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三国悲剧人物——沉默者的悲哀:高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02:03
身为大将而滴酒不沾,高顺不可谓不严;统军一方而丝毫不敛,高顺不可谓不俭;率销兵权而抵死不降,高顺不可谓不忠;数百士卒率破太祖于彭城,高顺不可谓不勇;这个士卒中走出来的关西汉子,用朴实和忠勇一直追随着吕布。他统领的陷阵营,虽然只有数百兵丁,却能够纵横天下,百战百胜,然而这位常胜将军却总是寡言沉默的。
  
   清白威严的他,虽然战场上表现活跃独当一面,却很少表露功劳,沉默的他出场机会仿佛远远少于当时并未独自统军的张辽臧霸。面对侯成等人的诋毁和排挤,面对吕布若即若离的信任,他丝毫没有怨言,更没有聚众反戈,而是一如既往地兢兢业业。吕布不理会他的劝谏,并且多次销去他的兵权,他却一次次的扶助吕布走出困境,毫无怨恨。
  
   白楼门上,陈宫强项,慨然就戮,赢得了忠义美名;张辽降曹,受到重用,造就了一代名将;而那个寡言少语,刚强勇猛的高顺却在断头台前一如既往地沉默着。他真的无言了么?昔日的手下败将成了掌控自己生死的座上宾,这位常胜将军心中又藏着什么?无奈,悲哀还是不忿。我认为都不是,吕布乞命,不值一提,陈宫虽死仍不免挂念家小,张辽的怒骂多多少少是图个痛快,惟有高顺,冷眼旁观着这一切,慨然赴死。
  
   曹公雅量,能容忍斩关而去的关羽,能容忍百般谩骂的张辽,却不能容忍这个不计得失的高顺。这个讨逆平叛仍遭排挤,屡退强敌而不被重用,却依然忠心不渝的高顺,却难以在历史上留下哪怕卑微的一笔。那个成就英雄的时代,连许褚典韦之流的武夫,颜良文丑之流的丧军之将都能扬名后世,却有多少真正的英雄却只能躲在历史的阴影里叹息。最终,这个令刘关张都望风而逃的将军,用他的胜利成就了陈宫的机智,用他的战果堆砌了温候的神勇,而真正的擢功者却被抹去了一切的光荣,成了一名不忠不义,不仁不智的吕布附庸,站在吕布的身后被曹公厌憎的处死。
  
   同样是忠,关羽降曹复叛终成万世楷模,高顺却只能默然受死;同样是义,程婴扶孤赴死得以流芳千古,而高顺的死却形同附逆,寂寂无闻;同样是仁,伍参谏楚庄王一鸣惊人是多么的苦心孤诣,高顺忠言谏吕布却只能是助纣为虐;同样是智,孔明火烧博望夏侯脱逃仍显得智逾天人,而高顺勇夺小沛箭伏先锋就显得阴险恶毒。历史就是这样捉弄一个失败者,一个兢兢业业,只有行动而没有辩解的朴实将军。难道只有像寿亭侯一样将忠义时刻挂于嘴边才叫忠义,像霸王或子龙一样轻生赴险才叫勇武;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不是一定要跟随一个开明强大睿智的首领才算是一个合格武将,即使背叛自己的初衷,背叛自己那个哪怕恩重如山但难成大事的主人。这不只是高顺的悲哀,也是历史给予沉默的行动者的悲哀,更是那一个个平凡而光荣,将一身热血倾洒战场的真正军人的悲哀。


---------------------------------------------------------------------------------------------
如果此帖已有人转过,请斑竹删除.身为大将而滴酒不沾,高顺不可谓不严;统军一方而丝毫不敛,高顺不可谓不俭;率销兵权而抵死不降,高顺不可谓不忠;数百士卒率破太祖于彭城,高顺不可谓不勇;这个士卒中走出来的关西汉子,用朴实和忠勇一直追随着吕布。他统领的陷阵营,虽然只有数百兵丁,却能够纵横天下,百战百胜,然而这位常胜将军却总是寡言沉默的。
  
   清白威严的他,虽然战场上表现活跃独当一面,却很少表露功劳,沉默的他出场机会仿佛远远少于当时并未独自统军的张辽臧霸。面对侯成等人的诋毁和排挤,面对吕布若即若离的信任,他丝毫没有怨言,更没有聚众反戈,而是一如既往地兢兢业业。吕布不理会他的劝谏,并且多次销去他的兵权,他却一次次的扶助吕布走出困境,毫无怨恨。
  
   白楼门上,陈宫强项,慨然就戮,赢得了忠义美名;张辽降曹,受到重用,造就了一代名将;而那个寡言少语,刚强勇猛的高顺却在断头台前一如既往地沉默着。他真的无言了么?昔日的手下败将成了掌控自己生死的座上宾,这位常胜将军心中又藏着什么?无奈,悲哀还是不忿。我认为都不是,吕布乞命,不值一提,陈宫虽死仍不免挂念家小,张辽的怒骂多多少少是图个痛快,惟有高顺,冷眼旁观着这一切,慨然赴死。
  
   曹公雅量,能容忍斩关而去的关羽,能容忍百般谩骂的张辽,却不能容忍这个不计得失的高顺。这个讨逆平叛仍遭排挤,屡退强敌而不被重用,却依然忠心不渝的高顺,却难以在历史上留下哪怕卑微的一笔。那个成就英雄的时代,连许褚典韦之流的武夫,颜良文丑之流的丧军之将都能扬名后世,却有多少真正的英雄却只能躲在历史的阴影里叹息。最终,这个令刘关张都望风而逃的将军,用他的胜利成就了陈宫的机智,用他的战果堆砌了温候的神勇,而真正的擢功者却被抹去了一切的光荣,成了一名不忠不义,不仁不智的吕布附庸,站在吕布的身后被曹公厌憎的处死。
  
   同样是忠,关羽降曹复叛终成万世楷模,高顺却只能默然受死;同样是义,程婴扶孤赴死得以流芳千古,而高顺的死却形同附逆,寂寂无闻;同样是仁,伍参谏楚庄王一鸣惊人是多么的苦心孤诣,高顺忠言谏吕布却只能是助纣为虐;同样是智,孔明火烧博望夏侯脱逃仍显得智逾天人,而高顺勇夺小沛箭伏先锋就显得阴险恶毒。历史就是这样捉弄一个失败者,一个兢兢业业,只有行动而没有辩解的朴实将军。难道只有像寿亭侯一样将忠义时刻挂于嘴边才叫忠义,像霸王或子龙一样轻生赴险才叫勇武;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不是一定要跟随一个开明强大睿智的首领才算是一个合格武将,即使背叛自己的初衷,背叛自己那个哪怕恩重如山但难成大事的主人。这不只是高顺的悲哀,也是历史给予沉默的行动者的悲哀,更是那一个个平凡而光荣,将一身热血倾洒战场的真正军人的悲哀。


---------------------------------------------------------------------------------------------
如果此帖已有人转过,请斑竹删除.
转自
http://hi.baidu.com/mosi124/blog ... 9abf2dd52af126.html
先来看高顺的地位。在吕布军中,高顺和陈宫一武一文,应算是左膀右臂。张辽、臧霸、郝萌、曹性、成廉,魏续、宋宪、侯成只是吕布的八健将而已(好比成吉斯汗的四鹰四狗)。“威震逍遥津”的张辽名满天下,众人皆知;臧霸后来被曹操委以方面之任,袁曹争霸时以类似游击战的战术牵制了袁绍的战略左翼。就是这么两个狠角色在吕布手下当时也只是"健将",由此可见高顺的厉害所在。  

我们先从三国演义说起。  

首先,高顺是吕布手下第一大将当是无疑。先看第11回,“高顺方引军到,杀将入来.....吕布自引救军来...背后高顺、魏续、侯成赶来",在危及时刻,吕布总是首先派高顺到最危及的地方;再看第17回,"高顺引一军进小沛,敌桥蕤;陈宫引一军进沂都,敌陈纪;张辽、臧霸引一军出琅琊,敌雷薄;宋宪、魏续引一军出碣石, 敌陈兰;吕布自引一军出大道,敌张勋",这里可以看出高顺总是独挡一面,而其他健将都是两将双出.  

高顺勇武到什么程度,且来看这个片断:"布...令高顺领兵五万,袭玄德之后。玄德闻得此信,乘阴雨撤兵,弃盱眙而走,思欲东取广陵。比及高顺军来,玄德已去。"可见高顺威名所向,连拥有张翼德和关云长两员猛将的刘备都望风而逃.  

若单论个人武力,高顺似乎也能入得一流好手.夏侯元让拔矢啖睛之前,就曾和高顺力斗四五十合,若以武侠小说的观点来看,那也是夏侯?剧斗之后真元损耗,内气不继,才着了曹性的道儿,重创夏侯?的功劳多半还是归于高顺的武勇.  

再来看看三国志史书上真实的高顺是如何的勇猛.  

"(高顺)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陈营".平平淡淡的一句话中,似乎除了可以看见七百视死如归的壮士,无数舍死还生的血战外,还有一位勇烈沉稳的将军.建安三年,吕布与刘备反目,派高顺统率大军攻击小沛的刘备军。即使是拥有关张两位"万人敌"的刘备军,也没有能够抵挡"陷阵营"的兵锋,高顺占领小沛,随即击破由曹营头号大将夏侯?所率的曹操援军。这是高顺军人生涯的颠峰.  

裴松之注〈吕布传〉引〈英雄记〉记载,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短短十一字里,一位严毅威重,清廉自守,生活朴素严谨,善于自我克制的真正军人形象跃然纸上。汉末乱世,兵戈四起,朝不保夕,人多有世事无常,及时立业行乐之叹,加之汉人有豪饮之风,因此后汉三国人物多嗜酒无度。作为乱世中的军人,高顺放弃了血战之后无节制的放纵与欢乐而选择能够随时保持清醒与克制的道路,仔细想来,让人佩服的不仅是他的自律,更是为主君随时准备清醒状态的那一份忠义之心,换句话说是真正的"无我"。在骄悍暴虐,杀掠无度的吕布并州军团中,独善其身的高顺,使人感到分外的清新可敬。  

高顺的冲锋陷阵,可以说无愧完美的军人称号,然而他更令人钦佩的还是那种高洁忠义的品格。  

"建安元年六月夜半时,布将河内郝萌反,将兵入布所治下邳府,诣厅事合外,同声大呼攻合,合坚不得入。布不知反者为谁,直牵妇,科头袒衣,相将从溷上排壁出,诣都督高顺营,直排顺门入。顺问:“将军有所隐不?”布言“河内儿声”。顺言“此郝萌也”。顺即严兵入府,弓弩并射萌?;萌?乱走,天明还故营。萌将曹性反萌,与对战,萌刺伤性,性斫萌一臂。顺斫萌首,?舆性,送诣布"。深夜兵变这种险恶无比的形势下,吕布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高顺不会背叛,于是逃往高顺营中。高顺确实没有辜负吕布的信任,详细询问了叛乱的细节后迅速确认了叛乱主谋,严兵整甲,半夜之内就平定了叛乱,而且亲手砍杀了叛乱主谋郝萌。  

对吕布这个反复无常以怨报德的主人,高顺不仅为他冲锋陷阵,更是尽了自己的一切力量来辅佐他。某次吕布要亲自出军向臧霸索要财物,高顺劝他珍惜名声,不要为这等无谓的行为出兵,实际上是变相的劝谏吕布不要过于贪图小利。吕布自然不会听从。关于这个主人的本性,高顺是看的很清楚的,他常对吕布说:"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实际上就是含蓄的指出了吕布翻覆无常,轻狡刚愎的毛病.吕布呢?"知其忠而不能用"。不仅如此,郝萌反后,吕布开始猜忌诸将,甚至剥夺了高顺的兵权交给自己的小舅子魏续,直到作战时才赋予他临时指挥权,面对如此的猜忌与冷遇,高顺仍然无悔的为吕布作战直至最后。("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顺亦终无恨意")  

建安三年,曹操东征吕布,围城三月,吕布众叛亲离,开城投降的,却包括了吕布最信任的魏续。吕布势败被俘,张辽见大势已去,率领部曲投降,臧霸只身逃亡,而高顺则被降将所俘。关于这些人物的下场,史书与演义大致相差无几,看看演义中的描写:吕布多方乞命,自然不足道;陈宫慷慨就义,然死前不免挂念老母妻小;张辽破口大骂,与其说胆略,更不如说是明知必死后的破罐破摔。而真正率真的是高顺,在曹操问起时一言不发,从容就义。无言中透出来的那种轻蔑,那是一种"老子不屑与你说话"的气魄!  

或许曹操是更好的主人,可是这有什么意义呢?自己捍卫的旗帜倒下了,自己自然没有存活的意义。简单质朴清白的武人心理,人想苟活下去是可以找到各种大义凛然的借口的,不过至少任何人也无权指责贯彻自己信念慷慨赴义的殉难者。  


http://post.baidu.com/f?kz=124258984
三国之内我最欣赏的就是高顺!
:( 跟错人了.
毛主席教育过我们,站错队是很严重地.
曹公爱才、却不收高顺,没法理解。

沉默的人都是无用武之地的结局?
原帖由 轻舟已过 于 2007-8-5 16:03 发表
曹公爱才、却不收高顺,没法理解。

沉默的人都是无用武之地的结局?

;P 不愿降有甚办法?
:L 真为老高不值,主子都讨饶了,有啥好扛的?:D 瞧人家张辽多机灵,围城那会见风向不对,带着弟兄就“弃暗投明”了。
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
这一点就是标准的军人。。。:D :D
就说演义吧。
觉得如果夏侯敦被高顺射死了,曹操反而可能接受高顺的投降,但偏偏只射瞎了老夏一只眼,这就埋下了仇恨,估计夏侯敦在高顺被捉之前,就已经多次在曹操那里念叨过:抓住高顺一定要替咱作主、把他千刀万剐云云。
“估计夏侯敦在高顺被捉之前,就已经多次在曹操那里念叨过:抓住高顺一定要替咱作主、把他千刀万剐云云。”


;P ;P 厉害~~~~~~~~~~~~~~~~~
沉默的宁死不屈者,因为没喊口号而被遗忘?
原帖由 讨虏校尉 于 2007-8-6 17:34 发表
就说演义吧。
觉得如果夏侯敦被高顺射死了,曹操反而可能接受高顺的投降,但偏偏只射瞎了老夏一只眼,这就埋下了仇恨,估计夏侯敦在高顺被捉之前,就已经多次在曹操那里念叨过:抓住高顺一定要替咱作主、把他千 ...


偶记得射瞎夏侯敦的人叫曹性吧.而且当场就被夏侯敦挑死了
老实人肯定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