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关上门来自己爽----简谈日本CPU的发展道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00:20:47
2007-08-17 19:03:56  作者:愚蠢小猪 from cnbeta
 近一段时间忙,没有时间写文章。其实是文章好写,资料难收集。不久前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尴尬中国芯:龙芯CPU的艰涩之旅》,感觉到龙芯CPU前途很不妙。正好自己的工作与CPU有些关联,正好轻车熟路写写日本CPU的发展。对照看看龙芯CPU为什么会陷入困境。

  说到日本的CPU,很多人会问,日本有CPU吗?确实,我们日常接触的计算机基本都是wintel,CPU基本都是美国公司的。其实日本有很多种 CPU,在中国也被广泛应用,只是我们很难看到它,被嵌入了,不象有个什么“Intel inside”的牌子。当然,在中国嵌入式开发领域,日本CPU的应用也比较少,低端的多为51、PIC、AVR系列,高端的则是ARM一统天下,总之是八国联军。我想大概是因为日本CPU的相关支持工具和文档资料大多用日文写的,一般中国人看不懂。相比之下,欧美的CPU就比较好接受。看起来,CPU这东西,自己的文化弱了,推广起来也比较困难。不过,在日本,日本CPU绝对是主流,从低端到高端。从我使用的情况看,比欧美系的CPU好用,功能全面集成度高。日本的CPU大概叫关起门来自己爽。
          谈CPU先要谈与CPU直接相关的基础产业——半导体。日本的半导体产业起步不算早。直到 70年代初,日本半导体需要量的7-8成还需要依靠进口。当时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经济崩溃,知识分子被关牛棚,工农兵大学生和外行领导内行导致科研机构一片混乱。即使这样,日本当年还需要从中国进口半导体制造设备。

这时候,日本的电电公社,现在NTT的前身,相当于中国电信,发挥了很大作用。电电公社坚决采购国产电话交换机,并坚持使用国产的半导体,组织协调日本的半导体企业协作攻关。反面则是电电公社搞垄断,高昂的电话初装费和软预算赤字财政。1976年,日本==成立半导体的国家实验室,国家的力量进行攻关。国家战略的结果,使日本半导体生产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国家扶持和计划,使日本半导体产业与美国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特点是大而全,小而全,自产自销。在初期,半导体的生产几乎100%在本企业或本集团内消费了。即使现在,也有很大比例是在本企业本集团内消费。这与美国半导体企业基本外销很不相同。比如,日立生产的半导体,很大比例在日立集团内部消费了,如日立的家电、精机、重机、工厂等等。而Intel的半导体则很少自己用,绝大多数都卖给其它用户。原因是日本半导体的起点低,性能质量价格面并没有优势,只能自产自销,大而全小而全,发展半导体是作为国家及本企业集团的战略,而不是一时的经济效益。要经济效益还不如直接买美国的。


  日本的这种做法,引起美国的不满,认为这是计划经济违反了市场经济规律云云。日本人也颇不满,自己的电电公社虽然搞软预算赤字财政,毕竟还是企业。而美国的国防部则完全是软预算,完全不讲经济效益。就中国是市场经济的信徒,在日本半导体突飞猛进的时候,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引进市场机制的葵花宝典,半导体产业就挥刀自宫了。同时自宫的产业还有很多。自宫的结果,使中国这近30年取得了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欲练神功需要挥刀自宫,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国家战略和计划的引领下,日本半导体生产工艺突飞猛进,但需要高超设计技巧的CPU却没有很大突破。中国经历了10年文革的摧残,1977年研制成功了专用的弹载16位CPU。美国的CPU在1970年代末期形成了Intel的86系和Motorola的68系CPU。两强争霸,都想扩大市场占有率树立事实上的标准,但又受限于产能不足。于是找到日本厂家,日本厂家以许可证方式生产与美国兼容的CPU,作为第二供货方,这是日本CPU的起步。
 

     日立承接的是Motorola的MC680X和MC68000,日立生产的MC68就叫HD68。NEC则承接Intel的86,形成 V20、V30系的 CPU。日本没有与国际接轨,融入国际社会的心思,喜欢自定标准,自搞一套。当80年代初IBM PC风靡全球时,日本自搞了一个PC98。手机也是自成系统。这以中国不同,在中国与国际接轨是政治正确,雄心壮志早被阉了,想自立体系想都不敢想。当然,PC98最终没有抵抗住IBM PC,在几年前还是最终放弃了,但毕竟日本曾经奋斗过,很多事也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奋斗的心不能死。

 1984年,作为日本国策的TRON项目开始实施。TRON项目是集计算机OS和CPU设计一体的大型计划。涵盖的目标非常广泛,从实时控制到桌面系统,从工厂自动化到商业应用,无所不包。目的要建立日本独立的计算机软硬件体系。即阻止外国系统对日本的渗透,又想在世界中树立日本的标准。


   1984年也是中国关键的一年。是年年底,通过了城市改革的决议,拉开了城市改革的序幕。这一年还是“鬼门关”,无论项目是否成功,这一年都必须下马停止。时隔20年后,许多项目才重新开始,或者再也没有可能开始了。这一年大概可以称为中国的“自宫年”。中国需要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我们的目的是喝水,再也不能干挖井的蠢事了,这些“奇技淫巧”还是算了吧。


 作为TRON项目的结果。1987年,日立发布了H8/H16/H32三款CPU,分别是8位/16位/32位。其时日本产品在欧美市场上咄咄逼人,即便作为86和68系CPU的第二供货商,也有喧宾夺主侵夺美国原厂商市场份额的势头。这些引发了日美贸易摩擦,美国==向日本==施加压力,小胳膊毕竟没有扭过大腿。TRON计划被大幅度缩小,只限定在实时嵌入式领域。Intel和Motorola分别向NEC和日立提起诉讼,禁止它们再生产销售与86和 68系兼容的芯片。这些诉讼最后都在庭外和解了,作为和解的结果,H16由于酷似Motorola的68被放弃了,H32由于TRON项目缩小也被放弃了。H8虽然也大量承袭了68的设计,但总算被保留了下来.

  日本历史上有过多次失败,但雄心壮志从来就没有熄灭过。虽然有时必须认命,被外力宫去大半,但雄心不死,还有重生的机会。中国则精神上萎靡了,不用别人动手,就自宫了。即便有人劝说中国能行,但始终坚挺不起来。

 日立的H8虽然是8位的CISC设计,随着时代发展,逐步扩展到16位和32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RISC型的SuperH系列 SH1/SH2/SH3/SH4。SH1/SH2定位于实时控制领域,SH3/SH4则定位于信息处理。NEC则发展了自己独自的78和V850系列。
  
    这些CPU都定位于嵌入式领域,避免与美国直接冲突。嵌入式领域市场庞大并被细分,手机、游戏机、汽车、各种家用电器、各种生产装置……,这些领域都是日本的强势领域。这些东西和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我们往往觉察不到它们里面计算机的存在。在嵌入式领域对CPU的性能要求并不很高,很难出现赢家通吃的局面。日本CPU的最高主频目前还没有超过1GHz,NEC的V850的一款CPU号称是世界上主频最低的32位RISC CPU,只有20MHz,但却有着极低的功耗。嵌入式领域性能不是主要因素,有自己的特色就可以在市场中找到定位点。

嵌入式应用需要丰富的接口,光CPU远远不够。日本的CPU一大特点是集成了丰富的接口,A/D、D/A、PWM、定时器/技数器、各种通信协议、图象声音的编解码器、Flash、SRAM甚至还集成了大容量的DRAM。包含接口的不同,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根据具体应用的需要选择具体的CPU型号。往往一个单片就可以构造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

        软件系统虽然TRON被大幅度缩小,成了uITRON,TRON前面的uI分别代表微型和工业的意思。小有小的好处,正好适应这种资源严重受限的嵌入式应用环境。Windows CE和Linux则庞大笨重,于是uITRON占了日本近一半的市场份额。uITRON只是一个标准,并不是具体实现,具体的软件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免费开源的uITRON。当然这些日本CPU也能运行Windows CE和Linux。据说SH3是世界上第一种运行Windows CE的CPU。

          软件和硬件系统的结合,使日本的CPU在日本市场上成为主导,外国CPU占的市场份额很小。这与中国不同,中国则是被八国联军占领了。日本的出版教育界也功不可没。有名的CQ出版社出版的电子杂志详细介绍这些本国CPU用法和特点,还免费赠送这些CPU的实验板。还免费提供这些CPU的软核,在FPGA中实现自己的系统,用于研究和教学。学生时代的教育就使用本国的CPU,工作后自然而然就使用本国的CPU。中国的教育原来是Z80,后来是8051,于是学生毕业后就用这些外国CPU。

     国家战略、科研、教育、产业相结合,使日本CPU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独树一帜。中国这四个方面相互脱节,国家战略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不惜摧毁自己独立的科研和产业体系。科研面是单打独斗,在整个国家当作点缀存在。教育是面向世界,为留学和外企培养人才。产业则基本被卖掉了,外资企业挑大梁。这样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CPU产业何等艰难。聪明如陈进的,一开始就认为事不可为,打磨芯片交差,科研经费落袋。方舟则是在中途醒悟,还是搞房地产来钱快。就剩下愚公龙芯继续奋斗,但不知道红旗能打多久。2007-08-17 19:03:56  作者:愚蠢小猪 from cnbeta
 近一段时间忙,没有时间写文章。其实是文章好写,资料难收集。不久前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尴尬中国芯:龙芯CPU的艰涩之旅》,感觉到龙芯CPU前途很不妙。正好自己的工作与CPU有些关联,正好轻车熟路写写日本CPU的发展。对照看看龙芯CPU为什么会陷入困境。

  说到日本的CPU,很多人会问,日本有CPU吗?确实,我们日常接触的计算机基本都是wintel,CPU基本都是美国公司的。其实日本有很多种 CPU,在中国也被广泛应用,只是我们很难看到它,被嵌入了,不象有个什么“Intel inside”的牌子。当然,在中国嵌入式开发领域,日本CPU的应用也比较少,低端的多为51、PIC、AVR系列,高端的则是ARM一统天下,总之是八国联军。我想大概是因为日本CPU的相关支持工具和文档资料大多用日文写的,一般中国人看不懂。相比之下,欧美的CPU就比较好接受。看起来,CPU这东西,自己的文化弱了,推广起来也比较困难。不过,在日本,日本CPU绝对是主流,从低端到高端。从我使用的情况看,比欧美系的CPU好用,功能全面集成度高。日本的CPU大概叫关起门来自己爽。
          谈CPU先要谈与CPU直接相关的基础产业——半导体。日本的半导体产业起步不算早。直到 70年代初,日本半导体需要量的7-8成还需要依靠进口。当时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经济崩溃,知识分子被关牛棚,工农兵大学生和外行领导内行导致科研机构一片混乱。即使这样,日本当年还需要从中国进口半导体制造设备。

这时候,日本的电电公社,现在NTT的前身,相当于中国电信,发挥了很大作用。电电公社坚决采购国产电话交换机,并坚持使用国产的半导体,组织协调日本的半导体企业协作攻关。反面则是电电公社搞垄断,高昂的电话初装费和软预算赤字财政。1976年,日本==成立半导体的国家实验室,国家的力量进行攻关。国家战略的结果,使日本半导体生产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国家扶持和计划,使日本半导体产业与美国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特点是大而全,小而全,自产自销。在初期,半导体的生产几乎100%在本企业或本集团内消费了。即使现在,也有很大比例是在本企业本集团内消费。这与美国半导体企业基本外销很不相同。比如,日立生产的半导体,很大比例在日立集团内部消费了,如日立的家电、精机、重机、工厂等等。而Intel的半导体则很少自己用,绝大多数都卖给其它用户。原因是日本半导体的起点低,性能质量价格面并没有优势,只能自产自销,大而全小而全,发展半导体是作为国家及本企业集团的战略,而不是一时的经济效益。要经济效益还不如直接买美国的。


  日本的这种做法,引起美国的不满,认为这是计划经济违反了市场经济规律云云。日本人也颇不满,自己的电电公社虽然搞软预算赤字财政,毕竟还是企业。而美国的国防部则完全是软预算,完全不讲经济效益。就中国是市场经济的信徒,在日本半导体突飞猛进的时候,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引进市场机制的葵花宝典,半导体产业就挥刀自宫了。同时自宫的产业还有很多。自宫的结果,使中国这近30年取得了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欲练神功需要挥刀自宫,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国家战略和计划的引领下,日本半导体生产工艺突飞猛进,但需要高超设计技巧的CPU却没有很大突破。中国经历了10年文革的摧残,1977年研制成功了专用的弹载16位CPU。美国的CPU在1970年代末期形成了Intel的86系和Motorola的68系CPU。两强争霸,都想扩大市场占有率树立事实上的标准,但又受限于产能不足。于是找到日本厂家,日本厂家以许可证方式生产与美国兼容的CPU,作为第二供货方,这是日本CPU的起步。
 

     日立承接的是Motorola的MC680X和MC68000,日立生产的MC68就叫HD68。NEC则承接Intel的86,形成 V20、V30系的 CPU。日本没有与国际接轨,融入国际社会的心思,喜欢自定标准,自搞一套。当80年代初IBM PC风靡全球时,日本自搞了一个PC98。手机也是自成系统。这以中国不同,在中国与国际接轨是政治正确,雄心壮志早被阉了,想自立体系想都不敢想。当然,PC98最终没有抵抗住IBM PC,在几年前还是最终放弃了,但毕竟日本曾经奋斗过,很多事也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奋斗的心不能死。

 1984年,作为日本国策的TRON项目开始实施。TRON项目是集计算机OS和CPU设计一体的大型计划。涵盖的目标非常广泛,从实时控制到桌面系统,从工厂自动化到商业应用,无所不包。目的要建立日本独立的计算机软硬件体系。即阻止外国系统对日本的渗透,又想在世界中树立日本的标准。


   1984年也是中国关键的一年。是年年底,通过了城市改革的决议,拉开了城市改革的序幕。这一年还是“鬼门关”,无论项目是否成功,这一年都必须下马停止。时隔20年后,许多项目才重新开始,或者再也没有可能开始了。这一年大概可以称为中国的“自宫年”。中国需要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我们的目的是喝水,再也不能干挖井的蠢事了,这些“奇技淫巧”还是算了吧。


 作为TRON项目的结果。1987年,日立发布了H8/H16/H32三款CPU,分别是8位/16位/32位。其时日本产品在欧美市场上咄咄逼人,即便作为86和68系CPU的第二供货商,也有喧宾夺主侵夺美国原厂商市场份额的势头。这些引发了日美贸易摩擦,美国==向日本==施加压力,小胳膊毕竟没有扭过大腿。TRON计划被大幅度缩小,只限定在实时嵌入式领域。Intel和Motorola分别向NEC和日立提起诉讼,禁止它们再生产销售与86和 68系兼容的芯片。这些诉讼最后都在庭外和解了,作为和解的结果,H16由于酷似Motorola的68被放弃了,H32由于TRON项目缩小也被放弃了。H8虽然也大量承袭了68的设计,但总算被保留了下来.

  日本历史上有过多次失败,但雄心壮志从来就没有熄灭过。虽然有时必须认命,被外力宫去大半,但雄心不死,还有重生的机会。中国则精神上萎靡了,不用别人动手,就自宫了。即便有人劝说中国能行,但始终坚挺不起来。

 日立的H8虽然是8位的CISC设计,随着时代发展,逐步扩展到16位和32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RISC型的SuperH系列 SH1/SH2/SH3/SH4。SH1/SH2定位于实时控制领域,SH3/SH4则定位于信息处理。NEC则发展了自己独自的78和V850系列。
  
    这些CPU都定位于嵌入式领域,避免与美国直接冲突。嵌入式领域市场庞大并被细分,手机、游戏机、汽车、各种家用电器、各种生产装置……,这些领域都是日本的强势领域。这些东西和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我们往往觉察不到它们里面计算机的存在。在嵌入式领域对CPU的性能要求并不很高,很难出现赢家通吃的局面。日本CPU的最高主频目前还没有超过1GHz,NEC的V850的一款CPU号称是世界上主频最低的32位RISC CPU,只有20MHz,但却有着极低的功耗。嵌入式领域性能不是主要因素,有自己的特色就可以在市场中找到定位点。

嵌入式应用需要丰富的接口,光CPU远远不够。日本的CPU一大特点是集成了丰富的接口,A/D、D/A、PWM、定时器/技数器、各种通信协议、图象声音的编解码器、Flash、SRAM甚至还集成了大容量的DRAM。包含接口的不同,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根据具体应用的需要选择具体的CPU型号。往往一个单片就可以构造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

        软件系统虽然TRON被大幅度缩小,成了uITRON,TRON前面的uI分别代表微型和工业的意思。小有小的好处,正好适应这种资源严重受限的嵌入式应用环境。Windows CE和Linux则庞大笨重,于是uITRON占了日本近一半的市场份额。uITRON只是一个标准,并不是具体实现,具体的软件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免费开源的uITRON。当然这些日本CPU也能运行Windows CE和Linux。据说SH3是世界上第一种运行Windows CE的CPU。

          软件和硬件系统的结合,使日本的CPU在日本市场上成为主导,外国CPU占的市场份额很小。这与中国不同,中国则是被八国联军占领了。日本的出版教育界也功不可没。有名的CQ出版社出版的电子杂志详细介绍这些本国CPU用法和特点,还免费赠送这些CPU的实验板。还免费提供这些CPU的软核,在FPGA中实现自己的系统,用于研究和教学。学生时代的教育就使用本国的CPU,工作后自然而然就使用本国的CPU。中国的教育原来是Z80,后来是8051,于是学生毕业后就用这些外国CPU。

     国家战略、科研、教育、产业相结合,使日本CPU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独树一帜。中国这四个方面相互脱节,国家战略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不惜摧毁自己独立的科研和产业体系。科研面是单打独斗,在整个国家当作点缀存在。教育是面向世界,为留学和外企培养人才。产业则基本被卖掉了,外资企业挑大梁。这样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CPU产业何等艰难。聪明如陈进的,一开始就认为事不可为,打磨芯片交差,科研经费落袋。方舟则是在中途醒悟,还是搞房地产来钱快。就剩下愚公龙芯继续奋斗,但不知道红旗能打多久。
是的,压力巨大,还不停的游人冷嘲热讽。倒是我的国防科大搞CPU的同学能给理智的评价,所以我还不至于上当受骗啊。

不过楼主你文中也有问题,70年代末的那个弹载计算机不算是CPU,大概算是信号处理器吧,至少不是通用的CPU。

另外70年代日本海从中国购买半导体生产技术么?这个能不能有详细证实?我没听说过哦。虽然我知道哈军工力排众议在60年代中期使用国产半导体研制国产计算机成功,巩固了当时的半导体产业,但是到70年代中期,国内半导体还处在分立元件时代,集成电路仍处在实验室阶段,可能有小规模集成电路生产能力。
为了行文方便把DSP姑且也算成CPU
国内计算机发展差距最小的时候竟然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哀~
科学的春天——毛泽东时代中国计算机发展历程

杨芙清(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有些人否认毛泽东时代中国在计算机事业上所取得的任何成就;

有些人把中国当时自行设计制造的计算机贬低为低劣的摹仿品;

有些人无视西方对毛泽东时代中国的封锁,一味强调水平差距;

有些人虽然承认当时取得的成就,但总不忘加上一句:“若没有十年文革的耽误,成就会更大”;

......

事实果真如此吗?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记得南开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朱自清的四子朱思俞先生,在课堂上多次强调中国计算机事业在毛泽东时代所取得的进步。

人民是不会被永远欺骗的,时间将会证明一切。




科学的春天——毛泽东时代中国计算机发展历程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

1964年,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Ⅱ”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69年,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150机。

1970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441B-Ⅲ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注:该机由清华大学、安徽无线电厂等组成的联合设计组于1974年开始研制)




[附1]

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大事记




周蕾




●1956年

在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指引下,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定了我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8月,成立了由华罗庚教授为主任的科学院计算所筹建委员会,并组织了计算机设计、程序设计和计算机方法专业训练班,并首次派出一批科技人员赴苏联实习和考察。

同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我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

6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与北京有线电厂共同研制成我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字长31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9月,数字指挥仪901样机问世,是中国第一台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




●1959年

10月,我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内存容量为2048字节,字长39位,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103机共生产了36台,104机生产了7台,为我国尖端武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0年

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字长32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有加减乘除等16条指令,主要用于弹道计算。




●1961年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由南京大学徐家福、北京大学杨芙清等人撰写的《程序设计》一书问世,这是一本我国早期有代表性的计算机高级语言通用教材。

●1963年




2 科学的春天——毛泽东时代中国计算机发展历程 [转贴](院士访谈)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推出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代号为109机,这标志中国电子计算机技术进入第二代。

●1964年

由慈云桂支持研制的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字长40位。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65年

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II”型的操作系统编制完成。108乙型计算机由华北计算所设计成功,北京有线电厂共生产156台。




●1967年

开始筹建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研究所,集中了一大批技术力量,同时开展外部设备中最薄弱的磁盘机、磁带机、打印机的研制工作。

10月,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在北京诞生。




●1969年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为了支持石油勘探事业,北京大学承接了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的任务,称为150机。




●1970年

最新型441B-III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是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




●1972年

11月,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在复旦大学的支持下,由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




●1973年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年初,由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有关单位共同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字长48位,存储容量13KB。

1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在北京召开了“电子计算机首次专业会议”,确定把发展系列机作为当前发展方向。

5月,借鉴美国通用数据机器公司的16位小型机的技术,硬件自行设计,软件兼容,DJS100计算机研制成功。

到1973年止,我国原四机部系统共生产了数字计算机250台,模拟计算机323台,机床控制设备133台,台式计算机1520台,在30多个行业得到应用。




●1974年

8月,第一台DJS-130机在北京无线电三厂试制成功。之后,131、132、135、140、152、153等共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近31个厂点生产,产量近千台。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8月,四机部、一机部、中国科学院、新华社、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联合提出“研制汉字信息处理工程”,命名为“748工程”,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1976年

12月,由华北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和西北工业大学联合设计,南丰机械厂试制出第一台DJS-183机,又先后研制出184、185、186和1804共5个机型。




●1977年

4月,安徽无线电厂、清华大学和四机部六所联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

4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主持召开了全国微型计算机专业会议,会议决定以Intel8080、Motorola6800两大芯片研制我国DJS-050和DJS-060两大系列微机产品。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慈云桂研制的151-III型机投入运行,达到每秒200万次运算速度。

“银河”巨型计算机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投入研制工作。




[附2]

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和多道运行操作系统的诞生




我国的计算机科学起步于50年代。1955年北京大学在数力系成立了计算数学专业,着手培养计算机科学人才。1956年国家在12年规划中把计算机科学技术定为重点发展方向。1958年研制出103型电子计算机。1959年10月,又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主要技术指标都超过了当时日本的计算机,同英国已投人运行的最快的计算机相比,也毫不逊色。

60年代,石油地质部门为加快能源勘探步伐,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基本需求,急需装备先进的计算机,及时处理大量地层数据,实现在石油勘探领域的数字化革命。但是,国际上对我国采取技术封锁,花钱买不来技术和实用的计算机,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国内自己研制。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69年,为支持石油勘探事业,北京大学承接了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的任务。这台计算机在电子部备案时编号为150,简称150机。当时,来自数力系、物理系、地球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系等一批年轻人和来自原四机部738厂、原石油部等单位的同志一起奔赴北大200号科研基地,走上了校办工厂、厂办专业,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道路。




面对严重的技术封锁,我们研制组手中连一本起码的参考资料都没有,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靠白手起家,独立设计出每秒百万次的大型计算机系统及多道运行操作系统和编译系统,任务之艰巨是可想而知的。由于石油勘探工作的需要,要求15O机的操作系统必须支持多任务同时工作,这种支持多任务并行工作的方式称为“多道运行”,既可以更有效地管理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又可以充分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当然设计难度比起单任务操作系统要复杂得多,加上没有大型系统软件的开发经验,没有现成的技术资料,我们只能从零做起。当时操作系统研制组的成员除了我是30多岁,使用过计算机之外,其余的只有20多岁,对计算机和操作系统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年轻人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我们凭借着“一定要为祖国争气,为石油工业的发展尽一份力”的信念,开始向世界先进技术挑战。我们必须解决的难题是:把有关概念弄清楚,到底什么是操作系统?什么是多道运行?又如何在一台处理器上实现多道程序的“并行”执行呢?由于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设计和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设计是紧密相连的,因此首先要完成的是指令文本的设计,以及多道运行操作系统的概念设计和逻辑框图设计。经过反复分析、提炼,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一稿、二稿、三稿,…直至最后定稿,终于拿出了全部的指令文本设计方案和操作系统的逻辑设计框图。由于软件的不可见性和逻辑结构的复杂性,很难确定其正确性。

于是我们设计了一种模拟审查的检测方式,将所有的逻辑框图都悬挂在墙壁四周,进行模拟运行,操作系统研制组的每个成员都扮演一个“角色”,如:内存管理、设备管理、中断处理、调度等,并反复模拟程序的运行过程。经过这样认真地检查,既确保了逻辑框图设计的准确性,而且又使每个设计者掌握了全局,加深了对自己所承担设计部分的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家的努力工作下,150机操作系统的设计方案终于定稿。紧接着我们又在机器条件和编程环境相当差的条件下,画出全套的程序流程图,用机器语言(手编指令)编写了全部软件。

当我们完成了操作系统的编程后,15O机硬件系统还没有组装及完成联调,如何使软件的调试和硬件的组装调试并行,以争取宝贵的时间,是我们遇到的又一难题。当时国内也没有一台计算机能调试150机这样的大型操作系统。为此,我们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即用小马拉大车的办法,用低档次的108乙机配上模拟程序形成虚拟机,来调试高档次的150 机软件系统。虽然应用这一方案,会加大我们的工作量,但它是一种新技术的尝试,既有挑战性,又可以加快150机整体的研制速度,于是我们毅然采取了这一方案。1971年夏初,我们软件组全班人马来到大庆油田,利用油田的1O8乙机作为150机的虚拟机,调试15O机的操作系统软件。经过日夜苦战,只用了23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操作系统全部分调工作,并作了模拟联调。这一成功,保证了系统软件设计与硬件制造同步,同时又以系统软件的调试推动了硬件系统的调试。

当我们在150机上把全部系统软件连通之后,150 机里传出清晰、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声,它向世界宣告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个多道运行操作系统研制成功! 它同时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有能力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版权的系统软件。

由于在15O计算机系统的研制开发过程中,坚持了产、学、研、用相结合,坚持了技术创新,取得了首台国产百万次计算机、多道运行操作系统和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等系统软件产品的研制成功,150计算机系统的投产使用,也促使我国石油勘探首次实现了勘探数据的数字比处理和计算机管理,被誉为“石油勘探领域数据处理的第一次数字化革命”。之后,我们又生产了多台150机,它们分别为我国的气象数据处理,国防科研等做出了重大贡献。1978年,即150机研制成功后的第 5年,150计算机系统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在总结150机多道运行操作系统的基础上撰写的《管理程序》一书,也成为高校计算机系的教材,为培养人才做出了贡献。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附3]

200系列机的联合设计和用高级语言书写的操作系统的研制




进人70年代之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计算机开始向系列化方向发展。

1973年,电子部根据全球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形势,提出生产国产系列计算机的计划,命名为 DJS-200系列机。研制系列机在当时是一项高难度的高科技项目。为此,国家组织了一场大规模的会战,参加会战的有几十个单位,200多位技术人员,分别集中在北京大学、电子部15所、738厂、南京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5个主要设计点。我参加了200系列机软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并负责操作系统的文本设计。200系列机由 220、24O、260三个档次的计算机系统组成,系统软件包括三个档次的操作系统和10种程序设计语言编译系统。这样大型的成套软件系统的设计从技术上讲,难度更大,也更复杂。就操作系统而言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保证三挡操作系统具有统一的文本,如何使操作系统的设计在不同档次的机型中做到向上兼容;如何同时支持和管理十几种语言编译系统的运行等技术难题。

坚持技术创新,是解决软件设计难题的法宝。就北大设计点负责的240机操作系统而言,开始时,系统设计采用了模块组合结构。后来由于200系列总体计划推迟,加上世界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开始对系统软件设计方法、操作系统结构进行了深人的研究,经过对当时美国一些软件科学家提出的先进的“管程”概念的研究和理解后,研制组决定对 240机操作系统总体设计方案“改版”,为240机操作系统设计了“层次管程结构模式和PCM设计方法”,并首次提出将操作系统全部用高级语言编写。这两项改进意味着向当时世界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挑战,我们站到了科技竞争的最前沿。为此,由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组成了XCY语言研制组,专门设计可以支持并行工作的高级语言。而240机操作系统组全体技术人员为了此项改动,把24O机操作系统方案做了2次大的改动,把全部程序设计流程图重新设计了3遍,所有的程序用机器语言编写了l遍,又用我们自行设计的高级语言-XCY语言重新编写了1遍。所有的设计文档也随着改写了多遍,工作量之大之难可想而知。之后,我们又根据用户需求,在原多道运行操作系统的设计基础上,增加了实施操作系统的设计,相当于完成了2套操作系统。经过几度转战上海、常州、大连、西昌等地,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1981年完成了 DJS200/XT2即 240机的全部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XCY语言编译系统、FORTRAN语言编译系统等)的调试工作,并很快用于国防科研工作。




在此期间,我们还组织了200系列机软件培训班;对所有参加200系列研制单位的技术人员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培训,同时组织了一批研究生参加研制工作,为我国发展软件产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84年8月,240机操作系统通过了电子工业部鉴定。这是我国第一个用高级语言-XCY语言编写的大型操作系统,具有开拓性和首创性,当时在国际上也无先例。1985年,240机操作系统荣获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作为软件工程基础研究的操作系统结构设计方法及工具的研究,也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此编写的《操作系统结构设计》一书成为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教材。

到1983年底,200系列机所有软硬件设计项目都宣告研制成功。200系列机的研制成功,是我们坚持自主设计和自力更生方针的结果,是坚持技术创新的结果。如高难度的系列机总体方案设计、十几个大型系统软件统一的标准文本设计,保证向上兼容的技术、240操作系统的层次管程结构模式和PCM设计方法、可以支持并行设计的高级语言-XCY语言、全部用高级语言书写操作系统等方面都体现了技术创新,而取得的技术成果无论从设计思想上、还是从实际功能上,都可与当时世界上的同类产品相媲美,有力地证明了我国完全有能力完成大型计算机系统和大型系统软件的开发,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软件是硬件设计的基础,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通过联合设计,不仅取得了宝贵的大型全套软件的开发经验,也造就了一支软件研发队伍,它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建设打下了基础。曾经参加过200系列机系统软件开发的年轻技术人员,现在有些已经成为我国软件界著名的科学家。 [摘自杨芙清:《坚持自主创新 发展民族软件产业》,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南木一 2006-03-23 21:37

中国的计算机和西方相比是什么时候拉大差距的?

帝国之刃 2006-03-30 13:35

80年代后距离拉大了。某领导自己装懂,瞎指挥的结果。70年代初,我国计算机芯片已经开始工艺探讨,大型单晶硅板光刻、蚀刻和基础PN结工艺已经接近世界先进。集成电路已经初步摸索出工业化生产的套路。然而引进和买办的修正主义、爬行主义观念使之功亏一篑,当年老毛批刘批得还是有道理的,虽然残酷了些。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南木一 2006-03-30 17:18

郁闷!

莱因哈特 2006-03-31 15:37

QUOTE:

引用第2楼帝国之刃于2006-03-30 13:35发表的“”:

80年代后距离拉大了。某领导自己装懂,瞎指挥的结果。70年代初,我国计算机芯片已经开始工艺探讨,大型单晶硅板光刻、蚀刻和基础PN结工艺已经接近世界先进。集成电路已经初步摸索出工业化生产的套路。然而引进和买办的修正主义、爬行主义观念使之功亏一篑,当年老毛批刘批得还是有道理的,虽然残酷了些。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呵呵,残酷吗?我到不觉得。如果刘没被批死,说不定比D干的还狠。我还在怨主席怎么没连D一起批死那。不过,D的脸皮确实太厚了。

总发财 2006-04-02 12:15

引用第4楼莱因哈特于2006-03-31 15:37发表的“”:

呵呵,残酷吗?我到不觉得。如果刘没被批死,说不定比D干的还狠。我还在怨主席怎么没连D一起批死那。不过,D的脸皮确实太厚了。

刘是自然死亡——死前那段时间照顾得好好的,保健医生不离左右

王选院士逝世的时候还不到70岁,比刘小多了,怎么没人说他是被整死的?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中国龙 2006-05-01 01:37

怎么没有人说Y-10下马后我祖师吴仲华是被迫害死的?偶,符合某些人的利益就不是迫害,否则就是迫害!
]]
能将龙芯称作愚公,作者很厚道了,在这里我将它理解为赞扬。

不管能不能成功,我是支持国家从轮子开始造汽车的,而不是仅限于组装汽车。
]]
原帖由 dadasuancai 于 2007-8-21 00:19 发表

我说的是差距最小,不是差距不大~~
至少当时有现成的CPU~~而龙芯现在至少落后10年

那个年代哪里有CPU?:D
4004是71年出的;funk
我说话不严谨~~应该是DSP
1978年,即150机研制成功后的第 5年,150计算机系统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这个貌似一个算术题

没有工业基础一切都是扯0的
我对计算机历史不是很清楚~~是转贴~~如果转贴有问题可以直接写出来~~不要抓我的语言错误
]]
主要是现在连蛋都扯不出来
我说过我不懂计算机~~OK?
]]
晕```又来着一道菜啊

这两天这样的文章不下5篇了:D :D
什么一样~~我只知道~~麒麟是假的~~红旗是汉化版的LINUX~~
还有我说软件~~怎摸又变成了硬件~~~
思维跳跃好快~~~
国产的晶圆~~刻蚀机~~大部分都是进口的~还有军用CPU~~~
1976年研制成功的CRAY-1机标志着现代巨型机进入第二阶段。这台计算机设有向量、标量、地址等通用寄存器,有12个运算流水部件,指令控制和数据存取也都流水线化;机器主频达80兆赫,每秒可获得8000万个浮点结果;

1977年
慈云桂研制的151-III型机投入运行,达到每秒200万次运算速度。

……
]]
處理器要配合世界能源幣

得搞100美元的電腦 適應第三世界國家的網吧與學校 能玩中國的第三人稱射擊電腦遊戲

在印度農村.印尼農村 中亞.非洲與拉美都要有這些東西

所以通用型人民處理器必須研發出來
原帖由 boris_lee 于 2007-8-21 00:27 发表

这个恐怕离的更远了....那年月的集成电路计算机,也是简单的门电路搭的……
其实看看其他领域就知道,IC领域所谓“和世界差距不大”根本是不可能的,某些人在后面回帖中说的“世界先进水平”和运十,J9的设 ...


不要和我这种亲眼见过银河一的人探讨这个问题!建议你去国家气象局看看仓库里的CRAY-1,前后相差6年时间,CRAY-1是不是也是密密麻麻的电线?;P 而且那些电线,现在的计算机也是有的,只不过表现成排线和印制电路板上的排线罢了,再说由于向量计算的因素,你可以理解为多核的核与核之间还有很多数据、控制线,那是在片内了,您看不见。;P

偷癫痫的筒子请注意,CRAY-1与银河一的那些电线全是金子哦!
]]
原帖由 xcxy 于 2007-8-21 10:06 发表


不要和我这种亲眼见过银河一的人探讨这个问题!建议你去国家气象局看看仓库里的CRAY-1,前后相差6年时间,CRAY-1是不是也是密密麻麻的电线?;P 而且那些电线,现在的计算机也是有的,只不过表现成排线和印制 ...

校友?:handshake
我可没说电线就是落后啊 :$
原帖由 boris_lee 于 2007-8-21 00:50 发表

既然你不懂计算机,就不要说什么“假的”,“汉化版” OK ?Linux是哪一国的?
拿着开源软件要钱固然是比较忽悠,不过貌似开源中国的贡献也不小啊
你觉得自己弄套不兼容的OS有多大的可能?日本还不就这么把 ...


现阶段是哪个阶段?龙芯等CPU芯片都出来了,你要把它打回娘胎?人神州所已经说如果下一代龙芯能搞出来,就用它做自己的巨型机。另外其实国防科大正在做自己的基于自己研制的高性能CPU的高性能计算机(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

高性能机需要CPU能够支持阵列(不是简单的脸起来就行哦),当然由于很多国家的技术进步,目前美国已经公开向大多数国家出口2、4核的CPU(属于片上阵列),但是板上阵列,一般的商用市场也就是2、4P的主板有的卖,更多的板上阵列、机内阵列,要每只卖成品机,要么还处在限制出口状态。如果不是日本、中国等国自己能搞出这一类CPU(虽然性能还比美国差5-10年),美国的出口限制还会强。
原帖由 缥缈神龙 于 2007-8-21 10:15 发表
工业基础不行,一切都扯蛋。

有些实验室产品尽管指标不错。可离工业化差的很远,离有效益的工业化差的更是远的没边了。

计算机很特殊。不但是国民生计必须的,也是消费品。所以一方面要能自己造高端的。
...



其实你这一观点也是对的,60-70年代虽然我们在基础科研上抓得紧,但是根本没有考虑商品化问题或者普及化问题,绝大多数学校、科研单位都没有计算机,更不要说工厂企业了。80年代基础科研方面掉链子,但是计算机的普及与商业化开始起步。

如果两者能够结合,无疑是最佳的。
楼主说的芯片大部分是DSP
龙芯是CPU,汉芯是DSP
我不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应该说,那些搞政治的、得红眼病的,把中国的CPU、DSP研发之路给毁了
上述高端芯片都是烧钱的主
妄图靠几百万、几千万的的经费就做出世界一流芯片来,不是无知就是心理阴暗
汉芯的问题出在科研经费不足,陈进为了尽快获得下一步的经费支持,不得已部分作假应付验收
竟然能应付过去,说明中国的专家水平太次(院士、首席专家等4人)
陈进部分作假的是汉芯1号,当时汉芯1号还不完善。其实他不作假也能通过验收,完全是画蛇添足
有了经费,才能做下一步的改进。。。
至于后面的汉芯4号5号虽然不像吹得那么好,但它是真实的
应该说国内比汉芯强的DSP还没有(双核,其中一核是ARM的原版转让)
无知、红眼病、政治斗争毁了汉芯
汉芯曾是CLY大力支持的,作为上海的一项成果。如今与CLY有关的一切人、事都受到牵连
新时代的株连九族
连被仿冒的MOTO等洋公司都没吭声,中国人自己先咬起来了,比洋人还恶毒
我呸!
人民電腦可行吧  奇瑞吉利都這樣搞

黃猶太汽車廠都說得幾十萬輛才能自己造汽車

結果。。。。。人家獨立自主的搞成了 把世界各國的汽車業資源加以運用 自有品牌 自主選擇技術

人民電腦也是建立在大量的海內外各國廠商電腦零件廠的基礎上

接下來是核心的部分

第一階段 處理器設計 作業系統 商用與遊戲用應用軟體

第二階段 晶片製造 成本控制

第三階段 處理器生產設備

成本關是下一階段 但在第一階段就得考慮到
原帖由 中方的水妞 于 2007-8-21 10:37 发表
人民電腦可行吧  奇瑞吉利都這樣搞

黃猶太汽車廠都說得幾十萬輛才能自己造汽車

結果。。。。。人家獨立自主的搞成了 把世界各國的汽車業資源加以運用 自有品牌 自主選擇技術

人民電腦也是建立在大 ...



那个一个孩子一部电脑组织异常关注龙芯,龙芯还要加紧开发,要不然A、I两系的地价CPU都快低于200RMB了。:D
如今能仿冒出来就是大功一件!
竟然攻击同胞侵犯洋人的知识产权、作假,比宋襄公还蠢100倍

中国的汽车也落后很多,奇瑞之流将来必然被淘汰
但是现在不反对奇瑞,因为这是必经之路
就像一个才学走路的幼儿,学步车是必须的,尽管花钱买来的学步车日后必然被丢弃。
原帖由 中方的水妞 于 2007-8-21 10:37 发表
人民電腦可行吧  奇瑞吉利都這樣搞

黃猶太汽車廠都說得幾十萬輛才能自己造汽車

結果。。。。。人家獨立自主的搞成了 把世界各國的汽車業資源加以運用 自有品牌 自主選擇技術

人民電腦也是建立在大 ...

人民電腦:o 低价电脑
U1788P2T1D1369729F9DT20070205120743.jpg
国芯科技推出998元超低价农村电脑
2007060415113625131.jpg
联想2999元超低价电脑
奇瑞的車還是太醜 只有醜車才會被淘汰;P
北大的兼容CPU,以及龙芯我都很看好的。要是哪个家伙再弄个Fusion之类的软家伙,就更好了。基本上就齐了。[:a4:]
漏掉了 人民電腦也得有品牌的

俺只聽過聯想
据我所知,目前国内大部分的商用芯片都靠进口,也有几家国内厂商,不过设备也是进口的:L
这个东西荒废太久了,既有基础不足的问题,也有自废武功的问题,想重新拣起来太难了,靠国家力量支持也许行,但是永远别想在商业上竞争过别人
这个用繁体字的家伙是来捣乱的,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

建议版主封了他。
原帖由 缥缈神龙 于 2007-8-21 11:40 发表
这个用繁体字的家伙是来捣乱的,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

建议版主封了他。

他的用词倒是很古怪:D :D
还是米国人强大!各位上网的电脑里面估计都是米国心!
现在还是有VIA的C7系列~~
战略性行业要靠国家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