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井帝国在行动》-揭开日本财团的中国布局(长篇连载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15:51:58
作者:白 益 民


——— 很少有中国人知道,丰田、东芝、索尼、松下、三洋、NEC都是三井财团体系的重要成员,在他们看似激烈竞争的背后,却有着更多的共谋。

——— 从基础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到能源矿产,三井财团已经在中国展开了令人震惊的精妙布局,中国企业已经被三井层层“捆绑”。

——— 陆、海、空三位一体的准军事化财团体制始终是日本经济的脊梁,而不被中国人所知,到了该研究日本的时候了!

——— 一位深入三井财团12年,高喊“向日本学习”而“让日本畏悸”的中国人,揭开鲜为人知的内幕,并宣称“日本不再有秘密!作者:白 益 民


——— 很少有中国人知道,丰田、东芝、索尼、松下、三洋、NEC都是三井财团体系的重要成员,在他们看似激烈竞争的背后,却有着更多的共谋。

——— 从基础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到能源矿产,三井财团已经在中国展开了令人震惊的精妙布局,中国企业已经被三井层层“捆绑”。

——— 陆、海、空三位一体的准军事化财团体制始终是日本经济的脊梁,而不被中国人所知,到了该研究日本的时候了!

——— 一位深入三井财团12年,高喊“向日本学习”而“让日本畏悸”的中国人,揭开鲜为人知的内幕,并宣称“日本不再有秘密!
阅 读 提 示


——中国著名的国有企业 “上海宝钢”怎么被日本财团称为他们的成员企业了呢?

—— 创建了“新浪网”的四通集团曾经“与巨人同行”,却被业界称为“引狼入室”,这个巨人和狼到底是谁呢?

—— 你知道谁曾经打造了索尼公司,又宣称将上海广电集团再打造成一个“中国的索尼”吗?

—— 东芝与索尼在蓝光DVD标准上的竞争不过是演给外人的一场戏,其实他俩是一家人,谁又是这个家的家长呢?

—— 日系手机真的全都败走中国了吗,还是另有图谋?这是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你清楚这盘棋的对手是谁吗?

—— 为什么日本媒体把中国的“和谐号”列车称为“异乡的新干线”,这又与“台湾新干线”有什么联系呢?

—— 在中国航油集团输掉5.5亿美元的一盘赌局中,谁是那个麻将桌上“3对1”的幕后庄家?

——“丰田汽车”真的是丰田家族创建和经营起来的公司吗,还是另有其人?暗中布局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又是谁?

—— 谁在背后为东芝撑腰,以42亿美元吞下了西屋电气,拿到了80亿美元的中国订单,又打响了“核大战”?

                           答案只有一个: 三井
内 容 简 介
《三井帝国在行动》这部书,把日本当作一面镜子,用“三井”、“综合商社”、“财团”这三个概念作为一条主线,将众多热点事件、中日企业竞争与合作、重点产业分析等以案例的写作形式联系起来。这部书将告诉读者,丰田集团并非是丰田家族一手创建和经营起来的公司,背后另有其人,他的名字叫“三井”。

除了丰田汽车外,书中提到的东芝、索尼、松下、三洋、NEC等也都是三井财团的成员企业或重要关联企业,这的确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识。此外,三井住友银行、商船三井、三井造船、石川岛播磨、新日铁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也都归于三井财团这个大家庭,他们在书中的故事中扮演着不同角色。

本书不仅仅揭开了这些三井财团企业的身世之谜,更重要的是暴露出他们之间相互配合在中国众多产业上的隐秘布局和扩张战略,以及他们拓展市场和控制商权的手段,从而展现三井财团在钢铁、汽车、信息产业、石油、核电、高速铁路等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上开辟出的一个又一个战场。

对于很多坚持发展中国自主品牌的企业来说,《三井帝国在行动》这本书的推出,进一步展现了“商战”的波诡云谲。在中国和全球市场上,面对一个比丰田集团还要大数十倍的三井财团这样一个“大帝国”,我们的企业如何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一个迫不急待要研究的课题,涉及到了经济体制的层面。

作 者 简 介
白益民,男,1968年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 1993-2005年,就职于三井物产(中国)有限公司;2006年,他创建了“超级主义者”网站(www.superist.com),率先提出东方经济学的理念,并推出了介绍日本经济模式的《三井帝国启示录——探寻微观经济的王者》一书;2007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的理事,并组建了“财团经济研究室”,还同时担当多家财经类杂志媒体的特约撰稿人。
读者交流,请到作者博客 : http://blog.sina.com.cn/superist
到了该研究日本的时候了!

梦系中国人自己的综合商社
倡导中国新经济的财团机制
促进国民企业的振兴与发展
捍卫国家经济的主权与安全

对外开放30年,进入中国的外资早已告别“散兵游勇”状态。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与制衡,以三井为代表的日本财团通过各种途径,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地介入了中国重大事务,并带来一系列复杂影响。然而,一些大型中资企业为了自身的短期利益,充当日资的“铺路石”与“敲门砖”。

三井物产这样的综合商社以及其财团所属企业早就成为了日本经济的基石,也是日本微观经济的操盘手。日本政商双方都对综合商社这种商业形态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高度共识。日本政府的重大国策多咨询于财团,而非院校学者,财团领袖成为内阁高级顾问是常事。日本政商之间一直处于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状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的主权不仅体现在领海、领土的管辖与治理权,更重要的是集中在经济的自主决策权上。保持经济主权的独立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提,也是实现经济繁荣、国家富强、民族自决的重要保障。如何与三井这样政商一体的日本财团合作与博弈,将成为中国企业和政府相关经济主管部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更让人忧虑的是,中国大学经济系使用的教科书几乎都是清一色由美国经济学家撰写的,或者模仿美国经济学家撰写的,根本不提日本和韩国存在的被称为综合商社的企业组织。这些教科书不仅渗透到中国的院校,也渗透到中国政策制订者的思维之中,使个人自由主义、金融化、证券化成为一种近乎全国性的思潮。


媒 体 关 注

三井物产到底是做什么的?这似乎是个全球性的迷。三井物产中国副总代表魏杰是这样介绍的:“问我们做什么,不如问我们不做什么。我们不做毒品、不做武器弹药这些违犯法律的事,但是其他的只要有机会我们都可以做。”
              —— 摘自《环球财经》2006年8月期/梁志坚

三井财团体系内的500强企业有一大把,财团所属的成员企业就有丰田、东芝、索尼等全球行业翘楚。在世界范围内,三井投资、参股的企业几乎无所不在,但是在三井关联企业的身上基本看不到三井的名称,三井就如一艘潜艇——它就潜伏在你身边,但你却感受不到它。
——摘自《商界•中国商业评论》2007年5月期/萧三匝

上世纪50年代末,原三井财阀直系、旁系公司以企业集团的新形式集结而恢复成为大财团。三井财团的经理会成员公司及其子公司和关联公司共达150多家。而三井物产则在1995年世界500强排名第二,并且连续5年以上进入世界500强前三名。
——摘自《董事会》2007年3月期/袁璐

无论是农作物、矿产资源还是消费品,无论是原材料、中间件亦或是终端商品,在所有的生产、贸易和物流环节,三井都扮演着“幕后推手”的角色,将自己的下属公司以及关联企业推到台前,不断地扩大着市场、资源和疆土,谋求着利润最大化,而自己则隐藏起来,像极了“影子帝国”里的王者。
—— 摘自《商务周刊》2008年1月期/ 袁瑛 王晓君

难怪人们常说,商社从拉面到火箭、从卫星到鸡蛋都做。甚至更有比卫星大的宇宙,比鸡蛋小的芯片和肉眼根本看不见的生物工程。那么,“综合商社”到底是什么?综合商社,是日本独有的企业形态。从三菱商事和三井物产这两家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可以发现,“综合”就是这类独特企业的金字招牌。
——摘自《中外管理》2007年4月期/王缨
目  录
《三井帝国在行动》
                   —— 揭开日本财团的中国布局

自 序
前 言 (略)

第一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4
三井财团成功地将上海宝钢纳入到自己的“利益共同体”中,并将其打造成一部 “超级提款机”,从而在铁矿石涨价、海运费上升和钢材物流布局中享用着一道道美味大餐。在分享中国钢铁红利的同时,一个更庞大的战略正在酝酿,三井财团推进的“大东亚钢铁共荣圈”开始逐步形成。
第一节  启动中国攻略••••••••••••15
第二节  向全方位和纵深发展••••••20
第三节  占据上游制高点(略)
第四节  高明的玩家••••••••••••••24
第五节  梳理中国钢铁产业链(略)
第六节  大东亚钢铁“共荣圈”(略)
第七节 谁来主导中国钢铁联盟?•••29

第二章  踏上四通八达的跳板  •••••••••••••••••••••35
中国著名的“新浪网”是由四通集团创立的,而四通的发展历程以及它辉煌一时的产品“四通打字机”却与三井财团密不可分。因为四通最初的贡献,富士通、松下电工、瑞萨、ALPS公司、Ferrotec公司等一批三井财团的关联企业如今已经在中国市场茁壮成长,枝繁叶茂了。
第一节  “慷慨”的帮助••••••••••36
第二节  搏弈、竞合、抛弃••••••••41
第三节  鸠占鹊巢,借壳生蛋••••••••45
第四节   大中国工程(略)
第五节  活跃在全球居民周围(略)
第六节  失去的十年(略)

第三章  种下一棵“摇钱树” ••••••••••••••••••••••51
三井财团目标是将曾经制造出中国第一台彩电的“上广电”(SVA)打造成“中国的索尼”。在此过程中,索尼、东芝、松下、NEC等三井财团的重量级企业借助上广电这棵“摇钱树”,都参与到了对中国电视产业链的战略统合之中。时至收获季节,曾经种下的摇钱树开始哗哗作响了。
第一节  重复“引进-再引进”的老路••52
第二节  种下一棵棵树苗•••••••••••••56
第三节  不由自主的 “龙头”•••••••••61
第四节  暗中的统合(略)
第五节  日本领头 “雁行模式”(略)
第六节  政府担当怎样的角色(略)

第四章  隐藏的垄断与共谋 ••••••••••••••••••••••••71
以三井财团的东芝和索尼为首组成的6C联盟和3C联盟,向中国DVD生产企业擎起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利剑。此后,针对中国民间企业主导的EVD联盟的反抗,三井财团又通过“东芝HD-DVD阵营”和“索尼BD阵营”分别整合清华大学和中国华录集团的力量,实施“以华制华”的战略。
第一节  挥起专利大棒•••••••••••••••72
第二节  竞争背后的垄断•••••••••••••77
第三节   红光PK蓝光•••••••••••••••82
第四节  相煎何太急•••••••••••••••••87
第五节  内容为王的铁律(略)
第六节  中国需要怎样的产经体制(略)

第五章  大产业链上的棋局 •••••••••••••••••••••••93
三井财团曾经错误地估计中国3G手机牌照发放的时间,也低估了中国政府对国产标准的支持,造成了早期的市场战略被打乱。NEC、松下、东芝、三洋这些三井财团的企业在试水中国2G手机市场之后,采取“以退为进”战略,隐身中国3G市场。其中,NEC摆开了“3G,以中国为核心”的棋局。
第一节  3G产业的幕后推手•••••••94
第二节  咄咄逼人的实力(略)
第三节  目标中国,以退为进•••••99
第四节  布局中蕴含的野心••••••103
第五节  整合资源再发力••••••••107
第六节  韩国带来的启示(略)
第七节  中国缺失“综合性企业”(略)

第六章  无敌的商人道 •••••••••••••••••••••••••••113
人们熟知的丰田集团是三井财团的重要成员。深受三井商业文化影响的丰田集团向来以夺取商权为根本目标,其商业能力集中体现在丰田通商(隐藏的三井)身上。丰田通商与丰田汽车如影随形,在中国悄然投资了120多家企业,分布在汽车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并不断延伸到其它领域。
第一节        影子丰田在中国••••••114
第二节        丰田汽车商社••••••••119
第三节        产业配套体系••••••••124
第四节  决胜流通领域(略)
第五节  价值综合者(略)
第六节  像商人一样思考(略)

第七章  商场如战场 •••••••••••••••••••••••••••••132
中国燃料油垄断企业“中航油”,曾经被《求是》杂志盛赞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棋盘上的过河尖兵”,却浑然不知地掉进了三井财团的大网中,在石油期权交易中亏损5.5亿美元。随后,三井财团的期货公司和战略研究所在中国境内展开行动,对中国能源市场和政策施加影响。
第一节  巨亏背后有玄机••••••••133
第二节  “3对1”的庄家赌局•••138
第三节  事后现身的操盘手••••••142
第四节  遏守咽喉,卡住物流(略)
第五节  情报力与战略视野(略)
第六节  学费不能白交(略)

第八章  “商人幕府”的真经 ••••••••••••••••••••149
为争夺京沪高速铁路项目,日本财团组建了“中国高速铁路日本企业联合”,基本上是“台湾新干线日本企业联合”中的原班人马。有所不同的是,在台湾出面领头的是“三井”,而在大陆换成了“三菱”。 以台湾的“市场换政治”和大陆的“市场换技术”为背景,日本财团两岸通吃,满载而归。
第一节  政治挂帅显神通••••••••••••150
第二节  “三位一体”的攻势 •••••••154
第三节   进军中国“大提速” ••••••159
第四节  陨落的“中华之星”(略)
第五节  韩国为什么能?(略)
第六节  呼唤“中国产业军团”(略)

第九章  谁在觊觎“核按钮” ••••••••••••••••••••166
根植中国电力市场多年后,三井财团的东芝公司以54亿美元收购了有“核电鼻祖”之称的美国西屋电气公司,从而顺利地从中国政府手上获得了80亿美元的核电设备合同。与此同时,三井财团还借助中科院和韩国企业的力量切入中国电力装备市场,并且在中亚地区与中国展开“核原料”的争夺。
第一节  悄然的渗透••••••••••••••••167
第二节  从“三峡”到“2008奥运会”(略)
第三节  抢占中国核电市场••••••••••171
第四节  “一鱼多吃”的手法(略)
第五节  资源争夺引发“核大战”•••••176
第六节  日本是怎么赢的?(略)

第十章   财团就是力量 •••••••••••••••••••••••••••181
以三井为代表的日本财团,围绕“全套完整产业链”而构造组织结构,以主办银行、综合商社和制造企业“三位一体”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原料、技术和市场。这种财团体制充满着家族文化和商帮文化的浓厚色彩,而日本大学经济专业的参考书则直接称之为“日本型社会主义”。
第一节  对抗列强的坚定意志••••••••182
第二节  合纵连横,网状生存••••186
第三节  忠诚的经理人队伍(略)
第四节  争夺全球“商权”•••••••191
第五节  金融战败的教训(略)
第六节  新的丰收季节••••••••••195
第七节  从内看是社会主义(略)

后 记
日本在明治维新(1868年)后很快成为亚洲唯一的世界性强国,更在二十世纪70年代迅速从战败国的灰烬中,重建、复原、振兴、一跃为经济强权。如今,美国借助金融实力控制着宏观经济领域,日本则一改当年锋芒毕露的气势,扮成一个“失去10年”的虚弱巨人,暗中把持着微观经济的命脉。
日本“装穷”为哪般••••••••••••201
微观经济的王者••••••••••••••••202
民族品牌的背后••••••••••••••••203
岂只金融有风险••••••••••••••••205
有计划的市场经济••••••••••••••206

附录一:               
《三井帝国启示录》书评 ——本书之姊妹篇 •••••••••••••208
丰田为什么卖白薯粉?(《21世纪经济报道》);
超越“超越日本的激情岁月”(《新京报》)
作 者 自  序

1993年12月底,经过北京市外企服务公司(FESCO)的推荐和一次简单的面试,我无意中进入了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北京事务所(现三井物产(中国)有限公司)的粮油食品部工作。第二年,也就是1994年,美国《财富》杂志评选上一年度的世界500强企业,三井物产名列第一,紧随其后排在第二至第五位的是另外几家日本综合商社,印象中分别是三菱商事、住友商事,伊藤忠商事和丸红商事。
1996年4月,我被派往三井物产东京总部研修和工作,主要学习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粮食贸易和美国的粮食期货操作,以及三井物产在日本国内粮食储运和物流体系等。学习这些业务知识让我受益匪浅,然而更加震动我的是三井物产总部的核心运作机制以及那里日本职员的精神风貌。记得教授业务的大江先生对我说:“如果没有综合商社,日本经济就会垮掉了。”更让我吃惊是,他说:“日本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没有贫富分化”。
2004年9月,我被聘为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院的兼职教师,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2005年3月,我又参与了选拔应届大学毕业生进入三井物产(中国)有限公司工作的面试。令人非常惊讶的是,几乎所有在校的学生和面试者(包括日语专业的学生)都没有听说过三井物产。当我告诉学生们,丰田、东芝属于三井财团,而三井物产是三井财团的核心领导成员时,学生们的脸上露出疑惑的神情。此时,我才意识到中国的大学教育已经充斥了美国教材,几乎无人关注日本经济模式。
2005年10月,看到中国经济中暴露出的很多问题,同时意识到当代的中国企业界和教育界对日本经济模式研究的极端缺失和漠视,我决心辞去在三井物产的工作,公开我的研究网站“超级主义者”(www.superist.com)。此时,曾经12年前招聘我进入三井物产工作的内田龙太郎经理又调回北京工作,我正式向他递交了辞职报告。内田先生想挽留我在三井物产继续工作,我对他认真地说:“我已经在三井物产学习了12年,请允许我毕业吧。”
离开三井物产之后的半年中,我将一些自己的研究文章传到互联网的几个论坛上,很多青年学生反应热烈,纷纷进入“超级主义者”网站来求知,并且进行互动学习。不久,在媒体工作的翟玉忠先生找到我,希望我将网站上文章整理成书,以便更好地让企业界和学术界了解以综合商社为代表的日本经济模式。这时的三井物产已经将很多重要部门独立出来形成新的产业公司,世界500强排名在2005年降到了148位,似乎是有意识地隐藏起来。
2006年6月,《环球财经》的执行主编梁志坚突然打电话来,提出要采访我。此时,我正在专心创作第一本书《三井帝国启示录》。梁志坚解释说,他已经两次采访了三井物产驻中国的总代表,但是没有了解到关于三井物产经营方面任何有价值的信息,而且发现三井物产的中文网站也处于关闭状态。在网上查找资料时,他发现“超级主义者”网站提供了关于三井物产为代表的日本综合商社和财团的详细研究资料,由此提出对我进行采访。
通过这次采访,我又结识了《环球财经》的主力编辑邵振伟先生,在他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开始尝试写作财经类文章。从2006年11月开始,我的两位得力助手袁璐和张凌协助我不断收集和整理出大量资料,而且建立了“财团经济研究室”,由此暴露出日本财团(特别是三井财团)近年来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强力扩张活动。根据这些资料,我们陆续在《环球财经》、《董事会》、《中国财富》、《经济》、《商界评论》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文章(见书后列表),而且被网络媒体广为转载和传播。
2006年11月的一天,我忽然接到《北大商业评论》的一位编辑打来的电话,邀请我去商谈合作撰写日本企业经营管理的文章。当时非常高兴,因为曾经听说该杂志在中国号称拥有如同《哈佛商业评论》的学术地位。然而,当我与这位编辑交谈后,发觉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交流障碍。随后,我们勉强商定以“三井物产国际化”为题,尝试完成一篇研究文章。交稿后,在编辑的要求下,经过8次面目全非的修改后,我实在无法接受学术权威们对日本综合商社的美国式描述,最终遗憾地放弃这项合作。
2007年6月16-17日两天,我参加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主办的“第八届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年会”,被推选为理事,而且遇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从事日本经济研究的很多官方研究机构和著名高校的学者。从收集到的论文看,所有针对日本的研究似乎还只是停留在日本泡沫经济的教训上。人们的视点都集中在日本GDP(国内生产总值)的缓慢增长上,却对日本GNP(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两位数的增长视而不见。
在这次会议中,有一位10年前曾经专门研究日本综合商社和财团体制的大学教授疑惑地问了我两个问题:“日本综合商社在做什么?日本企业之间的相互持股在减少吧?”其实,我明白他是想说“日本财团经历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已经被拖垮了”。他的想法代表了整个中国经济界对当代日本综合商社和财团体制的模糊认识,表现出对日本经济体制的强烈质疑,由此激发出我写作《三井帝国在行动》这本新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袁璐和张凌这两位助手的协助下,2008年4月我终于完成了本书的初稿。


                                           白 益 民
                                               2008年5月12日
第一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在1999年上海举办的财富论坛上,主持人提问三井物产的前任社长上岛重二:“很多公司没有冠以三井公司的名字,但是他可能也是三井的成员或者说是下属企业?是不是在每一个国家,都有三井的企业?”。上岛重二回答说:“在中国我们的老朋友是宝钢”。

三井物产、新日铁作为三井财团的主力,与中国钢铁相关的各个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合资合作,涉及的范围包括生产、贸易、技术、资金等几乎所有方面,成功地将上海宝钢等中国钢铁产业的领军企业纳入到财团的“利益共同体”中。

自从2001年帮助全球最大铁矿石供应商巴西淡水河谷(CVRD)成功并购CMM公司后,三井物产于2003年又跻身为Valepar公司(CVRD控股公司)的第三大股东。此时,三井物产早已经成为澳大利亚铁矿石巨头力拓(Rio Tinto)和必和必拓(BHP)的合作伙伴。

时至2004年,中国经济带动了整个世界钢铁行业、海运贸易等一同实现历史性的繁荣。此时,刚刚完成布局的三井物产和商船三井开始获得丰厚的红利。从最开始的铁矿石涨价,到后来的海运费上升,再到未来的钢材物流,三井财团享用着一道道美味大餐。

在分享中国钢铁红利的同时,三井财团并没有停下行动的脚步,一个更庞大的战略正在酝酿。作为中、日、韩三国钢铁行业的主导力量,上海宝钢、新日铁、浦项制铁的关系日益紧密,三井财团推进的“大东亚钢铁共荣圈”的雏形也越来越清晰。

                                                      作 者 题 注

导 言
上海宝钢与三井物产之间同样存在着类似总经理会议一样的定期交流和战略协调机制。宝钢所必需的铁矿石原料,大多由三井物产等日本企业参股控制。可以说,在宝钢的资金、原材料、生产制造、运输、销售的每个环节都能看见三井的影子。当上海宝钢与三井财团形成利益共同体时,不是 “中国财团对等日本财团”的合作,而是“中国独立企业被日本财团统合”的事实。

第一节  启动中国攻略
                                                
建设宝钢,千载难逢的机会
1971年,三井物产驻纽约的人员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的新闻受到启发,开始研究中国经济,发现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很快,大量地从英国和加拿大进口废铁,而英、加对废铁出口似乎有所限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废铁出口国。于是,三井物产的就频繁与美国、中国方面进行谈判。当世界上大多数商家还在认为美中经济交易往来为时尚早的时候,三井物产竟令人难以置信地分别与美、中谈判成功,1972年3月,大批废铁从美国运往中国。
5年之后,发生了一件对后来中国钢铁行业影响深远的事情。1977年1月下旬,冶金部明确在上海建设“上海宝山钢铁厂”(宝钢集团的前身),主要从日本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简称:新日铁)引进技术装备。经过一年多的筹备、考察和谈判,1978年3月19日,中技公司和新日铁在京签订《关于建设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协议书》。宝钢建设之时,正逢日本企业在世界各地攻城略地,日本经济全面繁荣的时期。那时的中国,也正处在千方百计重振经济的状况。
1978年6月28日,中技公司和日本的新日铁、朝阳贸易株式会社、三一企业株式会社签订《上海宝山钢铁总厂第二号技术协作合同——设备订购规格书、报价、评价、设计审查与审核》,标志着上海宝钢的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此时的三井物产因为与台湾有大量的贸易往来和政治联系,被中国政府认定为“非友好商社”,所以在上海宝钢的建设初期没有在中国大陆公开露面,而三井财团的骨干企业东芝和石川岛播磨重工则与新日铁合作成为宝钢的设备供应商。
宝钢项目对日本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太大了。当时的经团联会长、三井财团东芝公司的社长土光敏夫曾估计,如果日本帮助中国建设像宝钢一样的钢铁联合企业,那么日本的钢铁工业、机械制造业和有关配套的行业都会带动起来,将可能使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宝钢一期工程原料输入、炼焦、烧结、炼铁、炼钢、初轧的成套设备和技术,都是从日本新日铁引进的。
新日铁正是看准了中国钢铁生产大量高档产品必须进口的现实,以提供生产设备和技术为先导进入了中国的钢铁行业。纵观国内的大型钢厂,几乎都从新日铁引进过设备和技术:宝钢几乎全部的生产设备和技术都引进自新日铁;武钢王牌产品硅钢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来自于新日铁;山东莱钢的中型轧钢机工业设备和电气设备分别来自新日铁和东芝;太钢的1549毫米热轧技术由新日铁提供……
然而,某些“意料之外”的麻烦,也为中国钢铁行业日后出现的困境埋下了伏笔。例如,日本先进的钢铁生产设备无法“消化”中国低品味的铁矿石,因此建成后的宝钢只能选择从澳大利亚和巴西进口高品位的铁矿石。为了满足大规模进口铁矿石的需要,上海宝钢建设的计划中也包括了可停泊十万吨以上矿砂船的港口和配套设施,三井财团的关联企业同样成为了这些项目的收益者。
时至2007年11月5日,《宝钢日报》在一篇题为《宝钢与新日铁携手走过三十年》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在宝钢一期和二期工程建设期间,宝钢引进了新日铁成套先进设备。新日铁社长三村明夫在与宝钢30年合作庆典仪式上说,新日铁在尽全力协助建设宝钢一期工程的过程中,加深了双方的信赖关系。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则表示,宝钢与新日铁30年的友好合作,已成为两国经济界合作共赢的一个典范。因此,宝钢与新日铁的合作意义非凡,任重道远。”

谁在扶持宝钢快速成长?
1992年,宝钢与三井物产签署了综合合作协议,建立定期干部交流机制。从那时起,双方定期举行干部交流和各项专题业务交流,尤其是在剪切加工中心领域拥有多项合作。同时,双方还互派骨干员工赴对方公司进行培训,迄今为止双方互相培训已达300多人次。为了巩固和深化三井财团与宝钢的合作关系,三井物产一直在进行着十分细致的协调工作,在总经理会议、干部互派、情报共享等方面与宝钢建立了牢固的联系。
在新日铁和三井物产为宝钢提供技术、物流服务和人才培训的同时,三井财团又开始“帮助”宝钢进行新的产业“扩张”。1993年时,宝钢以9000万日元建立了自己的日本子公司宝和通商,主营宝钢所需的钢铁生产设备、零部件,以及钢铁产品的出口。除此之外,宝和通商还涉足集装箱贸易、港口投资等多个领域。在日本,宝和通商是中国主要集装箱生产商的代理商,经营规模达到了15000TEU标准箱。
当然,想要在铁板一块的日本市场打开缺口,没有三井等日本大财团的默许,根本是不可能的。1990年代,大型国有企业还没有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宝钢却已经表现出领军企业的气质,这与三井财团的全力支持分不开。在帮助宝钢练好内功的同时,三井物产还积极扶持宝钢对外扩张:一方面,帮助宝钢建立自己的商贸企业;另一方面,与宝钢一道进行资本运作,以合资方式借助宝钢切入中国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那么,新日铁和三井物产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三井物产拥有新日铁商事(新日铁的商社)20.132%股权,而且拥有新日铁5%以上的股权。与此同时,新日铁又是三井物产的独立董事。在钢铁贸易方面, 三井物产是新日铁最大的钢材代理贸易商,平均每年代理比例达到新日铁产量的35%以上。早在1988年12月,新日铁商事、三井物产、阪和兴业等日资企业与中国的合作者招商港务(深圳)在深圳特区内成立了一家名为“深圳深日钢材有限公司”的高级薄钢板加工中心。
新日铁虽然不是三井财团二木会(总经理会议)的成员,但实际上它与三井物产以及三井财团其它成员之间的相互持股、共同投资、贸易代理等的实质联系,已经形成了利益共生关系,这表明新日铁作为在三井财团“准成员”的地位。事实上,三井物产从来都是低调的说三井财团是松散的组织,但其合作的渗透能力极强,并直接进入所有微观经济领域。三井物产作为综合商社,正是三井财团的真正核心,充当财团成员之间的纽带作用。
三井财团与新日铁的密切程度从其他方面也暴露无疑。1999年,三井不动产作为三井财团的支柱企业之一取得了日本能源公司总部大楼“新日铁大厦”的经营权;2007年,新日铁住金与住友商事、新日铁商事组建新的合资公司;2008年初,新日铁与住友商事分别出资约6,300万美元,向三井住友银行收购三井矿山2,000万股优先股,使各自的持股均提升至21.7%。由于三井财团与住友财团的金融机构在2001年实现了合并,所以新日铁与三井-住友大财团体系内的企业通过相互持股和合作经营等方式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软硬兼施的布局
1994年4月20日,三井物产、宝钢集团、宝山区月浦镇工业公司以及意大利塞柯成套咨询工程公司合资兴建了“上海意达彩涂钢材制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总投资952万美元,1995年初建成投产,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专业生产彩涂钢板制品的中外合资企业。公司总投资为952万美元,其中宝钢(集团)公司投资额57%,全套引进意大利九十年代设计制造的全液压自动控制的彩板门窗型材轧制生产线、钢制家俱生产线等设备。
在与宝钢合作的同时,三井物产还不忘记带领更多日本企业一起进入中国市场。1994年12月,三井物产、新日铁、伊藤忠、丸红钢铁、香港北海集团、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发展集团、广州啤酒厂合资兴建的“广州太平洋马口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该合资企业投资总额10800万美元,注册资金3600万美元,于1997年4月25日全面投产,年产能力16万吨高质马口铁,产品主要用于饮料罐、化工罐、食品罐等容器包装。事实上,新日铁公司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最大的马口铁生产企业。
1995年1月,三井物产、新日铁、宝钢集团、南通市投资管理中心合资13.85亿元人民币,建立了“南通宝钢新日制钢有限公司”(简称:南通宝新),各方分别占有5%、20%、67.5%和7.5%的股份。南通宝新的产品主要销往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广泛用于国家重点标志性工程,如上海交银、中银大厦、APEC会议中心主会场、上海东海大桥、福州闽江大桥主塔、浙江舟山大桥、苏通大桥、上海地铁6号线、上海A30外环高速等重点工程。
1996年3月,宝钢集团、宝和通商(宝钢在日本的全资子公司)、香港明州发展有限公司、浙甬钢铁投资(宁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宁波宝甬特钢冷轧板有限公司。同年11月,香港明州发展有限公司、宝和通商将其在宁波宝甬特钢冷轧板有限公司的全部股份和股权退出,新增投资者为三井物产和新日铁。1998年7月,该合资公司更名为“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简称:宁波宝新)。
宁波宝新目前由三井物产、日新制钢(新日铁的关联企业)、阪和兴业分别出资7%、21.9%、5.1%,宝钢集团出资54%,浙甬钢铁投资(宁波)有限公司出资12%,共5方合资组成,主营生产冷轧不锈钢薄板。合资企业前四期工程总投资73.5亿元人民币,设计年产量60万吨,单厂产量居世界第一。事实上,新日铁与日新制钢之间存在相互持股关系,且新日铁拥有日新制钢9.2%的股份,日新制铁象征性持有新日铁的0.54%的股份。
宝钢不仅在‘硬件’上与新日铁合作,在‘软件’上也不例外。1998年11月,宝山钢铁公司联合重组上海冶金控股公司和上海梅山公司,成立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时任新成立的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总经理的谢企华开始进行重组后的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管理,花费8900万美元引进新日铁的管理软件。因此,宝钢对外宣传时,经常称自己将新日铁的管理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创新出了“集中一贯管理”模式。事实上,这也方便了新日铁更加深入地了解宝钢的一举一动。

多方渗透,蓄势待发
新日铁和三井物产相互配合,“帮助”宝钢不断扩张,只是他们“中国战略”的一部分。除了新日铁和三井物产这样的老面孔,三井财团的其它成员企业如丰田集团等也参与到中国钢铁产业链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三井物产没忘记提携其它日本中小企业,共同在中国钢铁行业进行扩张。相对于为第一梯队提供的周到服务,三井物产对待第二梯队则更像一般的业务客户,钢铁生产设备和铁矿石贸易是进行最多的业务。
俗话说“不能把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三井财团在中国的合作伙伴自然不止宝钢一家,而且介入中国钢铁产业也并非开始于宝钢的建设。1974年,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引进开始,武汉钢铁公司(简称:武钢)从新日铁引进冷轧硅钢生产成套设备,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冷轧硅钢片的历史。武钢项目的实际总投资达到创纪录的近27.7亿元,占整个第二次引进总投资的一成以上,仅次于用以解决穿衣问题的辽阳石油化纤项目。
时至1995年12月,三井物产作为三井财团的核心企业与武钢有了进一步合作,双方合资5000万元人民币,建成主营钢材深加工的合资企业武汉兴井钢材加工有限公司(简称:武汉兴井),其使用的大型纵剪机组、包装缠纸机组等主体设备均从日本引进,年加工能力5万吨。武汉兴井的主要产品是硅钢片,客户集中在电机、变压器、大型发电机以及家用电器等行业。其实,三井财团的新日铁和武钢历来就有硅钢生产的合作,武汉兴井的建立巩固了二者的关系。
首钢作为另一家中国大型钢铁企业与三井财团也有着合作关系。1994年12月13日,首钢总公司、电装(株)、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和丰田通商合资29.5亿日元,在烟台建立了生产汽车空调的首钢电装有限公司。各方出资比例分别为50%、30%、15%和5%。电装(株)隶属于丰田集团,是与丰田汽车休戚与共的众多配套企业中的一员。而丰田从创立之初,就与三井物产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且是三井财团主要的成员企业之一。
为了延展钢铁产业链的长度,三井物产率领日本川田工业株式会社与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简称:上海船厂)于1998年9月16日合资组建了上海上船川田钢结构有限公司,其中的上海船厂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下属的五大造修船基地之一。川田工业株式会社是日本名列前茅的专业从事特大型钢桥、高层建筑钢结构的设计、施工的特大型企业,主要业务有桥梁、钢结构等构造物的设计、加工和施工;土木、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等。
1997年以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三井财团的主办银行陷入了困境,以金融支持为背景的三井物产(综合商社)也暂缓了在钢铁领域的扩张势头。但是经过2年的调整后,在1999年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主办的世界500强公司“财富对话”中,三井物产的上岛重二社长用充满信心的语气说:“在即将跨入21世纪的时候,作为公司来说,我们已经恢复正常公司的形态,所以今后就是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了。”
第二节  向全方位和纵深发展

宝井系抢占钢铁物流
从2002年开始,中国成为“全球钢铁行业增长的火车头”。迅速增长的中国钢铁市场,反映出中国经济整体的大趋势。与此同时,日本对华出口钢材激增,2002年对华出口钢材656万吨,相当于出口总量的18%,相当于全国生产量的6%,比前一年增长41%。中国钢材消费量在2003年达到2.66亿吨,相当于排名第二的美国的2.5倍。受到持续旺盛的中国国内需求的带动,2003年钢铁原料相关商品的价格都有所上涨,其中废铁价格上涨30%。
2002年7月,上海宝钢与三井物产签订一项综合合作协议,双方以钢铁制品、半成品、钢铁原料、冶金设备、船舶运输及有关项目为主题,定期进行交流;在金融、信息、物流、中长期投融资及企业资本运作等领域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努力开发可行性较大的项目。根据这项协议,上海宝钢国际经济贸易有限公司和三井物产合资成立上海宝井钢材加工配送有限公司,将成为中国最大的钢材加工配送企业。
事隔不到半年,上海宝井钢材加工配送有限公司于2002年12月2日在宝钢大厦隆重揭牌,宝钢董事长谢企华和三井物产社长枪田松莹为宝井公司揭牌。上海宝井注册资本金1225万美元,三井物产和宝钢分别占有35%和65%的股份,公司主要从事金属材料的加工、配送及管理服务。自此,三井财团告别了单纯的成套设备和技术供应者的角色,以宝钢为“敲门砖”打头阵,以新日铁为主力,开始全方位地对中国钢铁行业进行渗透。
三井物产钢铁制品本部首席运营官渡边清贵对该项合资的解释是:“通过与宝钢的合作,三井得以实现在中国逐步建立覆盖全中国的钢铁加工物流网络,其中包括将中国国内的钢铁服务中心都纳入到我们高效的系统中来。” 三井物产的钢铁制品本部下属19个分公司,包括三井物产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新津田株式会社、立臻亚洲有限公司等,与其有股权相关联的企业包括新日铁通商、上海宝井钢材加工配送有限公司等16家。
三井物产钢铁本部的产品通过这些子公司和关联公司的贸易网络,被广泛用于汽车、电子、运输、建筑以及能源领域。以立臻亚洲为例,2004年1月,三井物产将自己收购的丰隆亚洲的钢铁结构部门与立臻钢铁材料合并成为立臻亚洲,目前主要客户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以及印度等国家的海事与海外工程建筑商,因此三井物产收购立臻亚洲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亚洲市场对钢铁批发业务不断增长的需求。
在2003年度年中决算中,新日铁、JFE、神户制钢、住友金属工业等日本四大钢铁企业的经常性利润比前年同期扩大了2倍。其中在中国旺盛的需求中得益最大的新日铁和JFE增益情况更加明显,其经常性利润分别达到前年同期的5.4和3.5倍。中国这个巨大的“吸铁石”吸引了形形色色的外资企业,更加激发了三井财团逐鹿中国的决心和意志。在整个三井财团主导的利益共同体中,宝钢和三井物产合资的宝井系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忽视的。
按照上海宝井的战略规划,在2005年之前将在全国主要钢材消费地建立加工中心体系,构筑一个能够向中国国内外用户提供迅速的钢材配送和高质量服务的物流体系,并达到年加工300万吨的目标。时至今日,上海宝井已经成长为钢铁物流市场的佼佼者,其下属的重庆宝井、广州宝井、福州宝井、杭州宝井、东森分部、无锡宝井以及青岛宝井分别在当地形成了稳固的影响力。

称雄中国汽车板市场
经过多年的发展,宝井系在中国汽车板材、家用电器用板材等高档钢材领域的号召力已经非常强大,基本控制了华东和华南地区的高档钢材市场。在宝井系兼并其它钢材加工企业的过程中,三井物产总是不离左右。宝井的成长伴随着三井物产势力的扩张。在广州宝井、福州宝井、杭州宝井和无锡宝井中,三井物产都拥有平均30%的股份。借助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以及丰田汽车等三井财团关联企业对钢铁产品的需求,三井物产得以有效地掌控宝井系。
中国的汽车市场从2002年开始呈现出繁荣景象,汽车钢板的需求激增。然而,中国钢铁企业并没有生产这种钢材的能力。2002年4月,三井财团的丰田汽车决定在中国生产乘用车时会首先以较低廉的价格从宝钢采购车门用钢制部件,此后还考虑采购车身用的表面处理钢板。另外,丰田汽车表示,将从以往的主要依赖日本本土供应钢板,转向宝钢、武钢、鞍钢和邯钢四家钢企采购车用钢板。这些中国钢企都与三井物产有不同程度的贸易与合作关系。
为了应对因中国汽车销量增长带来的钢板缺口,除了丰田以外,其它日本汽车制造商,如本田、日产也都不同程度表示将向中国本地钢企采购汽车板,以保证在中国的顺利发展。对于日本汽车三巨头的表示,宝钢予以积极回应,表示旗下的五钢公司已经与日本大同特殊钢株式会社签订策略合作协定。根据协定,从2005年至2007年五钢将替代大同特钢,为广州本田供应汽车用特殊钢。以此为契机,作为三井财团主力部队的新日铁开始与宝钢携手并进。
2004年7月30日,宝钢、新日铁和法国阿赛洛共同投资建立了“宝钢新日铁汽车板有限公司”(简称:宝新汽车板),投资总额为65亿元人民币,宝钢出资50%,新日铁38%,阿赛洛12%,注册资本为30亿元人民币。合资公司年生产规模达到170万吨汽车板,主要生产设备及核心技术均来自新日铁,并采取新日铁的管理经验建立了多次检查制度,目标是要打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级汽车板,并成为专业汽车板供应商。
在生产汽车板的同时,与新日铁合资的宝新汽车板公司还成为了宝钢汽车板产品的销售窗口,并涉及宝钢其它的高级钢板相关业务。三井财团的丰田汽车在当地的工厂便是以宝新汽车板公司的成立为契机,开始与宝钢在汽车板供应方面开展合作的。因为拥有20多家三井物产与宝钢合资的汽车板产品的加工点(宝井系),宝新汽车板公司的做法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价格竞争,该战略得到了宝钢和新日铁的共同认可。
借助三井物产和新日铁的帮助,宝钢在中国汽车板市场上所向披靡。2005年,宝钢的代表产品冷轧汽车板全年销售172.6万吨,其国内市场份额由2004年的47.3%提升到了51.6%。一汽的载重汽车、小红旗轿车、捷达轿车、上海大众桑塔纳以及神龙、广州本田、风神汽车等都整车或大批量采用宝钢汽车板。其间,全面繁荣的汽车板市场也给深入其中的三井物产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宝井钢材加工配送公司忙得不亦乐乎。
事实上,中国钢铁老大宝钢已经垄断了汽车钢板市场的半壁江山,与宝钢合作意味着新日铁在华销售业绩也有不俗的表现。新日铁从198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设立了事物所,并投资设立的工厂近十家,包括南通、无锡、苏州、大连、广州、东莞、深圳等地域,其布局沿海区域的版图格局开始日益清晰,同时逐渐向内陆延伸。除宝钢之外,新日铁还与国内的鞍钢、武钢等企业进行“亲密接触”,图谋更大的发展。
在汽车钢板市场独占鳌头的宝钢,自己获得了多少利益呢?宝钢、新日铁和阿赛洛三家共同建成宝钢新日铁汽车板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设备及核心技术均来自新日铁,甚至部分钢板母材也一度从日本进口,宝钢也没有掌握多少话语权。事实上,宝钢只是日本财团全球产业在中国利益链的一个分子。通过与宝钢的合作,新日铁为其它日本企业构建了一个利润通道,从丰田等汽车企业,到三井物产这样的综合商社,都成为最大的得利方。

埋下铁矿石伏笔
汽车企业和钢企的协作,只是三井财团梳理钢铁产业链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把产业链组织起来,形成顺畅的利益链条,并不断加固强化这种联系,是日本财团在经营当中始终贯穿的基本思想。从三井财团在华钢铁行业合资企业的布局图中,可以很容易看出沿海地区,尤其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合资企业最为密集。除了三大经济圈,在武汉、长春这样的工业重镇,三井财团也建立了合资企业。由此,三井财团的一张隐形的大网已经悄然铺开。
此时,在钢铁产业链的另一头,由于有着三井财团的血统,商船三井公司(MOL)和宝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双方铁矿石长期运输合约持续时间大多超过20年。和一个外国船公司签订如此长期的运输协议,在世界航运市场上也是非常罕见的。商船三井拥有各类海上运输船只500多艘,载运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为了满足来自宝钢的需求,商船三井大量订造船舶。利用宝钢的巨大需求和高昂的海运费,三井财团的商船三井近年来的发展顺风顺水。
2003年11月14日,商船三井和宝钢正式签订铁矿石委托协议,从2004年起的15年内,负责从西澳大利亚向上海每年运送500万吨铁矿石。这是宝钢第一次和非中国的船运公司签订的租船合约,并且15年的期限也是当时中国钢铁生产商签订的最长的合约。宝钢和商船三井表示双方要以此签约为契机,进一步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此后不久,2004年4月,商船三井又与宝钢签订了承运巴西进口矿石20年的长期运输协议,每年为宝钢承运巴西进口矿约130万吨。
时至2007年1月,商船三井与宝钢再次达成一项长期承运合约,为宝钢订造第5艘超大型矿砂运输船,预计2009年交付。这是双方签订的第五份长期租船协议(COA),合同期超过22年。加上此前签订的3艘20万载重吨散货轮(2007年交船)和一艘30万载重吨矿石货轮(2009年上半年交船)协议,商船三井将投入5艘新造货轮服务于宝钢集团。届时,商船三井将为宝钢每年承运1000万吨以上的铁矿石。
事实上,三井物产作为三井财团的核心组织者拥有铁矿石主要开采国巴西、澳大利亚、南非和印度铁矿的很多权益。三井物产(中国)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田中光雄,在谈到与宝钢的合作时表示:“宝钢需要长期稳定的铁矿石原料供应,三井物产在巴西有一个矿山的投资,差不多有十几亿美元。那么,我们与宝钢的合作关系,就建立在我们长期稳定地为宝钢提供铁矿石原料上;而宝钢则把它们产品的销售,委托给三井公司。”
第二节  向全方位和纵深发展

宝井系抢占钢铁物流
从2002年开始,中国成为“全球钢铁行业增长的火车头”。迅速增长的中国钢铁市场,反映出中国经济整体的大趋势。与此同时,日本对华出口钢材激增,2002年对华出口钢材656万吨,相当于出口总量的18%,相当于全国生产量的6%,比前一年增长41%。中国钢材消费量在2003年达到2.66亿吨,相当于排名第二的美国的2.5倍。受到持续旺盛的中国国内需求的带动,2003年钢铁原料相关商品的价格都有所上涨,其中废铁价格上涨30%。
2002年7月,上海宝钢与三井物产签订一项综合合作协议,双方以钢铁制品、半成品、钢铁原料、冶金设备、船舶运输及有关项目为主题,定期进行交流;在金融、信息、物流、中长期投融资及企业资本运作等领域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努力开发可行性较大的项目。根据这项协议,上海宝钢国际经济贸易有限公司和三井物产合资成立上海宝井钢材加工配送有限公司,将成为中国最大的钢材加工配送企业。
事隔不到半年,上海宝井钢材加工配送有限公司于2002年12月2日在宝钢大厦隆重揭牌,宝钢董事长谢企华和三井物产社长枪田松莹为宝井公司揭牌。上海宝井注册资本金1225万美元,三井物产和宝钢分别占有35%和65%的股份,公司主要从事金属材料的加工、配送及管理服务。自此,三井财团告别了单纯的成套设备和技术供应者的角色,以宝钢为“敲门砖”打头阵,以新日铁为主力,开始全方位地对中国钢铁行业进行渗透。
三井物产钢铁制品本部首席运营官渡边清贵对该项合资的解释是:“通过与宝钢的合作,三井得以实现在中国逐步建立覆盖全中国的钢铁加工物流网络,其中包括将中国国内的钢铁服务中心都纳入到我们高效的系统中来。” 三井物产的钢铁制品本部下属19个分公司,包括三井物产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新津田株式会社、立臻亚洲有限公司等,与其有股权相关联的企业包括新日铁通商、上海宝井钢材加工配送有限公司等16家。
三井物产钢铁本部的产品通过这些子公司和关联公司的贸易网络,被广泛用于汽车、电子、运输、建筑以及能源领域。以立臻亚洲为例,2004年1月,三井物产将自己收购的丰隆亚洲的钢铁结构部门与立臻钢铁材料合并成为立臻亚洲,目前主要客户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以及印度等国家的海事与海外工程建筑商,因此三井物产收购立臻亚洲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亚洲市场对钢铁批发业务不断增长的需求。
在2003年度年中决算中,新日铁、JFE、神户制钢、住友金属工业等日本四大钢铁企业的经常性利润比前年同期扩大了2倍。其中在中国旺盛的需求中得益最大的新日铁和JFE增益情况更加明显,其经常性利润分别达到前年同期的5.4和3.5倍。中国这个巨大的“吸铁石”吸引了形形色色的外资企业,更加激发了三井财团逐鹿中国的决心和意志。在整个三井财团主导的利益共同体中,宝钢和三井物产合资的宝井系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忽视的。
按照上海宝井的战略规划,在2005年之前将在全国主要钢材消费地建立加工中心体系,构筑一个能够向中国国内外用户提供迅速的钢材配送和高质量服务的物流体系,并达到年加工300万吨的目标。时至今日,上海宝井已经成长为钢铁物流市场的佼佼者,其下属的重庆宝井、广州宝井、福州宝井、杭州宝井、东森分部、无锡宝井以及青岛宝井分别在当地形成了稳固的影响力。

称雄中国汽车板市场
经过多年的发展,宝井系在中国汽车板材、家用电器用板材等高档钢材领域的号召力已经非常强大,基本控制了华东和华南地区的高档钢材市场。在宝井系兼并其它钢材加工企业的过程中,三井物产总是不离左右。宝井的成长伴随着三井物产势力的扩张。在广州宝井、福州宝井、杭州宝井和无锡宝井中,三井物产都拥有平均30%的股份。借助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以及丰田汽车等三井财团关联企业对钢铁产品的需求,三井物产得以有效地掌控宝井系。
中国的汽车市场从2002年开始呈现出繁荣景象,汽车钢板的需求激增。然而,中国钢铁企业并没有生产这种钢材的能力。2002年4月,三井财团的丰田汽车决定在中国生产乘用车时会首先以较低廉的价格从宝钢采购车门用钢制部件,此后还考虑采购车身用的表面处理钢板。另外,丰田汽车表示,将从以往的主要依赖日本本土供应钢板,转向宝钢、武钢、鞍钢和邯钢四家钢企采购车用钢板。这些中国钢企都与三井物产有不同程度的贸易与合作关系。
为了应对因中国汽车销量增长带来的钢板缺口,除了丰田以外,其它日本汽车制造商,如本田、日产也都不同程度表示将向中国本地钢企采购汽车板,以保证在中国的顺利发展。对于日本汽车三巨头的表示,宝钢予以积极回应,表示旗下的五钢公司已经与日本大同特殊钢株式会社签订策略合作协定。根据协定,从2005年至2007年五钢将替代大同特钢,为广州本田供应汽车用特殊钢。以此为契机,作为三井财团主力部队的新日铁开始与宝钢携手并进。
2004年7月30日,宝钢、新日铁和法国阿赛洛共同投资建立了“宝钢新日铁汽车板有限公司”(简称:宝新汽车板),投资总额为65亿元人民币,宝钢出资50%,新日铁38%,阿赛洛12%,注册资本为30亿元人民币。合资公司年生产规模达到170万吨汽车板,主要生产设备及核心技术均来自新日铁,并采取新日铁的管理经验建立了多次检查制度,目标是要打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级汽车板,并成为专业汽车板供应商。
在生产汽车板的同时,与新日铁合资的宝新汽车板公司还成为了宝钢汽车板产品的销售窗口,并涉及宝钢其它的高级钢板相关业务。三井财团的丰田汽车在当地的工厂便是以宝新汽车板公司的成立为契机,开始与宝钢在汽车板供应方面开展合作的。因为拥有20多家三井物产与宝钢合资的汽车板产品的加工点(宝井系),宝新汽车板公司的做法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价格竞争,该战略得到了宝钢和新日铁的共同认可。
借助三井物产和新日铁的帮助,宝钢在中国汽车板市场上所向披靡。2005年,宝钢的代表产品冷轧汽车板全年销售172.6万吨,其国内市场份额由2004年的47.3%提升到了51.6%。一汽的载重汽车、小红旗轿车、捷达轿车、上海大众桑塔纳以及神龙、广州本田、风神汽车等都整车或大批量采用宝钢汽车板。其间,全面繁荣的汽车板市场也给深入其中的三井物产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宝井钢材加工配送公司忙得不亦乐乎。
事实上,中国钢铁老大宝钢已经垄断了汽车钢板市场的半壁江山,与宝钢合作意味着新日铁在华销售业绩也有不俗的表现。新日铁从198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设立了事物所,并投资设立的工厂近十家,包括南通、无锡、苏州、大连、广州、东莞、深圳等地域,其布局沿海区域的版图格局开始日益清晰,同时逐渐向内陆延伸。除宝钢之外,新日铁还与国内的鞍钢、武钢等企业进行“亲密接触”,图谋更大的发展。
在汽车钢板市场独占鳌头的宝钢,自己获得了多少利益呢?宝钢、新日铁和阿赛洛三家共同建成宝钢新日铁汽车板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设备及核心技术均来自新日铁,甚至部分钢板母材也一度从日本进口,宝钢也没有掌握多少话语权。事实上,宝钢只是日本财团全球产业在中国利益链的一个分子。通过与宝钢的合作,新日铁为其它日本企业构建了一个利润通道,从丰田等汽车企业,到三井物产这样的综合商社,都成为最大的得利方。

埋下铁矿石伏笔
汽车企业和钢企的协作,只是三井财团梳理钢铁产业链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把产业链组织起来,形成顺畅的利益链条,并不断加固强化这种联系,是日本财团在经营当中始终贯穿的基本思想。从三井财团在华钢铁行业合资企业的布局图中,可以很容易看出沿海地区,尤其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合资企业最为密集。除了三大经济圈,在武汉、长春这样的工业重镇,三井财团也建立了合资企业。由此,三井财团的一张隐形的大网已经悄然铺开。
此时,在钢铁产业链的另一头,由于有着三井财团的血统,商船三井公司(MOL)和宝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双方铁矿石长期运输合约持续时间大多超过20年。和一个外国船公司签订如此长期的运输协议,在世界航运市场上也是非常罕见的。商船三井拥有各类海上运输船只500多艘,载运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为了满足来自宝钢的需求,商船三井大量订造船舶。利用宝钢的巨大需求和高昂的海运费,三井财团的商船三井近年来的发展顺风顺水。
2003年11月14日,商船三井和宝钢正式签订铁矿石委托协议,从2004年起的15年内,负责从西澳大利亚向上海每年运送500万吨铁矿石。这是宝钢第一次和非中国的船运公司签订的租船合约,并且15年的期限也是当时中国钢铁生产商签订的最长的合约。宝钢和商船三井表示双方要以此签约为契机,进一步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此后不久,2004年4月,商船三井又与宝钢签订了承运巴西进口矿石20年的长期运输协议,每年为宝钢承运巴西进口矿约130万吨。
时至2007年1月,商船三井与宝钢再次达成一项长期承运合约,为宝钢订造第5艘超大型矿砂运输船,预计2009年交付。这是双方签订的第五份长期租船协议(COA),合同期超过22年。加上此前签订的3艘20万载重吨散货轮(2007年交船)和一艘30万载重吨矿石货轮(2009年上半年交船)协议,商船三井将投入5艘新造货轮服务于宝钢集团。届时,商船三井将为宝钢每年承运1000万吨以上的铁矿石。
事实上,三井物产作为三井财团的核心组织者拥有铁矿石主要开采国巴西、澳大利亚、南非和印度铁矿的很多权益。三井物产(中国)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田中光雄,在谈到与宝钢的合作时表示:“宝钢需要长期稳定的铁矿石原料供应,三井物产在巴西有一个矿山的投资,差不多有十几亿美元。那么,我们与宝钢的合作关系,就建立在我们长期稳定地为宝钢提供铁矿石原料上;而宝钢则把它们产品的销售,委托给三井公司。”
吹吧,丰田、东芝、索尼、松下、三洋、NEC里有哪一家三井实际控股超过50%的?还下属企业,我呸。

浙江这边私人企业互相参股互相合作的多的是,照LZ文章这么说,我们老板也”拥有“几十家工厂了。
有潜力啊
第二节  搏弈、竞合、抛弃

在与三井的斗争中打了败仗
在1988年,四通MS-2401打字机SKD散件的进口价格大约为700美元,四通和三井物产合资的“四通办公设备有限公司”在组装之后的出厂价约8800多元人民币,出厂之后销给四通集团的办公自动化部(通称:OA部),OA部加价之后以11000元左右销给四通各地的分公司和经销商,卖给最终用户的价格为13500元左右。此外,打字机中的有些元件如汉字字库等是通过香港四通公司进口的,进口时已经加了很高的利润。
四通并不满足于MS-2401打字机的旺销和眼前的利润。1988年,四通的领导专程赴日本对打字机部件的成本进行调查,得知MS-2401的机芯产自富士通公司。四通假借其它公司的名义按每年数万台的订货量向富士通公司询价,获知这种机芯的价格在150美元左右,并计算得出MS-2401的全部材料成本合计仅300多美元。于是,四通要求三井物产对进口打字机散件进行分项报价,如果某项的报价高于四通调查得知的最低价格,就自行采购。
精明的三井物产拒绝了分项报价的要求,于是四通就向三井物产施加压力,甚至停止了从三井物产进口MS-2401打字机散件。由于没有了货源,市场上的四通打字机一度脱销,变成了紧俏商品。僵持进行了一段时间,三井物产终于做出了让步,同意分项报价,即四通可以自己根据情况从日本市场选购部件,但条件是,三井物产不再在进口前对从日本提供的散件进行质量检验和保证,散件的质量控制由四通办公设备有限公司自己解决。
四通公司接受了三井物产设下的条件后,三井物产的分项价格报了出来,富士通的打印机机芯为300美元/台。四通认为自己到富士通去采购打印机机芯,可以降低150美元的成本。但是,当四通再次向富士通询价时,该厂的报价是300美元而不是原先报的150美元,其他各部件生产厂的情况都与此类似。最后,打字机所有部件材料的价格成本之和,差不多仍然等于700多美元。其实,三井物产已经和所有的部件生产厂协商过了价格,统一了口径。
这时候,四通公司发现自己在与三井物产的斗争中打了败仗,于是向三井物产要求恢复过去的传统做法,三井物产的答复是,倒退已经不可能了。由于要自己进行部件的质检和筛选,四通办公设备有限公司的生产成本反而比以前提高了。这件事之后,四通的领导便决定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开发新一代的打字机,新产品的型号定为MS-2406。但是,直到1991年花了三年时间,MS-2406才面世,各地的经销商都纷纷反映该机有质量问题。
本来MS-2406是为了取代MS-2401而推出的,但采用日本技术的MS-2401始终还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后来以MS-2401为原型机又推出了MS-2411,四通对于三井物产的依赖程度并没有降低。即使四通公司自己研究开发的MS-2406,也需要从香港大量进口打字机零部件,从而使得香港四通公司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且在北京的四通办公设备有限公司(SOTEC)还将大量开发费转到香港四通公司,等于是被香港四通掏空了。
在此期间,由三井物产、四通集团公司、香港四通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在深圳合资兴办了一家所谓高新技术企业“深圳索泰克电子有限公司” (现在的深圳四通电脑技术有限公司),三方分别占25%、5%、70%股份。该合资公司注册时间是1989年4月1日,资本金500万元人民币,投资总额700万元人民币。截止1993年12月,创产值7亿多元人民币。显然,这家公司很少的投资却有如此高的产值,说明其实质上是贸易型的组装企业。

掉进合资的陷阱
尽管在四通打字机项目上,四通与三井物产、富士通因为分项报价曾经产生过不愉快,但三者的合作仍然继续了下去。1989年10月份左右,在三井物产的大力协助和推动之下,富士通派遣人员到中国考察四通及其合作伙伴,研究是否可以在中国进行投资。在与四通合作的过程中,三井物产充分认识到了四通所具有的各方面的价值,这也是并不熟悉中国打印机市场的富士通最后决定与四通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1991年6月,在北京四通办公设备有限公司特机部的基础上,四通、三井物产、富士通合资成立“深圳深通打印设备有限公司”(简称:深通打印),从事打印设备的生产制造,公司注册资本300万美元。深通打印最早在国内掌握了打印头组装、检测及打印针焊接等关键技术,其生产的四通打字机核心部件——打印头、机架产品曾占全国市场的80%以上。在深通打印的历史上,主要的合作对象是第一劝银财团的富士通和富士财团的OKI(冲电气株式会社),合作的方式都是以加工组装为主。
然而让四通恼火的是,在深通打印建立后不久,富士通就开始另立门户。深通打印总经理范为强的文章《三次股权转让深通彻底和日资拜拜》透露:“从1991 年深通成立后不久,四通和日方股东的关系就产生了矛盾。因为富士通又跟南京734 厂合资成立了他们占60% 的股份打印机公司,并把其打印机放到这家公司生产。”深通打印也曾积极争取过生产富士通品牌的打印机,但被富士通拒绝了,理由是深通打印在为四通打字机提供配套,不能够生产打印机整机。
富士通给出的回答尽管刺耳,但这却是它对四通价值真正的定位。在富士通眼里,深通打印本来就是一个打工仔的角色。富士通这一不起眼的举动实际上相当重要,这意味着富士通和四通公司合资的定位大有文章。合资是为了赚钱,但背后还有更重要的目的,只不过是四通没有看到罢了。对于其他来自日本的合作者来说,情况也是一样的。在它们看来,四通可以算是合资伙伴,但实际上“作为进入中国的跳板”才是四通真正的价值。
1996年,富士通就已经位居中国针式打印机市场三甲。同年,富士通极力拓展经销渠道,使得下属的经销商数量猛增到93家。另外,在广告投放上,富士通也走在了其他企业的前面。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富士通已经成为了中国针式打印机市场上的领导者,以DPK700窄行票据打印机为代表,富士通凭借着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以及绿色环保的优势,成为了政府、金融、医疗等行业首选品牌。
当四通开始意识到自己被富士通控制之后,香港四通于1998年决心收购富士通在深通打印的全部股份。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四通甚至还将深通打印做成大幅亏损,最终以16万美元的代价获得了富士通拥有的全部股份。借助深通打印,富士通实际上早就成功地获取了所需的渠道资源和客户信息。此外,富士通早已经通过技术、设备转让和零部件供应贸易等方法收回了投资。原本就精于开拓市场的富士通,在得到想要的东西后,放弃深通打印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结局是为他人铺路搭桥
前来四通公司淘金的日本打印机企业不仅只有富士通一家,其传统竞争对手OKI也加入到与四通合作的行列。2001年,日本OKI DATA公司(日本冲电气(OKI)株式会社的打印机工厂)希望收购深通打印60%的股份。OKI希望通过投资深通打印以加大对中国市场份额的占领。他们组成了强大的收购工作班子,聘请了律师和会计师,摆出了一幅势在必得的架子,甚至公司名字都起好了,叫“OKI DATA(中国)有限公司。
也许是从与富士通的合资中吸取了教训,四通公司这次没有轻易答应OKI公司的合资要求。经过长达半年多的谈判,在经历了多次的瞪眼睛、拍桌子、摔资料之后,OKI公司终于丧失了对深通打印的信任。尽管双方在合资的大方向上没有分歧,但由于利益分配等具体问题未能达成一致,最终导致谈判的破裂。2001年9月12日,OKI公司单方面决定退出谈判,放弃收购深通打印的工作,而准备采用独资方式到深圳设厂。
在合资的过程中,四通公司的研发力量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培养和锻炼,而经营管理团队的素质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最终彻底丧失了独立自主发展的契机,沦为一个干瘪的躯壳。作为四通与日方最早的合资企业,深通打印的经历充分表现了日本企业实用主义的作风。尽管借助四通打字机的辉煌,深通打印曾经风光过一段时间,但当三井财团发现深通已经没有利用的价值时,便果断地抛弃了四通这个合作伙伴。
曾经促成四通与富士通合资的三井物产分为两个阶段退出了深通打印。第一个阶段,是2002年深通打印的大股东深圳索泰克(SOTEC)电子公司到期清算。三井物产持有索泰克25% 的股权,当索泰克经营期满转入清算的过程中,三井物产得以让出了自己间接持有的深通打印的股权。第二阶段,也是三井物产从深通打印完全撤出,那是深通打印停止组装四通OKI 打印机的2004 年。三井物产象征性地以不到5万美元的价格将自己持有的25%的股份转给了深通打印,最终完全退出了深通打印。
到此为止,四通公司圆满完成了作为三井物产综合商社协助富士通登陆中国专业打印机市场的任务。由此可见,实际上从一开始,四通公司就是一个壳,富士通正是通过四通公司才顺利地进入了中国。概括地讲,日本财团跳板战略的基本步骤就是:积极扶持——>逐步控制——>彻底抛弃。对于四通公司来说,在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的前提下,尽管获得了暂时的发展,但结局只能是为他人铺路搭桥。如今,富士通在中国市场上却已经是“大红大紫”了。
2007年12月,南京富士通计算机设备有限公司的DPK500宽行通用打印机再次在众多竞争品牌中脱颖而出,中标中国银行总行打印机设备采购项目,签订了近4000台量的大订单。在此次合作之前,南京富士通与中国银行还在窄行通用打印机方面有着紧密的合作。富士通DPK300窄行通用汉字打印机在中国银行总行上半年的采购项目中成功入围,目前仍被中国银行各省分行陆续的批量采购。
满怀收获喜悦的富士通,在其中文网站上写道:“富士通公司于上世纪70年代进入中国,在通信、计算机、软件开发、半导体以及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等领域与中国进行合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三十年来,富士通在中国的总投资金额超过19亿人民币,共设37家公司,员工18000多人。1995年5月成立的富士通(中国)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强了富士通在中国事业的统合和战略制定。”
二战前日本四大财阀之一嘛,势力大一点有啥好奇怪的。

就跟三菱一样,问三菱都做啥不如问三菱不做撒:D
三井现在好像是美国企业了
三井不是被阿扁买了很多
都可以做懂事了
一个字 扯 .
又一本货币战争来了?
说三菱 还比较NB,三井似乎影响力没这么大吧
改革开放,真当外资是帮咱建设社会主义的白求恩阿
三井物产、三井住友金融集团,非常XE、非常难对付的企业
这本书去年在天津火车站消磨时间时看过,确实很震撼-_-!资本的渗透,已经远远超乎一般人的认识。当时就像,这日本人把“厚黑”研究的这么透彻,而且又发扬的这么及至。
记得在中华网能经常看见的文章,堪称period 帖~
日本综合商社是日本最重要的企业。这点毫无疑问,不过这种资本互相渗透的方式。。。说老实话,只要是标准点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是这样。资本早就全球化,各个行业化。别说日本经济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互相持股,长期约定固定交易对象等等。。。
说老实话,作者就说对了一样
中国人,特别大学生,对日本不了解-______-
为什么要对日本了解,日本是你的祖国啊
江山我有 发表于 2009-4-21 23:19
X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87b7290100aggn.html

搜索到下载地址,包括DOC,PDF 2种方式。完整电子版。
美国也一样:D 日本得甘拜下风
吹得都快可以和国资委比了......
江山我有 发表于 2009-4-21 23:19
如果是你的敌人,你是不是更应该了解呢?我们对日本的认知存在太多问题,当然我们政府也觉得没必要去改变。。。因为从战后来看,日本很多发展经验是值得学习的,而且事实上我们国家很多政策方针,发展战略。。简直有点当年日本的翻版-——————-
等更新,mark
江山我有 发表于 2009-4-21 23:19
小朋友,什么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懂么?对粪到连敌人对手都不想去了解的井底之蛙已经无语言鸟
不就是‘经连’嘛,互相参股嘛。。互为成员嘛。。最庞大应该是三菱吧。
31# zhaixiaoyi
你以为自己是国家主席,军委主席,可以指点江山,一个普通的屁民了解日本能干什么,除了相当日本人还能有什么想法
你自己就够粪的,你想想你自己了解日本对中国有什么贡献,别把自己当成超人
自从资本主义进入“托拉斯”时代之后,再对这个惊讶似乎有点中学政治没有学好的感觉。
三井三菱太复杂了,看看韩国的三星就清楚明了。
记得che大的辟谣专贴里,就有对货币战争的辟谣。感觉这个和那个类似。
说起来天下无敌,做起来无能为力
当年孙中山先生就因为浸淫在日本教育中拔不出来,提出了什么 驱除鞑虏 这么个令人无语的口号,恢复中华也就更无从谈起。
网络,本身就是坐而论道的地方。酸酸唧唧的人,还是先检讨自己人格的低微吧
chancejoe 发表于 2009-4-22 18:52

连起码的战略思想都没有。所谓大道不明,小道亦歪
总觉得这又是一本货币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