能封侯,没想到李陵兵败后到了匈奴,竟然以战俘的身份封了王!这难道不应该让汉朝的人们深思吗?汉朝统治者如果能有匈奴单于一半的对待功臣的礼遇,汉家的发展将不可限量!可惜呀!实际上,在我国历史上,象李陵一样功败垂成、饮恨而终的有志之士有多少呢?满腹经纶、满身本事而终老荒莱草泽中的志士又有多少呢?古往今来,到底有多少人才终生埋没无闻,谁能说得清?就是到我们现在,门第观念、论资排辈、裙带关系也还很盛行,埋没人才也相当平常,这确实应该引起我们深思!李陵是一名失败的英雄!收复领土联盟认为,这是毫无疑问的。可在匈奴被看作英雄,可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有不少人把他看作叛徒!难道不是这样吗?
  
  收复领土联盟这么说,绝不是替汉奸翻案。其实,李陵根本就不是汉奸。作为一名军人,李陵已经尽了力。他没有污辱一名军人的称谓,虽然他最终投降了。但这更象一种名义上的投降,他更象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徐庶!终其一生,李凌没有死心塌地地为匈奴服务而残害自己的祖国和同胞。有何为证呢?说到这里,就不能不说到李陵冒着生命危险,刺杀为匈奴效力的叛徒李绪,当然也是为自己雪耻复仇。但即使这样,单于仍然原谅了李陵。这一点,我们即使到了现在也做不到啊。收复领土联盟很为李陵报不平啊,李陵太不幸运了。起码没有关羽幸运。如果关羽降曹后,没有挂印封金并带着刘备的妻子、孩子离去,假如关羽在过五关时被颜良或者文丑杀死,他铁定是个降将,会被人骂作叛徒,一辈子也翻不了身,到现在也翻不了身。
  
  说到李陵不是汉奸的理由,就不能不说到李陵带匈奴兵与汉军交战的一个战役。《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单于既立六年,而匈奴入上谷、五原 ,杀略吏民。其年,匈奴复入五原、酒泉,杀两部都尉。於是汉遣贰师将军 七万人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将叁万馀人出西河(一说二万人),重合侯莽通将四万骑出酒泉千馀里。 单于闻汉兵大出,悉遣其辎重,徙赵信城北邸郅居水。左贤王驱其人民度余 吾水六七百里,居兜衔山。单于自将精兵左安侯度姑且水。御史大夫军至追 斜径,无所见,还。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叁万馀骑追汉军,至浚稽山合,转 战九日,汉兵陷陈却敌,杀伤虏甚众。至蒲奴水,虏不利,还去”。 李陵乃一代名 将,精通兵法;熟悉地形要略,有备而战,可谓占尽天时、地利,如果其确实为匈奴效命的话,却居然打不过一个没有多少实战经难、验的商丘成,居然出现“ 汉兵陷陈却敌,杀伤虏甚众。”这样一边倒的战局,谁会相信?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李陵是身在匈奴心在汉啊!出工不出力。在他心里,根本就没有叛汉!说到汉奸、叛徒,后世的吴三桂、洪承畴之流是绝难与李陵相提并论的。因为无论从人格高下,还是民族大义等任何一个地方,这些人根本就与李陵不在一个层次上,二者根本没有可比性。就说吴三桂吧,他有将帅之才,却是虎狼之心,汉奸嘴脸!面临民族危亡,他首先开关延敌,立首功一件;及顺治移师江南,尚可喜 、耿仲明、孔有德等无不尽力用命,有如恶狼走狗,血腥屠杀其同胞,灭 亡其故国,极其令人不齿!虽然现在满汉早已合为一家,但这丝毫改变不了吴三桂之流汉奸的定性!
  
  另一个说其未叛汉的理由是,李陵始终因投降匈奴而受到良心的煎熬!李陵初降时,“忽忽如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 。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 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答苏武书》)。李陵为苏武曾经唱过一首《别歌》,真挚而感人,有易水悲歌之慨,两千年后读来,还很有些令人潸然泪下。其词曰: “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颓。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南宋词人辛弃疾显然也是受过其感染的,在其《贺新郎》词中对此情此境给予了淋漓尽致的描述。其词曰:“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首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如果将其拿来与志得意满的周瑜在醉意中的拔剑作歌相比,更觉得李陵其情太苦、其词太悲!忧懑愤恨,无以名状。斯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周瑜作歌曰:“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不愿醒!”
  
  说到这里,似乎不得不说一下李陵劝降苏武之事。是呀,既然说李陵未叛汉,他为何反而去劝苏武投降呢?这怎么解释呢?收复领土联盟认为,这可能恰恰说明了李陵很矛盾。说明了李陵的理智和情感存在着冲突。这只能是猜测了,真实的情况,只有李陵他本人知道,其他任何人都是猜测。收复领土联盟认为,李陵本想通过说服苏武投降使他多一个同伴或者知己,最重要的是想以此来减轻自己的痛苦。从感情上来说,他似乎觉得多一个人投降匈奴,就能减轻自己一分的痛苦。这应该是一种很微妙的心理。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下吧。就象一个人做事没有成功,而另一个人如果也没有成功,对第一个人来说他便感到有一丝宽慰,似乎以此证明了自己不是最笨的,起码有人也这样。如果另一个人成功了,第一个人便感觉受到了打击,多少应该有点嫉妒心态在作怪吧。实际上,正是因为劝说苏武失败,才最终加大了李陵的痛苦。他仰天长叹“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当然,这种猜测有无道理,还有待于网友评说或实践检验,只当是戏说一把吧。由此,收复领土联盟也认为这恰恰是李陵内心受良心折磨的明证。在我国的历史上,收复领土联盟发现从来没有一个将领象李陵一样:他因一战而成名,同样又因一战而名灭;他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提五千步卒勇敌匈奴八万骑兵,尚能坚守近十日,杀虏甚众,但最终却又因兵败降敌,成为一个著名的战俘;他本是一名战败的阶下囚,却又受到单于嫁女,异域封官的厚遇;他事匈奴、终老于匈奴,但却又未完全叛汉;荣华富贵、高官厚禄、温柔乡里,人上人的优裕生活,却难消其胸中块磊,他壮志难申,悲愤难名、百口莫辩,一辈子受到良心的煎熬!收复领土联盟壮其勇,怜其才,惜其降,叹其遇,愤其有国而难回,有志而难申,有口而莫辩,终使其郁郁一生,终老于荒丘!一代名将族灭、身死、名裂!千载之下,令人感慨系之!
  
  收复领土联盟始终认为,李陵是一名降将,但却不是一个汉奸!这也是收复领土联盟愿意为其写一篇帖子的最基本的底线!
  
  李陵,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汉飞将军李广之孙。《资治通鉴》非常详细地介绍了李陵与匈奴骑兵鏖战十数日,最后兵败投降的经过。收复领土联盟将其史实引述如下。
  
  [原文]初,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爱人下士。帝以为有广之风,拜骑都尉,使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上诏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于山南以分单于分,毋令专乡贰师军。”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无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因诏路博德将兵半道迎陵军。博德亦羞为陵后距,奏言:“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愿留陵至春俱出。”上怒,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书,乃诏博德引兵击匈奴于西河。诏陵以九月发,出遮虏障,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徘徊观虏,即无所见,还,抵受降城休士。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止营,举图所过山川地形,使麾下骑陈步乐还以闻。步乐召见,道陵将率得士死力,上甚悦,拜步乐为郎。
  [译文] 当初,李广的孙子李陵担任侍中,精通骑马射箭之术,爱护士卒,谦恭地对待贤士。汉武帝认为李陵颇有其祖父李广的风范,封他为骑都尉,命他带领丹阳和楚地人五千,在酒泉、张掖一带教习射箭之术,以防备匈奴。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汉武帝召见李陵,想命他为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叩头请求说:“我所率领屯戍边塞的人,都是荆楚地区勇武之士和奇才剑客,论力量能够手扼猛虎,论箭术堪称百发百中,希望能让我自己率领一队人马,前往兰于山以南地区,用以分散匈奴单于的兵力,使其不能全力对抗贰师将军的部队。”汉武帝说:“你不愿作别人的部下吗!这次我调动的军队太多,没有马匹分配给你。”李陵说:“我用不着马匹,愿以少敌众,率五千步兵直捣匈奴单于的王庭。”汉武帝赞赏李陵的豪情壮志,同意了他的请求,下诏命路博德在半途中接应李陵。路博德也羞于做李陵的后援部队,便上奏说:“如今正值秋季,匈奴马肥,不宜于此时与匈奴交战,希望陛下命李陵稍等,到明年春天再一同出征。”汉武帝很生气,怀疑是李陵胆怯后悔,不想出征,而让路博德上书,便下诏命路博德率兵赴西河袭击匈奴,同时命李陵于九月自居延遮虏障出发,深入东浚稽山南面的龙勒水边巡回观察匈奴动静,如果不见敌踪,便退回受降城休息士卒。于是,李陵率领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向北推进,三十天后抵达浚稽山,停下扎营,沿途命人将所过之处的山川地形绘制成图,派部下骑兵陈步乐送回长安。汉武帝召见陈步乐,听他报告说李陵能使部下拚死效力,非常高兴,封陈步乐为郎官。
  
  [原文] 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复斩首三千余级。引兵东南,循故龙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泽葭苇中,虏从上风纵火,陵亦令军中纵火以自救。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是日捕得虏,言“单于曰:‘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无有伏兵乎?’诸当户君长皆言:‘单于自将数万骑击汉数千人不能灭,后无以复使边臣,令汉益轻匈奴。复力战山谷间,尚四五十里,得平地,不能破,乃还。’”
  [译文]李陵在浚稽山与单于率领的匈奴军队相遇,匈奴约三万骑兵将李陵的部队包围。李陵屯兵两山之间,用大车围成营寨,亲自率领士卒在营外列下战阵,前排手持戟、盾,后排手持弓、弩。匈奴兵见汉军人少,便直逼营前阵地。李陵率部迎击,展开搏斗,汉军千弩齐发,匈奴兵纷纷应弦倒地,只得退回山上,汉军追击,杀死匈奴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两翼军八万余骑兵崐前来围攻李陵。李陵率部且战且走,向南撤退,数日后,来到一个山谷之中。汉军接连作战,士卒大多身带箭伤,仍顽强苦战,受伤三处的坐在车上,受伤两处的驾车,受伤一处的手持武器坚持战斗,又斩杀匈奴三千余人。李陵率部沿着龙城旧道向东南方撤退,四五日后,退到一大片沼泽芦苇之中。匈奴在上风放火,企图烧死汉军;李陵也命部下放火烧光周围的芦苇以自救。汉军继续南行,来到一座山下。单于在南山上命他的儿子率领骑兵向汉军进攻。汉军在树林之中步战,又杀死匈奴数千人,并用连弩机射单于,单于下山逃避。这一天,汉军抓到部分匈奴俘虏,据他们说:“我们听单于说:‘这是汉朝的精兵,猛攻也没能将他们消灭,他们日夜引我们向南接近汉塞,莫非是有埋伏的军队吗?’各位当户、君长都说:‘单于亲率数万骑兵攻击汉军数千人而不能将他们消灭,以后将无法再号令边臣,还会使汉朝更加轻视匈奴。所以要在山谷中再次力战,还有四五十里才到平原地区,如仍不能取胜就返回。’”
  
  [原文]是时陵军益急,匈奴骑多,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独将军麾下及校尉成安侯韩延年各八百人为前行,以黄与白为帜;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单于得敢大喜,使骑并攻汉军,疾呼曰:“李陵、韩延年趣降!”遂遮道急攻陵。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未至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令军士人持二升,一片冰,期至遮虏障者相待。夜半时,击鼓起士,鼓不鸣。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译文]此时汉军处境越发凶险。匈奴骑兵多,一日交战数十回合,汉军又杀伤匈奴二千余人。匈奴作战不利,打算撤兵离去。然而就在此时,李陵军中有一个名叫管敢的军候,因受到校尉的欺辱,逃到匈奴军中投降,一一说出汉军实情:“李陵部队并无后援,箭矢也即将用尽,只有将军部下和校尉成安侯韩延年所属部队各八百人在前面开路,以黄旗和白旗作为标志。应当派精锐骑兵用弓箭射杀他们,汉军立即就可击破。”单于得到管敢,喜出望外,命匈奴骑兵一齐向汉军发起进攻,同时令人大声喊叫:“李陵、韩延年快快投降!”又派兵截断汉军的道路,猛攻李陵。李陵的部队被困在山谷之中,匈奴军在山上,从四面射箭,箭如雨下。李陵继续向南退却,尚未到达汗山,一天中五十万支箭已全部用尽,于是放弃辎重车辆,继续前往。此时军中士兵还有三千余人,只能砍下车的辐条拿在手中做武器,文职人员也手持短刀加入战斗行列。汉军退入狭谷之中,单于亲自率兵截断汉军后路,指挥匈奴兵卒将山上巨石滚入谷中,汉军多数死去,不能前进。黄昏以后,李陵独自一人身穿便衣走出大营,止住左右随从说:“不要跟着我,我要独自一人生擒单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李陵回到营中,叹道:“我们已然兵败,即将死于此地了!”于是将所有的旌旗尽行砍倒,与珍宝一起埋入地下,李陵叹了口气,对部下说道:“如果再有数十支箭,我们就足以逃脱了。现在已没有武器再战,天亮以后,就只能坐等被擒了,不如各自逃命,还有人能够侥幸逃脱回去报告天子。”于是命将士每人身带二升干粮,一片冰,约定到遮虏障会合。半夜时,李陵命人击鼓叫醒将士们,但战鼓已破,敲不响。李陵与韩延年都跨上战马,十几名壮士跟随。匈奴数千名骑兵随后追击,韩延年战死。李陵说道:“我已无面目报答皇帝陛下了!”于是投降。其他人分散突围,逃回边塞的有四百余人。
  
  李陵以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被匈奴骑兵八万多骑所围,众寡悬殊,其失败具有必然性。但是,如果没有汉奸管敢阵前叛变投敌,并将李陵军的实情全部告知匈奴,李陵军尚有可能坚持退回汉军边塞,从“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可知,此时,李陵军中至少还有五十万支箭,如果匈奴无法获得实情,李陵前军能开道,后尚有三千多将士,尚存3/5的兵力,完全可以一搏!如果李陵能率领一半的步卒退回边塞,李陵的命运将完全逆转。可惜,上天没有给予李陵这样的好运。李陵之败,最主要的原因是李陵孤军深入而后援不继,特别是李广利的援军迟迟不至。实在可惜,可恨,可叹!
  
  李陵兵败后为什么投降?收复领土联盟认为,李陵是很有可能自己突围出去的,从后来尚有400余人逃回边塞这一事实以及后来证实“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这一点,可以判断,以李陵的谋略和武功,他应该完全能趁夜色冲出重围到达边塞。但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呢?陵曰:“无面目报陛下!”仅此一句,就是答案。因为李陵带兵打仗,对战争全局负有重大责任,兵士战死而主将逃回,显然其罪难免,并且很可能是死罪。因为汉朝的军法,对功臣奖赏太轻,而处罚太重。李广被俘逃回尚且要判死罪,后赎为庶人。如果逃回,想必李陵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李陵是贪生怕死了吗?这一点,无法确切判断是不是有,但显然可能性不大。李陵显然是想建一番功业的,在他心里建功立业或许比生命还要重要,从他的拼力死战,可以看出这一点。在败局一定的情况下,李陵将何去何从呢?他肯定痛苦地思考过。他会想到自己是如何不愿屈居于李广利之辈的名下做个庸碌之人,而主动请缨,孤注一掷,欲一战而成名,建功立业。没想到却最终战败,不但功业无成、承担战败之罪,还要被李广利之流所讥笑嘲讽!但最终做出的是一个什么决定呢?投降!收复领土联盟分析,李陵不想一死了之,是想暂保留自己的有用之身,忍辱负重,并伺机劫匈奴单于以归汉,以成非常之功,一举洗刷自己的耻辱和骂名。诚如司马迁之说,“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但是在我国传统的是非观念中,战败投敌,是奇耻大辱,是难以原谅的大罪。汉武帝会给李陵这个机会吗?《资治通鉴》载,“上欲陵死战;后闻陵降,上怒甚,责问陈步乐,步乐自杀。群臣皆罪陵”。只有太史令司马迁说了几句公道话。《资治通鉴》载,“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盛怒之下的汉武帝显然听不进去,“上以迁为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司马迁最终竟然落得个身遭腐刑的下场!
  
  李陵的下场或者说李陵家人的下场更不妙。一年之后,即天汉四年(公元前九七年),汉武帝对派李陵孤军深入有所醒悟,便派李广利、路 博德及游击将军韩说兵分三路进击匈奴,同时派常败将军公孙敖乘隙深入 匈奴腹地,以图救出李陵。但是三军和匈奴未触即溃,公孙敖回报却说“捕得生口,李陵 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汉武震怒之下“族陵家,母弟妻子皆 伏诛”。而实际上给匈奴当教练的,乃是曾为汉塞外都尉后降匈奴的李绪。 很难说把李绪当成李陵,不是李广利、路博德、韩说三人为推诿败绩 而施展的借刀杀人之计。至此,李陵可谓家破人亡,身败名裂。“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最后一点退路,已经被断绝得干 干净净了。
  
  实际上,君臣间,君主与领兵打仗的大将间能彼此信任的,古来罕有。李陵与汉武帝二人之间显然没有达到息息相通、心心相印这样牢固的信任关系。古人有“曾参杀人”的成语和“三人成虎”的故事,都是说明了谗言或是谣言对于离间君主与大将间的关系是多么厉害,多么可怕!当然也有赢得君王信任而成功的例子。比如说,秦朝人甘茂在这一点上做得就很聪明。秦王欲派其出征伐韩之宜阳。甘茂说我出征后,如果战事不顺,肯定有人进谗言。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结果是“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斩首六万,遂拔宜阳。”李陵显然还没有参悟到这些事情。高度信任的君臣关系,几百年后,还是让饱读诗书同样渴望建功立业的李白仰慕不已。他在《行路难》中感慨:“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相比于残暴得有点不近人情的汉武帝,匈奴单于所给予李陵的礼遇与汉武帝简直判若云泥,让人感动!草原民族间的君臣关系比起文明开化早得多的汉朝来,或许要简单得多。匈奴人对于英雄的敬仰或许也要真诚得多。李陵在浚稽山一战表现出的出色军事才能,肯定是让匈奴单于眼睛发亮、对其刮目相看的,或许将其作为“战神”也有可能!仰慕之情,英雄间的惺惺相惜之意,是何等的真诚和感人!匈奴单于对于一个降将的态度,绝对应该让我们这个自诩为文明之邦、礼义之邦的汉朝汗颜!匈奴单于以女妻之,并将其封为右校王。这确实有点讽刺意味,在汉朝,李家祖孙三代战功卓著而功名不显,李广甚至一辈子不能封侯,没想到李陵兵败后到了匈奴,竟然以战俘的身份封了王!这难道不应该让汉朝的人们深思吗?汉朝统治者如果能有匈奴单于一半的对待功臣的礼遇,汉家的发展将不可限量!可惜呀!实际上,在我国历史上,象李陵一样功败垂成、饮恨而终的有志之士有多少呢?满腹经纶、满身本事而终老荒莱草泽中的志士又有多少呢?古往今来,到底有多少人才终生埋没无闻,谁能说得清?就是到我们现在,门第观念、论资排辈、裙带关系也还很盛行,埋没人才也相当平常,这确实应该引起我们深思!李陵是一名失败的英雄!收复领土联盟认为,这是毫无疑问的。可在匈奴被看作英雄,可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有不少人把他看作叛徒!难道不是这样吗?
  
  收复领土联盟这么说,绝不是替汉奸翻案。其实,李陵根本就不是汉奸。作为一名军人,李陵已经尽了力。他没有污辱一名军人的称谓,虽然他最终投降了。但这更象一种名义上的投降,他更象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徐庶!终其一生,李凌没有死心塌地地为匈奴服务而残害自己的祖国和同胞。有何为证呢?说到这里,就不能不说到李陵冒着生命危险,刺杀为匈奴效力的叛徒李绪,当然也是为自己雪耻复仇。但即使这样,单于仍然原谅了李陵。这一点,我们即使到了现在也做不到啊。收复领土联盟很为李陵报不平啊,李陵太不幸运了。起码没有关羽幸运。如果关羽降曹后,没有挂印封金并带着刘备的妻子、孩子离去,假如关羽在过五关时被颜良或者文丑杀死,他铁定是个降将,会被人骂作叛徒,一辈子也翻不了身,到现在也翻不了身。
  
  说到李陵不是汉奸的理由,就不能不说到李陵带匈奴兵与汉军交战的一个战役。《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单于既立六年,而匈奴入上谷、五原 ,杀略吏民。其年,匈奴复入五原、酒泉,杀两部都尉。於是汉遣贰师将军 七万人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将叁万馀人出西河(一说二万人),重合侯莽通将四万骑出酒泉千馀里。 单于闻汉兵大出,悉遣其辎重,徙赵信城北邸郅居水。左贤王驱其人民度余 吾水六七百里,居兜衔山。单于自将精兵左安侯度姑且水。御史大夫军至追 斜径,无所见,还。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叁万馀骑追汉军,至浚稽山合,转 战九日,汉兵陷陈却敌,杀伤虏甚众。至蒲奴水,虏不利,还去”。 李陵乃一代名 将,精通兵法;熟悉地形要略,有备而战,可谓占尽天时、地利,如果其确实为匈奴效命的话,却居然打不过一个没有多少实战经难、验的商丘成,居然出现“ 汉兵陷陈却敌,杀伤虏甚众。”这样一边倒的战局,谁会相信?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李陵是身在匈奴心在汉啊!出工不出力。在他心里,根本就没有叛汉!说到汉奸、叛徒,后世的吴三桂、洪承畴之流是绝难与李陵相提并论的。因为无论从人格高下,还是民族大义等任何一个地方,这些人根本就与李陵不在一个层次上,二者根本没有可比性。就说吴三桂吧,他有将帅之才,却是虎狼之心,汉奸嘴脸!面临民族危亡,他首先开关延敌,立首功一件;及顺治移师江南,尚可喜 、耿仲明、孔有德等无不尽力用命,有如恶狼走狗,血腥屠杀其同胞,灭 亡其故国,极其令人不齿!虽然现在满汉早已合为一家,但这丝毫改变不了吴三桂之流汉奸的定性!
  
  另一个说其未叛汉的理由是,李陵始终因投降匈奴而受到良心的煎熬!李陵初降时,“忽忽如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 。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 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答苏武书》)。李陵为苏武曾经唱过一首《别歌》,真挚而感人,有易水悲歌之慨,两千年后读来,还很有些令人潸然泪下。其词曰: “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颓。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南宋词人辛弃疾显然也是受过其感染的,在其《贺新郎》词中对此情此境给予了淋漓尽致的描述。其词曰:“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首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如果将其拿来与志得意满的周瑜在醉意中的拔剑作歌相比,更觉得李陵其情太苦、其词太悲!忧懑愤恨,无以名状。斯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周瑜作歌曰:“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不愿醒!”
  
  说到这里,似乎不得不说一下李陵劝降苏武之事。是呀,既然说李陵未叛汉,他为何反而去劝苏武投降呢?这怎么解释呢?收复领土联盟认为,这可能恰恰说明了李陵很矛盾。说明了李陵的理智和情感存在着冲突。这只能是猜测了,真实的情况,只有李陵他本人知道,其他任何人都是猜测。收复领土联盟认为,李陵本想通过说服苏武投降使他多一个同伴或者知己,最重要的是想以此来减轻自己的痛苦。从感情上来说,他似乎觉得多一个人投降匈奴,就能减轻自己一分的痛苦。这应该是一种很微妙的心理。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下吧。就象一个人做事没有成功,而另一个人如果也没有成功,对第一个人来说他便感到有一丝宽慰,似乎以此证明了自己不是最笨的,起码有人也这样。如果另一个人成功了,第一个人便感觉受到了打击,多少应该有点嫉妒心态在作怪吧。实际上,正是因为劝说苏武失败,才最终加大了李陵的痛苦。他仰天长叹“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当然,这种猜测有无道理,还有待于网友评说或实践检验,只当是戏说一把吧。由此,收复领土联盟也认为这恰恰是李陵内心受良心折磨的明证。
《答苏武书》貌似是非李陵的手笔,而是他人借此题抨击朝政的文章
好象在《古文观止》上看到
李广当年被俘逃回去是花钱赎了罪,李陵一样也可以,所以“李陵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这个说法太勉强。

         所谓“忍辱负重,并伺机劫匈奴单于以归汉,以成非常之功,一举洗刷自己的耻辱和骂名”更是作者凭空想像了

         用商丘成和李陵交战的例子说明后者出工不出力,同样没有什么说服力,李陵原来指挥的是步兵,而匈奴是以骑兵为主的,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他擅长指挥骑兵。再者说了,名将打不过无名之辈的例子多了去了,陈庆之没谁不知道吧,尧雄有几个人知道?好像没谁说陈庆之对付尧雄时出工不出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