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3000吨与2500吨、1500吨的小水线面船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7:01:53
]]
2500吨级的规划
不是已经在武汉下水了吗?
]]
看到这个想起来俄罗斯的布拉风,我们有没有可能造这个类型的大型驱逐舰啊,刚来不知道论坛里讨论过没
原帖由 心灵火柴 于 2007-9-13 11:52 发表
看到这个想起来俄罗斯的布拉风,我们有没有可能造这个类型的大型驱逐舰啊,刚来不知道论坛里讨论过没

您说的这个也太没技术含量了
知道这船干什么的么?为啥要电推
本来也就是这些用途,小水线022算是很不错的尝试了。
很好啊,来晚了点,不过毕竟来啦...
原帖由 bingxiaoyezi 于 2007-9-13 20:18 发表
本来也就是这些用途,小水线022算是很不错的尝试了。

022不是小水线,应该是穿浪型
MS中科院的考察船是3000T的.
原帖由 365赌王 于 2007-9-14 10:32 发表
MS中科院的考察船是3000T的.

从上面的表中看,3000是论证方案,目前看实施的是2500:
但XDJC里的一位总师的访谈中说,小水线面双体船(SWATH)缺点是船体结构复杂,重量比相同排水量的常规单体船大,载重量变化使吃水变化十分敏感,双体配套设备量大,控制系统复杂,造价高。
所以只有不在乎造价的、可变载荷少的、常用航速低的监测船采用
你有我有大家有。。。。。
原帖由 rrray 于 2007-9-13 11:47 发表
1500吨的实船

*************

2005年1月18日,武昌造船厂开工建造我国首艘具有知识产权的小水线面双体船--991综合试验船,乘坐这艘1500吨级的船出海基本不会晕船。    
  小水线面双体船是在综合了潜艇、 ...


2005年1月开工,2007年9月下水,这周期有点长呀~
挺漂亮的东东……………………
]]
漂亮:D :D :D
这种船造太大没意义,其结构复杂,造价高昂。优点是平稳性好,但这个优点在小吨位的船只上更加明显,大了和单体船相比优势不大。
我国的海洋科学考察船主要分布在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等部门,其中极地考察船2艘,“远洋级”科学考察船10多艘,其余均为中近海的小型调查船,绝大多数船是在上世纪70至80年代建造或改建的。中科院现有4艘科学考察船,“船龄”均已超过20年,步入老化期,如不建造新的科考船,科学院将面临无船可用的尴尬境地。

由中科院声学所承建、南海所和沈阳自动化所协建的新型综合科考船“实验1号”,是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并结合科学院重点涉海学科的迫切需要而建造的。这艘船将主要作为水声物理、水声工程、水下机器人海上研究与试验平台,并将成为环境实时立体监测体系和综合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在近海、远洋进行水声、海洋等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综合科学考察。小水线面双体船(SWATH)自诞生以来,就以其耐波性强、晕船率低、失速小等优点, 被誉为“21世纪中国船艇业的曙光”,是一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船艇,在海洋调查与监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建成后的“实验1号”科考船将是国内第一艘大型小水线面双体船,排水量2500吨级,采用交流电力推进系统、DP-I动力定位、全船机舱自动化,满足无限航区(不含冰区)航行要求,具有耐波性优异、安静性好等特点 。“实验1号”由中船重工702所设计,中船重工具有光荣军工传统,科研设计能力、船舶建造能力俱佳,在设计、建造高科技、高性能船舶方面具有优势,中船重工一定能将该船建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型高科技船舶。

“实验1号”建成后将为中国海洋科学考察增添一项重大装备,将为我国声学和海洋科学的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使我国海洋科考从近海、浅海走向远洋和更深的海底探索奥秘。

2002年1月,中科院党组批准立项由院所两级自筹资金建造新型海洋科学考察船,确定由声学所、南海所、沈阳自动化所共同建造国内目前最先进的小水线面双体综合海洋考察船“实验1号”。

2003年10月,完成了考察船的立项审查。

2004年3月30日,中科院“新型综合科学考察船”项目经理部与702所在上海正式签订技术设计合同,标志着新型科学考察船设计方案招标工作圆满结束。随着知识创新工程的不断深入,声学所非常需要一艘综合性的科学考察船,“新型科考船”的设计建造既是对中科院科学考察事业的促进,也是对中国造船行业的促进,标志着中科院科学考察研究工作实现了一个新的跨越。

2006年7月14日,渤海船舶重工公司与声学所签署了新型综合考察船的建造合同。该合同由中科院声学所所长兼科学考察船项目经理部经理田静与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贺荣光共同签署。该船由中科院声学所、南海所和沈阳自动化所联合委托渤海船舶重工公司建造。综合考察船总长60.90米、型宽26.00米、型深10.50米,能在近海、远洋进行水声、海洋物理、地质、生物、海洋和大气环境等多学科、交叉学科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同时,该船也可以承担大范围、大尺度测量网络的布设、观测、调控和监视等任务,该船计划在2008年交付使用。

2006年7月29日,声学所、中国船舶重工国际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在京 举行了中国科学院新型综合科学考察船建造合同签约仪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总经理李长印出席签字仪式。经过近四年的调研、设计,这一排水量为2500吨级的新型综合科学考察船项目终于正式签约,我国第一艘大型小水线面双体船的建造将由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承担。

2006年12月28日,“新型综合科学考察船”项目经理部召开第十三次会议,对2006年度“科考船”工作做了总结,重点讨论了下步工作,明确了具体计划,并吸收了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为“科考船”建设成员单位。
实验1号科考船完成详细设计方案  
声学研究所      
[ 2007年10月12日 ]  

    9月27日至29日,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举行了“实验1”号科考船详细设计技术交底会。来自中科院声学所、南海海洋所、沈阳自动化所、中船重工第702所、渤海船舶重工公司、第711所和上海佳船工程设备监理公司的4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首先听取了关于设计、建造和设备总成方面的工作情况汇报,随后各方技术人员分专业进行了对口技术协调。经过两天多的技术协调工作,基本澄清了详细设计图纸中的大多数技术问题,对于少数未能在本次会议落实具体解决方案的问题,明确在近期进一步协调解决。会议形成了分专业协调结果备忘。

    根据船东、船厂前期对详细设计图纸审核情况和本次会议集中协调结果,船东认为详细设计图纸已基本齐套完整,详细设计阶段工作已完成,通过验收,今后将转入由船厂负责的生产设计阶段。
中科院新型综合科学考察船“实验1号”开工建造   
声学研究所      
[ 2008年1月9日 ]  

    中科院新型综合科学考察船“实验1号”开工建造
    由中科院声学所作为项目法人联合南海海洋所和沈阳自动化所、烟台海岸带所共同建设的中科院新型综合科学考察船——“实验1号”日前开工建造。2007年12月22日,在葫芦岛市渤海船舶重工公司举行了开工仪式。科考船建造方渤海船舶重工公司副总经理邹楚光宣布开工令,声学所所长、项目经理部总经理田静启动开工按钮。伴随着钢板切割线上飞溅的钢花和五彩绽放的礼花,开工仪式圆满结束。

    据悉,新型综合科学考察船于2002年1月获院立项批准,2003年10月完成立项审查,2004年3月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作为设计单位,2006年7月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渤海船舶重工公司签订建造合同。目前,科考船建造工作已全面展开,预计2008年7月下水,2008年年底交付。

    建成后的“实验1号”科考船将是国内第一艘大型小水线面双体船,排水量2500吨级,采用交流电力推进系统、DP-I动力定位、全船机舱自动化,满足无限航区(不含冰区)航行要求,具有耐波性优异、安静性好等特点,其建成使用将为我国声学和海洋科学的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
2008年2月25日,新型综合科学考察船项目经理部潘锋执行经理、袁恒涌执行经理、孙长瑜主任和刘宏伟副主任一行四人在中船重工711所调研了科考船设备总成工作情况。711所负责对科考船中心电站、电力推进系统、全船自动化、全船减振降噪和网络系统进行研制、采购和集成,打包提供船厂;自2006年11月签订合同后,已完成总体方案设计、柴油机和交流变频推进系统等进口设备订货、详细设计、国内配套设备制造和采购等;目前已经进入总成设备陆上联调阶段。经理部在联调现场听取了711所对进口设备到货、研制设备进展和陆上联调工作的介绍,并考察了主发电机组、停泊发电机组和应急发电机组及其减振装置在现场成套情况、水负载等用于路上联调的设施准备情况。座谈中,经理部肯定了目前的工作进展,并强调安全和质量是第一位的,在保证供货进度的同时,联调要力争全面、充分。

2008年5月9日,自3月下旬开始的科考船总成设备陆上联调试验科目全部结束。由711所组织船东、渤船重工、702所及相关设备商召开了验收会,试验结果满足验收要求,船厂同意711所总成设备发货。
2008年9月12日下午14时29分,中科院副院长阴和俊亲手挥斧砍断了“实验1”号的缆绳,“实验1”号成功下水。现场的掌声、欢呼声与鞭炮声交织在一起,嘹亮的汽笛响彻云霄,缤纷的彩带和气球漫天飞舞。在碧海蓝天的映衬下,崭新的科学考察船显得格外威武。中国科学院秘书长李志刚和中科院相关局、所领导以及有关工作人员出席了下水仪式。新船下水后,还将进行船体内舾装以及系泊和航行试验工作。


中科院新型综合科考船“实验1”号成功下水
日期:2008-9-18
    金秋渤海明珠葫芦岛,微风拂煦,晴空万里。一艘淡绿色的大型小水线面双体船静静地停放在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船坞中,这就是即将下水的中国科学院新型综合科学考察船——“实验1”号。今天,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的领导和嘉宾将共同见证这艘我国最先进的综合科考船下水。
    9月12日下午14时29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阴和俊亲手挥斧砍断了“实验1”号的缆绳,“实验1”号成功下水。现场顿时沸腾起来,掌声、欢呼声与鞭炮声交织在一起,嘹亮的汽笛响彻云霄,缤纷的彩带和气球漫天飞舞。在碧海蓝天的映衬下,崭新的科学考察船显得格外威武。中国科学院秘书长李志刚和中科院相关局、所领导以及有关工作人员一同出席了下水仪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与渤海船舶重工等单位的领导纷纷上前,向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及嘉宾致以诚挚的祝贺。
    正如中科院高技术局局长、科考船经理部总经理田静在下水仪式讲话中介绍的那样,“实验1”号是我国第一艘2000吨级以上大型小水线面双体船,其小水线面双体的船型、交流变频电力推进的动力系统、全船减振降噪、全船自动化、动力定位等功能,无论在船舶设计方面还是在船舶建造方面都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因其优异的耐波性、良好的安静性以及宽敞的实验室和甲板等诸多适合科学考察的特点,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综合科考船。
    另据了解,新型综合科考船“实验1”号全长60米,宽26米,钢质全焊接结构,采用变频调速电力推进系统,以其耐波性和安静性好等特点而适合多学科海洋科学考察与实验,可在近海、远洋进行水声、海洋物理、地质生物、海洋和大气环境等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科学考察。该船由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南海海洋所、沈阳自动化所联合建设,由中船重工702所进行设计,由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造。新船下水后,还将进行船体内舾装以及系泊和航行试验工作,预计将于今年年底交船。
排水量为2500吨级,设计吃水6.5米,最大航速15节,续航力达8000海里,能在11级风下安全航行,建成后将是一艘国内载重量最大的全海候大型小水线面双体船。该船将运用国际先进的柴电推进系统和动力定位系统,建成后,能在5级海况零航速时横摇角不大于5度,纵摇角不大于3.5度,在有航速下运动更小,耐波性更好,摇摆周期不小于12-15秒,可以航行无限航区(冰面除外)。
菜鸟问一下:我国在小水线面双体船的建造技术上算不算得上国际领先啊?
]]
2001年我国突破了小水线面积体船技术:
http://www.csscinfo.com.cn/xsmczj/xsmc16.htm
三体船,三体船。
排水量几千吨的船,还是三体船型更好。
很看好这种船的前途,也谢谢老大科普!
原帖由 山人0504 于 2008-10-13 12:07 发表
三体船,三体船。
排水量几千吨的船,还是三体船型更好。

水声研究类船不考虑三体船型
原帖由 山人0504 于 2008-10-13 12:07 发表
三体船,三体船。
排水量几千吨的船,还是三体船型更好。

水声研究类船不考虑三体船型
:$ :$ ,真的是好东东,就用它来做“双体隐身轻型反潜护卫舰”。35节轻易实现,这么大的船体,带个直升机都是小菜。嘿嘿~,老大们也支持我的意见了?荣幸!:lol :lol
原帖由 Jacky163 于 2008-10-13 12:19 发表
:$ :$ ,真的是好东东,就用它来做“双体隐身轻型反潜护卫舰”。35节轻易实现,这么大的船体,带个直升机都是小菜。嘿嘿~,老大们也支持我的意见了?荣幸!:lol :lol

双体船有很多种,但不是都适合做战斗类,这里的小水线面就不是好的选择
原帖由 rrray 于 2008-10-13 12:24 发表

双体船有很多种,但不是都适合做战斗类,这里的小水线面就不是好的选择

啊,那我们研究这类船的目标是什么?真的就是为了科考?
原帖由 西凉河醋鱼 于 2008-10-13 12:32 发表

啊,那我们研究这类船的目标是什么?真的就是为了科考?

小水线面船与其它各类船型一样有其独特的优点,也有缺点,如何更好地物尽其用不正是我们发展的目的?
同型舰数量 1
全长(米) 56.4     型宽(米) 26.8    吃水(米) 7.62
满载排水量(吨) 2542
编制(人) 48     编制说明 31名科研人员     

动力组合类型 柴电
动力 Caterpillar×4
动力 首侧推
推进装置 螺旋桨×2
航速(节) 15 续航力(海里/节) 10000/11

军运能力 实验室面积256.6平方米,工作区面积414平方米
备注 小水线面双体船,由夏威夷大学负责使用。用于近海和远洋的海洋研究工作
船型参数
长宽比 2.15 型宽吃水比 3.71
方形系数 .25
美国  Kilo Moana  测量/调查船
R/V KILO MOANA is a general purpose Oceanographic Research Ship designed to operate in

coastal and blue water areas. The unique SWATH hull form provides a comfortable, stable

platform in high sea conditions.

BUILT: 2002

DESIGN: Small Waterplane Area Twin Hull

LENGTH: 186’

BEAM: 88’

SPEED:

CRUISING & SURVEY: 12 Kts

FULL: 15 Kts

MINIMUM: <1 Kt

ENDURANCE: 50 days Food/Stores/FW

DRAFT: 25’ (Max), 23’ (Min)

RANGE: 10,000 NM @ 12 Kts

GROSS TONNAGE: 3060 IGT, 1407 RGT

DISPLACEMENT: 2547 LT at 25’ draft

FUEL CAPACITY: 130,000 Gals

FULLY AIR CONDITIONED

COMPLEMENT: CREW: 20 SCIENTIFIC PERSONNEL: 28

LABORATORIES:

Hydrographic — 290 sq. ft.

Chemical — 290 sq. ft.

Wet — 320 sq. ft.

I-Met — 270 sq. ft.

General #1 — 170 sq. ft.

General #2 — 560 sq. ft.

Computer — 560 Sq. ft.

Science — 90 sq. ft

CONFERENCE ROOM: 270 sq. ft.

LIBRARY: 260 sq. ft.

STAGING BAY: 370 sq. ft.

EXTERIOR WORKING SPACE:

(Aft Main Deck) 2,200 sq. ft.

(Fwd 0-1 Deck) 2,000 sq. ft. — both with 2’ bolt socket grid.

MAIN PROPULSION: Diesel Electric.

4 Caterpillar 3508B diesel engines drive

4 x 910 kW diesel generators.

2 x 1.5 MW Westinghouse (Cl.3) DC motors

12-pulse SCRs & phase shifting transformers.

BOW THRUSTER: Elliott White Gill Model 40 Located in Starboard Hull

PROPELLERS: Twin, Fixed Pitch, 5 Blade

DYNAMIC POSITION & SHIP CONTROL: Simrad DP & EDI Power Management/Control

EMERGENCY GENERATOR: Caterpillar 1406, 190 kW

INCINERATOR: Yes

SEWAGE SYSTEM: Orca II, Type II Marine Sanitation Device

NAVIGATION:

Integrated Bridge

EDI Vessel Control System (VCS)

Inertial Reference Unit

TSS, Inc. Model POS/MV 320

Gyro Compass

Raytheon STD-20

Differential GPS

Raytheon Raychart 420

3 & 10 cm Surface Search Radars

Sperry Marine Decca Bridgemaster E250
COMMUNICATIONS: HF (SSB), VHF, INMARSAT-B, GMDSS (JRC Area 4 Cert d VHF) A ship-wide computer network (Science Information System), provides data exchange between computers, scientific instruments, and video monitors. It serves all mission spaces, public spaces, and staterooms. External comms (INMARSAT-B) may be accessed on this network.

CLEAN POWER: Conditioned electrical power is provided to support sensitive scientific equipment. 12 kW of uninterruptible power and 88 kW clean power is provided to the laboratories.

CERTIFICATION:

ABS: A1 Circle E, AMS, ACCU UWLD (Underwater inspection in lieu of dry docking) Unrestricted ocean service, Ice Class DO

USCG: Oceanographic Research Vessel (Sub Chapter U)

OWNERSHIP: U. S. Navy

STATE ID#: HA 0532 XS


The sonar suit is configured by SIMRAD, and features the following systems: EM120 deep water multibeam, EM1002 shallow water multibeam, Echosounder EA500, ADCP125 by Sontek, and the HPR418 used with the positioning system.

The AGOR 26 that is being designed and constructed, under a contract supervised by NAVSEA, to replace the R/V MOANA WAVE. The new ship will be commissioned as the R/V KILO MOANA. The ship is being constructed for ONR and will be entering service in 2002 to be opera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The industrial team is led by 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 which is not only responsible for overall coordination, but also for concept design. The detail design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Guido Perla. The noise control program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Ray Fisher, and EDI is responsible for the power plant. Construction  commenced on January8, 2001 at AMI in Florida. Delivery is scheduled for January26, 2002
(see Const. Sched.)
MISSION STATEMENT                                                                          
The R/V KILO MOANA is designed to perform general-purpose oceanographic research in coastal and deep ocean areas. The ship will be capable of performing the following tasks:

Fully operational in upper sea state 6 (SS6.)  
Sampling and data collection of air, surface, midwater, and sea floor parameters.
Full ocean depth sea floor surveys.
Launch, towing, and recovery of science packages.
Handling and servicing both tethered and autonomous ROVs and AUVs.
Deployment and recovery of deep-sea moorings as well as boat operations.
Shipboard data processing and sample analyses.
Precise navigation, station-keeping, and track-line maneuvering in support of both deep sea and coastal operations.
Long periods of operation at low speeds.
UTILITIES

The ship will be built and maintained under the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46.
In addition to federal regulations the ship will be operated under the guidelines set out in the UNOLS Safety Manual.
The linked web site will aid in unit conversions.
The linked web site will provide marine wea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