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井帝国在行动》 ——揭开日本财团的中国布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3:28:20
]]
白益民:说出日本财团的“阳谋”
  采访—— 陈伟/《东方企业家》
  
  谁也不会想到,在看似刀光剑影的商战背后,实际上是共同利益的协调和存续。2008年2月,日本制造业巨擘东芝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西田厚聪高调宣布退出与索尼持续数年的DVD标准之争。有媒体说,西田厚聪这个传统的日本企业家变得不再低调,即使失败也敢于微笑承认。可谁知道,他微笑的背后是一场利益博弈与协作的最终胜利。
  同时胜利的当然还有索尼公司。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索尼公司的版图就在悄然扩张,在一个幕后推手的大力协助下,索尼逐步将美国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纳入旗下,20年后的2005年,以索尼为首的国际财团出资48亿美元收购美国好莱坞老牌公司米高梅。聪明的人会发现,这次收购打破了美国电影领域以往群雄割据的局面,而形成了一个由索尼垄断全美30%左右市场份额的“托拉斯”。
  而东芝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曾在同一个推手的支持下给予索尼巨大的财富支援,这两个公司非但没有世仇,反而是在这个强大的推手之下平分天下。在漫长的发展之后,东芝成为世界级的“基础电子+综合电机”企业,而索尼则成为“综合电子+娱乐产业”的领袖。
  这似乎是一场阴谋,西田厚聪那副失败者的笑容背后其实是胜利者的踌躇满志。
  而白益民说,“这是一场‘阳谋’”。这场‘阳谋’的总导演就是索尼、东芝的背后推手,以三井为代表的日本财团。
  
  财团——“阳谋”的总导演
  日本有六个著名的财团,即三菱、三井、住友、富士、三和、第一劝银。这些财团与银行、制造企业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各大成员企业间形成松散的联合体。这六大财团的前身是日本著名的四大财阀——安田、三井、住友、三菱,二战之后,这些财阀表面上分崩离析,实际上解散之后的各个企业之间以“经理会”的形式长期保持合作关系。
  白益民在三井物产公司十多年的工作经历让他看到了日本模式的强大力量。他回忆道“当我于1993年底进入三井物产(株)北京事务所工作时,正是日本陷入所谓的失去的十年之际,然而我经历的却是繁忙的工作、奢侈的花销和大量推进中的投资项目,并未体会到衰退的景象。1996年,在公司的东京总部研修时,白天看到的是井然有序的工作,晚上见到的是觥筹交错的生活,体会不到萧条的景象。为什么日本非常乐意接受人们大肆谈论他们的不景气呢?其背后有着非常隐秘的战略目的。”
  在他的新著《三井帝国在行动——揭开日本财团的中国布局》里揭露了这个战略目的,那就是以综合商社为主导,以制造企业为武器,在财团的统一整合下掌控全球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商业布局。
  如此看来,索尼、东芝以及我们耳熟能详的松下电器、丰田汽车不过是财团推到消费者面前的品牌表演者而已。而真正主导日本经济的力量来自于以三井最为著名的六大财团。六大财团同时也是构筑日本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是日本国民生活方式、组织方式以及儒家文化的集中体现。日本财团通常是以横向联合的方式由三个核心部分组成:主力银行,综合商社,大型制造企业。以三井财团为例,樱花银行是其主办银行,三井物产是综合商社,而丰田汽车和东芝电器就是具有代表性的纵向发展的制造企业集团,通常称为企业系列。另外,一些现代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也通常被划归某一财团,但它们的独立性更强,很难说它们是财团的核心成员,却是作为财团核心的综合商社的主要股东。
  这些企业之间通过交叉持股、互派懂事交织成一个庞大的商业网络,他们的理想就是网罗住所有他们涉及行业的各个环节,当然,除了资本的关系之外,长久的合作使得他们好像一家人一样,当所有人都在批评日本商业文化重视人际关系而漠视规则的时候,没有人意识到正是长久稳定的协作关系构筑了日本庞大的海外商业帝国。
  
  合纵连横的综合运用
  白益民将这种模式概括为“左手”与“右手”掰腕的做法,通过综合商社这个参谋部让产业链上的全球企业不知不觉中被牢牢掌控在财团的双掌之中。
  以钢铁行业为例,日本钢铁企业30多年来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者间接地参股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铁矿,控制了钢铁产业的上游资源,从而挟制了中国及其它亚洲国家钢铁企业的发展。同时,在三井物产的推动下,三井财团旗下的新日铁和中国宝钢开展多方面合作,在实现宝钢经营多元化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收益。
  所以,即使铁矿石涨价,新日铁会受到一些损失,而控制了上游资源的三井财团自然能从中渔利,也就实现了整个财团的利益最大化。
  白益民在三井物产工作的十多年里看到了日本模式的强大力量,看到了继承了儒家文化的企业之间如何团结协作扩展海外版图,也看到了财团经济侵入的种种布局,他说,这一场阳谋并不恐怖,或许他会给亚洲国家带来新的启示。这个启示或许就是,亚洲新兴国家是否该有一种自己的模式,不同于美国的模式来创造利润,这种模式有强大的财力支撑,有信息通畅的商社作为先锋,有优秀的制造企业攻城略地。合纵连横交相渗透,纵横捭阖层层占据,这样的商业模式是否会让那些美国经济传教士们感到一丝寒意呢。
  
  
  日本优势
  《东方企业家》:你的新书《三井帝国在行动——揭开日本财团的中国布局》看起来有点耸人听闻和阴谋论的味道。
  白益民:因为想把它弄成畅销书,因此在开头、标题的用词都有点耸人听闻。
  实际上我在三井物产工作了12年,我发现日本不是有什么阴谋,而是种阳谋。这就是他们常常是一个军团在作战,金融、商业和产业三位一体。而中国现在对经济制度的理解都是美国模式,也就是,金融和产业、商业分离。这是因为东南亚经济危机以后,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如果介入到这些产业里是有风险的,而忽视了把资金撤走之后等于切断了产业链,本来金融之间相互持股,实际上是把一些公司串联起来,这些公司在产业链上有分工协作。日本实际上是这样的方式,财团通过商社和制造企业将产业链整合起来。
  如果按照美国的经济制度设计的话,金融和商业各自为政,甚至互相争斗。商业想办法怎么获取商业利润,压迫产业利润,这不是一种共生的体制。理想的模式应该是,商业扶植产业做大,再从产业做大、做强的过程中也获得利益。
  金融也是如此。从产业里撤出来之后,金融的想法就是消费心态,他的想法就是投入到生产风险大,投入到消费风险小。所以美国次贷危机告诉我们,投入到消费心态照样有风险。所以日本遵循的是将金融投入到生产领域,通过生产的扩张,到全球市场扩大,占领市场,获取利润的模式。而美国更倾向于把金融作为牟利的手段,通过各种衍生工具牟利。
  
  《东方企业家》:就像《货币战争》,虽然有阴谋论的影子,实际上只是一些公司或个人出于商业扩张的策略应对市场波动的方法。那么你是如何一步一步发现这个奥秘的?
  白益民:其实这与我在三井的工作经历有关系,我在的是原油部门,辞职以后花了三年的时间把各个日本模式的案例搜寻出来缕缕。但也正是因为我有在三井物产工作的经历,所以能够把这些资料和事实找出来。
  我是93年底进入三井物产工作,此时也是中国经济的起飞的阶段,那段时间日本企业开始大规模向东南亚扩张,日本企业的排名都是排在世界500强前10 位。他们尤其看好有着10多亿人口的中国市场,日本在东南亚的布局也主要针对中国市场,当然,同时也在中国市场潜心布局。
  进入三井之后,我开始接触商业。当时三井的很多生意都是跟美国做,所以表面上看是在日本的商社里,实际上是全球的贸易公司,在这个环境中,既能体会到日本的经营,又能体会美国人做事的方式。比如有一个很重要的感受就是日本人做事计划性很强,我印象最深得是94年要跟中信合作,做大蟹岛的粮油方面的项目,日本人掌握的资料文件非常详尽而且成体系。可见,做这种贸易在日本已经很成熟了。我相信这种商业习惯是经过100多年沉淀下来的,是有继承性的,不像美国的公司没有太大的继承性,这些人干完就走了,来的人都是人才市场招聘的,都是商学院进来的人。但是在日本的大型公司里继承性很强,基本上是师傅教徒弟,一点一点带出来的。
  
  儒家文化的传承者
  《东方企业家》:这是日本终身雇佣的优势吗?
  白益民:这样就比较稳定,它的优势在于可以长期的积累,而不是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老队员随着阅历的增加职位也就一步一步升上去,在他们进行指导工作的时候就比较了解历史,根据历史经验再去推广,可能创新性不强,但是能够把很多积累的东西发挥到最大的力量。
  日本的产品都体现了这一点,哪个产品是日本发明的?基本上都是美国人发明的。但是你会发现占领市场的却是日本人,占领一段时间再把这些产品转移到其他的国家,但是他要保留核心的技术不断升级,你跟不上它的升级。这种升级的能力也表明人员的稳定性,才能不断改进、改良。
  
  《东方企业家》:这是东方文化的表现吗?
  白益民:其实就是东方文化积淀在里面,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无非讲究一些秩序,讲究晚辈要尊敬老一辈。汉朝为什么能持续几百年的基业,能够建立那么大的帝国,实际上把这个国家看成大企业,如果企业做大了就是一个国家,你用的文化要想长期沉淀下去,得用汉朝的一些制度文化。所以在日本企业里基本上传承了中国唐朝、汉朝、宋朝的文化积淀,跟社会也是统一的,跟家庭观念也是统一的。
  中国目前的情况就是社会的情况已经基本美国化了,你想让企业回到传统经营文化是很难的,因为商业文化都是自由主义,整个社会也是这种状态,要求企业强调这个文化那个文化是很难做到的。我在三井发现在日本的工作环境和中国的企业大相径庭。接触到的企业家经营的方式、思维方式、做事方式大不一样。而且有很多舆论说日本的这套是不行的,我当时也在反思,我在日本公司里也得考虑,如果都说日本不行我在这里工作是否有前途呢?
  
  商社与制造业的联姻
  《东方企业家》:怎样发现日本模式的优势的?
  白益民:1996年的时候,我因为有一单生意做得不错,有机会去东京总部研修,实际上,很少有外国人进入他们的核心机构学习的。
  去了以后我看到他们总部的工作非常严密。96年的时候电脑还不太普及,而在日本已经非常普遍了,强大的信息网络给三井的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之后又参观了一些制造工厂,发现日本企业在信息建设、自动化等方面已经非常完备了,领先中国企业很多。
  最重要的是,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发现日本的商社之间存在着表面竞争,实则合作的现象。比如三井做大宗贸易的时候,三菱商事、丸红商事这几家商社看似是竞争的,但实际上每个月负责人都要坐在一起共同探讨市场的变化。他们通过一段时间的竞争都有各自划分的客户群和地区,所以在竞争的过程中有时候有冲突,但是他们会进行协调,因为谁都不想得罪谁。
  这让我发现,日本人是真正的商人,这和企业家是有区别的。企业家更关注企业的产品,然后视野慢慢放大再看外界。但是商人占的制高点就是市场的角度,然后再去观察商品,角度是不一样的。
  比如丰田汽车公司就是这样,它受三井的影响是很大的,先从市场的角度不断把它的制造业做起来。而日产则是从技术出发来研发产品。日本人称呼这两家公司为技术的日产和商人的丰田。而商社的作用就是关注市场,把市场带给企业,企业根据市场情况配合运作。
  
  《东方企业家》:你的书给我们的震动是很大的,我们没有想到,日本从金融公司、商社、实业是协同作战的。
  白益民:很多学者都发现索尼和三井财团的关系密切,但不会说是财团的成员。实际上,索尼成为三井的成员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可能在20年前不够明显,随着现在的分工和竞争,索尼跟三井的共同投资,两者关系变得越发密切,这个密切不是美国式的通过控股彼此联系。它的密切可能不是控股,可能是相互持股,可能共同投资。这是亲家的关系,两个儿女如果结婚了,两个亲家是不是就是一家人了?实际上就是这种关系。不光是一对儿女,我有十个儿子,他有十个女儿,不止一对在结亲,这个亲家就更紧密了。
  
  《东方企业家》:商社就发挥了媒人的作用?
  白益民:对。商社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整合产业链,你会发现中国的经济体制是很零碎的,无法进行大生产。而日本的商社就把这些产业组织起来,通过贸易投资,把这些企业关联起来。本来这个企业和那个企业没有太大的关联,但是因为商社在里面投了10%,实际上通过商社就发生关系了。而且他们的投资不是单线的,有时候这儿投了一部分,那儿又投了一部分,他们之间又有投资关系,这样成了网络。别看只投了10%,但是能够帮你把这个网织起来,而且有了网就有信息源,能够把这些信息揉到一起,从中发现商业机会。
  
  《东方企业家》:是不是利益分配、损失分担也就有了很好的机制?
  白益民:实际上商社并不介入到企业的经营当中,人家本来是这个行业的专家,我商社干吗要参与经营呢?利益分配就是商社从企业制造产品的销售中获取利润分成。有些厂家也有自己的制造业商社,也可以获得利润。如果在利润分配上有冲突就坐下来交涉,大家坐下来划分一下市场。比如NEC去占领中国市场,东芝就跑到越南去发展。开始可能到一个市场打,打到一定时候企业之间就会进行协调,这个协调并不一定商社出面,大企业之间也会坐下来协调。
  
   “哭穷”背后的财富
  《东方企业家》:我们一直以为,二战之后日本的财阀都被拆开了,实际上还是在彼此联系。
  白益民:原来的财阀有点自上而下的控股关系,解散了以后就变成了财团,他们之间通过相互持股。你会发现三菱这个财团自上而下的结构还是非常明显,比三井要明显。三井感觉更松散一些,实际上只是表面松散,其实他们的协作很强。三菱的结构有点财阀的感觉。但也不是完全的财阀,因为有反垄断法的制约。所以,解散的只不过是当时家族的人,家族的人是资本方,不是实际经营者,经营者是经理人,经理人没解散,平常还有来往,最后又形成了财团,也正是这些经理人在操纵这些企业。
  
  《东方企业家》:在你的书里提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这种财团模式才真正成型的。
  白益民: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对日本企业打击很大,商社相继退出了一些领域,并且开始把生产制造向国外转移。美国人认为控制一家企业就是要控股,但是日本人不这么想。他们通过商社控制资源的上游和市场。
  
  《东方企业家》:但是日本人自己还是说自己陷入了“失去的十年”。
  白益民:宏观经济我们一般用GDP来衡量,如果你看温州,温州的GDP增长在浙江是倒数的,但是你会感受到温州人在全球、全国不断扩张,这跟日本是一样的。日本本土的GDP虽然不增长,但是并不代表它没在全球扩张。日本的GDP上不去跟它的需求有关系,人口老龄化、产业外移等很多因素有关。
  所以要衡量发达国家的时候,不要用GDP,应该用GNP。如果算GNP的话,日本肯定是两位数的增长,GNP是什么?在发展中国家GNP是GDP减去外资投资的部分,所以GNP是小于GDP的。但是如果在发达国家绝对是GNP大于GDP。你说日本人哭穷,其实他们心里也明白自己不穷,只不过是打消你的敌意。日本在全球扩张,如果他们整天耀武扬威的,肯定招人恨。中国人现在就招人恨,到处扩张。
  
  《东方企业家》:中国有没有希望发展成财团模式?
  白益民:现在最大的矛盾是中国的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打内战,韩国和台湾都是民营企业占主导,国家资本退出,让民营企业自己做市场,让这些企业家发挥作用。
  但是如果单纯靠民营企业慢慢积累也来不及,所以应当让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合作,才能发展好民族的产业。
我的妈啊,你这是一本书吧?这么长,你打算把他发完?
看到这类书的时候就很震动,就像当初《货币战争》给我的震动一样:D
:D :D :D 路过。。。。
真跟货币战争差不多,夸大其词。
那就闭关锁国好了

既然改革开放,人家自然要布局,不然你以为你是谁?

我们企业走出去,不也是布局嘛:D
白益民:现在最大的矛盾是中国的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打内战,韩国和台湾都是民营企业占主导,国家资本退出,让民营企业自己做市场,让这些企业家发挥作用。
:o :o :o :o :o

看不懂这个
三井物产,三井事业.穗瑞银行这些牛比公司,现在都搬到环球金融中心去撑场面了.现在我这里只剩下松下,小松.丸红这类垃圾公司在这里办公了.
不熟悉,不予致评。
不过和某些专家和书一样,采取夸大一部分,缩小一部分的办法哗众取宠,追求轰动效应,虽然可能有一部分事实,但是结论和论据都是瞎忽悠,再说你以为TG都是傻瓜,真这样TG早就亡党了,还带领中国发展。
绝对不会相信三井可以控制日本。。。

宝钢被日本人控制?那么GCD被谁控制?
日本在中国刚开放的时候占了些便宜,后来发现日本有问题,已经防着它了。

中国走独立发展的道路,坚持以我为主的策略,加上强大的国有经济,限制了日本的渗透。
楼主当tg是白痴么?国家还没榨干就倒了那些高干子弟那什么留学?

楼上这么多说风凉话的,能不能先看完楼主的帖子再发表高见?
楼主很细心,为大家准备好了免费的链接……
这本书的作者可不是什么‘专家’
而是真正能把小事儿做好、真正能凭借自身实力一步步走出来的 那种真正的‘建设性’的人。

不多说了,大伙儿自己下载来读读吧
这本书有中文版了吗