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张金券,一份善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7:49:08
前几天有重温了《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在蒂姆·波顿和约翰尼·德普两位好莱钨鬼才的联合折腾下,一个近乎诡异的世界就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一直以为,这部童话会这么成人化,是蒂姆·波顿这坏孩子在淘气.看了资料才只知道,原来原作者罗尔德·达尔的风格即是如此.他的作品既继承了挪威童话的诡异之气,又秉承了英国童话的喜剧色彩,既吓人又有趣,构思奇特,故事性强,题材新颖,情节紧凑,在每个故事的一开始就打破了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幻想与现实并存.英国“白面包”奖评价他的作品“滑稽,机智,幽默,又有趣又吓人".

     还是让我们说说电影吧.

     五个孩子在五位家长的陪同下,进入了旺卡先生的巧克力工厂.没想到,旺卡先生的工厂里危机重重,到处都是机关陷阱,前四个孩子一个被巧克力飞盘吸了去.一个成了蓝梅,一个被扔进了垃圾道.还有一个把自己搞成了只有拇指般大.旺卡先生太过分了,他本来是有机会阻止这些的,恶疾国这家伙拖拖拉拉,几个孩子才一个个惨遭厄运.

     且慢,真得是如此吗?我们好好分析一下,其实不是.

     比如第一个孩子.家里开肉铺,家中三人的腰围加起来恐怕要超过大象了,母亲更是个喜欢边吃边拿的家伙,可以想象,这样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是什么样.如果不是他只知道吃,恐怕也不会趴在岸边大搂巧克力河里的巧克力浆吃.也就不会掉在河里了.而第二个孩子,记者采访时,她母亲不忘展示自己的奖状,在工厂了,为了让女儿成为继承人,或多或少地勾引起了旺卡先生.强大的虚荣心,以及在强大虚荣心的驱使下,为了获胜不择手段的做法已经无法掩盖.也正是这些东西,驱使了孩子去尝试那根危险的口香糖,旺卡先生即使阻止得了她这次,无法次次都去阻止,因为她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xxxx".这个不让我试,我就去弄其他的,只要没人试过.这里来说,变成蓝梅还算比较幸运的.

    第三个孩子,就更明显了,父亲的宠爱让这个小女孩只知道索取,在她看来,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她在转,你不给,我自己拿.但这个世界并不是她所想的那样.在看什么都是松果的松鼠们的"帮助"下,她被扔进了垃圾道.至于第四个孩子.在电视机的捣乱下,孩子接受了太多他无法理解的知识,过于早熟,失去了纯真的童心.象个大人一样探讨起了波粒二象性.也以为自己可以控制一切,然后呢,大家都看到了,只有用拉太妃糖的机器去拉长了.

    小主角查理是第五个孩子,虽然出身贫寒,可是不放弃梦想与希望,更懂得尊重别人爱护别人,这些大家都看到.

    其实还有第六个孩子,那就是威廉旺卡先生自己,虽然已经长大,可一激动就就没方向,电影里连续两次撞在玻璃电梯里.而看到他爸爸,更是害怕得要命,害羞得低着头,不敢正眼看.以上这些现象上,他确实是一个孩子.但如果将五个孩子联系起来,旺卡先生就不只是一个孩子这么简单了.我们可以看到,在三个坏孩子遇险时,旺卡都有机会去营救,比如第一个孩子,只要马上跑过去拉一把即可,而第三个呢,栏杆并不高,只要翻过去拉会女孩子就好,可是他都没有这么做.他不是在那里拖延时间,就是在那里当啪伦啪姆歌手的粉丝.明显,是他不愿意救,他知道这些孩子不是他要的,让他们去吧,只要不出生命危险就行.

    暴食,骄傲,奢侈等,本身都是以圣经为基础的希望文化中最被排斥的东西,联系到旺卡先生在电影中的表现,看得出,他——旺卡先生既是一个惩罚者,也是一个给予者,他惩处恶的人,排斥善良的人.糟糕了,再下去旺卡先生就变成上帝了,可在很多方面他又那么幼稚,其实<新约>中就提到过,上帝说:你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确实,只有最纯真善良的童心,才能获得这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本片的其他方面也非常出色,特别是画面上,为了是画面更真实,减少了电脑特技的使用成分,使用了7个大型摄影棚,且布景更是360度的,使得拍摄更自由.更搭建了大量1/24的小布景,为大场面所用.

    从本片,我们可以看到蒂姆·波顿对奇幻体裁的老道.比如一开始的进入糖果农场时,灰色的大门,在旺卡先生黑色手套的挥动下,徐徐打开,顿时,一个艳丽饱满,色彩斑斓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颜色在短时间内转换形成的视觉冲击力绝对是无法抗拒的.而蒂姆·波顿的精彩不止于此,在查理买巧克力抽金券那段,三次开巧克力,前两次镜头剪辑极尽悬念铺陈之能事,却让人失望,而第三次,在毫无铺垫的情况下,就让我们看到巧克力里的金券.这样的处理,让剧情跌宕起伏,不得不佩服蒂姆·波顿的才华.


    其实早在八十年代,我国就曾引进过《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被意译为《五张金券》,不晓得有没有人读过原著.

   好了,时间不早了,我该去刷牙了.前几天有重温了《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在蒂姆·波顿和约翰尼·德普两位好莱钨鬼才的联合折腾下,一个近乎诡异的世界就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一直以为,这部童话会这么成人化,是蒂姆·波顿这坏孩子在淘气.看了资料才只知道,原来原作者罗尔德·达尔的风格即是如此.他的作品既继承了挪威童话的诡异之气,又秉承了英国童话的喜剧色彩,既吓人又有趣,构思奇特,故事性强,题材新颖,情节紧凑,在每个故事的一开始就打破了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幻想与现实并存.英国“白面包”奖评价他的作品“滑稽,机智,幽默,又有趣又吓人".

     还是让我们说说电影吧.

     五个孩子在五位家长的陪同下,进入了旺卡先生的巧克力工厂.没想到,旺卡先生的工厂里危机重重,到处都是机关陷阱,前四个孩子一个被巧克力飞盘吸了去.一个成了蓝梅,一个被扔进了垃圾道.还有一个把自己搞成了只有拇指般大.旺卡先生太过分了,他本来是有机会阻止这些的,恶疾国这家伙拖拖拉拉,几个孩子才一个个惨遭厄运.

     且慢,真得是如此吗?我们好好分析一下,其实不是.

     比如第一个孩子.家里开肉铺,家中三人的腰围加起来恐怕要超过大象了,母亲更是个喜欢边吃边拿的家伙,可以想象,这样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是什么样.如果不是他只知道吃,恐怕也不会趴在岸边大搂巧克力河里的巧克力浆吃.也就不会掉在河里了.而第二个孩子,记者采访时,她母亲不忘展示自己的奖状,在工厂了,为了让女儿成为继承人,或多或少地勾引起了旺卡先生.强大的虚荣心,以及在强大虚荣心的驱使下,为了获胜不择手段的做法已经无法掩盖.也正是这些东西,驱使了孩子去尝试那根危险的口香糖,旺卡先生即使阻止得了她这次,无法次次都去阻止,因为她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xxxx".这个不让我试,我就去弄其他的,只要没人试过.这里来说,变成蓝梅还算比较幸运的.

    第三个孩子,就更明显了,父亲的宠爱让这个小女孩只知道索取,在她看来,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她在转,你不给,我自己拿.但这个世界并不是她所想的那样.在看什么都是松果的松鼠们的"帮助"下,她被扔进了垃圾道.至于第四个孩子.在电视机的捣乱下,孩子接受了太多他无法理解的知识,过于早熟,失去了纯真的童心.象个大人一样探讨起了波粒二象性.也以为自己可以控制一切,然后呢,大家都看到了,只有用拉太妃糖的机器去拉长了.

    小主角查理是第五个孩子,虽然出身贫寒,可是不放弃梦想与希望,更懂得尊重别人爱护别人,这些大家都看到.

    其实还有第六个孩子,那就是威廉旺卡先生自己,虽然已经长大,可一激动就就没方向,电影里连续两次撞在玻璃电梯里.而看到他爸爸,更是害怕得要命,害羞得低着头,不敢正眼看.以上这些现象上,他确实是一个孩子.但如果将五个孩子联系起来,旺卡先生就不只是一个孩子这么简单了.我们可以看到,在三个坏孩子遇险时,旺卡都有机会去营救,比如第一个孩子,只要马上跑过去拉一把即可,而第三个呢,栏杆并不高,只要翻过去拉会女孩子就好,可是他都没有这么做.他不是在那里拖延时间,就是在那里当啪伦啪姆歌手的粉丝.明显,是他不愿意救,他知道这些孩子不是他要的,让他们去吧,只要不出生命危险就行.

    暴食,骄傲,奢侈等,本身都是以圣经为基础的希望文化中最被排斥的东西,联系到旺卡先生在电影中的表现,看得出,他——旺卡先生既是一个惩罚者,也是一个给予者,他惩处恶的人,排斥善良的人.糟糕了,再下去旺卡先生就变成上帝了,可在很多方面他又那么幼稚,其实<新约>中就提到过,上帝说:你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确实,只有最纯真善良的童心,才能获得这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本片的其他方面也非常出色,特别是画面上,为了是画面更真实,减少了电脑特技的使用成分,使用了7个大型摄影棚,且布景更是360度的,使得拍摄更自由.更搭建了大量1/24的小布景,为大场面所用.

    从本片,我们可以看到蒂姆·波顿对奇幻体裁的老道.比如一开始的进入糖果农场时,灰色的大门,在旺卡先生黑色手套的挥动下,徐徐打开,顿时,一个艳丽饱满,色彩斑斓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颜色在短时间内转换形成的视觉冲击力绝对是无法抗拒的.而蒂姆·波顿的精彩不止于此,在查理买巧克力抽金券那段,三次开巧克力,前两次镜头剪辑极尽悬念铺陈之能事,却让人失望,而第三次,在毫无铺垫的情况下,就让我们看到巧克力里的金券.这样的处理,让剧情跌宕起伏,不得不佩服蒂姆·波顿的才华.


    其实早在八十年代,我国就曾引进过《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被意译为《五张金券》,不晓得有没有人读过原著.

   好了,时间不早了,我该去刷牙了.
[影评]Up and Out

  现在很想走出去,买一大块巧克力,回来抱着慢慢的吃。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影评,很久以前就想写,但是一直放到今天。下午又看了一遍,觉得很多话要往外冒。

  很喜欢蒂姆·波顿和约翰尼·德普这对组合。还记得很多年前那部电影么?纷纷扬扬的大雪,破败的城堡,苍白的脸,锋利的剪刀。剪刀手爱德华,一个生活在童话世界中的童话角色,年轻的德普用他的演技征服了无数人。波顿也许是个喜欢童话的人,他总是在自己的影片中创造自己的童话世界。《剪刀手爱德华》中,那个房子、汽车样式完全一样的怪异的小镇,虽然有色彩斑斓的外表,却是黑暗的;到了《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中》,波顿依旧创造了一个诡异的世界,但是却不再那么黑暗。

  本来这只是流传于西方的一个很普通的童话故事。小男孩查理很偶然的得到了五张金券中的一张,从而得以参观神奇的巧克力工厂,经历难以忘怀的一天。波顿用了这个故事,但是把它改了。电影中,汪克先生有着黑暗的过去,其实从实际意义上说,所谓的黑暗只是他青春期的躁动,只是代沟而已。但是它让他离开了自己的家庭,以至于长大以后仍然无法顺畅的说出"parent(父母)"这个单词。他在人前有着无穷的活力但是内心总是疲倦,他有着丰富的创造力但是举止怪异,查理最后说他是个小丑,这话或许有点过。他打扮的很成熟,礼帽西服手杖什么都不缺,但是说到底他依旧是个孩子。

  查理只是个很普通的小男孩,但是很可爱。和他相比较,别的孩子不是幼稚的可笑,就是世故的可叹。很喜欢查理的那双眼睛,干净的很。当他在马路上拣到十元钱,毫不犹豫的冲进了糖果店买下一块巧克力。我想,如果是我们拍的电影,或许会安排他站在马路边等失主来吧?呵呵,只是玩笑一句。我只想说,拍电影的时候不要总是把宣传功能放在第一位。孩子的天性使然,查理拿着拣来的钱去买巧克力是孩子的可爱,但是如果真的等失主或者交到警察那里,那就不是可爱,简直可恶了——当然,是导演很可恶。

  汪克先生的第一个正式亮相,真的让我小小的吓了一跳。呵呵,一身很正经但是颜色搭配并不正经的礼服加上一副比蛤蟆镜还要夸张的墨镜是什么效果?德普每次和波顿合作总是要失去他心爱的小胡子(想想《加勒比海盗》里的德普,那小胡子可真是风情万种呀……),于是我们看到德普雪白的脸和红艳的唇,以及整整齐齐的刘海和短发,这个不管做什么打扮总会让人觉得魅力四射的男人,又一次用这个略带邪气的正派模样出现在观众面前。神经质的手势,喋喋不休的嘴,以及突然之间沉静而沮丧的自语。我看到了一个多重性格,外表嬉皮内心伤痕累累的人。剪刀手是个渴望爱情的人,而汪克则是个渴望亲情的人。他说到“父母”,说到“爸爸”,总是会失语——也许是内心的抗拒吧,但是我更愿意看做是心中的哽咽。小时候因为要矫正牙齿,身为牙医的父亲不准他吃巧克力,于是他离家多年,自己开巧克力工厂。这样一个倔强、执拗的孩子,我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他的影子吧?后来他说:一直以来,我做自己喜欢吃的巧克力。但是现在,我的心情坏了,所以我做出来的巧克力味道也变差了。很喜欢这句台词,于是把它写在纸上贴在桌子前。心情不好的时候如果不懂得去调整,那么只会让更多的事情变差。汪克最后回到了父亲的怀抱中,也被查理的家庭所接受。窗外下雪,但是我知道他的心中如同那壁炉,是热的。

  第一次看剪刀手爱德华的时候,我很感叹波顿对于机械方面的天赋。城堡中那些自己运转的机器,虽然形式怪异,却到处透着一股孩子气出来。看巧克力工厂,我再次感叹,片头那一段巧克力的制作过程实在是很有创意。虽然整个色调很阴暗,却可以把波顿孩子气的一面看的很清楚。小时候也曾经在纸上涂鸦出种种奇形怪状的机器,幻想着这个机器可以帮我写作业,那个机器可以帮我扫地……或许只有一直保持着这种童心的人,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吧?好莱坞曾经流行一个说法:喜欢蒂姆·波顿的电影的人都是喜欢孤独的人,因为蒂姆·波顿就是一个生性孤僻的人,他一生追求怪异、前卫、黑暗的境界。我并不至于喜欢孤独,但是我也并不讨厌孤独。很多时候孤独可以让人冷静,可以让人很放心的去思考。波顿是怎样在一个一个的黑夜中,在自己的脑海里描绘自己那略带哥特的世界,恐怕很难去揣测。而汪克先生,或许就是波顿自己的化身。这个公开宣扬更喜欢拍色情片并对儿童片表示不屑的老家伙,还是一不留神就暴露了他的童心,不信,你再去看看他的《僵尸新娘》,我保证你笑着会发出和我一样的感慨。

  影片中另外四个孩子则是完全的陪衬。一个暴饮暴食贪得无严的男孩,一个沉溺游戏迷恋暴力的男孩,一个家庭富裕骄横无理的女孩,以及另一个顽强过分争强好胜的女孩。四个小P孩身上拥有了世界上所有小P孩可能拥有的陋习,于是波顿让他们好好的受到了一次教训:不懂尊重别人的人是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的,只能成为笑柄。童话就是这样,童话可以让你拥有一切,也可以让你失去一切。我很喜欢这样的恶作剧。

  Up and Out,这是最后,汪克带着查理以及查理那个老顽童爷爷从工厂出来时候,在电梯上按下的键。上来,然后出去,直白的翻译也就是这样子。不过我想,放在个人身上,翻译成“抬起头,走出来”或许更好吧?汪克有着不快乐的童年,查理有着穷困的家境,而其他几个孩子也都有着心理上的缺陷。走出阴影,才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吧。

  再也没有比家人更香甜的巧克力了。那么,Up and Out.看看那些在工厂中忙碌的小矮人,他们歌唱和跳舞,在巧克力糖浆的河流中花样游泳。自我的生活才是最美最香甜的。
第一次看剪刀手爱德华的时候,我很感叹波顿对于机械方面的天赋。城堡中那些自己运转的机器,虽然形式怪异,却到处透着一股孩子气出来。看巧克力工厂,我再次感叹,片头那一段巧克力的制作过程实在是很有创意。虽然整个色调很阴暗,却可以把波顿孩子气的一面看的很清楚。小时候也曾经在纸上涂鸦出种种奇形怪状的机器,幻想着这个机器可以帮我写作业,那个机器可以帮我扫地……或许只有一直保持着这种童心的人,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吧?好莱坞曾经流行一个说法:喜欢蒂姆·波顿的电影的人都是喜欢孤独的人,因为蒂姆·波顿就是一个生性孤僻的人,他一生追求怪异、前卫、黑暗的境界。我并不至于喜欢孤独,但是我也并不讨厌孤独。很多时候孤独可以让人冷静,可以让人很放心的去思考。波顿是怎样在一个一个的黑夜中,在自己的脑海里描绘自己那略带哥特的世界,恐怕很难去揣测。而汪克先生,或许就是波顿自己的化身。这个公开宣扬更喜欢拍色情片并对儿童片表示不屑的老家伙,还是一不留神就暴露了他的童心,不信,你再去看看他的《僵尸新娘》,我保证你笑着会发出和我一样的感慨。


首先感谢这位大大的回贴,有人回应的感觉真好.

看到以上两段,确实深有同感.童心中创造出的机械,很黑暗,却也纯真得无法抗拒.

感谢老大从另一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谢谢.

大家也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吧.
以前看过那书,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