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外交(连载三) 译自2003年11-12月《外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8:17:57
中国的新外交(连载三) 译自2003年11-12月《外交》(Foreign Affairs)
作者:埃文-S-麦迪罗斯 M-泰勒-福若维尔
译者:张丽霞(西雅图)(zlxsd@163.com)


首发于光明观察,转载请注明译者及出处;本译文仅供参考,引用请查对原文。

图谋世界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中国对全球事务采取的措施是有限的、回应式的(reactive)。在过去十多年,中国外交政策在内容、特色以及实施这三个方面的转变代表了北京对以上策略的演变。目前,更具深意的转变正在进行之中。

在最近三年中,特别是从2001年9月11日以来,针对国际体系以及中国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中国战略学家开始刊发文章反映他们观点上的重大转变。例如,提倡中国抛弃长期怀有的受害者心态的煽动性文章最近不断出现在中国主要报纸和杂志上。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强调应主要站在中国"150年的耻辱"这个视角来考虑它在现代国际事务中的地位,这些作者抛弃了这一观点,甚至江泽民在2001年7月庆祝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微妙地对此表示赞同。中国有影响的分析家开始转而宣扬中国应该怀有"大国心态"。这个开始出现的概念将会使中国改变受害者心理,取而代之的则是20年来巨大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自信,以及对过去不愿承担国际责任和目前国际影响力有限的默认。

这些观点的自然延伸就是中国日益强调把大国关系放在外交政策的优先位置上。中国战略学家越来越将本国的利益看作与重要大国的利益一致,而与发展中国家的联系要相对较少,同时,后者已经下降到次要位置。单单这一变化就可代表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觉察到的重要转变,那时,很多中国人仍认为自己的国家被全球化、其他主要大国和多边论坛剥夺了投票权。现在,中国官员明白无误地谈到,大国之间需要 "分担责任"--包括中国在内。国家主席胡锦涛于今年7月成为中国首位参加八国集团会议的领导人(尽管只是作为"对话国"),就反映了这些变化。

影响中国新思路的最后一个重要因素是,它最近承认,即使是勉强承认,目前的这个世界还是单极世界,美国的绝对优势将持续几十年。虽然中国领导人公开鼓吹多极化是时代潮流(并谴责美国的单边主义),但中国的分析家们现在承认,他们的国家在最近的将来不可能(也将不会)挑战美国的全球统治地位--尽管亚洲的态势还不太明确。中国一位知名外交政策专家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分析了"霸权能力" (hegemonic power)和"霸权行为" (hegemonic behavior)的区别,并建议中国可接受前者,而不是后者。这个学者论证说,"和平、发展"以及中国的经济目标仍可以在单极世界中得以实现--过去的成就已证实了这一点。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一流的军事力量及其最近20年维持亚洲稳定的努力,虽然很多中国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国内还是国外?

同以上这些趋势同样重要的是,中国要想成为世界上有影响的国家,仍须面对不少重大障碍,更不要说成为国际社会的主导者。目前,中国的外交政策仍服务于其领导人的国内目标:也就是,巩固成果,深化改革,在国家转型过程中确保列宁主义的政治体制得以生存发展下去。即使这个国家的外交更为活跃,其国内形势仍不很清晰,这个国家的领导人要处理国家转型所带来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变化。

正如SARS疫情所显示的,中国的政治体制仍不透明,这会危及周边国家的经济和生活。北京初期处理危机的糟糕方式很快损害了亚太各国同中国的友好关系。由于只注重国内的稳定,这个国家的领导人最初漠视了这一疫病,信息的封闭加速了疾病的传播。幸运的是,这场危机使领导人最近才敏感地意识到这个国家已经与国际社会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尽管经受了这一挫折,中国的新外交肯定会继续下去,这给美国和亚洲的决策者既提供了机会又带来了挑战。中国对国际机构的积极参与创造了更多在重要议题上合作的机会。还有,现在中国带到桌面上来的是更多的策略和影响。当这个国家与国际社会的利害关系不断增加、其利益与大国利益联系在一起时,中国将逐步致力于消除各种传统的以及非传统的威胁全球安全的力量。北京在处理北朝鲜核危机中的领导作用就是个明显的例子。美国领导人应将类似合作扩展到其他安全问题上,以控制双方的敌意并建立双边信任关系。中美两国关系一直起伏不定,这样的努力对于稳定两国关系至为关键。

然而,美国应该一直牢记,当中国日益参与到国际社会中来,它运用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服务于自身利益的能力将会越来越娴熟。今天的中国当然更加精明和老练,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更为友善。当中国的地位得以改善,可以削弱甚至挑战美国及其盟友的政策时,北京的新技巧有时可能会遏制华盛顿的目标。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最近几年中国连续挫败美国的能力就是一个警钟。美国的决策者和外交人员应该在一系列国际机构中做好与一个更有影响的中国打交道的准备。毕竟,中国外交人员的努力和注意力日益投入到这些机构上。

虽然现在北京看起来准备在国际规则和规范下追求自身利益,但中国对这一体系的某些方面并不满意,比如对美国的绝对优势,特别是对台湾的地位问题。华盛顿应对中国的这些挫折感保持清醒的意识,并在承认中国对地区影响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确立它与北京及其邻国的关系。中国正在迅速成为亚洲发展的引擎,这赋予了它更大的影响力。尽管美国在那里拥有战略基地,如果它希望继续享受在这一地区的优待,华盛顿需要始终如一地注意处理好与地区朋友和盟友的关系。

美国和整个国际社会的一项长期任务是,确保中国的新外交和它日益凸显的全球政治视点是与稳定和安全相一致的。同中国全面竞争无疑会使美国耗费资源,并且会阻止维持亚洲长期平衡的一支力量出现。自相矛盾的是,中国对国际机构参与的日益增多为它提供了一条影响本国认同、追求自身利益的新途径,并为参加这些组织的其他国家创造了增加影响的机会。

在未来20年,中国的注意力仍主要集中于内部,忙于处理无数国内问题。毕竟,对于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来说,继续进行经济、政治现代化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中国最高政治领导人将未来20年视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对国际社会来说,这同样是个好机会,美国的决策者应该明智地利用这一时间,用来处理中国的上升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全文完)

附:网页与原文
http://www.foreignaffairs.org/20031101faessay82604/evan-s-medeiros-m-taylor-fravel/china-s-new-diplomacy.html中国的新外交(连载三) 译自2003年11-12月《外交》(Foreign Affairs)
作者:埃文-S-麦迪罗斯 M-泰勒-福若维尔
译者:张丽霞(西雅图)(zlxsd@163.com)


首发于光明观察,转载请注明译者及出处;本译文仅供参考,引用请查对原文。

图谋世界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中国对全球事务采取的措施是有限的、回应式的(reactive)。在过去十多年,中国外交政策在内容、特色以及实施这三个方面的转变代表了北京对以上策略的演变。目前,更具深意的转变正在进行之中。

在最近三年中,特别是从2001年9月11日以来,针对国际体系以及中国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中国战略学家开始刊发文章反映他们观点上的重大转变。例如,提倡中国抛弃长期怀有的受害者心态的煽动性文章最近不断出现在中国主要报纸和杂志上。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强调应主要站在中国"150年的耻辱"这个视角来考虑它在现代国际事务中的地位,这些作者抛弃了这一观点,甚至江泽民在2001年7月庆祝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微妙地对此表示赞同。中国有影响的分析家开始转而宣扬中国应该怀有"大国心态"。这个开始出现的概念将会使中国改变受害者心理,取而代之的则是20年来巨大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自信,以及对过去不愿承担国际责任和目前国际影响力有限的默认。

这些观点的自然延伸就是中国日益强调把大国关系放在外交政策的优先位置上。中国战略学家越来越将本国的利益看作与重要大国的利益一致,而与发展中国家的联系要相对较少,同时,后者已经下降到次要位置。单单这一变化就可代表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觉察到的重要转变,那时,很多中国人仍认为自己的国家被全球化、其他主要大国和多边论坛剥夺了投票权。现在,中国官员明白无误地谈到,大国之间需要 "分担责任"--包括中国在内。国家主席胡锦涛于今年7月成为中国首位参加八国集团会议的领导人(尽管只是作为"对话国"),就反映了这些变化。

影响中国新思路的最后一个重要因素是,它最近承认,即使是勉强承认,目前的这个世界还是单极世界,美国的绝对优势将持续几十年。虽然中国领导人公开鼓吹多极化是时代潮流(并谴责美国的单边主义),但中国的分析家们现在承认,他们的国家在最近的将来不可能(也将不会)挑战美国的全球统治地位--尽管亚洲的态势还不太明确。中国一位知名外交政策专家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分析了"霸权能力" (hegemonic power)和"霸权行为" (hegemonic behavior)的区别,并建议中国可接受前者,而不是后者。这个学者论证说,"和平、发展"以及中国的经济目标仍可以在单极世界中得以实现--过去的成就已证实了这一点。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一流的军事力量及其最近20年维持亚洲稳定的努力,虽然很多中国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国内还是国外?

同以上这些趋势同样重要的是,中国要想成为世界上有影响的国家,仍须面对不少重大障碍,更不要说成为国际社会的主导者。目前,中国的外交政策仍服务于其领导人的国内目标:也就是,巩固成果,深化改革,在国家转型过程中确保列宁主义的政治体制得以生存发展下去。即使这个国家的外交更为活跃,其国内形势仍不很清晰,这个国家的领导人要处理国家转型所带来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变化。

正如SARS疫情所显示的,中国的政治体制仍不透明,这会危及周边国家的经济和生活。北京初期处理危机的糟糕方式很快损害了亚太各国同中国的友好关系。由于只注重国内的稳定,这个国家的领导人最初漠视了这一疫病,信息的封闭加速了疾病的传播。幸运的是,这场危机使领导人最近才敏感地意识到这个国家已经与国际社会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尽管经受了这一挫折,中国的新外交肯定会继续下去,这给美国和亚洲的决策者既提供了机会又带来了挑战。中国对国际机构的积极参与创造了更多在重要议题上合作的机会。还有,现在中国带到桌面上来的是更多的策略和影响。当这个国家与国际社会的利害关系不断增加、其利益与大国利益联系在一起时,中国将逐步致力于消除各种传统的以及非传统的威胁全球安全的力量。北京在处理北朝鲜核危机中的领导作用就是个明显的例子。美国领导人应将类似合作扩展到其他安全问题上,以控制双方的敌意并建立双边信任关系。中美两国关系一直起伏不定,这样的努力对于稳定两国关系至为关键。

然而,美国应该一直牢记,当中国日益参与到国际社会中来,它运用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服务于自身利益的能力将会越来越娴熟。今天的中国当然更加精明和老练,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更为友善。当中国的地位得以改善,可以削弱甚至挑战美国及其盟友的政策时,北京的新技巧有时可能会遏制华盛顿的目标。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最近几年中国连续挫败美国的能力就是一个警钟。美国的决策者和外交人员应该在一系列国际机构中做好与一个更有影响的中国打交道的准备。毕竟,中国外交人员的努力和注意力日益投入到这些机构上。

虽然现在北京看起来准备在国际规则和规范下追求自身利益,但中国对这一体系的某些方面并不满意,比如对美国的绝对优势,特别是对台湾的地位问题。华盛顿应对中国的这些挫折感保持清醒的意识,并在承认中国对地区影响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确立它与北京及其邻国的关系。中国正在迅速成为亚洲发展的引擎,这赋予了它更大的影响力。尽管美国在那里拥有战略基地,如果它希望继续享受在这一地区的优待,华盛顿需要始终如一地注意处理好与地区朋友和盟友的关系。

美国和整个国际社会的一项长期任务是,确保中国的新外交和它日益凸显的全球政治视点是与稳定和安全相一致的。同中国全面竞争无疑会使美国耗费资源,并且会阻止维持亚洲长期平衡的一支力量出现。自相矛盾的是,中国对国际机构参与的日益增多为它提供了一条影响本国认同、追求自身利益的新途径,并为参加这些组织的其他国家创造了增加影响的机会。

在未来20年,中国的注意力仍主要集中于内部,忙于处理无数国内问题。毕竟,对于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来说,继续进行经济、政治现代化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中国最高政治领导人将未来20年视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对国际社会来说,这同样是个好机会,美国的决策者应该明智地利用这一时间,用来处理中国的上升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全文完)

附:网页与原文
http://www.foreignaffairs.org/20031101faessay82604/evan-s-medeiros-m-taylor-fravel/china-s-new-diplomac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